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6, 2006

轉載-修行者的模樣 文/淨空大師

修行者的模樣

  【踏著毘盧頂上行】

   「踏著毘盧頂上行」,就是說明學生修行決定要超過老師。我們跟老師學習,老師的優點統統學到,老師的缺點統統改正,就超過老師,這才是真正的學生。如果我們學的不如老師,就是失敗,沒有盡到做弟子的本分。所謂「後後勝於前前」,不斷的改過自新,一定超越前一代。而佛法講「自新」,決不是創造、創意,因為一切法都從自性裡流出來的,至善圓滿的大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哪能創新?修行只是除去障礙自性的業習而已。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教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我們想想,「現代社會大眾學我這樣行不行?」如果學我這樣,社會能夠得到安定和平就很好;如果學我這樣,社會動亂,我們就造作罪業。而其標準就是印光大師的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這個話意思很深,大家不容易看懂,所以我提出二十個字,存心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事相中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印祖這四句話,確實能挽救現代社會及整個世界的劫運。人人都能學做好人,世間好人多了,共業就會轉變,災難就能減緩、推後、或消除,這是真正自救救人,自救救世,積功累德。

   人生在世,生命非常脆弱,時間極為短暫,聰明人要抓住這個機會努力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如果說只成就自己,不願意成就別人,則自他的妄念沒有除掉,依舊是很大的障礙。一定要明瞭「自他不二、人我一如、萬法一如」。

   【求智慧】

   《左傳》云:「人棄常則妖興。」何謂「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家講的五常。人要是不守這五種規矩,就是妖魔鬼怪。《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他很好看,很會甜言蜜語。從前讀書人一看就會明瞭,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只有糊塗人、沒有智慧的人會被他們牽著跑。

   冷靜觀察,現今沒有智慧的人太多了,外國有許多念到博士學位的人去信奉邪教。智慧是能夠辨別邪正、是非、真妄。所以,今天拿到博士學位,只是有高等技術與知識,但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所以還是個愚人。

   古代求學是為了求智慧,守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慈悲,真正愛護人、關懷人,有理性、有高度智慧,不會害人。沒有智慧的慈悲,佛門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社會上常講的婦人之仁,這是感情的仁慈,是有流弊的。

   而真正的仁慈是循規蹈矩,譬如學習佛法,一定要講求師承,對老師的教誨,學生要數十年如一日的遵守。這就是真正的慈悲、關懷,不讓外面的邪知見滲入,而終能得到根本智。智慧從何而來?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你的智慧為何不能現前?就是你腦子裡太複雜,不但邪知見妨礙你,正知見也妨礙你,所以不能學太多。

   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原來沒有分別,祖師卻把它分成小、始、終、頓、圓,而天台把它分成藏、通、別、圓,為何要這樣分科判教?為何要建立十個宗派?因為我們的功力不夠,沒有得到清淨心之前,先修清淨心,所以學習的圈子範圍愈小愈有用處,愈大就困難愈大。每一個宗派只取幾部經論,作為自己專修,而專修的目的就是求清淨心,求根本智,所謂「定慧等學」。決定不能學雜了,世法、佛法都相同。

   所以,修學的原則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心是定的,不管人也不管事。古德常言:「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沒有煩惱,心就清淨;交際應酬,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古德參學回來之後要去住山、閉關,就是要把這一切不相干、不必要認識的人事的緣斷掉,真正成就自己的定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己的障礙除去了,自性般若就現前,自性般若現前之後再參學,就是廣學多聞。因此,修學是有次第的,這也就是古德常說的,「先求根本智,再求後得智」。

   【修行者的模樣】

   修行真正的基礎在「三福」,而其根基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奉事師長不是說對老師表面上的恭敬,而是依教奉行,老師教導我們的,要認真做到。至於孝順父母,父母希望子女能作佛作祖,而在家也能作佛、作祖。民國初年的夏蓮居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在家居士,也都作佛作祖。他們心地清涼自在,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嫉妒貢高,敬人、敬事、敬物,不自欺、不欺人,心地坦誠、正直,沒有彎彎曲曲,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一般人講:「防人之心不可有」,人生在世,天天要防人,日子過得多累、多辛苦!何必防人,凡事都有因緣果報。你要是有防人之心,你的道業不能成就,你的清淨心得不到。學佛的人若是很認真勇猛精進,卻有防人之心、隱私之心,學道就不能開悟,也不會證果,念佛不能得功夫成片,遑說一心!因為有嚴重的分別、執著,豈能開悟?縱然能言善道、花言巧語,無非都是綺語。

   所以,真正學佛要坦誠,做錯事情要敢說。人家知道我們的過失,責備我們,我們造的這一點惡業,現前就報掉了,以後就不受惡報。做一些好事情也不要宣揚,一宣揚,別人一讚歎,果報也報掉了。所以,好事要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壞事要暴露出來讓人知道,絕不覆藏自己的罪業,這一生道業才有指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勇於認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代真正讀書人、賢人君子是「聞過則喜」,因為自己造作過失不知道,別人發現了,無論他是善意的規勸,還是惡意毀謗,只要聽到無不感激。曉得有過失要徹底改過;沒有過失,只是謠言,更可以消災。所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此勉勵自己,道業才能成就。

   三福講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以五戒十善為根基。十善是講身三、口四、意三,而《無量壽經》是把「善護口業」擺第一,這就說明眾生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所以,佛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然後才善護身業、善護意業,修行就有下手之處。

   佛法如是,世法也如是。司馬光教人從不妄語做起,從真誠做起。現在社會有很多人說,「誠實的人會受人欺負;人家對你不誠實、欺騙你,你誠實完全暴露,人家包藏禍心,你怎麼鬥得過人家?」如果我們還要跟人家鬥,是搞輪迴業,還學什麼佛?我們真誠全部暴露,他的我們不曉得,我們的他統統曉得。即使他害死我們,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早一天往生就早一天成佛,我不願意留戀這個世間,他是我的恩人;他不陷害我,我在娑婆世界還要多受幾天罪。這才曉得,罪福都在一念之間。

   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是非善惡,所以佛法稱為「平等法」。是非善惡起於自己的念頭,一念善,無一法不善,地獄、餓鬼、畜生都是善知識;一念惡,無一法不惡,連佛菩薩都是惡人。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菩薩都變成魔。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在那裡轉動。如果心不轉,對於一切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一真法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三惡道。誰變的?自己變的,真正是「自作自受」。

   若是通達明白了,不再胡作妄為,修清淨心,坦坦誠誠,清清白白,完全透明,無絲毫隱藏,就跟世間人不一樣,目標、方向在極樂世界。這樣的心、行,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哪有絲毫的顧慮?經上要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不可以做的,決定不做。年年月月如此保持,才稱作「精進」,而「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

   【華嚴講習】

   我講《華嚴經》的方針、目標是在求人人幸福、家家美滿,每一個人的事業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而講解經文要全部落實在生活上,真正變成有用的學問。諸位認真努力學,將來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分享你們寶貴真實的智慧與經驗,這一生學佛就真正有意義價值。

   經裡面的意思,字字句句都是大圓滿,你能在當中發現多少,都是自己修學的功力。心愈清淨,你看的意思就愈多、愈廣,這就是它的深度。所以,同樣一部經,年年讀起來,遍遍意思都不一樣,這是清淨心、慈悲心與日俱增的緣故。

   經文的深度,好像表面是各個不同,其實裡面是貫通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種通達愈深愈圓滿,很不可思議。我們曉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就不會刻意多求了。人家多求,我看到笑笑,我不幹,我專攻。好像挖井一樣,井挖得愈深,水愈好;挖得淺,每一個地方挖出來的水味道都不相同。真正深了,我們的根源是相同的,每一口井的水都是圓滿的。一門深入就像挖井一樣,儘量往深處去挖。

   所以,佛教教育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一定要落實在廣大的社會裡,才能造福人群,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天分差一點不要緊,你只要有這種真誠就得三寶加持,自然就開智慧。記性不好的,慢慢也能記得住,以自心清淨來感得三寶加持。真誠、清淨、慈悲能感,諸佛菩薩護念加持能應,感應道交,所以希望我們同修們各自努力。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40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