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03, 2006

轉載- 什麼叫做波羅蜜? 文/聖嚴大師

什麼叫做波羅蜜?
什麼叫做波羅蜜?

佛法是從理論的方向來認識,以及
從實踐的方法來體驗。分成基礎的
佛法和發展的佛法。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並沒有小乘
和大乘的佛法之分。而是在佛涅槃
一百多年之後,才有小乘部派的佛
教,又經過三、四百年,有了大乘
佛教的出現。然而,大乘佛教看部
派佛教,甚至於原始佛教,都認為
是小乘佛教,這是很不公平的。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說,修四聖
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四攝法
及六波羅蜜的,才是大乘的佛法。
其實,在原始聖典《阿含經》中,
可以看到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同
樣也有六度。因此,六波羅蜜的名
詞並非大乘佛教專用,而是在基礎
的聖典裡就有。

因此,雖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說
法,可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法
門,並沒有分別,問題在於是否發
了無上菩提心。如果只是準備在這
一生或少數的幾生之中,完成解脫
道而進入涅槃,這是小乘思想。發
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即使進入涅
槃,也是不來不去的;既不貪戀生
死,也不厭離生死。像文殊、普
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都是
沒有準備成佛,而是永遠做菩薩,
永遠度眾生;這跟僅僅發願在修行
之後,得解脫,入涅槃,是不一樣
的。

但是,也有兩種人並不想離開這個
世間。一種人是認為世間太可愛、
太有趣了,有男有女,吃喝玩樂什
麼都有,好享受、好快樂,捨不得
離開,事實上,捨不得是辦不到
的。另一種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
人,他看到這世間上的人,不清楚
什麼是苦?什麼是煩惱?還在彼此
互相傷害,於是他要幫助所有眾
生,將他們從醉生夢死的煩惱之中
喚醒,甚至在最後一個眾生未醒之
前,也不成佛。

事實上,除了六度之外,只要是無
為無漏、有為無漏的佛法,都叫做
波羅蜜;所謂無漏,就是無我的、
無私的。而三十七道品、四聖諦,
就是讓我們從煩惱的娑婆世界,度
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自然這也是
波羅蜜。但是,站在大乘菩薩道的
立場來看,只度自己是不夠的,必
須要度一切的眾生,這才真正叫做
波羅蜜。

除了少數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是
自私的,只會考慮先度自己。有一
次我講到六波羅蜜,一位居士聽到
我說要發無上菩提心,就對我說:
「師父!我已經是自顧不暇,連自
己都幫不了,還叫我發願心去幫助
人,請您還是給我一個方法,讓我
先得到解脫就好了!」我相信一定
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依佛法的觀點來看,如果只是用自
利的方式來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
不僅很小,而且是不可靠的,但是
用利他的方式來利益自己時,得到
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

諸位都有家庭,如果你在家裡是一
位非常自私的人,佔盡了所有的好
處,那麼,你與家人的關係就可想
而知了。相反的,如果你能處處考
慮到、照顧到家人的福利,使他們
的生活快樂及幸福,此時,你在家
裡也一定是受到歡迎、受到照顧
的。

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
可靠的方法。因此,基本上六度就
是在度自己,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
眼點都是在度他人。六度是什麼?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般若。以此六種修行的方法,
來破除二種我執而斷二種生死之此
岸,度越至二種涅槃的彼岸。

「我」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於我們
身體的執著,這個生命的我是五蘊
構成的,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物質和
精神,而生命就是我們起煩惱的根
源,斷除了我執,智慧才能出現,
這叫「我空」,也叫「人無我」。
第二種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現象,生
與死,不論是可愛或可怕的,都要
超越它,能出生死而不厭離生死,
這叫「法空」,也叫「法無我」。
「生死」也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段
生死,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然
後死亡,一段一段的生與死,這是
普通的凡夫。第二種是已經到了初
地以上的菩薩,菩薩有十波羅蜜,
從初地至十地為止,由於他的功德
每一地都在變,法身慧命不斷在成
長中,這叫變易生死,一直到成
佛,變易生死也就結束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