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人口因素 在政策
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現象。人口出生率已降低至千分之十以下,年滿六十五歲的人口比率則已超過百分之十。有人擔心,扶養比已降低至一點七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人的低水準,幾年內人口轉趨負成長後,可能演變為「社會問題」。因此警告政府如果不設法提高出生率,台灣極可能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政府最近舉辦的永續發展會議,也將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衝擊和因應對策列為重要議題,甚至研擬透過各種強制或獎勵手段,包括財稅政策鼓勵民眾結婚、生小孩。
令人不解的是,少子化和高齡化本為國家進步的現象表徵,怎麼會是社會問題呢?台灣在光復初期人口不過六百萬人,但是出生率居高不下,每個家庭平均子女數高達五個以上,所以不出幾年人口就增加了一倍;後來政府積極推行節育政策,並隨著國民所得的成長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民眾發現,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女,少生才是聰明、理性的選擇;加上經濟、衛生改善,醫療科技進步,死亡率明顯降低,國人平均壽命大幅提高。
換言之,就「質」的指標而言,台灣少子化和高齡化不但不是問題,反而是值得驕傲的成功經驗。
有人認為,少子化和高齡化會造成勞動力不足,長期經濟不振,房屋、學校供給過剩,國家防衛安全也會受到威脅等論調,更是不知所云。台灣和先進國家一樣,勞動生產力是因為人口成長率降低而大幅提高,經濟也得以穩定成長;反而是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的非洲和中南美洲等開發中國家,陷入的多子而貧窮的惡性循環。其他房屋和學校供給過剩的問題,則顯然是「倒果為因」,「人役於物」,完全不合經濟原則的說法。
由此可見,將少子化、高齡化誤以為是危機或問題,顯然是「杞人憂天」;進而主張政府以各種手段來促使民眾結婚、多生子女,在「量」的增加上大做文章,更是自找麻煩。
台灣人口太多,密度偏高而居全球第二,生活品質差,早已沒有增加人口的空間;更何況,民眾近年來晚婚、不生小孩的現象,其實也深受當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貧富差距擴大,教育負擔有增無減,人民沒好日子過的負面影響,政府既然難辭其咎,怎好鼓勵民眾多生小孩?
因此,政府最好的因應對策,其實就是先改善「環境的品質」,就是把當前的經濟弄好,讓民眾可以在不虞匱乏、免於恐懼的環境下安居樂業;其次,提高人口的「品質」比增加數量更為迫切。
目前社會上重男輕女、歧視外籍配偶,甚至虐童家暴墮胎等案件層出不窮,顯見台灣同胞的人權概念和愛心仍然有待提升,政府如果還動用租稅政策獎勵多生,不但造成不公不義,會拖累財政,可能造成「逆選擇」現象,包括男女比例失衡,無能力教養子女的生得更多等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更讓政府束手無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