Thursday, May 04, 2006

轉載-長沙市的麓山寺 文/聖嚴大師

長沙市的麓山寺
十月六日,星期日。
此寺歷來的稱呼有「岳麓寺」、「慧光寺」、「鹿苑寺」、「萬壽寺」等。它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碧虛山中,寺前是清風峽,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海拔二九五‧七公尺。麓山寺的歷史記錄始見於《佛祖統紀》卷三十六,西晉武帝泰始四年(二六八年)條下說:「沙門竺法崇,至湘州麓山,廟神請授淨戒,舍廟為寺。」可見此寺應為湖南佛教的發源地。
至隋、唐、五代之世,麓山寺曾經有許多文學家拜訪,寫詩吟唱,傳誦千古,包括杜甫、劉長卿、韓愈、宋知問等;因此以麓山寺做為題材的詩文相當多,留下的詩篇和詩集也不少。其中以杜甫所寫的〈岳麓道林二寺行〉一詩最為著名。因為麓山寺文風很盛,有它傳統的精神,所以歷代都有幾位詩僧的名字被留傳下來。在我的印象中,湖南人都很有文才,滿腹經綸,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湖南真是個人文薈萃之地。
而在第八世紀時,該寺曾經出了一位大乘和尚,他曾經和從印度到西藏的蓮花戒辯論,雖在西藏史上說大乘和尚辯論失敗,但是從敦煌石窟發現的漢文手抄本《頓悟大乘正理決》中的記載,大乘和尚不但沒有辯論失敗,反而名享西藏,甚至還有西藏人跟他出家。而且直到現在,藏傳佛教所用的大手印修行法門,幾乎和禪宗的頓悟法門一致,應該就是大乘和尚傳到藏地去的。到了明末時代的神宗皇帝,敕名該寺為「萬壽寺」。明末四大師之一的憨山德清,也曾到此寺講過經。
到了一九四九年,該寺和全國其他寺院的命運相同,被強迫改為其他的用途,而文革期間,寺內經、像也全遭破壞。直到一九七八年,中共的三中全會落實了宗教信仰政策,才開始有了改變。一九八五年該寺成立了寺務管理小組,規畫進行修復,重建了大雄寶殿、彌陀殿、禪堂、講堂,又增建了鐘樓、鼓樓、客寮,而有了現在的面貌。
我們乘坐中型巴士,抵達麓山寺的坡道入口處,就已看到聖輝法師率領全寺的僧眾和尼眾學僧一百多人,以及信眾上千人,列隊於坡道的兩側,一位青年僧,捧著香案,大眾口誦佛號,迎接我們。在我經過之時,這些信眾不僅合掌低頭,甚至也有不少人禮拜在地,我不斷地告訴他們,不用禮拜,連聖輝法師也幫我講不用禮拜,但他們之中要拜的人還是在拜,甚至有不少人流著眼淚,目迎目送,真是令我感動不已。有些老居士的年齡比我還大,看到他們拜在地上,我也真想回拜他們,或者把他們攙扶起來,可是我被帶著往三門走去,連要攙扶他們的餘裕都沒有。這一條道路上,兩旁除了人牆之外,就是參天的古木,連一片枯葉都沒有,真像是到了人間的淨土。
走完坡道,轉了一個彎,就見到一座七樓三洞的牌坊,有些像祝聖寺,古色古香,門楣上是石刻白底藍字的四個篆體字「古麓山寺」。旁邊掛著「湖南省佛教協會」的牌子,這也是一座佛學院,外面懸掛著一長幅的紅布條,以金字寫著「熱烈歡迎聖嚴法師率台灣古蹟巡禮團來我寺參訪」。穿過天王殿,就到了大雄寶殿前,又看到同樣的一幅紅布條在歡迎我們。
聖輝法師陪著我在大殿禮佛、唱香讚之後,就在殿前對著我們站滿了丹墀的團員,以及該寺的四眾弟子們開示。首先由我說明我和他之間的友誼,而且我叫聖嚴,他叫聖輝,我的師父是江蘇泰縣的東初仁曙,他的師父也是江蘇泰縣的仁德,屬於臨濟宗下同一個支脈,如果說我佔他點便宜,那是因為我的年紀大些,我是他的師兄,他是我的師弟;所以到麓山寺,既是來尋根探源,也是來探親的,因為法門相同,彼此都是一家人了。聖輝法師聽了非常歡喜,此後他就不斷地以「我的老師兄」稱呼我,一直到後來去訪問南普陀寺時,他還沒有忘記以此稱呼來向他的信眾們介紹我。
麓山寺的特色,是因為聖輝法師重視教育,經常和海外有接觸,所以有了一個很有內容的閱覽室及圖書館。圖書架上有著我的幾本書,我也當下答應捐贈一套《法鼓全集》供他們的學生參考。同時我也看到在這間開架的圖書館兼閱覽室裡,陳列著國內外幾十種佛教的定期刊物,其中就有我們法鼓山出版的「中華佛學年報」,這比起我當年在靜安寺佛學院的圖書設備,實在豐富得多。有關該寺的史事人物,聖輝法師送我一份電腦打字的〈長沙古麓山寺簡介〉,頗可參考。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