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8, 2006

轉載-行穩致遠 兩岸共築文 /人間福報社論

行穩致遠 兩岸共築



海基會周一舉行台商春節聯誼活動,行政院長蘇貞昌致詞中多次盛讚中國大陸台商是「國家重要的資產」、「台商走出去是國力的延伸」,獲得台商熱烈回應;六大工商團體昨天舉行聯合新春團拜,國內工商界領導人對蘇貞昌領導的新內閣「充滿期待」,預備促請蘇揆盡速召開二次經發會,帶領台灣經濟持續發展。

自從陳總統在元旦祝詞和春宴台南鄉親等場合,陸續發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新兩岸經貿政策及考慮「廢除國統會」、「新憲公投」等談話,僵持已久的兩岸關係解凍似乎更加遙遙無期。工商界殷切寄望身為「執行長」的新閣揆,能夠和業界謀求兩岸經貿政策共識,顯示發展台灣經濟絕不能迴避兩岸問題。

民主國家的政黨攻防大多聚焦於民生議題。台灣近年來,卻因朝野對峙僵局、兩岸互信不足這兩個死結,造成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朝野僵持模糊了國家認同的理性思考空間,兩岸較勁則為台灣政黨惡鬥添加了燃料。為鞏固基本群眾,黨派往往各走極端,偏離最大公約數的中庸之道。

兩岸漸行漸遠,非一日之寒。一九九○年,前總統李登輝創設國統會,當時在野反對設定「統一」目標,李前總統卻連聲強調「未敢一日或忘國家統一的問題」、「中國的統一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後,國統會堅守「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立場。一九九六年台灣完成總統首次民選後,祭出「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但仍揭櫫「逐步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重溫國統會這段歷程,可看出「棄統」並非台灣必然之路。

兩岸的分裂,是國族的不幸;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台灣解嚴,台商相繼登陸尋求發展機會,探親、觀光人潮大量湧現。如今,兩岸每年雙邊貿易達千億美元,旅客往來數百萬人次,大陸是台灣最大的投資對象和順差來源地,都顯示地緣、血緣和市場供需等力量,早已突破人為桎梏和藩籬。

然而,大陸投資風險也正在升高。中華知識經濟協會最近針對廣東、福建和華東三地進行調查發現,由於中國生產過剩,引發價格惡性競爭,加上中國政府對台商加強查稅、勞檢、環保及落實各種工商法令,導致大陸台商獲利不斷下滑,經營虧損相對增加。去年廣東台商虧損者高達七成,獲利僅占百分之十四,顯示中國大陸並非遍地黃金。

追逐利益是企業的天職,如果無利可圖,台商自會拿捏去留。當政者可以號召台商投資台灣,「鮭魚返鄉」回饋鄉里;但要求台商有所為、有所不為,團結為台灣利益打拚,恐怕陳義過高。中國大陸不該是台商的唯一選項,卻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兩岸和平演進對台灣利大於弊,政府理當化解而非製造兩岸僵局,因勢利導台商行穩致遠,工商界自然心悅誠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