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與真如/無念為宗
無念與真如/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壇經》裡講到「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個名
詞,神會禪師則把「無念為宗」這
四個字作為〈顯宗記〉的主體,而
將「無住」改為「無作」。
何謂無念?念,有正念、有雜
念;但不論正念或雜念,從禪宗和
禪修的立場來看,都是妄念。「正
念」是統一的妄念,是用方法來用
功,念念「念佛」是正念,念念
「數息」是正念,念念在「參話
頭」是正念,念念用「默照」也是
正念;所以念念不斷在方法上都叫
做正念。
那麼「無念」呢?即所有一切
的念頭全部擺下來,正念也好,雜
念也好,全部擺下,這叫做無念。
如果還有念頭在用方法,不管是正
念、雜念都是妄念,所以這個人仍
是尚未徹悟,必定要用方法用到無
方法可用,沒有念頭起伏,只有朗
朗乾坤,有念等於無念,此時可以
用:「山河粉碎,大地陸沈,身心
蕩然」來形容,此時的心中,點塵
地無,不執內、不著外、不執有,
也不執空,這種非常寧靜的、自然
的、智慧朗然的狀態就是無念,即
明心見性的狀態,所以說「無念為
宗」。
無作為本的「作」是造作的意
思,在《圓覺經》裡有提到「作、
止、任、滅」幾個名詞。「作」就
是心有運作;「止」是不讓心動;
「任」是讓心放任;「滅」是把心
念滅掉。這四種都是禪病,都是修
習禪定、修學禪法的人的大病。這
「無作」,即不要作意,不要造
作,亦即不要將心待悟,不要用心
來修心之意。如果認為開悟是要從
修行而完成的,不論用心來修心也
好,用身體修心也好,都是「有
作」;正在拼命的修行,希望要
悟,是有作;希望等待著自己將來
要悟,也是有作。
無作是不要存心希望得到什
麼,那麼是不是說什麼事情也不需
要做呢?《壇經》講到「憎愛不關
心,長伸兩腳臥」,那也就是無
作。瞋和愛都與你沒有關係,心中
無罣礙,不受瞋心所動,不受愛心
所牽。心裡面沒有得失、利害、是
非、善惡、好壞這些東西的痕跡,
做一個無事的人,心中任何事都沒
有,能夠這樣子的話,就是明心見
性了。
有人說:「我要發一個願,願
我開悟。」這算不算有作?算!所
以此地講「無作」是站在已經開悟
的人的立場來告訴別人:「第一要
無念,第二要無作,這樣就能夠開
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
易。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有方
法,以正念來代替雜念,那就是有
念的;所以還是要有作,要發願,
要剋期取證。
此外,「無作」還有另一層意
思,是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不是
經由人工修行來完成的,佛性這樣
的東西,不是用任何方法去把它襯
托出來,或者是發現到的,或者是
製造出來的;它從無始以來,就和
我們在一起,我們出生它也跟著出
生,死亡後它也跟著我們一起走,
身體雖然沒有了,而佛性並未離
開,它是永遠跟我們在一起的,並
非因為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有佛
性的。
佛性本來就在,不是由於後天
的造作而有的,這是加強一切眾生
的信心,任何一個眾生只要願意相
信佛性根本就是一直跟我們在一
起,那麼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定
有成佛的可能。
並不是因為有智慧才開發出佛
性的。所謂有智慧,只是煩惱去除
了,就是智慧的顯露。一般人講增
福增慧,以為智慧好像水一樣,是
可以加,可以添的,其實這個觀念
是錯誤的;實際上,並不是能增加
一些智慧,而是只要減少一分無明
煩惱,就多顯一分智慧,也多見一
分佛性。所以「無作為本」的意思
就是:佛性本來就在那個地方,不
是因為我們修行、學佛才有的。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