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1,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有與沒有(一)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有與沒有(一)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平時我們對於「有」和「沒有」,都看成是兩個極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有」的不會「沒有」,「沒有」的也不會「有」。甚至一般人通常把「擁有」看成是值得歡喜的事,「沒有」就難免令人失望了。其實,有時候一件事「有」和「沒有」一體,可能更為圓滿,例如: 

一、有福沒有氣:「福氣」是人所喜歡的,尤其中國人向來喜歡「多子多孫多福氣」。只是,有的人雖然子孫滿堂,看起來很幸福,萬一出了忤逆不孝的子孫,那可就真的是有「福」又有「氣」了。不過,如果是聰明的父母,讓每個兒女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人明理、健全有德,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樂融融,這樣做父母的,自然就能有「福」而沒有「氣」了。

二、有權沒有勢:「權勢」一般都是相互為用的,有「權利」的人就能「勢力」顯赫,就能為所欲為,因而令人畏懼。但是,有的人有「權」沒有「勢」,他利用「權力」為民謀福,為民伸張正義;另一方面,他待人平易親切,親民愛民,不會「藉勢苟得」,更不會「仗勢欺人」。因為他有「權」沒有「勢」,因此更能為人所尊敬、愛戴。

三、有驚沒有險:人生就像行船在大海裡,難免遇到驚濤駭浪,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有智慧的人,在面臨危險時,冷靜沉著,從容應付,結果安全過關,只是虛驚一場。所以能夠有「驚」沒有「險」,這是人生很值得慶幸的事。

四、有愛沒有貪:「愛」和「貪」一般都是分不開的,有「愛」就想「擁有」,不愛,就想去除。因為「貪愛」,往往引生很多的煩惱痛苦,所以「貪」是「三毒」之一。但是有的人有「愛」沒有「貪」,例如,佛菩薩慈悲普愛一切眾生,但不會貪愛眾生的回報;有德的人,對世間也是只想散發愛的關懷,不會另有企圖。甚至一些有修養的男士,對他所愛戀的情人,也是只有「愛」的奉獻,不會因愛而起「貪瞋癡」,自然也就不會受到毒害。

從以上四點,說明「有」和「沒有」並非絕對的好或壞,「有」什麼不一定好,「沒有」了什麼也不見得是壞事,所以對於世間的「好」「壞」,應該有另類的思考,應該用另外的邏輯去辨別。

轉載-外戚宦官之禍要從制度防阻文/人間福報社論

外戚宦官之禍要從制度防阻



中國歷朝衰亡,幾乎逃不出某些共同的宿命:一是外戚干政,一是宦官亂朝。民進黨執政六年,似乎也未能克服這個歷史的循環,令人嘆息!

外戚干政的特色,是先有一個主上的至親,貪財好權,然後一批小人簇擁左右,如蠅附羶,形成一個特權的網絡,上下其手,營私謀利,不顧法紀,最後自然不免由縱容外戚的主子承擔後果與責任。

陳水扁總統女婿趙建銘之敢於關說人事,打探股市秘情,介入醫院藥品採購,甚至父以子貴,趙建銘父親趙玉柱竟能身兼數家公司顧問,月入數十萬元,且縱橫於南部教育界,左右校長人選。何以致之?從六年來零零碎碎的新聞拼湊起來,趙建銘的丈母娘喜歡對政事參一角,應是無可懷疑的共識。如果丈母娘能嚴守官邸戒律,絕不過問政事,怎會有子女敢在外面招搖撞騙,私打電話,儼然另一個小朝廷?

今日總統府當然已沒有宦官,但貼身近臣卻彷彿有著宦官的影子。古今凡為主上者,為了行使權力的方便,為了繞過法定體制羈絆,多喜在體制外找尋缺口,得以便宜行事,於是貼身近臣從恃寵而驕,進而玩法弄權,最後則一手遮天,為己謀利。

孫子兵法說:「將者,國之輔也」,又說:「國家安危之主也」。可見輔佐重臣繫國家之興亡,而主子棄重臣而親寵臣,這就是諸葛亮所說「遠賢臣、親小人,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蒼蠅不會叮在清潔的物體上,及至樑柱腐朽遭蛀蟲掏空,也就是大廈將傾之日到了。

在先進的民主國家,當然也不乏外戚、宦官之禍,但他們的民主機制中藏有幾種極具效果的防腐劑,其一是完備的文官制度;其二是獨立無私的司法體制與周延的法律;其三是公正而不偏不倚的輿論。此三者鼎足而立,才能構成一面嚴密的防弊網,使外戚與宦官雖能獲得主上的寵信,但不致使事情弄得不可收拾,禍延上主。

台灣政治先天不足,最大的缺失在於文官體制不健全。政務官權力太大,既插手事務官的管轄範圍,又可任意調動事務官,事務官失去依法行政獨立精神。事務官要仰政務官的鼻息行事,則「依法行政」便成具文,事務官隨時要曲承上意,如此才能保住官位,此時政務官就不只是政策的制訂者,而變成了「一把抓」的獨裁者了。總統女婿可自由進出國營或官股主宰的金融機構,呼風喚雨,左右人事,這在文官體制健全的國家,實為天方夜譚。

台灣走到這一步,痛定思痛,無論藍綠,均應從制度面去思考防弊之道,而惡聲謾罵黨同伐異,不是解決問題之道。趙建銘案件應視為不健全制度下的必然產物,對他個人,我們寧可以哀矜勿喜的心情去看待,尤不應有看熱鬧、看笑話的態度,如不能從根救起,則未來不論是誰執政,還會有第二件或第三件駙馬事件,可不慎乎?

Tuesday, May 30, 2006

轉載-人間萬事--財務十分法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財務十分法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在的工商界、軍公教人員,每月薪資多少,看起來是沒有定準,一般說,多賺多用,少賺少用。現在的社會,正常的情況是不會有餓死的人,只要肯努力勤勞工作,吃飯總不是問題。

不過,如果不是個人,而是身為一家之主,肩負著一家大小的經濟重擔,則對家庭的收支,應該有一個預算。假定夫妻二人一起工作,每月共賺十萬元,試為之作「財務十分法」,說明如下:

一、四分家庭生活:十萬元當中,必須有四萬元做為家庭的生活費,包括支付房租、水電、交通,以及三餐伙食及購買日常用品等。

二、一分儲蓄備用:十萬元的薪水裡,應該留一萬元做定期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可當成投資理財。

三、二分讀書旅遊:在家庭總收入中,有二萬元做為子女讀書的教育費,以及全家人旅遊、參學之用。

四、一分宗教慈善:一萬元做奉獻社會公益事業,或布施給自己信仰的宗教,乃至繳交各種會員費等,一方面和社會大眾結緣,同時也是對世界的投資。

五、一分資助親友:以一萬元幫助窮苦的近親朋友。如果沒有這項支出,可以移做儲蓄備用。

六、一分社會公關:一萬元用在社會的各種交際應酬上,包括親友的婚喪喜慶,同事朋友之間的聚餐聯誼,乃至社會各種公關往來等,難免會有一些不得不參加的應酬。

以上的「十分法」,如果情況特殊的家庭,例如夫妻共同的收入無法達到十萬元,只得在各個項目中節約用度;如果總收入超過此數者,應該在教育費上增加額度,好好培養子女受教育,乃至做一些小額投資均可。

其實,世間上有一個不公平的現象,有的人靠著父母遺留給他一棟房子,不但每個月不必支付房租,甚至還有一筆額外的房租收入;相對的,有的人父母沒有留給他房子,自己也無力購屋,只得每個月支付房租。不過,但看今日的社會,能夠受父母庇蔭的人畢竟不多,多數的父母無力照顧子女的後半生;同樣的,今日社會,無法照顧父母老年生活的子女,也為數不少。

所以,關於經濟財務上的難以公平,還是要靠自己的智慧賺取善財、淨財為好。再說,金錢是給人用的,有的人錢多了,不會用,反而增加煩惱,甚至帶來無謂的災難,所以金錢財物,還是夠用就好。

轉載-貪瀆成風 財政紀律法值得期文/人間福報社論

貪瀆成風 財政紀律法值得期待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審議國民黨團提出的「財政紀律法」草案,由於全國正籠罩在高官親信和家屬貪瀆弊案的陰霾之中,一般民眾對此一法案並未投注太多的注意和關心。政府貪腐成風,效能不彰,而財政又陷入極度困窘的狀況,實在是欠缺「紀律」所致。為免財政繼續惡化,國家走向沉淪,訂定財政紀律法確實符合當前政治環境需要,更具有時代意義,我們寄望立法院能盡速三讀通過。

「財政紀律法」草案的提起,近因起於二○○四年總統大選之前的花蓮縣長選舉,當時民進黨挾府、院、黨資源,傾全力開出巨額的「選舉支票」,遭到各界質疑為「政治買票」,於是有識之士即建議應另行立法,訂定相關的財政紀律規範,防杜政黨或政客以減稅或增加福利來討好選民,期改善惡質選風。

遠因則是政府政績不佳,造成經濟衰退,進而導致稅收負成長之外,一方面亂開支票,另一方面又以刺激內需為名,恣意減稅,甚至討好富人,造成連年財政赤字,政府債務急遽攀高。

比較政黨輪替前後,國民黨執政五十年累積債務二兆四千億元,但民進黨執政六年來就暴增為四兆六千億元,幾乎增加一倍。政府陷入財政崩潰邊緣之際,卻一再倡議修改公共債務法的舉債限制;甚至利用「特別法案」名義,迴避公共債務法的舉債限制,更無視財政收支劃分法三十八條之一和預算法,有關「制(訂)定或修正法律或自治法規,有減少收入者,應同時籌妥替代財源;需增加財政負擔者,應事先籌妥經費或於立法時明文規定相對收入來源」的規範。

六年來,政府共辦過四次追加預算、五次特別預算,卻未負責任地提出相對財源,以致於實際累積債務超過十一兆元,濫用納稅人血汗錢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防制SARS特別法案編列五百億元預算,並未隨著疫情的提早結束而辦理追減,款項被挪用至其他用途,至今都沒有提出交代。

綜上所言,客觀環境造成財政惡化之外,政府行政體系由上而下的蔑視財政紀律是關鍵原因,財政紀律規範形同具文,無法制約知法玩法的政客,代表民意監督的立法院未能發揮制衡功能。

「財政紀律法」草案的特點,就是要將濫開支票的不負責作為,提早規範到選舉階段,以免政黨或政客愚弄選民,造成事實之後已莫可奈何。因此法案規定,公職人員、候選人或政黨提出的政見涉及減少政府收入時,需具體指明彌補財源的來源,政見若未說明財源或逕以舉債支應者,不得列入選舉公報。

另一方面,法案加強懲戒機制,使政治凌駕專業的情形減少,讓主管財政紀律的財政部「於法有據」。法案提供立法院制衡的機制,提高排除財政紀律規範的門檻,並加強民間參與監督的力量。

徒法不足以自行,財政紀律法碰到「知法犯法」的政客常束手無策。因此,民眾需要睜大眼睛,加強監督政府不守紀律的行為。如此,財政紀律法才能發揮功效。

Monday, May 2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理財十事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理財十事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談情、做人、理財、處事,似乎是人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尤其錢財對人生非常重要,所謂「無財百事哀」,一個人沒有錢財,事情難成,生活也很艱難,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要有錢。

然而,錢財並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地底蹦出來,頂多由祖先留下一些遺產給我們,或是社會的一個機緣,讓我們發財。有時就算有了錢財,也要好自經營,否財錢財如流水,流來也會流去。茲將「理財十事」,略說如下:

一、開源節流:所謂「理財」,一是要「開源」,二就是要「節流」,「開源節流」是經濟學上理財的不二法門。沒有開源,沒有來路,怎能有錢?沒有節流,錢財一直浪費、流失,怎能保有?開源節流沒有一定的程式,但看各個領導人、主管如何規畫、預算。

二、規畫預算:所有的事業,都需要有規畫,人事制度、生產行銷的規畫,乃至「歲入歲出」的規畫。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發財談何容易;能替消費者節約預算,就是替自己增產。

三、評估價值:經營事業的人,市場調查、產品的行銷、社會的需求、買賣的價值,各種成本都需要有確實的評估。

四、通達財訊:經商的人,財訊應該要互相通報,那裡有商機,那裡有新產品,那裡發現能源,那裡有善於管理的傑出人才,或是有專業技能的特殊人士,都是財訊,不能失之交臂,所以參與各地的商會、聯誼會,就顯得非常重要。

五、廉潔自愛:錢財是一個大染缸,人在錢財裡,很容易被污染。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現在的事業,大都合夥經營,因係共財,所以自己的潔身自愛,就非常重要。與人共事,先要讓別人了解自己不貪財,這是合作的第一要件。 
六、善財能捨:會賺錢,也要會用錢,員工的分紅,會激勵他更加賣力;善事的贊助,會讓產品更加知名。現在一些財團對地方的回饋,對政府的支持,對宗教慈善團體的樂助,都可說是「善財能捨」。

七、縱合分管:經濟的原理,要懂得分散風險,就比如有人說:所有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就是分攤風險。所以當事業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可以合營,可以分管,相互資助,千萬不能只求面的擴展,不知力量能否統轄。大而不當,也非經營之道。

八、重視智財:看今日之財團事業,所以發財,都是先發掘人才,有人才,才能能賺到錢財,所以人才的培養、人力資源的開發,要捨得投資。懂得重視智慧財,也是理財之要。

九、管理有道:現在講究管理學,工商管理、技術管理,乃至上下班的時間管理、產品品質的管理,尤其人心的管理等,只要管理有道,何患不能賺錢。

十、經營有方:最近《遠見雜誌》出版《藍海策略》一書,所謂「藍海策略」,就是不要彼此惡性競爭,殺得兩敗俱傷,而是透過柔性管理,找出新的發展之道,彼此共榮共有,共創雙贏,這才是最好的經營之道。

人都希望賺錢,能夠經營有道,而且理財有方,必然賺錢。以上「理財十事」,提供參考。

Sunday, May 28,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遺產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遺產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中國人向來有傳遺產給子孫的觀念,子孫也都希望祖先能留下一些遺產。善於利用遺產者,遺產能增加家族的榮光;不善於利用遺產者,遺產反而貽害子孫。所以現代人已漸漸懂得要留道德、留學問、留知識、留技能給子孫,不一定要留錢財給子孫。

自古以來,我們的歷代祖先,其實已經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遺產,例如:道路的開拓、公園的建設、河川的防患、樹林的栽植,以及各種文學、哲學、科學等道理的傳承,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這些遺產的可貴,對先人都不知感恩回報,實在可惜。

現在談到究竟要送什麼遺產給子孫?有幾點看法略述如下:

一、養成兒女勤勞的習慣:「葡萄樹下的黃金」,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故事中,兒女把整座葡萄園的土地都給挖掘、翻遍,最後雖然沒有挖到黃金,但滿園的葡萄樹經過鬆土後,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這就是留「勤勞」給子孫的最好遺產。

二、把好的觀念留給子孫:父母臨終前把兒女叫到床前,說:「爸爸(媽媽)沒有黃金財寶留給你們,但爸爸一生樂於助人,對人講信用、守道德、有愛心,你們要好好記著,這就是給你們的財富。」如果子孫能懂得這些財富,一生也是受用不盡。

三、教育兒女學習技能:所謂「一技在身,勝過萬貫家財」,我們雖然沒有萬貫家產可以留給子孫,但能夠栽培他,讓他受教育,甚至學習各種技能,例如現在的電機、電腦、專業科技等,都非常應時有用。

四、留個好名聲給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父母在鄉里有信譽,有道德,平時敦親睦鄰、樂善好施,把這些美德留給兒孫繼承、效法,才能永久庇蔭子孫。

五、把信仰傳承給子孫:佛教的信仰,是父母之教,能一代一代把父母之教傳給子孫,讓世世代代的子孫都成為佛教的兒女、佛教的護法,在佛法庇蔭下,講道德、信因果、修心養性,如此不但能興家旺族,必然也能有益於國家社會。

把什麼遺產傳給子孫呢?有人認為房屋、存款、土地、股票最好。其實,這是兒女紛爭之源,不是最好的遺產。話說有一位富翁新居落成,大宴賓客時,他把建屋的瓦木泥工都請上座,讓自己的兒女坐下座。

有人覺得奇怪,就問富翁:你的兒孫才是主人,為何不讓他們坐上座,反而讓瓦木泥工坐上座呢?」

富翁回答:「因為瓦木泥工都是今日為我建屋的人,兒女子孫則是他日賣我房屋之人也。」

我們應該留什麼遺產給子孫呢,上述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轉載--「安隆案」是一面警世明鏡文/人間福報社論

--「安隆案」是一面警世明鏡



當台灣正為總統女婿趙建銘,涉入上市公司內線交易案被拘押而沸沸揚揚之際,美國休士頓陪審團日前裁定能源業巨擘安隆公司前董事長雷伊和前執行長史基林有罪,兩人都可能面臨上百年刑期。史基林被控二十八項詐欺和共謀、內線交易罪名,其中十九項成立,最高可能判刑一百八十五年;雷伊六項詐欺和共謀罪名全部被判有罪,另案的四項銀行詐欺罪名也被判成立,可能面臨最高達一百六十五年的刑期。這面警世明鏡,提醒世人追求榮華富貴應循正路,以免害人害己。

安隆在破產前,公司規模曾經排名全美第七大,一九九六年至二○○一年,還連續六年榮膺「財星」雜誌選出的「美國最創新公司」。但安隆從事複雜的能源期貨交易,發生鉅額損失後,以設立幌子公司隱藏債務,在帳面維持高獲利假象,讓投資人歡欣鼓舞,實際上已虧空四百億美元。二○○一年第三季財務報表出爐,紙已包不住火,乃於十二月二日聲請破產,一度每股高達九十美元的股票頓成廢紙,六百億美元市值一夕蒸發,隨即惡性倒閉。

這項美國史上最大破產案,導致安隆公司在全球四十國的兩萬一千名員工失業,二十一億美元退休金泡湯,無辜投資大眾血本無歸。歷經美國司法部專案小組四年調查、長達一百零八天的審判,被控數十項共謀詐欺罪名的兩位首腦雙雙被陪審團判定有罪。儘管兩人均辯稱無罪,把公司破產歸咎為媒體負面報導和市場空頭打壓,揚言上訴,但消息傳出,前公司員工額手稱慶,認為「正義終獲伸張」。

雷伊把一家地方天然氣公司塑造成最大的電力公司。一九九○年精明幹練的史基林加入,定出兩位數成長的高要求,讓安隆由按部就班的天然氣公司脫胎換骨,成為衝殺市場的能源交易大戶,短短十五年就發展成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公司。雷伊還不惜以政治獻金結交政府高層,並被聘為美國能源政策顧問,炙手可熱,自得之下誇言:「我不但追求美國夢,而且實現了美國夢。」

但是豪華的錦衣布滿蝨子,遮不住暗藏鉅額虧損的千瘡百孔,史基林眼見公司岌岌可危,辭去執行長企圖跳船求生。三個月後,這家擁有輝煌經歷的能源巨擘宣告破產,崩潰不起,成為「美國惡夢」。「安隆案」暴起暴落的弊案震驚全球,讓各方對美國企業的信心大失,也成為近年來商學院公司治理的熱門負面教材。

「安隆案」兩位主角均非等閒之輩,雷伊長袖善舞,雄才大略;史基林大學拿全額獎學金,且是哈佛商學院高材生,畢業進入著名麥肯錫顧問公司後光芒四射,顯示係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兩人聯手把安隆帶上顛峰,並獲得豐厚利益,報導指雷伊年收入曾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堪稱名利雙收。但涉嫌虛灌業績、做假帳,誤導投資大眾,卻是千不該、萬不該。

反觀台灣,戮力經營、令人敬佩的企業固然不少,但是把上市、櫃公司當成私產,個人吃香喝辣,大肆安插親信者也比比皆是。甚至經營不善,或以五鬼搬運手法掏空公司資產,以致公司債台高築,淪為「水餃股」,讓股民慘遭套牢者更是時有所聞。這類人物所以還能繼續逍遙法外,主要是犯罪手法高明、案情錯綜複雜,加上有人掩護照應,偵辦時不易突破。

如今民氣可用,當局應本諸大公無私,全力支持檢調單位徹查弊案,直到水落石出。掃除企業和股市的害群之馬,重振大眾信心,還給經濟櫥窗清朗面目,台灣才有亮麗的未來。

Saturday, May 27,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老人五要五不要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老人五要五不要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只要活著,總有一天都會老。「老人問題」已是舉世共同面臨的大問題,儘管現在社會有不少老人福利措施,諸如安保、健保等,基本上都還在摸索階段,所以老人問題至今還沒有獲得根本的解決之道。

老人一生歷經數十年的風霜歲月,飽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各自產生不同應付世界的想法,他們對社會的各種問題,必然也有很多反應、想法,甚至對於如何安度晚年,也有他們的需要與排斥。茲列舉老人的「五要」與「五不要」,說明如下:
老人的「五要」:

一、老人要有養老本錢:現在社會有很多養老院,老人住進養老院,有人照顧,也有很多老人為伴,日子還算好過;只是住養老院就需要有錢,所以如果沒有儲備養老本的老人,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二、老人要有專人照顧:老人習性不同,生活起居不便,因此時時刻刻都需要有專人照顧。

三、老人要能去除寂寞:老人最苦的就是孤獨、寂寞,每天的時間很難打發,所以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很重要,如能自己讀書、念佛自然很好,否則就苦不堪言了。

四、老人要能減少不便:現在社會提倡「無障礙空間」,對老人方便不少。另外,住家的生活空間,其動線、設備要以方便老人使用為原則,例如臥室盡量不要設在樓上,以免上下樓梯不方便。

五、老人要有適當保健:老人的身體機能就如一部老舊的車子,不容易修理,所以適當的保健,對老人非常重要。

老人除了「五要」以外,也有「五不要」,分別是:

一、不要吵他:老人怕吵、怕噪音、怕複雜,所以年輕人的搖滾樂、交響樂,對老人而言,只會覺得吵鬧難忍。 

二、不要煩他:有的老人經常被兒孫或朋友問東問西,雖然老人的智慧值得傳承,但有時問得太多、太重複,令他嫌煩,畢竟老人已不再年輕,其體力、精神已不堪負荷,所以不要煩他。

三、不要難他:老人多數眼睛看不清,齒牙動搖,手腳也不大俐落,如果經常「要他這樣,要他那樣」,會讓他感覺大家都在為難他,所以對於老人,要尊重他,不要難他。

四、不要氣他:老人有時難免嘮叨、喜歡講話,有的脾氣古怪,有的則是怪癖,想的、講的都和別人不太一樣;對於老人的種種,不能嫌他,應該幫助他,如果跟一個老人生氣,就如同和嬰兒生氣一樣,都是不當。

五、不要管他:一個人到了老年,兒子媳婦要管他,醫生要管他,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也要管他,甚至愛護他的人要他這樣、要他那樣,在他感覺,大家都在管他,會令他反感,所以對老人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總之,老人的問題很多,老人的心境也不是一般年輕人所容易了解的,所以研究老人問題的人,對於「五要」與「五不要」,應多加注意,並有所改進。

轉載-健保改革不要「一代不如一代文/人間福報社論

健保改革不要「一代不如一代」



俗稱「二代健保」的「全民健保法」修正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但因涉及重大變革,多數民眾茫然不知;而政府貪腐叢生,連醫界也涉入弊案,甚至詐取健保支付,值此民怨沸騰之際,我們認為立法院應嚴格把關,在重要問題尚未釐清前,切勿讓「二代健保」率爾上路。

總的來看,健保多年來入不敷出,而「二代健保」在支出面沒有多大變革或改進,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收入面將保費計算基礎由「個人薪資所得」改為「家戶總所得」。因此二代健保的首要目的,顯然是想在既有的支出模式下,片面增加保費收入來平衡財務;也因此才會以「乾坤大挪移」的方式,依附到綜合所得稅制,讓民眾在制度變革中失去判斷依據,進而達到「加重民眾負擔」的目的。

問題是,現行的所得稅制本身就問題多多,將健保制度依附在所得稅制,反讓不公平的問題更加惡化。今年才上路的「最低稅負制」,就是想堵住高所得規避稅負的漏洞,才另闢蹊徑,針對高所得者的免稅所得納入課稅範圍,但好歹也是為了改進所得稅制不公平的對策。

相反地,健保依附在綜所稅制上則適得其反。由於不會出現在所得稅申報書上的免稅所得、分離課稅所得,乃至於高所得、財產獲資本利得者比較容易逃漏的地下經濟,都不在健保課徵的範圍內,因此二代健保加稅的對象,可以確定是集中在被扣繳制度掐得一毛錢也漏不掉的薪資所得族群;更因為保費負擔也設定了上限,又等於是對中產階級加稅。換言之,二代健保其實就是專門針對中產階級、薪資所得者的「第三套所得稅制」!

其次,綜合所得稅是以扣除免稅額、扣除額之後的「淨所得」作為課稅的基礎,反映家庭負擔情形和各種生活費用;但健保卻是以綜合所得「總額」為課稅基礎,不符合「量能收費」的精神;且綜所稅採用累進稅率,因此民眾還可以選擇在申報「戶」方面,針對扶養親屬做些有利的規畫;但全民健保憑什麼要求健保的投保,必須也依照綜所稅的申報「戶」的概念來要求民眾繳費?如果民眾選擇將低所得的家屬單獨計算保費,衛生署又有什麼理由拒絕?

另外,二代健保也會使得制度更加複雜,將來健保局根據所得稅申報資料先收費,等國稅局核定所得和稅額後,再據以補、退健保費,民眾必然不堪其擾;而健保局在預算、決算的編列方面,也會發生三年時間落差而無所適從,不像現在簡單、明確,因此可說是「一代不如一代」。

最後,二代健保既然加重大多數民眾的負擔,不但政治上得不到民眾支持,甚至提高民眾將來更想要「撈本」的動機,更會濫用醫療資源,則二代健保強調的「收支連動」機制,會不會變成保費和支出相互刺激增加的連環套,衛生署恐怕也要深謀遠慮。

因此,與其和綜所稅制糾纏不清,衛生署何不就現制的支出面,做些重大改革,例如總額支付制度已全面實施,只要將支出成長率,控制在經濟成長率以下,甚至接近保費收入成長率,並嚴格查緝浪費舞弊情事,即可達到財務平衡,更容易獲得民眾支持。

Friday, May 26, 2006

轉載-觀身

觀身
誰能如實知見六道輪迴,誰能如實知見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藝經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

學地比丘(註)如實知見六道輪迴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藝精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一群比丘隨從佛陀到一個村落之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傍晚時分,這群比丘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勢等。他們討論到底是平地或山巒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紅土或黑土等。這時候佛陀來探視他們,知道他們談論的話題時,佛陀告誡他們:「你們所談的山川地勢等,是身外的環境,你們最好觀身,並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著說:「透過觀身,比丘可以了解世間、諸天與地獄,也可以明白奧妙的佛法就像園藝專家精心設計的花園。」

  這些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專心思考佛陀地教誨,終於滌盡內心所有的煩惱,證得聖果。

(註)學地比丘:已證初果,但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目錄
青松集(參、自處超然)


拔除力、對治力、防護力、依止力
  修學佛法要注意四項要領,那就是拔除力、對治力、防護力、依止力。

  何謂拔除力呢?學佛當以拔除煩惱為重要的人生努力目標,讓自己的生命品質更能夠提昇,讓自己更能夠淡泊名利,更能夠無瞋無怨少執著。長養出拔除煩惱的心力,我們就可以有更明確的人生目標。

  何以對治力會在拔除力之後呢?原來縱使我們有志於拔除煩惱,但是如果方法不理想,也會出現用功不得力的情形,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缺失,而找出妥當的對治方法。如果發現自己瞋心重,就修學慈悲觀對治瞋恚;如果貪欲心重,就以不淨觀對治貪染;如果智慧不夠,就修習因緣觀以對治愚癡;個別的染習對治得下來,學佛就會比較得力。

  倘若修學已經有點上軌道的話,就要運用第三種防護力了!這就好比胃痛的人不適合吃辣椒一樣,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身口意加以小心防護,念念佛念,念念正念,讓內心一直緣於清淨的所緣,長養出慈悲與智慧的光明,切莫再令身口意的舊惡習氣「發作」。

  為甚麼在拔除力、對治力、防護力之後,還需要有依止力呢?原來一般凡夫都是積習難改,往往拔除煩惱的志向力不夠堅定,對治習氣的心力也不夠,也不見得肯老實防護,所以需要依止力,讓我們依止於清淨光明的三寶,信佛學法敬僧,時常憶念三寶的功德,久久用功,自能功夫得力。


‧摘錄自‧《心靈世界‧青松集合刊》如覺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是非的處理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是非的處理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常聽人說:「是非止於智者」,「是非」真的能「止於智者」嗎?其實,有的「智者」也難免不為「是非」所惑,真正說來,「是非朝朝有」,唯有「不聽自然無」。

在人間,面對是非、利害,人往往喜歡牽就是非,不計利害。是非沒有公理可言,利害則有正直的意涵,但人往往為「情」蒙蔽,因此只聽是非,不重利害。

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人往往好聽別人的是非,於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我的好朋友」,因此搬弄是非,製造是非,此也是非,彼也是非,光是是非就搞得人心浮氣躁,不得安寧。

要怎樣才能處理是非呢?茲有四點意見:

一、不說是非:每一個人先要知道,是非常常傷害人於無形,是非對人的殺傷力,往往不亞於刀劍,所以當我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不可以隨便與是非起舞,從小能養成不說是非、不搬弄是非,不製造是非的習慣,則別人少了煩惱,自己也會得到「耳根清靜」與「心靈清淨」的好處。

二、不聽是非:有人喜歡「說是非」,是因為有人喜歡「聽是非」,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自己憑常識、經驗來判斷、論證,不隨便聽信是非閒言,讓是非「入於耳,化於無形」,如此說是非的人得不到有人聽是非的鼓勵,慢慢就會不傳是非了。

三、不傳是非: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是非」大都是一些有關個人的私德、家族的隱私、別人的不幸、他人的缺陷等,一經傳播,立刻普世皆知。傳播是非者,因為不負責任,大都是「人家說的」、「別人說的」、「他們說的」,這種散播情報不花費的心理,使得是非不得止,因此只有從每個人不說是非、不聽是非,繼而不傳是非,如此是非就真能止於智者了。

四、不怕是非:所謂「是非」,並無法律的作用,只是給人生氣,「你說的」、「他說的」,只在言語上辯解,並無法律效果,所以吾人只要行得正,坐得正,是非又能奈我何。

綜上所說,對於是非的處理,別無他法,只有「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須知世間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懂得處理是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轉載-政治人物的道德感與價值觀文/人間福報社論

政治人物的道德感與價值觀



第一家庭涉及炒股案和收賄案才鬧得風風雨雨,緊接著第一親家又涉嫌內線交易,一家五人遭到檢調約談,總統女婿被收押,不僅為政府威信投下震撼彈,亦為歷史所僅見。政府的高官和總統親信之所以弊案連連,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主政者沒有道德感與正確的價值觀所致,影響所及是整個親信官僚和外戚有樣學樣,違法亂紀的事都做得理所當然。

清朝名將曾國藩說過:「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尤其是政治上居高位者,往往有風行草偃之效。上焉者崇尚禮義,下焉者必知廉恥;上焉者不知羞恥,下焉者也必然不識禮義。這樣的互動關係在史例上昭然若揭,而今在掌權者身上更是歷歷可數,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個有遠見而心繫黎民的政治家,必會有一治國安民的理想,知道要把國家帶到怎樣的方向,也會設定把人民的生活帶往一定的水平,這是一個從政者最基本的治國理想目標。而今,政府只有炒短線的作為,以致兩岸政策進退失據,經濟規模逐漸萎縮,社會風氣日益敗壞。政府遇事臨機應變,毫無章法,就像「興揚之旅」一樣,專機已經起飛還找不到降落地點,人民怎能期待這樣的政府?主政者會把國家帶往什麼地方?

一個有道德涵養的政治家也必然會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他知道這個社會需要怎樣的核心價值、需要怎樣的倫理思維。當國家在富庶的時候,民眾需要的是知禮守法;當國家在窮困的時候,民眾需要的是勤勉向上,這些價值都可以透過政治操作加以落實,甚至透過執政者本身的一言一行影響政治風氣。蔣經國主政的時代,就是透過個人的影響力端肅政風。

當前台灣社會的「理想主義」早已喪失殆盡,學術界的人都巴結權貴、爭相從政,甚至以身為「御用學者」為榮,為政治人物的穢言醜行擦脂抹粉,學術圈都已經如此墮落,社會風氣之敗壞就不難想見。教育部長杜正勝為「罄竹難書」硬拗,就是典型的代表作;而第一親家趙玉柱出身教育界,在躋身權貴之後,卻不知潔身自愛,反到處兼差說項,不也是教育圈的典型?

政治人物尤其是主政者不讀詩書,不解歷史,沒有深厚的文化涵養,無法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觀,不能掌握時代所需要的核心價值,其影響是全面性的。從他個人的作風、用人到政策施為都沒有方向感與價值觀,甚至反道德倫理。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的關說案,總統夫人的禮券案、炒股案,總統女婿的內線交易案,何以為之?又孰令致之?

清儒顧炎武說過:「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知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這句話正好是當前政風墮落、士人無恥、風俗敗壞的最佳註腳,也是主政者最大的責任。

如果政府不知從修身齊家做起,又何以天下國家為之?

Thursday, May 25, 2006

轉載-人生的意義 文/聖嚴大師

人生的意義
  《心經》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即使不識字的老菩薩們也多能背誦,因此講《心經》的人特別多,聽的人也最有興趣。今天國父紀念館不僅這大禮堂滿座,連走道上也都坐滿了,這並非我聖嚴的魅力,而是由于《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講「空」的,「空」究竟是什麼意思?是否什麼也沒有?或者是一種消極的觀念呢?其實不是!如果懂得《心經》,就不會認為佛法講的「空」是什麼也沒有,它絕對不是消極,而是超越于積極與消極的一種最積極的思想。
  剛才主持人葉樹姍菩薩介紹我很有學問,是一位研究佛學的文學博士,那麼我這三天晚上講經,一定要講得有些學問,否則諸位要失望了。但是我會講得讓諸位聽得懂,如果聽不懂,你們還是會失望。因此我要試著講得既有學問,又聽得懂。
生活、生命、人生
  現在開始講今晚的主題「《心經》生活系列講座」。一連三個晚上皆是講《心經》與生活、生命、人生的實踐與超越;亦即這次講《心經》,是配合生命、生活與人生來解釋。讓我們一樣樣地來介紹。

  生命、生活、人生的定義是什麼?生活是眾生以活動來維持生命的現象,生活是生命在空間的環境中求生存的活動方式,生活是生命在眾生群中造作善業與惡業的行為。這些關于生活的定義,請各位要瞭解。
  一般人對于「生活」究竟是在為什麼,多半不清楚。以佛法的立場來看,生活本身即是造業,所造有善業、有惡業。如果是一位修行人或是大修行人,是造無漏的善業;普通的凡夫是造惡業以及有漏的善業。看看我們平常生活中是造善業或是惡業?造善業很好,造惡業會很麻煩;怎麼麻煩法,後面會提到。

   生命是眾生維繫身體生存的現象,生命是眾生在時間過程中繼續存在的事實,生命亦是眾生在眾生群中接受福報及罪報的現象。所謂生命就是我們活著時所呈現的動態,生命的事實是為了什麼?是由于過去世造了種種善業及惡業,現在世便受福報及苦報。
  人生是人類在時空中生存的現象;人生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作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后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后,業報未了,死了以后,佛法未學,是多麼地可憐!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于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挂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摘自<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人生的意義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貪」中有多少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貪」中有多少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都有「貪心」,貪多、貪大、貪好,甚至「多,還要更多」,「大,還要更大」,「好,還要更好」。所謂「貪心不足」,貪心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所以貪到後來「貪中有多少?」值得深思。試舉數例如下:

一、貪一部腳踏車:有的人希望有一部腳踏車代步,等到有了腳踏車,又想要一台摩托車;有了摩托車,覺得擁有汽車才好。一旦有了汽車,又嫌國產的不夠氣派,最好是名牌的進口轎車才拉風。真的擁有進口汽車的時候,開在路上怕被人撞到,晚上不管停放那裡都不安心,怕被小偷給偷了,於是整個人都被汽車束縛了,真是何樂之有。

二、貪一個官位:有的人想要做官,從地方村里長做到鄉鎮市長,還是覺得官位不夠大,一心希望當個立法委員,甚至能當上部長就更有權勢,更加威風了。那一天真的當上部長,忽然一個貪污案件爆發,結果琅鐺下獄,不但權勢沒有了,連尊嚴也葬送了。

三、貪一棟房子:有的人羡慕別人住洋房,一心希望自己能有一棟獨門獨戶的房子。等到真的有了自己的房子,一棟不夠,還想擁有第二棟,甚至平房不好,最好能住高樓大廈。一旦真的如願住進大樓,忽然地震了,整棟大樓天搖地動,嚇得倉皇失措,手腳發軟,這時才發現,住大樓也不一定好。

四、貪一個美女:有的人以擁有嬌妻美眷為幸福,一心希望娶個美嬌娘。等到如願了,又覺得「家花」那有「野花」香,別人的太太看起來永遠都比自己的老婆漂亮,所謂「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於是就在不滿足當中,遺憾的過了一生。

五、貪一件衣服:有的女人喜歡逛街買衣服,新潮的、復古的,樸素的、花俏的,連身洋裝、中式套裝等,各種式樣、各種質料、各種花色的衣服掛滿衣櫃。但是每次要出門的時候,選那一件都覺得不合適,面對滿滿一整櫃的衣服,卻永遠都少一件。

一般人對五欲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個人「心無厭足」,非常貼切。歌云︰

「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種種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不知足的人,就這樣苦苦惱惱地度過了寶貴的人生,寧不可惜。

轉載-積極審慎處理兩岸直航條例文/人間福報社論

積極審慎處理兩岸直航條例



「兩岸直航條例」今天將在立法院院會中第三度闖關,在朝野立委沒有共識下,勢必又會演出肉搏戰,屆時攸關兩岸發展的直航問題可能又無疾而終。  

有關兩岸直航的問題,朝野雙方依舊以彼此的意識形態做為爭執的根據,很難靜下心來,針對實際的技術問題逐條討論。而是一開始就短兵相接,採取近距離的街頭戰,當然就談不下去。  

基本上,我們認為兩岸直航問題,應該從歷史面、現實面及未來面三部分,積極審慎地面對。  

第一、從歷史面而言,兩岸關係在國民黨開放探親以來,就已把原本敵對、漢賊不兩立的關係,化解為是可接觸、可談判的對象。尤其,在「辜汪會談」後,兩岸關係更是進入四十年來空前的和諧氣氛,原本是可以就此進入更明確、更正式的三通和談機制。無奈,在前總統李登輝政策大轉彎之下,兩岸關係又再度陷入緊張情勢,錯失了三通良好發展的時機。  

第二、就現實面而言,儘管「辜汪會談」後,兩岸的官方對談停滯不前,但民間的交往卻更形頻繁,台商前往大陸投資者有增無減,雙方的實質貿易成倍數成長,逼得官方不得不在春節期間,開放定點包機直航。

第三、就未來發展面而言,兩岸直航是勢在必行。從政治來看,若是在二○○八年由國民黨取得政權之時,即使在現階段無法直航,二年後的政黨輪替就會讓直航水到渠成;從經濟來看,現在大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僅落後台灣一名,如果無法靠直航突破台灣經濟困境,則將使台灣的競爭力落於大陸之後;從和平生存來看,兩岸唯有和平發展才會互蒙其利,畢竟直航是和平的啟端。

立法院院會審議「兩岸直航條例」時,不可以只看過去,而是要以務實的態度,從現況去明判未來的趨勢。而且,更要以此時不做,未來會錯失良機而後悔不已的心態,審慎評估時間的落差所帶來的後果。  

當然,執政黨所考量直航後的國安問題,也要加以重視,但這方面是可以在兩岸直航條例中,去實質討論技術性的防範,而不是認為是不能克服的難題,就堅決反對直航。尤其,更不要以直航後,台商都會跑到大陸「包二奶」,此種輕率幼稚的理由來反對直航。  

事實上,兩岸直航的真正意義,並不只是形式上的三通,而是內涵上,在「辜汪會談」後以直航做為觸化←,重新啟動兩岸和平對話,展現出彼此的善意與談判的機制。未來兩岸的關係,不單是直航三通所帶來的直接效益,更是會帶來可預期的和平願景。

「兩岸直航條例」將三度叩關,在野黨勢必再接再厲,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啟動兩岸直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如果朝野雙方能夠以積極審慎的態度,讓「兩岸直航條例」早日過關,則兩岸和平共處之日,也會早日來到,這不僅是時勢所趨,更是萬民所盼。

Wednesday, May 24, 2006

轉載-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餽贈嗎? 文/聖嚴大師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餽贈嗎?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餽贈、取用,不論對象是誰、理由如何,均犯偷盜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現前僧物。所謂十方僧物,是屬於十方所有、一切僧眾所有的。所謂現前僧物,是屬於現在共住一寺的僧眾共同所有,比偷盜個人物品的罪過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當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為了取得居士的歡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養與護持,而以任何物品餽贈,不論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餽贈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謂污他家,是以染污心,餽贈物品給在家人。
至於居士在兩種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餽贈。第一,在貧病急難時,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救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物質和金錢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濟,當然也可接受物質的救濟,在接受救濟而度過難關之後,再來供養三寶、救濟他人。此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曾經盛行過這樣的慈濟組織。
第二,在為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若發心義務為寺院工作,又不便自帶食物或到寺院自炊,當然可由寺院供給膳宿。中國古大德還特別叮嚀︰對於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給與較好的飲食,甚至支付較多的工資。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人由於飲食不慣,而起瞋嫌。至於寺院有多餘的物品,既無特定的對象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拋棄。
因為中國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迥異︰印度寺院沒有廚房,不得自炊;中國寺院自古以來,都是儲糧自炊,特別是遇到法會時,信眾也在寺院中用餐。這種風俗固然與印度的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區,不僅中國,韓國、日本也是如此。參與法會的在家信眾,於寺院中飲食,乃是普遍的現象。此乃有其實際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們自己在寺院中合辦飲食,後來就由寺院主辦,而其經費,依舊是來自在家的信眾。為了便利信眾起見,這也是佛教大眾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過倘若寺院是僅僅供人吃飯,而無佛法可聞,也無佛事可做,變相成了大眾化的素食餐廳,那就本末倒置了。

-----摘自《學佛群疑》------





上一頁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餽贈嗎? 文/聖嚴大師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餽贈嗎?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餽贈、取用,不論對象是誰、理由如何,均犯偷盜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現前僧物。所謂十方僧物,是屬於十方所有、一切僧眾所有的。所謂現前僧物,是屬於現在共住一寺的僧眾共同所有,比偷盜個人物品的罪過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當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為了取得居士的歡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養與護持,而以任何物品餽贈,不論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餽贈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謂污他家,是以染污心,餽贈物品給在家人。
至於居士在兩種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餽贈。第一,在貧病急難時,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救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物質和金錢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濟,當然也可接受物質的救濟,在接受救濟而度過難關之後,再來供養三寶、救濟他人。此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曾經盛行過這樣的慈濟組織。
第二,在為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若發心義務為寺院工作,又不便自帶食物或到寺院自炊,當然可由寺院供給膳宿。中國古大德還特別叮嚀︰對於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給與較好的飲食,甚至支付較多的工資。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人由於飲食不慣,而起瞋嫌。至於寺院有多餘的物品,既無特定的對象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拋棄。
因為中國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迥異︰印度寺院沒有廚房,不得自炊;中國寺院自古以來,都是儲糧自炊,特別是遇到法會時,信眾也在寺院中用餐。這種風俗固然與印度的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區,不僅中國,韓國、日本也是如此。參與法會的在家信眾,於寺院中飲食,乃是普遍的現象。此乃有其實際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們自己在寺院中合辦飲食,後來就由寺院主辦,而其經費,依舊是來自在家的信眾。為了便利信眾起見,這也是佛教大眾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過倘若寺院是僅僅供人吃飯,而無佛法可聞,也無佛事可做,變相成了大眾化的素食餐廳,那就本末倒置了。

-----摘自《學佛群疑》------





上一頁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日日是好日 文/聖嚴大師

一、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你們看過這句話吧。「日日是好日」,每天都是好天。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講: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處處是好地方。人沒有壞人,天氣沒有壞天氣,事情沒有壞事情,隨處都是淨土。那麼可以再加上「心心是好心」、「念念是好念」。「日日是好日」是雲門祖師所講的一句話,但是後來很少有人理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在《禪門囈語》的序裡頭用到這句話,我說:如果真正達到「日日是好日」的話,那麼我在禪七期間所講的一些瘋癲話,可以不要忘了。如果沒到達「日日是好日」的程度,那我在禪七中所講的話一定要忘掉,要不然會有麻煩。我在禪七裡講的是什麼話呢?是瘋話。什麼是瘋癲的話呢?應該是看起來、聽起來不合邏輯、不合道理的話,甚至是不合佛法的話。
  前天有位日本教授到我們文化館來,看到《禪門囈語》裡有一篇心得報告,題目是〈師父是騙子〉。如果根據一般佛法講,這是大逆不道的話,怎麼可以說師父是騙子?師父騙了誰啦?如果以禪的立場來講,這種騙子越大越好,那釋迦牟尼佛也是騙子,而且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通通是「胡說」。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他又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可見佛也是大騙子。
二、乖牛與笨牛
  其實這個「騙」是有安慰、鼓勵、引導、誘導的意思在裡頭。小孩子不肯吃飯,母親會說:「乖乖!你趕快吃,吃過飯後,再買糖果給你吃。」小孩子吃過了飯就忘了,他已經吃飽了,還要什麼東西!所以母親對孩子也是用騙的。不單是騙,而且是哄、嚇、詐、騙。最好聽的話、聽起來最舒服的話,是哄。哄是真的嗎?當然不是。在佛陀的時代,佛看到一個人在罵人,他說不能罵人,不但不能罵人,連牛都不能罵。佛講了一個牛的故事作例子:
  過去有兩頭牛,拉著兩輛車子走,一頭牛走得快,一頭牛走得慢,走得快的越走越快,走得慢的越走越慢。原因何在?原因是駕車的人不一樣。前面那頭牛走得快,因為那駕車的人對牛說:「我的乖牛,你是我的寶貝,你是我最聰明、最好的牛。我就靠你而已,你替我趕快拉,拉到盡頭,我給你好東西吃,好的 草、好的糧。」等到這頭牛拉不動了,駕車的人又說:「我不相信你拉不動了,你的力氣比現在更大、更多,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牛,所以我最喜歡、最疼愛你。」於是,那頭牛又拚著老命繼續拉。在後面那頭牛就不一樣了!趕車的人老是罵牛:「你這笨牛、懶牛、壞牛、糊塗牛!怎麼老是休息,又是小便,又是大便,這麼沒出息!你看前面那頭牛,人家跑得多快!你再不走,回去以後,我把你賣掉;再不走,回去後乾脆把你殺掉!」這頭牛想,反正是死,反正是壞,反正是懶,是沒有用,於是牠就蹲下來,索性不走了。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佛法裡面,沒有一句真話,都是講這些哄的、騙的。那麼有沒有詐或嚇呢?《地藏經》中講到:「你們不能做壞事;你們如果做了壞事,存了壞心,要做畜生,墮地獄、餓鬼。」這是什麼?這就是嚇。禪宗祖師善用詐,詐就是詭計多端,不直接了當跟你講。譬如說,本來希望你向東走,可是曉得你這傢伙不聽話,叫你向東,你一定不向東;所以跟你說:「不要向東走,東邊最不好了,我不希望你向東邊去!」你想一想:「哼!你不要我向東邊去,我偏偏向東去!」這下子便上當了,本來就希望你向東邊去。像這種情況,在經典裡叫它作方便法。方便法不是究竟法,方便法是可以依不同的人而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同樣的希望大家向東邊去,對某甲叫他向東邊去,對某乙則叫他往西邊去,而達到的目的卻是一樣的。比如令一人自臺灣向東走,令另一人自臺灣往西走,最後這兩人可能是在美國的紐約會合。這就是詐、騙。
三、魚在天上飛、羊在海底吃草?
  比如「魚在天上飛、羊在海底吃草」,這是沒有意思的話,是不可能的。有時候我說:最高的地方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在山上。這是不是相反呢?就常識而言,這是沒有道理。可是,講道理會使你頭腦想得更多。為了叫你不要講道理,祖師們講瘋話,甚至講逢佛殺佛。有的祖師講,念一句佛要漱口三天。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能達到「日日是好日」的程度,你就可以體會到這些話的真義。
  「日日是好日」是心中沒有分別,沒有你我、好壞、大小、長短、男女等,這些相對的全部都沒有。那麼是不是有統一的、絕對的呢?統一的時候如果覺得統一了,那麼統一的本身還是分別心。真正的無分別心,是沒有矛盾,也沒有統一。如果執著於統一,表示在統一之外,還有矛盾。自以為:我是在無分別、沒煩惱這一邊,其他的人則是有分別、有煩惱;別人無智慧,我有智慧。
  一般宗教、哲學,大致上在追求一個理想,追求超越現實,追求超越我們平凡世界的一個境界。所以有神的世界、有人的世界;有戰爭的世界、有和平的世界。大家追求和平的世界,反對戰爭的世界;又追求聖和靈的世界,希望離開凡夫或人的世界。這是哲學、宗教上的二分法,就是希望從人間、現實的超出,而達成一種理想,或者是從我們的現實生活得到解脫。像這種情況,永遠是追不到的,永遠是沒有的、虛幻的,永遠是假的、不可能實現的。這好比一條狗,背上綁一根桿子,桿子上掛一塊肉,狗要吃這塊肉;狗在跑,知道有一塊肉在牠前面,可是永遠吃不到它。為什麼吃不到?因竹桿子綁在身上,狗跑,竹桿子也被狗帶著跑。所以要追求一個統一的、永恆的、聖靈的,或者是理念的、理想的境界,那是永遠不能實現的。耶穌說天國已經快降臨了,其實天國永遠不會來;如果天國是永恆的,永恆的便不會有來與不來的區別。再說我們所講的無分別心,到達無分別心的時候,現實的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理想世界和我們的現實世界不分,煩惱本身就和智慧一樣,我們凡夫的生活和聖人的生活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如果心很平、很穩、很實在,那麼一切本身都是好的,沒有什麼不好。如果自己的心常常在動,那麼一切外在的現象,通通是扭曲的了。
四、海面無風三尺浪
  我常常作這比喻:一面鏡子如果被擺動的時候,影子就看不清楚;一盆清澈的水,用嘴巴吹動它,再看水中的影子,一定是扭曲的。我們的心,經常在動,大概像颳風時海面上的波浪;如果心比較穩定,那大概像颳小風。我們中國人常常講「海面無風三尺浪」,船在海面上走,我們不覺得有風,可是浪還是有的。平常的人,在有大煩惱的時候,恨不得要殺人!或者想要追求什麼,譬如想追求一個女孩、男孩,或是發生三角、四角關係的時候,挖空心思,用盡辦法,想去對付他人。社會上發生的罪惡,不外是為了金錢、男女,還有名譽。有一次,我在美國,對一位中年的中國徒弟說:「你不夠坦白!你有問題為什麼不明白講?偏要兜著圈子講。」又說:「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了,要好好改過。」聽了這些話,他好難過,他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聽了這些話受不了。回去之後,他好幾天睡不著覺,三個多月不來看我,又接二連三地寫了好幾封信來罵我,每封都是四、五千字的長篇大論。我也不去理會這些惡毒的信,何必動那麼多頭腦!如果也像他一樣,他寫來幾千個字,我也回他幾千個字,這樣我不是和他一樣起煩惱,何苦呢?後來這個人變得很和氣,很感謝師父。他說:「您真是師父!我做不到。您說我一句話,我就受不了,我說您這麼多,您都受得了。」我就告訴他:「你遇到事情,心裡太容易激動,這樣子身體不容易健康,平常睡覺一定睡不好。你多思、多慮、多憂、多累、多鬥,只有增加苦惱。學禪第一就是要我們身體健康,第二就是晚上睡覺睡得好,第三就是要我們平常無憂、無慮,不要自找苦惱。這就是我們學禪的人最基本的態度!至於高深的開悟是什麼,我們且不要去理它。」從此以後,這個人非常精進,努力用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我們自己常常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找自己的麻煩。
五、直心是道場
  我們要在「無」處用心,要以無得失心、不計得失來做一切事,使我們的心處在平凡之中。平凡的心就是好心,好心就是無分別心,無分別的心就是直心。佛教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一般人不懂直心,以為心直口快就是直心;其實所謂直心就是心不扭曲,沒有波紋,念念都是平直的。道場又是什麼?就是與道相應的地方。中國人有時把道解釋作一條路,平的路大家都喜歡,如果路上都是坑,大概就不喜歡。心是直的、不扭曲,那就像一條筆直、平坦的大路。
  如果是扭曲的心,還不是很壞的心;混亂心和顛倒心比扭曲的心更糟糕。所以修行的人,先要從亂心、倒心著手,修成不亂、不倒、有秩序的心,再從有秩序的心變成直心。真正的直心,是一片很平的心,不只是一條直線;直心不但是普遍的,而且是永恆的,因而直心也叫作不動心。到怎樣的情形才是不動心呢?心要完全不動是很不容易的,從菩薩道的修行過程來說,到了第八(不動)地,才是真的完全不動。平常人的心在時間上會動,在空間上也會動;在此地、此時不動,而換了一個環境可能會動。所以平常人不能維持完全不動,就是我們修行學禪的人,也很不容易做到日日是好日。如果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心永遠不動,到了這種程度,可以說是到了無心、無智的階段。學禪的人由散亂心變成單純的心,由單純的心變成一心,從一心變成無心,這是三個階段。證到阿羅漢果,就是無心;不單是沒有分別心,連統一心也沒有。心統一而不自覺,就是連和「分別心」相對的「統一心」也沒有了,這就是無心。若有統一的心,仍是凡夫外道的境界,這還不及佛法的小乘。
六、無智亦無得
  《心經》裡講到「無智亦無得」。有說不要智慧,那就不用開悟了;沒有悟可開,就沒有智慧可得;既然沒有智慧可得,我來修行做什麼呢?所以說這種人很矛盾。有人很喜歡念《心經》,也念得很好。可是如果告訴他沒有智慧這樣東西,沒有智慧可得,他就怕得不得了!有一位老居士,已經學佛多年了,然在禪七期中,聽我說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釋迦牟尼佛,沒有悟可開。這麼一講,那位老居士就跟我說:「師父,我想走了,我不能再住下去了。幾十年,我好不容易信了佛。這下子佛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再下去不得了了!我還是希望有佛。」結果他真的中途先走了。這位居士有沒有念《心經》呢?他每天都念呀!我們早晚課都要念到《心經》的,他有沒有看到「無智亦無得」這句話呢?有的,可是不能接受。
有智仍舊是小乘,無智才是成佛。有智慧還不是好日,無智慧以後才是日日是好日。為什麼有智不是好日呢?因為證到阿羅漢果以後,他有涅槃在,就覺得有凡夫、有聖人、有生死、有涅槃;他厭離生死而願意永住涅槃,得無餘涅槃,不再來世間受生死、六道輪迴之苦。可見羅漢並不是究竟無分別,他還是有分別的。相對的沒有了,統一的也沒有了,這個時候便是智慧;如果連無相對、無統一也都沒有了,這才可以說是無智。
  我在《禪門囈語》中講到人人都在做夢,做夢的人在做夢,醒的人也在做夢。那麼,佛做不做夢呢?佛也在做夢,而這個夢是做給我們看的。「無智」不是愚癡嗎?不是的。空有幾個層次:第一層是空掉分別、相對,第二層是空掉統一,第三層是空掉「空」。第一層是外道之統一,第二層是空,第三層是空非空。一定要到空非空的程度,才算日日是好日。一個人到了日日是好日的時候,還會看到壞人、見到壞事嗎?
《六祖壇經》講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可倒過來講:「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對一個大徹大悟、一悟永悟的人來講,根本不再分別生死與涅槃。因為眾生有生死,所以他有生死,而不是因為他自己有生死;他是因為眾生而有生死,他只是眾生的一種反映。他本身已不存在,因有眾生而他存在。沒有佛這樣東西,因為眾生而有佛;沒有菩薩這樣東西,因為眾生而有菩薩。佛菩薩已經是最高、最圓滿、最究竟,在他們已經沒有生死和涅槃的問題,但是為了眾生,所以佛菩薩還往來於生死。菩薩自己存不存在?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的存在。如果自己還覺得自己存在著,那就是還有我──我存在於涅槃,我存在於智慧;我能入涅槃,我有大智慧。既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些相通通沒有了,當然他本身是沒有的。因此佛是沒有的,菩薩是沒有的;但是對眾生來講,佛是有的,菩薩是有的。
  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對已徹悟的禪者來講,既沒有壞人,也沒有壞事。因為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他,也沒有事可以使他煩惱,他本身是沒有好壞等價值觀念的。他們既不如凡夫以個人為中心作價值判斷,也不像外道以全體的宇宙為中心作價值判斷。正因為泯除了所有的分別心,所以對他們來說,日日是好日。
(一九八一年八月九日農禪寺禪坐會開示)

聖嚴法師

.日日是好日

.兩位「聖公」在法鼓山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人才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才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很多人常說「人才難得」,從國家到社會的大小團體,都希望徵求「人才」。人才並沒有特別的標誌,人才也不是長有二隻角、三隻眼睛、四個耳朵,才叫人才;人才更不一定講話的聲音比較大,或是走路能騰雲駕霧,所謂人才者,和我們一樣,就在我們身邊。只是,「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你不是伯樂,如何能有千里馬呢?

張良、韓信,算不算人才?諸葛孔明、魏徵,算不算人才?要求人才,先要看我們有「識才」嗎?有「用才」嗎?能識才、用才,才會有人才。
什麼是人才?茲有「八義」提供參考:  

一、有計畫而又能執行的人:在佛教而言,就是要「行解並重」,所謂「知行合一」,才能成為「福慧雙修」的人才。

二、有信用而又懂因緣的人:「信用」為本,「因緣」為助;有本有助,自然能相得益彰,就會發揮人才的力量了。

三、有身教而又有魅力的人:外在的身教俱全,內在的影響力自然發揮;能內外一如,還怕不是人才嗎? 

四、有專業而又肯發心的人:「專業」使他具有了基本的能力,「發心」讓他有了發展的動力;有能力又有動力,兩相配合,他就是一個人才。

五、有服務而又有熱誠的人:「服務」是利人,「熱誠」是自利;具有利他、利己的精神與力量,怎麼不是人才?

六、有才華而又肯助人的人:有「才華」是他的本錢,肯「助人」是他肯結人緣;資本具足,人緣又豐富,怎麼不成為人才呢?

七、有創意而又有恒心的人:「創意」是求新,不墨守成規,站在時代的前端,不斷更新;「恒心」,就是有持久力。一個具備恒心、毅力,而又不斷求新、求變、求進步的人,事業上能有這種人領導,何患無成?

八、有人望而又肯行善的人:有「人望」,這是道德、行儀,為人所知;肯得「行善」,這是普利社會大眾的慈心悲願。既已「眾望所歸」,又能再行善事,這種人還不算是人才嗎?

以上所說的八種人才,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有好的機會、好的場所、好的因緣,給予信任、給予授權、給予鼓勵、給予資本,再加上具備以上「人才」的條件,還怕不能有所發揮嗎?
菜根譚

遇才不妒,有過不避,當仁不讓,立功不居。

轉載-民進黨亟須調整兩岸政策文/人間福報社論

民進黨亟須調整兩岸政策



台開案不斷擴大,陳水扁總統的聲望已跌到谷底,而民進黨所受到的牽累,也不比陳總統為少;最近北、高兩市市長的提名窘境,就是一面最好的明鏡。民進黨處於這種困境之下,當然千方百計想要從圍城中殺出一條血路。

從種種跡象看來,不論是府、院、黨,抑或是地方政壇,都已亂了方寸,同類相殘,有如困獸,只求自保。所謂「天王」級人物,多已脫下面具,不顧身段,赤裸裸向對手攻擊,此不僅顯露該黨之敗象,且更加失去選民支持之熱忱。須知人民於六年前票選民進黨走進總統府,乃因對該黨之理念、政策、清廉有一定之期盼,尤其希望其能帶領台灣走出一條新路,為人民謀取最大的福祉。

未料民進黨執政六年以來,用人以顏色為準,政策惟保守是尚,貪瀆橫行,眼光如豆,兩岸關係劍拔弩張,對美外交意氣用事,國家前途繫於一髮,人民之失望用「欲哭無淚」形容,應不為過。國事如斯,絕非一人之過,如尚不能作徹底之自省與檢討,民進黨被掃進歷史垃圾桶固不足惜,但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隨之陪葬,豈非無辜?

幸民進黨內不乏有識之士,亟思救亡圖存之道,其一為陳總統引咎辭職,使選民能耳目一新,然「此路不通」,無庸贅言;其二為更張政策,徹底拋棄狹窄難行的「台獨之路」,將封閉的兩岸政策作深度的檢討,以開放的策略重振台灣經濟。而此兩項圖存之計,後者當為僅有的圖存之道。

以謝長廷為主的黨內派系─福利國連線,日前召開派系會議,討論兩岸未來的發展,並計畫於今年八、九月間「全國黨代表大會」中提案,重新擬定民進黨最高的兩岸政策指導原則,具體論述政治面向,國家主權定位以及經貿互動等,期能以開放取代對峙,以交往取代閉鎖,正式與陳總統的「積極管理」作切割。

此一動作,在黨內激起極大的漣漪,不僅直接挑戰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也對某些黨內外的基本教義派,形成當頭棒喝。據傳,此一以開放思考擬定的兩岸政策,已獲得新潮流系與正義連線等負責人的支持。如新系領袖洪奇昌即不止一次在媒體發表讜論,反對陳總統的積極管理政策,甚至認為台灣的機會在中國,如果不積極開放,則台灣的優勢將蕩然無存。

由此可見,民進黨內為數不少的菁英,不僅認清當前的局勢,亦深知在經貿上積極管理,在政治本質上便是向台獨傾斜,也逼使台灣走往邊陲化。如今只有將中國政策向開放作調整,才是起死回生之正途。

國際間若干知名的投資顧問公司,無不直言,如果台灣不肯直接參與中國的經濟成長,不出十年,台灣大多數民眾的薪資所得與生活品質均將下降。

凡是稍具國際觀的社會菁英,無不對此項警語耳熟能詳,只有執政者充耳不聞,死守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教條,整日以意識形態挑戰中國的敏感神經,以致六年執政的成果,是人民日益窮困,失業率日高,自殺率日漲;反觀官場,奢靡之風日盛,貪污橫行,改革淪為口號,壯志早成清談,今欣見該黨內尚能有識見之士,投袂奮起,指出政策窳敗的關鍵,思有所振作。希望這些開明派系,能以縝密的思見,為民進黨重擬一套政策綱領,為台灣留一條生路。

Tuesday, May 23, 2006

轉載- 禪修的功能─打坐的反應 文/聖嚴大師

禪修的功能─打坐的反應
〈打坐的反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

第一類現象是痛、麻、痠、癢,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並沒有危險,有兩種麻法:一種是站起來時,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另一種是麻痹,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緊張,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好。痠的情況,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關節,起坐以後,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就是為了避免風寒,以免痠痛發生。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皮膚癢,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會感覺癢;另一種是骨頭癢,這是經絡的氣脈不順,才會發生。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就產生了癢的感覺,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涼與寒。發熱發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醫生診治,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

第三類現象是氣動。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分為兩種:一是氣動,一是靈動。氣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規則地動,一種是規則地動。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但是動的部位,動的方式不固定,有時手抖,有時腿跳,有時頭搖。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發生動的現象。

動的時候會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我有一個弟子,可謂本領大得很,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結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來,翻個筋斗,再坐下來。人家受到驚嚇,他還在那裡坐得好好的。過了幾年以後的現在,已平靜了。另外有一位女醫生,現住在美國,她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最初開始時,全身的氣動很厲害,到現在,動的現象已越來越少。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即使在做家事時,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家具,馬上會有反彈的現象,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現在已經正常了。

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如果你學會排氣,可以從腳底心、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注意一段時間之後,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有人因為動得厲害,不能繼續打坐,就暫時不打坐。

第四類現象是靈動。發生靈動的人,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有點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強的人,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靈是什麼?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有。神經質、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譬如會做出各種手印,有規律的重複和變化,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很有規律。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

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這種靈力感應,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謂真的,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而你聽到了,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麼話,你立刻打電話去問,他(她)回答說:「是啊!我剛才講過這句話,你怎麼知道的?」你會奇怪,你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打坐時,產生了特異功能。請不要高興,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給你傳遞了消息。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裡想著說:「這是靈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坐著坐著,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我問他:「你打過太極拳嗎?」他說:「沒有。」我再問他:「跟誰學過太極拳嗎?」他仍說:「沒有。」我說:「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並且幫他糾正過來,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並對我說:「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我的姿勢是對的。」我問他:「誰告訴你的?」他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這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我勸告他:「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就會成為靈媒了!」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做出打拳的動作時,出現靈感,聽到靈體的聲音,他就暗示他自己:「我不跟著做動作,也不想聽他的指示。」不久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
打坐會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禪七中,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接著我約她個別談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但在禪修者而言,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牆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在打坐時,凡是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於是跟著香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聽到、聞到,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這雖是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所謂走火入魔,便是這樣形成的。《楞嚴經》裡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若當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

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因為初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禪修的功能─打坐的反應 文/聖嚴大師

禪修的功能─打坐的反應
〈打坐的反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

第一類現象是痛、麻、痠、癢,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並沒有危險,有兩種麻法:一種是站起來時,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另一種是麻痹,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緊張,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好。痠的情況,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關節,起坐以後,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就是為了避免風寒,以免痠痛發生。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皮膚癢,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會感覺癢;另一種是骨頭癢,這是經絡的氣脈不順,才會發生。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就產生了癢的感覺,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涼與寒。發熱發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醫生診治,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

第三類現象是氣動。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分為兩種:一是氣動,一是靈動。氣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規則地動,一種是規則地動。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但是動的部位,動的方式不固定,有時手抖,有時腿跳,有時頭搖。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發生動的現象。

動的時候會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我有一個弟子,可謂本領大得很,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結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來,翻個筋斗,再坐下來。人家受到驚嚇,他還在那裡坐得好好的。過了幾年以後的現在,已平靜了。另外有一位女醫生,現住在美國,她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最初開始時,全身的氣動很厲害,到現在,動的現象已越來越少。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即使在做家事時,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家具,馬上會有反彈的現象,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現在已經正常了。

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如果你學會排氣,可以從腳底心、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注意一段時間之後,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有人因為動得厲害,不能繼續打坐,就暫時不打坐。

第四類現象是靈動。發生靈動的人,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有點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強的人,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靈是什麼?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有。神經質、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譬如會做出各種手印,有規律的重複和變化,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很有規律。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

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這種靈力感應,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謂真的,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而你聽到了,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麼話,你立刻打電話去問,他(她)回答說:「是啊!我剛才講過這句話,你怎麼知道的?」你會奇怪,你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打坐時,產生了特異功能。請不要高興,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給你傳遞了消息。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裡想著說:「這是靈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坐著坐著,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我問他:「你打過太極拳嗎?」他說:「沒有。」我再問他:「跟誰學過太極拳嗎?」他仍說:「沒有。」我說:「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並且幫他糾正過來,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並對我說:「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我的姿勢是對的。」我問他:「誰告訴你的?」他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這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我勸告他:「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就會成為靈媒了!」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做出打拳的動作時,出現靈感,聽到靈體的聲音,他就暗示他自己:「我不跟著做動作,也不想聽他的指示。」不久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
打坐會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禪七中,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接著我約她個別談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但在禪修者而言,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牆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在打坐時,凡是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於是跟著香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聽到、聞到,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這雖是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所謂走火入魔,便是這樣形成的。《楞嚴經》裡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若當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

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因為初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禪的入門方法 文/聖嚴大師

禪的入門方法
禪的入門方法

  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是頓超
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
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極注
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驟。尤其印
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別重視修行
方法的傳授,而且越修越繁複。事
實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與其他
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門,有很多
雷同之處,精彩處是能以佛法的空
智,化解了外道宗教的最高執著的
神及神我,使一切方法皆成為成佛
之法,導歸佛法的大海。可是,密
宗的修持方法,基本的,固然人人
可得而修,越向上乘,儀軌的學習
與行持,便越難,所以不是人人有
時間和因緣去修持的。
  
  中國的禪宗,乃以「無門為
門」,以沒有方法為最高的方法,
這對於根機深厚的人,或者以終其
一生的時間來修行的人,只要能把
自我中心的意識,漸漸化去之後,
禪門自然會在他的面前大開。可
是,對於絕對多數的人,只能站在
禪門之外,揣摩禪境,或者僅能欣
賞到禪者們自在灑脫的風格,卻無
從身歷其境地來體驗一番了。因
此,中國的禪宗,後來被視為只有
年輕利根的人才能修習。
  
  其實,修行的方法,無一門不
是以禪定為基礎的,也可以說,除
了禪定之外,便沒有修行的方法。
所以,無論佛教或其他宗教,禪定
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因此,凡是主
張以修行來達到精神和肉體之改造
的,不論它是叫作什麼,我們都應
該將之列入禪的領域,層次雖各不
同,基礎是大同而小異的。

  我是出身於中國禪宗寺院的僧
侶,但我並不以為唯有禪宗的子孫
才修行禪的方法,事實上在禪宗寺
院出家的僧侶,也未必有多少人摸
索到了他們主要而適當的修行方
法。因此,中國的禪,雖以無門為
門,我仍希望先讓有心於修行的人
們,從有門可進的基礎方法學起,
修學了一段時日,或者能夠把心安
穩下來之後,再教他們去尋找無門
之門。若能先用修學禪定的方法,
把心安穩下來,然後學不學中國禪
宗的禪,無關宏旨;是不是稱它為
禪,也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在於能
不能找到適合你並且是有效的修行
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
調身、調息、調心的三要素,目的
在於調理身心,關鍵則不能離開氣
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以下,
我們便就這三要素,來談修行禪定
的基本方法。

一、調身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是
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
外,應該尚有行走、站立、躺臥等
方法;在坐前與坐後,也當有運動
及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飯、解大小
便,均宜有其方法。因為,我們的
身心,若要它健康,必須動與靜並
重兼顧,所謂動中取靜,又所謂靜
中之動。前者即是以運動及按摩的
方法,使得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
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
得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
平。
  此所以印度的禪者,有瑜伽體
操,中國佛教的禪者,有少林寺的
拳法,道家丹道派的運動方法,尤
其繁多,後來則演為太極拳。實際
上,東方人的各種運動方法,大多
與坐禪有連帶關係,並且是為了坐
禪的需要而有運動的方法,甚至運
動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禪者於修行之
際,身體自然發生規律的柔軟的運
動動作而來,正像後世中國醫術中
的針灸原理所依的身體的經脈和穴
道部位,最初也是從靜坐運氣之中
發現的一樣。現在許多人,將運動
的拳法及針灸,與修行禪定分了
家,這是不對的。

  身體缺少運動,機能便易於老
化和感染病痛,運動是使生理機
能,由緊張以後的鬆弛,能夠得到
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
者的運動方法,講求心念集中、氣
息和順,絕非後來演為技擊的拳術
可比;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
禪定的方法。所以,我對調身的方
法,是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二、運動的方法
  我所教的運動方法,做的時
候,都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
的長度,乃至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
的一小塊空間,就夠了,而且不論
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
地練習。但是為了學習的進度,我
把它們分作幾個階段:

(一)初級
也就是開始修習坐禪方法的同時,
便教學生練習。

1頭部運動──此在打坐以前,坐
下之後使用。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
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
部運動的四個方式:(1)頭向下
低,再往後仰。(2)頭向右傾,再
往左傾。(3)頭向右後轉,再向左
後轉。(4)頭順著時針方向,前、
右、仰、左轉,再逆著時針方向,
前、左、仰、右轉。每式身體不
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到七
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
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
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
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後,站起
之前,搓熱兩掌,先用拇指背輕輕
按摩雙眼,依次用雙掌按摩面部、
額部、後頸、雙肩、兩臂,乃至手
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
下至右面的大腿、膝蓋、小腿,左
面的大腿、膝蓋、小腿。此一自我
按摩的運動法,能使因初學坐禪而
感到的疲勞,完全消除,身心感到
柔和溫暖與舒暢。唯其在按摩時,
必須將注意力集中於掌心或指頭。

3瑜伽柔軟運動──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禪久了,腿子感
到不習慣時,不妨用走的方法來調
攝身心。(1)快走,中國禪堂稱為
跑香,順著時針方向,在禪堂內,
左臂甩、右臂擺,老弱者走內圈,
健壯者走外圈,越走越快。此時修
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
之外,不應有任何念頭。(2)慢
走,佛教的名詞稱為經行。我教的
是極慢經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腳掌
心,右手輕握拳,左手輕抱右拳,
提舉於腹前,離肌膚一指節。如果
會用心的話,快走慢走,都能使你
失心入定。

5站的方法──兩腳分開約等於自
己一隻腳的距離,將上身由頭至小
腹鬆弛、變輕,讓重心和重量的感
覺落到兩腳的前掌。

6臥的方法──(1)右側臥是最好
的方法,所以名為吉祥臥,它能使
你少夢、熟睡、清醒、不打鼾、消
化良好、不遺精。(2)仰面臥,宜
用於短暫的休息,把全身肌肉放
鬆,不用一絲力量,即能很快地消
除疲倦;如果用在終夜的長睡,這
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7日常生活的方法──禪宗常講:
吃飯、洗碗、屙屎、撒尿、擔水、
砍柴等日常事,無一不是禪,涵義
極深,非真得悟境者不易明白。在
起初學禪的人,若能在做任何事的
任何情況,都能心無二用,不起雜
念的把注意力集中的話,雖不能即
入禪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
高,生活得充實和穩定了。

(二)中級及高級
  坐禪的訓練,與運動的方法,
既有連帶關係,訓練越久,運動的
方法也隨著增加其項目。因為本文
僅供參考,不是用作教材的,提供
了初級的方法,對於從未學過的讀
者,不妨練習,一定有用,但也未
必能練得很好,因為動作姿勢的正
確度無人從旁給你指導的緣故。中
級和高級的運動方法,有站的、有
坐的,也有躺臥及倒立的等等。當
然,禪者的運動,以緩慢、柔軟、
安定、安全為原則。

三、坐禪的姿勢
  坐禪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
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
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
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
禪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坐了
之後,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論,猴
子不會坐禪,其他的動物,也沒有
坐禪的體形條件,動物之中,唯有
人類才有坐禪的條件,那個傳說,
只是在無法從歷史記載中找到根源
的印度人,所講的涵義深長的故
事。意謂雖然心的輕舉妄動而如猴
子,也有坐禪的必要和可能。那種
坐法名叫毘羅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此有二式:(1)通
途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
上,再將左腳置於右大腿上,稱為
如意吉祥坐。(2)或將右腳在下,
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
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
種坐法,對於年長的人及初學坐禪
的人,並非人人能夠做到。

2背脊豎直──挺起腰幹,勿挺胸
部,頭頂向天垂直,下顎裡收,頷
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
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結成
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骻
部。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
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門牙上齦的唾
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慢
嚥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
不可張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張──視線投置於身前二、
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
麼,只因睜大眼睛時,心容易散
亂,閉起眼睛時,心容易昏沈。如
果睜眼過久,覺得勞倦時,不妨閉
一會兒。

  對於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內容,
各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將
調息及調心的方法,也合在七支之
內,本文則為了便於分類介紹,故
僅將調身的部分作為七支的內容。

(二)其他坐法
  由於初學坐禪的人,不一定能
夠跏趺坐,對於從未學過打坐的
人,一開始便要求雙腿結跏趺坐,
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也會因此而把
許多希望嘗試打坐的人,阻嚇在修
道的大門之外。現在我給初學的
人,介紹由難而易的其他幾種坐法
如次:

1半跏坐──不能盤雙腿的人,或
者雙腿盤久了,覺得疼痛難忍之
際,不妨把上面的一隻腳鬆開,置
於另一隻小腿的下面。或者一開始
僅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
上。左腳在右小腿之下,或右腳在
左小腿之下,均可。

2交腳坐──兩腳均置於地,向內
向後收,結果,兩腳掌向上,置於
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3跨鶴坐──又名為日本坐,因為
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內的正
式坐姿,仍是用這種方式。即是雙
膝跪下,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
將臀部坐落在兩腳跟上。此種坐
法,在中國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
時,普通人在正式場合,也是如此
坐。

4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
向內,置於身前。另一腳,曲向
外,置於身後側。迄今南傳上座部
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
至坐禪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5如意自在坐──此式係模仿菩薩
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
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
內,腳跟置於會陰前,右腳垂立、
曲膝置於右胸側,左右兩手平覆分
置於左右兩膝。

6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
係席地而坐,此式則坐於與膝同高
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於
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
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臀
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
直角。
  以上六種,除了坐姿不同及如
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
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七項規定的
標準。當然,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
夠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以最難的跏
趺坐,最為可靠。因此,初學的
人,盡可用你覺得最舒適的坐法,
以不讓自己產生畏懼心為原則,漸
漸地試著用較難的坐法,是有益無
損的。

四、調息和調心
  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
安穩。心情與呼吸的關係是極為密
切的,並且,要想調心,必先從調
息入手,不論管它叫什麼名字,中
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
宗、中國的天臺宗等,講到修行禪
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問
題。因為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
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
存關係。就原則的定義而言,「呼
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鐘十六到十
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漸
漸地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
「息」。由於息的力量,推動血液
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賦活生理機
能的作用,稱為「氣」。當修行者
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
「覺受」,有了覺受經驗的人,便
會覺得坐禪對於他們,確是人生的
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類:

1風──在激烈的運動之時,或者
剛剛做完激烈的運動,如打籃球、
踢足球等時,呼吸的速度及強度如
颳風,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懼、緊張、病
痛、虛弱、興奮、疲倦之時,必定
情緒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
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靜舒
暢之後,始可打坐。

3氣──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
每分鐘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
可以聽到呼吸聲。此為初心打坐者
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的速
度。

4息──此又可分為四等:

5鼻息:打坐時用鼻孔呼吸,是基
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鐘
十六至十八次。與氣不同者,是聽
不到呼吸聲,呼吸是平常的速度,
所以吸氣及呼氣,主要是靠肺的自
然的律動,不得以注意來控制它,
否則速度快了,會頭暈,慢了會胸
悶。如發覺呼吸有困難,例如頭暈
或胸悶之時,當注意調息,宜以四
秒鐘左右作為一呼一吸的時間長
度,最有效。

6腹息:仍用鼻孔呼吸,但其呼吸
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
初學時不宜勉強用控制及壓氣的方
法,把吸入的空氣逼入丹田(小腹
部)。通常學打坐的人,經過一段
時日之後,呼吸氣必然自動地通過
橫膈膜而到達丹田,那時,修行者
的身心,會突然感到輕鬆舒軟起
來,呼吸也越來越慢,越來越長,
越來越深,越來越充足,不僅感到
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
每一個細胞,都感到充足。漸漸地
呼吸的自然律動,不在肺部,而在
小腹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
是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7胎息:胎兒在母胎內時,不用鼻
孔呼吸,是以與母體相連的循環系
統來呼吸。修行禪定的人,由於腹
息的更進一步,便不用鼻孔呼吸,
每一個毛孔,都可能成為呼吸器
官。此時脈搏,若有若無,但其仍
須仰賴體外的氧氣來補給身體的所
需。此時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
身體即是胎胞中的嬰兒。

8龜息:動物之中,有的烏龜,壽
命極長,甚至將其埋入地下數百
年,無飲食,無空氣,也能繼續活
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禪的程度,自
然不需呼吸空氣,甚至心臟也停止
跳動,不同於已死的屍體之處,乃
在於不腐臭爛壞,其生理組織仍是
活著的人。
此便介於胎息與龜息之間,定力越
深,則越近於龜息乃至全住於龜息
的狀態。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
自行形成了一個個別的小宇宙,以
其體內的氣或能的運行,自給自
足,不必再從體外吸取氧氣來供給
體能的消耗了。

當然,初學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騖
遠,操之過急,應該先把鼻息練
好,再能到達腹息,已不錯了。

(二)調息的方法
  調息的方法,在中國的道家,
稱為「吐納」,納天地日月之氣以
養生,吐身內的混濁之氣以保命,
乃是修煉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
行者,特別重視各種呼吸法的鍛
鍊,且以生命能之產生與超常能或
絕對能(與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
引發,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為重
點的訓練。佛教修行的起點,與外
道無多差別,所不同的是,調息是
入門方便,並不以調息為根本法
門。調息的目的,在於調心,心既
調伏之時,有沒有呼吸的方法,便
無關緊要了。

我所教的調息法有兩類:

1數息──在數息之前,先做深呼
吸三次,深呼吸時,將兩手置於小
腹,先用鼻吸第一口氣,引入小
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繼續
吸氣,使肺部隆起,肩微聳,盡量
吸入,然後閉氣十五秒鐘,才慢慢
地把氣用口吐出,同時身子下彎至
不能彎時為止。三次深呼吸後,把
姿勢坐穩,開始數息。數息也有數
種不同的方法:

(1)順數:又有兩種,一是數出
息,這是通常用的一種,把注意力
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上,每呼出一
口氣,數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再
從第一數起,反覆連續地數下去,
數到心無雜念之時,身心便有異常
愉悅的感受出現了。二是數入息,
方法與數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
集中於入息的數目上。由於通常人
的呼氣較慢,所以數出息,較易阻
止雜念的入侵。

(2)倒數:當修行者,用順數之
時,漸漸變成機械化,心中把數數
目變成了無意識的或下意識的行為
之時,雜念便趁機活躍起來,所以
不妨把數目倒過來,從十、九、
八……而至一。

(3)隔數:倒數又成了機械化時,
不妨順著數單數或雙數,單數數到
第十九,雙數數到第二十。也可以
倒著由第二十起數雙數或由第十九
起數單數。

2隨息──當以數息的方法,修行
到了雜念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
目省掉,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
出與入上面,對於每一呼吸的出與
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兩種:

(1)隨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
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達的
部位及處所,但要你達到呼吸與
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2)隨息想:每吸一口氣,便想:
「一口吸盡千江水」,每呼一口
氣,便想:「一口吐出萬里山」。
將自己的身心,隨著呼吸的出入,
而與外在的山河世界,連接起來,
打成一片。當然不是要你吸入的都
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
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隨著呼
吸的出入而融和為一個全體。其
實,這已是從調息的範圍,跨進調
心的領域中了。

(三)調心的方法
佛法被稱為內學,所以佛所說的一
切法,無一法不是教眾生向己身的
內心用工夫的調心方法。佛法的總
綱,稱三種無漏之學,那就是戒、
定、慧。其中以禪定為修道的根本
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礎方法,慧是
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沒有戒所規
定的有所不得做及有所不得不做的
生活態度,修定就無法成就;縱然
有了成就,也會落於邪道而自害害
人。所以戒是道德規範的佛教教
義,也是調心的基礎方法;作為哲
學理論的佛教教義,是由調心方法
所得的結晶。本文的重點,則在於
說明修習禪定的方法。

  以修道的立場而言,不可以
說,唯有修禪定才是修道,修禪定
則確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調息為修
定的入門,調心則是修定的主要方
法。佛的十大德稱之一,名為「天
人調御師」,意即是他已是天及人
類之中的一位將心完全調伏和駕御
了的人,也是天及人類之中最能幫
助眾生調攝身心的一位大師。從修
禪定的方法而言,調心可以用如下
的數類觀想:

1觀想身外的東西──挑選身外的
任何一物,作為集中心念的對象;
或者以分析身外的任何一事一物,
作為轉變心念的對象。前者如月觀
及日觀,後者如因緣觀及不淨觀。

2觀想地、水、火、風的功德──
將自己的心,觀想成地、水、火、
風的任何一種功德,化除煩惱妄
想,進入凝然不動而又朗朗清明的
定境。例如地能化腐朽為神奇,容
受一切而又生長一切,然其本身始
終寂然不動。水能洗淨諸垢,匯百
川成大海,滋養萬物,變化萬象,
而又不爭功、不諉過。

3以身體的官能接受身外的對象─
─用眼看顏色及形色,用耳聽各種
聲音,用鼻呼吸,用舌舐上顎,用
身體感受粗細及冷暖等。其中以用
鼻呼吸的方法最基本有效,眼睛看
及耳朵聽,最好要有老師指導得
法,始能安全有效;舌舐上顎是打
坐的基本要求;全身的部位太多,
初學時不易用上力量,僅以觀想冷
暖或熱的感受,也容易發生不能調
和的毛病。

4觀想身內的五臟──中國的道家
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代表
五臟,所作的五行歸一而觀想丹田
的方法,或以五行相濟相生的方
法,導引臟器的功能,增長肉體的
健康。印度的瑜伽所說的六個或七
個靈球(chakras),也是以五臟
為主的觀想法。

5觀想身體的某一部位──如觀想
眉心、鼻端、腳心等。初學打坐的
人,若沒有明師指導,大概只能以
修數息法來調心,也可以用隨鼻息
法;為了安全可靠起見,最好還是
由已有經驗的人指導。至於其他各
種如上面所介紹的方法,若未經有
經驗的人指導,最好不去摸索,所
以本文也未作明細的說明。這是技
術的問題,僅靠書面25933;述的來練習
的話,是不夠安全的。

  我在美國所教的初級班,僅教
一或兩種調心法,上完中級班,可
能已學到六或七種調心法;但是能
夠每種都學得有效的人,並不多
見,原因是打坐的基礎不夠,光學
方法沒有用處,學了若不勤練,也
沒有用。練習之時,發生了困難,
有的可以自行解決,有的則必須老
師指導,始能克服。

(四)調心的歷程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兩種極端
的狀態之下:精力充沛之時,思緒
極多,不易安靜,更不易凝定,否
則,在無事可做之際,就不會感到
寂寞無聊;在精力疲憊之際,便會
陷於睏頓、陷於晦暗、昏沈呆滯,
否則,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後,就不
會需要睡眠。前者病在散亂心,後
者病在昏沈心,此兩者是修習禪定
者的大敵。輕微的昏沈,有法對
治,比如睜大眼睛,注意力集中於
眉心等法,用之可以見效;重昏沈
則唯一的最佳方法是乾脆閉上眼
睛,睡一會兒。大多數的調心方
法,是用來對治散亂心的。我將調
心的歷程,分作七個階段:

1數呼吸之前,沒有集中心力的對
象,心念隨著現前的外境,或回憶
過去、或推想將來,不斷地、複雜
地、千變萬化地起伏不已、生滅不
已。

2數呼吸之初,數目時斷時續,妄
想雜念,依然紛至沓來,但已有了
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對象。

3數呼吸之時,數目已能連續不斷
達十分鐘以上,但是仍有許多妄想
雜念,伴著數息的正念。

4數呼吸之時,正念不斷,雜念減
少,偶爾尚有妄念起落,干擾正念
的清淨。

5數呼吸之時,唯有清淨的正念,
不再有任何妄想雜念,但仍清清楚
楚地知道,有能數呼吸的自我、有
被數的呼吸、有用來數呼吸的數
目。實際上,雖到如此的心無二用
之時,依舊至少還有三個連續的念
頭,同時活動著。

6數呼吸,數到把數目及呼吸都忘
掉了,感到身、心、世界的內外間
隔沒有了,人、我對立的觀念沒有
了,客觀與主觀的界限沒有了,那
是一種統一的、和諧的、美妙的無
法形容的存在,那是充滿了力量和
愉快的感受。此時,至少尚有一個
念頭在。也唯有到了此時,始為與
定相應的現象。

7數呼吸,數到身、心、世界,全
部不見了,時間與空間都粉碎了,
存在和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進入
了虛空寂靜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
切感覺、觀念的境界。我們稱之為
悟境。
沒有符號能夠表示,一切語言、名
字、形相,到了此處,均無用武之
地了。

  以上七個階段,第一是散亂
心,由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
過程,第六、第七是定境與悟境。
若細論,第六尚不是深定,而是一
般宗教家、哲學家,乃至藝術家,
都能多少體驗到的所謂天人合一和
與神同在的冥想。

(五)雜念、妄想、念頭
  從修行禪定者的體驗而論妄
想、雜念與念頭,也大有分別說明
的必要。大致上,妄想雜念,可有
兩類,一是粗重的,一是細弱的。
粗重的之中,又有雜亂無味而且不
連貫的,名為雜念,有條理的則名
為妄想。細弱的之中,又有容易察
覺在動而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動,
仍稱妄念,以及非在相當寧靜時不
易察覺的一個一個的波動,任何一
個波動,都無法代表任何意味的,
便稱為念頭。

  其中的念頭,起滅極為迅速,
坐禪工夫相當好的人,能夠發現在
一秒鐘間,有十來個念頭。對治雜
念妄想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怕念
起,只怕覺遲」。當你發覺你有雜
念妄想時,那個雜念妄想已經過
去,不要再為它而煩惱。勿怕雜念
妄想打擾你,如果你老是為著雜念
妄想之像五月的蒼蠅,揮之不去而
煩惱,那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雜念妄
想。應該知道,當你能夠發現你有
很多的雜念妄想之時,正可證明你
在調心的工夫上,已經有了相當程
度的收穫。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人間萬事--路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路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路,是給人走的,從甲地到乙地,需要有路。愚公為什麼要移山?為了要把山東、山西的路打通;世界上的科學家,爭相興建海上的大橋,為的也是要有通路過去。常見救火隊無法及時救火,因為沒有通路;也曾見過有人在河邊乾著急,因為河水滔滔,沒有路過去。所以,路,對吾人非常重要。

世間上的路,有二線、四線,甚至八線大道,也有崎嶇難行的羊腸小徑。人生本來如路,有時康莊平坦,有時曲折難行;走路,也要看各人的本領。總說「路」,有下列幾點:

一、都市道路:一般城市的道路,都是經過規畫,一號道路,二號道路,依路標而行,自然到達目的地。

二、山裡的路:山路大都是高低不平,蜿蜒起伏,只適宜野獸出沒。不過,樵夫、登山者、探險家,也會經常行走山路。

三、海裡的路:有時候人用船隻、快艇、舢舨等各種海上交通工具,在海上搭路。自從海上有了通路,多少探險家找到探險的處女地,多少商賈找到貿易的商機,多少旅行家找到旅遊的目標。

四、陸上的路:有了陸上的路,人行、車行都很方便。只是開路的辛苦,工程的艱巨,很少人會去想到。自古以來,多少開路英雄,在崇山峻嶺打通山路;多少築路工人,在深山僻壤鋪設鐵軌。不管公路也好,鐵路也好,都是多少人用血汗,甚至犧牲生命換來了大家的行路方便。

五、空中的路:空中的航線除了供飛機飛行外,另外還有電話、網路等,都讓世界呎尺天涯,這些都是世界偉大的發明。

六、口邊的路:老一輩的人常教導後輩:「口中就是路」。但是口邊的路也要知道目的地,還要有禮貌,尤其要有報路、帶路的人。

七、指標的路:世間上千奇百樣的道路,四通八達,像蜘蛛網一樣,錯綜複雜,千差萬別,萬別千差,但是只要有「指標」,就不會走錯路。

八、心裡的路:世界上什麼路最難走?恐怕就是心裡的路了。每一件事都有心路歷程,每一件事都需要多少心力所成。心裡的道路,有的是走向佛菩薩的成佛之道,有的是嚮往人天的天堂之路;有時候不自覺的貪瞋愚癡、嫉妒邪惡,那就是通往地獄、餓鬼、畜牲的道路了。所以,「十法界」都是我們心裡的道路。

除了心外的道路之外,心內的「十法界」之路,你要走那一條呢?豈可不慎行乎?

Monday, May 22,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寺院的功能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寺院的功能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有人問:寺院、教堂,對人間究竟有什麼貢獻?也常聽人說,把建寺院的錢省下來建學校,不是更有用?

其實,此言差矣!寺院的功能,請聽道來:

一、寺院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人在世間生活,有時候會有無力感,會覺得疲倦,甚至對前途感到畏懼、無望。這時候如果能到寺院禮佛拜拜,在大雄寶殿前,跟佛祖交流,可能從瞻仰佛像,或是聽聞一句佛法後,突然心開意解,對自己重建信心,對前途重燃希望,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再往人生的旅程邁進,這不就是佛祖為你加油了嗎?

二、寺院是移民簽證的外交部:每個人都知道,人在世間只是短暫的過客,數十年歲月一過,人又要到那裡去呢?當然必須要辦理移民,不管天堂也好,淨土也行,極樂世界當然是最理想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有移民的簽證。如同世人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外交部辦理移民,發給簽證,則去向不明,前途無望,如何能安心呢?寺院就像外交部,在人生的最後發給我們移民的簽證。

三、寺院是法身慧命的長養處:人都有一個色身,要靠家庭來安頓;人都有求知欲,要靠學校來教育。但是我們的精神法身要安頓在那裡呢?寺院就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長養處,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庭,所以寺院之於吾人,比家庭重要,寺院的功能,更遠勝於學校。

四、寺院是治療心病的大醫院:我們的身體有病了,不管腸病、胃病,甚至皮膚病;肉體上的疾病,可以到醫院請醫師診療,但是對於心理的貪瞋愚癡、無明煩惱等,世間的醫師可就束手無策了。醫治心理的疾病,要靠寺院道場的佛法僧三寶,佛陀是大醫王,僧伽如看護,佛法是醫治心理疾病的最佳「阿伽陀」妙藥,所以寺院是治療心病的大醫院。

寺院道場所以為信徒所愛,必有原因。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煩惱,可能一進入道場馬上就煙消雲散了;有時候覺得人生渺渺茫茫,飄盪無依,進入道場後忽然心靈有所皈依。所以世間上的人,不要只看重近利,也不要只看有形的表相;道場療治身心疾病,給予生命力量,乃至維護社會秩序,安頓民眾心靈等無形的功用,豈是世間有形的公共建設所能比擬?因此,寺院道場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與重要,世人實應加以重新認識與肯定。

Sunday, May 21,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寺院是什麼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寺院是什麼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寺院是什麼」?你說呢?

有人說:「寺院是出家人住的地方。」其實不然,每一個寺院都要有「常住三寶」;寺院是「三寶」所居之地,也是信徒所共有,豈是僧侶所專有。

寺院是什麼?有人看到寺院紅牆黃瓦,無比莊嚴的殿堂,認為寺院就是供奉佛菩薩的地方。其實非也,寺院乃有緣人的家鄉故居,寺院是十方大眾所共有,是真正公有之財物也。

寺院是什麼?從寺院的功能來看,寺院是:

一、寺院是學校:世間的學校,傳授的是知識學問;佛教的寺院,提供的則是般若智慧。知識是外來的,是世智辨聰的學問;智慧是內證的,是生命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即是生命,因此世間的知識容易求,佛法的生命智慧不容易學。

二、寺院是百貨店:生活裡,缺乏日用品要到百貨公司購買;精神上缺少力量,百貨公司就無法供應了。寺院道場是信仰的中心,能供應我們精神所需的糧食,是購買生命資糧的百貨店。

三、寺院是安心處:一般人的心,每天都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境界上,六塵一動,心就不得安寧了。寺院道場讓我們把心安住在「真如自性」上,讓我們的心有所依靠,找到真正的安心處。

四、寺院是聚會處:寺院在地方上就是公共場所,是大眾聚會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到寺院商談會議、喝茶論道。而寺院的僧侶是自然的老師、當然的主席,隨緣為大眾解決問題,減少社會的紛爭。

五、寺院是因果法庭:過去的社會,地方上有了不平、紛爭之事,只要到土地廟,在土地公面前一跪,任何不平、委屈,都能得到解決。佛教講「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最公平的裁判,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在因果之前,沒有不平,沒有委屈,所以寺院是仲裁是非的因果法庭。

六、寺院是藝術中心:佛教有很豐富的文化寶藏,尤其佛教的雕塑、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都是人類共有的財產。佛教的寺院裡,許多的佛像雕刻、繪畫,乃至寺院建築本身,都充滿了藝文氣息與藝術之美,儼然像是一個藝術中心,有助於陶冶性情,提升性靈。

因此,寺院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其重要性不是只供居住,或是一時的集會之用,而是我們一生修身養性、增長智慧、善友共聚、廣結善緣等多功能的所在。因此,寺院是什麼?就看你如何善用它了。

轉載-廣電管理必須超然公正文/人間福報社論

廣電管理必須超然公正



行政院訴願委員會日前決議,撤銷新聞局先前認定TVBS為百分之百外資、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的行政處分,此案不能再上訴,新聞局必須退還TVBS已繳交的罰鍰。

這是繼龍祥電影台、東森S台訴願成功後,行政院第三度推翻前新聞局局長姚文智作出的處分案;在同一天,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副主委石世豪也在立法院承諾,將在年底前取締至少五成的地下電台。這些事件攸關我國廣電產業發展與秩序建立,值得探討。

去年七月,衛星電視頻道申請換照,在「不一定全過」的風聲中,果然有多家頻道分別被以財務計畫不全、節目自製率偏低等理由停發執照,引起輿論和學術界強烈爭議,國際人權團體紛紛聲援,接著TVBS又被行政處分,對我國新聞自由形象造成一次次的傷害,令人痛心。如今經過業者依法提出訴願,三案均已獲得平反,當初的裁處顯有失當。

若干電視節目以爆料為尚,談話咄咄逼人,方式可議。但不容否認,由於媒體勇敢揭弊,勤於摘奸發伏,揪出那些相偕出入國內外賭場、歡場,甚至闢室密謀不法利益的貪官污吏,拆穿虛偽的假面具,讓沆瀣一氣的政商接受法律、道德制裁,恢復我們對澄清吏治的信心。因此,當初TVBS遭到行政處分,許多人敏感從政治角度解讀為當局打壓異議聲音,在野黨更是痛批「意識形態治國」。如今塵埃落定,我們認為這是沒有依法行政所造成的問題。

根據《衛星廣播電視法》規定,外資直接持有我國衛星電視頻道股份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但並未限制間接持有。掌握TVBS百分之五十三股權的東方彩視,是在我國合法設立的公司,衛星電視執照審議委員會同意發給TVBS執照,當已確認其資本結構並無不法。新聞局主觀認定東方彩視是外資,從而對TVBS行政處分,明顯過度行使行政裁量權,踢到鐵板不足為奇。

經建會資料顯示,台灣的文化貿易逆差問題正在急遽惡化,由二○○二年的十六億元擴張至二○○四年的一百五十億元,三年相差八倍多,除了電影逆差驚人之外,電視市場也受到韓、日劇大舉入侵的挑戰。百分之百外資的境外頻道早已在台灣大行其道,國內業者適量引進外資和新技術,對提升電視製作、經營管理有正面作用,不應因為政治立場而「惡之欲其死」。

相對於衛星電視頻道的嚴加看管,地下電台管理的寬鬆則是「愛之欲其生」。由於多年不開放頻道,合法電台節目又無法滿足民眾閱聽需求,成本低、效率高的地下電台乃應運而生,傳播政治理念,並透過叩應提供聽眾發表意見的公共空間。並在選舉期間為特定候選人助選或影響選情,二○○四年總統大選,地下電台散布「兩顆子彈」言論,即為一例。

全台灣地下電台多達一百多個,雖經多次掃蕩,春風吹又生。前新聞局長林佳龍任內決定採取「禁導雙軌」的管理政策,透過重整廣播頻道、增加頻率方式,保障合法、取締非法,但隨其去職,此一政策也無疾而終。

人人有權散布其思想、觀念,但地下電台既對合法業者造成不公平的競爭,販賣偽藥劣品更嚴重戕害民眾健康,不能因為尊重言論自由而放縱。NCC如何「有效管理」,大家都在看。

Saturday, May 20, 2006

轉載人間萬事--老人怕什麼-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老人怕什麼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活著,年輕時可以天不怕、地不怕 ;到了年老時,恐懼害怕的事就多了。老人有何所怕呢?

第一、害怕孤獨寂寞:俗云「鳥怕落單,人怕孤獨」,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尤其害怕寂寞,總希望有人陪著說話,以慰寂寥。現在社會有所謂空巢期的父母,或是沒有伴侶的孤獨老人,由於無人相伴,不但孤獨寂寞,有時死了都沒人知道,這是人生最可恐懼的事。

第二、害怕子女不孝:有些年老父母,不怕世上的任何恐怖安危,就怕子女不孝;如果生養了不孝兒女,不但不能獲得反哺,反而受其連累,例如在外賭博欠債、違法犯紀等,都讓父母不安。養了這種子女,也是家門不幸。

第三、害怕沒有後代:中國人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柢固,一般父母到了年老時,如果子女遲不結婚生子,就為後代傳繼無人而憂心。其實國家民族江山代有偉人出,何必只顧及一家、一己之私呢?

第四、害怕老病死苦:上了年紀的老人,老病死的無常弓箭隨著都可能射中他,所以老年人怕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五、害怕顛倒癡呆:老年人體力日衰,除了容易患有骨頭疏鬆、器官老化等老病以外,尤其現在有一種「阿滋海默氏症」的腦部疾病,會讓人變得顛倒癡呆,例如貴為美國總統的雷根先生,到了老年時患了這種俗稱的「老人癡呆症」,則過去的名望、財富、親人、崇拜者,對他又有何意義呢?

第六、害怕人生無望:人生在世,可以說都是活在「希望」裡,如果對未來沒有希望,則活著就失去了意義。有一些老人因為年輕時沒有立志,沒有規畫,沒有建立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所以老來感到前途無望,這真是很大的悲哀。

第七、害怕意外災害:老年人比起年輕人,更容易遭受一些意外災害,因為年老力衰,動作遲緩,對於一些突如其來的外力衝擊,往往來不及反應,所以容易摔倒,甚至水、火、風、震災等,都容易造成對老人的傷害。

第八、害怕被人倒騙:有的老人年輕時也懂得積蓄了一些養老金,但是老來因為經不起別人的甜言蜜語而被拐騙,或者因為自己貪心,結果「偷雞不著蝕把米」,這都是讓老年人難以承受的傷害。

世間上,嬰兒才出生就哇哇啼哭,似乎是對未來的安全與否感到害怕;之後慢慢長大,害怕父母管教、老師責罰、情愛生變、工作無著、家庭負擔等,可以說一直都是活在懼怕之中。

尤其到了老年以後,更有以上的懼怕。不過,一個人如果從年輕時就懂得預備,老來又有智慧、人緣、信仰,則懼怕自然會減少一些。

轉載-陳總統就職六周年的真誠建言文/人間福報社論

陳總統就職六周年的真誠建言



今天是陳水扁總統就職滿六周年的日子,原本應該是值得慶賀的,但人民卻未感到欣喜,主因之一是這六年來,乏善可陳的政績,讓人民感受不到日子愈來愈好過。

就外交而言,陳總統十次出國,提供金援巨資,卻無法交到一個有道義的友邦,美歐也認為陳總統言行不一、違背誠信,使得台灣更形孤立,兩岸之間對峙緊張;內政方面,陳總統更是弊案纏身,親信、親朋貪贓枉法的醜聞層出不窮,而經濟不振、民眾財富縮水、貧富差距擴大、失業嚴重、財政困窘、治安惡化,民怨沸騰。

南韓的國民平均所得已超越台灣,但台灣的競爭力卻嚴重倒退至十八名,與中國大陸僅一位之差;國際透明組織的貪污報告也指出,台灣政府廉潔程度和落後國家相近。陳總統的聲望不斷下挫,連台聯最近的民調都顯示,不滿意民眾高達九成,支持度連百分之六都不到,更是前所未見。

陳總統還有兩年不到的任期,我們居於媒體監督的立場,對政府提出一些真誠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夠拿出具體作為,少則避免繼續向下沉淪,多則給百姓過好日子。

一、少拚政治,多拚經濟:經濟是台灣唯一也是最好的出路,政府「拚經濟」講了十二次,證明是有口無心;偏好拚政治,只使得台灣內耗、空轉,拖累經濟。從今起揚棄金錢外交,專修內政;不要僅是開會,而應付諸實行。

二、少搞憲改,多做財改:陳總統執政六年,政府舉債暴增為四兆三千億元,已使台灣財政面臨崩潰邊緣;稅制不公,或是圖利富人的減稅措施都應該檢討,開源節流,以免禍延子孫。

三、先律己自清,才有資格談改革:當年民眾支持政黨輪替,就是寄望民進黨去除黑金。今日執政黨從總統家屬開始,行政部門和民代濫權謀私,貪瀆腐敗;不知尊重專業,用酬庸分配名位,乃有「一妻、二秘、三師」等醜聞發生。請陳總統先從修身、齊家開始做起,不惜大義滅親,才能重拾民眾信心。

四、落實法治,去除人治,多點誠信,少點權謀:以法律人才多為特色的執政黨,不乏知法玩法的惡例,甚至司法人員也甘於同流合污。許多貪瀆事件都「辦不上去」,司法機關和檢調的獨立、擔當都飽受質疑。請陳總統以行動宣示尊重司法,放手讓檢調機關辦案,給民眾一個交代,否則台灣的社會正義,難以重見天日。此外,更要真誠守信,不要在國際上和國內搞兩面手法,以免台灣化繼續沉淪。

五、少點口號,多點牛肉:過去六年內換了五個閣揆,部會首長更是多;政策不延續,許多口號、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六、營造和平,避免戰凶:經貿交流可改善兩岸關係,「積極管理」的政策和國際化、自由化的趨勢背道而馳,也讓政府變成民間企業的絆腳石,讓台灣的競爭對手乘虛而入;開放中國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兩岸直航,受益最大的還是台灣人民。

Friday, May 19, 2006

轉載-飛航安全豈能打折扣文/人間福報社論

飛航安全豈能打折扣



陳水扁總統的「興揚之旅」過境外交才結束,飛航安全問題隨即浮上檯面。民航局調查,已確認總統專機的去程和回程,機組員飛行時間都超過相關規定,儘管專機機師都表示,飛行期間有獲得充分休息,但是超時飛行是不爭的事實,民航局不能因為是總統專機,就打馬虎眼,畢竟飛航安全是不容打折扣的。

「興揚之旅」風波不斷,雖然是為了突破外交困境不得已的措施,但是後遺症不能不全面彌補,外交層面的問題姑且不談,要修復的漏洞太多,飛航安全的問題也不能不正視。尤其此行匆促,太多臨時應變的緊急措施,以致於沒有顧及國內飛航安全規定,甚至忽略了國際飛航的通則,值得檢討。

就國際飛航的慣例,必須向相關國家的機場提出降落申請,如果臨時改變航程,須向機場告知不降落,以方便該機場作業。總統專機此次過境歐洲時,曾同時向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德國的法蘭克福、義大利的羅馬等三個機場提出降落申請,最後選擇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降落,但卻沒有通知德、義兩國,這有違國際慣例。

目前德、義兩國醞釀在歐盟會議上提案抵制台灣,兩國外交系統認為這是國際上非常失禮的作法。不知道當初專機沒有降落該兩國機場時,為何會不通知對方,是總統幕僚的疏忽還是專機機組員的疏忽?應該很容易釐清責任。對於兩國醞釀抵制,外交、國安系統意識到事態嚴重,正透過各種管道極力化解中。

至於專機機組員違反國內飛航作業管理規定的問題,根據民航局訂定的《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雙飛航組員飛航時間不能超過十八小時,可連續執勤二十四小時。總統專機此行,華航派出三組機師,去程飛行三十一點五小時,連續執勤三十八小時;回程到巴丹島飛航二十一點五小時,連續執勤超過三十一小時。雙雙創下飛航和執勤紀錄。

對於違規,民航局目前的態度避重就輕,因為是總統專機,此行任務又充滿著變數,許多事宜無法事前清楚掌握,完全責怪華航說不過去;但是不處置,以後飛航安全的問題又該如何管理呢?民航局目前將該案移送十一位專家組成的評議委員會議處。到底會如何處置,還有待評議會斟酌。

根據民航法規,超時飛行,機師可以處罰鍰,情節重大者,甚至可以停飛或廢止執業證書。航空公司也不能免責會被罰鍰,情節重大者則會被取消部分航線或停止營業。處罰可輕可重,不過民航法令有規定:「政府遇有緊急需要時,民航業應接受交通部之指揮,辦理交辦之運輸事宜。」,民航局官員說,如果此行認定是因應政府需要,可以引用此條迴避超時問題。

飛安問題不是用迴避或是找一些藉口搪塞得了的,這次飛行任務固然特殊而艱鉅,但總統府事前可以和華航溝通,只要多派一組機師問題就解決了。法規擺在那兒,就看民航局重不視飛安的問題了。

轉載-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愚癡的比丘追求種種虛榮:
在僧伽中坐上座,
成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禮敬。

愚癡的人心中惦著的是:
「讓其他比丘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論大小,
因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
所以貪與慢增長。

  希達有一次遇見摩訶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丘之一正在化緣,就邀請他到家中供養。供養後,他接著聽摩訶那摩說法,聽完之後,他就領悟了佛法。後來,他在他的芒果園裡興建了一座精舍,來供養、照顧所有前往該精舍的比丘,而殊達瑪比丘則是常住比丘。

  有一天,佛陀的兩大弟子─大目犍連與舍利弗到希達興建的精舍來。希達在聽完舍利弗的說法後,即證得三果。他就邀請兩人於第二天到家中供養。他也邀請殊達瑪,卻被拒絕,殊達瑪說:「你是先邀請他們兩位,才邀請我的。」希達再度邀請時,殊達瑪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達瑪卻出現在希達家門口,這時候,希達再次邀請他入內供養,他依然拒絕,並且說自己正在化緣,絕不坐下。可是,當他看見供養的食物時,卻嫉妒大目犍連和舍利弗,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罵希達並宣稱:「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說完話後,氣匆匆地離開了。

  殊達瑪後來向佛陀敘說整件事的經過。佛陀告誡他:「你已經打擊這位虔誠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須回去找希達,確實向他認錯 」殊達瑪遵照佛陀的教誨去做。但希達卻認為殊達瑪必須先了解他錯誤的地方,才願意接受他的道歉。殊達瑪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誨他:
  「修持好的比丘不能執著,不能自誇:『這是我的精舍,這是我的地盤,我的信徒等』。比丘若執著這種想法,貪愛、貢高之心就會熾盛。」

  殊達瑪聽完佛陀的教誨後,再次前往希達家,這次他們倆人和好如初。幾天後,殊達瑪就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May 18, 2006

轉載- 自我圓融 文/聖嚴大師

自我圓融
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具足普賢行, 一切莫能壞。
──六十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說,如果有人發了要學做菩薩的心願,便不該厭離生死之苦,應當學習普賢菩薩那樣,一邊常隨佛學,一邊恆順眾生。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一般人如果厭苦離苦,便想逃避現實世界,菩薩行者則是知苦、耐苦,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菩薩不厭生死之苦。
  有一對老夫婦,移民到美國紐約,依靠一位做護士的女兒生活,住在醫院附近,隔鄰是教堂,教堂的後院是一大片墓場。因此逢人就說,他們的家是在生老病死的娑婆世界,精神上相當困擾,很希望搬出那個環境。他們的女兒卻持不同的意見說:生老病死,正是她所服務的工作項目和工作場所。
  這兩種心態,正好反映出厭離和不厭離的兩種想法;很多人希望後世再來做人再來相會,也有好多人希望這一生過了之後不再來到人間受苦,也有很多人希望活久一點,以為好死不如歹活,活著雖然有許多麻煩,還是不希望死亡。
  但是發了大願的菩薩,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他們為眾生而來,在生死的世間幫助在生死中受苦受難的眾生。他們好比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跟他們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難。這樣才能使眾生親近、信賴、接受,才能對眾生有所幫助。
  「具足普賢行」,普賢菩薩具足萬行,發了十個大願,願學佛法、願成佛道的目的,乃是為願一切眾生同出苦海、同成佛道。凡是開始信佛學法的人,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就當學習普賢菩薩廣度眾生的大悲願行。
  「一切莫能壞」,是由於菩薩有信、願、行三種心的堅貞不拔,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使他們失望、退卻、後悔、中止,他們會繼續地再接再勵。如何才辦得到呢?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發願要學習普賢菩薩,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便能做到。
  如果迷戀生命,就會貪生怕死;如果厭倦生命,就會逃避責任。生命的可貴,不在於貪求一時的享受;死亡的價值是在於完成了奉獻的任務。就在一生又一生的生死過程中,成長了自我的悲智,消融了自我的得失,便是生命的大圓滿及大圓融。

-----摘自< 智慧100 > 自我圓融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禪與禪定 文/聖嚴大師

禪與禪定

禪與禪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人提到禪,往往聯想到禪宗,而中國禪宗所體證的禪與印度的禪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禪宗的禪,是指破除無明煩惱之後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無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語文、或任何形式來詮釋,卻能產生無窮的妙用;印度的禪那(dhyana)是指禪定,中文義譯為思惟修或靜慮,意思是收攝散心,繫於一境,不令動搖,進而達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禪那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三昧則是由修定而達到的一種功用了。
中國禪宗的禪與印度的禪定,雖然有層次上的不同,關係卻非常密切。如果沒有禪定的修持基礎,無法達到中國禪所體證的悟境。雖然有少數人未經禪定的修持,而直接產生頓悟的現象,這種特殊例外,畢竟是千百年難得一遇,大多數人,必須要從禪定的功夫開始修持,有了基礎以後,不要貪著禪定的寂靜妙樂,進一步才能出離禪定,昇入智慧的領域,這就是中國禪宗所謂禪的目的,所以中國禪不僅只是禪定,而是由禪定出離禪定,進入智慧的領域了。
禪與禪定的共同修持基礎是止觀,不管小乘禪或大乘禪都各有止觀法門。

從修禪的過程和目的來講,止觀必須並用,最初收攝散心,繫止於一境,但僅僅止於一境也不行,止的目的是要再起智慧觀照,擴大心性,然後再止下來,再起觀照,這樣止了又觀,觀了又止,猶如攀登樓梯,往上爬一層,再停一停,往上爬是觀,停下來是止,假如你停止不動,那你不能進步,必須止觀並用,才能功夫日漸進步,而達到止觀不二,這才是大乘禪的目的。
凡夫定和小乘定雖然也修止觀,嚴格說來,並沒有徹底得解脫。凡夫定的最高境界,到達身心和宇宙合一,這是從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小乘定的最高境界,是從大我進入無我的羅漢果位;大乘禪和最上乘禪,是把無我的空執也破除掉了,進入無邊無礙的智慧領域,所以不受束縛。小乘破除了小我和大我,叫做人無我;大乘破除了無我的空執,把無我這個觀念也捨棄掉,叫法無我。

從對治的效果來講,修止觀在對治我們散亂和昏沉的毛病。我們初修禪定的人,普遍遇到的兩大困難就是散亂和昏沉,首先面臨的是心境的浮動散亂,再來是模糊昏沉;修觀可以對治昏沉,修止對治散亂。對治散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散亂心收攝起來;如果散心無法收攝,就把它放掉,使它自然平靜下來。這兩種方法可以並用,也可以擇一而用。當你漸漸克服了散亂心和昏沉心,便可以漸漸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圓明的境界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人間萬事--人所應怕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所應怕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個人在世間上生存,先要具備各種生存的條件,尤其一旦出了社會,成為社會人之後,在大眾中一定要樹立「人」的形象。人之所怕,就是不像個人;不像人的原因,則是有了缺點不改,當然就無法做個像樣的正常人,例如:

一、懶惰: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懶惰,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無業遊民,不但為家庭所不容,也為社會所唾棄,所以一個人一旦被人譏為「懶鬼」,真是最大的悲哀。

二、無信: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所以做人應該樹立「誠信」的品牌。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以詐術應世,到處欺瞞行騙,則騙人只能一次,但是人生的歲月不是只有一天而已,所以沒有誠信的人,為人輕視,為人不恥,這是罪有應得。

三、無志:做人有沒有出息,就看他有志無志。有志的人,不斷向前、向上,無志的人,所謂「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儒家鼓勵士子要立志,佛教勸勉佛教徒要發願,有志願才能有所成就。

四、無賴:在大眾裡,無賴漢最不受人歡迎。所謂「無賴」,就是到處打秋風、敲竹槓、占人便宜,整天只知吃喝玩樂,完全不知羞恥;由於沒有人格尊嚴,最後淪為社會的敗類,所以為人所害怕。

五、狡猾:做人的根本,就是要規矩、老實,一個生性狡猾的人,不守信用,不講究良知,對人總是能騙則騙、能欺則欺;雖然靠著狡猾,耍弄小聰明,或許能矇混一時,但是日久終將為人所唾棄。

六、鬥狠:社會上有一些人,喜歡逞強鬥狠,到處欺壓善良,靠著投機取巧,專門取所不應取之財、做所不應做之事,所謂強取豪奪、連騙帶搶。但是我們幾曾看過鬥狠的人能為人所敬重?鬥狠不但無法留芳千古,而且遺臭萬年。

七、說謊:有的人認為說謊只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其實說謊是很大的罪惡,佛教把「妄語」列為四根本戒之一。說謊騙人,欺世盜名,不但讓人敬而遠之,有時候「狼來了」喊多了,受害的是自己。

八、怪癖:在大眾裡,有一些人生性怪癖,行為舉止總是異於常人,例如《阿含經》所說「應喜而不喜」,有的人在人群裡,當別人都在歡喜的談天說笑,只有他一個人滿臉的不高興,甚至處處跟人唱反調,這種人當然不會受到團體大眾所歡迎,甚至被列為可怕人物。

人,不要做個讓人覺得可怕的人,例如有一些人盡說一些可怕的話、做一些可怕的事,甚至有一些可怕的思想。人一旦讓人覺得可怕,對自己的成功立業將是一大障礙。

轉載-期盼立委做會思考的政治家文/人間福報社論

期盼立委做會思考的政治家



在執政黨強占立法院主席台阻擋表決下,兩岸直航條款二度闖關失敗,朝野再度對立,在野黨揚言關掉協商大門,使得國會運作陷於癱瘓的困境。

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無奈的表示,直航條款是重大的法案,希望朝野雙方都能表現誠意,讓此案獲致和諧的結果。

我們覺得立法院在朝小野大的局勢下,要達到共識,除了雙方要展現誠意以外,我們更期盼立法委員,能夠以做一個會思考的政治家自許,為全民及國家訂定出可長可久的法案。

做一個會思考的立法委員,其言行舉止有下列十項行為特徵:

一、理智的好奇: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的解答。
二、合理的客觀:從客觀的角度做決定,避免被情緒性和主觀的理由所影響。
三、開放的思緒:樂意去考慮各種不同的理念。
四、調整的彈性:避免因不同需求,改變對事情抱持的理念與方法。
五、理智的懷疑:除非有足夠證據,否則不隨便下結論。
六、理智的誠實:即使不同意對方的立場,還是堅持接受事實。
七、一貫的系統:根據有系統的推論做出結論。
八、持續的堅持:堅持尋求解決爭論的方法。
九、堅決的確定:當所有的證據都確定無誤時,才能實行結論。
十、尊重不同意見:願意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而別人是對的。

以合理的的客觀而言,似乎我們可以看出立法委員在做一個決策時很難保持冷靜、無法避免情緒性的論點,其重視的只是個人主觀意識形態。

再以開放的思緒而言,其並無法同時考慮事情的一體兩面,也不能夠尋求不含偏見的判斷。

以直航為例,當全世界都在和中國大陸打交道,只有台灣還需要拐彎抹角和大陸交流時,可能會帶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正值得朝野諸公正視。

以理智的誠實而言,看不出立法委員會去尋找所有贊成與反對意見的根據,更難以看出其能夠在和本身意見相違背時還能夠去支持事實,當多數台商需要直航來維持其生計時,立法委員是否願意去承認這個事實呢?

上述只是就批判性思考的幾個觀點,檢證立法委員是否是一個會思考的政治家。

我們希望立法委員能以做個會思考的政治家來自我期許,當一個國家的立法者開始用智慧思考國家前途時,人民也會用智慧開始去思考自己的生活,那麼這個國家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國家。

期盼台灣能愈來愈好。

Wednesday, May 17, 2006

轉載- 拈花微笑 文/聖嚴大師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
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彼此共事
而有默契,如此,凡事皆能心領而
神會的話,一定可以得心應手,無
往不利。生死不渝地互相信賴,非
語言文字所能溝通;血淚交融的體
驗,刻骨銘心的感受,亦非語文所
能形容。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
知」,唯有過來人,才能夠體會這
些無法透過語文來表達的心境和感
受。

  做父母的比較容易知道孩子們
的需要,孩子們卻不容易知道父母
的苦心;聖賢可理解一般大眾的苦
難,而凡夫卻不知道聖賢的胸襟是
什麼。中國古代的聖君賢相,洞察
民間疾苦,只要有一人遇到不幸,
就覺得是他們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而儒家「親親而仁民」的理論根據
便在於此;對於自己的骨肉、自己
的族類,如手足同體,如唇齒相
依,如枝葉同根,共榮辱,同命
運。這都是由於高瞻遠矚,體驗深
切,方能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
感。「自古聖賢都寂寞」,正因為
普通人對他們的心胸莫測高深,故
以為寂寞;其實他們先天下人之憂
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既與天
下人同憂戚、共喜樂,怎麼會寂
寞!

  《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
品》,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
「你害了什麼病,怎麼會害病
的?」

  維摩詰說:「一切眾生,從癡
生愛,故生了病。眾生既害了病,
所以我也害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
痊癒了,我的病也就好了。為什麼
呢?因為菩薩是為了眾生而入生
死,如果眾生得離病苦,菩薩自然
無病。」

  諸佛菩薩,能與眾生的心相
通,眾生卻無法知道諸佛菩薩究竟
對眾生做了些什麼?唯有有了相等
體驗的人們,始能互相瞭解,而且
只要一揚眉、一瞬目等的小動作為
暗示,就代表了全部的感受,完成
了彼此的溝通。這便稱為「以心印
心」,心與心相應了;否則,彼此
無法對流,僅是單向通行罷了。

一、拈花微笑的故事
  依據禪史資料,宋以前未見
「拈花微笑」的記載,宋代智昭的
《人天眼目》第五〈宗門雜錄〉
中,記述王荊公在翰苑,讀到此項
記載是出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
經》。此經為歷來《大藏經》所未
收,亦為各種經錄所未載。傳說日
本天臺宗的圓仁慈覺大師,於唐末
之際,來華留學,曾將此經抄回日
本,祕藏於某寺經函,三百年後,
復現於人間,但已為蠹魚侵蝕,並
有脫頁之處。現已被收入日本編印
的《卍續藏.補遺》編中,並且有
兩種譯本,一是一卷,一是兩卷,
均未見其譯者是何人。兩卷本的破
損很多,對於付法的敘序,比較簡
單。一卷本的,頗為完整,而且兩
見「拈花」的描述,現在以語體文
把它節譯介紹如下:

  釋迦世尊在進入大般涅槃之前
的不久,有一天在靈鷲山頂,對百
萬人天及諸比丘宣說:「不久我就
要入涅槃了,諸位想要問法的,就
快點隨你所想知的問題問罷。」
大眾靜默地坐著。

  大眾之中,娑婆世界之主的大
梵天王,即以千葉妙法蓮金光明大
婆羅花,雙手捧著,舉過頭頂,奉
獻佛陀,退後頂禮,並且請示釋
尊:「世尊成佛以來,五十年間,
種種說法教示,化度了一切根機的
各類眾生。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
說,懇請世尊為我等及將來修菩薩
行者,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眾生,
敷演宣說。」說畢此語,大梵天王
即將他自己的身體,化作莊嚴寶
座,請如來坐。

  釋尊受此蓮花,坐此寶座,無
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
花。此時與會的百萬人天及比丘
眾,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來的動
作,是在表示什麼。唯有長老摩訶
迦葉,知道釋尊所示,即是無上法
門,所以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
掌正立,默然無語。釋尊便向大眾
宣示:「這就對了。我有正法眼
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
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
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
囑,摩訶迦葉。」又說:「如今,
如來快將滅度了,諸比丘們,都可
依止摩訶迦葉,入大乘門,修行佛
道。」

  這段經文,記述佛將入滅,鼓
勵弟子們問法,結果由於大梵天王
獻花請法,引出了釋尊給摩訶迦葉
付囑無上大法的佛事。此一大法,
不屬於語文表達的範圍,故名為
「教外別傳」。只有修證到了實相
無相的人,始能領會。釋尊為報大
梵天王請示最上的大法,即將大梵
天王剛剛奉獻的蓮花拈在手上,意
思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有那一樣
不是在說最上的大法呢?實相無
相,亦無不相,無特定的某法是實
相,亦可說每一法都未離實相。所
以不必另外去找,連你剛才獻給如
來的蓮花,何嘗不就是最上的大
法?於是拈起花來給大家看。
  
  可惜,百萬人天及諸比丘之
中,除了摩訶迦葉,無有一人,能
夠體會佛所示意。只有摩訶迦葉,
已證實相,已知佛意,所以破顏微
笑,合掌正立,默然無語。表示既
與佛心相印,說話已是多餘。因而
受到釋尊的印可,承認他已傳承了
佛的無上心法,那個無上心法的名
稱,叫作「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正法的眼目藏於此,寂靜的
智慧亦存於此。後來中國禪宗所說
的「西來意」,便是指西天二十八
祖,代代相承的這個無言之教。既
是以這不用言教的「涅槃妙心」
為修證的宗旨,後代祖師相傳,稱
為密付密受。此所謂密,不是秘密
不許人知,而是不為未得開悟實相
或佛性的人所知;唯悟者與悟者之
間,相通相知。

二、拈花微笑是宋朝以來的傳說
  釋尊付法於摩訶迦葉之說,最
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卷二,四
十卷本及三十六卷本,均有同樣的
記述:當釋尊宣布了即將入滅的消
息之後,比丘們頗為驚惶,不知在
佛滅之後,應當依止何人,繼續修
持梵行,甚至要求,跟隨釋尊一同
入滅。釋尊因而說了如下的一段
話:「諸位比丘,你們不應作如是
語,我今所有的無上正法,全般付
囑摩訶迦葉。如來滅後,摩訶迦葉
當為你們作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
眾生作大依止。」

  摩訶迦葉在釋尊的諸大弟子之
中,苦行第一,年高德劭,最為持
重,也最受大眾的尊敬,佛在入滅
前,將若干尚未離欲的弟子,交代
由摩訶迦葉照顧,乃是常情常理。
佛滅火化之後,大家為了爭奪佛的
肉身舍利的骨灰,幾乎引起戰鬥,
摩訶迦葉則不以擁有釋尊的肉身舍
利為大事,他的大事乃是集合當時
尚在人間的釋尊及門弟子,把各人
所聽到過的佛的教示,集體集成統
一性的釋尊遺教,稱為法身舍利。

  就此偉大的貢獻而言,摩訶迦
葉受佛付囑,傳佛心印的說法,便
可信其為事實。至於說,唯有摩訶
迦葉一人,傳得釋尊的無上正法,
由於摩訶迦葉擁護佛法,而又流傳
佛法的事實,也是說得通的。

  因此,釋尊臨要涅槃之前,付
法傳衣給摩訶迦葉的事,禪宗典
籍,都是承認的。至於考察佛陀入
滅之時,摩訶迦葉並不在會,何以
在《涅槃經》中,記載了傳授無上
正法給摩訶迦葉之說?宋朝的明教
大師契嵩,在其所著《傳法正宗
記》卷一,解釋為:「以佛說法的
先後而知,先說《法華》,後說
《涅槃》,摩訶迦葉出席了法華勝
會,而未見於涅槃勝會,付法之
事,當在佛說此兩部大經之中
間。」

  另外,契嵩對於拈花微笑之
說,則謂:「未始見其所出,吾雖
稍取,亦不敢認為那就是事實,因
為其他有關諸書,開端必列七佛相
承,獨此無之。」他是不敢採信有
此拈花微笑的史實,則很明顯。
不管如何,這則故事非常動人,因
為它很有禪的風貌,而且是人人都
能懂得和接受的。所以一經傳出,
便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實則,默然不語,而又勝過千
言萬語的例子,在《維摩經.入不
二法門品》,已見過了文殊菩薩
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
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
答,是不二法門。」文殊再問維摩
詰的意見,維摩詰的反應是「默然
無語」。此與在《大梵天王問佛決
疑經》所見,摩訶迦葉對釋尊拈花
示眾的反應,也是「默然無語」,
有雷同處;所不同的是加上了微笑
的表情,更顯得平易近人,既使人
覺得高深莫測,又覺得就是那位天
天見面的隔壁阿叔一樣親切。

三、拈花微笑是禪宗常見的公案
  中國禪宗,受《維摩經》的影
響很深,對於《楞伽經》、《金剛
經》,也極重視。《維摩經》的
「默然無語」、《楞伽經》的「無
門為門」、《金剛經》的「無法可
說」,都表示了無言之教,才是最
上大法。

  現在舉四則類似的公案,用供
參考。
(一)神會挨罵:《六祖壇經》記
載,有一天六祖大師向大眾說:
「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
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得嗎?」
神會站出來說:「是諸佛的本源,
神會的佛性。」六祖說:「向你說
無名無字,你怎喚作本源佛性?」

(二)踢到淨瓶:一日百丈對華林
及溈山靈祐兩人,指著地上盛水用
的淨瓶說:「不得喚作淨瓶,汝喚
作什麼?」華林云:「不可喚作木
25580;也。」百丈又問溈山,溈山舉
腳,踢倒了淨瓶,便出去。百丈便
謂:「華林首座,輸給靈祐了。」

(三)新羅僧挨打:一日晚上,德
山上堂,謂大眾:「今晚不得問
話,問話者三十拄杖。」時有僧
出,方禮拜,德山便打。僧問:
「我又沒問話,和尚為什麼打
我?」德山反問:「你是那裡
人?」僧說:「新羅人。」德山便
說:「你未上船時,就已打你三十
拄杖了。」

(四)俱胝豎指:凡有人向俱胝參
問,俱胝唯豎一指相示,他有一名
童子為侍者,外人問他:「俱胝和
尚說什麼法?」童子也豎起一指作
答。俱胝聞見,便以利刃,斬斷其
指,童子痛號而去,俱胝忽喊:
「童子。」童子回首看,又見俱胝
豎起一指,童子忽然領悟。

  以上四則公案,同示無言之
教,所見各不相同。神會不會,所
以多嘴;新羅僧自以為懂了,其實
仍未領會;童子悟及,宗旨既不在
言,亦不在指;溈山已知,別說言
語多餘,連淨瓶這個形像,也是礙
手礙腳的東西,意在言外,更在物
外。

  有一次,我去訪問一個家庭,
正好遇到那家的長女在夫家受了委
屈,回娘家來,淚眼婆娑地向父母
訴苦,全家人都好言勸慰她,她還
是哭泣不止。不多久,她的丈夫也
來了,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向岳父
母請了安,並朝著她微笑,她便破
涕為笑,高高興興地跟著丈夫回去
了。在一旁的少女,是她的小妹,
當她姊姊走後,便將小嘴一翹,嗯
了一聲說道:「大姊真是好賤!這
樣嚴重的事,就這麼算了嗎?」
「丫頭,你還小,你不懂的,這叫
作無言勝有言,盡在不言中,他們
兩人已經沒有事了。」她們的母親
說。

  這段小故事中,母親不必再問
大女兒,已知小夫妻倆沒有事了。
年輕的太太不必要求丈夫解釋,已
知問題解決了。只有那個小妹,是
一隻呆頭鵝,因為她不是過來人,
也不是當事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與家
人、朋友及其他乃至不相識的人之
間,只要用心注意,就會發現,常
有許多默契同感之處。未必一定是
老友之間,才有所謂靈犀一點通的
心電交感;凡是有同樣需求、同樣
學養和有過同類體驗的人,就會覺
得彼此間心靈的距離好近。

  準此而言,禪者的悟境,雖不
是人人可得而經驗的,人與人之
間,乃至人與眾生之間,由大而
小,由著而微,總會有若干相通、
相共、相同的事情和經驗狀況吧?
所謂同舟共濟,我們同居地球、同
吸空氣、同飲食、同取暖、同求
生、同畏死,算一算,相同的地方
太多了。民胞物與,以及同體大悲
的心懷,為什麼就體驗不到呢?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四日農禪寺禪
坐會開示)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如何做佛事? 文/聖嚴大師

如何做佛事?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對象是人。課誦、聞法、講經、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羅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國一般的民間生活中,並沒有做佛事的觀念。通常只是在親友或眷屬亡故之後,才想要為他們做一點補償、救濟性的佛事,稱為超度、薦亡,而且是邀請專業的僧侶、尼師來為亡者誦經、禮懺。
  做佛事的時候,亡者的家屬大都是站在僱主的立場,並不直接參與,共同禮誦;甚至誦經禮懺的壇場在做佛事,他們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際應酬、談話,乃至打麻將,而把佛事當成表示哀榮的點綴。這種情況,既對佛法不敬,也對亡者無禮,只可說是一種習俗的活動,不能稱為佛事。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屬、親友親自持誦、禮拜佛經、懺儀、聖號。必要時,禮請僧眾作為導師,指導、帶領佛事;壇場則不可吵雜、零亂、喧嘩。
  佛事不是儀式,不可把佛事作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盡可能
  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過世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通常,人在死後,若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若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若修淨業,即可往生淨土。否則的話,就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隨緣、隨業轉生。
  在未轉生之前,為他超度,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為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墮三塗,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塗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淨土,也能使他蓮品高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後,當然還是可以做佛事,同樣可使亡者得到超度與救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經轉生或下墮,就沒有辦法挽回他投生的類別。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的記載,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在七七之內,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佛號不斷,是為助念。如果他在世時專修西方淨土的彌陀法門,當然為他專念阿彌陀佛,由數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輪流助念。如果沒有任何法門是亡者的專修,當然也以阿彌陀佛聖號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專修的法門,例如常誦某一部經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薩的聖號,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門為其持誦迴向。
  以我們中國的習慣,能夠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當然最好;否則死後的頭七天或三天,乃至僅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這要看亡者家屬的人力和物力的條件,可有伸縮增減。萬一人力、物力均不許可禮請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屬一人,也應該為其誦經;若不會誦經,至少也會為亡者念佛才對。至於焚燒竹紮紙糊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經咒、紙錢、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間信仰的習俗,與佛法的佛事無關。唯其有慰靈、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觀點,厚葬是沒有必要的,鋪張的葬儀也是多餘。與其以亡者的財物及親人的力量,做虛有其表的所謂哀榮的排場,不如拿錢去供養三寶、弘揚佛法、布施貧窮、利益眾生、功德迴向,更合乎佛法。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喪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朝山拜佛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朝山拜佛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自古以來,「朝山拜佛」一直是維護信徒虔誠信仰的一種活動,也是一種修行,如中國的四大名山,每年都有信徒前去朝山,有的朝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有的朝五台山的文殊菩薩,有的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有的朝九華山的地藏菩薩。

堪稱是中國四大名山縮影的佛光山,經常也有許多信徒上山朝山拜佛,有的三步一拜,有的一步三拜,有的一步一拜。在佛光山,有五大殿堂,除了大雄寶殿以外,另有女眾學部的大悲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有男眾學部的大智殿,供奉文殊菩薩;有位於養老育幼區域的大行殿,供奉普賢菩薩;有建於東山萬壽園上方的大願殿,供奉地藏菩薩。佛光山是大乘佛教的指標,到佛光山朝山拜佛,就等於朝禮了四大名山。

多年來在佛光山的朝山團裡,流傳了許多朝山的靈感故事,述說著信仰世界的經驗,只是這些都不足為沒有經驗的人談論。不過朝山確實能與佛接心,朝山者每一拜拜下去,雖然頭是磕在地上,心卻是向上昇華而與佛心接觸,自然會有感應道交,所以有的人見到各種瑞象,有的人拜到身體輕安,有的人則把朝山拜佛當成正當的運動,雖然拜得汗流浹背,卻是滿心歡喜。
以下試說「朝山拜佛」的意義:

一、由山下拜到山上:到佛光山朝山,通常是由不二門開始,三步一拜,大概一小時可以拜到大雄寶殿。因為是由山下往山上拜,不斷的升高,不斷的昇華,拜到最後,身心都會有超越的感覺。

二、由外面拜到裡面:朝山活動一般都是在室外舉行,參加朝山的人先在外面廣場集合,然後集體往大雄寶殿朝拜。拜到大雄寶殿裡面後,還要繼續「拜願」,然後「靜坐」,並且聆聽「佛法開示」,所以是「行解並重」,能令朝山者因而獲得「心開意解」。

三、由黑暗拜到光明:朝山活動大都利用清晨或晚間舉行,因為白天山上人來人往,行走不便,所以利用早課的時間,天還未亮就開始,拜到大雄寶殿時天已亮。或者利用晚間七點拜到八點,從黑暗的外面拜到光明的大雄寶殿佛前,自然會感到輕安愉快。

四、由凡心拜到佛心:吾人凡夫,心中的煩惱雜念如潮水洶湧澎湃,如果能有那麼一個時候,參加朝山拜佛,不但拜到身體健康,心靈也會跟著清淨,感覺無比的自在解脫。所以,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感到自己與佛心融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雖然沒有成佛悟道,但自己的宗教體驗突然增加,就會喜不自勝。

從上述四點看來,朝山拜佛不但是一種身體運動,也是一種心靈的淨化運動,所以佛弟子如能每年都有幾次的朝山拜佛,自能增加宗教的體驗。

Tuesday, May 16, 2006

轉載- 地藏經講記(24)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講記(24)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惡毒鬼王」是代表,排名在第一。這些大鬼王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不然餓鬼道哪有資格參加釋迦牟尼佛如此殊勝的法會!這是佛菩薩示現鬼王身,在鬼道度眾生。佛門有放燄口,在燄口台對面用紙紮的那個鬼王青面獠牙,稱焦面大士,那是觀世音菩薩在鬼道的示現。

  「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此世間鬼比人多,凡是有人居住的處所就有鬼居住,所謂人鬼雜居,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空間維次,重疊在一起,彼此沒有妨礙。有時人會突然一陣汗毛直豎,感覺到不舒服,那就是遇到鬼了。受到鬼發出波的影響。人的磁場與鬼的磁場接觸,若人的磁場力量大就不受干擾,如果人的磁場比較弱就受鬼干擾,受鬼干擾就覺得一身不舒服。人的磁場特別強時也會干擾鬼,鬼會避開不靠近,不然鬼也會不舒服。

  修行功夫得力的人,四十里範圍之內的惡鬼、惡神都會避開,因為其磁場太強,惡鬼、惡神靠近會很不舒服。修行人還碰到鬼,證明修行功夫是假的,心中還是貪瞋痴慢,所以鬼都欺負他。我們心地正直、清淨、慈悲,利益社會大眾,鬼神都尊敬、擁護,如何敢傷害我們?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害別人、擾亂社會,只顧自己的利益,就會受鬼神傷害。

  「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多惡少善是說明世間人造惡業的多,造善業的少。惡與惡交感,善與善感應。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城邑」是都市,「聚落」是鄉村。鬼神經過人的家庭,此是常事,幾乎天天都有。都市裡也有鬼神,街道上白天陽氣很盛,鬼神避開。凡是鬼神都怕陽光,他們都是在陰暗夜晚的時候出現。

  人有人的商店、街道,鬼有鬼的街道、商店。「莊園房舍」,鬼王所經歷的村莊園林,有人居住的房屋,看到有人在行善。「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修很小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古代懸旛懸幢是用來傳播訊息,告訴大眾此處有講經、有法會。現代資訊發達,旛蓋對人的作用已經沒有了,然對鬼神還是有傳遞訊息的作用。

  「少香少華」,一炷香、一瓣花,是表修行。香表戒定,花表六度。我們動了一念戒定、六度的念頭,燃香、供花就產生了真實的利益。雖然這一念很微弱,乃至毛髮善事,都值得讚歎。

  「供養佛像,及菩薩像」。供養是瞻禮、瞻仰、禮拜。「轉讀尊經」,或者是在讀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讀經時燃香是供養法寶。我們只有在供佛時燒香,讀經時已很少燒香。有時讀經念佛時會聞到異香,此是有天神從此經過,看到合掌停一下。天人身上有香氣,是故能聞到香,此種現象許多同修都經歷過。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也不必生歡喜心,以平常心看待,就是好境界。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對於起一念善心,做一點善事之人,鬼神都向其尊敬行禮,當作諸佛一樣看待。當然這不是普通的鬼,普通的鬼沒有此種境界。是故我常講念佛堂念佛的大眾,每個人都是佛,因為我們在念佛堂時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與阿彌陀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護持、供養的人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此福很大!但離開念佛堂,接觸一切人事物又起心動念,就又退轉了。所以,在念佛堂、講堂薰習的時間要愈長愈好。

  淨宗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一生成佛,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都是罪苦眾生,為何一生不能成就?有善根,有福德,無有因緣故。今天我們建立念佛堂、彌陀村,就是為一切眾生建立得度的因緣,讓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都具足,有把握在此一生往生成佛。

  「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土地」就是土地公。大鬼王看到人行善,就派遣小鬼、土地公去照顧。此是善心善念,感動鬼神護衛。可世間人往往錯會了意思,希求鬼神保佑升官發財,滿足自己的貪瞋痴。如此感得的是惡鬼惡神,不僅不能得到幫助,反而受其害。心念不善,正神遠離,不來衛護。心地邪惡,天天拜神、拜菩薩,也沒有用處。是故,一個道場的主持之人或大眾心是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佛菩薩就決定不會到這個道場來,只能感得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欺騙眾生。

  「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一念真善,善與善相感,就有善神、善鬼來保護。戒經說,能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護衛。持五戒,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神保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保護。修十善,鬼王就派遣小鬼、土地公衛護。我們受過了三皈、五戒、菩薩戒,有沒有護法神保護?不見得。何以說不見得?所受的是名字戒,是形式不是實質。必須真正回頭,自己之行持與經戒相應,才能感得護法神保護。

  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學戒,他說做到一條就真正受了一條,就感得護戒神保護。形式上受了戒而不能受持,就是犯兩重罪。是故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時刻提醒自己。三福中的「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對我們現代人來講太重要了。每天讀經方知自己該如何做;深信因果,警覺心就高,才能做到不迷不邪不染。迷邪染必墮惡道。這是鬼王說出對一切有善心、做善事之人的禮敬心態,所以心善行善,惡鬼都來擁護。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佛聽了鬼王的報告非常歡喜!參加忉利天宮法會的每一位所說的話、所表的態,都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無絲毫虛妄,是故得到佛的讚歎。佛獎勵鬼王,「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佛奉勸大梵天王、忉利天主來護衛彼等。此是鬼王們發心護念善人所得的果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深明此理,然後方能斷惡修善。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說是語時」,是承前啟後。惡毒鬼王之後,又有一位鬼王,名為「主命」。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

  「業緣」是職務,主命鬼王專管閻浮人命之事務,世間人生死皆主之。由此可知,人從生到死與天地鬼神有密切的關係。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明道理,認為是迷信而排斥。然而,無論信仰與否,還是要受其管轄。就如同六道生死輪迴,信之有,不信亦有。

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主命鬼王跟我們的關係尤為密切。「在我本願,甚欲利益」,利益是幫助,人在出生、死亡之時,主命鬼王總是幫助,希望生者死者能得安穩。

  「自是眾生,不會我意」。眾生修善,鬼神見到歡喜;眾生造惡,鬼神見到厭惡。眾生一念微善都得鬼神擁護,佛菩薩讚歎,何況是大善!然一切眾生不會此意,而殺生慶賀,故生時死時皆不得安穩。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家裡生小孩是喜事,應當懂得做善事,方能增添一家的福德。主管地區的土地神看到你家添小孩而做善事,就「擁護子母,得大安樂」,鬼神保佑,母子平安。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眾生不懂天地鬼神的意思,家裡生小孩就殺生慶祝,則與被殺的眾生結下冤仇,這筆賬就記在母子的身上。「取諸鮮味,供給產母」,生產後進補的方式很多,素食供養產母決定得健康,既能令其心安,又能得到諸佛菩薩、天地鬼神的護佑!殺生則造業,決定不能殺生。

  「廣聚眷屬」,親朋好友到家裡來道賀,免不了「飲酒食肉」。家庭富裕的就「歌樂絃管」舉行宴會,請戲班來唱戲慶祝。如此,「能令子母,不得安樂」。為什麼?你們歡樂,鬼神看到瞋恨,不保佑你,而被殺的眾生將來也要討命。如果我們真正明瞭因果報應的道理,決定不敢再吃眾生肉。因為傷害眾生,就是傷害自己。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

  「魍魎精魅」就是常講的妖鬼,他們數量很多,我們凡夫肉眼見不到。他們喜歡吃腥血。人在出生或死亡之時,這些惡鬼就特別多。他們大多是冤親債主,凡能沾到身的,跟你過去生中必定有關係。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可是這些惡鬼也有鬼王管轄他們,而鬼王早就命令「土地」、「靈祇」來保護母子平安。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集聚眷屬。

  生產時母子平安,應當要修善來答謝鬼神佑護。「翻為殺害,集聚眷屬」,那就錯了。鬼神的享用跟我們人間不一樣,不可以用酒肉來供養鬼神。古時祭祀鬼神用「玄酒」,就是以水代酒。用玄酒來祭祀天地鬼神,用素食才是正確的。可世間人不懂「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道理,以為若不殺生祭祀,似乎對天地鬼神不敬。豈不知殺生祭祀是造作大罪業,反而得不到天地鬼神的佑護。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由於在喜慶中造作如是罪業,是故不但得不到鬼神的保佑,反而招引許多的惡魘惡鬼上門來作亂,讓母子都得不到安穩。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主命鬼王很慈悲,惡毒鬼王也很慈悲,時刻留意來幫助這些作惡的人如何能免受三惡道之報。是故不問臨終人生前是作善、作惡,他都以慈悲心來幫助。如果臨終人生前能修一點善,就更能增添鬼王幫助的力量。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臨命終人在病重時會跟旁邊的人說,看到什麼人來了。而病人所看到的人,都是已過世的家親眷屬。是不是真的家親眷屬?不是。而是病人的冤家債主變現成家親眷屬的模樣來接引他,接引去後再進行報復。

  我們念佛助念時,最要緊的就是要把住此關口。只要病人說「見到什麼人了」,立刻提醒:「不要理他,跟我們念佛。一定要等阿彌陀佛現前,跟阿彌陀佛走。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不管什麼人現前都一概不理。」臨終的這些開示非常重要!時刻提醒他,日夜二十四小時不可以間斷。一間斷疏忽了,就會被冤家債主變現的家親眷屬帶走了,此是臨終助念不能不知道的。

  助念的人愈多愈好。助念的人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念佛,磁場殊勝,可以讓惡道鬼神不敢接近。助念的人少又沒有誠意,惡道鬼神就能得其便,趁虛而入,我們要特別注意。凡是臨命終時遇到上述狀況,決定都是落三惡道。若臨終人生前造作各種惡業,那就更糟了!地藏菩薩也救不了。

  死生是大事,死後往哪道去,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人生病時,惡鬼妖魔常來擾亂,本經講一生行善的人都很難避免,何況造惡者!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決定不差。果報之現前與否,就在緣具不具足。緣具足,果報就現前。

  我們送往生是幫助一個人去作佛。一生中的行善,還有什麼能比送人去作佛之善更殊勝!所以,對臨危之人,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時刻提醒,讓亡者得佛接引順利往生。即使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若遇到如是的增上緣,也能往生。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命終彌留之際惛昧無知,記憶力完全喪失,縱然遇到善知識也無可奈何,此是業障深重。現代的老人痴呆症就是如此。這種人非常可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後一定被業力牽引而墮惡道。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此地關鍵是「大供養」,就看家親眷屬肯不肯做?像婆羅門女、光目女,為救母親把自己的房地產都賣掉來做供養。經中告誡我們要趁活著的時候修,分分利益自己得,才能避免晚年得此病苦。兒女、朋友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是自己。我們明瞭事實真相,趁著自己健康時,全心全力修大供養。

  修供養要有智慧,要親近善知識。修行要明理,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不能不明白。只有明白了,才懂得如何修大供養。就現前而言,就是如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是離三惡道、離六道輪迴、離十法界;得樂,真正之樂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場中,每天講經兩小時,幫眾生破迷開悟,就是大供養;念佛堂每天十二小時念佛,幫人離苦得樂,也是大供養。

  佛不度無緣之人,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首先要布施結緣。跟眾生結法緣,結善緣,將來因緣成熟,眾生就歡喜接受佛法。能捨財修福,財源滾滾而來;法施,增長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整個佛法要將其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

  只要肯修善因,決定得善果。現前就能得殊勝的利益,往後的利益更是無比的殊勝,果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是故,要懂得如何修大供養,要趕快修,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能抓住機會,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智慧、福德。

  「轉讀尊經」是讀誦大乘。天天讀才不迷惑,才不為外境所動。讀經是聆聽佛菩薩的教誨,念佛菩薩名號就是持名念佛。而最殊勝、最穩當、最快速、最有效的修行方法,無過於「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懂得一心稱念,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有智慧才能修一切善業。心不清淨就生煩惱,則造作惡業。「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這是修大福報。

  若臨終人的家親眷屬真正能孝順,慈悲明理修大供養,可以使臨終人脫離惡道,生三善道。亡者的冤親債主也會因其有大福,而暫時退避。雖退避,並不就是了事,會等待機會再來。是故,我們不能跟一切眾生結冤仇。遇到對我們惡意毀謗、陷害我們的眾生,仍要以真誠恭敬心、懺悔心對待,毫無怨言,對其心存敬意,「以德報怨」。果能如此,我們在菩提道上就會減少許多的障礙。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此段經文告訴我們修善之可貴,即使小善都得大利,何況大善!關鍵在「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但這要臨終之人神智清楚,才能辦得到。臨命終時神智清楚明白,又有善知識在旁幫助,臨終人決定不會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的人都是糊裡糊塗去的,哪有神智很清醒的人去做餓鬼、做畜生?若平時心不善,盡做損人利己之事,臨命終時,神智迷惑顛倒,就會墮三惡道。

  此段是助念的理論依據。人在臨終的關鍵時刻,時間很短。此時能聽到一菩薩名、一佛名,利益最大。「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此時就不必去找經典,關鍵是勸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概不理,絲毫的疑惑都沒有,才是真正幫助臨終人。縱然病人一生中造作極重的罪業,因為此善緣,罪報就不會現前。

  鬼王說,「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罪太重了,鬼王也幫不上忙。但我們清楚,即使造作五無間罪業,臨終若神智清醒,能懺悔念佛還是能往生。《觀經》說,阿闍世王造作五無間罪,臨命終時至心懺悔,不僅念佛往生,而且品位是上品中生。所以,我們對造作罪業的人也不能輕視,說不定他懺悔後,往生品位還比我們高。造作惡業之人,只要臨終還有一口氣沒斷都有救,可以勸他真正懺悔,真正念佛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是故,淨宗法門不可思議。一生造小小的惡業,「合墮惡趣者」,墮畜生、墮餓鬼、墮小地獄的,這些罪業在修善時「尋即解脫」,尋是時間很短。是故聞佛名的功德不可思議。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此是佛對主命鬼王的讚歎。鬼王護念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與佛大慈大悲護念一切眾生無二無別。故這些鬼王都是菩薩化現在其中,都不是凡人。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

  「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釋迦牟尼佛勉勵鬼王,慈悲弘願不要退心。末法時期,眾生造作的惡業多,佛唯恐鬼神退心,所以囑咐非常重要。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就是間接幫助鬼王堅定信願,而不至於退心。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鬼王是菩薩示現,發願來度眾生的。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勸勉,接受佛的教誨,對佛而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畢是形就是盡形壽。「念念擁護閻浮眾生」,就是護念世間一切眾生,希望所有眾生在生死關頭,都能得到安樂。

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此是主命鬼王對於生死眾生的期望。我們要記住鬼王的話,在生死之時,一定要斷惡修善。要懂得修大供養、大布施,鬼王就生大歡喜心,全心全力的護佑,決定不會墮三惡道。

  科註引《世記經》云:「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

  《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捨身命就是臨終之時。在生的時候有慈悲心,歡喜布施供養,福慧雙修,臨終見佛。末後引用蓮池大師的開示,「故雲棲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祭祀祖先不可以殺生,若殺生,殺業之罪就落在祖先的頭上,這是加重祖先的罪業,是大不孝。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佛告地藏菩薩」,實際是告訴我們大眾。主命鬼王是閻羅天裡的大鬼王,乃菩薩示現鬼身,來主持一切眾生生死之事,真是慈悲到了極處。

  青蓮大師在註解裡說:「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生公諭其託生。」鬼答以詩云:「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此是道生法師在蘇州虎丘有一次說法,看到一個鬼現身來聽法。公即與其曰:「你現在是鬼,為何不投生人道來?」鬼以詩復之。「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說明他作鬼已五百年了,作鬼做得沒有煩惱,很自在,所以還是作鬼好,鬼聽經也會開悟。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主命鬼王已經在很長的時間裡,以大鬼王的身分來幫助苦難的眾生。他修善因感得善果,佛為其授記,往後「一百七十劫」就會示現成佛,名號「無相如來」。那個時代的劫名是「安樂」,世界名「淨住」。「淨住」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非常接近,壽命也屬於無量壽。

  惡道的許多鬼王,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其中,也有許多法身大士在其中修行。正如《普門品》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現身說法必定與眾生緣分成熟,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在此世間不僅是今生,過去累劫都與一切眾生結緣。緣有善、惡,染、淨,佛法裡還有法緣,都是緣。有緣才能得度,無緣就度不了。縱然跟眾生結的是惡緣也行,像主命鬼王在三惡道現身,度惡道眾生。那是眾生惡緣成熟墮在惡道,菩薩也不捨棄,也到惡道來示現同類身,勸導他們回頭,斷惡修善。

  不僅主命鬼王將來要成佛,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會成佛。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會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所以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我們學佛要想功夫得力,決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有此理念就跟佛接近。成佛的捷徑無過於此觀念之轉變,對一切眾生能盡孝、竭誠恭敬,是真正的捷徑。

  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九法界,現身說法為大眾服務。示現的身分有各行各業,什麼樣的工作都去做,不但對於自己道業沒有妨礙,天天還在提升菩薩的階位。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十迴向,從十迴向提升到十地,總是服務社會,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是故,此段經文給我們莫大的啟示,一定要懂得種善因方能得善果。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世尊告訴地藏菩薩,「是大鬼王」指主命鬼王,廣義是指地獄、餓鬼道所有的鬼王,都是佛菩薩示現的。科註云:「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跡也。」鬼王的本來面目是佛菩薩、法身大士,現的是鬼王之相。又云:「又復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此以《楞嚴經》的話來做總結,結得好!確實如是。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其實比世間凡夫的數量還多,化現在我們周邊,天天跟我們接觸,很可惜我們不認識。佛教化眾生有一個成規,決定不露身分,身分一暴露立即就走。露了身分,還住在世間,那是妖魔鬼怪藉此方式來欺騙眾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是故,真人不露相,露相決定不是真人。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轉載--修行從心地修 文/淨空大師

修行從心地修

  【境隨心轉】

  《華嚴經》講十種身,十種身實在說是在一身顯示十種德能、德行。身體是個形相,形相是外表,有外一定有裡,因為外表的形相是由內心變現出來的。世俗人所謂富貴人有富貴相,貧賤人有貧賤相。由此可知,佛一定有佛相,菩薩一定有菩薩相,這是從外表上說。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見相就是見性,見相沒有一樣不透徹。我們的點點滴滴都顯示在外,只有愚痴的人看不出來,有智慧、心地很細的人觀察入微,從大相就能見到一個人的心願。

  佛的十種身是以菩提身為主,菩提身是菩提心所現。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提心第一,體是真誠心,《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這是所有一切心的根源。佛的十種身就是十種心變現出來的,十種心以菩提心為根本,現的身相稱之為「菩提身」。佛的智身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權實二智。佛的願身,願概略的說是四弘誓願。他的心願都顯現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相隨心轉,身隨心轉(身是體質),環境隨心轉,是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

  我們在古典文學、詩詞裡,見到一些文人羡慕出家人,在他們想像當中,最好的環境都被出家人居住了,世法講風水,風水絕佳之處都被出家人佔有了。他們所說的這些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因為自古以來的叢林寺院、道場,確實都是最好的風水,最好的修心養性生活的好環境,真正是山明水秀。即使到今天,這些寺院年久失修,可是山川的靈氣依在。我們稱靈氣,外國人說磁場。這是什麼道理?境隨心轉。

  心地真誠、清淨、慈悲的人居住的地方,環境自然轉變,這就是所謂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沒有福的人無法在福地居住,即使能住得下來,那個福地也慢慢起變化。由此可知,風水沒有一定,是隨心所轉,所謂「境隨心轉」。所以,佛教導人不要注重居住環境,要著重在心地。心好,相好、身好,居住的環境一定好,佛說的是真話、是真理。我們細細去思惟,漸漸體會到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才樂意接受,依教奉行。心地好,任何環境都好;地藏菩薩心地好,住在地獄都是福地。

  【眾生自悟自度】

  祖師大德時時勉勵學人,修行要從心地上修。佛的心不是從外面求來的,經論上講得很清楚,佛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學佛就是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而已。所以,佛在大經中說「佛不度眾生」,這是真話。眾生自悟自度。沒有覺悟的時候,佛菩薩幫助你覺悟,覺悟之後是自修、自行、自度,自己成就。因此,佛稱為「無依道人」,不依靠任何人,不依靠外界,才能成就。但是不依靠也得有條件,就是你已經開悟,不需要一切依靠;當你沒有開悟之前,依靠還是必要的。

  【依靠三皈依】

  佛教初學有「三皈依」的課程,依就是依靠,三皈依是從原理原則上說的。落實在事相上,「自性覺」,一定要依靠佛,佛是真正覺悟的人,不依佛我們憑著什麼覺悟?我們傳授三皈依,教導大家依靠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淨土。「自性正」,我們現在邪知邪見,起心動念有我、有私,就是邪知邪見。我執沒破、法執沒破,知見就不正。煩惱、習氣存在,要說自己是正知正見,那是大妄語,是自欺欺人,在這個階段只有依靠佛法。每天讀經,讀經就是皈依法,經典是一面鏡子,讀經的時候反省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這叫真修行。相應的、完全沒有違背的,要歡喜保持,明天還要做到,不能失掉;不相應的、相違背的,要趕緊改過,依照經典所說做為標準,這是真正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清淨心,以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自然與六和敬相應。

  【敦倫盡分】

  今日的社會病得非常嚴重,自古以來沒有見到如此嚴重的病態,這是因為喪失了倫常,所以天下大亂。為挽救這個時代,恢復社會的正常,印光大師提出的綱領絕對正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信願念佛」十六個字。我們今天做到這十六個字,就可以拯救二十一世紀。什麼是「倫」?倫就是類,在一切眾生中,我們是人類。什麼是「敦倫」?在人類中做一個好人,給同類、異類都做一個典型、榜樣。人類裡又分許多類,我們是學佛這一類。學佛就要像佛,心要像佛、相要像佛、一切行為要像佛,做學佛人的好榜樣,這是敦倫。學佛人又分許多類,我們是出家這一類,要給出家人做一個榜樣。居住的所在叫做道場,要給一切道場做一個榜樣。盡心盡力將本分做好,這叫「盡分」。

  在現前這個社會,教學無比重要,這是基礎的教學。捨離基礎,一切法都不能建立,一切的修學決定落空,這是我們必須明白,不能不認真努力的。我們做好才對得起自己,這一生才不空過,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老師、對得起一切眾生。我們無明沒破、煩惱沒斷,所以現前這個階段必須依靠三寶,認真努力的修學,改毛病、改習氣、改心理,才能獲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保佑。

  【心存佛心】

  一個道場的領導人存心不一樣,確實是佛心,沒有一念為自己,你會很明顯的覺察到它與別的地方不一樣。這個道場四眾同心同德能維持多久?不要說多,一天就夠了,一天修學的功德得無量劫的福報。不要想這個道場將來能傳幾百年、幾千年,都是打妄想,我們自己與一切眾生哪有那麼大的福報?釋迦牟尼佛有究竟圓滿的福報,以中國的算法,三千年之後的現在,他的法也衰了。可是佛對我們說真實話,這點點滴滴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你無論在哪個處所、無論在哪一道裡,決定享福。

  你修的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離開了分別、執著,所以這心量是遍虛空法界。修一天的福報都是遍虛空法界,永遠享受不盡,何況你天天在修,修了十幾年,修了幾十年,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這個道理,不但世間人不懂,連學佛出家都有很多人不懂,這是因為不讀大乘經,所以不知道。讀大乘經,也必得深解義趣才能懂。展開經卷,如何才能深解?深解與自己的心成正比例,自己的心有一分清淨就解一分,兩分清淨就解兩分,十分清淨就解十分。經義深度是無底的,廣度也是無邊的,我們的真心也是無底、無邊,若不用真心,如何能解經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沒有修行功夫的人做不到。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07)

轉載- 人間萬事--看佛光山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看佛光山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今年是佛光山開山屆滿四十周年,到過佛光山的人都說,佛光山殿宇輝煌,佛像非常莊嚴;也有人說,佛光山的僧侶走路很有威儀,很好看;或者有人說,佛光山所辦的活動,給人的感受、氣氛都很好,所以很喜歡參加。

以上所述,其實都只看到佛光山的表相,沒有看到佛光山的內在,所以現在針對「如何看佛光山」,提出一些說明:

一、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內涵:佛光山除「五殿十堂」以外,有培養僧才的佛教學院,有重編大藏經的編藏處,有雲水醫院及養老育幼等慈善事業,尤其禪堂、念佛堂等,不深入看不容易真正了解佛光山。

二、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築,要看事業:佛光山的建築,國內外的道場外觀看起來都差不多,但佛光山道場與眾不同的是,佛光山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各項弘法事業,這些佛教事業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

三、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錢財,要看人才:佛光山不是一個富有錢財的道場,佛光山不儲財,也沒有餘財;佛光山所有來自十方信眾布施的錢財,都是用來創辦佛教事業,培養弘法人才。多年來佛光山在全世界留學的博、碩士有二百人左右,其他所有入室弟子也都是經過佛教學院的專科教育,大家各就所長,分別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社教等各個領域服務,這才是佛光跳躍的生命。

四、不要只看佛光山的活動,要看制度:佛光山的活動,只是提倡共修,在增加信徒的聯誼,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重要的是,佛光山是個有制度的道場,舉凡共住的制度、度眾的辦法等,共有一百多條。佛光山以制度保障大眾,所以佛光山號稱「集體創作,制度領導」。

五、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要看團隊:佛光山的每個人,都受過佛門的專科教育,具有正知正見,正派正行;只是個人難免或有缺陷,但佛光山的大眾,人人都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所以看佛光山,要看團隊,不要只看個人。

六、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廣面,要看深度:有人說,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多少的寺院場,在五大洲有多少的信徒會員。廣面看固然是不錯,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深度:百萬會員信徒,他們都是正信佛弟子;二百多間的寺院,都是正派的道場,其寬廣如虛空,其深度如海洋。

七、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現在,要看未來:佛光山的現在已經深耕厚實,佛光山的未來會隨著時間更加往前進步;佛光人有「紹隆佛種,捨我其誰?光大佛教,直下承擔」的發心,所以看佛光山的現在,更要看未來。

八、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目前,要看過去:佛光山開山至今四十年,四十年當中,大眾一向是「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如能看到這些,才算是看到真正的佛光山。

Monday, May 1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個人之怕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個人之怕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說,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特質。世間上,不但人皆各有所怕,即使國家也害怕奸臣,團體也害怕不良份子,乃至士農工商各式人等,都有各行各業之所怕。說到一般個人之怕,試舉其例:

一、怕鬼:世間上到底有沒有鬼,雖然幾千年來尚未有定論,不過鬼有鬼的世界,有的人卻把鬼弄到自己的心中,弄到自己的生活裡,例如「疑心生暗鬼」,甚至「疑心鬼」之外還有「貪心鬼」、「瞋心鬼」,乃至在行為上與鬼為伍,所謂「色鬼」、「賭鬼」、「酒鬼」等。其實,人與其說怕鬼,還不如說怕人;鬼可怕,人更可怕。

二、怕痛:世間上有的人死都不怕,卻是怕痛,例如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其他如胃痛,飽也痛,餓也痛;乃至頭痛、心痛、肉體痛、骨頭痛等。總之,人有了身體就無有不痛,雖然現在有各種止痛藥,或是嗎啡等麻醉針、麻醉劑,但是儘管防治的方法再多,「痛」還是難免的。

三、怕窮:「一元錢逼死英雄漢」,人窮到貧無立椎之地時,雖然可以到處流浪,但是如果窮得三餐不繼,日子就不容易過了。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飢」、「富人不知窮人苦」,歷史上有的朝代鬧革命,有的地方農民鬧起義,乃至一般人為錢財打官司等,都是為了「貧富交戰」。

四、怕險:危險也是人之所怕,有的人不敢乘船,有的人不敢搭飛機,有的人不敢登山冒險。其實,人生到處充滿風險,投資的風險、疾病開刀的風險、職業的風險,甚至幫人得當與否,都有危險。在危險之前,人都有自私,自己顧念自己的安危,所以做與不做,都情有可原。

五、怕苦:人生的苦很多,從出生後就有「生」苦,之後有「老」、「病」、「死」苦,以及「求不得」,甚至「厭憎會」、「愛別離」等人我相處之苦,乃至戰爭及大自然迫害之苦。因為怕苦,因此要訓練自己有抵抗苦、應付苦的力量,所以佛教有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都是除苦之道。

六、怕騙:經常聽人告誡說「要小心受騙」,包括感情、金錢等。其實人所以會上當受騙,例如被金光黨、詐騙集團所騙,大部分都是因為「貪心」,如果不貪,一切以正常的管道行之,就不容易受騙。

七、怕小:人太小,總是被人看不起,不但走路走在人後,講話也不比別人大聲,甚因為沒有錢財、背景,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總是受人輕視等。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歌,有小人物的嘆息,這也是人生一苦也。

八、怕大:俗云「人怕出名豬怕肥」,有的人太大、太有名,就有盛名之累,不但到處被人嫉妒、障礙,受人圍剿、攻擊,尤其地位愈高的人,目標愈明顯,處境也就愈危險,例如有的總統被暗殺,就是因為權位太高、太大,所以偉大的人也有很多的風險、災難。

總之,人生有很多的困境,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行之於道德、人格,能夠有慈悲、智慧,就能應付世間,不被世間打倒。如何有慈悲、智慧?那就只有靠修行了。

轉載-重拾優雅身影 建立好禮社會文/人間福報社論

重拾優雅身影 建立好禮社會



台東,在國人的印象中,是一個比較落後與偏遠的地方,所以台東人說話也比較真率直接;但是現在台東正推動一項「優雅語言」的全面性活動,主其事的台東社教館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優雅語言」推展工作,藉由書籤、明信片、茶杯墊,將好話、敬語、積極且富激勵性的文句,以優美、典雅的文字加以推廣,成效非常良好,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這些文句廣泛地被使用,因此正積極推廣第二階段花東徵稿編印推廣手冊的活動。

為什麼台東要推行「優雅語言」?是期盼「優雅語言」生活化,落實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增進彼此的和諧,人的生活充滿了真、善、美的情境和氣氛,提升國民生活品質,進而創造祥和、進步的社會。

台灣當前最可怕的是「優雅」不見了,找不到了。立法院推擠拉扯、丟東西、拍桌子已是常態;至於咆哮辱罵、鬥嘴哭泣、臉紅脖子粗,更是司空見慣,絲毫不見「優雅」。政治人物胡說八道、黃腔四起,連不入流的低俗髒話也可以出自大官之口,還沾沾自喜。捫心自問,我們社會優不優雅?我們有沒有揖而升、退而讓的謙謙君子風範?

在這種惡質風氣之下,陳總統此次出訪造成更惡劣的示範。外交是政治領域中最講究優雅的,「高層」用龜兒子做外交辭令,絕非「高層次」的語言;總統在正式的記者會中,一再使用俚語與俗語,也欠缺優雅;尤其是不能說謊,外交可以保密,可以密而不宣,可以聲東擊西,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說謊,還振振有辭,這讓老師、父母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什麼是優雅?是一種迷人的氣質、一種動人的魅力,散發出智慧、禮貌、風度、適宜,以及善解人意。

優雅的社會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是一個人文精神受重視的社會,是一個愛和尊重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充滿和諧、歡樂、愉快和成長,美化內心後再適切的用言行表達出來,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優雅的語言會促使人際關係和諧,互動親切,更重要的是人格和生命受到接納與尊重。

這正是星雲大師一直在推行的存好心、說好話運動,境由心生,我們存好心,自然口出蓮花,彼此相處都感到尊重與歡喜,這就是優雅,一種讓你受人歡迎的氣質。

中國人一向講究優雅,大陸在十年文革期間,扼殺了優雅;而台灣在富裕之後,惡質的政治鬥爭,優雅幾成為瀕臨絕種的品範。優雅不是穿戴富貴,而是發自內心的氣質,布衣釵裙即可展現迷人的優雅。

有一個部落格提出一個問題:「櫻花落英繽紛,一朵朵粉紅色的花瓣,從樹梢緩緩的飄落,緩緩的在空中曼妙的飛舞………。」問用什麼形容?結果是優雅,政治並非只能粗俗,為何竟失去如此動人的優雅?不要讓台東人笑我們用語不優雅。

Sunday, May 14,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人間八怕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間八怕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在世間生活,有的春風得意,無憂無慮享受人生;也有不少人時刻心懷憂懼,寢食不安。人生到底何所懼?略述如下:

一、英雄怕病魔:英雄好漢平時威風凜凜,不可一世;一旦病魔降臨,頭痛、胃痛…難忍時,都可能讓英雄變成狗雄,難怪有人慨嘆「英雄只怕病來磨」。

二、美人怕遲暮:千嬌百媚的美女,在人群中像一朵花,豔光四射;但是歲月不待人,一旦年華老去,美麗隨著歲月消逝,就如鮮花盛開時被插在頭上,枯萎了就棄之於地。美人遲暮,豈不哀哉。

三、善人怕惡霸:世間上多少善人君子,到處被人歌頌,受人禮遇;但是遇到奸邪的小人、地方的流氓惡霸,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在蠻橫不講理的惡霸面前,再高的人格道德、再好的善事行為,都會黯然失色。不過「善似青松惡似花」,惡霸的橫行不會太久,不好的下場也預期可見。

四、僧侶怕因果:僧侶的生活簡樸,不求功名富貴,無所求自然無所懼;但是在善惡因果之前,還是有所顧忌,尤其所謂「菩薩畏因」,豈可不慎!

五、商人怕蝕本:經商的人都想賺錢,因為賺了錢才能繼續經營,如果總是蝕本,血本無歸,這是最痛苦的事,所以經營商業,不能只看眼前賺錢,另外還要賺時間、人緣、功德等資糧,以防蝕本時,還有貴人相助。

六、農夫怕荒年: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是「以農立國」,農業是人們生活的根本依靠,但是遇有水災、旱災、蟲災,尤其碰到貪官污吏、苛捐雜稅時,基本上由於農夫的知識、關係都不及其他行業,所以到時訴苦無門,只有「積穀防飢,積善有慶」了。

七、軍人怕槍砲:軍人雄糾糾、氣昂昂,威武不可侵犯,令人敬畏;一旦戰爭的號角響起,雖然為國家慨慷赴戰,但想到只要一顆子彈,隨時都會要了自己的命,心中還是會生起懼怕之心。

八、政客怕民眾:不少政客平時仗勢欺壓百姓,對人民極盡敲詐、耍弄,讓民眾敢怒不敢言;但是當政客福報享盡,風光沒了,也會被人民唾棄,民眾可以用選票、嗆聲來讓他下台,所以人民還是最後的勝利者。

其實人在世間,豈能沒有所怕?以上八怕,也夠世人警惕的了。

Saturday, May 13,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人間八怕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間八怕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有千般苦,心有畏懼,「怕」就是苦。因為心生畏懼,就表示沒有辦法應付壓力、災難、痛苦等,所以會產生「身苦」與「心苦」。

說到「怕」,不只人有所怕,世間萬物皆各有剋星,因此也都各有所怕,舉其要者:

一、蟑螂怕拖鞋:蟑螂的生命力是很頑強的,平時在家裡的廚房、客廳、廁所等,到處可見牠大膽、放肆的自由出入,但是「蟑螂怕拖鞋」,人類只要用拖鞋隨手一甩,蟑螂就會應聲粉身碎骨。

二、大象怕老鼠:大象是陸地上身軀最龐大的動物,連獅子、老虎都要讓牠幾分。但是如此龐然大物,只要一隻小小的老鼠跑到牠的耳朵、鼻子裡,大象就會痛苦不堪,甚至死亡。

三、獅子怕牙籤:猛獸如老虎,尤其一向被稱為「百獸之王」的獅子,雖然在叢林裡可以作威作福,但是只要被牙籤樹的一根小小枝幹刺傷,很快就會皮肉潰爛,不但從此雄風不再,甚至一命鳴呼。

四、高樓怕地震:現代人喜歡住高樓大廈,因為通風好、採光佳,尤其可以近觀遠眺,無邊風光盡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住高樓的人,一遇地震難免膽戰心驚,因為百丈高樓也經不起天搖地動,一場地震可能就此毀於一旦。

五、大樹怕刀斧:古木參天,儘管飽經歲月風霜的洗禮,依然傲然挺立,枝葉常青,但是如果有人加以刀斧,再壯碩的的樹幹也會應聲而倒。

六、木材怕蛀蟲:上好的木材可以建房子、作傢俱,然而即使是上等的棟梁之材,一旦有了蛀蟲,很快就會腐朽,無法持久。

七、房屋怕漏水:「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是人生最難堪的事,因此一棟外表華麗的房屋,如果有了漏洞,雨水從上澆灌而下,住的人必然苦不堪言,房子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與功用。

八、太陽怕烏雲: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能散發光芒,帶給地球萬物所需的溫暖與能源,但是只要一遇到烏雲,威力十足的驕陽也會黯然失色。

九、颱風怕高山:一般人都知道,寒風無孔不入,但是只要遇到高山,即使再強勁的颱風,也無法通過,例如台灣的中央山脈,經常擋住颱風,迫其轉向,所以人生儘管有颱風肆虐,只要我們有高山的意志來抵擋,又何懼哉。

十、暗夜怕燈光: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再深沉的黑夜,只要點上一盞燈,就能照破黑暗,帶來光明,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點燈,因為有了光明,就能去除黑暗。

世間上再強的東西,總是「一物剋一物」,因此即使是英雄好漢,也有所畏懼。古人所謂「敬天畏神」,人尤其最怕良心的譴責,所以「懼怕」一事,豈容疑乎!

轉載-正視台灣的存在與本質文/人間福報社論

正視台灣的存在與本質



陳水扁總統回來了!陳總統此番「興揚之旅」,是歷年來我國總統出訪國外最為驚奇的一次,出國時茫然不知旅途,回程時又採捉迷藏式,讓外界猜測專機的降落地。

陳水扁總統以國家元首之尊,代表台灣環繞地球大半圈,其意義為何?真的足以彰顯台灣在國際存在的事實嗎?又可以突顯出,台灣是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的本質嗎?

台灣在國際間的「存在」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無論與我國有無邦交,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否認台灣的存在;但重點在於,這些國家是用什麼態度看待台灣,是以中華民國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還是以台灣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

由於各國對台灣的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出現不同的對待方式。此次陳水扁總統出訪,美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只同意讓陳總統在非美國本土之地過境加油;當然在邦交國哥斯大黎加就受到國與國之間的禮遇;回程得以過境利比亞和印尼巴淡島,則是該國以模糊的外交方式來處理。

由此可知,台灣在國際間存在的模式並非只有一種,我國有相當的彈性呈現我們存在的地位。其關鍵點在於,是用什麼樣的「本質」來彰顯台灣的「存在」。

什麼是台灣的「本質」?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一些可以量化的數字,可解讀「本質」的內涵,如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近一萬五千元美金、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百分之四、台灣在世界競爭力的排名下降到十八名、台灣人民對總統的滿意度不到二成,這都具有「本質」的意涵。

另外,非量化的政策與政治形象,如政府所推動的「終統」論、公投、兩岸關係及領導人的誠信、政府的弊案等也透露台灣的某種「本質」。

這些本質有些是絕對不變、有些是相對地隨著政治時勢而改變,但無論是絕對或是相對地本質,都直接影響到台灣的存在。尤其就相對的本質而論,是有比較性質,當二十年前中國在受到共產經濟與極權政治本質的影響下,台灣的經濟繁榮與民主政治的本質,就相對地彰顯出其國際存在的價值。

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開放的某種質變下;台灣卻一直空轉不進,且弊案連連、民眾怨聲載道,在這些質變中,中國和台灣在國際上的相對存在價值,自然就非可同日而語。

陳總統為證明台灣的存在而周遊世界大半圈,但卻無法如願,讓世界各國一致性的認同台灣的存在。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夠讓台灣領導階層知道台灣「本質」先於「存在」的意涵;努力提升台灣的「本質」,讓台灣可以回復到以往優質的特性,在量化和非量化的本質上,處處領先中國,自然就會讓世界各國正視到台灣的存在。

Friday, May 12, 2006

轉載-富有的比丘

富有的比丘
人若不能斷除疑惑的話,
即使赤身露體、結髮、塗泥、絕食、
睡地上、不沐浴、塵土污身,右膝著地作苦行,
也不能證得清淨。

  從前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後,他決定出家。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廚房和儲藏室的精舍,然後,才攜帶家具、廚具和大量的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當他想要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要僕人幫他煮,所以他雖然出家,但仍然養尊處優。

  有一天,其他比丘向佛陀報告他仍然過著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誡他:「我一直告誡你,要過清淨簡單的日子,你為什麼還帶這麼多家當出家呢?」聽到佛陀這麼說,他卻發起脾氣,大聲嚷嚷地說:「好吧!佛陀,現在我就照你的話做!」說完話後,他就把袈裟脫掉,然後問佛陀:「這就是你建議我過日子的方法嗎?」

  佛陀看見他如此反應,又告誡他:「比丘!過去世時,你雖然是一隻惡靈,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壞事的慚和愧。現在你身為比丘,怎麼反而失去慚和愧,大剌剌地暴露上身呢?」

  聽完佛陀的告誡,他明白自己犯錯了,他的慚和愧全恢復過來,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懇請佛陀原諒他。佛陀接著告誡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對的。不穿衣服無法使你成為持戒嚴謹的比丘,身為比丘必需棄絕無明。」

  聽完佛陀對巴富斑迪卡的告誡後,其他比丘信受奉行佛陀的說法,因此證入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目錄
青松集(參、自處超然)


覆藏己過與張揚己盛是名利心的表現
  一般人會因為害怕失去名利而覆藏自己的過失,也會為了得到名利而張揚自己的盛事;這都是和名利有關係的煩惱。由於真誠修道的心志不夠,心地不老實,就會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得意事,容易產生欲令人知的心態,而習慣於張揚自己的盛事;對於丟臉的過失,或者自己的短處,就會產生不欲人知的心態,而加以覆藏。

  大家或許認為覆藏己過和張揚己盛都是人之常情,並算不上甚麼缺點,實際上就修養人格的角度而言,成熟的人格應該會對於缺失坦蕩蕩無有覆藏,也會虛心於自己的榮貴而不會自揚盛事。

諂媚他人也是屬於名利心
  諂媚他人,是個不良份子。一般人會去諂媚的對象,大部份是和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例如主管、長官、父母、師長,或同儕等。諂媚他們,會給自己在現前和未來帶來一些益處;或許藉由今日的諂媚,彼此關係良好,他日對方就會分點甚麼好處給自己,否則對方也可以幫忙擋掉些禍事。

  說穿了,諂媚他人原來也是屬於名利心的一種,基於欲得名利,就會產生諂媚的言行。


‧摘錄自‧《心靈世界‧青松集合刊》如覺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煩惱的原因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煩惱的原因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經講「煩惱即菩提」,又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有了煩惱,才會懂得尋求解脫之道,才會增長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煩惱,重要的是要找出煩惱生起的原因,例如:

一、煩惱起於執著:人生的順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業、失戀、失意時固然令人沮喪、煩惱;處在順境時,如果執著、害怕失去,也會被順境所困。這就如同鐵鍊子能鎖住人,金鍊子一樣會束縛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於一個「轉」字,要「轉法華」而不要「被法華轉」,也就是不要執著。能夠不怕煩惱,不執著煩惱,自可安然自在。

二、煩惱緣於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理,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有了無明,就有貪欲、瞋恚、驕傲、疑惑等煩惱,所以煩惱起於貪瞋癡慢疑等無明。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就會有煩惱;反之,如能通情達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煩惱。

三、煩惱由於看不開:世間上有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所謂「杞人憂天」,乃至擔心「世界末日」等,煩惱了半天,卻什麼事也沒發生。也有人因為小事看不開,鑽牛角尖,自然「煩惱綿綿無絕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夠看得開、看得透,能對一切吉凶抱著超然灑脫的態度,就不會自尋煩惱。

四、煩惱出於太自私:人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煩惱的根源,「我愛」、「我要」、「我歡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與人對立、衝突,因此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所以,一個人起心動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於人,就會活得輕鬆踏實。

其實,人間的是非煩惱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當向外追逐「六塵」招來的。例如,不當看的亂看,因此「睚眥必報」,惹來殺身之禍;不該聽的亂聽,聽出許多紛爭煩惱;不應吃的亂吃,於是「病從口入」……等等。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也是佛教所謂的「都攝六根」。一個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處理煩惱、化解煩惱,所以「欲除煩惱病,當取佛經讀」。

轉載-冷靜務實修補對美關係文/人間福報社論

冷靜務實修補對美關係



這次陳水扁總統的「興揚之旅」,去程和回程都沒有過境美國,外交部和高層並對美國口出不遜之言;回程更是選擇過境美國的死對頭利比亞,台美關係毫無疑問進入一個緊張的時期。這次出訪嚴重誤判的不只是過境地點,而是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質變。過境外交回來以後,破裂的台美關係亟待冷靜務實的修補。

本來過境只是單純的中轉第三地,由於台美關係特殊,每次元首出訪都把過境美國當作外交大事對待;而美方也樂意配合演出,把過境地點當作對台的外交籌碼和滿意度指標。因此,這次美方以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為過境點,表示對於陳總統「終統」作為的不滿,立即引發我外交部和總統的不悅,去程和回程都刻意避開美國。

這次過境外交表面上是一場外交戰爭,實質上是一場意氣用事的賭氣之爭,因為我方對美外交沒有太多的籌碼,除了軍購。美方似乎急於把武器銷售我國,軍購也是我方所需,有利於我國防作為,對美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利益。至於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也因為和美中關係改變而漸失。台灣對國際局勢的轉變和國際社會的現實不能不察。

從「九一一」事件以後,美國全力反恐,並試圖遏止北韓的核武發展,中國大陸一方面在全球擴張外交勢力,一方面加強與美國的合作關係,美中關係進入新的蜜月期。但台灣似乎並沒有看清國際局勢,尤其是美中關係的改變,除了違逆中美的共同利益,引發「公投綁大選」風波之外,接著又推出「終統」戲碼,被美方認為是破壞台海現狀之舉,同時也違背陳總統當初「四不一沒有」的宣示。惹惱了美國總統布希,才有此次不讓陳總統降落美國本土的決定。

此外,陳總統所主掌的外交作為,基本上沒有一貫的政策,只是選舉一樣炒短線、搞作秀、騙選票的花招,像這次把所有外交資源和人脈都孤注一擲,投注在過境外交上,不但破壞了外交官員長期在外工作的成效,也折損了外交人員的士氣。就以這次的「成果」來看,對美關係搞僵了,也嚇壞了歐盟國家,不敢再讓我部長級官員過境。想一想駐美代表李大維的處境就不難看出這次過境外交的「成果」。

而陳總統這次去程在遭到布希的阻礙之後,原本計畫過境黎巴嫩,顯示我方與黎巴嫩有相當的默契,回程過境利比亞,也表示我方與利比亞的關係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把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用在這個節骨眼上,是不是有點冒險?果然黎巴嫩因為中國的抗議未敢讓我專機降落。而利比亞與中國有邦交,中國已經對利比亞表達震驚與不滿,我方好不容易與利比亞搭上的關係說不定就此功虧一簣。

尤其利比亞與美國長期交惡,又是世界公認恐怖主義猖獗的國家,我方與利比亞打交道,而且還衝著這次美方給我的特殊過境待遇而來,有點向美國「示威」的意味。

試問,美方會如何看待這趟陳總統的過境外交?這次的作為完全是衝著對美方的不滿而來,固然在情緒上得到發洩,但是處理外交事務沒有耍花招、小動作或特技的空間;對美關係該如何修補,應該是陳總統回國後首要冷靜面對的問題。

Thursday, May 11, 2006

轉載- 不思善‧不思惡 文/聖嚴大師

不思善‧不思惡
問:
不思善、不思惡,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沒原則。但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師:
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惠明看到衣?,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 -----摘自<聖嚴說禪> 不思善‧不思惡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人間萬事--三品人生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三品人生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的舞台上,有各種角色:帝王將相、忠貞愛國之士、隨波起舞的庸才、奸佞狡猾的臣民;在各種角色中,有的巍巍乎不可一世,有的本分知足自謙,有的善於逢迎拍馬,有的喜鑽門路、愛走捷徑,不一而足。

茲將人生分為三品,讓吾人有所抉擇,究竟自己要過那一品的人生呢?

一、上品人生:上品的人生,有正當職業,正當經濟,正當生活,家庭是書香之家,自己是有德之士,對外人緣很好,為公為眾服務的能力超群,私底下為人謙和慈悲,被人稱為正人君子,或被讚美為積善之家,是為上品人生。

二、中品人生:雖不是榮華富貴,但有正當的經濟來源,家庭衣食無缺,日用充足,為人知足,樸實無華,對朋友講情重義,家中子孝孫賢,與賢能之人交友,平時熱心公益,此不失為中品人生。

三、下品人生:三餐勉強能過,衣食也能維持,行為端正,雖無厚實的人脈關係,但仍能保持正當的交友,不攀附權貴,子弟也都安分守己,不貪贓枉法,不做偷雞狗盜之事,本本分分,小本營生,雖只能算是下品的人生,也還入流。

有的人則過著不登品的人生,沒有正當職業,沒有正當的經濟來源,沒有正當的道德觀念,在外行為不檢,說話不當,善友遠離,所交非人,貪贓枉法,到處行騙營生,人見人畏,此種人生,是為不入品之流。

不入品的人生,也不必自暴自棄,因為世間無常,一切都可以改變,有什麼因自然結什麼果,要想改變自己的形象,就應先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建立正當的生活方式。例如佛教的「八正道」就是八條正當的人生之路,包括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想、正當的語言、正當的精進、正當的行為、正當的職業、正當的心念、正當的生活等。

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十來偈》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意即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命中註定的,只要改變因緣,則所謂上品、中品、下品人生,何懼不能隨心所欲。

Wednesday, May 10, 2006

轉載- 人間萬事--食存五觀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食存五觀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我們做什麼事,都應有想法。說話,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想法;做事,不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觀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今日粒米進口,是經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肚皮,粒米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的「齋堂」吃飯,叫做「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瞋念頭。面對好吃的東西,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須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因此三餐只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因此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以便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既是為成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吃飯應帶著感恩的心,帶著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合乎飲食之道。

轉載- --「台灣新思惟」是兩岸雙贏唯一途徑文/人間福報社論

--「台灣新思惟」是兩岸雙贏唯一途徑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前日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以「台灣新思惟」為題發表演講,其演講內容以「兩岸」、「亞太」、「國際參與」、「台灣內部和解」為主要架構。此一架構不僅代表國民黨的思考方向,亦可能是二○○八以後台灣施政的指標。

台灣所有問題的主軸,不論細分為四項、五項甚至十項百項,其真正的問題核心,乃繫於「兩岸關係」的應對;兩岸的死結解不開,則一切均屬空談,只要兩岸問題一旦「貫通」,則一切均可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所以要談「台灣新思惟」,就是要思考如何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並為台灣找到一個適當的定位。

不論從亞太區域戰略關係,抑或從全球國際關係著眼,台灣在短期內(也許是十年)不致有戰爭危機,應屬定論。而「不獨不武」不僅已形成國際間對台海問題的共識,甚至連中國當局似已默認此一趨勢的發展。台灣只要不以「獨」字去招惹大陸,自也不必以天文數字的金錢,與中國大陸作永遠無法平衡的軍備競賽。

平心而論,中國的崛起,台灣在軍事上是無力抗拒的,今天台灣國防的最佳條件,毋寧說是厚植國際的經濟力遠超過購置先進的武器。其實兩岸演變到目前對立的根源,既不是不共戴天的世仇,也沒有像中東以、巴那樣根深柢固的宗教情結;只是當年共產主義席捲中國後,造成兩岸政經制度的分歧,加上台灣與大陸百年的隔絕,才導致兩岸情勢的劍拔弩張。

近十餘年來,大陸大幅度改革開放,共產主義名存實亡,社會結構丕變,大都會中的生活方式已與台灣相若。台灣赴大陸投資資金累計約在五兆至八兆台幣間,每年去大陸經商或觀光者約三百萬人次,雙方語言、文字相通,宗教、飲食、生活習慣無異,現雙方除主權之爭外,也說不出什麼必須要以兵戎相見的爭端。

在可見的未來,雙方差異必日益縮小,敵意必日漸消融,只要主權問題雙方同意擱置,兩岸共同致力經濟、提升文化,截長補短,互通有無,應是兩方都能接受的共同目標。而台灣要談「新思惟」就必須從兩岸和解出發才是正途,這樣方可化干戈為玉帛,存異求同,相互承認對方是同文同種的兄弟,而台灣所有困境,均將迎刃而解。

國民黨的領導群中,如連戰、馬英九等人,較能洞察世局的發展,深知已不容我們閉關鎖國,也不容兩岸敵意再持續升高,獨立既有悖於國民願望,也不為國際所接受。因之台灣的「新思惟」,只有從現狀出發,正如星雲大師所建議,兩岸不妨先把橋梁搭起來,有了橋就有了路,有了路就有了來往,有了來往就消了誤會,誤會銷融,人民自然就會有心靈的溝通,進而經貿互惠,科技合作,文化觀摩,人民生活水準提升,豈非雙贏之道?

台灣自陷於統、獨之糾葛中不能自拔,國際視為笑柄,識者譏為無知,人民生活日趨困窘,藍綠政團互視寇讎,島內政局幾無寧日。今幸有人提出「新思惟」,願全民摒棄一私之見,延頸看看窗外藍天,「新思惟」之一念,或能為台灣開萬世之太平。

轉載-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文/聖嚴大師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第八節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明末淨土教的著述雖多,能夠自成一家,有其獨特體系的,則不出如上節所舉的三人。居士之中的一念居士及莊廣還,未見其有新見解。袁宏道的《西方合論》,組織的形式雖新穎,並無新發明。倒是李卓吾的《淨土決》,提出了他對念佛法門的看法。明末禪師之中的達觀真可、憨山德清、壽昌無明、湛然圓澄、博山元來、永覺元賢等人,多少均有若干對於淨土教的見解。現在分別介紹如下:

(一)李卓吾的淨土思想

  李氏的〈西方篇〉說:佛的不壞真身,即在各自的當人,西方極樂世界,總不離乎日用。又說佛為憐憫眾生,開方便門,而說念佛之法,隨其念力深淺,以生九品蓮上,縱不成佛,亦得善果。(資料依據《淨土決》,《卍續藏》一○八.三七九頁)
李氏說到念佛的方法,可參考他的〈念佛真義篇〉,他說:「念佛者,非口念之念,乃心念之念也。心之所念者,想之所注也,志之所趨也,愛之所鍾也,情之所繫也,思之所極而謀之所必得也。……期而至,望而企,日夜不休,鮮不副其念者,則心念之者確也。雖或雜以他事,然終不足以易其正念,則念佛者可知矣。……則雖不念一聲佛,固終日念佛也。若或將信將疑,未知的有西方與否,則雖念佛以為功課,千聲以為法則,亦徒勞耳。」(《淨土決》,《卍續藏》一○八.三八○頁上及下)

  李氏以為念佛在心憶,不在口唱,理論正確,而且是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宣「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相同。然此對於有時間做禪觀工夫的人,可以做到,對於一般經常為生活奔忙的人,談何容易!

(二)達觀真可的淨土思想

  達觀真可紫柏大師的立場,是一位十足的禪者,他以為:「心淨佛土淨,心穢此土穢。淨穢既在心,如何別尋理。……此觀若透徹,眾罪自消滅。」同時也對一般以為淨土容易而參禪困難的觀念,提出糾正說:「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易而不難,比之參禪看教,唯此著子,最為穩當。……(實則)吾聞古德有言:『若人臨終之際,有芥子許情識,念娑婆世,斷不能生淨土。』若全淨心生者,心既全淨,何往而非淨土,奚用淨土為?如是,以為念佛一著子,能勝參禪看教,豈非大錯。」(《紫柏尊者全集》卷三,《卍續藏》一二六.六九二頁)

 這種批評,不能說不正確,淨土諸師,多主張臨終一心不亂,始得往生彼國,與另一種主張「十念往生」之說相悖。若謂求生極樂一如禪者之心淨國土淨,那又何用淨土念佛?不過達觀並非反對念佛,他也對念佛方法,提供了高見:「汝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二、三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紫柏尊者全集》卷八,
《卍續藏》一二六.七六八頁)

  如此的逼迫念佛,對於專心修持般舟三味,或念佛三昧的人,的確可以適用,對於尚有事務纏身的人,便不尋常了。一味緊急,使得萬中念佛,可能不是淨境,而是由於神經過度緊張,所發生的虛幻夢想。如果體力心力都正常健康,加上生活在全部的修行狀態中,類此的逼迫念佛,也近似參話頭的初步功效了。達觀也主張念佛工夫的勘驗:「念佛法門,最為簡便,都無定志,所以百千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底人,於懼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紫柏尊者全集》卷八,《卍續藏》一二六.七六八頁)

  勘驗念佛工夫的深淺,用以判斷臨終能否往生的情況,實在很好,但此仍是禪家的方式,不過是以禪的立場,將淨土念佛,作為禪修的方法之一而已。

(三)憨山德清的淨土思想

  憨山也是禪者立場的淨土論者,他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惟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所以道:「心淨則國土淨。」但他也認為:「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惟念佛求生淨土,最為要捷。」他主張念佛的要領,在於:「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中,不愚不昧。……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並不忘失。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若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可見憨山念佛法門,即是禪觀法門,所以他主張:念佛加上觀想,最稱穩當,故以念佛、觀想為正行,發願為助因,持戒為基本。此與一般淨土教家如雲棲及蕅益所見者不同。

(四)壽昌無明的淨土思想

  壽昌有一篇〈念佛法要〉,他也是把念佛當作鍊心的禪觀方法之一。他說:「淨心念佛淨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又說:「念即佛,佛即念。」「切心念佛狂心歇,歇卻狂心佛現前。」「念佛心,須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亙然常不朽。」(註五)在他的這篇文獻中,沒有一字涉及求生西方的意向,只是純粹的憶佛念佛的方法,並且主張參究工夫。

(五)湛然圓澄的淨土思想

  湛然又號散木道人,既然是禪者本色,對於念佛一途,自然不會認為是唯一最好的法門。在他的法語中說:「阿彌陀佛,在山僧拂子頭上,現普覆法界身。……舒金色兜羅棉手,接引眾生,同歸淨土。」又說:「念佛惟憑彼佛提攜,全叨願力,參禪克究真心,只是自因。求人求己,優劣可見。」又說:「諸經皆指淨土者,大意不過讚持經之勝報,感生淨土而已。」

  更有一段,批評無聞之師教人念佛的文字:「近來法門浸敝,多出聽嚮之流。入耳出口,只欲人前裝大模樣,衒惑于人,不知自己全然缺於師法,今日出家,明日收徒,經教有所未聞,知識未能親近,外假威儀,內心如墨。凡弟子有問,則答卅:『念佛千了百了。』不知是何道理。」(《湛然禪師宗門或問》,《卍續藏》一二六.三二七頁上)

  他把念佛法門視作不及參禪,求人不如求己,自力勝於他力。並以一般無知僧人,濫為人師,胸無點墨的啞羊之流,正好利用念佛法門裝點門面唬人。同時他也不以為雲棲真的唯以淨土法門接人,認為雲棲「曲盡萬途,豈止(禪淨)二門」,並說不要見到雲棲寺的「僧眾濟濟,佛聲浩浩」,就以為雲棲袾宏專揚淨土了。

(六)博山元來的淨土思想

  博山是壽昌無明慧經的弟子,又是雲棲門下鵝湖心公的戒弟子,每以「雲棲師翁」稱雲棲。他的淨土思想,頗受雲棲影響。他撰寫〈淨土偈〉一百零八首,文前序稱:「雲棲師翁將一句彌陀,簧鼓天下,人競謂古彌陀再世。」此與前項湛然所見迥異。他又說:「我雲棲師翁,將禪淨二途,縛作一束,教人單提一句『念佛是誰?』……此『誰』字不明,不必瞻前顧後,只須努力,頓發疑情。……不破疑團誓不休。」這是為雲棲的「體究念佛」之法作了說明,是禪觀或參話頭式的淨土法門。因此他不主張禪淨彼此揚抑。又以他自身的經驗,自他在慧經門下,授記印可之後,「三十年間,有唱無和」。故知禪宗心法,事出非常。而「功高易進,無如淨土」。由此可知,為何蕅益智旭,於三十一歲那年,一見無異元來之後,反而放棄了參禪,而一心皈命於淨土的原因了。

(七)永覺元賢的淨土思想

  在明末諸師之中,稍長於蕅益,乃是一位晚出的禪師,從他的著述中可以見到,他處理禪淨二流優劣抑揚的問題時,頗富於理性。

  他以為禪與淨,參禪與念佛的二門,均為應機而設的方便。對宜修淨土者,念佛勝於參禪;對宜修禪法者,參禪勝於淨土。不可死執一邊。

  他又以為,參禪與求生淨土,不可平行並修。他說:「參禪之功,只貴併心一路,若念分兩頭,百無成就。若參禪人,有一念待悟心,便為大障;有一念恐不悟心,便為大障;有一念要即悟心,亦為大障;況欣慕淨土諸樂事乎?況慮不悟時不生淨土乎?已悟後不生淨土乎?盡屬偷心,急加剿絕可也。但於正修之外,一切禮佛、念佛等,隨緣兼帶,任運不廢,如尋常穿衣喫飯焉。則淨土乃不兼而兼矣。」(《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二九,《卍續藏》一二五.七七○頁)

  大抵修念佛法門的人,憶佛念佛,求生淨土,求見阿彌陀佛,是信願行的三要則,若以參禪的要則而言,厭此欣彼,便是偷心,何況憂慮能不能往生淨土。但是,念佛一法,對於適宜者而言,確
係一種殊勝方便。所以永覺也提供了念佛方法的四要則:

1念佛要純一,出息還顧入息,淨心相繼障雲開,摩著生前自家鼻。

2念佛要心勤,懈怠從來長妄情。

3念佛要志堅,滴水須知石也穿。

4念佛要端正,端正方能成正信。

  從這四要則看,純係禪觀行的要求,沒有求生西方淨土的色彩。他只是把念佛的方法,用之於禪者的需要。因此,永覺對於相傳甚廣的所謂永明禪淨四料簡,也提出了新看法,他以為那只是「抑揚讚歎,勸歸念佛」的方便,實則:「有禪而習氣尚重者,固有陰境可虞,然其功在平日,常加提醒,使佛知見不昧而已,非以靠著淨土也。念佛而得見彌陀,誠不愁開悟,然未見之前,豈無陰境可虞哉?蓋正見未開,則陰境不破,陰境不破,則業障難脫。」

  他將禪淨的優劣對比之下,開出不分軒輊高下的見解,所以他是禪師,接納念佛法門,又將念佛法門收歸禪者所用。這種態度,既不同於湛然圓澄的禪之淨土,也頗異於雲棲袾宏的禪與淨土匯流。所以他也提倡念佛,而念佛只是參禪的另一種方式。在他的《淨慈要語》中,指出淨土念佛的「正行」是:1觀想,2持名。心浮氣躁者,不宜修觀想法,持名法則是簡易直捷,三根普利。而持名又分事持及理持,事持是專志一慮,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念至淨念相繼,自得心開,便成理持。理持亦可採用參究念佛法,直將「阿彌陀佛」四字,當作一個話題,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以此可知,不論事持或理持,目的都與禪悟相同。有些人可由事持入手,漸漸功深,亦同理持。有些人,直接從理持入手,達成頓超目的。

轉載-《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 文/聖嚴大師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三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

  「如來之藏」,即是被隱覆於一切眾生的貪瞋煩惱中的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一)本書有關如來藏思想的依據
在大乘經論之中,有關如來藏思想的25933;述者頗多,現舉其中重要的,有如下的數種:

1《如來藏經》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2《涅槃經》卷八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3《勝鬘經.法身章》云:「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4在《如來藏經》中,又舉九喻以說明如來之義,謂如來法身,雖覆於煩惱,而其自性清淨,絲毫不為煩惱所染。又如《法華經》卷二〈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以及卷四之〈五百弟子受記品〉,所揭的衣內明珠喻等,均係譬顯如來藏思想。

5又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中所說的如來藏,有空與不空二種差別:「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中略)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這是說,如來藏與煩惱之間的關係,若將之區別而言,則為如來藏中,空去一切煩惱,名為空如來藏;如來藏又具足過於恆河沙數的不可思議佛法,與之不離、不脫、不異,名為不空如來藏。

6另在《起信論》之中,將真如分為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之二義。真如不與一切的染法相應,離一切差別之相,是謂如實空;真如常恆不變,淨法滿足,是謂如實不空,此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之空及不空,大略一致。

7《勝鬘經.法身章》又說了在纏與出纏的兩種如來藏:「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8《起信論》對於覺之體相,以四大鏡作喻中的「如實空鏡」(即是空如來藏)及「因熏習鏡」(即是不空如來藏),便是說的在纏之如來藏;「法出離鏡」及「緣熏習鏡」,乃是說的出纏之如來藏。此與《勝鬘經》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從以上所舉八例,已使我們略知如來藏的梗概,至於本書所述的如來藏之名目,則謂:「此心即是自性淨清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
也就是說,在《大乘止觀》的立場,如來藏的異名,可有無量無邊。例如,在真常唯心系的大乘經論之中,尚有圓覺、空性、實相、實際、菩薩心、大涅槃、常住真心等,均可列於如來藏的異名同義之內。此亦即是被本書名為「大乘」的「一心」。

  再來探究如來藏之教義,乃係基於胎藏說,將之與《舍利弗阿毘曇論》卷二七〈緒分假心品〉等所說的心性本淨說,組織之後完成的。我們從西晉時代的竺法護,便提出了《如來藏經》的初譯來看,可知此一教義之在印度,成立得相當地早。此後譯成漢文的《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楞伽經》等諸大乘經,以及《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起信論》等諸大乘論書,也是敷衍此一教義;對於中觀和瑜伽的兩大學派而言,並在印度自成一個學派系統,而且是一個有力的大乘佛教系統。至於《大乘止觀》的理論基礎,便在這些經驗之中,引用了不少。

  如上面所述,如來藏,亦名真如,在《攝大乘論》,稱為法界真如,此一法界真如,具有遍行等十種相,是為由初地至十地的所證之法。在《起信論》,以真如為眾生心的實體,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這個真如,乃是離言的法體,既離言說之相,亦離心緣之相,唯是根本無分別智所證境界,而且此所謂真如這個名詞之成為語言,也是為了遮遣世間虛妄名言而假立的東西,究其實際,乃是無言可立的。既立言說,《起信論》便依於言說而將真如分別成為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二義:真如理體,離絕妄念,畢竟空寂,故名如實空;自體儼然,具足無漏性功德法,故名如實不空。這便是所謂的依言真如了。

  根據真諦譯的《攝大乘論釋》卷一四則云:「此無垢清淨真如是常住法,諸佛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眾德故,眾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實性為相。」《起信論》對此則謂:「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由這些論據看來,如來藏的確就是自性清淨的法身、法爾、法性、法界、真如等的異名同義。在本書中的「依止一心以修止觀」者,這個「一心」),即是絕待無二的心性,也是萬有的根本原理,稱為真如,稱為如來藏。此在本書之中,有如下的一段說明:「云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又說:「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更說:「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

  本書又引《起信論》作為論證:「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一段《起信論》句,我們已在前面的註一一中見過,以此可知本書與《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關係何等密切。本書又說:「此心體雖為無量染法所覆,即復具足過恒河沙數無漏性功德法。」此一觀點,又與前面註一及註四的《如來藏經》所示者一致。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