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學術的分際
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七屆院士會議近日召開,由於即將卸任院長李遠哲與政治有過多的互動,爭議頻生,也使他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蒙上一層薄薄的陰影。而將於十月接任的新任院長翁啟惠則說,他一向「以專業看問題,不懂的就不談。」在政治立場上則不刻意站邊。「因為一旦有偏,則很難讓人信服。」
的確,在政治和學術之間要明確的畫上一道分際很難,尤其中國自古以來即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而士大夫更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不可能對於國家的動盪無動於衷。讀書人不僅要議論時政,甚至組成學社臧否朝政,明朝的東林黨就是代表。
但是中國士人臧否時政,都是站在一個超然於政治立場之外的高度,總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發言,秉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原則,彰顯中國士人風骨和氣節,他們不可能為一個昏君說項,或是為一黨一己之私立言。
近代以來,由於學術分工愈趨專業,中央研究院的傳統,除了院長偶爾應景談論時政之外,院士幾乎都在自己的專業上鑽研,很少過問政治。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這幾任院長都甚獲總統的尊重,他們也都謹守學術分際,就算對於政治有所批評,也都站在道德學術的高度直言不諱,絕不趨炎附勢、矮化學術尊嚴。
前總統李登輝把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禮聘回來主持中研院,的確是慧眼獨具,李遠哲有他的國際學術聲望,對於院務也做了許多革新,獲得院士的一片肯定聲。但是自從在二○○○年總統大選時,因為不忍台灣政治沉淪,而在政治立場上選邊站,以他崇高的學術地位為政治人物背書,直到現在才發現當初他背書的人,能力道德都有瑕疵。由此更可說明,學界涉足政治應更加審慎的道理。
由於中研院率風氣之先,使得學術界不務正業的風氣盛行,一大堆倖進之流,藉學術之名搞政治,甚至出賣學術良知為政治人物背書作偽證,甚至組成各種政治立場鮮明的學社為政治張目,學術風氣之敗壞為前所未見。不僅未能發揮書生論證的學術良知,反而助長族群分裂、政治動盪、社會不安。
而政治人物對於學術的尊重尤其重要,中國傳統帝王都深知禮賢下士的道理,在兩蔣時代和李登輝時代也都十分敬重讀書人。這次院士會議開幕式中,院士們合影留念時,德高望重的院士們站著,官員卻大剌剌的排排坐,年輕的小官也當仁不讓的坐第一排中間位置。有這樣不尊重學術的官員,也難怪處理政務一塌糊塗。
歷代的盛世,一定是政治尊重學術,士人有節有骨。唯有如此,社會才能保有一股清流,在政治失序或社會風氣敗壞的時候,發揮一言九鼎之功,收力挽狂瀾之效。值此中研院院士會議之際,深盼學術界和政界人士共勉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