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禪師的悟境
前言
〈顯宗記〉本文字數雖不多,
可是內容非常豐富,首先介紹〈顯
宗記〉的標題。
為什麼叫「顯宗」?在中國禪
宗的立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為宗,這「宗」可以說是宗旨的
宗,也可說是根本、原理的意思,
它是為了顯示《壇經》的「無念為
宗」。
宗與教是相對的,一般所講的
宗教是一種信仰鬼神、神秘力量的
意思;可是在佛教,尤其是在禪宗
的立場,宗是指心法,教是指理
論。從語言、文字思辨等哲學和道
理來理解佛法,是為「教」;文字
語言之外,也叫做「教外別傳」的
是為「宗」。
宗的意思必須「如人飲水,冷
暖自知」,自己去體驗。因此,凡
是有禪悟經驗的人所講的就是
「心」,就是「佛性」,心是指智
慧心、清淨心,佛性是不動的空
性。只有以清淨的、無煩惱的、無
分別的慧心,才能夠見到不動的、
不變的而實際上是沒有一點痕跡可
見的佛性,那便是「宗」,就是明
心見性的「性」。
事實上明心也是明的「宗」,
見性也是見的「宗」。明心就是心
中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沒有分
別。明的意思並不是說很聰明,而
是心中無罣礙,心中無差別。
唯有明心的人才能見性,很多
人以為見性就是見到佛身放光,其
實不是,性是無形、無相、無聲、
無色、無味的,沒有形象、沒有味
道、沒有顏色、不可捉摸,不是用
我們的五官六根能夠接觸的,不是
能用我們的意識去推敲、思考、設
想、瞭解的,那也就是佛性。
既然是沒有具象的東西叫做佛
性,為什麼還要講?那是要我們真
正了解自己的執著而放下它,放下
馬上就可以見到那個佛性的
「性」,也就是〈顯宗記〉的
「宗」。
這篇文字叫做「記」,乃記
錄、記述、說明、敘述之意,荷澤
神會禪師用這篇文章來告訴我們什
麼叫禪宗的宗。禪宗的宗與淨土宗
的宗以及其他各宗各派的宗不大一
樣,禪宗之外的人以為「宗」是宗
派、學派;但在禪宗來說,「宗」
不是學派、不是宗派,而是指所有
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的佛心,明心
見性的性,也是明心見性的心,也
就是說無礙智慧心和不動的空性這
兩者即是禪宗的宗。因為《楞伽
經》說:「佛語心為宗。」那就是
此處所要說明的。
為何稱為荷澤神會?因其住在
洛陽的荷澤寺而得名。中國的唐朝
有一相當有名的戰役──安史之
亂,荷澤神會就是在當時以賣度牒
的方式籌措了很多軍餉,幫助皇帝
打敗了安祿山的造反,唐肅宗特地
為他建造了荷澤寺,讓他在那兒大
弘六祖惠能的宗旨,因此後來的人
就叫他荷澤神會。
神會禪師俗家姓高,湖北省襄
陽縣人,幼年時先跟家人及儒家老
師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
小小年紀就已是通達五經的儒家學
者,又精通老莊的學問。因其讀過
二十五史中的《漢書》,而從中得
到了佛教的消息和利益,便到了國
昌寺出家。出家之後,對於所有讀
過的佛經,不但過目成誦,且對於
經中的經義也隨即通曉,像這樣子
的一位神童,大概就是菩薩再來
吧。
他是六祖惠能大師晚年時候的
弟子,見六祖惠能時,六祖已經很
老,而神會當時的年齡只有十一三
歲,或說十四歲。神會初見六祖
時,此時六祖大師不住在開講《壇
經》的法性寺,而是在廣州曹溪的
南華寺了。
當他看到了這一個從湖北來的
小沙彌,就問他:「知識遠來艱
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
主,試說看。」意思是:這位善知
識遠道而來,辛苦啦!你究竟帶了
什麼東西來呢?如果你已經把你本
來的那個東西帶來的話,你一定認
識你的主人是誰?你試著告訴我那
是什麼啊!你說給我聽聽看。
請問諸位!六祖大師問的是什
麼?其實他問的就是「自性」。
神會這個小沙彌對答如流,他
說:「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無住為本」是《壇經》裡六
祖大師講的一句話,可是六祖講
《壇經》時,神會根本未在場聽
講,卻能夠回答:「以無住為
本。」這裡的「住」是什麼意思?
並非有房子住或留在某個地方叫做
「住」,而是《金剛經》所講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是不在乎、不牽
掛、不執著、無分別、都很好,沒
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什麼更好,心
已得解脫自在,但是仍有功能,有
作用。也就是心中沒有煩惱、沒有
執著,卻有智慧。
「見即是主」,就是《金剛
經》所講的「而生其心」之意,
「生其心」是心中雖然沒有執著、
沒有分別,不在乎得失利害、好
壞、喜怒哀樂,可是心中有智慧,
還是可以有作用的。
「見即是主」,可有兩種意
思。第一層意思是說,對於已經開
悟的人,智慧在發生功能的時候,
「主」就在那兒,智慧不發生功能
的時候,無所謂主不主。第二層意
思是說,對於尚未開悟的人,
「見」就是「主」,他有一種見
解、看法,這都是執著心;那是沒
有開悟,也未得解脫。有見解、有
知見,那是凡夫知見,就變成了自
己的主,這裡說的「見即是主」,
是講的智慧。
《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
住」就是「無住為本」,「而生其
心」就是「見即是主」。為什麼心
還能生起來?那個心不是煩惱,而
是智慧的功能,不是煩惱的執著,
不是利害、多少、人我、是非、爭
長論短,而是自然的智慧的反應,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應怎麼說就怎
麼說。
惠能大師聽到這小和尚語出非
凡,於是又說了下面兩句話:「這
沙彌,爭合取次語?」
惠能大師是因聽到《金剛
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的,而神會禪師這時不知是聰
明呢?還是真的也開了悟呢?他也
套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那種境
界,以重覆的話語來告訴惠能大
師,且自認為已經把《金剛經》裡
面的意思講出來了,所以惠能大師
聽到以後說:「嘿!這個沙彌,你
怎麼講第二等的、次一等的語言?
為何不說上等的、最高明的話呢?
你沒有自己的話,而把人家說過的
話也拿來再講一次,這是拾人牙慧
呀!」 神會於是說:「和尚坐
禪,還見不見?」
「和尚」就是「大和尚」,即
尊貴的老師之意;一年之中主持、
弘法、領眾共修的方丈稱為和尚。
一個寺院之中,只有一位和尚,其
他的人只能稱為「阿闍梨」,不能
稱為和尚。在我們農禪寺只有我聖
嚴一人是和尚,其他的法師可以稱
為「某某師」,那叫做阿闍黎。
神會可能是調皮、他反問:
「和尚,你坐禪的時候是見呢?還
是不見呢?」也就是說「你在坐禪
的時候,你的心是有功用呢?還是
沒功用呢?是在動?還是不動的?
是用心呢?還是不用心?」這句話
問得實在非常的巧妙。
惠能大師便以柱杖打神會三
下,說:「吾打汝,是痛不痛?」
惠能大師不再講話,拿起拐杖
打了神會三下,然後再問:「打你
三下拐杖,痛呢?還是不痛?」也
就是說:「你挨打的時候,覺得有
痛與不痛的『受心所』在活動
嗎?」意思是說:心裡頭動或不
動?有功能或沒有功能?
可是神會答道:「亦痛亦不
痛。」打在身上是痛又不痛,這是
模稜兩可的回答,意思是說:「有
痛的,但是痛了以後,沒覺得恨、
愛、瞋、懷疑等念頭。」一般人在
挨打了三棒之後,頭腦裡一定會轉
很多圈:「我挨打了!痛!打冤枉
了!」又會猜測:「到底什麼道理
打我?」這是煩惱心,不是智慧,
所以神會講「亦痛亦不痛」。
於是六祖惠能大師說:「吾亦
見亦不見。」意思是:你間我坐禪
的時候,見還是不見?我現在告訴
你,我也見也不見。
為什麼說「見也不見」,
「見」是心中有反應,坐禪當時見
到心裡產生的反應;「不見」是反
應過就反應過了,反應之後不再留
下任何「我」的痕跡,沒有留下我
貪、我瞋、我癡、我疑、我慢等種
種煩惱,這就是「見也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
見?」
然而神會並未饒過惠能大師,
還要再問:「那請問和尚如何是亦
見亦不見呢?」因為那時神會沒聽
過六祖惠能說法,所以要問。於是
惠能禪師回答了下面一段話:「吾
之所見,常見自心過,不見他人
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
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
木石,苦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
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可能已經在其他的地方看
過或聽過六祖大師所講的法,對佛
經道理也懂得很多,因此他用似乎
已經開悟的人的語言來跟惠能大師
對答,而且還自信滿滿。可是惠能
大師能夠體會到這小孩只是聰明,
並沒有真正的開悟,因為這小沙彌
用的語言都是人家用過的而不是自
己證悟的,其見解亦都是已經在經
典裡,以及六祖自己的《壇經》裡
有過的開示,所以這個小孩並沒有
真正的開悟,因此告訴神會:不要
好高驚遠,不要自認已經得到像
《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的境界。
惠能說:「我所見到的是自己
心裡的過失。」惠能這樣已經大悟
徹底的人還有什麼過失?意指心中
凡有所動,心中有妄想相閃過的時
候就叫做過失。他說:「我的所見
是常見自己的過失,而不見他人的
好壞。」這「我」是以惠能大師代
表神會,惠能大師教神會應作如此
觀,作如此體驗,作如此理解。
一個修道的人,應該如此,所
謂「靜坐常恩己過,閒談莫論人
非」,就是又見又不見。「見」是
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見」是不見
他人的過失,這是修道人基本的修
養。這並不是惠能大師說自己的境
界,他是告訴人,你要修道或正在
修道的時候,應該如此。大徹大悟
之後,那又是另外一種境界了。
惠能問神會禪師:「這個小沙
彌,你說你也痛也不痛,那你不是
一顆石頭、一塊木頭嗎?如果是
痛,那不是跟凡夫一樣了嗎?不是
要起瞋恨心了嗎?你剛才講的這些
見不見、痛不痛,都是在執著,不
是執著這一邊就是執著那一邊,都
是一種生滅心,也是生死心。有沒
有、痛不痛、見不見,這都是分成
兩極來談論問題,是二邊見,不是
中道見,不是真正的空慧,所以還
是凡夫。你連自性都還沒見到,還
敢跑到我面前來耍弄我啊!該要挨
打!」
神會禮拜悔謝。
講到這兒,神會知道自己錯
了,所以趕快拜了幾拜,求懺悔,
說:「不敢不敢。」
這就是神會禪師初次拜見六祖
大師的一段對話。
神會禪師於九十三歲時圓寂,
也有人說他七十五歲時圓寂,但根
據大多數的資料仍舊推定他是九十
三歲才圓寂的,比較合理。
南方的禪宗──南宗禪,本屬
於廣東曹溪,後來也由神會禪師帶
到北方去,就變成了北方的荷澤
宗,這與神秀所傳的北宗禪對比,
稱為南宗禪。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