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因應能源新形勢
日前本報社論曾以《堪為明鏡的瑞典「無油計畫」》為題論及「綠色聯盟」國家,避免未來因對石油依賴而遭到威脅,所設計的無油計畫,表示羨慕與欽佩。
綠色聯盟諸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遠不若我國之深,在國際上之處境亦遠較我國為優,尚能以戒慎恐懼之心,及早因應。相較於我國所需能源除僅占百分之二且不穩定供應的水力為自產能源外,其餘百分之九十八全靠進口,卻全無可行的能源政策,在舉世奉行能源節約的潮流之下,逆勢而行以增加能源消耗為繁榮的指標,真是既令人憂心,又感汗顏。
今日世界能源使用之主流為化石燃料,供應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煤在十九世紀時為明星能源,迄今仍為發電廠的主要燃料;不過由於污染嚴重,已有削減使用的趨勢。天然氣為較清潔的能源,使用率仍在提高,但最多可再用五十年。石油提供全球能源的四成,為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估計尚可用三十年;但供應不穩,價格高昂,取得日益困難。核能在半個世紀前,被視為明日能源之星,但由於安全上的考慮與政治上的爭議,使用難以擴張。
在這種傳統能源供應的制約之下,使得注意力轉向再生能源。許多人誤以為再生能源只是環保人士和反核分子的口號,殊不知自歐洲、美洲、中南美美洲,到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各國政府,莫不視風能、太陽能、地熱、海水、氫燃料和生質能源等再生能源的研究與推廣,為國家主要的政策方向,也是將來生存的關鍵因素。
從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海灣,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沿岸,到處都可以見到鋪天蓋地的太陽能光板和隨風轉動的發電風車,在在顯示先進諸國尋求新能源的急迫行動。美國《新聞周到》不久前即以「未來的能源」為封面故事,指出煤、石油等傳統能源,都因迅速耗竭而成過眼雲煙,氫燃料、太陽能、風力、海水和生質能源才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能源。
在國際石油價格不斷飆漲,且供應不穩而耗竭在即之際,基於為地球村公民的責任與受京都議定書規範的精神,期盼對於關係國家存亡與人民福祉的能源政策能重作規畫,並提出明智可行的對策。
一、核能:目前核能約供應全球電力的五分之一,先進諸國都重新擬定核能政策。美國國會通過新的《能源政策法》,獎勵進步型核能技術的開發。荷蘭的核能政策轉向,考慮增加核能比例;德國政府承諾以延長核電廠壽命取代原來的淘汰計畫。我國在核能方面,既依賴核能,又偏以「無核家園」為政策號召的矛盾做法,更應重作評估。
二、再生能源:日照時間長的台灣,應加強太陽能的利用;四面環海的地形,海水的利用不可放棄;抽蓄水力可以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循環效用;海邊、高山、離島都適合風力發電;火山形成的地形產生豐富的地熱,更不能任其浪費;農林植物、沼氣產生的生質能源,取之不盡;氫燃料發電和燃料電池等技術更要積極開發。
三、節約:開發新能源是能源政策的一面,另一面則是節約能源,減少能源的耗用。一切的省能設計都應鼓勵,一切的耗能活動都應限制;未來的生活方式講求的是倫理,而不是滿足貪欲與但求方便的生活方式的權宜之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