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憂鬱 愉悅人生
上周本報社論《正視偏高的憂鬱症盛行率》見報後,引起讀者熱烈的回響。近年精神醫學研究有長足進展,知道類似精神官能症或是其他身心症的致病原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因素。
從生理方面來看,憂鬱症的致病轉機和腦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激素(serotonin)相關,這種激素會造成血管收縮,也會造成腸收縮和調節由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引發的反應;這種調節功能,有助於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所以,憂鬱固然會導致個體無法達成目標或過正常的生活;但從適應的角度來看,可以視為驅使個體更新,加強人際關聯的一股力量,使人藉著情緒變化中的憂鬱成分,更能體驗到人際關係的重要和離合的意涵,這正是群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存技巧。從心理方面看,個人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喜歡鑽牛角尖、固執、過分的完美主義、不成熟的個性、挫折抵抗力低、抗壓力與容忍度差等都是憂鬱的因素。
憂鬱症並非個人的選擇,是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方面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腦部疾病,關係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個人的生活調適;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社會環境因素,這個因素是心理諮商、藥物治療都無法根治,也無法單靠精神醫學就可以紓解的。
近年憂鬱症盛行率大幅升高,自殺死亡率急遽上升,主要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因素所推動,是社會環境因素作用於人的心理、生理,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日前柴松林教授在國際佛光會所舉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演講,歸納造成台灣憂鬱症盛行率升高與自殺死亡人數增加的社會環境因素有:政治不上軌道;政治人物以權謀私;政客製造族群對立;司法不公,缺乏正義;在上位者不當示範;治安不良;政策偏差,稅制不公,造成貧富懸殊;媒體不當報導,言論偏頗;社會安全制度欠缺,生活缺乏保障;經濟環境惡化,投資減少,景氣衰退;失業眾多,通貨膨脹,生活陷入困境;退休、老年生活無保障;天然災難多;婚姻穩定性喪失,家庭解組;是非不明,價值觀扭曲;學生課業壓力大,升學主義;噪音污染環境,生活不得安寧;缺少尊重與公平對待,敵意升高;人際冷淡欠缺友愛關懷等,共十九項之多。
這十九項社會環境因素所致的憂鬱,不但「百憂解」之類藥物,根治不了,就是心理衛生專家、諮商顧問,甚至精神科醫師都幫不上忙。只有改善社會環境因素,才能消除禍源。柴松林教授所開出的「遠離憂鬱處方」是:減輕課業壓力,打破文憑主義;建立平權家庭,講求家庭倫理;和諧人際關係,學會與人相處;祛除偏執褊狹,轉念善處逆境;常懷慈悲善念,擴大關愛範圍;講求人性對待,減輕職場壓力;注重美感安適,改善生活環境;尊重人性價值,重建信心自我;強化預防措施,防範勝於治療;實踐經濟公道,消除貧富不公;完備社福制度,保障人身安全;肅清貪污腐化,建立廉潔政治;發達經濟生產,提升生活品質;培育教養國民,構造友愛社會,計十四帖,這些都要靠舉國上下齊心努力才行。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可能都無法消滅憂鬱症;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付出愛心,採取行動,改善社會環境,就可以減少致病的因素,遠離憂鬱,讓更多的人享受愉悅的人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