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講記(27)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聖一法師將「較量布施功德緣品」歸結為法寶,將此經最後歸結為三寶,看法非常正確!古人註解沒有提到過,而我非常贊同其說法。法寶,其實就是修行之法,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成就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最有效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不僅是理上如此,事上也要如是實行。若不在事相上真正去做,空洞地談理,就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地藏菩薩說完念佛功德利益之時。「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了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但能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的加持才能做到。菩薩謙敬的態度,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貪、瞋、痴、慢、疑、惡見是六大煩惱。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眾生皆具足,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一個人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也有傲慢,更何況其他人!傲慢不斷,對我們修學就有大障礙。地藏菩薩是自願退居等覺菩薩之位,其實早已成佛了。我們在序品中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成佛,老師還在菩薩位。作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依然是如此謙虛,說自己是承佛的威神加持,此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內心真正謙虛恭敬,才能斷煩惱。若認為自己有別人所沒有的長處,值得驕傲就會墮落。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此事地藏菩薩焉有不知之理!菩薩與佛一問一答,目的是令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是指人、天兩道,人天兩道中又特別專指人道。「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是得利輕的;「十生受福」得利就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得利就很重。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財物,財物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用勞力、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就是屬於內財布施。洗菜、揀菜、洗碗、洗碟子,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此是內財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裡用餐的人,若將來真有幾位往生作佛,那供養佛的福報是無量無邊!
佛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之果報。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三十六小時不間斷念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抖擻地在照顧大眾,晚上供養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內外財都供養,都布施。這是真正修福,福修得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的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大。在佛門,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財中有法,法中有無畏。供養大眾每天在此研經念佛,三種布施都具足。這種大無畏的布施,能使人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成佛道,利益是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做義工是把修福與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福報綿延不斷,那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世間大富大貴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福報一生就享完了。福報大的,可享受一生,到死還有福報;福報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了,無人照顧,苦不堪言!若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證明其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若死時瑞相很好,走得安詳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其福報就不止一生,來生還享福。
若「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如此大的福報。如孔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其後代傳到現在七十多代,還受到舉世之人尊敬,此是百生受福。
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體力,此乃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所以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布施是種福,種福要認識福田,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就現代而言,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此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乃無上之福田。
以往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是印經,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其次,我常勸大家照顧病苦,布施醫藥,救濟貧困。第三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利益眾生,真正的福田,沒有弊端。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的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現在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還有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都是屬於法布施。從事上述工作之義工,是以內財、外財修真實布施的功德。如是修福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只有真正明瞭佛理,了解事實真相之人,才知道如何修大福利。
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大福利。六道眾生的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比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還相差得很遠很遠。肯幫助他人成佛,自己成佛就有把握。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念佛人做好的增上緣。念佛人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我們提供其修學的因緣。建立念佛堂、彌陀村,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這種布施,其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爾時」,是地藏菩薩向佛請教校量布施功德之時。「吾」是世尊自稱,「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此一會無比的殊勝希有,與華嚴海會無二無別。我們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六道眾生參與此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惡道,以鬼王的身分出現在大會中,是故一切會眾無比的希有。「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說閻浮提就是說我們地球,說我們修福得報的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囑咐地藏菩薩,即是囑咐我們大眾,「諦聽」是仔細的聽。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我疑是事,願樂欲聞」,我對此事很疑惑,非常歡喜世尊為我們說明此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是故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為何不在人間說,而在天上說?此是把蘊含之深意為我們點出來。「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此是講世間人家庭不和的狀況,現前社會更是如此,不擇一切手段奪取財物,造作罪業。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是講所布施的對象,佛法稱為福田。福田有三類,此類是「悲田」。世間最可憐的人,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因此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能力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科註引經云:「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乃如影隨形,要明白此理。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是講布施時的心態。「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是說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者,應廣修布施。佛說,有福報應與一切眾生共享,福報就永遠享受不盡。若貪財慳吝只供個人享受,縱然福報很大,此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了。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將來得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
「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幫助別人。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此種布施是最殊勝的,是真正的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愛心,方是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無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親手去做布施。若因緣不足,自己無法親自行布施,就派遣代表,教其布施的心態是「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之人。若能以恭敬供養諸佛如來的虔誠心布施貧賤人,其福報相同,因為平等心得平等福。
佛說,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未來諸佛。無論貧賤富貴,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之心布施供養就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若用此心對待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修布施,發大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條件,而慈悲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對家親眷屬朋友慈悲關懷愛護。世間有智慧、有大福德的人,有「眾生緣慈悲」,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心量很大。心量大的人,布施供養服務眾生的層面就大。
菩薩的慈悲心稱為「法緣慈悲」,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用如此之心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但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之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無分別、無執著,這才是大慈悲,福報無量無邊。發大慈悲心,就是發與佛相同的心。我們學佛修大福報,雖無財富無能力,但能盡心盡力修布施供養,功德亦是圓滿的。佛法是平等法,決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方能修布施,而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若是如此,貧窮豈不是生生世世貧窮、富貴者生生世世富貴?絕無此理!其實貧賤之人往往能修大福報。
佛曾經舉例說,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有人布施她一文錢,此時她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自己身世非常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錢恭恭敬敬地供養給佛。七天後這個貧女就死了,因供佛之福力,生在大富長者之家,長大後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供養佛,得這樣大的福報,一般人很難相信。為何得如此大的福報?因為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布施果報福利的大小皆在用心,不在乎布施財物之多寡。「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由此可知,沒有機會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但有「等同」的布施機會。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布施供養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布施供養貧窮下賤的人,就能得等同於布施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之報。供養布施一百恆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得的福報利益,無法言喻。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故而看不到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不知照顧下賤貧苦之人,不知種大福,反而造罪業,真正是「可憐憫者」。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此福報生生世世永享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否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敏捷,所謂是「福至心靈」。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不再有絲毫的私心。在日常生活中,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其福報之大不可限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塔寺、聖像,是「敬田」。我們造塔、建寺、塑造佛的形像,若能以真誠恭敬的心修布施,將來得的果報,與經上所講的當然是一樣。但布施的緣要具足才行,若緣不具足,經上所講的福報就得不到。大的福報,要以佛的慈悲心來修,才容易得到。供養佛的塔寺、道場,首先要觀察此地道場是否真的有道,見到有真正修道之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成就,才是真實的福報。
現前階段,佛門修福最重要的是培養弘法人才。過去布施塔寺、供養佛像有大福報,是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法都有恭敬心。古時佛法能普遍推廣,原因是信徒對佛菩薩的尊敬超過父母、尊長。古代帝王提倡學佛,佛菩薩乃帝王師,人民對帝王尊敬,對帝王的老師當然更尊敬。我們將尊敬佛菩薩的心轉變為尊敬社會大眾,尊敬一切眾生,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所修的福報就大了。
現代佛陀教育已淪落為宗教,社會大眾對佛法毫無恭敬心,建塔寺、造佛像,不能使社會大眾得到直接的利益。必須讓社會大眾明白什麼是佛法,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然後布施塔寺、塑造佛像就有功德。能否得福,皆看社會大眾的反應和認知,若是真正修福,必須喚醒社會大眾對佛法的正確認知。
建塔。塔是藏佛舍利之處,紀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報恩。塑造佛菩薩形像有兩個意思:一是返本報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觀音菩薩,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要效法觀音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立刻就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想到《地藏經》中的教訓,用此形像提醒我們。若不懂得此表法之意,見到地藏菩薩像,就燒香布施供養,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則是迷信,何能得福!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三劫」是三小劫,「三劫為帝釋身」是到忉利天做天王,福報太大了!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後,到處建塔寺、造佛像,求來生到忉利天做天王,能否得到?未必。現今提倡佛陀教育才是真正修福。我們要真正認識,佛和四眾弟子的身分是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犧牲奉獻,一無所求。一生中過最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幫助人覺悟,這是值得大眾尊敬的。
修福要有慧眼。若遇到貪圖供養,假藉佛法招搖撞騙,欺騙眾生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責備,不供養不幫助其造業就好,希望他能回頭是岸。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若能回頭修福,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眾生,就是大布施。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布施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而變化。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福報反而更大!前面是三小劫,此處是十大劫「常為大梵天王」,愈捨愈多,愈施福愈大。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等」,是說能布施之人,包括我們大眾。此是教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的。其理甚深甚廣。舊道場有它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第一「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此修行證果,走進道場自然就生起見賢思齊之心。如到廬山東林寺,就想到慧遠大師當年在這裡念佛成就,尊敬、效法之心立刻就會油然而生。第二「令他信」,舊道場源遠流長,自古至今歷代祖師大德不絕。參訪新道場,總不如對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譬如見到蘇州靈巖山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有機緣出財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復,報祖庭之恩。這都說明修繕舊道場比建新的功德大。
「遇先佛塔廟」,即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舊的經書價值很高,傳了很多代,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後還要傳給後人,故舊本超過新印。古舊的佛像有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比造新的功德要大得多!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此是說遇到舊的寺廟道場、佛菩薩形像、經典,要發心修復修繕。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就好,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勸親朋好友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做也很好。但是舊的道場修復,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若已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些法師將來成就,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普度眾生,都是大家的功德,因為大家幫助他成就的。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領大眾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而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代諸侯,大國王好比現代的總統。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政之人自上至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
科註云:「國王等行施,自合上升,何復報為人王耶。」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行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為人民服務,福報就很大!我們只要能如理如法地修學,一定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此是說布施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形像所得的功德。佛告訴我們,人間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科註引《法華經玄義》云:「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此是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自己持戒不專心,但心地善良,自己修福還帶動許多人修福。福報現前時,自己作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人就是其大臣部屬,其中福報大者就做小王。
《玄義釋籤》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此是講一生行善有七法。第一、給施貧乏,熱心照顧貧困的眾生,果報感得許多人擁護。第二、敬民孝養,對人尊敬孝養,尤其是對孝養父母、尊長的人,格外地尊敬。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此道理,《周禮》、《儀禮》、《禮記》都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好外交關係,所以祭祖先、祭天地鬼神要重視。第四、時修忍辱,福報能保得住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能忍辱。佛法講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不能忍,福報很快就報盡。後面三條,是斷貪、瞋、痴三毒煩惱。前生修此七種殊勝的善因,又發心為大眾服務,就得到殊勝的感應和來生作輪王的果報。
本品是《地藏經》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最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佛不住世,三寶裡以法寶最重要。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此是菩薩道、是佛道。一般人以為在佛門裡捐獻一點財物就是布施,那就把布施看得太狹義了。菩薩行裡的六度,「布施」包括財、法、無畏三類。「持戒」和「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菩薩行總歸納就是一個布施而已。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迴向心,是說我們事相上雖然還沒有達到,但是心願達到了。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就是迴向心。心量一拓開,果報就不止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
為何一迴向就成佛?因為迴向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佛心,當然會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領勸導大眾,或跟著一起做,只要有迴向心,就能「盡成佛道」,成佛果報究竟圓滿自在,所以發願迴向很重要。
至誠心是菩提心之本體,一切法都是從菩提心流露而建立的。心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此是菩提心之體。有體當然有用,「用」分為自受用和他受用。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他人是他受用。佛說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修善積德。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不求絲毫報酬。若還有義務的觀念,即是「法緣慈」。「大慈大悲」做義務的工作,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發心布施之人,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
「生產婦女」。現代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操心。古時婦女生產非常痛苦,無人照顧。生產是性命攸關之事,是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布施的關鍵在「大慈心」。大慈心是法身大士之心,是佛心,是無條件的。現代社會的老人、病人、可憐人很多,無人照顧。看到老人晚年悽慘的現象,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解決老人的苦難。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朝此目標去做,為老人、為病人服務。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看到這些苦難,佛勸勉我們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此等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照顧他們迫切的需要。「使令安樂」,使他們身心平安。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此段經文是說布施所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所以身口意三業都要修。念念有服務眾生之心願,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導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口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則是身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中衣食不缺乏,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的人,才是圓滿福報。
修布施就是修福,能如是修學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這些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隨心念所轉。前面講修因,最重要的是大慈心,才能得此果報。若是愛緣慈、眾生緣慈,果報就沒有如此大。佛菩薩大慈大悲,其果報不可思議。
「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還有餘福,雖到不了色界天,但還可在欲界天繼續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在阿賴耶識裡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若遇到殊勝的因緣,遇到大乘佛法的淨土法門,以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世界,當然「耳不聞苦聲」。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此是總結迴向成佛一科。經文有兩個段落,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一段是總結迴向福。總結布施經文特別提到「未來世中」,就是指我們現在。「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是講能布施之人,「等」是我們大眾都包括在內。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盡義務不求報酬,不貪圖享受。不希求福報,福報就愈積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方是人生第一大圓滿、大快樂。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此是總結迴向之福。何以會畢竟成佛?因為以大慈心服務社會大眾,無論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是六道裡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百生、千生的小福報!是故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此法是真的,其它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又說「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是要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才是最有意義。其意義是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
修布施果報的大小,較量福報,都在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就畢竟成佛。用大心量,毫髮之善都是虛空法界的果報。佛在此會教我們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決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才是真佛弟子,方是真正實踐佛陀的教誨。
科註引《五道罪福經》的兩首偈:「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此是總結布施福。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此是總結迴向福。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
若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救急、救貧的功德最大。若在此時起惡心惡念,障礙破壞,罪過都在地獄。財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特別是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果報在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眾生得福有限,是因為所修不如理、不如法。若不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如何會懂得。是故諸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常勸勉:「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於此。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此段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自以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為何會得不到福?中國的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歷史上記載,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所造的佛像、菩薩像更是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所修的福報非常之大,但為何在晚年還遭遇不幸?福報確實是有,然而業力卻沒能轉得過來,因為心量不大,沒有智慧,即修福不修慧之故。
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驕慢是火燒功德林。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就不護持達摩,把真正種大福德的機緣錯過了。謙虛恭敬,心量廣大,是智慧的表現。從梁武帝的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所以即使做了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
此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善的標準在淨業三福中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是之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本經是大乘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所以善的標準還要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是二乘善。再往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方是大乘善的標準。菩提心大,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量大福大。
量大之人在佛法裡「種少善根」,「毛髮沙塵」,微小之善,所得的福利不可為喻。而三寶是十法界裡的第一福田。在末法時期,形式的佛教道場很多,我們要想在佛門中種福,要有智慧,才不會認錯福田、種錯福田。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造像的福報很大。但實際上多數人天天修善布施,還是墮惡道。何以故?用地獄心修福,果報還在地獄。何謂地獄心?貪、瞋、痴之心。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太大了,故以不善之心非做不可,把「善」字忘掉了。
科註引《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財常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貪心而生,所以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故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有而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恐怖。
又引《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教菩薩過六波羅蜜的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能開智慧。人若不肯布施,念念為自利,就不可能開智慧。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科註引《大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兩種施就是財布施與法布施,布施而無求,只為斷煩惱、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此是真實智慧、真實解脫。以清淨心,無所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則是清淨法施。法布施裡有財布施,出錢出力是財布施,存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欲望。念眾生苦,幫助一切眾生,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布施時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心清淨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能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只服務而不求利益。「故福利不可為喻」,此是真實的福報,利益無法可比。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智慧德能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給社會一切眾生,即是迴向。迴向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其心量廣大。故福德利益無量無邊,與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遇到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之後能發真誠心,「殷重」就是真誠,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此地關鍵是「善男子善女人」,此是具足善根福德之人,是淨業三福全部做到之人。遇到大乘經縱然是一偈一句,真能聽懂,深解義趣。
唐朝禪宗的惠能大師,當年他聽到有人在念《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入了。他為何能悟入?他是善男子,他做到了淨業三福。念經的人天天念都沒有悟入,不是善男子。惠能大師賣柴買米供養母親,雖然沒念過書,可後來到黃梅參訪,我們看到了,他真正是做到了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學就能做到,是其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故偶爾聽人家念幾句經就悟入,能「發殷重心,讚歎恭敬」。由於此緣,使其成為一代祖師。
「布施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裡最重要的是「如說修行供養」。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捨棄,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此地布施沒有涉及到錢財,供養也沒有涉及到物品。捨妄學真,捨妄就是布施,學真就是供養,此人就「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科註云:「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此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正如《金剛經》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福報無人能比。「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從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證明佛語真實不虛。
如今修法布施比過去方便很多,但得福不如古人,原因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誠、恭敬,今人起心動念有私心,所以布施得福不如經上所說的殊勝。是故「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一切都要以真實心為基礎,沒有絲毫虛妄,無論修何法門,布施得福皆是不可思議。
科註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痴,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此是說知恩報恩。別人傳授一偈一句,這個機緣使其聽後能深解義趣,開悟成佛。傳授一偈一句的老師,恩德有多大?佛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背在背上,或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方是真正知恩報恩之人。老師對我們有恩,若我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常說其過失,就不是知恩報恩。老師有沒有過失?其實有無過失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若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的過失無量無邊;以清淨心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事物沒有善惡好醜之分,善惡好醜在自己的心。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心惡,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如同《壇經》所說的風動旛動,惠能大師看出來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心動」!一語道破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諸佛菩薩示現,五十三參有善有惡,善財童子去參訪得無量功德。若是我們去接觸,必墮阿鼻地獄。為何人家接觸能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是故我教大家,常存恭敬尊重之心,敬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科註引《付法藏經》云:「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一切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故佛法才是眾生的真善知識。自己修學得到利益,就應將利益介紹、推薦給一切眾生。即是迴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而是利益一切眾生,不怕辛苦,認真努力去做。盡形壽將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好,就是圓滿功德。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未來世中」,就是現前時代。「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具足「善」的條件,非常希有難得。
「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傳、弘揚佛陀教育的處所。大乘經典是佛教教育裡最重要的法寶,是眾生的真正善知識。「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製作新的經論容易,但一定要印刷得很精美,令人看後生歡喜、生恭敬讚歎之心,故經書不能隨便印。隨便印製,人家看到不歡喜,就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經本一定要盡量印得很精美。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舊書的價值高,因為它傳得很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所謂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的。故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若自己沒有力量,應勸導大家共同發心,皆是無量功德。至於經典修補後,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舊的經典修補好後可將其翻印,複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都是很好的流通方法。
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若是佛家四眾弟子,或者是道場,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還不免要墮落。因為障礙佛法的流通比什麼罪都重,做再多的好事也抵不過此罪,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這幾個字斷掉,故此利害得失,我們要清楚明白。凡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就要布施流通。
科註云:「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此是講大乘經論。「昔賢云,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故藏書責任很大,要常去翻書,以免生蛀蟲。經藏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佛陀不在世,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
「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經破了就燒掉,此是有罪過的。自己不能補,就要找人發心修補。如《五百問》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這是講戒經,沒有人看,無有用處,破舊了,可不可以燒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燒,捨墮。」此是不知有罪,燒了,是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罪過很重。「亦如燒父母」,造的罪業很重。如今四眾同修當中,造此罪的有多少人?隨意毀棄經藏,造極重的罪業。當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會有如此重的罪。此處講得很清楚,不知而造,其罪輕;知道而造作,罪極重。燒父母、破和合僧,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不知而犯的,雖沒有這麼重的罪,果報還是在三途。若犯此罪要真正懺悔,懺除罪業,發心修善,發心修補塔寺,修補流通大乘經教,才是真正的懺悔。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發心修補古舊的塔寺、經書,得的果報是「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二、三十里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方圓百里大概就是一個都市。這些鄉鎮長、縣市長皆是佛經裡講的小國王,可見得能做鄉鎮長、縣市長,都是過去生中修福而得來的。從前小諸侯是世襲,那是真有福報。現代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任期兩、三年,多者連任一兩次。說明現代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因比古人少。
「檀越」是領導。由此可知,若是獨立營辦,就作大國王,與大家一起營辦的就作小國王。此地講的修因得果要細細思惟,了解之後就懂得應當如何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佛教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有福報供養一切眾生,不要自己享,因為自己煩惱習氣未斷,享福就會迷惑顛倒而墮落。佛常讚歎苦行,苦行人道心堅固,不會退轉。苦行僧修福,所修的福報讓大眾去享受,就是更大的布施。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未來世中」指我們現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養」、「修補塔寺」、「裝理經典」,是所修的善業。現代人不認識,疏忽了這些善事。他們提倡的是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提倡,政府重視,知識分子讚歎,故佛門弟子也如是作,把慈善當作正事來辦理,對佛法反而輕視了,以為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此事對否?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對。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然大家皆做慈善事業,佛法之殊勝利益卻無人知道,能否挽救社會?不能,社會依然是趨向動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標是社會長治久安,幫助眾生覺悟,開發自性的智慧德能。
慈善事業救人於病苦,然而大乘佛法是令人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未能得樂,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而已。樂是要覺悟後才能得到,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弘揚佛法才能達到。佛說,在三寶裡修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此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脫輪迴,幫助人在一生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世間的慈濟事業焉能與之並比!
對人財布施,能使其身得利益,法布施是使其心得利益。心得利益,身決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能得利益。離開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決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身再貧賤也快樂。孔夫子的學生顏回就是一個例子。他非常貧窮,卻生活得非常快樂。如今有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送財物給他,他不要,他對此沒興趣。他需要的是佛法,送他一本經書、送他一卷磁帶、一片光碟,他視為無價之珍寶,這種人覺悟了。此人在這一生中決定有成就,現前就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在財富,將來決定能往生不退作佛。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與之相比!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迴向法界」是什麼意思?所修的福自己不享受,願意將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給大眾享受,其功德很大。《華嚴經》說「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修善,其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此樂我們不懂也說不出來,因為沒有體驗。此樂果是人間天上果報不能比擬的。是故覺悟的人,念念為眾生為佛法,方是菩提心。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若所修的善,只為自己一家,果報就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捨一得萬報」是真的,來生得福報。科註引《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二債主,三償債,四本願,五真友。」自家眷屬,佛說有五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
科註說:「父子互相殺害,父母財子散用。」這是指冤家債主;父母欠債,兒女來討債。或父母是債主,兒女來還債,對父母並無孝順恭敬之心,但在物質上供養得很周到。要看欠債的多少,欠得多,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反之,對父母的供養就很薄。還有乘願再來報恩的,此類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孝敬之心,是本願。最後一種是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志同道合,今生又遇到,這是真正善知識。
若一切修學的功德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得利益,其心量小,果報也就有限,只能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修善修福,心量要大,用心要真實。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其意是所修的因與所得的果報,如經所說。科註云:「總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其事如是」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社會信佛的人,修行布施,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故得福不能得如經上所講的果報。有很多修福的人,業障轉不過來,就會令別人懷疑,反而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法修學喪失信心。
我們學佛要明理,理透徹明瞭了,信心才能建立,才真正肯幹。自求多福,求圓滿的福報,修學須如理如法。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一是素食,不食眾生肉,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培養慈悲心。心地慈悲,小動物看到都很歡喜親近。二是常存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之心。凡是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皆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
科註云:「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此是佛教導後世的弟子,修行不但要持戒參禪,讀誦大乘,而且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大愛道經》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申是伸張。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我們現在就要趕快修布施。若是說我沒有東西布施,那少吃一餐,省下一餐布施給別人也行,豈有不能布施之理!真正有布施供養之心,則布施供養「一塵一毛、一沙一渧」,果報亦不可思議。
「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此話講得好,不能偏在一邊。經上有兩則故事,說兩個修行人,一個偏重在修智慧,一個偏重在修布施。兩人來生果報現前時,偏重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雖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福報,到外面托缽無人供養,「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忍饑挨餓,生活很苦。然而修福的人落在畜生道,投胎成了大象。這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有多少人伺候牠,出門滿身瓔珞,珠寶披了一身,此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才能得「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智慧和福報,二者皆圓滿具足。
佛常警惕我們,修福不要享福。若享福而不迷,那行。故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享福,這是大乘與小乘不同之處。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就會迷失。故對於小乘人,佛讚歎苦行。在佛弟子中,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出家之後修苦行,忍受別人所不能忍之苦,樂意為初學人做榜樣。
《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代表大乘示現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時,院子裡的樹木花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此是表大乘法。大乘人是可以享受的,因為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其實連小乘的根性都不如,完全是凡夫。凡夫要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就無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就以菩薩自居,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