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搭衣乞食有損佛教形象,弟子對此感到疑惑。
答:搭衣乞食是如法的,苦行是值得讚歎的,這不是損形象。我看過他的筆記本,他的問題是他傳的這個法跟經論相違。我們應當依法不依人,這是世尊滅度之後,教誡後世弟子的,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靠誰?佛開示了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一定要以經典為準,祖師大德註解的經論只是給我們做參考。因為經的道理太深了,我們要有智慧辨別,他講的註解合不合經中的道理,合的可以接受;如果跟經典的意思相違背,就不能接受、不能聽。
自古以來經典的註解太多了,所以必須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檢驗,有問題就不流通了,故能流傳下來的不多。從前的印刷技術不發達,流通很不容易,因為成本太高,所以被流通的文字都是精挑細選,選最好的,大家公認的,這才會願意花費來流通。
而你提的這一位法師,他講的法在淨宗經典裡面找不到。我們再想想,法照禪師的五會念佛沒有傳下來,原因為何?因為是文殊菩薩說的,不是佛說的。菩薩可以對某一個人說,那是針對某個人的利益,不是對大眾,而佛是對一切大眾。也許這位法師遇到什麼人,我們並不知道,所以傳給他的只對他個人有利益,對別人未必有利益。正如大夫看病一樣,每個人的病不一樣。唯獨佛開的藥方是能利益一切眾生的,這是決定沒有問題的,所以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脫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了義;這個方法如果不能幫助我們了生脫死,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佛道,都不算了義。
第三、「依義不依語」,我們依照經典裡面的意思,不一定遵照其言語、文字。因為佛知道,佛滅度之後,經典會向全世界流傳,原文是梵文,必定要通過翻譯。故會有些人對翻譯不相信,懷疑它是不是原來的意思、有沒有翻錯。依義不依語,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意思對了,言語多說、少說、深說、淺說,都沒有關係。
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一定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
這四個原則,讓後世弟子有了依靠。所以,這位法師的學法在四依法裡都不能成立,我們還是依照經典來修行,三經一論、五經一論都好,都沒有問題。
Monday, July 31, 2006
轉載-地藏經講記(29)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講記(29)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本品開端,科註有段精采的概敘:「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此中之義理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否真能滅苦?是真的,然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眼既見相,亦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其利益不可思議。此利益何時得到,則要看心行何時與菩薩相應,若相應,利益就能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其利益不能現前。
見到菩薩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三業相應自然感應道交。菩薩之應有顯冥之別。我們通常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顯應是禮敬稱名,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以及心行與菩薩相應。雖然也禮敬稱名讀經,若思想、行為與經不相應,經上所講的皆沒有做到,則佛菩薩之應不顯著,即是冥應。那現前依然要受苦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照舊搞六道輪迴。是故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波度不強而已。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故顯示不出佛菩薩之加持。若真正能依教奉行,所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回應的力量自然也很強,因此現前就能非常明顯地轉業。
本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光相。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兩、三次的較為希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者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天神的擁護之時。此時,釋迦牟尼佛從頂門上放光。科註云:「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之人,敘述其時之事,記錄當時之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此是說明世尊放光之用意。「證前起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世尊曾放大光明雲,此處又放光,前後呼應。大眾聽經至此接近圓滿,此處之用意在於令大眾見到瑞相而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所說的,都是講六道三途之狀況。六道三途從何而來?乃自性之所變現,沒有離開自性。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頂門放光表一切種智,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之意相同,我們要能體會瑞相之意。「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此是令我們悟入其意。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若非善心,修學就無從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真心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如何將自性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孝敬來開發。我們必須認知,一切有情眾生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自己父母就要懂得孝親,既是未來諸佛就要懂得尊師,方是孝敬之落實。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心轉變了,就轉凡成聖。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放光共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白毫常常放光。科註云:「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說明此十六句是同一件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即是《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境界。三十二種毫相光表「多即是一」,毫光裡種種顏色,各不相同表「一即是多」。「一」是體,「多」是用,體雖然是一,其作用不同。科註引《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比喻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此地分大色、小色,小色相是比喻二乘,大色相是比喻菩薩;短的色相比喻別教菩薩,長的色相比喻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若能隨文入觀,則對經文之講解廣說略述,深剖淺析,或開或闔,無不「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所謂「法無定法」。這與《華嚴經》中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隨自己之見地而拓展。看得深,解得就深;看得廣,說得就廣。深廣要契機,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在於契理契機。契理是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之根機。
「白毫相光」。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而佛恆順眾生,也說白色是本色。一張白紙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若是彩紙,畫就不能隨意。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故用白色來表本色。科註引《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佛的白毫在兩眉中間,放光時超越琉璃。如來白毫相是如何來的?修布施所得。布施的正是其所需要,布施得很自在,恰如人意,此種因行能感得白毫之果報。「起自在業因緣」,佛得大自在。我們為何得不到自在?修布施時考慮太多,想布施又不敢布施,得的果報就不如意。
佛教一切眾生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即是放下。一切皆能捨盡,此人就成佛。雖捨,而捨得不乾淨,此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則是凡夫。捨的範圍非常廣,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捨盡,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捨盡。能捨掉,就超越輪迴,因為輪迴是自己的貪瞋痴慢疑惡見所造成的。
佛教導我們要捨,所依據的理論是「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此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怎麼可以得到它!希求想得到它,錯了!此一念起來就是搞六道輪迴。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佛教導我們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皆不可得是佛之境界,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我們內有得的念頭,外以為一切法皆可得,此是迷惑。「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此意很深。如何才適可前人之意?行布施,令其覺悟,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財就施財,那是滿他貪瞋痴之意,則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即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將菩薩凌遲處死。菩薩無絲毫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而且菩薩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佛說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彼此之怨化解了,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布施慈悲忍辱,布施禪定智慧,此才是「適可前人意」。因而得相好,得白毫相。
「大白毫相光」,大比前面意思更殊勝。此三十二句十六對,每對後面皆加一個「大」字,其意雖都相同,然後者更為超勝。
「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就像現在所用的憑據一樣。此地之「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六道承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此是祥瑞之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是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故冠之以「大」。
「玉毫相光」,代表六道眾生。玉是珍貴的寶器,古人非常重視。因為玉具有所謂溫潤之德,經過雕琢可做出許多的用具。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故古時君子佩玉,時刻要保護它,就不能輕舉妄動,學玉的溫順,戒急躁,佩玉的用意在此。玉毫相光就是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壞習氣,增長性德。自性德能是本具的,不是習氣,凡夫之習氣是長劫薰習而成的。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可是各人習性都不相同。即使兩人彼此意氣相投,時間也不會長久。
諺語云:「花無百日好」,再好的花也無法保持三個月。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相處,如同花開花落。「人無千日好」,千日是三年,處久了習氣皆現前,恭敬之心就衰退。如何才是長久相處之道?見性,性德流露就能長久。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有大學問,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持淡泊的態度。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則長遠,才能保持長久。過分親近,將來必定疏離,此乃天經地義之理。故玉毫相光所表的,是教我們淘汰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之境界。
「紫毫相光」,紫色在此地表雜類眾生獲益。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皆不相同,然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則因眾生之差別而異。
「青毫相光」,代表地獄。為何用青色來表地獄?科註解釋是表地獄黑業。地獄眾生見到佛光也是青色的。其實每類眾生所見的光相皆不相同,佛現的相是同一相,但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佛說話是同一音,各類眾生聽到的還是不一樣。其理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境隨心轉」。佛示現的境界,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因此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但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光,皆得利益。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說:「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調達是提婆達多,他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墮在地獄。可是我們要知道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而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入地獄,在地獄裡有沒有受罪?沒有,「樂如三禪」。此是從反面教化眾生,示現給世間人看,惡不能造,造惡必定要受惡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地獄相現前,還好懺悔得快,沒有墮入地獄。
唐朝的張善和,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此地講「暫入即出」,暫入不是真的入,地獄相現前見到了,見到之後立即懺悔。張善和的增上緣好,正在地獄相現前時,遇到一位法師從其門口經過,聽到喊救命。法師進來問是什麼原因?張善和是殺牛的,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說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紅毫相光」,表畜生道,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畜生裡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記載的皆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往昔在香港佛七中講過一個故事,在溫州頭陀寺,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裡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只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著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
「綠毫相光」,綠色是表三惡道,牠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科註云:「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三惡道的眾生見到佛光是綠色,皆能脫離惡道。這些畜生過去皆是修行人,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墮落畜生道,所以是誤入惡道。雖墮惡道,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修行念佛還沒忘記,所以還有緣分接近道場,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音聲。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此等眾生的善根一定很深厚,如經上所說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科註講此是表餓鬼,但餓鬼不一定都是說餓鬼道,可將之看作餓鬼的業因,餓鬼的業因是貪。「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過佛聞過法,都曾親近過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而墮三途。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就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三惡道業障重,很難覺悟,果然覺悟了,不次於人道。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度九法界的眾生,故說三惡道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也是金色的。
「慶雲毫相光」。科註說:慶雲是「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慶雲即是彩雲,像早晚看到彩霞一樣,它有很多顏色,表離五住煩惱。何謂五住煩惱?即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這三類。說五住還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的。
「見惑」為一住,「見一切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有三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皆稱為「愛住地」,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稱俱生煩惱。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通常也稱為見思煩惱。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無明住地」,這就變成五住。無明住地是根本,是屬於所知障,前面四住是煩惱障,合稱作五住無明,亦稱為五住煩惱。五住破盡了,就是如來果地。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此境界《華嚴經》中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
「千輪毫光」。輪相之光,比散光圓滿得多,它代表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根性比上根人還要利,這種根性的人少。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問題是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來薰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而成的,佛法亦不例外,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根性。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如此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所謂「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法如此,聞法亦是如此。「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
何謂圓法?法法皆是圓法。不僅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真實之際」,圓是事實真相。顯密教所說的大圓滿,就是圓法。圓法絕對沒有偏圓、淺深、高下之分,法法平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如此才是圓法。
千輪毫光,是表輪相。科註云:「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彌綸周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整體,才是大圓滿,方是輪相的毫光。
「寶輪毫光」,寶輪與千輪是一個意思,此句著重在「寶」,表「五道具圓根者」之意。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因其接觸佛法,一生中決定成就。一般大眾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其原因在於根性、緣分不一樣。若具足圓頓根性,又遇到好的緣分,就決定成就。此地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緣無比殊勝。能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學,就能成佛作祖,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大根性、利根性之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似信非信,或者信了不能解,解了之後不肯做。即使做的時候,疑慮重重,猶豫不決,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所得的果報,當然就不一樣。圓頓根性的人對事情看得清楚明白,事事利益眾生,自己清淨無為,纖毫不染。
「日輪毫光」。科註說,菩薩「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此皆是從境界上說。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眾生悟了,就隨順其悟處;眾生迷了,即隨順其迷處,此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學得如佛一樣,在生活中才能得大自在。
「月輪毫光」,在此地表菩薩「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二輪就是日月。「照理鑑機」,實智照理,權智鑑機。機是眾生之根機,鑑就是觀,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機緣而幫助眾生就契機。實智照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即是照理。理機雙契,方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
現今世間的「機」是危機,危機到極處。菩薩住世之目的是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對世間人微妙的動態要善於覺察才能教人,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是在觀照。四聖法界中,阿羅漢、辟支佛、諸佛菩薩,是民主自由開放,聖賢人有德有能,有慧有定,得其正面的受用。而在一真法界則是圓滿的開放,真正毫無限制,正如《華嚴》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菩薩是智慧開放,達到究竟圓滿。可是凡夫不能效法民主自由開放,凡夫一開放即隨順煩惱。煩惱一定要約束,勿令其越軌,才能維護人身的安全、社會的安定。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有殺盜淫,其殺盜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但不墮三途,連十法界也不墮,真正高明到極處。假若凡夫要造作殺盜淫,就決定墮三途。隨順智慧而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此是何道理?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判罪後立刻就關到監獄裡去,演員在舞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也無人去管他,因為那是表演,不是真的。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乃隨順智慧,世間人則是隨順煩惱。是故民主是對佛菩薩而言。若不是佛菩薩,民主就很危險。今天,民主自由是潮流,故佛菩薩順其自然,眾生民主就隨順其民主,眾生自由就隨順其自由,待到走頭無路之時,眾生也會覺悟回頭。
「宮殿毫光」。宮殿,用現代話說就是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的宮殿,則其高大的意思就表達不出來,而應想到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宮殿」在此地「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地位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即是高處,但這還不算高。「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最殊勝,愈是最殊勝的法門愈簡單,故淨宗的經論最少,僅五經一論,少才好學。
修學五經一論的任何一種,都能成就。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無量壽經》大,文字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小,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而所講的理論、原則、境界、成就,決定沒有差別。只要能依一種修學,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淨土法門真正殊勝之處。
「海雲毫光」,「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此是講佛放光這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其意義非常深廣。在第一品裡是把「大圓滿光明雲」擺在最先。此段放光,把海雲擺在最後,用意很深。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經文。光色種種不同,實為一光。一光現如此多色相,實乃光從真實智慧而來。《般若》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遍虛空法界,猶如海水一樣,遍滿大海。光聲電均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水上之波浪,依水而生。諸佛菩薩放光,皆是依實智而起的光波、聲波、磁波。
實智是平等的,不是修來的,乃自性本來具足。我們迷了才變成無明,故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波。其波是依據無明,無明就是自性,迷了自性稱為無明,覺了無明則稱為自性,故無明與自性是一。然其作用顯現兩種結果,悟後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時是六道輪迴,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迷悟之作用而已。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變化無常。體無相,用有相。用就有波,有波就有相。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佛五眼圓明能看到。我們看到光,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也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現代藉助於儀器,能觀察到音聲的高低和光波的長短。光之所以顯現不同之顏色,乃其波之長短不同耳。
現今世界紛亂,眾生苦苦,所發的波是貪瞋痴,其波不但強而且起伏大。我們念佛修定,發出的波和緩。緩和的波一衝擊貪瞋痴的波,我們的波強就變大了,惡的波度就在下降,如此才能把世間災難減緩延遲,其理在此。
我們念佛堂念佛的波,猶如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的好處就在於此。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都得利益,不僅是自利,而且還利他。我們發懇切的真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念佛,是自利利他。佛經字字句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大家更容易懂。現代科學所講的生化、物理、化學,佛皆在經典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且講得究竟圓滿。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現代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能徹底解決,此中決定沒有迷信。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第一句總結前面世尊放光現瑞。「微妙音」的含義無限深廣,一音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故稱之為微妙音。佛以微妙之音,告諸與會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彼等皆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大眾。「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此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皆是稱揚讚歎地藏菩薩。
「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是指六道。六道之中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釋迦如來用「六和敬」把一切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信仰的眾生,幫助其消除種種岐見,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此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也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學佛第一要拓開心量,要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佛門,才能懂得佛的教誨,方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不思議事」,是從體上做總結。為何種種不同能融合成一體?因為相、事、用雖有種種不同,理體卻是一個,故能歸一。就像大海,海是體,海裡的水泡千千萬萬,每個水泡雖然不同,皆依大海而起。眾生迷失,不知體是一,所以才起種種誤會。若知體是一,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是一體,離開了理體,何來現相!真如本性不可思議。
「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此是講行,亦是結宗。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和綱領。「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修因證果。十地即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此不僅是世尊在地藏法會所說之法,而且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乃至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也不能超越此總結!
我們明白結語之意,就會懂得人與人如何相處;懂得人與大自然如何相處;懂得人與鬼神如何相處。這三方面,一方面有過失就會造業。三方面處得融洽,就是修積功德。佛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和睦相處,這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其目標皆在大乘佛法裡,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
我們若不能切實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體會不到。佛家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義都深廣無盡,皆依修持功夫之不同,而有契入之深淺。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見地,就能契入一分。沒有真實功夫則無法契入,而真實功夫要從斷惡修善做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是要我們做到,「不思議事」是要我們體會,「人天利益等事」是要我們學習。是故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畢竟不退」無上菩提之事。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法會聽眾之一。他聽到世尊極力讚揚地藏菩薩,他站起來代表菩薩眾,也恭敬讚揚地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而稱著於閻浮提。觀音菩薩在此讚歎地藏菩薩「具大慈悲」,由此可知,地藏菩薩之大慈悲心不亞於觀世音菩薩。「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是形容詞,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化千萬億身」,任何地方有眾生就有地藏菩薩在。
「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功德與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是福德還是功德?若有四相,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若離四相,即是功德。佛教我們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就是功德。我們現今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為我。總是把我擺在第一,所謂修行都落在福德一邊,不是功德。我執是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裡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六道是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執著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進一步將分別也捨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如何形成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境界就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捨除,就證得了大圓滿,即是圓教如來的果地。事實真相我們明瞭之後,才懂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之用意。四相不能不離,不可不離,不離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修行證果要靠自己努力,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束手無策,此是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十條道路擺在面前,佛給我們說明,讓我們自己選擇。我們若隨順煩惱習氣,走的是三惡道。真正覺悟了,捨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則成就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此是講地藏菩薩,特別在六道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惡道眾生。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無一不讚歎地藏菩薩。「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之不盡。地藏菩薩的功德就是孝親尊師的功德,孝敬是修學的大根大本。觀音菩薩是孝敬的發揚光大,沒有根本,發揚光大從何談起!
故學佛從「孝親尊師」學起。現今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親尊師。一個社會的安危、治亂、禍福,根源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夫妻結合,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夫婦不合,家庭就破碎;家庭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就會遭殃受罪。佛陀教育重視在家庭,儒家講求「敦倫盡分」,現代大眾疏忽了家庭教育,乃是整個社會動亂、災變的根源。知道災難之起因,就知道如何防範救拔了。
一家人相聚固然有多種因緣。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相聚有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永無休止。因此,我們要接受聖賢教誨。縱然一家人是報怨而來,若有智慧,懂得盡孝,就能化解怨結,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親愛,解冤釋結,培養恩義,家庭自然和睦興旺。此正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基本的理念和基礎的課程,其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諸佛都讚歎不盡。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其中含意有遠、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讚歎品初的文字。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觀音菩薩為我們啟請。「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現在」是指當時參與法會之會眾,「未來」包括我們在內。請世尊為我們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生起孝敬之心,此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得福。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觀音菩薩與我們世界的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學佛就要懂得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可以結情緣。「情」結於一生,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長劫的苦報,決定不能為之。法緣是幫助他人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生愛憎,就是法緣。若有歡喜、討厭,就變成情緣,非常可怕!自古以來,多少在家出家的大德與一切眾生結緣,把法緣轉變成情緣,因而墮落的太多太多了!故大乘菩薩沒有相當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不講經、不說法,遠離社會,獨善其身,不容易墮惡道。大乘菩薩與大眾在一起「和光同塵」,若自己沒有定慧,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舊隨順煩惱習氣,無有不墮落者。即使講經說法,修一切善事,也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此是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確實有大因緣。十法界的眾生,尤其是六道罪苦眾生,當遇到大災難之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災難。此是有理論根據的,最重要的是「一心稱念」,才能化解災難。災難是怎樣形成的?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的現象,一心稱念的心是清淨平等的,發出的波與起伏不定的波相互干擾。若一心稱念的波力強,就能干擾惡波,而不為其所干擾,清淨平等的波就把惡念惡習的波減弱,災難現象就化解了,其理在此。
「聞名見形」,是緣。「戀慕讚歎」,「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是依教修行。「讚歎」是稱揚諸佛菩薩,宣揚佛法,是弘法利生。聞名見形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樣的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此是指還沒有發心出離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在人天裡一定會遇到善友,為其做增上緣。有善根福德的人遇到善知識,皆能生信心、能理解,依教奉行,即是勝因。「因果將熟」,是真正覺悟了,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之中不知不覺就造業,故能捨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因而就「遇佛授記」。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觀音菩薩的慈悲,與地藏菩薩無二無別,皆是憐憫苦難眾生,天龍八部若是不聽經聞法也造罪業。世尊在此教導觀音菩薩,其實也就是教導與會的大眾。「聽」是諦聽,「吾」是世尊自稱,「宣說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眾的代表。這段話很重要,說明了一個事實真相!生天,天人雖有福,但終有享盡之時,福享盡就死了。天人壽命雖長,不能無終,六道皆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皆具足。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生死,依然不究竟。不但天福會享盡,而且天人壽命盡了之後,還會墮三惡道。科註云:「三界諸天,各乘宿業」,三界是指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都「各乘宿業」。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大小也不相同,與人間一樣。假若天人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阿賴耶識裡的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而墮惡道。佛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現前強者先牽,哪個念強,就隨著那一念去投生。故臨命終時,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定去哪一道,是自己的念頭在牽引。愚痴念強,去畜生道;貪愛的念強,去餓鬼道;瞋恨的念強,去地獄道。由此可知,若我們最後一念,是念佛的力量強,就往生淨土。這一念要靠平素培養,臨命終時才會起作用。
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絕對沒錯,理上講得通,事上很少有。真正有幾個人是過去生中宿善的力量強,一時迷惑造作惡業,臨終時有人提醒,宿根起作用,這才往生,絕非僥倖。是故我們一定要在平常努力,加緊地培養,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
「五衰相現」。五衰相,經中說有兩種:「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一是身體的香味沒有了;二是身上的光微弱了;三是洗澡的時候水沾在身上;四是在境界裡起了微細的貪戀心,有一點染著;五是有眨眼的現象。此是小五衰,福報快要享盡。
「大五衰」,一是衣服染灰塵髒了;二是帽子上的花枯謝了;三是流汗(一有這種情形,其壽命不超過七天);四是身體有氣味;五是坐立不安。小五衰相現前之時,若有緣遇到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能懺悔皈依,依教修學,就能恢復增長天福,增長壽命。大五衰現前,就決定墮落。故天人愈是往高處去,墮落就愈苦。欲界天、色界天,天福享盡還有不少到人間來。四禪天、四空天壽命盡了之後,多半墮三途。「或有墮於惡道」,這就是一般常講爬得高,摔得重。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如是天人」,若其緣分好,在五衰相現前之時,「見地藏菩薩形像,或是聞地藏菩薩名」,也能「一瞻一禮」。一是一心、真心,真誠心瞻禮,就具足了懺悔。「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見聞瞻禮的福報很大,若再供養「香華、衣服飲食」,獲福當然就更大。香華、衣服飲食,皆是表法之意。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決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香供養。此只是形象,要懂得從形象中體會其實質,才是真香。我們燃香的意思是表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故能捨貪瞋痴,修戒定慧,方是真正以香供佛。「華」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飲食」表法味,「寶貝瓔珞」表莊嚴具。真正能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所獲的福報利益「無量無邊」。
科註說:「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也。」功德福利與般若如何相應?《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小,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即是此理。若著相修行,獲得的福報很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修學大乘的重要課題,若心量不能拓開,成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連初果須陀洹都不能證得,但人天福報是決定獲得。
大乘人若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方與般若相應,那就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若往生沒有把握,是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就障礙往生,所以必須捨得乾乾淨淨。是故一定要懂得布施,懂得把自己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那福報就大了,方是真正的福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段是說轉臨終時之惡業。佛家常講「死生事大」。人不是死了就一切皆了,死後到哪一道去受生,才是真正的大事。能覺悟到因緣果報的人,其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皆會收斂。印光大師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以此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皆能明瞭,容易接受。故對於改變世道人心,勸勉大眾斷惡修善,消除世間災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的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重。
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眾生啟請。故世尊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當時法會大眾擺在第二,可見本經實際上是對我們末法眾生講的。「諸世界中」,不止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與淨土經典、《華嚴經》無二無別,其對象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佛法的對象是法界一切眾生,體會到此義,心量才能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聞是「聞慧」。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之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念《地藏經》,依《地藏經》修行,但得不到經上所說的果報,於是說《地藏經》不靈,謗佛謗法。其實是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才是世間的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若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學佛何能入門!
入佛門的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經說,真正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保護,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今天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都不能與之相比。佛法重在「行」,不在「說」,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此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此地之「得聞」,是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此經的名字,聽到菩薩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才能悟入境界。
「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此是什麼境界?初果須陀洹之境界。若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何以一聽菩薩之名號就能入此境界?中國過去禪宗的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很有可能見到一樣東西,或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便契入自性之境界。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悟入得徹底,宗門是一悟就見性。此地悟入之時,並非是見性。但一念想到經教中的教誨,就能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從斷德上來說,與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歷三惡道」。雖未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貪瞋痴慢。迷惑的人起心動念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執著放不下。覺悟的人念念想菩薩、效法菩薩,想如何幫助眾生,拯救災難,貪瞋痴慢疑的心斷除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和慈悲相應。我們的智慧、能力、福報皆不夠,念念想效法菩薩是打妄想,但若是真心想此問題,自然得諸佛菩薩加持。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念念為社會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就與地藏菩薩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皆是盡虛空遍法界,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一定要用自己的財物來修福,才有功德,自己的財物才是「淨財」。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像近代楊仁山居士,他是大富長者,往生前寫下遺囑,把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現在的南京金陵刻經處就是當年楊仁山的家。他的財產沒有留給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事業,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財物寶貝捐獻出來布施,是真正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此事最容易做,隨分隨力。我們有能力,就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就請人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古時候的造像功德很大,現代造像,功德雖有,但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其理何在?佛法弘揚不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了解經義的人少。若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得到果報,所以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清楚透徹,那大眾見到地藏菩薩形像感受就不同。
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家親眷屬為其修福。何以故?因家親眷屬為他修福,若他自己不知道,不知自己有福,即生自卑心,轉業就難就慢;若知道自己有福,轉業就快。所謂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為命終人修福,一定要「使病人未終之時」,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真實的福報,使其生歡喜心,轉業就容易。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科註云:「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能免除疾病、延長福壽。《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無有善根之人,不知惡道的恐怖,為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皆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就墮落了。墮入三惡道容易,出離則難。「無有資糧」,就是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分。世間多少有財富、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一生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種福,反而招致殃咎。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依教奉行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二是業報盡了,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墮三惡道的,能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現行就能轉業,能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決定生天道或生人道,皆在此時一念懺悔的力量,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若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若臨終之時能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淨土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故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若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只能與淨土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中往生。
什麼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要得人身,第二要聞到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多善根。接觸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依教奉行,則是多福德。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肯去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此等等,皆是少福德。善根雖有,緣也遇到了,但福報很薄,因此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下一個機緣可能是無量劫之後。是故遇到機緣,聰明人一定要把握住。
怎樣才能把握住機緣?一切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看看周邊死的人,哪樣東西帶走了?故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為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在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死」字,時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放下不是在事上一切不做,到念佛堂一心念佛,這也要有很大的福報。我們本分的事,活一天做一天,雖做不執著,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就是放下。今天應做之事都做了,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做一天,也不盼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一切順其自然,皆聽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沒來,我們就很認真、很努力多做幾天,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壽命還未盡之時多幫助一些人,盡心盡力宣揚淨土法門。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干。死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全心全力去做。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現代人的親情、道義愈來愈薄,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置於不顧,還能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的就很希有了。
現今社會非常複雜,心地厚道的人愈來愈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是「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而今能想念過世父母家親眷屬,不知家親眷屬落在哪一道、生在哪個世間、或生到哪一天中,有這些想法的,大都是知恩報恩、懂得孝道學佛的人。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是教我們若想求知自己家親眷屬過世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的修學方法。修學方法很多,「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略舉一二。其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這種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皆未改變,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固有宗旨。孝敬的落實就是祭祀,是故在古代人民生活裡,祭祀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
佛法比祭祀更為殊勝。「一日到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即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供品之多寡,那是形式。形式不必過分講求,盡心盡力去辦,表我們的誠敬心。若家裡清寒貧困,供一杯水就表達我們的誠敬了。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
「莫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一般人修學為何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就懈怠厭倦,心就變了。縱然修學,皆是形式,那份真誠沒有了,故修學收不到效果。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是人」是已亡故之人。「假因業故」,業是說其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三惡道。家親眷屬以及後人常想念亡故的親人,能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親人,使其得到利益,能因此而脫離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夢到家親眷屬,夢到已過世的父母,那是其求我們幫助。我們最好是誦經念佛,把《地藏經》念一遍或三遍,念地藏菩薩名號一萬聲,定數為其迴向。亡人得多少利益,取決於我們念的誠心如何。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亡人得的福就愈大。若誦經念佛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亡人得的利益就很少。即使恭敬虔誠,經上說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亡人得七分之一而已。世間不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家親眷屬怎麼辦?就為其燒一些紙錢。因為親人在畜生道不會來找,在人道也不會來找,在地獄道沒有辦法出來,所以能夢到的多數是在鬼道。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科註云:「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正是此段經文之意。說明若是家親眷屬在世之時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若善行福德力量很大,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其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修學,超薦親人,為其培福,成就功德。
「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指佛法的機緣,在受人天福報之時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是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使其能接受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很高的標準,何時才真正得無量樂?歸結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此乃「當生成就之法門」,不必等第二生。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由此推知,人死之後去哪一道投生也在遇緣不同。我們今生若遇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皆不好,心裡煩躁,常起貪瞋痴慢,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若在今生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一定是心善行善,心善行善來生一定在三善道投生,可見得「緣」太重要了。佛法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孟母三遷」,就是選擇善緣,讓小孩生活在善的環境中,從小受到善良的薰習。故孟子能成為聖人,都是得力於母教。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兒女不聽教誨,原因是兒女所接觸的朋友不善,生活環境不善。
我們學佛要想在今生成就,就要選擇學佛的良好環境。我們建彌陀村,無非是想創造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與之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雖善,但其善還可再往上,故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等覺菩薩,在如是環境中修學,焉能不成佛!這也是諸佛如來為何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的道理之所在。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好,卻沒有眾多等覺菩薩在一起。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但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向上提升。而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裡「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所說,乃彌陀之本願功德。佛不妄語,佛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我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修學的環境,方能「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進一步說,「更能三七日中」不退初心,效果就更殊勝。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心」,故經中講一心、一禮、一瞻,「一」很重要。
「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萬是表圓滿之意,圓滿是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所念名號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念得相應。念得再多,若是不能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何謂相應?念地藏菩薩名號之時,心是地藏菩薩之心,即是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之心,心就與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是地藏菩薩之行,真正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行就與地藏菩薩的行相應。心行都相應,方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真誠到了極處。古人云:「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明顯,故能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告訴其家親眷屬現在何處。
一心,有事一心與理一心之別。能專心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是事一心,即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與真如自性相應,或者說與一真相應,就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真如、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無有邊際,入此境界即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有邊際、有範圍,故超越十法界才是理一心。此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念到煩惱障、所知障皆破盡了,才是理一心。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斷除煩惱,證得真如,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做,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把事實真相說清楚,將其斷煩惱、證入自性的經驗和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唯此而已。
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自悟、自修、自證。我們聽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之後要肯於修正一切錯誤。我們今生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若此生遇不到佛法,決定還是造業,何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省悟過來之後要真修,決定不再造業。
佛菩薩雖示現斷惡修善,教化眾生,然善惡兩邊皆不造。修一切善法,絕不希求善果,就是不造善。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皆坐斷,真正得大自在。若還有希求善果的心就不自在,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十法界。若將希求人天善福果報的念頭打斷,就超越十法界。
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若敬仰地藏菩薩,可請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西方三聖皆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皆念到了,如是比較容易攝心。此段是講修行人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見面,長大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此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在感應中告訴他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或者在夢中夢到菩薩帶他遊歷他方世界,會見自己過去的家親眷屬。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此是顯感顯應。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未現形,但有聲音告訴她,她的母親在何處。我們常常遇到、常聽說,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這樣的夢不是妄想變現的,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的夢境,是可靠的。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生活的世間,仔細觀察,夢境而已。昨天已過去,永不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楚明白,乃夢境也。今天又變成過去,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有哪一樣是真?夢裡不再造業,才算是覺悟。無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為何不在夢中做好事善事,積功累德,往後還可繼續做好夢。若造作罪業,則以後的夢皆是惡夢。知道念念皆是夢境,天天都在夢境之中,才真正五體投地地佩服釋迦牟尼佛。世尊講的是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剎那際」。
能契入這一層,才真正感佛恩。才知道善導大師所講「遇緣不同」的話,乃至理名言。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如何才能契入?要真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即是自性之障礙。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是從大夢中省悟過來,「大覺朗然」!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千日」是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每天的定課,定課雖不多,但有恆心一天都不缺,就是相續,符合淨念相繼的要求。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菩薩派遣護法神來保護。因為修持有功夫,鬼神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護衛的果報。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現在世間災變頻繁,隨時隨地皆可能遇到,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在大災難中,若還想得到平安,衣食不缺,就要修布施,不要怕布施完了沒吃沒穿。佛菩薩會送吃的送穿的來,我們要有信心。假若佛菩薩沒有送來怎麼辦?是自己業障太重,要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尤人,就能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雖不能預測,皆不會遇到。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會發生災難,身當然不會受到危害。念佛念菩薩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這是消災免難唯一的修學方法。
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都好,只要一心稱念,心行相應,感應就特別殊勝。若口念,心不相應,還做損人利己、傷害眾生、擾亂社會的事情,怎樣念也是枉然,因為心口不相應。本經所講的每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而且要知道把念佛、念菩薩名號的心,應用在生活中才起作用。不能說在佛堂做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的功課,那時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一天當中皆不變,對人事物都要誠心誠意,利益眾生,方是真修行,是真正會用功,必有感應道交。今天念佛,今天的心就像佛,願像佛,在生活中,行也像佛。唯恐明天忘記,明天再補念一遍。天天如此,做上三年,已經做熟了,一定會永遠做下去。如是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此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處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授記,所修的因真實,果報當然殊勝。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之善,不是普通之善。世間的善人沒有如此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亦無有此心量,故此是大乘菩薩之善。「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定某個地區,即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是四弘誓願裡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才出得了三界,真正覺悟。
科註云:「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我們雖發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若有若無,心不懇切不真實,故而修學功夫不得力。我們在境緣中境界轉不過來,皆是沒有真正發心。一定要發真實心。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習行般若波羅蜜」,真心才發得起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皆是我們自性本具,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然而,我們著了人我,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境界上起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分此分彼,分自分他,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煩惱,日子當然不好過。若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過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是故要發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之心。
科註云:「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皆斷了,斷煩惱的功夫與小乘初果相同。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未出離三界,然已入聖流,不是凡夫,在三界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為何不墮三途?因為不再造三途的惡業,三途的因斷掉了。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至心」。「歸」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是依教奉行。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方是皈依地藏菩薩。真心誠意的照做,就是「至心歸依」,從心回頭,功德甚大。
「香華」,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在大乘法裡,「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代表財物,「飲食」是維持生命所不能缺少的。以此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要把供養瞻禮,落實到生活之中,才是修行。
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是在家裡的佛堂,要懂得課堂作業。早課是提醒自己,一天的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這一枝香就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就是供花,花就沒有白供。晚課是反省檢點,今天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否?若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改過,明天要做的比今天好,如此方是修行。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代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是故不能成就。
若能如實修學者,「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所願就是度眾生之願,成佛道之願,脫離三界六道之願,皆能成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善男子善女人」,善字是關鍵;若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此方法求,未必得感應。善的標準在三福,若想求人天殊勝的果報,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人天善,求世間殊勝的福報才能求得到。若求出世間殊勝的果報,則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的小乘之善。何謂三皈?皈是真正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三皈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是有名無實的,但為何還要此形式?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戒經,所以為了避免別人毀謗,我們是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能做到一條,這條戒就受了,就是登壇受了戒;若做不到,等於沒有受。
科註云:「願念在內,事相據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準《十輪經》云,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在內有願有求,而所求的事相在外。所希求的事太多,說之不盡。或是求此生中的願望皆稱心如意;或希望來生得殊勝的果報;或希望在此生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是「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此處只是例舉一些,因為世出世間人想希求的事情太多了。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段經文就是《普賢行願品》裡的「如說修行供養」,法供養中的第一句。真正做到如教修行供養,所求之願皆能得到。「歸依」、「供養」,歸是回頭,從一切錯誤、過失真正回頭懺悔。如何懺除?「後不再造」。知道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方是真懺悔。
「瞻禮」是功課,時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要瞻仰、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並依教奉行。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必須把經典裡的教訓節錄出幾十條,擺在面前,天天照做,方是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不但自己要依教奉行,還要教化眾生,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己做到還不夠,還要勸化別人。
「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形像,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而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相。菩薩用什麼心、以什麼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是菩薩的形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述地藏菩薩的功德,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即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的。讚歎,不僅是要為人演說,還要為人做好榜樣。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我們修地藏法門,行願都與地藏菩薩相應,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所願所求是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的加持?兩者皆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若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就加持不上。必須自己有真因,佛菩薩做助緣,果報才能順利成就。只要認真努力地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真的是如願以償,有求必應。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科註云:「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皈依供養如法,菩薩就為我們做增上緣;皈依供養不如法,什麼樣的希求,皆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成就,既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皆是為度眾生。若只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救度眾生,則願很難成就。為眾生亦為自己,依舊有障礙。為眾生,不為自己,其願方容易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也有不能成就的,不是菩薩不幫助,是眾生業障太重。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說不說法、教不教化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佛菩薩不現身、不說法、不教化眾生,乃緣不成熟。緣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菩薩那邊。是故我們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若心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
只要善心不變,菩薩始終會保護。永遠不退心,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一定得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擁護,還會夢到菩薩摩頂授記。科註云:「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皆靠信力清淨堅固而得。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沒有智慧而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像現代中年以上的學佛人,皆有此困難。因此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此是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然「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何能遇到!「縱遇明師」,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故無成就。
「教視令熟」,視就是觀,觀察觀照,屬於慧。觀察是初步,要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用觀用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其實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要想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對初學人來說,是通過觀察觀照,再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做對比。
先觀察因果,觀察行善是否得善果,作惡是否得惡報,先從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就生智慧。禪宗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即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正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就超越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裡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都沒有了,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學習是邊聽邊忘,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是故不能開悟。我們要認真反省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心消除業障,業障不消就要輪迴六道。一輪迴,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不是說生生世世皆能遇到,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此話是真的。故今生不能成就,絕對不是說來生會遇到,很可能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退轉,退的時間太長了,一定要了解。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要牢牢地抓住,不能放鬆,如何辛苦也要咬緊牙關做到今生成就,才是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的人。
消除業障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無過去於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皆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麼都快,能得念佛三昧。業障再重的人,一生當中都能做到,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能否弘法利生?不敢肯定。要看法緣,自己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若無法緣,講得雖好,人家不聽。此時如何辦?一般皆是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故,成就的人是否住世,不是自己的事情,與自己業報已完全沒有關係,住世不住世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無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能自在往生,但示現不一定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何以故?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生起警覺之心。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的,令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都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自己的意思,看眾生之緣,應該做哪種示現,菩薩就做那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但有個原則,無論何種示現決定是利益眾生的。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此地的「聞」、「見」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這才能與菩薩相應。開智慧,是開啟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
見地藏菩薩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故我們聞名見像,知道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自性本具的心地寶藏、智慧、德能開發出來。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了。若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業障就無法消除。
在菩薩形像前求懺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要誠心誠意求懺悔。科註云:「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一定要懂地藏菩薩表法的意思。「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心地不誠就不能感動佛菩薩,對一切善人善神,都要用真誠感動;若不誠,則感得妖魔鬼怪。殺心感羅剎,瞋恚心感修羅,慳貪心感餓鬼。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科註云:「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澤,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遊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也。」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澤,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捨」,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此是舉幾個例子。主要是藉此儀式表自己的誠敬。此是至心懺悔,修誠敬的儀規。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再「以淨水一盞」,供佛菩薩像前,「經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把此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科註說得很清楚,「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一杯淨水,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不要把這杯供水倒掉,要喝下去。供水最好供涼開水,可以喝。表示我接受,認真學習之意,不是每天將佛前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事相皆在日常生活中,看其用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就是「至心鄭重」。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教我們「洗心易行」,用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心,改變錯誤的行為。
科註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要懂得表法,不是說天天喝供水就開智慧,要表裡一如,才能開智慧。天天供水,天天喝供水,一定要把不平的心洗成平等心,把污染的心洗成清淨心,才能開智慧。若每天喝供水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智慧如何能開!業障如何能消!懂得表法的義趣,不喝供水亦可。喝供水在事相上表示誠敬,取此義耳。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修此法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言之,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五辛即「蔥、蒜、韭菜、蕎頭,洋蔥」,這五樣東西不能吃。「一七或三七日」,這幾天當中要嚴格的修十善法,此是講修行的方法。
說一七、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此日程內得到感應,若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不行。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憶力,讀過的東西也能很久不忘,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科註最後一句:「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至誠者」,若對此修法有懷疑,不能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若深信不疑,以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所求而得成就,願亦遂之。有人求而不得感應,皆是精誠不足之故。精是專一,誠是誠敬。有些人讀了本經,不能夠圓解,心量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祈求,處事待人接物不誠實。能否求到?求不到。在佛菩薩形像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與大眾接觸時,惡念又起來了,煩惱習氣又起現行,則毫無用處。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在日常生活中,樣樣事情皆聰明,能開解,能記住,其效果才真的成就了。若不懂得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雖求亦得不到果報。是故,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若未來世」。此品經裡,佛皆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現今世間災難頻繁,天天皆能見到,這是無始劫來眾生積習惡業之所感召。可是現代世間人不相信。古時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還有能接受的人。現代人以為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不適合時代,應完全捨棄。新的思潮,其想法、做法結果如何,值得深思。
「衣食不足」是世間最痛苦的事。根源我們了解,但說出來無人相信。發心救濟,是治標不治本。佛的教誨是治本,是根本的救濟。「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科註說得很清楚:「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我們過去生曾修過五戒十善,由此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所遇的禍福不一樣,此是滿業所感。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與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今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若宿世造作的是惡業,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艱難困苦。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是否真正能滿所求之願?問題端在自己的存心。若對於佛法有相當的契入,就能相信「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若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豈有不如願之事!
「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地藏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之心,改心理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說明這四句話。大眾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救助也是一時的,算不了什麼。根本的救助是佛陀的教誨,永遠解除災難,幾個人能體會到佛陀的恩德?
修學最重要的是「至心恭敬」,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足見這四個字含義之深廣。徹到源底,何謂源底?即真心、自性。《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故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源底。至心真誠到極處是所感;消除一切災難,則是所應。我們能感,佛菩薩就有應。
「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是教我們如何做到至心。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本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也未必真的有效果。何以故?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把感應的通道阻塞了,故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要做到至心,得有相當的修養,智慧開了才行,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而不惑於名,不但聞佛菩薩的名號不迷惑,聞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皆不迷惑。不迷一名,一切名皆不迷;不著一相,一切相皆不著。
「念滿萬遍」,是多次薰修,希望能契入境界。經要常讀常講,尤其講比讀的效果殊勝。我自己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上得這一點利益,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靠天天講經。每講一遍就是薰修一遍,我四十年天天不斷的薰修才有這點效果。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熱心教化眾生亦是為了利益自己。若沒有一顆熱誠教化眾生的心就無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不僅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不能全心全力幫助有苦難的人,自己的災難就轉不過來。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消除災難。不肯真做,解悟得再圓滿,災難還是免不了,故「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義理很深廣,佛言真實不虛。
「是諸不如意事」,就是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的意味深長,因為災難消除的快慢是依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而定。災難有很短時間就能消除的,也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的,完全看自己的修持。自己若能頓悟,勇猛精進地修學,在短時間內就能消除災難。「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溢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有多餘的幫助別人。
「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惡夢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註云:「修善消滅安樂」,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就會產生誤會。說成「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意思就圓滿了,不至於誤會。我們希望自己有難之時,有人幫助、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幫助別人,才能收到如是之果報。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現今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與古時候不一樣,但遇到的災難是相同的。科註云:「安水陸險道」,在水陸險道旅遊能得到平安。前段有「若未來世,有諸人等」,此段有「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段經文大家注意一下,若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的可能性少;沒有加善的,只講「有諸人等」,則不然。若真行善人,則很少會遭遇災難。故對經文,字字句句我們皆要留意。
此地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其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治生」是為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或在朝廷作官,受公家的差遣;或是私人之事,探親訪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人生小孩,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這些,皆是外出的原因。
「入山林中」,旅行之時經過山林。或要渡江河大海,「大水」是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包括有猛獸毒蛇,或有強盜搶劫的地區。在過去,險道水陸皆有。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但交通事故也頻頻出現。如何能在旅途中確保平安,是所有出外旅遊者的期望。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善男子善女人還是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的念地藏菩薩名號。科註說:「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世尊教導我們,不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其中。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為何會遇到災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過去世跟虎狼獅子沒有結怨,牠看到我們理都不理,不會傷害我們。過去跟牠結了怨,牠就會來傷害。即使是初地菩薩遇到冤家,冤家也不會饒過他,故冤家宜解不宜結。《高僧傳》裡的安世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所謂是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通三世,只有世間人看不到前後的因果。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還見到世間有過失,別人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那修學就有障難。何時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方是真的有進步,業障消除,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被人殺害,也是轉禍為福。何以故?捨掉此身再受身,不知比現前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生天道享天福。若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起,不僅災難不能避免,且會墮落三途。我們能明白事理,平心靜氣觀察世間,皆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是故佛菩薩、三寶的恩德超越父母。
平常能斷惡修善,方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旅行之時,又能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念念不忘孝親尊師,念念不忘斷惡修善,念念不忘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由此而知,在旅途中就能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皆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也不會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照經典教誨去修學,利益無量無邊!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閻浮提」是指地球。此處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僅對「閻浮提有大因緣」,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
「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了,一百劫、一千劫皆說之不盡。科註云:「此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十輪》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是世尊特別地強調地藏菩薩布施的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若不能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是真正歸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眾生苦難還置若罔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此功德至心迴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把救助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方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末法九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觀之,末法時期能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惡道,就是本經所講的方法。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契機契理,本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教誨,是大乘中的大乘,與《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的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之根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品後面有重頌,重頌的目的有二。一是佛講經說法之時,聽眾有先來後到,先來的前面皆聽到,後來者則沒有聽到。若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照顧後來的人。二是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唯恐聽眾記不住,故用偈頌的方式再略說一遍,便於大眾記憶。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讀誦記憶,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一切皆以經教為準繩,方是依教奉行。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第一首,是總讚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佛看到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菩薩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一切眾生能讀誦憶念,依教奉行,無不得利益。其功德利益,乃「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說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就在阿賴耶識落下了金剛種子,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故此世間人現在雖還遭受災難,佛菩薩慈悲地讓其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給其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若眾生有善根,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中就能消災免難,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利益無比殊勝!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壽命盡了,由於造作了惡業,因此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關鍵是至心,依照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皈依是回頭,真正回頭依教修行。念頭轉過來,境界就轉,壽命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現代人多數只貪圖眼前的享受,忘恩負義。也有些眾生恩深情重,心地厚道。家親眷屬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後常常思念,不知道親人的狀況,這是知恩報恩。
「或塑或畫大士身」,或是塑造地藏菩薩形像,或是彩畫地藏菩薩形像。「悲戀瞻禮不暫捨」,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三七日中即二十一天,至誠修持一定得到感應。若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那是自己誠敬不夠。此處是三七,如此長的時間至心瞻禮,豈有不感動之理?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示其眷屬所生界」,菩薩告訴其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何處,在十法界裡的哪一界。「縱墮惡趣尋出離」,縱然家親眷屬墮在惡道,我們能將修行的功德至心迴向,就能感得地藏菩薩現身,親人就能脫離惡道。故人生在世間,積功累德很重要,對一切眾生要布施恩德,依教修行。方有孝順兒女為父母修福,自己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能在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暫捨」,若能永遠保持下去,這一生就能成佛。此是真誠恭敬到極處,能感動諸佛菩薩。此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為其摩頂授記,授記就是告訴他何時能證果,得何成就,這是佛法修學中的大事因緣。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本經,但最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欲修無上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能做到。三界之內,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常想著永脫三界輪迴。「欲修無上菩提」,是超越六道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志願宏大。既然發了大心,「先當瞻禮大士像」,求佛菩薩加持,自己依教修行,護持正法。
「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自己成就之後,要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往往也示現有業障,此是佛教化眾生之善巧,令凡夫深深警覺因果之可畏。孔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也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所以即使成佛成聖也無法轉變因果。
百丈大師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所謂不昧,不是沒有因果,而是對因果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現在所受的果,正是自己過去所造的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故受報之時心甘情願。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怨天尤人,受報之時再造罪業,因果循環永無休止。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皆甘心承受,才能化解怨結,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沒有障礙。
「瞻禮大士像」,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對一切冤家,皆用孝敬之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沒有分別,方是真正修行,才能轉業;業轉了,果報就隨之而轉。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沒有智慧,是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了智慧。我們遇到佛法、善友,發心研教學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此大願心,一定得諸佛護念。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障,不是佛菩薩不保佑,是自己造的業障一定要自己去消,佛菩薩對此無可奈何。佛菩薩把消除業障的道理和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道理要照做,業障才能消除。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故《地藏經》是根本經。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能消除。為何佛在本經一再教導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雖然願很好,佛菩薩也加持,可是讀經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原因是自己有業障,故於大乘經不能記誦。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供養」,若無孝敬,何有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有禮敬、稱讚,而後才有供養。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根基而發,沒有孝敬,慈悲是假的。無有禮敬,豈有讚歎!沒有禮敬的讚歎、供養,是虛偽的。故孝敬是根基,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從此處入手。我們要明瞭孝敬是性德,本經就是開顯我們的性德。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供一日一夜,認真如法的修學,才能得感應。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此是剋期求證,此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慎五辛」,五辛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熟食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生吃容易發脾氣,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酒肉」是葷腥,所以修學此法要素食。「邪淫及妄語」,一定要斷十惡修十善,在三七天中持戒念地藏菩薩名號。此即是打地藏七,專持地藏菩薩名號。「至心思念」,不是口念,是思念,心真誠到極處,這是關鍵。念地藏菩薩名,心與念要相應。念名思德,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和慈悲教誨。聞名見像能提醒自己依教奉行,才是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念菩薩名號,依舊打妄想造罪業,則「喊破喉嚨也枉然」!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無邊」,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為其摩頂授記。
「覺來便得利根耳」,醒後變聰明,根性利了,所求就有感應。「應是經教歷耳聞」,以後再讀經聽經,「千萬生中永不忘」,句句都能憶持不失、依教奉行。因此,「至心思念」是我們修學的關鍵,務必如是而念,方得感應!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此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才有此效果。此是求智慧的方法。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此是講轉災難。經上所說的,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的,故此品經文我們讀後感觸非常深,字字句句皆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文為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世間貧窮眾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念貧窮苦難的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比身病更嚴重的,像情緒不安、智慧不開的心病。身病需要藥物來醫治和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其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語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心善念善,境界就善;心惡念惡,環境就惡,此乃宇宙人生之真相。真正覺悟,從心地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乾淨,養成純善之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會好轉,而且轉的速度很快,則所求皆能滿願。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關鍵皆在「至心」。「瞻禮地藏像」是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一切惡事皆消滅」,境隨心轉,心不會再被境界所轉。「至於夢中盡得安」,睡夢安穩。「衣食豐饒神鬼護」,所求皆能滿願。修行的關鍵在效法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事物。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此是重頌外出旅行遇到的災難。出去旅行經過的山林是毒蛇猛獸、盜賊時常出沒的處所。「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惡神惡鬼并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颶風災難。「惡神惡鬼」是真有。為何會遭遇到惡神惡鬼,從因果上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過去生中跟惡神惡鬼沒有惡緣,他們不會找麻煩;來找麻煩,皆是過去今生得罪過他們。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文裡講得清楚,在旅行未出行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所過之處「應是諸惡皆消滅」。至心稱念,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的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還要保護。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現今社會為何不能安定?疏忽了心理建設,人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爭名奪利。孟夫子說:「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現前的世界,正是孟夫子所講的情況。故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人人都懂得孝道,皆能以孝敬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世間的災難立刻就會化解,災禍煙消雲散。
佛法沒有什麼奧祕,無非是一個「孝」字而已。佛經常講虛空法界是一體。佛教導我們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方是「孝」的深義!佛家的修學始於孝道,而終於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還欠缺一分,只有諸佛如來的孝道才真正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何以把教化眾生的重任託付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於此。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能修持孝道,能發揚孝道,那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無邊身。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以孝親尊師之心,孝順尊敬慈悲救度一切眾生,那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依感情,那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是把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行誼上。此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也是教導我們流通。本經所講的,全是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要禮請善知識,為一切大眾宣揚本經。自己要真正做到,依教修學,才能消除業障災難。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讓一切眾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但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大眾聽到地藏名,見到地藏的形像,能生起孝親尊師、效法菩薩行願之心,從而啟發眾生的善念,功德殊勝。若佛法衰微無人宣揚,大眾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現前功德得不到。形像一歷眼根,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在此。
何時建造佛像最為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眾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正知正見,那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對大眾進行機會教育,非常重要!佛門所有一切設施,皆有很深的教學內涵。不但佛菩薩形像,一切建築,一切供具,皆有其表法的義趣。
「若能以此迴法界」。如何迴向法界?拓開心量而已。世間眾生念念皆為自身的利益,矛盾衝突永遠不能避免。若把心量拓開,問題就解決了。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的眾生見到都會很親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哪一天忽然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業報之身立刻就轉變成圓滿報身。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之身。我們就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此身就是報身。我們以愛心幫助一切眾生,那是千百億化身。
此品所說的皆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佛所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正是我們迫切需求的,世尊此地都為我們做了說明,真乃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的基礎才堅固踏實,以此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我們敬仰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弘揚。尤其是《地藏經科註》註得非常好,我們學習弘揚本經,有此註解做參考足夠了。科註引經據典,蒐集很多的資料。我們弘揚時,可以蒐集一些最近的感應事例,增強聽眾的信心。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本品開端,科註有段精采的概敘:「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此中之義理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否真能滅苦?是真的,然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眼既見相,亦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其利益不可思議。此利益何時得到,則要看心行何時與菩薩相應,若相應,利益就能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其利益不能現前。
見到菩薩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三業相應自然感應道交。菩薩之應有顯冥之別。我們通常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顯應是禮敬稱名,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以及心行與菩薩相應。雖然也禮敬稱名讀經,若思想、行為與經不相應,經上所講的皆沒有做到,則佛菩薩之應不顯著,即是冥應。那現前依然要受苦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照舊搞六道輪迴。是故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波度不強而已。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故顯示不出佛菩薩之加持。若真正能依教奉行,所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回應的力量自然也很強,因此現前就能非常明顯地轉業。
本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光相。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兩、三次的較為希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者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天神的擁護之時。此時,釋迦牟尼佛從頂門上放光。科註云:「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之人,敘述其時之事,記錄當時之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此是說明世尊放光之用意。「證前起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世尊曾放大光明雲,此處又放光,前後呼應。大眾聽經至此接近圓滿,此處之用意在於令大眾見到瑞相而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所說的,都是講六道三途之狀況。六道三途從何而來?乃自性之所變現,沒有離開自性。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頂門放光表一切種智,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之意相同,我們要能體會瑞相之意。「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此是令我們悟入其意。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若非善心,修學就無從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真心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如何將自性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孝敬來開發。我們必須認知,一切有情眾生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自己父母就要懂得孝親,既是未來諸佛就要懂得尊師,方是孝敬之落實。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心轉變了,就轉凡成聖。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放光共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白毫常常放光。科註云:「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說明此十六句是同一件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即是《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境界。三十二種毫相光表「多即是一」,毫光裡種種顏色,各不相同表「一即是多」。「一」是體,「多」是用,體雖然是一,其作用不同。科註引《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比喻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此地分大色、小色,小色相是比喻二乘,大色相是比喻菩薩;短的色相比喻別教菩薩,長的色相比喻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若能隨文入觀,則對經文之講解廣說略述,深剖淺析,或開或闔,無不「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所謂「法無定法」。這與《華嚴經》中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隨自己之見地而拓展。看得深,解得就深;看得廣,說得就廣。深廣要契機,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在於契理契機。契理是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之根機。
「白毫相光」。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而佛恆順眾生,也說白色是本色。一張白紙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若是彩紙,畫就不能隨意。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故用白色來表本色。科註引《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佛的白毫在兩眉中間,放光時超越琉璃。如來白毫相是如何來的?修布施所得。布施的正是其所需要,布施得很自在,恰如人意,此種因行能感得白毫之果報。「起自在業因緣」,佛得大自在。我們為何得不到自在?修布施時考慮太多,想布施又不敢布施,得的果報就不如意。
佛教一切眾生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即是放下。一切皆能捨盡,此人就成佛。雖捨,而捨得不乾淨,此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則是凡夫。捨的範圍非常廣,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捨盡,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捨盡。能捨掉,就超越輪迴,因為輪迴是自己的貪瞋痴慢疑惡見所造成的。
佛教導我們要捨,所依據的理論是「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此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怎麼可以得到它!希求想得到它,錯了!此一念起來就是搞六道輪迴。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佛教導我們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皆不可得是佛之境界,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我們內有得的念頭,外以為一切法皆可得,此是迷惑。「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此意很深。如何才適可前人之意?行布施,令其覺悟,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財就施財,那是滿他貪瞋痴之意,則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即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將菩薩凌遲處死。菩薩無絲毫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而且菩薩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佛說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彼此之怨化解了,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布施慈悲忍辱,布施禪定智慧,此才是「適可前人意」。因而得相好,得白毫相。
「大白毫相光」,大比前面意思更殊勝。此三十二句十六對,每對後面皆加一個「大」字,其意雖都相同,然後者更為超勝。
「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就像現在所用的憑據一樣。此地之「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六道承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此是祥瑞之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是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故冠之以「大」。
「玉毫相光」,代表六道眾生。玉是珍貴的寶器,古人非常重視。因為玉具有所謂溫潤之德,經過雕琢可做出許多的用具。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故古時君子佩玉,時刻要保護它,就不能輕舉妄動,學玉的溫順,戒急躁,佩玉的用意在此。玉毫相光就是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壞習氣,增長性德。自性德能是本具的,不是習氣,凡夫之習氣是長劫薰習而成的。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可是各人習性都不相同。即使兩人彼此意氣相投,時間也不會長久。
諺語云:「花無百日好」,再好的花也無法保持三個月。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相處,如同花開花落。「人無千日好」,千日是三年,處久了習氣皆現前,恭敬之心就衰退。如何才是長久相處之道?見性,性德流露就能長久。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有大學問,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持淡泊的態度。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則長遠,才能保持長久。過分親近,將來必定疏離,此乃天經地義之理。故玉毫相光所表的,是教我們淘汰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之境界。
「紫毫相光」,紫色在此地表雜類眾生獲益。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皆不相同,然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則因眾生之差別而異。
「青毫相光」,代表地獄。為何用青色來表地獄?科註解釋是表地獄黑業。地獄眾生見到佛光也是青色的。其實每類眾生所見的光相皆不相同,佛現的相是同一相,但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佛說話是同一音,各類眾生聽到的還是不一樣。其理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境隨心轉」。佛示現的境界,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因此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但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光,皆得利益。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說:「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調達是提婆達多,他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墮在地獄。可是我們要知道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而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入地獄,在地獄裡有沒有受罪?沒有,「樂如三禪」。此是從反面教化眾生,示現給世間人看,惡不能造,造惡必定要受惡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地獄相現前,還好懺悔得快,沒有墮入地獄。
唐朝的張善和,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此地講「暫入即出」,暫入不是真的入,地獄相現前見到了,見到之後立即懺悔。張善和的增上緣好,正在地獄相現前時,遇到一位法師從其門口經過,聽到喊救命。法師進來問是什麼原因?張善和是殺牛的,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說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紅毫相光」,表畜生道,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畜生裡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記載的皆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往昔在香港佛七中講過一個故事,在溫州頭陀寺,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裡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只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著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
「綠毫相光」,綠色是表三惡道,牠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科註云:「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三惡道的眾生見到佛光是綠色,皆能脫離惡道。這些畜生過去皆是修行人,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墮落畜生道,所以是誤入惡道。雖墮惡道,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修行念佛還沒忘記,所以還有緣分接近道場,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音聲。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此等眾生的善根一定很深厚,如經上所說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科註講此是表餓鬼,但餓鬼不一定都是說餓鬼道,可將之看作餓鬼的業因,餓鬼的業因是貪。「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過佛聞過法,都曾親近過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而墮三途。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就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三惡道業障重,很難覺悟,果然覺悟了,不次於人道。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度九法界的眾生,故說三惡道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也是金色的。
「慶雲毫相光」。科註說:慶雲是「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慶雲即是彩雲,像早晚看到彩霞一樣,它有很多顏色,表離五住煩惱。何謂五住煩惱?即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這三類。說五住還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的。
「見惑」為一住,「見一切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有三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皆稱為「愛住地」,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稱俱生煩惱。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通常也稱為見思煩惱。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無明住地」,這就變成五住。無明住地是根本,是屬於所知障,前面四住是煩惱障,合稱作五住無明,亦稱為五住煩惱。五住破盡了,就是如來果地。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此境界《華嚴經》中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
「千輪毫光」。輪相之光,比散光圓滿得多,它代表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根性比上根人還要利,這種根性的人少。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問題是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來薰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而成的,佛法亦不例外,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根性。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如此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所謂「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法如此,聞法亦是如此。「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
何謂圓法?法法皆是圓法。不僅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真實之際」,圓是事實真相。顯密教所說的大圓滿,就是圓法。圓法絕對沒有偏圓、淺深、高下之分,法法平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如此才是圓法。
千輪毫光,是表輪相。科註云:「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彌綸周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整體,才是大圓滿,方是輪相的毫光。
「寶輪毫光」,寶輪與千輪是一個意思,此句著重在「寶」,表「五道具圓根者」之意。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因其接觸佛法,一生中決定成就。一般大眾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其原因在於根性、緣分不一樣。若具足圓頓根性,又遇到好的緣分,就決定成就。此地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緣無比殊勝。能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學,就能成佛作祖,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大根性、利根性之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似信非信,或者信了不能解,解了之後不肯做。即使做的時候,疑慮重重,猶豫不決,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所得的果報,當然就不一樣。圓頓根性的人對事情看得清楚明白,事事利益眾生,自己清淨無為,纖毫不染。
「日輪毫光」。科註說,菩薩「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此皆是從境界上說。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眾生悟了,就隨順其悟處;眾生迷了,即隨順其迷處,此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學得如佛一樣,在生活中才能得大自在。
「月輪毫光」,在此地表菩薩「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二輪就是日月。「照理鑑機」,實智照理,權智鑑機。機是眾生之根機,鑑就是觀,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機緣而幫助眾生就契機。實智照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即是照理。理機雙契,方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
現今世間的「機」是危機,危機到極處。菩薩住世之目的是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對世間人微妙的動態要善於覺察才能教人,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是在觀照。四聖法界中,阿羅漢、辟支佛、諸佛菩薩,是民主自由開放,聖賢人有德有能,有慧有定,得其正面的受用。而在一真法界則是圓滿的開放,真正毫無限制,正如《華嚴》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菩薩是智慧開放,達到究竟圓滿。可是凡夫不能效法民主自由開放,凡夫一開放即隨順煩惱。煩惱一定要約束,勿令其越軌,才能維護人身的安全、社會的安定。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有殺盜淫,其殺盜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但不墮三途,連十法界也不墮,真正高明到極處。假若凡夫要造作殺盜淫,就決定墮三途。隨順智慧而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此是何道理?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判罪後立刻就關到監獄裡去,演員在舞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也無人去管他,因為那是表演,不是真的。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乃隨順智慧,世間人則是隨順煩惱。是故民主是對佛菩薩而言。若不是佛菩薩,民主就很危險。今天,民主自由是潮流,故佛菩薩順其自然,眾生民主就隨順其民主,眾生自由就隨順其自由,待到走頭無路之時,眾生也會覺悟回頭。
「宮殿毫光」。宮殿,用現代話說就是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的宮殿,則其高大的意思就表達不出來,而應想到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宮殿」在此地「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地位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即是高處,但這還不算高。「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最殊勝,愈是最殊勝的法門愈簡單,故淨宗的經論最少,僅五經一論,少才好學。
修學五經一論的任何一種,都能成就。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無量壽經》大,文字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小,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而所講的理論、原則、境界、成就,決定沒有差別。只要能依一種修學,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淨土法門真正殊勝之處。
「海雲毫光」,「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此是講佛放光這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其意義非常深廣。在第一品裡是把「大圓滿光明雲」擺在最先。此段放光,把海雲擺在最後,用意很深。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經文。光色種種不同,實為一光。一光現如此多色相,實乃光從真實智慧而來。《般若》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遍虛空法界,猶如海水一樣,遍滿大海。光聲電均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水上之波浪,依水而生。諸佛菩薩放光,皆是依實智而起的光波、聲波、磁波。
實智是平等的,不是修來的,乃自性本來具足。我們迷了才變成無明,故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波。其波是依據無明,無明就是自性,迷了自性稱為無明,覺了無明則稱為自性,故無明與自性是一。然其作用顯現兩種結果,悟後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時是六道輪迴,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迷悟之作用而已。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變化無常。體無相,用有相。用就有波,有波就有相。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佛五眼圓明能看到。我們看到光,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也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現代藉助於儀器,能觀察到音聲的高低和光波的長短。光之所以顯現不同之顏色,乃其波之長短不同耳。
現今世界紛亂,眾生苦苦,所發的波是貪瞋痴,其波不但強而且起伏大。我們念佛修定,發出的波和緩。緩和的波一衝擊貪瞋痴的波,我們的波強就變大了,惡的波度就在下降,如此才能把世間災難減緩延遲,其理在此。
我們念佛堂念佛的波,猶如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的好處就在於此。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都得利益,不僅是自利,而且還利他。我們發懇切的真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念佛,是自利利他。佛經字字句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大家更容易懂。現代科學所講的生化、物理、化學,佛皆在經典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且講得究竟圓滿。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現代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能徹底解決,此中決定沒有迷信。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第一句總結前面世尊放光現瑞。「微妙音」的含義無限深廣,一音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故稱之為微妙音。佛以微妙之音,告諸與會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彼等皆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大眾。「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此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皆是稱揚讚歎地藏菩薩。
「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是指六道。六道之中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釋迦如來用「六和敬」把一切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信仰的眾生,幫助其消除種種岐見,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此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也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學佛第一要拓開心量,要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佛門,才能懂得佛的教誨,方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不思議事」,是從體上做總結。為何種種不同能融合成一體?因為相、事、用雖有種種不同,理體卻是一個,故能歸一。就像大海,海是體,海裡的水泡千千萬萬,每個水泡雖然不同,皆依大海而起。眾生迷失,不知體是一,所以才起種種誤會。若知體是一,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是一體,離開了理體,何來現相!真如本性不可思議。
「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此是講行,亦是結宗。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和綱領。「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修因證果。十地即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此不僅是世尊在地藏法會所說之法,而且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乃至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也不能超越此總結!
我們明白結語之意,就會懂得人與人如何相處;懂得人與大自然如何相處;懂得人與鬼神如何相處。這三方面,一方面有過失就會造業。三方面處得融洽,就是修積功德。佛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和睦相處,這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其目標皆在大乘佛法裡,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
我們若不能切實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體會不到。佛家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義都深廣無盡,皆依修持功夫之不同,而有契入之深淺。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見地,就能契入一分。沒有真實功夫則無法契入,而真實功夫要從斷惡修善做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是要我們做到,「不思議事」是要我們體會,「人天利益等事」是要我們學習。是故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畢竟不退」無上菩提之事。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法會聽眾之一。他聽到世尊極力讚揚地藏菩薩,他站起來代表菩薩眾,也恭敬讚揚地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而稱著於閻浮提。觀音菩薩在此讚歎地藏菩薩「具大慈悲」,由此可知,地藏菩薩之大慈悲心不亞於觀世音菩薩。「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是形容詞,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化千萬億身」,任何地方有眾生就有地藏菩薩在。
「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功德與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是福德還是功德?若有四相,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若離四相,即是功德。佛教我們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就是功德。我們現今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為我。總是把我擺在第一,所謂修行都落在福德一邊,不是功德。我執是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裡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六道是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執著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進一步將分別也捨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如何形成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境界就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捨除,就證得了大圓滿,即是圓教如來的果地。事實真相我們明瞭之後,才懂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之用意。四相不能不離,不可不離,不離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修行證果要靠自己努力,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束手無策,此是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十條道路擺在面前,佛給我們說明,讓我們自己選擇。我們若隨順煩惱習氣,走的是三惡道。真正覺悟了,捨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則成就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此是講地藏菩薩,特別在六道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惡道眾生。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無一不讚歎地藏菩薩。「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之不盡。地藏菩薩的功德就是孝親尊師的功德,孝敬是修學的大根大本。觀音菩薩是孝敬的發揚光大,沒有根本,發揚光大從何談起!
故學佛從「孝親尊師」學起。現今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親尊師。一個社會的安危、治亂、禍福,根源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夫妻結合,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夫婦不合,家庭就破碎;家庭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就會遭殃受罪。佛陀教育重視在家庭,儒家講求「敦倫盡分」,現代大眾疏忽了家庭教育,乃是整個社會動亂、災變的根源。知道災難之起因,就知道如何防範救拔了。
一家人相聚固然有多種因緣。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相聚有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永無休止。因此,我們要接受聖賢教誨。縱然一家人是報怨而來,若有智慧,懂得盡孝,就能化解怨結,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親愛,解冤釋結,培養恩義,家庭自然和睦興旺。此正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基本的理念和基礎的課程,其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諸佛都讚歎不盡。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其中含意有遠、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讚歎品初的文字。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觀音菩薩為我們啟請。「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現在」是指當時參與法會之會眾,「未來」包括我們在內。請世尊為我們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生起孝敬之心,此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得福。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觀音菩薩與我們世界的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學佛就要懂得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可以結情緣。「情」結於一生,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長劫的苦報,決定不能為之。法緣是幫助他人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生愛憎,就是法緣。若有歡喜、討厭,就變成情緣,非常可怕!自古以來,多少在家出家的大德與一切眾生結緣,把法緣轉變成情緣,因而墮落的太多太多了!故大乘菩薩沒有相當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不講經、不說法,遠離社會,獨善其身,不容易墮惡道。大乘菩薩與大眾在一起「和光同塵」,若自己沒有定慧,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舊隨順煩惱習氣,無有不墮落者。即使講經說法,修一切善事,也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此是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確實有大因緣。十法界的眾生,尤其是六道罪苦眾生,當遇到大災難之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災難。此是有理論根據的,最重要的是「一心稱念」,才能化解災難。災難是怎樣形成的?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的現象,一心稱念的心是清淨平等的,發出的波與起伏不定的波相互干擾。若一心稱念的波力強,就能干擾惡波,而不為其所干擾,清淨平等的波就把惡念惡習的波減弱,災難現象就化解了,其理在此。
「聞名見形」,是緣。「戀慕讚歎」,「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是依教修行。「讚歎」是稱揚諸佛菩薩,宣揚佛法,是弘法利生。聞名見形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樣的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此是指還沒有發心出離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在人天裡一定會遇到善友,為其做增上緣。有善根福德的人遇到善知識,皆能生信心、能理解,依教奉行,即是勝因。「因果將熟」,是真正覺悟了,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之中不知不覺就造業,故能捨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因而就「遇佛授記」。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觀音菩薩的慈悲,與地藏菩薩無二無別,皆是憐憫苦難眾生,天龍八部若是不聽經聞法也造罪業。世尊在此教導觀音菩薩,其實也就是教導與會的大眾。「聽」是諦聽,「吾」是世尊自稱,「宣說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眾的代表。這段話很重要,說明了一個事實真相!生天,天人雖有福,但終有享盡之時,福享盡就死了。天人壽命雖長,不能無終,六道皆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皆具足。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生死,依然不究竟。不但天福會享盡,而且天人壽命盡了之後,還會墮三惡道。科註云:「三界諸天,各乘宿業」,三界是指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都「各乘宿業」。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大小也不相同,與人間一樣。假若天人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阿賴耶識裡的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而墮惡道。佛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現前強者先牽,哪個念強,就隨著那一念去投生。故臨命終時,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定去哪一道,是自己的念頭在牽引。愚痴念強,去畜生道;貪愛的念強,去餓鬼道;瞋恨的念強,去地獄道。由此可知,若我們最後一念,是念佛的力量強,就往生淨土。這一念要靠平素培養,臨命終時才會起作用。
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絕對沒錯,理上講得通,事上很少有。真正有幾個人是過去生中宿善的力量強,一時迷惑造作惡業,臨終時有人提醒,宿根起作用,這才往生,絕非僥倖。是故我們一定要在平常努力,加緊地培養,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
「五衰相現」。五衰相,經中說有兩種:「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一是身體的香味沒有了;二是身上的光微弱了;三是洗澡的時候水沾在身上;四是在境界裡起了微細的貪戀心,有一點染著;五是有眨眼的現象。此是小五衰,福報快要享盡。
「大五衰」,一是衣服染灰塵髒了;二是帽子上的花枯謝了;三是流汗(一有這種情形,其壽命不超過七天);四是身體有氣味;五是坐立不安。小五衰相現前之時,若有緣遇到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能懺悔皈依,依教修學,就能恢復增長天福,增長壽命。大五衰現前,就決定墮落。故天人愈是往高處去,墮落就愈苦。欲界天、色界天,天福享盡還有不少到人間來。四禪天、四空天壽命盡了之後,多半墮三途。「或有墮於惡道」,這就是一般常講爬得高,摔得重。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如是天人」,若其緣分好,在五衰相現前之時,「見地藏菩薩形像,或是聞地藏菩薩名」,也能「一瞻一禮」。一是一心、真心,真誠心瞻禮,就具足了懺悔。「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見聞瞻禮的福報很大,若再供養「香華、衣服飲食」,獲福當然就更大。香華、衣服飲食,皆是表法之意。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決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香供養。此只是形象,要懂得從形象中體會其實質,才是真香。我們燃香的意思是表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故能捨貪瞋痴,修戒定慧,方是真正以香供佛。「華」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飲食」表法味,「寶貝瓔珞」表莊嚴具。真正能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所獲的福報利益「無量無邊」。
科註說:「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也。」功德福利與般若如何相應?《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小,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即是此理。若著相修行,獲得的福報很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修學大乘的重要課題,若心量不能拓開,成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連初果須陀洹都不能證得,但人天福報是決定獲得。
大乘人若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方與般若相應,那就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若往生沒有把握,是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就障礙往生,所以必須捨得乾乾淨淨。是故一定要懂得布施,懂得把自己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那福報就大了,方是真正的福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段是說轉臨終時之惡業。佛家常講「死生事大」。人不是死了就一切皆了,死後到哪一道去受生,才是真正的大事。能覺悟到因緣果報的人,其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皆會收斂。印光大師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以此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皆能明瞭,容易接受。故對於改變世道人心,勸勉大眾斷惡修善,消除世間災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的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重。
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眾生啟請。故世尊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當時法會大眾擺在第二,可見本經實際上是對我們末法眾生講的。「諸世界中」,不止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與淨土經典、《華嚴經》無二無別,其對象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佛法的對象是法界一切眾生,體會到此義,心量才能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聞是「聞慧」。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之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念《地藏經》,依《地藏經》修行,但得不到經上所說的果報,於是說《地藏經》不靈,謗佛謗法。其實是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才是世間的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若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學佛何能入門!
入佛門的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經說,真正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保護,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今天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都不能與之相比。佛法重在「行」,不在「說」,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此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此地之「得聞」,是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此經的名字,聽到菩薩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才能悟入境界。
「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此是什麼境界?初果須陀洹之境界。若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何以一聽菩薩之名號就能入此境界?中國過去禪宗的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很有可能見到一樣東西,或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便契入自性之境界。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悟入得徹底,宗門是一悟就見性。此地悟入之時,並非是見性。但一念想到經教中的教誨,就能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從斷德上來說,與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歷三惡道」。雖未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貪瞋痴慢。迷惑的人起心動念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執著放不下。覺悟的人念念想菩薩、效法菩薩,想如何幫助眾生,拯救災難,貪瞋痴慢疑的心斷除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和慈悲相應。我們的智慧、能力、福報皆不夠,念念想效法菩薩是打妄想,但若是真心想此問題,自然得諸佛菩薩加持。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念念為社會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就與地藏菩薩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皆是盡虛空遍法界,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一定要用自己的財物來修福,才有功德,自己的財物才是「淨財」。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像近代楊仁山居士,他是大富長者,往生前寫下遺囑,把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現在的南京金陵刻經處就是當年楊仁山的家。他的財產沒有留給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事業,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財物寶貝捐獻出來布施,是真正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此事最容易做,隨分隨力。我們有能力,就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就請人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古時候的造像功德很大,現代造像,功德雖有,但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其理何在?佛法弘揚不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了解經義的人少。若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得到果報,所以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清楚透徹,那大眾見到地藏菩薩形像感受就不同。
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家親眷屬為其修福。何以故?因家親眷屬為他修福,若他自己不知道,不知自己有福,即生自卑心,轉業就難就慢;若知道自己有福,轉業就快。所謂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為命終人修福,一定要「使病人未終之時」,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真實的福報,使其生歡喜心,轉業就容易。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科註云:「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能免除疾病、延長福壽。《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無有善根之人,不知惡道的恐怖,為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皆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就墮落了。墮入三惡道容易,出離則難。「無有資糧」,就是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分。世間多少有財富、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一生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種福,反而招致殃咎。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依教奉行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二是業報盡了,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墮三惡道的,能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現行就能轉業,能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決定生天道或生人道,皆在此時一念懺悔的力量,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若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若臨終之時能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淨土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故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若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只能與淨土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中往生。
什麼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要得人身,第二要聞到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多善根。接觸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依教奉行,則是多福德。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肯去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此等等,皆是少福德。善根雖有,緣也遇到了,但福報很薄,因此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下一個機緣可能是無量劫之後。是故遇到機緣,聰明人一定要把握住。
怎樣才能把握住機緣?一切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看看周邊死的人,哪樣東西帶走了?故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為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在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死」字,時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放下不是在事上一切不做,到念佛堂一心念佛,這也要有很大的福報。我們本分的事,活一天做一天,雖做不執著,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就是放下。今天應做之事都做了,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做一天,也不盼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一切順其自然,皆聽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沒來,我們就很認真、很努力多做幾天,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壽命還未盡之時多幫助一些人,盡心盡力宣揚淨土法門。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干。死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全心全力去做。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現代人的親情、道義愈來愈薄,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置於不顧,還能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的就很希有了。
現今社會非常複雜,心地厚道的人愈來愈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是「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而今能想念過世父母家親眷屬,不知家親眷屬落在哪一道、生在哪個世間、或生到哪一天中,有這些想法的,大都是知恩報恩、懂得孝道學佛的人。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是教我們若想求知自己家親眷屬過世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的修學方法。修學方法很多,「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略舉一二。其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這種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皆未改變,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固有宗旨。孝敬的落實就是祭祀,是故在古代人民生活裡,祭祀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
佛法比祭祀更為殊勝。「一日到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即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供品之多寡,那是形式。形式不必過分講求,盡心盡力去辦,表我們的誠敬心。若家裡清寒貧困,供一杯水就表達我們的誠敬了。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
「莫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一般人修學為何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就懈怠厭倦,心就變了。縱然修學,皆是形式,那份真誠沒有了,故修學收不到效果。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是人」是已亡故之人。「假因業故」,業是說其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三惡道。家親眷屬以及後人常想念亡故的親人,能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親人,使其得到利益,能因此而脫離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夢到家親眷屬,夢到已過世的父母,那是其求我們幫助。我們最好是誦經念佛,把《地藏經》念一遍或三遍,念地藏菩薩名號一萬聲,定數為其迴向。亡人得多少利益,取決於我們念的誠心如何。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亡人得的福就愈大。若誦經念佛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亡人得的利益就很少。即使恭敬虔誠,經上說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亡人得七分之一而已。世間不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家親眷屬怎麼辦?就為其燒一些紙錢。因為親人在畜生道不會來找,在人道也不會來找,在地獄道沒有辦法出來,所以能夢到的多數是在鬼道。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科註云:「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正是此段經文之意。說明若是家親眷屬在世之時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若善行福德力量很大,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其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修學,超薦親人,為其培福,成就功德。
「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指佛法的機緣,在受人天福報之時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是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使其能接受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很高的標準,何時才真正得無量樂?歸結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此乃「當生成就之法門」,不必等第二生。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由此推知,人死之後去哪一道投生也在遇緣不同。我們今生若遇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皆不好,心裡煩躁,常起貪瞋痴慢,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若在今生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一定是心善行善,心善行善來生一定在三善道投生,可見得「緣」太重要了。佛法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孟母三遷」,就是選擇善緣,讓小孩生活在善的環境中,從小受到善良的薰習。故孟子能成為聖人,都是得力於母教。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兒女不聽教誨,原因是兒女所接觸的朋友不善,生活環境不善。
我們學佛要想在今生成就,就要選擇學佛的良好環境。我們建彌陀村,無非是想創造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與之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雖善,但其善還可再往上,故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等覺菩薩,在如是環境中修學,焉能不成佛!這也是諸佛如來為何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的道理之所在。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好,卻沒有眾多等覺菩薩在一起。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但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向上提升。而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裡「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所說,乃彌陀之本願功德。佛不妄語,佛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我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修學的環境,方能「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進一步說,「更能三七日中」不退初心,效果就更殊勝。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心」,故經中講一心、一禮、一瞻,「一」很重要。
「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萬是表圓滿之意,圓滿是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所念名號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念得相應。念得再多,若是不能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何謂相應?念地藏菩薩名號之時,心是地藏菩薩之心,即是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之心,心就與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是地藏菩薩之行,真正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行就與地藏菩薩的行相應。心行都相應,方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真誠到了極處。古人云:「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明顯,故能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告訴其家親眷屬現在何處。
一心,有事一心與理一心之別。能專心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是事一心,即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與真如自性相應,或者說與一真相應,就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真如、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無有邊際,入此境界即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有邊際、有範圍,故超越十法界才是理一心。此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念到煩惱障、所知障皆破盡了,才是理一心。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斷除煩惱,證得真如,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做,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把事實真相說清楚,將其斷煩惱、證入自性的經驗和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唯此而已。
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自悟、自修、自證。我們聽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之後要肯於修正一切錯誤。我們今生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若此生遇不到佛法,決定還是造業,何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省悟過來之後要真修,決定不再造業。
佛菩薩雖示現斷惡修善,教化眾生,然善惡兩邊皆不造。修一切善法,絕不希求善果,就是不造善。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皆坐斷,真正得大自在。若還有希求善果的心就不自在,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十法界。若將希求人天善福果報的念頭打斷,就超越十法界。
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若敬仰地藏菩薩,可請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西方三聖皆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皆念到了,如是比較容易攝心。此段是講修行人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見面,長大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此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在感應中告訴他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或者在夢中夢到菩薩帶他遊歷他方世界,會見自己過去的家親眷屬。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此是顯感顯應。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未現形,但有聲音告訴她,她的母親在何處。我們常常遇到、常聽說,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這樣的夢不是妄想變現的,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的夢境,是可靠的。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生活的世間,仔細觀察,夢境而已。昨天已過去,永不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楚明白,乃夢境也。今天又變成過去,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有哪一樣是真?夢裡不再造業,才算是覺悟。無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為何不在夢中做好事善事,積功累德,往後還可繼續做好夢。若造作罪業,則以後的夢皆是惡夢。知道念念皆是夢境,天天都在夢境之中,才真正五體投地地佩服釋迦牟尼佛。世尊講的是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剎那際」。
能契入這一層,才真正感佛恩。才知道善導大師所講「遇緣不同」的話,乃至理名言。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如何才能契入?要真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即是自性之障礙。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是從大夢中省悟過來,「大覺朗然」!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千日」是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每天的定課,定課雖不多,但有恆心一天都不缺,就是相續,符合淨念相繼的要求。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菩薩派遣護法神來保護。因為修持有功夫,鬼神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護衛的果報。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現在世間災變頻繁,隨時隨地皆可能遇到,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在大災難中,若還想得到平安,衣食不缺,就要修布施,不要怕布施完了沒吃沒穿。佛菩薩會送吃的送穿的來,我們要有信心。假若佛菩薩沒有送來怎麼辦?是自己業障太重,要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尤人,就能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雖不能預測,皆不會遇到。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會發生災難,身當然不會受到危害。念佛念菩薩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這是消災免難唯一的修學方法。
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都好,只要一心稱念,心行相應,感應就特別殊勝。若口念,心不相應,還做損人利己、傷害眾生、擾亂社會的事情,怎樣念也是枉然,因為心口不相應。本經所講的每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而且要知道把念佛、念菩薩名號的心,應用在生活中才起作用。不能說在佛堂做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的功課,那時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一天當中皆不變,對人事物都要誠心誠意,利益眾生,方是真修行,是真正會用功,必有感應道交。今天念佛,今天的心就像佛,願像佛,在生活中,行也像佛。唯恐明天忘記,明天再補念一遍。天天如此,做上三年,已經做熟了,一定會永遠做下去。如是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此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處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授記,所修的因真實,果報當然殊勝。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之善,不是普通之善。世間的善人沒有如此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亦無有此心量,故此是大乘菩薩之善。「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定某個地區,即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是四弘誓願裡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才出得了三界,真正覺悟。
科註云:「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我們雖發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若有若無,心不懇切不真實,故而修學功夫不得力。我們在境緣中境界轉不過來,皆是沒有真正發心。一定要發真實心。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習行般若波羅蜜」,真心才發得起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皆是我們自性本具,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然而,我們著了人我,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境界上起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分此分彼,分自分他,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煩惱,日子當然不好過。若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過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是故要發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之心。
科註云:「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皆斷了,斷煩惱的功夫與小乘初果相同。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未出離三界,然已入聖流,不是凡夫,在三界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為何不墮三途?因為不再造三途的惡業,三途的因斷掉了。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至心」。「歸」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是依教奉行。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方是皈依地藏菩薩。真心誠意的照做,就是「至心歸依」,從心回頭,功德甚大。
「香華」,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在大乘法裡,「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代表財物,「飲食」是維持生命所不能缺少的。以此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要把供養瞻禮,落實到生活之中,才是修行。
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是在家裡的佛堂,要懂得課堂作業。早課是提醒自己,一天的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這一枝香就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就是供花,花就沒有白供。晚課是反省檢點,今天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否?若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改過,明天要做的比今天好,如此方是修行。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代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是故不能成就。
若能如實修學者,「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所願就是度眾生之願,成佛道之願,脫離三界六道之願,皆能成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善男子善女人」,善字是關鍵;若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此方法求,未必得感應。善的標準在三福,若想求人天殊勝的果報,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人天善,求世間殊勝的福報才能求得到。若求出世間殊勝的果報,則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的小乘之善。何謂三皈?皈是真正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三皈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是有名無實的,但為何還要此形式?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戒經,所以為了避免別人毀謗,我們是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能做到一條,這條戒就受了,就是登壇受了戒;若做不到,等於沒有受。
科註云:「願念在內,事相據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準《十輪經》云,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在內有願有求,而所求的事相在外。所希求的事太多,說之不盡。或是求此生中的願望皆稱心如意;或希望來生得殊勝的果報;或希望在此生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是「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此處只是例舉一些,因為世出世間人想希求的事情太多了。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段經文就是《普賢行願品》裡的「如說修行供養」,法供養中的第一句。真正做到如教修行供養,所求之願皆能得到。「歸依」、「供養」,歸是回頭,從一切錯誤、過失真正回頭懺悔。如何懺除?「後不再造」。知道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方是真懺悔。
「瞻禮」是功課,時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要瞻仰、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並依教奉行。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必須把經典裡的教訓節錄出幾十條,擺在面前,天天照做,方是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不但自己要依教奉行,還要教化眾生,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己做到還不夠,還要勸化別人。
「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形像,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而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相。菩薩用什麼心、以什麼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是菩薩的形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述地藏菩薩的功德,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即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的。讚歎,不僅是要為人演說,還要為人做好榜樣。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我們修地藏法門,行願都與地藏菩薩相應,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所願所求是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的加持?兩者皆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若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就加持不上。必須自己有真因,佛菩薩做助緣,果報才能順利成就。只要認真努力地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真的是如願以償,有求必應。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科註云:「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皈依供養如法,菩薩就為我們做增上緣;皈依供養不如法,什麼樣的希求,皆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成就,既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皆是為度眾生。若只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救度眾生,則願很難成就。為眾生亦為自己,依舊有障礙。為眾生,不為自己,其願方容易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也有不能成就的,不是菩薩不幫助,是眾生業障太重。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說不說法、教不教化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佛菩薩不現身、不說法、不教化眾生,乃緣不成熟。緣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菩薩那邊。是故我們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若心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
只要善心不變,菩薩始終會保護。永遠不退心,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一定得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擁護,還會夢到菩薩摩頂授記。科註云:「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皆靠信力清淨堅固而得。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沒有智慧而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像現代中年以上的學佛人,皆有此困難。因此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此是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然「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何能遇到!「縱遇明師」,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故無成就。
「教視令熟」,視就是觀,觀察觀照,屬於慧。觀察是初步,要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用觀用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其實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要想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對初學人來說,是通過觀察觀照,再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做對比。
先觀察因果,觀察行善是否得善果,作惡是否得惡報,先從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就生智慧。禪宗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即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正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就超越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裡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都沒有了,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學習是邊聽邊忘,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是故不能開悟。我們要認真反省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心消除業障,業障不消就要輪迴六道。一輪迴,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不是說生生世世皆能遇到,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此話是真的。故今生不能成就,絕對不是說來生會遇到,很可能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退轉,退的時間太長了,一定要了解。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要牢牢地抓住,不能放鬆,如何辛苦也要咬緊牙關做到今生成就,才是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的人。
消除業障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無過去於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皆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麼都快,能得念佛三昧。業障再重的人,一生當中都能做到,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能否弘法利生?不敢肯定。要看法緣,自己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若無法緣,講得雖好,人家不聽。此時如何辦?一般皆是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故,成就的人是否住世,不是自己的事情,與自己業報已完全沒有關係,住世不住世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無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能自在往生,但示現不一定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何以故?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生起警覺之心。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的,令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都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自己的意思,看眾生之緣,應該做哪種示現,菩薩就做那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但有個原則,無論何種示現決定是利益眾生的。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此地的「聞」、「見」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這才能與菩薩相應。開智慧,是開啟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
見地藏菩薩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故我們聞名見像,知道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自性本具的心地寶藏、智慧、德能開發出來。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了。若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業障就無法消除。
在菩薩形像前求懺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要誠心誠意求懺悔。科註云:「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一定要懂地藏菩薩表法的意思。「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心地不誠就不能感動佛菩薩,對一切善人善神,都要用真誠感動;若不誠,則感得妖魔鬼怪。殺心感羅剎,瞋恚心感修羅,慳貪心感餓鬼。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科註云:「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澤,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遊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也。」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澤,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捨」,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此是舉幾個例子。主要是藉此儀式表自己的誠敬。此是至心懺悔,修誠敬的儀規。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再「以淨水一盞」,供佛菩薩像前,「經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把此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科註說得很清楚,「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一杯淨水,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不要把這杯供水倒掉,要喝下去。供水最好供涼開水,可以喝。表示我接受,認真學習之意,不是每天將佛前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事相皆在日常生活中,看其用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就是「至心鄭重」。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教我們「洗心易行」,用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心,改變錯誤的行為。
科註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要懂得表法,不是說天天喝供水就開智慧,要表裡一如,才能開智慧。天天供水,天天喝供水,一定要把不平的心洗成平等心,把污染的心洗成清淨心,才能開智慧。若每天喝供水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智慧如何能開!業障如何能消!懂得表法的義趣,不喝供水亦可。喝供水在事相上表示誠敬,取此義耳。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修此法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言之,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五辛即「蔥、蒜、韭菜、蕎頭,洋蔥」,這五樣東西不能吃。「一七或三七日」,這幾天當中要嚴格的修十善法,此是講修行的方法。
說一七、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此日程內得到感應,若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不行。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憶力,讀過的東西也能很久不忘,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科註最後一句:「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至誠者」,若對此修法有懷疑,不能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若深信不疑,以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所求而得成就,願亦遂之。有人求而不得感應,皆是精誠不足之故。精是專一,誠是誠敬。有些人讀了本經,不能夠圓解,心量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祈求,處事待人接物不誠實。能否求到?求不到。在佛菩薩形像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與大眾接觸時,惡念又起來了,煩惱習氣又起現行,則毫無用處。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在日常生活中,樣樣事情皆聰明,能開解,能記住,其效果才真的成就了。若不懂得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雖求亦得不到果報。是故,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若未來世」。此品經裡,佛皆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現今世間災難頻繁,天天皆能見到,這是無始劫來眾生積習惡業之所感召。可是現代世間人不相信。古時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還有能接受的人。現代人以為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不適合時代,應完全捨棄。新的思潮,其想法、做法結果如何,值得深思。
「衣食不足」是世間最痛苦的事。根源我們了解,但說出來無人相信。發心救濟,是治標不治本。佛的教誨是治本,是根本的救濟。「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科註說得很清楚:「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我們過去生曾修過五戒十善,由此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所遇的禍福不一樣,此是滿業所感。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與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今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若宿世造作的是惡業,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艱難困苦。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是否真正能滿所求之願?問題端在自己的存心。若對於佛法有相當的契入,就能相信「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若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豈有不如願之事!
「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地藏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之心,改心理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說明這四句話。大眾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救助也是一時的,算不了什麼。根本的救助是佛陀的教誨,永遠解除災難,幾個人能體會到佛陀的恩德?
修學最重要的是「至心恭敬」,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足見這四個字含義之深廣。徹到源底,何謂源底?即真心、自性。《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故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源底。至心真誠到極處是所感;消除一切災難,則是所應。我們能感,佛菩薩就有應。
「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是教我們如何做到至心。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本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也未必真的有效果。何以故?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把感應的通道阻塞了,故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要做到至心,得有相當的修養,智慧開了才行,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而不惑於名,不但聞佛菩薩的名號不迷惑,聞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皆不迷惑。不迷一名,一切名皆不迷;不著一相,一切相皆不著。
「念滿萬遍」,是多次薰修,希望能契入境界。經要常讀常講,尤其講比讀的效果殊勝。我自己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上得這一點利益,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靠天天講經。每講一遍就是薰修一遍,我四十年天天不斷的薰修才有這點效果。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熱心教化眾生亦是為了利益自己。若沒有一顆熱誠教化眾生的心就無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不僅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不能全心全力幫助有苦難的人,自己的災難就轉不過來。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消除災難。不肯真做,解悟得再圓滿,災難還是免不了,故「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義理很深廣,佛言真實不虛。
「是諸不如意事」,就是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的意味深長,因為災難消除的快慢是依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而定。災難有很短時間就能消除的,也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的,完全看自己的修持。自己若能頓悟,勇猛精進地修學,在短時間內就能消除災難。「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溢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有多餘的幫助別人。
「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惡夢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註云:「修善消滅安樂」,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就會產生誤會。說成「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意思就圓滿了,不至於誤會。我們希望自己有難之時,有人幫助、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幫助別人,才能收到如是之果報。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現今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與古時候不一樣,但遇到的災難是相同的。科註云:「安水陸險道」,在水陸險道旅遊能得到平安。前段有「若未來世,有諸人等」,此段有「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段經文大家注意一下,若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的可能性少;沒有加善的,只講「有諸人等」,則不然。若真行善人,則很少會遭遇災難。故對經文,字字句句我們皆要留意。
此地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其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治生」是為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或在朝廷作官,受公家的差遣;或是私人之事,探親訪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人生小孩,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這些,皆是外出的原因。
「入山林中」,旅行之時經過山林。或要渡江河大海,「大水」是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包括有猛獸毒蛇,或有強盜搶劫的地區。在過去,險道水陸皆有。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但交通事故也頻頻出現。如何能在旅途中確保平安,是所有出外旅遊者的期望。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善男子善女人還是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的念地藏菩薩名號。科註說:「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世尊教導我們,不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其中。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為何會遇到災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過去世跟虎狼獅子沒有結怨,牠看到我們理都不理,不會傷害我們。過去跟牠結了怨,牠就會來傷害。即使是初地菩薩遇到冤家,冤家也不會饒過他,故冤家宜解不宜結。《高僧傳》裡的安世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所謂是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通三世,只有世間人看不到前後的因果。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還見到世間有過失,別人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那修學就有障難。何時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方是真的有進步,業障消除,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被人殺害,也是轉禍為福。何以故?捨掉此身再受身,不知比現前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生天道享天福。若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起,不僅災難不能避免,且會墮落三途。我們能明白事理,平心靜氣觀察世間,皆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是故佛菩薩、三寶的恩德超越父母。
平常能斷惡修善,方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旅行之時,又能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念念不忘孝親尊師,念念不忘斷惡修善,念念不忘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由此而知,在旅途中就能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皆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也不會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照經典教誨去修學,利益無量無邊!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閻浮提」是指地球。此處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僅對「閻浮提有大因緣」,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
「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了,一百劫、一千劫皆說之不盡。科註云:「此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十輪》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是世尊特別地強調地藏菩薩布施的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若不能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是真正歸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眾生苦難還置若罔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此功德至心迴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把救助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方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末法九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觀之,末法時期能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惡道,就是本經所講的方法。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契機契理,本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教誨,是大乘中的大乘,與《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的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之根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品後面有重頌,重頌的目的有二。一是佛講經說法之時,聽眾有先來後到,先來的前面皆聽到,後來者則沒有聽到。若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照顧後來的人。二是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唯恐聽眾記不住,故用偈頌的方式再略說一遍,便於大眾記憶。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讀誦記憶,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一切皆以經教為準繩,方是依教奉行。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第一首,是總讚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佛看到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菩薩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一切眾生能讀誦憶念,依教奉行,無不得利益。其功德利益,乃「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說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就在阿賴耶識落下了金剛種子,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故此世間人現在雖還遭受災難,佛菩薩慈悲地讓其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給其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若眾生有善根,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中就能消災免難,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利益無比殊勝!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壽命盡了,由於造作了惡業,因此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關鍵是至心,依照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皈依是回頭,真正回頭依教修行。念頭轉過來,境界就轉,壽命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現代人多數只貪圖眼前的享受,忘恩負義。也有些眾生恩深情重,心地厚道。家親眷屬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後常常思念,不知道親人的狀況,這是知恩報恩。
「或塑或畫大士身」,或是塑造地藏菩薩形像,或是彩畫地藏菩薩形像。「悲戀瞻禮不暫捨」,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三七日中即二十一天,至誠修持一定得到感應。若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那是自己誠敬不夠。此處是三七,如此長的時間至心瞻禮,豈有不感動之理?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示其眷屬所生界」,菩薩告訴其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何處,在十法界裡的哪一界。「縱墮惡趣尋出離」,縱然家親眷屬墮在惡道,我們能將修行的功德至心迴向,就能感得地藏菩薩現身,親人就能脫離惡道。故人生在世間,積功累德很重要,對一切眾生要布施恩德,依教修行。方有孝順兒女為父母修福,自己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能在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暫捨」,若能永遠保持下去,這一生就能成佛。此是真誠恭敬到極處,能感動諸佛菩薩。此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為其摩頂授記,授記就是告訴他何時能證果,得何成就,這是佛法修學中的大事因緣。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本經,但最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欲修無上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能做到。三界之內,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常想著永脫三界輪迴。「欲修無上菩提」,是超越六道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志願宏大。既然發了大心,「先當瞻禮大士像」,求佛菩薩加持,自己依教修行,護持正法。
「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自己成就之後,要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往往也示現有業障,此是佛教化眾生之善巧,令凡夫深深警覺因果之可畏。孔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也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所以即使成佛成聖也無法轉變因果。
百丈大師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所謂不昧,不是沒有因果,而是對因果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現在所受的果,正是自己過去所造的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故受報之時心甘情願。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怨天尤人,受報之時再造罪業,因果循環永無休止。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皆甘心承受,才能化解怨結,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沒有障礙。
「瞻禮大士像」,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對一切冤家,皆用孝敬之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沒有分別,方是真正修行,才能轉業;業轉了,果報就隨之而轉。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沒有智慧,是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了智慧。我們遇到佛法、善友,發心研教學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此大願心,一定得諸佛護念。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障,不是佛菩薩不保佑,是自己造的業障一定要自己去消,佛菩薩對此無可奈何。佛菩薩把消除業障的道理和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道理要照做,業障才能消除。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故《地藏經》是根本經。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能消除。為何佛在本經一再教導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雖然願很好,佛菩薩也加持,可是讀經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原因是自己有業障,故於大乘經不能記誦。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供養」,若無孝敬,何有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有禮敬、稱讚,而後才有供養。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根基而發,沒有孝敬,慈悲是假的。無有禮敬,豈有讚歎!沒有禮敬的讚歎、供養,是虛偽的。故孝敬是根基,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從此處入手。我們要明瞭孝敬是性德,本經就是開顯我們的性德。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供一日一夜,認真如法的修學,才能得感應。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此是剋期求證,此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慎五辛」,五辛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熟食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生吃容易發脾氣,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酒肉」是葷腥,所以修學此法要素食。「邪淫及妄語」,一定要斷十惡修十善,在三七天中持戒念地藏菩薩名號。此即是打地藏七,專持地藏菩薩名號。「至心思念」,不是口念,是思念,心真誠到極處,這是關鍵。念地藏菩薩名,心與念要相應。念名思德,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和慈悲教誨。聞名見像能提醒自己依教奉行,才是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念菩薩名號,依舊打妄想造罪業,則「喊破喉嚨也枉然」!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無邊」,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為其摩頂授記。
「覺來便得利根耳」,醒後變聰明,根性利了,所求就有感應。「應是經教歷耳聞」,以後再讀經聽經,「千萬生中永不忘」,句句都能憶持不失、依教奉行。因此,「至心思念」是我們修學的關鍵,務必如是而念,方得感應!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此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才有此效果。此是求智慧的方法。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此是講轉災難。經上所說的,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的,故此品經文我們讀後感觸非常深,字字句句皆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文為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世間貧窮眾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念貧窮苦難的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比身病更嚴重的,像情緒不安、智慧不開的心病。身病需要藥物來醫治和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其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語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心善念善,境界就善;心惡念惡,環境就惡,此乃宇宙人生之真相。真正覺悟,從心地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乾淨,養成純善之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會好轉,而且轉的速度很快,則所求皆能滿願。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關鍵皆在「至心」。「瞻禮地藏像」是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一切惡事皆消滅」,境隨心轉,心不會再被境界所轉。「至於夢中盡得安」,睡夢安穩。「衣食豐饒神鬼護」,所求皆能滿願。修行的關鍵在效法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事物。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此是重頌外出旅行遇到的災難。出去旅行經過的山林是毒蛇猛獸、盜賊時常出沒的處所。「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惡神惡鬼并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颶風災難。「惡神惡鬼」是真有。為何會遭遇到惡神惡鬼,從因果上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過去生中跟惡神惡鬼沒有惡緣,他們不會找麻煩;來找麻煩,皆是過去今生得罪過他們。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文裡講得清楚,在旅行未出行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所過之處「應是諸惡皆消滅」。至心稱念,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的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還要保護。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現今社會為何不能安定?疏忽了心理建設,人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爭名奪利。孟夫子說:「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現前的世界,正是孟夫子所講的情況。故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人人都懂得孝道,皆能以孝敬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世間的災難立刻就會化解,災禍煙消雲散。
佛法沒有什麼奧祕,無非是一個「孝」字而已。佛經常講虛空法界是一體。佛教導我們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方是「孝」的深義!佛家的修學始於孝道,而終於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還欠缺一分,只有諸佛如來的孝道才真正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何以把教化眾生的重任託付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於此。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能修持孝道,能發揚孝道,那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無邊身。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以孝親尊師之心,孝順尊敬慈悲救度一切眾生,那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依感情,那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是把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行誼上。此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也是教導我們流通。本經所講的,全是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要禮請善知識,為一切大眾宣揚本經。自己要真正做到,依教修學,才能消除業障災難。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讓一切眾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但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大眾聽到地藏名,見到地藏的形像,能生起孝親尊師、效法菩薩行願之心,從而啟發眾生的善念,功德殊勝。若佛法衰微無人宣揚,大眾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現前功德得不到。形像一歷眼根,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在此。
何時建造佛像最為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眾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正知正見,那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對大眾進行機會教育,非常重要!佛門所有一切設施,皆有很深的教學內涵。不但佛菩薩形像,一切建築,一切供具,皆有其表法的義趣。
「若能以此迴法界」。如何迴向法界?拓開心量而已。世間眾生念念皆為自身的利益,矛盾衝突永遠不能避免。若把心量拓開,問題就解決了。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的眾生見到都會很親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哪一天忽然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業報之身立刻就轉變成圓滿報身。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之身。我們就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此身就是報身。我們以愛心幫助一切眾生,那是千百億化身。
此品所說的皆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佛所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正是我們迫切需求的,世尊此地都為我們做了說明,真乃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的基礎才堅固踏實,以此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我們敬仰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弘揚。尤其是《地藏經科註》註得非常好,我們學習弘揚本經,有此註解做參考足夠了。科註引經據典,蒐集很多的資料。我們弘揚時,可以蒐集一些最近的感應事例,增強聽眾的信心。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轉載- 反省懺悔 文/淨空大師
反省懺悔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就不必住在這個亂世,可以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對於西方淨土全程肯定,絲毫疑惑都沒有,往生的道理與方法也明瞭,決定去得了。《地藏經》、《華嚴經》上說,世間眾生愈是有苦難,愈是需要幫助,所以在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壞之前,能使用一天就幫一天忙。年輕人發菩提心尚且如此,何況像我這個年齡?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這一生的事情已經結束,要辦自己來生的事情,希望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是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能這樣覺悟,來生才能比這一生更好。
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知道法界的真相,但是普遍都相信有天堂、地獄,有餓鬼、畜生,總希望來生能夠生到天上、人間享福,不至於變餓鬼、變畜生。有許多人年輕的時候氣旺,剛強之氣造作一些罪業,晚年的時候多半都會懺悔,知道自己做錯的事太多,對不起眾生,對不起社會。
我過去曾聽李炳南老師說,慈禧太后晚年也懺悔,在臨死之前很感慨的囑咐後人:女子不要干政,這是她的懺悔話。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提到,清朝早年宮廷裡念《無量壽經》,從《無量壽經》裡建立共識,所以清朝每一代的帝王確實非常英明有智慧,沒有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大家統統依照佛的意思來做,人人心服口服,沒有話說。慈禧是咸豐的妃子,干政後廢除了宮廷讀經制度,一切要依她的意思去做,所以大家尊稱她作老佛爺,要依照老佛爺的意思,不依《無量壽經》,結果是亡國。她只知道鞏固自己的權位,不知道鞏固國家及人民的利益,作威作福,造作深重的罪業。所以,人在晚年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只要有良心,沒有不悔過的。這些人一生造作罪業,臨終知道後悔,做出一個好樣子,這也是表演給我們看。
佛家教我們每天反省、懺悔、改過,才能避免造作罪業。所以,佛門的早晚二課,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要依教修行,不違背佛的教誨;晚課是反省,細細的省察,這一天有沒有造作罪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叫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希望自己的善業與日俱增,自己的惡業天天減少,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得力,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在十法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想到哪裡都能辦到。
功夫不得力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正如《地藏經》上所講,必然是「隨業流轉」。業力做主宰,必然是惡業多,善業少,作主的是惡業。這種情形非常明顯,我們自己稍稍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是業力在主宰我們。譬如我們很想學好,偏偏做壞事,這就是業力在主宰。業力是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順心意的境界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假若死的時候還是業力作主,業力會牽引你入六道輪迴,如果是惡業必然牽引你往三惡道;善業做主宰,就是人、天二道受生;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生三善道。淨業能做得了主,才能生佛國。淨業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自己的心都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能與四弘誓願相應,都能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相應,就是菩薩,已經超凡入聖,必定生在佛國。
儒家教學的目的,希望大家做聖人、做賢人、做君子,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原則,要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裡特別講求「克己」,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習氣;不能克服,格物就沒有功夫。格物是克制欲望,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享受的欲望克服、降低。
佛法講,欲望愈降低,你在欲界天愈往上升。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欲望愈少,來生享天福;欲望愈濃、愈執著,果報是往下墮落。佛法教人要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所以教人一定要斷欲望。心理上不能有絲毫的欲望,要捨得乾乾淨淨,要知道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你能夠捨棄欲望就是捨棄六道輪迴,捨棄了六道輪迴,再到六道輪迴來,就是菩薩度眾生,是乘願再來,不是輪迴來受報。示現的種種形象,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來唱戲、表演的,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我們要能體會佛所說的甚深義趣。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15)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就不必住在這個亂世,可以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對於西方淨土全程肯定,絲毫疑惑都沒有,往生的道理與方法也明瞭,決定去得了。《地藏經》、《華嚴經》上說,世間眾生愈是有苦難,愈是需要幫助,所以在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壞之前,能使用一天就幫一天忙。年輕人發菩提心尚且如此,何況像我這個年齡?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這一生的事情已經結束,要辦自己來生的事情,希望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是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能這樣覺悟,來生才能比這一生更好。
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知道法界的真相,但是普遍都相信有天堂、地獄,有餓鬼、畜生,總希望來生能夠生到天上、人間享福,不至於變餓鬼、變畜生。有許多人年輕的時候氣旺,剛強之氣造作一些罪業,晚年的時候多半都會懺悔,知道自己做錯的事太多,對不起眾生,對不起社會。
我過去曾聽李炳南老師說,慈禧太后晚年也懺悔,在臨死之前很感慨的囑咐後人:女子不要干政,這是她的懺悔話。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提到,清朝早年宮廷裡念《無量壽經》,從《無量壽經》裡建立共識,所以清朝每一代的帝王確實非常英明有智慧,沒有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大家統統依照佛的意思來做,人人心服口服,沒有話說。慈禧是咸豐的妃子,干政後廢除了宮廷讀經制度,一切要依她的意思去做,所以大家尊稱她作老佛爺,要依照老佛爺的意思,不依《無量壽經》,結果是亡國。她只知道鞏固自己的權位,不知道鞏固國家及人民的利益,作威作福,造作深重的罪業。所以,人在晚年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只要有良心,沒有不悔過的。這些人一生造作罪業,臨終知道後悔,做出一個好樣子,這也是表演給我們看。
佛家教我們每天反省、懺悔、改過,才能避免造作罪業。所以,佛門的早晚二課,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要依教修行,不違背佛的教誨;晚課是反省,細細的省察,這一天有沒有造作罪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叫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希望自己的善業與日俱增,自己的惡業天天減少,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得力,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在十法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想到哪裡都能辦到。
功夫不得力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正如《地藏經》上所講,必然是「隨業流轉」。業力做主宰,必然是惡業多,善業少,作主的是惡業。這種情形非常明顯,我們自己稍稍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是業力在主宰我們。譬如我們很想學好,偏偏做壞事,這就是業力在主宰。業力是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順心意的境界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假若死的時候還是業力作主,業力會牽引你入六道輪迴,如果是惡業必然牽引你往三惡道;善業做主宰,就是人、天二道受生;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生三善道。淨業能做得了主,才能生佛國。淨業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自己的心都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能與四弘誓願相應,都能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相應,就是菩薩,已經超凡入聖,必定生在佛國。
儒家教學的目的,希望大家做聖人、做賢人、做君子,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原則,要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裡特別講求「克己」,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習氣;不能克服,格物就沒有功夫。格物是克制欲望,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享受的欲望克服、降低。
佛法講,欲望愈降低,你在欲界天愈往上升。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欲望愈少,來生享天福;欲望愈濃、愈執著,果報是往下墮落。佛法教人要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所以教人一定要斷欲望。心理上不能有絲毫的欲望,要捨得乾乾淨淨,要知道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你能夠捨棄欲望就是捨棄六道輪迴,捨棄了六道輪迴,再到六道輪迴來,就是菩薩度眾生,是乘願再來,不是輪迴來受報。示現的種種形象,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來唱戲、表演的,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我們要能體會佛所說的甚深義趣。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15)
轉載-人間萬事--時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時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生命在那裡?《四十二章經》說:「生命在呼吸間。」因此,時間就是生命,愛惜生命就不能浪費時間。時間是維繫生命的要素,時間好像一座工廠,可以製造福德因緣,可以製造歷史功績,可以生產美好的事物,但看身為工廠主人的你如何運作了。時間究竟有什麼用呢?
一、時間是試場: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可以檢驗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因為一個人的修養,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出來,但時間久了,善惡好壞就歷歷分明了。
二、時間最公平: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擁有同樣的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很會利用時間,有的人卻只會浪費時間;有的人覺得時間不夠用,有的人卻不知道怎麼消磨時間。
三、時間的意義:工作忙碌的人,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乃人生一大美事;挑燈夜戰的考生,讀書時間充足對他是多麼重要;作奸犯科的歹徒,擔心被警察制伏,日子難熬;疾病纏身的人,其痛苦真是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意義因人而有不同。
四、時間的階段性:時間是有階段性的,一天有早中晚的轉換,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一生有日日月月的交替,在無限的時空裡,生命則是一期一期的輪轉著。
五、時間如流星:時間如流星,剎那流逝,曾幾何時,紅顏成為老嫗,少年成為白頭,怎可不珍惜呢?有的人用時間創造功業,有的人用時間為未來培養因緣,有的人浪費時間在人我是非中,想想,你過的是那一種日子呢?
六、時間有因果:因果就在時間裡,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今年播種,明年收成。人也有「三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不慎!
七、時間是殺手:所謂「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昔日風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流逝,令人不勝唏噓!時間賜給我們生命,也會斬斷我們的生命。因此,吾人蒙賜的數十年歲月應該好好利用,一旦時間消逝,一切就做不成了。
八、時間是資本:成也時間,敗也時間,時間能解決一切難解的問題。所以,擁有多少時間,就擁有多少本錢。坐擁時間,何事不成?
和人生最親近的就是時間,再好的親朋好友終會離我們而去,但是時間始終跟隨著你我。所以,沐浴陽光之下,要知道光明的可貴;飲用潔淨清水,要知道清涼的可貴;擁有生命,更要知道時間的可貴。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生命在那裡?《四十二章經》說:「生命在呼吸間。」因此,時間就是生命,愛惜生命就不能浪費時間。時間是維繫生命的要素,時間好像一座工廠,可以製造福德因緣,可以製造歷史功績,可以生產美好的事物,但看身為工廠主人的你如何運作了。時間究竟有什麼用呢?
一、時間是試場: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可以檢驗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因為一個人的修養,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出來,但時間久了,善惡好壞就歷歷分明了。
二、時間最公平: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擁有同樣的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很會利用時間,有的人卻只會浪費時間;有的人覺得時間不夠用,有的人卻不知道怎麼消磨時間。
三、時間的意義:工作忙碌的人,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乃人生一大美事;挑燈夜戰的考生,讀書時間充足對他是多麼重要;作奸犯科的歹徒,擔心被警察制伏,日子難熬;疾病纏身的人,其痛苦真是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意義因人而有不同。
四、時間的階段性:時間是有階段性的,一天有早中晚的轉換,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一生有日日月月的交替,在無限的時空裡,生命則是一期一期的輪轉著。
五、時間如流星:時間如流星,剎那流逝,曾幾何時,紅顏成為老嫗,少年成為白頭,怎可不珍惜呢?有的人用時間創造功業,有的人用時間為未來培養因緣,有的人浪費時間在人我是非中,想想,你過的是那一種日子呢?
六、時間有因果:因果就在時間裡,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今年播種,明年收成。人也有「三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不慎!
七、時間是殺手:所謂「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昔日風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流逝,令人不勝唏噓!時間賜給我們生命,也會斬斷我們的生命。因此,吾人蒙賜的數十年歲月應該好好利用,一旦時間消逝,一切就做不成了。
八、時間是資本:成也時間,敗也時間,時間能解決一切難解的問題。所以,擁有多少時間,就擁有多少本錢。坐擁時間,何事不成?
和人生最親近的就是時間,再好的親朋好友終會離我們而去,但是時間始終跟隨著你我。所以,沐浴陽光之下,要知道光明的可貴;飲用潔淨清水,要知道清涼的可貴;擁有生命,更要知道時間的可貴。
轉載-調漲保費難補健保黑洞 文/人間福報社論
調漲保費難補健保黑洞
衛生署日前在監理委員會進行口頭報告時,突然提出健保保費調漲至百分之五點四一、年保費收入四千二百多億元的「最高」費率。執政黨立委隨即提出反對的意見,預料在年底選舉將屆之時,此一調漲方案勢必難以過關。
但是,造成健保財務黑洞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得不讓我們憂心,衛生署還是會以提高保費做為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案。
行政院「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社會安全組召集人呂寶靜指出,一個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必須保費負擔公平且負擔得起,醫療給付範圍合乎人民需求、支付制度合理、醫療品質良好、財務健全透明化。目前全民健保財務失衡、保費差距過大、醫療資訊不公開透明,都是應改善的方向。
針對全民健保的改革,社安組提出九項具體建議,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被保險人的保費負擔以家戶總所得為基礎,上下限及付費口數之限制,應考量其付費能力,以免各所得階層出現負擔比例不公平之情事;健保財務收支應考量合理醫療費用,並應以抑制醫療浪費、藥價等不當支出為基礎來計算;支付制度應從現行的論量計酬,朝向論質、論病例計酬等前瞻性方向改革,建立醫療費用監督及管理機制;醫療品質應由全民健保局之外的單位獨立監控;政府應每年定期公開全民健保及其特約醫事機構的財務與品質資訊,公開的資訊內容應考量民眾可閱讀性及可近性。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逾十年,國人就診次數,從平均每年每人十二次攀升至十五次,比起歐美國家七至九次高出甚多,甚者還有一人一年看病六百八十七次的世界紀錄;全民健保每月不足二十至三十億元,一年不足約二百五十至三百億元之多。為了填滿此一財務缺口,健保局就只想到從人民的身上拿錢最為直接快速。
事實上,健保財務缺口並非是健保費率過低所致,而是有太多的漏洞讓再多的經費補助也無法填滿財務危機。如醫療浪費、藥價黑洞、詐領健保給付等都是眾所皆知的健保問題所在,只要能夠針對這些已浮上檯面的問題一一解決,根本不用調漲健保費率就可以立即改善健保的財務危機。
可是,行政院對經發會社安組所提出的九項建議,依舊是老話重提,並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醫院財務的公開化,為何不馬上立法要求醫院財務公開呢?此一資訊的公開,馬上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藥價黑洞、詐領健保及醫療浪費等問題。
去年底,檢調單位積極查察詐領健保案件,就收到立即成效,醫院的健保給付馬上就下降數億元,顯示出有甚多的醫院是靠著健保漏洞謀求自己的私利,也代表著尋此方向來縮小健保黑洞是正確方向。但是我們的健保局卻不積極去遏阻此類弊案的發生,卻是厚顏領四個月半的績效獎金,而只想以調漲費率來填補健保漏洞。
總之,全民健保是要以人民的健康為前提,如果只是以金錢來做為健保的考量,則費率提高再多也難以解決問題,更難確保民眾的健康
衛生署日前在監理委員會進行口頭報告時,突然提出健保保費調漲至百分之五點四一、年保費收入四千二百多億元的「最高」費率。執政黨立委隨即提出反對的意見,預料在年底選舉將屆之時,此一調漲方案勢必難以過關。
但是,造成健保財務黑洞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得不讓我們憂心,衛生署還是會以提高保費做為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案。
行政院「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社會安全組召集人呂寶靜指出,一個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必須保費負擔公平且負擔得起,醫療給付範圍合乎人民需求、支付制度合理、醫療品質良好、財務健全透明化。目前全民健保財務失衡、保費差距過大、醫療資訊不公開透明,都是應改善的方向。
針對全民健保的改革,社安組提出九項具體建議,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被保險人的保費負擔以家戶總所得為基礎,上下限及付費口數之限制,應考量其付費能力,以免各所得階層出現負擔比例不公平之情事;健保財務收支應考量合理醫療費用,並應以抑制醫療浪費、藥價等不當支出為基礎來計算;支付制度應從現行的論量計酬,朝向論質、論病例計酬等前瞻性方向改革,建立醫療費用監督及管理機制;醫療品質應由全民健保局之外的單位獨立監控;政府應每年定期公開全民健保及其特約醫事機構的財務與品質資訊,公開的資訊內容應考量民眾可閱讀性及可近性。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逾十年,國人就診次數,從平均每年每人十二次攀升至十五次,比起歐美國家七至九次高出甚多,甚者還有一人一年看病六百八十七次的世界紀錄;全民健保每月不足二十至三十億元,一年不足約二百五十至三百億元之多。為了填滿此一財務缺口,健保局就只想到從人民的身上拿錢最為直接快速。
事實上,健保財務缺口並非是健保費率過低所致,而是有太多的漏洞讓再多的經費補助也無法填滿財務危機。如醫療浪費、藥價黑洞、詐領健保給付等都是眾所皆知的健保問題所在,只要能夠針對這些已浮上檯面的問題一一解決,根本不用調漲健保費率就可以立即改善健保的財務危機。
可是,行政院對經發會社安組所提出的九項建議,依舊是老話重提,並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醫院財務的公開化,為何不馬上立法要求醫院財務公開呢?此一資訊的公開,馬上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藥價黑洞、詐領健保及醫療浪費等問題。
去年底,檢調單位積極查察詐領健保案件,就收到立即成效,醫院的健保給付馬上就下降數億元,顯示出有甚多的醫院是靠著健保漏洞謀求自己的私利,也代表著尋此方向來縮小健保黑洞是正確方向。但是我們的健保局卻不積極去遏阻此類弊案的發生,卻是厚顏領四個月半的績效獎金,而只想以調漲費率來填補健保漏洞。
總之,全民健保是要以人民的健康為前提,如果只是以金錢來做為健保的考量,則費率提高再多也難以解決問題,更難確保民眾的健康
Sunday, July 30,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笑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笑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笑表示友善,笑能化解人生的憂悲,笑也可以增加人生的自信。然而生活中,有些笑不但不當而且不美,甚至還會惹人討厭!試舉如下:
一、奸笑:作奸犯科的人,笑起來多半齜牙咧嘴,笑聲的節奏更是教人聽了毛骨悚然。
二、訕笑:雖是輕描淡寫的笑,但是笑聲中隱藏著對人不屑一聽、不屑一看的輕視之意,讓人聽了心裡難受。
三、暗笑:有的人不敢當著人前公然的笑,只有在暗地裡偷笑。例如古代主從關係分明,主人做事不當,僕人只能在背地裡偷偷的笑;又如朋友不受規勸,事情終告失敗,另一方也只有暗自竊笑了。
四、苦笑:遇上無可奈何,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只好發出一聲苦笑。例如,君子對小人的行徑不想置評,只好苦笑了事;忠臣不恥奸臣的不當作為,也只有長嘆一聲了。
五、陰笑:有一種笑聲,聽不出來有歡喜、讚美、祝福的味道,而是充滿等著看你好戲的意味,那就是陰笑。
六、冷笑:冷笑是對人輕蔑、不滿的笑聲。一聲冷笑,真會笑得人不知如何是好。
七、嘲笑:嘲笑就是用冷笑話,用語言音聲表達對人的諷刺和批評,帶有戲弄之意。
八、諂笑:有的人為了拍馬屁,不得不強作笑容以討好對方,即是諂笑。
九、乾笑:不想笑而勉強的笑,是為乾笑。好比有人在眾人面前說你的糗事,你也只好乾笑二聲以示無奈了。
十、賣笑:有很多貧苦人家的女孩,為了家計,不得已到聲色場中賣笑,過著強顏歡笑的生活,實際上內心之苦,豈能道得!
十一、傻笑:有的人因為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只好傻笑;也有的人則是裝瘋賣傻,故意給予傻笑。
十二、憨笑:憨笑雖然不存惡意、壞心,但是這種笑也不具意義。
笑的種類很多,除了上述所舉,另外還有假笑、恥笑、調笑、哂笑等等;由於上述所說的笑都是不存好心、不懷好意,所以倒不如不笑。
「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有時想要得到別人的微微一笑並不容易,何況是真情的開懷大笑,那就更難了。《阿含經》裡提到世間有「五種非人」,其中一種就是「應笑而不笑」,所以適度合宜的一笑,也是做人應有的修養。但是千萬不要「皮笑肉不笑」,甚至因為自己行為不當而「貽笑大方」,那就要被人看輕了。希望我們的人間,到處充滿歡笑,讓許多不當的笑聲隱沒,大家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笑表示友善,笑能化解人生的憂悲,笑也可以增加人生的自信。然而生活中,有些笑不但不當而且不美,甚至還會惹人討厭!試舉如下:
一、奸笑:作奸犯科的人,笑起來多半齜牙咧嘴,笑聲的節奏更是教人聽了毛骨悚然。
二、訕笑:雖是輕描淡寫的笑,但是笑聲中隱藏著對人不屑一聽、不屑一看的輕視之意,讓人聽了心裡難受。
三、暗笑:有的人不敢當著人前公然的笑,只有在暗地裡偷笑。例如古代主從關係分明,主人做事不當,僕人只能在背地裡偷偷的笑;又如朋友不受規勸,事情終告失敗,另一方也只有暗自竊笑了。
四、苦笑:遇上無可奈何,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只好發出一聲苦笑。例如,君子對小人的行徑不想置評,只好苦笑了事;忠臣不恥奸臣的不當作為,也只有長嘆一聲了。
五、陰笑:有一種笑聲,聽不出來有歡喜、讚美、祝福的味道,而是充滿等著看你好戲的意味,那就是陰笑。
六、冷笑:冷笑是對人輕蔑、不滿的笑聲。一聲冷笑,真會笑得人不知如何是好。
七、嘲笑:嘲笑就是用冷笑話,用語言音聲表達對人的諷刺和批評,帶有戲弄之意。
八、諂笑:有的人為了拍馬屁,不得不強作笑容以討好對方,即是諂笑。
九、乾笑:不想笑而勉強的笑,是為乾笑。好比有人在眾人面前說你的糗事,你也只好乾笑二聲以示無奈了。
十、賣笑:有很多貧苦人家的女孩,為了家計,不得已到聲色場中賣笑,過著強顏歡笑的生活,實際上內心之苦,豈能道得!
十一、傻笑:有的人因為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只好傻笑;也有的人則是裝瘋賣傻,故意給予傻笑。
十二、憨笑:憨笑雖然不存惡意、壞心,但是這種笑也不具意義。
笑的種類很多,除了上述所舉,另外還有假笑、恥笑、調笑、哂笑等等;由於上述所說的笑都是不存好心、不懷好意,所以倒不如不笑。
「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有時想要得到別人的微微一笑並不容易,何況是真情的開懷大笑,那就更難了。《阿含經》裡提到世間有「五種非人」,其中一種就是「應笑而不笑」,所以適度合宜的一笑,也是做人應有的修養。但是千萬不要「皮笑肉不笑」,甚至因為自己行為不當而「貽笑大方」,那就要被人看輕了。希望我們的人間,到處充滿歡笑,讓許多不當的笑聲隱沒,大家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Saturday, July 2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應酬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應酬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免不了會有許多應酬。所謂「應酬」,有公務的應酬,也有私人的應酬;有必要的應酬,也有不具意義的應酬。每天和人應酬,正事不做,確實不當;如果全然不與人往來交流,也無法促進友誼。所以,適度的應酬還是很重要。
應酬主要是為了示好,表示善意、感謝,但不一定要與對方虛意周旋,可以透過禮物往來、禮貌性的拜訪等,彼此互通訊息,也就算是應酬了。
至於如何適當的應酬?在此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第一、現代科技進步,會用e-mail問候,用簡訊致意,不但方便,也能傳達關懷之意。
第二、用卡片拜年、拜壽,但不宜泛濫,到處寄發會失去意義,所以只要選擇適當的時候,寄給幾個至親好友就行了。
第三、所謂「秀才人情紙一張」,雖不是厚禮相送,但是在特別的日子,或是出外旅行時,用張短箋、明信片,寫個隻字片語,傳遞內心的祝福,也是非常有意義。
第四、每逢過年過節,可以透過書信問候,乃至一函遍發,說明自己的近況,讓關心你的親朋好友放心。
第五、若遇親友遷居、生子等喜慶之事,可以送上鮮花為禮,既方便又能表達祝賀之意。
第六、若遇自己有喜慶之事,比方六十大壽、升官調職、移民他國,或是重大成就時,可以設宴招待親友,讓他們同沾你的喜悅。但是最好不要在這個時候收受禮物,因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最要感謝的還是大家給予的助緣,怎可要他人再破費呢?
第七、假如是團體舉辦的活動、慶典,可以用電報、賀函或者贈送花籃表示祝賀。
第八、無論婚喪喜慶,都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以表達對喜事的衷心祝福或喪事的哀悼之意。這也不失是應酬之道。
說到應酬,這是現代公眾人物最感頭痛的事了,有時整天忙於參加宴席,甚至明明有要事在身,心急如焚,卻苦於不得脫身。應酬不只費時,紅包、白包一份接一份地給,也是多所破費。尤其現代的政治人物,每天問政的時間有限,大部分的時間都得花在應酬上,因為不應酬,就難以獲得選票,所以公眾人物第一感到難為的就是應酬了。
有的人好面子,你若是「禮到人不到」,他就怪你不給面子,就是請了代表前往,他也嫌你不夠意思,非得要你親自出馬不可,那就實在是令人為難了。
以上應酬的辦法,希望能為應酬太多,整日忙於應酬而苦的人,提供參考之意。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免不了會有許多應酬。所謂「應酬」,有公務的應酬,也有私人的應酬;有必要的應酬,也有不具意義的應酬。每天和人應酬,正事不做,確實不當;如果全然不與人往來交流,也無法促進友誼。所以,適度的應酬還是很重要。
應酬主要是為了示好,表示善意、感謝,但不一定要與對方虛意周旋,可以透過禮物往來、禮貌性的拜訪等,彼此互通訊息,也就算是應酬了。
至於如何適當的應酬?在此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第一、現代科技進步,會用e-mail問候,用簡訊致意,不但方便,也能傳達關懷之意。
第二、用卡片拜年、拜壽,但不宜泛濫,到處寄發會失去意義,所以只要選擇適當的時候,寄給幾個至親好友就行了。
第三、所謂「秀才人情紙一張」,雖不是厚禮相送,但是在特別的日子,或是出外旅行時,用張短箋、明信片,寫個隻字片語,傳遞內心的祝福,也是非常有意義。
第四、每逢過年過節,可以透過書信問候,乃至一函遍發,說明自己的近況,讓關心你的親朋好友放心。
第五、若遇親友遷居、生子等喜慶之事,可以送上鮮花為禮,既方便又能表達祝賀之意。
第六、若遇自己有喜慶之事,比方六十大壽、升官調職、移民他國,或是重大成就時,可以設宴招待親友,讓他們同沾你的喜悅。但是最好不要在這個時候收受禮物,因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最要感謝的還是大家給予的助緣,怎可要他人再破費呢?
第七、假如是團體舉辦的活動、慶典,可以用電報、賀函或者贈送花籃表示祝賀。
第八、無論婚喪喜慶,都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以表達對喜事的衷心祝福或喪事的哀悼之意。這也不失是應酬之道。
說到應酬,這是現代公眾人物最感頭痛的事了,有時整天忙於參加宴席,甚至明明有要事在身,心急如焚,卻苦於不得脫身。應酬不只費時,紅包、白包一份接一份地給,也是多所破費。尤其現代的政治人物,每天問政的時間有限,大部分的時間都得花在應酬上,因為不應酬,就難以獲得選票,所以公眾人物第一感到難為的就是應酬了。
有的人好面子,你若是「禮到人不到」,他就怪你不給面子,就是請了代表前往,他也嫌你不夠意思,非得要你親自出馬不可,那就實在是令人為難了。
以上應酬的辦法,希望能為應酬太多,整日忙於應酬而苦的人,提供參考之意。
轉載-朝野看經濟 認知落差大 文/人間福報社論
朝野看經濟 認知落差大
近年由於執政當局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政權的繼續操控上,再加上偏執意識形態,內部族群分化,政黨惡鬥,治安敗壞,貪腐風行;對外則兩岸關係惡化,採取鎖國主義,自外於國際社會,日趨走向邊緣化,以致經濟衰退、通貨膨脹、投資萎縮、產業出走、失業日眾、所得偏低、貧富懸殊,人民生活日趨困苦。
由於經濟是與每個人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人民對於經濟現象的認知,固然會參照政府部門公布的具體資料,但是對經濟現象的理解與評價,卻多依據個體的感受。政府部門對經濟現象的認知與解釋,常會為了表現施政成績的良好,作出粉飾與誇大、掩藏與扭曲,未能顯現事實。人民雖說是本於個人的真實感受,但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個體差異與總體綜合的不同,再加上個人所處地位角色,政治態度與政黨偏好的分殊,而產生與政府部門歧異的看法。
政府與民間對於同一經濟現象,有認知上的差距,固然難以避免;但若在長期間內,甚至在資訊平衡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則顯示有嚴重的危機,不可等閒視之。在經濟現象方面,雙方有認知差距的現象,不止一端;下面舉出普遍存在的幾個例子。
一、對社會治安的認知差距: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去年一年發生的刑事案件近六十萬件,平均每日發生一千六百四十四件;這還不包括「犯罪黑數」在內。搶劫、強暴、偷盜、殺人、詐騙、縱火,真是不一而足,還有專找富人的勒人勒贖。真是出門固然有危險,在家竟也不安全。官方認為治安改善,民間則覺日夜難安。
二、對投資環境的認知差距:近年來,具有高水準勞工與方便公共設施的台灣,竟然投資不足,無論外商、僑商、連本國人都認為台灣政局不穩定、兩岸關係惡化,外部隨時可能爆發危機,內部又貪腐無效率,在在讓投資者卻步。民間感受如此,官方反以強化意識形態治國為得之計,陷國家於邊緣化而不自覺。
三、對失業偏高的認知差距:近五年來台灣的失業率一直在百分之五上下徘徊。失業造成生活困境,自殺、全家自殺的悲劇一再發生,而犯罪案件也日益增加,幾乎都導因於失業。但官方總以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失業率較台灣高,其實兩者為不能相比較的社會發展階段而自欺欺人。
四、對大陸經濟的認知差距:當今的中國大陸不但發展成世界工廠,也發展成世界市場,經濟規模超過日本,外匯存底冠於全球,國勢日盛,非但在經濟方面表現亮麗,在科技、體育、藝術,尤其是軍事上都在世界占一席之地;但官方說法是大陸政治不穩,失業嚴重,遭美日抵制,崩潰在即。
五、對台商投資的認知差距:由於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成長率高冠世界,全球投資者莫不趨之若騖,搶占先機,惟恐落後。官方說法卻是台商在大陸包二奶,以致家庭失和;雇秘書遭人詐騙,財露白凶殺搶劫,生活不便坐困愁城。民間卻認為,留在台灣只有等死,向大陸發展才有活路。
因為官方民間對同一現象的認知有差距,就會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老戲碼,自然不會舉國一心,和衷共濟!
近年由於執政當局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政權的繼續操控上,再加上偏執意識形態,內部族群分化,政黨惡鬥,治安敗壞,貪腐風行;對外則兩岸關係惡化,採取鎖國主義,自外於國際社會,日趨走向邊緣化,以致經濟衰退、通貨膨脹、投資萎縮、產業出走、失業日眾、所得偏低、貧富懸殊,人民生活日趨困苦。
由於經濟是與每個人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人民對於經濟現象的認知,固然會參照政府部門公布的具體資料,但是對經濟現象的理解與評價,卻多依據個體的感受。政府部門對經濟現象的認知與解釋,常會為了表現施政成績的良好,作出粉飾與誇大、掩藏與扭曲,未能顯現事實。人民雖說是本於個人的真實感受,但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個體差異與總體綜合的不同,再加上個人所處地位角色,政治態度與政黨偏好的分殊,而產生與政府部門歧異的看法。
政府與民間對於同一經濟現象,有認知上的差距,固然難以避免;但若在長期間內,甚至在資訊平衡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則顯示有嚴重的危機,不可等閒視之。在經濟現象方面,雙方有認知差距的現象,不止一端;下面舉出普遍存在的幾個例子。
一、對社會治安的認知差距: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去年一年發生的刑事案件近六十萬件,平均每日發生一千六百四十四件;這還不包括「犯罪黑數」在內。搶劫、強暴、偷盜、殺人、詐騙、縱火,真是不一而足,還有專找富人的勒人勒贖。真是出門固然有危險,在家竟也不安全。官方認為治安改善,民間則覺日夜難安。
二、對投資環境的認知差距:近年來,具有高水準勞工與方便公共設施的台灣,竟然投資不足,無論外商、僑商、連本國人都認為台灣政局不穩定、兩岸關係惡化,外部隨時可能爆發危機,內部又貪腐無效率,在在讓投資者卻步。民間感受如此,官方反以強化意識形態治國為得之計,陷國家於邊緣化而不自覺。
三、對失業偏高的認知差距:近五年來台灣的失業率一直在百分之五上下徘徊。失業造成生活困境,自殺、全家自殺的悲劇一再發生,而犯罪案件也日益增加,幾乎都導因於失業。但官方總以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失業率較台灣高,其實兩者為不能相比較的社會發展階段而自欺欺人。
四、對大陸經濟的認知差距:當今的中國大陸不但發展成世界工廠,也發展成世界市場,經濟規模超過日本,外匯存底冠於全球,國勢日盛,非但在經濟方面表現亮麗,在科技、體育、藝術,尤其是軍事上都在世界占一席之地;但官方說法是大陸政治不穩,失業嚴重,遭美日抵制,崩潰在即。
五、對台商投資的認知差距:由於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成長率高冠世界,全球投資者莫不趨之若騖,搶占先機,惟恐落後。官方說法卻是台商在大陸包二奶,以致家庭失和;雇秘書遭人詐騙,財露白凶殺搶劫,生活不便坐困愁城。民間卻認為,留在台灣只有等死,向大陸發展才有活路。
因為官方民間對同一現象的認知有差距,就會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老戲碼,自然不會舉國一心,和衷共濟!
Friday, July 28, 2006
轉載-屠夫和兒子的命運
屠夫和兒子的命運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樹葉,
死神的使者已經在你的身邊,
你即將展開漫長的死亡之旅,卻尚未準備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能證得聖者的境界。
‧‧‧‧‧‧‧‧‧‧‧‧‧‧‧‧‧‧‧‧‧‧‧‧‧‧
你的生命即將結束,
開始步向無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卻尚未備妥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不再生死輪迴了。
舍衛城中有位從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歡吃牛肉,堅持每天的飲食必須有咖哩牛肉飯。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給一家人吃的肉擺在一旁。當他離開家後,他的一位朋友勸他妻子把肉賣掉,所以當天就沒有咖哩牛肉飯了。他非常生氣,就跑到後院去,割下一隻公牛的舌頭,加以烘焙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吃飯時,他想要咬一口牛舌頭,但卻咬斷自己的舌頭,而和那隻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從他的口中流出來,使他極度痛苦,又異常憤怒,終於死於非命,並且往生到悲慘的境界。他的妻子對他的遭遇非常驚嚇,便勸他的兒子趕快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去,免得這種惡運變成詛咒,降臨到他身上。她的兒子就到怛剎尸羅去當金匠。後來,他與老闆的女兒結婚,也養育了幾個孩子。等孩子都長大後,他才落葉歸根,返回舍衛城。他的兒子們都是佛陀的虔誠信徒,所以非常擔心他們的父親,因為他的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家中應供。供養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尊者,我們是以父親的名義供養佛陀和比丘的。請您慈悲的向他說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們的父親開示:「你漸漸老了,你的身體像枯萎的葉子,現在,你必須為未來的生命做準備,建立奉獻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個有智慧的人吧!」
察覺到世間生命無常,並且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後,這老人證得了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樹葉,
死神的使者已經在你的身邊,
你即將展開漫長的死亡之旅,卻尚未準備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能證得聖者的境界。
‧‧‧‧‧‧‧‧‧‧‧‧‧‧‧‧‧‧‧‧‧‧‧‧‧‧
你的生命即將結束,
開始步向無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卻尚未備妥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不再生死輪迴了。
舍衛城中有位從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歡吃牛肉,堅持每天的飲食必須有咖哩牛肉飯。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給一家人吃的肉擺在一旁。當他離開家後,他的一位朋友勸他妻子把肉賣掉,所以當天就沒有咖哩牛肉飯了。他非常生氣,就跑到後院去,割下一隻公牛的舌頭,加以烘焙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吃飯時,他想要咬一口牛舌頭,但卻咬斷自己的舌頭,而和那隻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從他的口中流出來,使他極度痛苦,又異常憤怒,終於死於非命,並且往生到悲慘的境界。他的妻子對他的遭遇非常驚嚇,便勸他的兒子趕快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去,免得這種惡運變成詛咒,降臨到他身上。她的兒子就到怛剎尸羅去當金匠。後來,他與老闆的女兒結婚,也養育了幾個孩子。等孩子都長大後,他才落葉歸根,返回舍衛城。他的兒子們都是佛陀的虔誠信徒,所以非常擔心他們的父親,因為他的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家中應供。供養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尊者,我們是以父親的名義供養佛陀和比丘的。請您慈悲的向他說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們的父親開示:「你漸漸老了,你的身體像枯萎的葉子,現在,你必須為未來的生命做準備,建立奉獻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個有智慧的人吧!」
察覺到世間生命無常,並且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後,這老人證得了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婚外情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婚外情
星雲大師
婚外情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有個女孩,覺得爸爸是很有道德的君子,媽媽也是勤勞、賢慧的家庭主婦。兩個都是好人,一個是好爸爸,一個是好媽媽,爸爸勤於讀書、寫作、辦公,媽媽勤於家務,擅長理家,但是兩人感情不好,夫妻相處,冷若冰霜。爸爸老了以後,就跟女兒講:「女兒啊,爸爸這一生最遺憾的就是婚姻不幸福。」
「好爸爸、好媽媽,奇怪,為什麼不幸福呢?」女兒不了解。後來她長大後也結婚了,跟過去的爸爸媽媽一樣,對方也是一個好丈夫,自己也自覺是個賢慧、勤勞的家庭主婦,但是夫妻感情一樣不好,她常想:我如此為家庭努力付出,為家庭勤勞作務,為什麼丈夫不愛我呢?
有一天,丈夫在庭院裡彈吉他,彈得正得意的時候,看到太太提著水桶、拖把走過來,就說:「太太,妳來聽,我彈的這一段好聽嗎?」太太立刻放下雜事,走過去聽先生彈吉他。丈夫這時忽然有感而發,他說:「我現在才覺得妳是我太太,妳對我還是很好,過去妳都是愛拖把、愛地板,我總覺得妳根本不愛我。」
丈夫接著說:「妳平時雖然把廚房整理得很乾淨,把客廳布置得很整潔幽雅,但是這些工作只要找個工人來做就可以了,何必討個太太呢?我娶太太的目的是為了要妳愛我,現在妳來聽我彈吉他,我才感覺到原來妳還是愛我的。妳記得嗎?過去我們談戀愛時,經常到公園去談心,是不是我們現在每天也撥一些時間到公園走走啊?」
後來夫妻倆彼此協定,丈夫要太太做什麼,就寫給太太看;太太希望丈夫怎麼待我,也寫給丈夫看,兩個人每天都要看一看彼此的要求與希望,然後互相配合。
由上述的故事看來,社會上為什麼會有很多婚外情的發生?其理由不外乎:
一、夫妻溝通不良,彼此沒有相互體貼、包容,沒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尤其沒有共同的話題,自然感情日趨轉淡。
二、沒有建立共識,沒有把對方融為一體,彼此同體共生。
三、有第三者介入。這種情形通常是夫妻之間已有不能令對方滿意之處,這時剛好有第三者介入,於是很容易一觸就產生火花。
四、丈夫性好漁色,見異思遷。
五、妻子所愛不當,太過專注於家務,或只關心孩子,也會讓丈夫移情別戀。
六、雙方各有缺陷,包括身體、心理、思想上的,讓對方不能滿足。
夫妻之間怎麼會產生婚外情?觀此可見雙方都有責任,所以營造一個幸福的家,要靠夫妻同心協力,不能把責任留給任何一方。
菜根譚
感情失落者,安慰他以慈作情,以智化情;家庭失和者,勸告他以愛得愛,圓滿自在。
星雲大師
婚外情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有個女孩,覺得爸爸是很有道德的君子,媽媽也是勤勞、賢慧的家庭主婦。兩個都是好人,一個是好爸爸,一個是好媽媽,爸爸勤於讀書、寫作、辦公,媽媽勤於家務,擅長理家,但是兩人感情不好,夫妻相處,冷若冰霜。爸爸老了以後,就跟女兒講:「女兒啊,爸爸這一生最遺憾的就是婚姻不幸福。」
「好爸爸、好媽媽,奇怪,為什麼不幸福呢?」女兒不了解。後來她長大後也結婚了,跟過去的爸爸媽媽一樣,對方也是一個好丈夫,自己也自覺是個賢慧、勤勞的家庭主婦,但是夫妻感情一樣不好,她常想:我如此為家庭努力付出,為家庭勤勞作務,為什麼丈夫不愛我呢?
有一天,丈夫在庭院裡彈吉他,彈得正得意的時候,看到太太提著水桶、拖把走過來,就說:「太太,妳來聽,我彈的這一段好聽嗎?」太太立刻放下雜事,走過去聽先生彈吉他。丈夫這時忽然有感而發,他說:「我現在才覺得妳是我太太,妳對我還是很好,過去妳都是愛拖把、愛地板,我總覺得妳根本不愛我。」
丈夫接著說:「妳平時雖然把廚房整理得很乾淨,把客廳布置得很整潔幽雅,但是這些工作只要找個工人來做就可以了,何必討個太太呢?我娶太太的目的是為了要妳愛我,現在妳來聽我彈吉他,我才感覺到原來妳還是愛我的。妳記得嗎?過去我們談戀愛時,經常到公園去談心,是不是我們現在每天也撥一些時間到公園走走啊?」
後來夫妻倆彼此協定,丈夫要太太做什麼,就寫給太太看;太太希望丈夫怎麼待我,也寫給丈夫看,兩個人每天都要看一看彼此的要求與希望,然後互相配合。
由上述的故事看來,社會上為什麼會有很多婚外情的發生?其理由不外乎:
一、夫妻溝通不良,彼此沒有相互體貼、包容,沒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尤其沒有共同的話題,自然感情日趨轉淡。
二、沒有建立共識,沒有把對方融為一體,彼此同體共生。
三、有第三者介入。這種情形通常是夫妻之間已有不能令對方滿意之處,這時剛好有第三者介入,於是很容易一觸就產生火花。
四、丈夫性好漁色,見異思遷。
五、妻子所愛不當,太過專注於家務,或只關心孩子,也會讓丈夫移情別戀。
六、雙方各有缺陷,包括身體、心理、思想上的,讓對方不能滿足。
夫妻之間怎麼會產生婚外情?觀此可見雙方都有責任,所以營造一個幸福的家,要靠夫妻同心協力,不能把責任留給任何一方。
菜根譚
感情失落者,安慰他以慈作情,以智化情;家庭失和者,勸告他以愛得愛,圓滿自在。
轉載-黃藍燈是信心崩潰的警訊 文/人間福報社論
黃藍燈是信心崩潰的警訊
由於油價連續上漲、股市疲軟,加上民間呼籲陳總統下台的激盪,經建會日前公布景氣燈號,在連續十個月代表穩定發展的綠燈之後,六月首度亮出黃藍燈,除了顯示景氣欠佳之外,也象徵著前景堪憂。而正在召開的經續會又因為深綠把持,兩岸政策緊縮,與民間的期待落差太大。綜觀整個經濟發展情勢,毋寧說,這是信心崩潰的前兆。
經濟部公布的六月景氣概況,領先指標、同時指標、景氣燈號都同步下降,景氣對策信號的綜合判斷分數也下降;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民眾對未來半年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都持悲觀態度,這兩項指數也創下歷史新低;民眾對未來投資情況和未來經濟景氣的信心都悲觀。因此,預計下半年的經濟成長不可能好。
民眾對整體經濟情勢之所以立趨悲觀的原因,從純經濟的因素分析,是因為油價上漲帶動物價上漲。今年國際原油價格飆漲,進口原物料成本增加,廠商要多花成本。而國內油價又連續上漲,行政院和經濟部根本就不顧民眾的生計,只一味放任中油喊漲。緊接著麵粉和糖類食品也跟漲。儘管各界早有預期,經濟部似乎聽不到民眾的呼喊。
信心指數下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非經濟的因素。民間呼籲陳水扁總統下台的聲浪持續高漲,陳總統在立法院罷免案未能通過之後,已下定決心,不論風吹雨打,一定要把任期做滿。面對親綠學者的連署以及發表第二次聲明,總統府只是回應會虛心受教。面對中正紀念堂前的絕食學生,反正那只是一人學運,派個秘書長去探視,已是最高規格。
然而,陳總統和民進黨可能不知道,第一家庭惹出的風風雨雨,以「死皮賴臉」的方式頑抗,不僅是道德淪喪的表徵,也使得台灣政治進入民主的黑暗時期,這不僅是反民意、反民主,也是反倫理、反道德的回應。親綠學者認為陳總統未來兩年已經喪失治國能力和領導資格。陳總統口口聲聲以高道德標準自期,但民眾的心聲只不過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對陳總的要求也是最簡單的價值判斷而已。得到這樣的回應,試問,人民還有什麼信心?
政府多年來大聲疾呼要拚經濟,經續會的召開,在野黨缺席、六大工商團體退席,以深綠的和淺綠的政團、學者在玩「家家酒」的遊戲,完全無視於民間業者和台商多年的呼籲,兩岸組分組會議,硬是把對大陸投資百分之四十上限解禁以及直航的議題刪除。這種不顧現實的情況和業界的需求,對拚經濟有什麼幫助?
黃藍燈是一個訊號,但是種種經濟和非經濟因素顯示,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整個政經情勢,在在說明了政府的聲明和作為已經與民眾的需求背道而馳。民眾對於經濟景氣不看好,最主要的是因為對政府已經失去信心,如果政府還看不清楚,一直以「沒有通膨危機」回應黃藍燈的警訊,也只能說政府缺乏遠見,或是裝聾作啞根本沒有誠意。民眾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由於油價連續上漲、股市疲軟,加上民間呼籲陳總統下台的激盪,經建會日前公布景氣燈號,在連續十個月代表穩定發展的綠燈之後,六月首度亮出黃藍燈,除了顯示景氣欠佳之外,也象徵著前景堪憂。而正在召開的經續會又因為深綠把持,兩岸政策緊縮,與民間的期待落差太大。綜觀整個經濟發展情勢,毋寧說,這是信心崩潰的前兆。
經濟部公布的六月景氣概況,領先指標、同時指標、景氣燈號都同步下降,景氣對策信號的綜合判斷分數也下降;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民眾對未來半年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都持悲觀態度,這兩項指數也創下歷史新低;民眾對未來投資情況和未來經濟景氣的信心都悲觀。因此,預計下半年的經濟成長不可能好。
民眾對整體經濟情勢之所以立趨悲觀的原因,從純經濟的因素分析,是因為油價上漲帶動物價上漲。今年國際原油價格飆漲,進口原物料成本增加,廠商要多花成本。而國內油價又連續上漲,行政院和經濟部根本就不顧民眾的生計,只一味放任中油喊漲。緊接著麵粉和糖類食品也跟漲。儘管各界早有預期,經濟部似乎聽不到民眾的呼喊。
信心指數下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非經濟的因素。民間呼籲陳水扁總統下台的聲浪持續高漲,陳總統在立法院罷免案未能通過之後,已下定決心,不論風吹雨打,一定要把任期做滿。面對親綠學者的連署以及發表第二次聲明,總統府只是回應會虛心受教。面對中正紀念堂前的絕食學生,反正那只是一人學運,派個秘書長去探視,已是最高規格。
然而,陳總統和民進黨可能不知道,第一家庭惹出的風風雨雨,以「死皮賴臉」的方式頑抗,不僅是道德淪喪的表徵,也使得台灣政治進入民主的黑暗時期,這不僅是反民意、反民主,也是反倫理、反道德的回應。親綠學者認為陳總統未來兩年已經喪失治國能力和領導資格。陳總統口口聲聲以高道德標準自期,但民眾的心聲只不過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對陳總的要求也是最簡單的價值判斷而已。得到這樣的回應,試問,人民還有什麼信心?
政府多年來大聲疾呼要拚經濟,經續會的召開,在野黨缺席、六大工商團體退席,以深綠的和淺綠的政團、學者在玩「家家酒」的遊戲,完全無視於民間業者和台商多年的呼籲,兩岸組分組會議,硬是把對大陸投資百分之四十上限解禁以及直航的議題刪除。這種不顧現實的情況和業界的需求,對拚經濟有什麼幫助?
黃藍燈是一個訊號,但是種種經濟和非經濟因素顯示,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整個政經情勢,在在說明了政府的聲明和作為已經與民眾的需求背道而馳。民眾對於經濟景氣不看好,最主要的是因為對政府已經失去信心,如果政府還看不清楚,一直以「沒有通膨危機」回應黃藍燈的警訊,也只能說政府缺乏遠見,或是裝聾作啞根本沒有誠意。民眾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Thursday, July 2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丈夫五等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丈夫五等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人都要娶妻為人丈夫,女人也總要嫁人為妻。男女雙方結婚以後,從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等,忽然結合在一起生活,「琴瑟和鳴」最為重要。所以,男人有了妻子之後,要扮演好丈夫的角色,要負起做丈夫的責任,要做一個稱職的好丈夫。
如何才能做一個好丈夫呢?茲分五等說明如下:
一、負責任的丈夫:丈夫的責任,要保護妻小,守護家人的安全,讓家人生活不虞匱乏,對於兒女的教育及其交友情形等,都要關心,所以舉凡家中的經濟、教育、安全、對外公關、與朋友往來等,丈夫都要負起一家之長的責任。
二、有職業的丈夫:男人要有職業,才能養家活口,而且所從事的職業要正當,不可以靠賭博、走私、販毒,乃至貪污等非法所得營生,要讓家人有正當的經濟生活,同時要顧及家人的榮辱、安全,所以要安份、守法的勤勞工作,不可以貪污,也不要妄求一夕致富。
三、有愛心的丈夫:男人是一家之長,不但要供給家人的經濟生活所需,對家人要關懷,尤其要能體恤妻子的辛勞,主動幫忙家務,以身作則做為子女的榜樣。甚至家人以外的親朋好友、鄰里、社區等,都能關心。一個有愛心,尤其有幽默感的男人,能製造家庭的歡樂,豐富家人的精神生活,才是一個好丈夫。
四、有知性的丈夫:丈夫在家庭裡,地位如同總司令,大大小小都要尊重總司令的權威,所以做丈夫的必須要有廣博的學問,要有通達的知識,對社會的政經時事要能了解,對地理歷史的常識都能知道,一個有知性的丈夫才能做妻兒的老師,才能領導家人學習、成長,提升生命的內涵。
五、有正行的丈夫:為人丈夫要讓妻子兒女等全家老小以他馬首是瞻,尤其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健全的道德,為人正派,不酗酒、不賭博、不借貸、不宴遊等。平時要能回家吃晚飯,偶有交際應酬,縱使不能全家參加,至少要夫妻雙雙出席。所謂身教重於言教,一個有正行的丈夫,必能為妻兒的表率,必能教育出品德兼優的下一代,所以是一個好丈夫。
女人選擇丈夫,不一定要外表高帥,或是能言善道,重要的是要誠實、正直、負責任、有愛心。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丈夫是一生的伴侶,不能不慎重選擇。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人都要娶妻為人丈夫,女人也總要嫁人為妻。男女雙方結婚以後,從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等,忽然結合在一起生活,「琴瑟和鳴」最為重要。所以,男人有了妻子之後,要扮演好丈夫的角色,要負起做丈夫的責任,要做一個稱職的好丈夫。
如何才能做一個好丈夫呢?茲分五等說明如下:
一、負責任的丈夫:丈夫的責任,要保護妻小,守護家人的安全,讓家人生活不虞匱乏,對於兒女的教育及其交友情形等,都要關心,所以舉凡家中的經濟、教育、安全、對外公關、與朋友往來等,丈夫都要負起一家之長的責任。
二、有職業的丈夫:男人要有職業,才能養家活口,而且所從事的職業要正當,不可以靠賭博、走私、販毒,乃至貪污等非法所得營生,要讓家人有正當的經濟生活,同時要顧及家人的榮辱、安全,所以要安份、守法的勤勞工作,不可以貪污,也不要妄求一夕致富。
三、有愛心的丈夫:男人是一家之長,不但要供給家人的經濟生活所需,對家人要關懷,尤其要能體恤妻子的辛勞,主動幫忙家務,以身作則做為子女的榜樣。甚至家人以外的親朋好友、鄰里、社區等,都能關心。一個有愛心,尤其有幽默感的男人,能製造家庭的歡樂,豐富家人的精神生活,才是一個好丈夫。
四、有知性的丈夫:丈夫在家庭裡,地位如同總司令,大大小小都要尊重總司令的權威,所以做丈夫的必須要有廣博的學問,要有通達的知識,對社會的政經時事要能了解,對地理歷史的常識都能知道,一個有知性的丈夫才能做妻兒的老師,才能領導家人學習、成長,提升生命的內涵。
五、有正行的丈夫:為人丈夫要讓妻子兒女等全家老小以他馬首是瞻,尤其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健全的道德,為人正派,不酗酒、不賭博、不借貸、不宴遊等。平時要能回家吃晚飯,偶有交際應酬,縱使不能全家參加,至少要夫妻雙雙出席。所謂身教重於言教,一個有正行的丈夫,必能為妻兒的表率,必能教育出品德兼優的下一代,所以是一個好丈夫。
女人選擇丈夫,不一定要外表高帥,或是能言善道,重要的是要誠實、正直、負責任、有愛心。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丈夫是一生的伴侶,不能不慎重選擇。
轉載-獨立機構應符公平公正原則 文/人間福報社論
獨立機構應符公平公正原則
在後現代文明及民主政治中,獨立機構或獨立單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防腐去貪及追求公平正義、尊重專業分工、實踐多元自由理念上,皆有其極重要的功能與角色,已成為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但台灣卻因為政治惡鬥及政治人物私心自用,在獨立機構與獨立單位上,走得跌跌撞撞,台灣如果要實現政治清明、追求社會正義,必須要有建全的獨立機構,這是台灣民主化的極重要工作。
看看當前現狀,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設立的第一個獨立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即紛擾不斷;獨立機構金管會更是風風雨雨;華視在公共化的過程中,人事問題也是紛紛擾擾;甚至前不久爭議不斷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就因為認識不清,中研院形式上為總統府所轄,但是實質上為獨立機構,此為國際慣例。
獨立機關,一般而言,為針對特別需要專業化、去政治化或必須充分顧及政治與社會多元價值之公共事務,執行裁決性、管制性或調查性之事項。獨立機構要「獨立」的最重要功能有三:
一、調查或監督有權力者:有權力單位或個人最容易掩蓋犯罪,或壓迫調查,所以必須有獨立機構行使權力。在國家體制內,如監察院與司法院,在體制外成立如香港知名的廉政公署、以及美國的獨立檢察官制度等。
台灣的監察委員與大法官皆由總統提名,已有裁判兼球員之譏;廉政公署等的獨立單位,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尤其是從「三一九」槍擊案,到現在的第一家庭疑案,民間再三呼籲設置獨立檢察官,以昭公信,政府當局卻置若罔聞。
二、涉及重大利益,尤其是金融方面:美國的獨立機構早期全部皆著重於此,一八八七年設立州際商務委員會,為全球第一個獨立機關之設立,最知名的如一九一三年設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一九一五年聯邦貿易委員會、一九三四年證券交易委員會等。台灣的金管會、證交會、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央銀行等皆應是獨立機構,但是捫心自問,這些機構在台灣真的不受行政干預,獨立行使職權嗎?
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政黨利益:在國外例如人權委員會、勞工關係委員會、環境保護署等都是獨立機構,不受政黨干預;尤其是選委會、公視集團、NCC等,是全世界公認最需要獨立行使職權的單位,但是選委會與公視完全獨立公正嗎?
現代民主需要獨立機構,是要獨立於政治控制,排除政黨干預,但是在台灣我們污辱了獨立機構,選委會有委員竟然公然替政黨站台,主任委員政治立場鮮明,這是民主的笑話;環保署在北宜高速公路中節節敗退、全面失守;金管會、證交會、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央銀行,政治運作的痕跡累累。
更可議的是行政單位掌控人事權,此次大法官認為NCC是立法權侵犯了行政權,但是行政院版的委員名單,真的公正、公平、公義嗎?從金管會、證交會、選委會、公視等的人事中,執政黨真的用人沒有政黨色彩嗎?為何監察委員名單卡在立法院一年多,仍僵在那裡?
台灣只有私心自用的政治惡鬥、只有結黨營私的一黨之私,根本沒有獨立機構生存空間,所以失去了防腐去貪、公平正義、尊重專業、多元自由等的機制,才導致今日的亂局。
真心期待台灣能有許多獨立於政治控制,不受政黨干預的獨立機構,以勇氣實現公平正義,才能使台灣有未來。
在後現代文明及民主政治中,獨立機構或獨立單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防腐去貪及追求公平正義、尊重專業分工、實踐多元自由理念上,皆有其極重要的功能與角色,已成為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但台灣卻因為政治惡鬥及政治人物私心自用,在獨立機構與獨立單位上,走得跌跌撞撞,台灣如果要實現政治清明、追求社會正義,必須要有建全的獨立機構,這是台灣民主化的極重要工作。
看看當前現狀,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設立的第一個獨立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即紛擾不斷;獨立機構金管會更是風風雨雨;華視在公共化的過程中,人事問題也是紛紛擾擾;甚至前不久爭議不斷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就因為認識不清,中研院形式上為總統府所轄,但是實質上為獨立機構,此為國際慣例。
獨立機關,一般而言,為針對特別需要專業化、去政治化或必須充分顧及政治與社會多元價值之公共事務,執行裁決性、管制性或調查性之事項。獨立機構要「獨立」的最重要功能有三:
一、調查或監督有權力者:有權力單位或個人最容易掩蓋犯罪,或壓迫調查,所以必須有獨立機構行使權力。在國家體制內,如監察院與司法院,在體制外成立如香港知名的廉政公署、以及美國的獨立檢察官制度等。
台灣的監察委員與大法官皆由總統提名,已有裁判兼球員之譏;廉政公署等的獨立單位,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尤其是從「三一九」槍擊案,到現在的第一家庭疑案,民間再三呼籲設置獨立檢察官,以昭公信,政府當局卻置若罔聞。
二、涉及重大利益,尤其是金融方面:美國的獨立機構早期全部皆著重於此,一八八七年設立州際商務委員會,為全球第一個獨立機關之設立,最知名的如一九一三年設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一九一五年聯邦貿易委員會、一九三四年證券交易委員會等。台灣的金管會、證交會、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央銀行等皆應是獨立機構,但是捫心自問,這些機構在台灣真的不受行政干預,獨立行使職權嗎?
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政黨利益:在國外例如人權委員會、勞工關係委員會、環境保護署等都是獨立機構,不受政黨干預;尤其是選委會、公視集團、NCC等,是全世界公認最需要獨立行使職權的單位,但是選委會與公視完全獨立公正嗎?
現代民主需要獨立機構,是要獨立於政治控制,排除政黨干預,但是在台灣我們污辱了獨立機構,選委會有委員竟然公然替政黨站台,主任委員政治立場鮮明,這是民主的笑話;環保署在北宜高速公路中節節敗退、全面失守;金管會、證交會、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央銀行,政治運作的痕跡累累。
更可議的是行政單位掌控人事權,此次大法官認為NCC是立法權侵犯了行政權,但是行政院版的委員名單,真的公正、公平、公義嗎?從金管會、證交會、選委會、公視等的人事中,執政黨真的用人沒有政黨色彩嗎?為何監察委員名單卡在立法院一年多,仍僵在那裡?
台灣只有私心自用的政治惡鬥、只有結黨營私的一黨之私,根本沒有獨立機構生存空間,所以失去了防腐去貪、公平正義、尊重專業、多元自由等的機制,才導致今日的亂局。
真心期待台灣能有許多獨立於政治控制,不受政黨干預的獨立機構,以勇氣實現公平正義,才能使台灣有未來。
Wednesday, July 26, 2006
轉載- 畫圓──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來台演出 文/證嚴大師
標題 : 畫圓──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來台演出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是由一群身體有缺陷的人士組成,團員中有人少了雙手、缺
了腿,更多是眼盲、失聰的殘疾人士,然而他們的相似處不僅是身有殘疾,更大的共
通點,是他們都「笑看人生」。
這一群身體有缺憾的表演者,以最美的歌聲與舞步,行遍世界四十多國,克服萬難的
精神、堅強的毅力,精采動人的表演震撼了無數無數人。
慈濟人熱烈迎接
此次由台灣企業家穿針引線,接引藝術團來台演出,除其中兩場,其餘十四場皆為公
益表演,用以激勵台灣殘疾人士,鋪展亮麗人生;並回饋長年護持大愛電視台之慈濟
環保志工。
五十四人組成的藝術團,行李總計四噸多重,包括重達一噸的蓮花座。這是為加強舞
台效果特別帶來的道具,因為團員們早已聞悉慈濟深耕全球的大愛足跡,一心要以最
完美的演出與所有慈濟人分享。團員們更發願在台活動期間茹素,這分心意真的很可
貴。
相同的,慈濟人也以最熱誠的心迎接團員們到來。榮董們全力聯繫籌備,在短短一個
月的時間中完成場地、票務等艱鉅任務;北、中、南、東慈濟人更使出渾身解數,以
慈濟歌曲、手語、地方特色表演,來歡迎遠道而至的朋友。大家都很開心、很感
動,也很敬重這些殘疾藝術人。
人人皆有潛能,看看他們的表演,傳達了人文真善美,令台灣社會大眾獲得很好的學
習。每個人皆曾遭遇困境,就看如何突破,如何展現本能與潛能,這群藝術人真正體
現了「身殘心不殘」的勇氣,給予消極悲觀的人生很大的啟示。
無處不敦煌 無人不菩薩
釋迦佛《本生經》裡記載,佛陀現相人間,時而現殘障相,時而現微賤相,佛陀以何
種面相示現人前,無不是希冀教化眾生。我們看到舞台上這群殘疾人士,不也是現殘
障相來教化我們嗎?那一分美化的心靈,像湧出的清泉,永不止盡地湧現,讓我們忘
掉煩惱,去掉心中的邪惡。
佛陀教育我們,「身、口、意」造下「十惡」:「身」造下殺、盜、淫三
業;「口」造下四惡業─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意」興起三惡念─
貪、瞋、癡,這一切乃因人的六根接觸外界的六塵,所造下的諸多惡業。但這群殘疾
人士因天生的缺憾,使其遠離塵俗,心靈的清淨反而超越一般人。
聾啞者,耳不聽蜚語、口不傳是非;目盲者,眼不見非淨,免於世間形形色色的污
染;肢體殘障者,缺了手、缺了腳,卻表達出美妙的身段。他們憑藉的並非表象的器
官,耳、口、目……等,而是用「心」,聽到的是「心音」,團員間的互動也是依靠心
的交流及默契。
敦煌佛窟裡雕刻許多佛、菩薩、天人,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但天地萬物皆難免
於「成住壞空」,敦煌佛窟千年的歷史,歲月剝蝕、世代變遷,終歸凋零,世間一切
物質無不在歲月流逝。然而這群殘疾人士表演的「千手觀音」,二十一個人演出,看
起來卻像一個人;這種美不就是敦煌佛窟裡,那群巧奪天工的菩薩相?許許多多的菩
薩,活動地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尊千手觀音,一手、一手、百手、千手,每一隻手都
可變化無窮;以一化無窮,他們也可以成為千百億化身,看!這即是活的菩薩。
人文之美,敦煌之美,現於我們眼前,所以我說「無處不敦煌」。若人人的心靈,能
受這般人文所陶冶與感化,則「無處不敦煌,無人不菩薩」,人人都是菩薩,每天所
見皆是美的境界,每個人擁有的人生都會很可愛。
看看他們的舞姿,清淨而美妙,真美啊!真正是微妙相悉現眼前。
互助互愛不殘缺 善的回響勵人心
最令人感動的,團員間都是互相感恩,互相幫助,人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感恩!我
聽不到,你幫我聽到了;我看不到,你幫我看到了;我做不到,你幫我做到了。他們
只有一念單純的心,那就是感恩心;這種感恩心,即是人文之美,我實在很佩服,他
們做到了我常對慈濟人說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善解、包容、知足、感
恩」。他們如此合齊,這分美深深印刻在我們心中。
將近二十天,我幾乎天天都提起這群最尊重也是最敬愛的菩薩,也天天都聽到訊
息,他們所到之處、經過之地都獲得許許多多的讚美,善的回響源源不絕,救了很多
人的心。
老菩薩發願以殘疾藝術人為模範,更加認真做環保;身罹殘疾的孩子,透過父母的口
說出勇敢活下去的心願;悲傷失意的人,認清了自己還有很多優點;限於小愛的
人,決定化小為大,共同為淨化社會而努力……
所以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這一群可愛、可敬的藝術團菩薩們,你們合作無間、互相
彌補的示範,為我們畫了一個很圓、很美的人生。這是給台灣民眾一個最好的禮
物,感恩你們!也感恩所有慈濟人在這次活動中全力配合,圓滿一場場美的演出,感
恩!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是由一群身體有缺陷的人士組成,團員中有人少了雙手、缺
了腿,更多是眼盲、失聰的殘疾人士,然而他們的相似處不僅是身有殘疾,更大的共
通點,是他們都「笑看人生」。
這一群身體有缺憾的表演者,以最美的歌聲與舞步,行遍世界四十多國,克服萬難的
精神、堅強的毅力,精采動人的表演震撼了無數無數人。
慈濟人熱烈迎接
此次由台灣企業家穿針引線,接引藝術團來台演出,除其中兩場,其餘十四場皆為公
益表演,用以激勵台灣殘疾人士,鋪展亮麗人生;並回饋長年護持大愛電視台之慈濟
環保志工。
五十四人組成的藝術團,行李總計四噸多重,包括重達一噸的蓮花座。這是為加強舞
台效果特別帶來的道具,因為團員們早已聞悉慈濟深耕全球的大愛足跡,一心要以最
完美的演出與所有慈濟人分享。團員們更發願在台活動期間茹素,這分心意真的很可
貴。
相同的,慈濟人也以最熱誠的心迎接團員們到來。榮董們全力聯繫籌備,在短短一個
月的時間中完成場地、票務等艱鉅任務;北、中、南、東慈濟人更使出渾身解數,以
慈濟歌曲、手語、地方特色表演,來歡迎遠道而至的朋友。大家都很開心、很感
動,也很敬重這些殘疾藝術人。
人人皆有潛能,看看他們的表演,傳達了人文真善美,令台灣社會大眾獲得很好的學
習。每個人皆曾遭遇困境,就看如何突破,如何展現本能與潛能,這群藝術人真正體
現了「身殘心不殘」的勇氣,給予消極悲觀的人生很大的啟示。
無處不敦煌 無人不菩薩
釋迦佛《本生經》裡記載,佛陀現相人間,時而現殘障相,時而現微賤相,佛陀以何
種面相示現人前,無不是希冀教化眾生。我們看到舞台上這群殘疾人士,不也是現殘
障相來教化我們嗎?那一分美化的心靈,像湧出的清泉,永不止盡地湧現,讓我們忘
掉煩惱,去掉心中的邪惡。
佛陀教育我們,「身、口、意」造下「十惡」:「身」造下殺、盜、淫三
業;「口」造下四惡業─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意」興起三惡念─
貪、瞋、癡,這一切乃因人的六根接觸外界的六塵,所造下的諸多惡業。但這群殘疾
人士因天生的缺憾,使其遠離塵俗,心靈的清淨反而超越一般人。
聾啞者,耳不聽蜚語、口不傳是非;目盲者,眼不見非淨,免於世間形形色色的污
染;肢體殘障者,缺了手、缺了腳,卻表達出美妙的身段。他們憑藉的並非表象的器
官,耳、口、目……等,而是用「心」,聽到的是「心音」,團員間的互動也是依靠心
的交流及默契。
敦煌佛窟裡雕刻許多佛、菩薩、天人,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但天地萬物皆難免
於「成住壞空」,敦煌佛窟千年的歷史,歲月剝蝕、世代變遷,終歸凋零,世間一切
物質無不在歲月流逝。然而這群殘疾人士表演的「千手觀音」,二十一個人演出,看
起來卻像一個人;這種美不就是敦煌佛窟裡,那群巧奪天工的菩薩相?許許多多的菩
薩,活動地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尊千手觀音,一手、一手、百手、千手,每一隻手都
可變化無窮;以一化無窮,他們也可以成為千百億化身,看!這即是活的菩薩。
人文之美,敦煌之美,現於我們眼前,所以我說「無處不敦煌」。若人人的心靈,能
受這般人文所陶冶與感化,則「無處不敦煌,無人不菩薩」,人人都是菩薩,每天所
見皆是美的境界,每個人擁有的人生都會很可愛。
看看他們的舞姿,清淨而美妙,真美啊!真正是微妙相悉現眼前。
互助互愛不殘缺 善的回響勵人心
最令人感動的,團員間都是互相感恩,互相幫助,人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感恩!我
聽不到,你幫我聽到了;我看不到,你幫我看到了;我做不到,你幫我做到了。他們
只有一念單純的心,那就是感恩心;這種感恩心,即是人文之美,我實在很佩服,他
們做到了我常對慈濟人說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善解、包容、知足、感
恩」。他們如此合齊,這分美深深印刻在我們心中。
將近二十天,我幾乎天天都提起這群最尊重也是最敬愛的菩薩,也天天都聽到訊
息,他們所到之處、經過之地都獲得許許多多的讚美,善的回響源源不絕,救了很多
人的心。
老菩薩發願以殘疾藝術人為模範,更加認真做環保;身罹殘疾的孩子,透過父母的口
說出勇敢活下去的心願;悲傷失意的人,認清了自己還有很多優點;限於小愛的
人,決定化小為大,共同為淨化社會而努力……
所以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這一群可愛、可敬的藝術團菩薩們,你們合作無間、互相
彌補的示範,為我們畫了一個很圓、很美的人生。這是給台灣民眾一個最好的禮
物,感恩你們!也感恩所有慈濟人在這次活動中全力配合,圓滿一場場美的演出,感
恩!
轉載-人間萬事--四等婆媳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四等婆媳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一個廚房裡容不下兩個女人」,「婆媳問題」由來已久。在過去農業社會裡,社區鄰里之間,幾乎每天都在等著看婆媳吵架的笑話。有的家庭裡,婆婆如羅剎惡鬼,媳婦如冤家對頭;婆媳不和,丈夫就像夾心餅乾,兩邊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當然,也有一些婆媳融洽之家,但畢竟是少數。有很多媳婦,數十年的光陰歲月,飽受婆婆之氣,等到好不容易「多年媳婦熬成婆」,婆媳問題又再延續到下一代,始終不斷的循環發生。
婆媳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為什麼會成為仇敵呢?因為婆婆總覺得兒子是自己生的,忽然有另一個女人把兒子奪走,當然於心不甘。另一方面,在媳婦的心裡,認為丈夫當然是她的,婆婆怎麼能干涉?所以婆媳相爭,骨子裡其實是在爭奪獨占一個男子的特權。
如何才能化解婆媳之戰?現在試為天下的婆媳擬訂一些相處之道:
一、婆媳似母女:婆婆看媳婦,不要把她當成是外來的人,既然同為一家人,應該把她當成女兒一樣;媳婦看婆婆,也不要認為她是跟你爭奪男人的人,她是你所愛的丈夫的母親,自然也應該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如果彼此能以母女相待,婆媳怎麼會成為仇敵呢?
二、婆媳像朋友:婆媳之間要有善緣相處,最好的方法是:婆婆把媳婦當成小友,媳婦把婆婆當成老友,老少之間像忘年之交。婆婆時常找媳婦談心憶舊,媳婦經常向婆婆請示問道;婆婆體貼媳婦工作的辛勞,媳婦關心婆婆年長的辛苦。婆媳彼此都是女人,再說婆婆也曾經為人媳婦,媳婦將來也要為人婆婆,因此彼此應該相互體諒,相互關心,有了互相設想的心,自然能融洽相處。
三、婆媳如師生:婆媳相處,能像母女最好,不然能像朋友也不錯,再不然就要像「師生」──婆婆是老師,媳婦是學生。婆婆既是老師,對學生就要愛護有加;媳婦既是學生,應該尊敬婆婆如老師。師生一向都是善緣友好,婆媳能像師生,自然不會互不相容了。
四、婆媳是婆媳:媳婦不是女兒,既不是女兒,就應該把她當成晚輩來教導、幫助、包容;婆婆不是媽媽,既不是媽媽,就應以對待長輩之禮來親近、尊敬、讚美婆婆,主動跟她融和交心,訴說家常,共商家事,如此還會有什麼婆媳問題呢?
前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女士說:「婆媳之間要『跳探戈』」。萬一連「探戈」都不能跳了,那就只好分家,免得讓男人像夾心餅乾一樣,難以做人。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一個廚房裡容不下兩個女人」,「婆媳問題」由來已久。在過去農業社會裡,社區鄰里之間,幾乎每天都在等著看婆媳吵架的笑話。有的家庭裡,婆婆如羅剎惡鬼,媳婦如冤家對頭;婆媳不和,丈夫就像夾心餅乾,兩邊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當然,也有一些婆媳融洽之家,但畢竟是少數。有很多媳婦,數十年的光陰歲月,飽受婆婆之氣,等到好不容易「多年媳婦熬成婆」,婆媳問題又再延續到下一代,始終不斷的循環發生。
婆媳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為什麼會成為仇敵呢?因為婆婆總覺得兒子是自己生的,忽然有另一個女人把兒子奪走,當然於心不甘。另一方面,在媳婦的心裡,認為丈夫當然是她的,婆婆怎麼能干涉?所以婆媳相爭,骨子裡其實是在爭奪獨占一個男子的特權。
如何才能化解婆媳之戰?現在試為天下的婆媳擬訂一些相處之道:
一、婆媳似母女:婆婆看媳婦,不要把她當成是外來的人,既然同為一家人,應該把她當成女兒一樣;媳婦看婆婆,也不要認為她是跟你爭奪男人的人,她是你所愛的丈夫的母親,自然也應該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如果彼此能以母女相待,婆媳怎麼會成為仇敵呢?
二、婆媳像朋友:婆媳之間要有善緣相處,最好的方法是:婆婆把媳婦當成小友,媳婦把婆婆當成老友,老少之間像忘年之交。婆婆時常找媳婦談心憶舊,媳婦經常向婆婆請示問道;婆婆體貼媳婦工作的辛勞,媳婦關心婆婆年長的辛苦。婆媳彼此都是女人,再說婆婆也曾經為人媳婦,媳婦將來也要為人婆婆,因此彼此應該相互體諒,相互關心,有了互相設想的心,自然能融洽相處。
三、婆媳如師生:婆媳相處,能像母女最好,不然能像朋友也不錯,再不然就要像「師生」──婆婆是老師,媳婦是學生。婆婆既是老師,對學生就要愛護有加;媳婦既是學生,應該尊敬婆婆如老師。師生一向都是善緣友好,婆媳能像師生,自然不會互不相容了。
四、婆媳是婆媳:媳婦不是女兒,既不是女兒,就應該把她當成晚輩來教導、幫助、包容;婆婆不是媽媽,既不是媽媽,就應以對待長輩之禮來親近、尊敬、讚美婆婆,主動跟她融和交心,訴說家常,共商家事,如此還會有什麼婆媳問題呢?
前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女士說:「婆媳之間要『跳探戈』」。萬一連「探戈」都不能跳了,那就只好分家,免得讓男人像夾心餅乾一樣,難以做人。
轉載-七分政治 三分軍事 文/人間福報社論
七分政治 三分軍事
國防部為了淘汰老舊的F酖5E戰機,並銜接二、三代戰機空防,決定明年再向美國購買六十六架F酖十六C/D戰機,總預算約四十四億美元。同時,由於過去採購的F酖十六戰機性能較差,而幻象二千戰機的維修費用過高,如不及時補充新型戰機,我們的空防將出現很大的漏洞。但是,這麼龐大的預算如何籌措?加上原來美國已經批准購買的潛艦、防空飛彈等武器的預算尚未獲立院通過,如今又再增加四十四億美元的軍購預算,勢必在立院下一會期中引發軍購政策大辯論。
台灣的國防,其假想敵無疑是中國大陸。中國近十年來急速擴軍,武器日臻現代化,其可攜核子彈頭的彈道飛彈,射程已可涵蓋歐美地區;其輕型飛彈約有八百枚對準台灣。台灣目前所有的國防概念,全是針對中國現有的軍力為出發點,美國國防部對台灣軍購的評估也是以中國未來對台軍事登陸時防禦戰的所需為準繩。
其實中國在西太平洋所部署的軍力,是針對美軍在區域內的實力作評斷,而非以台灣的軍力為對象。以台灣現有的經濟實力,即使傾其所有,也不可能在台海的戰爭中致勝。台灣的思考,是希望能在台海戰爭中爭取到一周的時間,等候美國海、空軍的馳援。此一思維似已過時,美國軍事專家及學者於本月十一日在一項「中國飛彈武力討論會」中所獲得的結論,認為中國的短程飛彈數量過多,即使美國派多艘神盾艦協防台海,均難防堵中國飛彈的攻擊。
此項討論會由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主辦,其中有學者估計中國已擁有二、三千枚彈道飛彈,台灣的防禦系統絕無能力作有效的攔截,除非台灣發展微波、雷射等能量武器。試想,中國只要瞬間發射數百枚飛彈擊中我國的發電廠、煉油廠、機場跑道,我國勢必立刻陷於癱瘓,此時,即使能出動F酖十六或幻象二千,又豈能使台灣支撐到美國援軍到達?
我們認為,以台灣的地理環境,以及現有的經濟實力,要與中國作軍備競賽,是自取滅亡的行徑。如果我們自甘作為美國西太平洋的前衛,作為日本、琉球、菲律賓戰略鎖鍊中的一環,則美國自有義務以其優勢的武力保護台灣的安全,否則我們不自量力的無止境擴充軍備,企圖抵抗中國的入侵,勢必弄得人窮財盡、民不聊生,遲早變成北韓第二。何況我們也不認為這麼龐大的軍購預算能在立院順利過關。
今天台灣安全的新思維,一言以蔽之,就是緩解與中國的敵意,不再與中國作「零和」的互動關係。台灣與大陸的敵對關係原肇因於共產與民主制度的對立。而今共產主義早已名存實亡,雖然尚未能稱為民主國家,至少已逐漸走上法治與市場經濟的道路。台灣每年赴大陸的觀光遊客以百萬計,過去的敵意漸見消融,經貿的來往,絡繹於途,年達數百億美元,這種利益相倚的關係,加上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等文化的相連關係,何苦以兵戎相向。
所以台灣應該努力的方向,乃是以和平手段化解衝突,並以自身的自由民主經驗,去促進大陸的民主化,這才是趨吉避凶之道。兩蔣時代曾倡言「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這句話,到今天仍是極為實用的至理名言。
國防部為了淘汰老舊的F酖5E戰機,並銜接二、三代戰機空防,決定明年再向美國購買六十六架F酖十六C/D戰機,總預算約四十四億美元。同時,由於過去採購的F酖十六戰機性能較差,而幻象二千戰機的維修費用過高,如不及時補充新型戰機,我們的空防將出現很大的漏洞。但是,這麼龐大的預算如何籌措?加上原來美國已經批准購買的潛艦、防空飛彈等武器的預算尚未獲立院通過,如今又再增加四十四億美元的軍購預算,勢必在立院下一會期中引發軍購政策大辯論。
台灣的國防,其假想敵無疑是中國大陸。中國近十年來急速擴軍,武器日臻現代化,其可攜核子彈頭的彈道飛彈,射程已可涵蓋歐美地區;其輕型飛彈約有八百枚對準台灣。台灣目前所有的國防概念,全是針對中國現有的軍力為出發點,美國國防部對台灣軍購的評估也是以中國未來對台軍事登陸時防禦戰的所需為準繩。
其實中國在西太平洋所部署的軍力,是針對美軍在區域內的實力作評斷,而非以台灣的軍力為對象。以台灣現有的經濟實力,即使傾其所有,也不可能在台海的戰爭中致勝。台灣的思考,是希望能在台海戰爭中爭取到一周的時間,等候美國海、空軍的馳援。此一思維似已過時,美國軍事專家及學者於本月十一日在一項「中國飛彈武力討論會」中所獲得的結論,認為中國的短程飛彈數量過多,即使美國派多艘神盾艦協防台海,均難防堵中國飛彈的攻擊。
此項討論會由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主辦,其中有學者估計中國已擁有二、三千枚彈道飛彈,台灣的防禦系統絕無能力作有效的攔截,除非台灣發展微波、雷射等能量武器。試想,中國只要瞬間發射數百枚飛彈擊中我國的發電廠、煉油廠、機場跑道,我國勢必立刻陷於癱瘓,此時,即使能出動F酖十六或幻象二千,又豈能使台灣支撐到美國援軍到達?
我們認為,以台灣的地理環境,以及現有的經濟實力,要與中國作軍備競賽,是自取滅亡的行徑。如果我們自甘作為美國西太平洋的前衛,作為日本、琉球、菲律賓戰略鎖鍊中的一環,則美國自有義務以其優勢的武力保護台灣的安全,否則我們不自量力的無止境擴充軍備,企圖抵抗中國的入侵,勢必弄得人窮財盡、民不聊生,遲早變成北韓第二。何況我們也不認為這麼龐大的軍購預算能在立院順利過關。
今天台灣安全的新思維,一言以蔽之,就是緩解與中國的敵意,不再與中國作「零和」的互動關係。台灣與大陸的敵對關係原肇因於共產與民主制度的對立。而今共產主義早已名存實亡,雖然尚未能稱為民主國家,至少已逐漸走上法治與市場經濟的道路。台灣每年赴大陸的觀光遊客以百萬計,過去的敵意漸見消融,經貿的來往,絡繹於途,年達數百億美元,這種利益相倚的關係,加上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等文化的相連關係,何苦以兵戎相向。
所以台灣應該努力的方向,乃是以和平手段化解衝突,並以自身的自由民主經驗,去促進大陸的民主化,這才是趨吉避凶之道。兩蔣時代曾倡言「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這句話,到今天仍是極為實用的至理名言。
Tuesday, July 2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三等媳婦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三等媳婦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中國人一向喜歡養兒子,兒子大了必然要娶媳婦,媳婦一進門,忽然多了一個女人,家庭就此風雲變幻莫測。
有的家庭多了一個女人,賢慧體貼,如「開心果」一般,增加家庭的歡樂氣氛;有的家庭多了一個女人,也多了計較,多了是非,多了許多問題,使家庭難以安寧。
媳婦進門,最大的問題無如「婆媳相處」了。好的男人處理「婆媳問題」,善於規範,善於調解;不善於處理「婆媳之間」的男人,一邊是媽媽,一邊是妻子,自己夾在中間成了夾心餅乾,那就真的是「裡外不是人」了。
其實兩個女人之間,也不必然一定都會有問題,端看做媳婦的肯不肯用心經營婆媳之間的關係。以下茲有「三等媳婦」,提供參考:
第一等媳婦:想要做第一等媳婦的人,嫁到婆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立與婆婆之間的良好關係,不可先懷有成見,或主觀的認為婆婆一定是個不講理的人;而是要想:今後婆婆是我最親、最愛的人,我從此就多了一個母親。另一方面,做媳婦的還必須知道,今後萬一自己有什麼錯失,丈夫會原諒,但是婆婆可能會計較,所以必須侍奉恭敬,談話謹慎,對婆婆要如母親一樣的體貼、重視、尊敬,讓婆婆對妳生起好感,以後的日子自然好過。
因此,第一等媳婦不但要讓公婆尊重你、丈夫愛護你,尤其要善理家務,把婆家視如娘家,每日灑掃庭除,供應三餐,委屈忍耐,不可以有情緒化的語言、動作出現,這是最為重要的。
第二等媳婦:假如不幸婆媳無緣,雖居一家,卻形同路人,互不來往,但是做晚輩的,禮貌不能不顧,倫理不能不重。做媳婦的怎麼不甘願,在惡婆婆面前仍是一個賢慧的媳婦,要侍奉恭敬,就算是虛與委蛇,也不能不做個樣,不能把家庭當戰場。所以第二等媳婦,至少要顧念大局,要為親愛的丈夫做人,要設法對婆婆表示臣服,不可意氣用事,做晚輩的本來註定就是理虧,如果能夠認清自己的身分,後面就會有改善的空間。
第三等媳婦:第三等媳婦一到婆家,立刻擺出對立的態勢,開口「你們這一家」,閉口「你的爸爸媽媽」,就是藐視公婆,存心向倫理挑戰,甚至平日生活斤斤計較,一點委屈都不能忍受,整天詛咒、怨恨、哭鬧、投訴,這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婆媳關係,甚至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正常的家庭了。
東西有上等貨、中等貨、下等貨;如果把人比為貨品,上等的媳婦就是上等貨,中等的媳婦就是中等貨,下等的媳婦就是下等貨。希望全天下的年輕女孩,當妳準備結婚時,也一定要預備做個上等媳婦,千萬不要成為下等媳婦才好!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中國人一向喜歡養兒子,兒子大了必然要娶媳婦,媳婦一進門,忽然多了一個女人,家庭就此風雲變幻莫測。
有的家庭多了一個女人,賢慧體貼,如「開心果」一般,增加家庭的歡樂氣氛;有的家庭多了一個女人,也多了計較,多了是非,多了許多問題,使家庭難以安寧。
媳婦進門,最大的問題無如「婆媳相處」了。好的男人處理「婆媳問題」,善於規範,善於調解;不善於處理「婆媳之間」的男人,一邊是媽媽,一邊是妻子,自己夾在中間成了夾心餅乾,那就真的是「裡外不是人」了。
其實兩個女人之間,也不必然一定都會有問題,端看做媳婦的肯不肯用心經營婆媳之間的關係。以下茲有「三等媳婦」,提供參考:
第一等媳婦:想要做第一等媳婦的人,嫁到婆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立與婆婆之間的良好關係,不可先懷有成見,或主觀的認為婆婆一定是個不講理的人;而是要想:今後婆婆是我最親、最愛的人,我從此就多了一個母親。另一方面,做媳婦的還必須知道,今後萬一自己有什麼錯失,丈夫會原諒,但是婆婆可能會計較,所以必須侍奉恭敬,談話謹慎,對婆婆要如母親一樣的體貼、重視、尊敬,讓婆婆對妳生起好感,以後的日子自然好過。
因此,第一等媳婦不但要讓公婆尊重你、丈夫愛護你,尤其要善理家務,把婆家視如娘家,每日灑掃庭除,供應三餐,委屈忍耐,不可以有情緒化的語言、動作出現,這是最為重要的。
第二等媳婦:假如不幸婆媳無緣,雖居一家,卻形同路人,互不來往,但是做晚輩的,禮貌不能不顧,倫理不能不重。做媳婦的怎麼不甘願,在惡婆婆面前仍是一個賢慧的媳婦,要侍奉恭敬,就算是虛與委蛇,也不能不做個樣,不能把家庭當戰場。所以第二等媳婦,至少要顧念大局,要為親愛的丈夫做人,要設法對婆婆表示臣服,不可意氣用事,做晚輩的本來註定就是理虧,如果能夠認清自己的身分,後面就會有改善的空間。
第三等媳婦:第三等媳婦一到婆家,立刻擺出對立的態勢,開口「你們這一家」,閉口「你的爸爸媽媽」,就是藐視公婆,存心向倫理挑戰,甚至平日生活斤斤計較,一點委屈都不能忍受,整天詛咒、怨恨、哭鬧、投訴,這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婆媳關係,甚至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正常的家庭了。
東西有上等貨、中等貨、下等貨;如果把人比為貨品,上等的媳婦就是上等貨,中等的媳婦就是中等貨,下等的媳婦就是下等貨。希望全天下的年輕女孩,當妳準備結婚時,也一定要預備做個上等媳婦,千萬不要成為下等媳婦才好!
Monday, July 24, 2006
轉載-人間萬世--女人八事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世--女人八事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前文談過「賢妻八法」,此次再講「女人八事」。
身為女人,有人說「女人難為」,一點也不錯,要想做一個好女人,再有八事,茲供勉勵:
一、端莊大方:女性不能像男人一樣狂野奔放,但也不宜過分扭捏拘謹,從小要養成行止有據,進退得體,從容大方,此即所謂端莊有禮,儀態萬千。
二、樸素勤能:女性雖然普遍愛美,但不能過分裝扮,追求時髦,能夠衣著樸素大方,性格淡泊勤勞,更能獲得別人的愛慕敬重。
三、耐煩柔和:溫柔是女性普遍共有的特色,也常是女人征服男人的利器之一,平時做事耐煩,與人相處講話不要得理不饒人,甚至蠻橫不講理的大聲呼喝,以免讓人譏為潑婦,有失婦德。
四、通情達理:做人要明理,女人尤其要通情達理,理路不清的女性,為人詬病,不喜為伍;明白事理,才容易贏得別人的尊敬。
五、才藝出眾:身為一個女性,大都從小就學會一些才藝,諸如烹飪、裁縫、做家事等。現代的家庭則讓女孩子學習音樂、舞蹈等,只是這一點才藝還不夠用,若能精於廚藝、美工、待客、會計、醫護、幼教、布置等,多才多藝更能發揮生命的能量。
六、家規女誡:過去社會要求婦女要具備「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身為現代的女性,也要懂得家規女誡,例如有的愛慕虛榮,喜歡追求名牌,生活奢侈浪費等,所以不能不自我規誡。
七、善長家事:女人一旦嫁人,總要理家,所以相夫教子之餘,還要治家有方,舉凡家裡的財政經濟、人倫之道,乃至家務操持、家庭的功能等,都要一一認識,事前學全,以免成家之後,手足無措。
八、有德有量: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女子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甚至才德兼備之外,還要有量。有才有德,而且有容有量的女子,才算是一個全方位的健全女性。
綜上八點,所謂「女人難為」,真是一點也不假,不過正因為女人難為,所以才更能顯出女人在人間的價值與重要。
自古以來,雖然東西方對於女性的評語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東方人把女人比如蛇蠍、母老虎、河東獅吼;西方人則把女人視為女神、天使等。實際上女人在中國史上也有地位,例如緹縈救父、木蘭從軍、班昭編纂《漢書》,乃至宋朝女詞人李清照通曉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的才華,都留傳千古。
現在社會開放,不管政壇、文壇、實業界,乃至演藝圈,更是女強人輩出,如蔣宋美齡、龍應台、殷琪、楊麗花、張惠妹等,不都是一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嗎?所以女人不只如上八事,更應擴大自己的生命領域,多方學習、多方充實,讓自己活得多采多姿。祈願今日社會能多出一些才女。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前文談過「賢妻八法」,此次再講「女人八事」。
身為女人,有人說「女人難為」,一點也不錯,要想做一個好女人,再有八事,茲供勉勵:
一、端莊大方:女性不能像男人一樣狂野奔放,但也不宜過分扭捏拘謹,從小要養成行止有據,進退得體,從容大方,此即所謂端莊有禮,儀態萬千。
二、樸素勤能:女性雖然普遍愛美,但不能過分裝扮,追求時髦,能夠衣著樸素大方,性格淡泊勤勞,更能獲得別人的愛慕敬重。
三、耐煩柔和:溫柔是女性普遍共有的特色,也常是女人征服男人的利器之一,平時做事耐煩,與人相處講話不要得理不饒人,甚至蠻橫不講理的大聲呼喝,以免讓人譏為潑婦,有失婦德。
四、通情達理:做人要明理,女人尤其要通情達理,理路不清的女性,為人詬病,不喜為伍;明白事理,才容易贏得別人的尊敬。
五、才藝出眾:身為一個女性,大都從小就學會一些才藝,諸如烹飪、裁縫、做家事等。現代的家庭則讓女孩子學習音樂、舞蹈等,只是這一點才藝還不夠用,若能精於廚藝、美工、待客、會計、醫護、幼教、布置等,多才多藝更能發揮生命的能量。
六、家規女誡:過去社會要求婦女要具備「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身為現代的女性,也要懂得家規女誡,例如有的愛慕虛榮,喜歡追求名牌,生活奢侈浪費等,所以不能不自我規誡。
七、善長家事:女人一旦嫁人,總要理家,所以相夫教子之餘,還要治家有方,舉凡家裡的財政經濟、人倫之道,乃至家務操持、家庭的功能等,都要一一認識,事前學全,以免成家之後,手足無措。
八、有德有量: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女子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甚至才德兼備之外,還要有量。有才有德,而且有容有量的女子,才算是一個全方位的健全女性。
綜上八點,所謂「女人難為」,真是一點也不假,不過正因為女人難為,所以才更能顯出女人在人間的價值與重要。
自古以來,雖然東西方對於女性的評語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東方人把女人比如蛇蠍、母老虎、河東獅吼;西方人則把女人視為女神、天使等。實際上女人在中國史上也有地位,例如緹縈救父、木蘭從軍、班昭編纂《漢書》,乃至宋朝女詞人李清照通曉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的才華,都留傳千古。
現在社會開放,不管政壇、文壇、實業界,乃至演藝圈,更是女強人輩出,如蔣宋美齡、龍應台、殷琪、楊麗花、張惠妹等,不都是一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嗎?所以女人不只如上八事,更應擴大自己的生命領域,多方學習、多方充實,讓自己活得多采多姿。祈願今日社會能多出一些才女。
轉載-嚴肅面對大學指考跨組問題 文/人間福報社論
嚴肅面對大學指考跨組問題
大學指考自九十一年度開放跨組後,爭議不斷,今年由於數乙過於簡單,更突顯跨組考試嚴重違反教改的美意。教改的目地是讓學生適才適性,快樂學習,跨組完全與此目標背道而行,更與高中教育理念杆格不入,教育部仍堅持跨組,令人嚴重不解。
尤其是跨組愈來愈氾濫,九十一年度跨考人數為三萬三千六百四十七人,九十二年度為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九人,九十四年度則為四萬九千七百二十二人,今年竟然有百分之八十二的數甲考生,跨組考數乙,這現象值得重視。
現在社會皆將跨考侷限在社會組公平競爭機會被排擠上,當然跨考的絕大多數是自然組,自然組考生可說是傾巢而出,分食社會組的地盤,而自然組挾著數甲絕對優勢,令社會組數乙考生招架無力。
我們關心的是:
第一、台灣的高中教育在高二時要分組,所以高中後兩年等同大學的預備教育,這個現象愈來愈明顯,許多高中紛紛改制成綜合高中,學生必須在高二時做出選擇,還不只侷限在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區別而巳,其目地就在於將來讀理工的學生在高中加強數理化及生物,才能在未來上大學打好基礎;同理,文科的學生加強人文史地也是這個考量。結果現在高中加強數理化的自然組學生,大量去讀社會組,這根本是本末倒置,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教育政策的前後失據。
第二、現有制度在高中分組時,學生皆做了性向測驗,作為日後大學選系考量,萬一覺得性向不合,一直到高三上都還可以轉組,何必等到大考時突然讓學生跨組?那做這麼多的性向測驗都是假的門面,毫無意義。
第三、教改一再提出學生不要只選名校,要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就讀。看看跨組考生,主因是自然組跨組後, 挾著數學的優勢,可以讀自己不喜歡的社會組名校,所以跨組是變相鼓勵學生讀不喜歡的科系,與教改的本意完全扭曲。學者指出就北一女來說,去年考上台大財金的有二十九個,就高達十二個是自然組跨組考生,其中三分之一不適應,令人強烈質疑這些跨組考生只是為了台大名校光環,忍痛放棄理工,而讀非興趣科系。
第四、投機主義考生大增,大學指考只採計國文、英文、數學乙三科的校系高達二百零八個校系,只要數乙拿高分,一定可以進名校,完全讓本來採計三科,是為了收到理想學生的原始美意蕩然無存,徒然成為自然組考生進軍社會組名校的捷徑。
第五,因為跨組,讓自然組考生可以多填一百五十七個志願,這真的對社會組考生極不公平。
所以,建議教育部嚴肅重新審視跨組所產生的許多弊病,不但違背教改本意,更不符合高中政策,如果教育部堅持實施跨組,應嚴格限制跨組考生所能申請的科系,以管理與金融為主。如果讓一個高中全力加強數理卻不讀歷史的學生,考上歷史系,是教育的錯亂,教育不該是這樣的。
大學指考自九十一年度開放跨組後,爭議不斷,今年由於數乙過於簡單,更突顯跨組考試嚴重違反教改的美意。教改的目地是讓學生適才適性,快樂學習,跨組完全與此目標背道而行,更與高中教育理念杆格不入,教育部仍堅持跨組,令人嚴重不解。
尤其是跨組愈來愈氾濫,九十一年度跨考人數為三萬三千六百四十七人,九十二年度為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九人,九十四年度則為四萬九千七百二十二人,今年竟然有百分之八十二的數甲考生,跨組考數乙,這現象值得重視。
現在社會皆將跨考侷限在社會組公平競爭機會被排擠上,當然跨考的絕大多數是自然組,自然組考生可說是傾巢而出,分食社會組的地盤,而自然組挾著數甲絕對優勢,令社會組數乙考生招架無力。
我們關心的是:
第一、台灣的高中教育在高二時要分組,所以高中後兩年等同大學的預備教育,這個現象愈來愈明顯,許多高中紛紛改制成綜合高中,學生必須在高二時做出選擇,還不只侷限在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區別而巳,其目地就在於將來讀理工的學生在高中加強數理化及生物,才能在未來上大學打好基礎;同理,文科的學生加強人文史地也是這個考量。結果現在高中加強數理化的自然組學生,大量去讀社會組,這根本是本末倒置,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教育政策的前後失據。
第二、現有制度在高中分組時,學生皆做了性向測驗,作為日後大學選系考量,萬一覺得性向不合,一直到高三上都還可以轉組,何必等到大考時突然讓學生跨組?那做這麼多的性向測驗都是假的門面,毫無意義。
第三、教改一再提出學生不要只選名校,要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就讀。看看跨組考生,主因是自然組跨組後, 挾著數學的優勢,可以讀自己不喜歡的社會組名校,所以跨組是變相鼓勵學生讀不喜歡的科系,與教改的本意完全扭曲。學者指出就北一女來說,去年考上台大財金的有二十九個,就高達十二個是自然組跨組考生,其中三分之一不適應,令人強烈質疑這些跨組考生只是為了台大名校光環,忍痛放棄理工,而讀非興趣科系。
第四、投機主義考生大增,大學指考只採計國文、英文、數學乙三科的校系高達二百零八個校系,只要數乙拿高分,一定可以進名校,完全讓本來採計三科,是為了收到理想學生的原始美意蕩然無存,徒然成為自然組考生進軍社會組名校的捷徑。
第五,因為跨組,讓自然組考生可以多填一百五十七個志願,這真的對社會組考生極不公平。
所以,建議教育部嚴肅重新審視跨組所產生的許多弊病,不但違背教改本意,更不符合高中政策,如果教育部堅持實施跨組,應嚴格限制跨組考生所能申請的科系,以管理與金融為主。如果讓一個高中全力加強數理卻不讀歷史的學生,考上歷史系,是教育的錯亂,教育不該是這樣的。
Saturday, July 22, 2006
轉載-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
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
求偶時期的財護(註),難以馴服,
但被人繫縛後,不吃任何食物,
只惦記著森林。(譯者註)
舍衛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羅門非常富有,他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結婚時,他就分給那位兒子應得的一份財產。四個兒子全部結婚後,他又把剩下的財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再分給四個兒子。後來,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們就回來妥善照顧他。他們十分關心,敬愛他,但卻慢慢勸服他,把剩下來那一半財產也全部分給他們。從此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與長子同住。過了幾天,長媳婦就說話了:「長子分到的財產比較多嗎?難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兒子家的路嗎!」聽完話後,老人十分難過,就離開長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婦也講類似的話,老人只好移往第三個兒子的家去。結果,情形也是一樣。老人最後去找最小的兒子,但與在前面三個兒子家的遭遇一樣。老人從此流落街頭,拿著一缽一杖,前去找佛陀,尋求護慰和忠告。
到達精舍後,他向佛陀敘說他的兒子如何虧待他。佛陀就教他數首偈語,請他在婆羅門大型聚會的場合上朗誦,這些偈語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四個愚癡的兒子個個像惡魔,他們雖稱呼我『父親!父親!』但這只是嘴上親熱而已,內心裡全不是這樣想。他們全是騙子,工於心計。全都聽老婆的話,把我趕出他們的家,現在我只有乞討為生了!這四個兒子比我手上的枴扙更無用!」
城裡所有婆羅門聚會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個兒子也會出席,就前往參加大會,並且大聲朗誦佛陀教他的偈語。當時的習俗認為虧待父母,不奉養父母的兒女都應該接受處罰。因此大家聽完老人的偈語後,就憤怒地找出這四個不肖子孫來,威脅著要處罰他們。
這時候,四個兒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就跪在父親的腳下,請求父親的原諒。他們發誓從此以後會照顧、愛護和禮敬他,他們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顧父親。從此以後這四個兒子供給父親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復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請佛陀每天接受他兒子供給他的四盤食物中的兩盤,做為他的供養。
有一天,老人的長子邀請佛陀前去他家應供。供養後,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講大象財護照顧父母的故事。大象財護被捕後,天天思念森林裡的父母。
註:「財護」為象名。
譯者註:佛陀說此法句告誡世人應該孝順父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求偶時期的財護(註),難以馴服,
但被人繫縛後,不吃任何食物,
只惦記著森林。(譯者註)
舍衛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羅門非常富有,他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結婚時,他就分給那位兒子應得的一份財產。四個兒子全部結婚後,他又把剩下的財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再分給四個兒子。後來,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們就回來妥善照顧他。他們十分關心,敬愛他,但卻慢慢勸服他,把剩下來那一半財產也全部分給他們。從此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與長子同住。過了幾天,長媳婦就說話了:「長子分到的財產比較多嗎?難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兒子家的路嗎!」聽完話後,老人十分難過,就離開長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婦也講類似的話,老人只好移往第三個兒子的家去。結果,情形也是一樣。老人最後去找最小的兒子,但與在前面三個兒子家的遭遇一樣。老人從此流落街頭,拿著一缽一杖,前去找佛陀,尋求護慰和忠告。
到達精舍後,他向佛陀敘說他的兒子如何虧待他。佛陀就教他數首偈語,請他在婆羅門大型聚會的場合上朗誦,這些偈語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四個愚癡的兒子個個像惡魔,他們雖稱呼我『父親!父親!』但這只是嘴上親熱而已,內心裡全不是這樣想。他們全是騙子,工於心計。全都聽老婆的話,把我趕出他們的家,現在我只有乞討為生了!這四個兒子比我手上的枴扙更無用!」
城裡所有婆羅門聚會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個兒子也會出席,就前往參加大會,並且大聲朗誦佛陀教他的偈語。當時的習俗認為虧待父母,不奉養父母的兒女都應該接受處罰。因此大家聽完老人的偈語後,就憤怒地找出這四個不肖子孫來,威脅著要處罰他們。
這時候,四個兒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就跪在父親的腳下,請求父親的原諒。他們發誓從此以後會照顧、愛護和禮敬他,他們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顧父親。從此以後這四個兒子供給父親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復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請佛陀每天接受他兒子供給他的四盤食物中的兩盤,做為他的供養。
有一天,老人的長子邀請佛陀前去他家應供。供養後,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講大象財護照顧父母的故事。大象財護被捕後,天天思念森林裡的父母。
註:「財護」為象名。
譯者註:佛陀說此法句告誡世人應該孝順父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女人十態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女人十態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佛教裡,佛陀一再提倡「男女平等」,所謂「眾生皆有佛性」,有時女性的慈悲、智慧,更勝於男人。只是女性常有一些習氣、慣性,也有需要注意、檢討之處。
女人到底有那些缺點呢?《大愛道比丘尼經》形容女人有「八十四態」,也就是列舉女人常有的不好習慣與性格,因為有這些缺點、迷惑,因此不能進步。其實,人都有缺點,男人的缺點可能也不只「八十四態」,不過以下僅就經典所載,摘錄「女人十態」,以供有心人參考:
一、女人喜歡梳頭髮,平時有事沒事總愛用手指撥弄頭髮,尤其喜歡搽脂抹粉,以化粧為美,是為一態。
二、女人看人視物,喜歡斜視,是為二態。
三、女人喜歡扭捏作態,愛在背後偷看男人,一旦男子回頭,卻又低頭不語,等人走了又在後面偷看,是為三態。
四、女人常常口是心非,見到心儀的男子,明明內心歡喜,卻故意裝出生氣的樣子,是為四態。
五、女人走路或坐下的時候,喜歡搖擺身體,或是低頭搓揉雙手,靦腆拘謹,不夠大方,是為五態。
六、女人不擅控制情緒,喜怒常形之於色,是為六態。
七、女人遇事不探究事實真相,常以實為虛、以虛為實,且喜歡論人長短,是為七態。
八、女人容易記仇,別人對不起她的地方,不管時間再久,經常一再重提,難以釋懷,是為八態。
九、女人猜疑心較重,對己對人普遍缺乏信心,是為九態。
十、女人獨占欲比較強,見到丈夫和別的女人談話,就會心生不悅,是為十態。
以上約略摘錄。其實女人固然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點與不當的習慣,但是一般男人的缺點也不少。總之,在凡夫位的人都有缺陷,所以儒家一再昭告世人要修身、齊家、治國;佛教也教人要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女人雖有缺點,但是超越男人的優點也很多,例如,比較細心耐煩、個性柔和、慈心仁懷、任勞任怨,尤其對家庭的愛心、對夫婿的護持、對兒女的疼愛、對家事的責任,可以說都是男人難以望其項背,無法相比的。
所以,男人不要自傲,女人也不要自卑,在今日的社會,男女平權,互相合作,雖各有長短,若能彼此以長補短,相互尊重包容,何患世間上的男女夫妻不能相安無事的共同生活呢?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佛教裡,佛陀一再提倡「男女平等」,所謂「眾生皆有佛性」,有時女性的慈悲、智慧,更勝於男人。只是女性常有一些習氣、慣性,也有需要注意、檢討之處。
女人到底有那些缺點呢?《大愛道比丘尼經》形容女人有「八十四態」,也就是列舉女人常有的不好習慣與性格,因為有這些缺點、迷惑,因此不能進步。其實,人都有缺點,男人的缺點可能也不只「八十四態」,不過以下僅就經典所載,摘錄「女人十態」,以供有心人參考:
一、女人喜歡梳頭髮,平時有事沒事總愛用手指撥弄頭髮,尤其喜歡搽脂抹粉,以化粧為美,是為一態。
二、女人看人視物,喜歡斜視,是為二態。
三、女人喜歡扭捏作態,愛在背後偷看男人,一旦男子回頭,卻又低頭不語,等人走了又在後面偷看,是為三態。
四、女人常常口是心非,見到心儀的男子,明明內心歡喜,卻故意裝出生氣的樣子,是為四態。
五、女人走路或坐下的時候,喜歡搖擺身體,或是低頭搓揉雙手,靦腆拘謹,不夠大方,是為五態。
六、女人不擅控制情緒,喜怒常形之於色,是為六態。
七、女人遇事不探究事實真相,常以實為虛、以虛為實,且喜歡論人長短,是為七態。
八、女人容易記仇,別人對不起她的地方,不管時間再久,經常一再重提,難以釋懷,是為八態。
九、女人猜疑心較重,對己對人普遍缺乏信心,是為九態。
十、女人獨占欲比較強,見到丈夫和別的女人談話,就會心生不悅,是為十態。
以上約略摘錄。其實女人固然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點與不當的習慣,但是一般男人的缺點也不少。總之,在凡夫位的人都有缺陷,所以儒家一再昭告世人要修身、齊家、治國;佛教也教人要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女人雖有缺點,但是超越男人的優點也很多,例如,比較細心耐煩、個性柔和、慈心仁懷、任勞任怨,尤其對家庭的愛心、對夫婿的護持、對兒女的疼愛、對家事的責任,可以說都是男人難以望其項背,無法相比的。
所以,男人不要自傲,女人也不要自卑,在今日的社會,男女平權,互相合作,雖各有長短,若能彼此以長補短,相互尊重包容,何患世間上的男女夫妻不能相安無事的共同生活呢?
轉載-遠離憂鬱 愉悅人生 文/人間福報社論
遠離憂鬱 愉悅人生
上周本報社論《正視偏高的憂鬱症盛行率》見報後,引起讀者熱烈的回響。近年精神醫學研究有長足進展,知道類似精神官能症或是其他身心症的致病原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因素。
從生理方面來看,憂鬱症的致病轉機和腦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激素(serotonin)相關,這種激素會造成血管收縮,也會造成腸收縮和調節由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引發的反應;這種調節功能,有助於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所以,憂鬱固然會導致個體無法達成目標或過正常的生活;但從適應的角度來看,可以視為驅使個體更新,加強人際關聯的一股力量,使人藉著情緒變化中的憂鬱成分,更能體驗到人際關係的重要和離合的意涵,這正是群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存技巧。從心理方面看,個人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喜歡鑽牛角尖、固執、過分的完美主義、不成熟的個性、挫折抵抗力低、抗壓力與容忍度差等都是憂鬱的因素。
憂鬱症並非個人的選擇,是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方面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腦部疾病,關係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個人的生活調適;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社會環境因素,這個因素是心理諮商、藥物治療都無法根治,也無法單靠精神醫學就可以紓解的。
近年憂鬱症盛行率大幅升高,自殺死亡率急遽上升,主要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因素所推動,是社會環境因素作用於人的心理、生理,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日前柴松林教授在國際佛光會所舉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演講,歸納造成台灣憂鬱症盛行率升高與自殺死亡人數增加的社會環境因素有:政治不上軌道;政治人物以權謀私;政客製造族群對立;司法不公,缺乏正義;在上位者不當示範;治安不良;政策偏差,稅制不公,造成貧富懸殊;媒體不當報導,言論偏頗;社會安全制度欠缺,生活缺乏保障;經濟環境惡化,投資減少,景氣衰退;失業眾多,通貨膨脹,生活陷入困境;退休、老年生活無保障;天然災難多;婚姻穩定性喪失,家庭解組;是非不明,價值觀扭曲;學生課業壓力大,升學主義;噪音污染環境,生活不得安寧;缺少尊重與公平對待,敵意升高;人際冷淡欠缺友愛關懷等,共十九項之多。
這十九項社會環境因素所致的憂鬱,不但「百憂解」之類藥物,根治不了,就是心理衛生專家、諮商顧問,甚至精神科醫師都幫不上忙。只有改善社會環境因素,才能消除禍源。柴松林教授所開出的「遠離憂鬱處方」是:減輕課業壓力,打破文憑主義;建立平權家庭,講求家庭倫理;和諧人際關係,學會與人相處;祛除偏執褊狹,轉念善處逆境;常懷慈悲善念,擴大關愛範圍;講求人性對待,減輕職場壓力;注重美感安適,改善生活環境;尊重人性價值,重建信心自我;強化預防措施,防範勝於治療;實踐經濟公道,消除貧富不公;完備社福制度,保障人身安全;肅清貪污腐化,建立廉潔政治;發達經濟生產,提升生活品質;培育教養國民,構造友愛社會,計十四帖,這些都要靠舉國上下齊心努力才行。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可能都無法消滅憂鬱症;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付出愛心,採取行動,改善社會環境,就可以減少致病的因素,遠離憂鬱,讓更多的人享受愉悅的人生。
上周本報社論《正視偏高的憂鬱症盛行率》見報後,引起讀者熱烈的回響。近年精神醫學研究有長足進展,知道類似精神官能症或是其他身心症的致病原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因素。
從生理方面來看,憂鬱症的致病轉機和腦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激素(serotonin)相關,這種激素會造成血管收縮,也會造成腸收縮和調節由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引發的反應;這種調節功能,有助於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所以,憂鬱固然會導致個體無法達成目標或過正常的生活;但從適應的角度來看,可以視為驅使個體更新,加強人際關聯的一股力量,使人藉著情緒變化中的憂鬱成分,更能體驗到人際關係的重要和離合的意涵,這正是群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存技巧。從心理方面看,個人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喜歡鑽牛角尖、固執、過分的完美主義、不成熟的個性、挫折抵抗力低、抗壓力與容忍度差等都是憂鬱的因素。
憂鬱症並非個人的選擇,是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方面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腦部疾病,關係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個人的生活調適;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社會環境因素,這個因素是心理諮商、藥物治療都無法根治,也無法單靠精神醫學就可以紓解的。
近年憂鬱症盛行率大幅升高,自殺死亡率急遽上升,主要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因素所推動,是社會環境因素作用於人的心理、生理,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日前柴松林教授在國際佛光會所舉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演講,歸納造成台灣憂鬱症盛行率升高與自殺死亡人數增加的社會環境因素有:政治不上軌道;政治人物以權謀私;政客製造族群對立;司法不公,缺乏正義;在上位者不當示範;治安不良;政策偏差,稅制不公,造成貧富懸殊;媒體不當報導,言論偏頗;社會安全制度欠缺,生活缺乏保障;經濟環境惡化,投資減少,景氣衰退;失業眾多,通貨膨脹,生活陷入困境;退休、老年生活無保障;天然災難多;婚姻穩定性喪失,家庭解組;是非不明,價值觀扭曲;學生課業壓力大,升學主義;噪音污染環境,生活不得安寧;缺少尊重與公平對待,敵意升高;人際冷淡欠缺友愛關懷等,共十九項之多。
這十九項社會環境因素所致的憂鬱,不但「百憂解」之類藥物,根治不了,就是心理衛生專家、諮商顧問,甚至精神科醫師都幫不上忙。只有改善社會環境因素,才能消除禍源。柴松林教授所開出的「遠離憂鬱處方」是:減輕課業壓力,打破文憑主義;建立平權家庭,講求家庭倫理;和諧人際關係,學會與人相處;祛除偏執褊狹,轉念善處逆境;常懷慈悲善念,擴大關愛範圍;講求人性對待,減輕職場壓力;注重美感安適,改善生活環境;尊重人性價值,重建信心自我;強化預防措施,防範勝於治療;實踐經濟公道,消除貧富不公;完備社福制度,保障人身安全;肅清貪污腐化,建立廉潔政治;發達經濟生產,提升生活品質;培育教養國民,構造友愛社會,計十四帖,這些都要靠舉國上下齊心努力才行。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可能都無法消滅憂鬱症;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付出愛心,採取行動,改善社會環境,就可以減少致病的因素,遠離憂鬱,讓更多的人享受愉悅的人生。
Friday, July 21,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女人十長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女人十長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自古以來,女人一直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因為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女人不能和男人相比。其實,女人天生的本性裡,有很多特長都非男人所及,試舉數例如下:
一、溫柔:一般人常以「柔情似水」來形容女人,由於女人的性格比較溫和,所以常能「以柔克剛」,化解一些火爆的場面,降伏一些粗魯無禮的人,成就一些難以完成的事。例如佛教第一比丘尼大愛道,曾多次向佛陀請求出家,均遭到僧團比丘反對,然而大愛道始終柔和以對,最後因阿難尊者相助而如願,佛教因此有了比丘尼僧團。
二、仁慈:女性的仁慈也經常為人所讚嘆。明太祖的馬皇后,從小家貧,為了幫助家務而留了一雙天足。明太祖登位後,有一年元宵節微服私訪京城的燈會,看到一則圖文並茂的燈謎,畫中有一雙天然大足的婦人,懷抱一個大西瓜,眉開眼笑,模樣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回宮後向馬皇后提起此事,馬皇后訕然一笑,說:「妾乃淮西人氏,且為天足,此謎謎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璋一聽十分生氣,下令拘拿制謎者,馬皇后見狀,勸解說:「佳節吉日,與民同樂,又有何妨?何況妾本是天足,說又何錯?不必小題大作,貽笑大方!」由此可見馬皇后的仁慈與大度。
三、細膩:女人的心思細膩,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佛教的末利夫人,曾為波斯匿王打洗腳水、洗臉水,以及飲用水,由於她細心依不同需要,而取井中表層、中層、底層不同溫度的水,感動了波斯匿王,因此冊立為妃。
四、愛心:英國護理學先驅南丁格爾,年輕時,經常協助父親的一位醫生老友精心護理病人,逐漸對護理工作發生興趣,加上她的愛心所趨,因此不顧當時一般人對從事護理工作的鄙視,全心投入,成為婦女護士職業創始人。
五、勤儉:勤勞節儉也是過去女人特有的美德。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其令後人所歌頌的,除了深明大義,通情達理,謹守分際,從不干預政事外,尤其她生性節儉,日常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奢侈浪費,更為人所稱道。
六、耐煩:「孟母三遷」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因為有孟母的耐煩「三遷」,因此造就了一代「亞聖」。孟母所展現的不只是女人的耐煩,還有睿智與遠見。
七、喜捨:女人普遍有喜捨心,尤其佛教的護法,不乏發大心布施的善女人,例如佛世時的毘舍佉,不僅發心供養僧團雨衣等日常用物,甚至捐建講堂,這就是「鹿母講堂」的由來。
八、善良:唐朝的文成公主,為了漢藏世代和好而遠嫁西藏,她的聰慧、善良和柔情,贏得松贊干布和全藏人的愛戴,終於不負其所肩負的「和睦邦交」之使命。
九、守家:傳說中的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其守家的精神其實是古代婦女普遍具備的美德。
十、惜情:亂世才女蔡文姬,飽經戰亂,她所譜寫的「胡笳十八拍」,不但道盡一生不幸的遭遇,更是充滿思鄉卻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痛苦之情,其悲情而惜情的心聲,感人至深。
其實除了以上所舉,舉世具備這些特長、美德的女性不勝枚舉。有人說,「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又說;「世界半邊天都是靠女人撐持起來的」,此言誠不虛也。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自古以來,女人一直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因為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女人不能和男人相比。其實,女人天生的本性裡,有很多特長都非男人所及,試舉數例如下:
一、溫柔:一般人常以「柔情似水」來形容女人,由於女人的性格比較溫和,所以常能「以柔克剛」,化解一些火爆的場面,降伏一些粗魯無禮的人,成就一些難以完成的事。例如佛教第一比丘尼大愛道,曾多次向佛陀請求出家,均遭到僧團比丘反對,然而大愛道始終柔和以對,最後因阿難尊者相助而如願,佛教因此有了比丘尼僧團。
二、仁慈:女性的仁慈也經常為人所讚嘆。明太祖的馬皇后,從小家貧,為了幫助家務而留了一雙天足。明太祖登位後,有一年元宵節微服私訪京城的燈會,看到一則圖文並茂的燈謎,畫中有一雙天然大足的婦人,懷抱一個大西瓜,眉開眼笑,模樣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回宮後向馬皇后提起此事,馬皇后訕然一笑,說:「妾乃淮西人氏,且為天足,此謎謎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璋一聽十分生氣,下令拘拿制謎者,馬皇后見狀,勸解說:「佳節吉日,與民同樂,又有何妨?何況妾本是天足,說又何錯?不必小題大作,貽笑大方!」由此可見馬皇后的仁慈與大度。
三、細膩:女人的心思細膩,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佛教的末利夫人,曾為波斯匿王打洗腳水、洗臉水,以及飲用水,由於她細心依不同需要,而取井中表層、中層、底層不同溫度的水,感動了波斯匿王,因此冊立為妃。
四、愛心:英國護理學先驅南丁格爾,年輕時,經常協助父親的一位醫生老友精心護理病人,逐漸對護理工作發生興趣,加上她的愛心所趨,因此不顧當時一般人對從事護理工作的鄙視,全心投入,成為婦女護士職業創始人。
五、勤儉:勤勞節儉也是過去女人特有的美德。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其令後人所歌頌的,除了深明大義,通情達理,謹守分際,從不干預政事外,尤其她生性節儉,日常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奢侈浪費,更為人所稱道。
六、耐煩:「孟母三遷」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因為有孟母的耐煩「三遷」,因此造就了一代「亞聖」。孟母所展現的不只是女人的耐煩,還有睿智與遠見。
七、喜捨:女人普遍有喜捨心,尤其佛教的護法,不乏發大心布施的善女人,例如佛世時的毘舍佉,不僅發心供養僧團雨衣等日常用物,甚至捐建講堂,這就是「鹿母講堂」的由來。
八、善良:唐朝的文成公主,為了漢藏世代和好而遠嫁西藏,她的聰慧、善良和柔情,贏得松贊干布和全藏人的愛戴,終於不負其所肩負的「和睦邦交」之使命。
九、守家:傳說中的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其守家的精神其實是古代婦女普遍具備的美德。
十、惜情:亂世才女蔡文姬,飽經戰亂,她所譜寫的「胡笳十八拍」,不但道盡一生不幸的遭遇,更是充滿思鄉卻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痛苦之情,其悲情而惜情的心聲,感人至深。
其實除了以上所舉,舉世具備這些特長、美德的女性不勝枚舉。有人說,「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又說;「世界半邊天都是靠女人撐持起來的」,此言誠不虛也。
Thursday, July 20, 2006
轉載-找回自己 文/聖嚴大師
找回自己
相信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一定會說:「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
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裡,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例如:這是誰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誰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誰的觀念?是「我的」觀念;誰的判斷?是「我的」判斷;誰的鈔票?是「我的」鈔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從小就被外在各種的價值觀念所佔有,被物質的環境牽著鼻子走,成為外在環境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歡喜、又懊惱,全都是為了「我的」,沒有一樣事情是為了「我」。這是多麼的愚蠢呀!
仔細想想,我們剛出生時,腦中本來沒有知識、學問,也沒有記憶,但是隨著後天的學習,漸漸地會辨別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數量的多少。然後,又進一步做出諸如──「這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好不好?」、「誰是愛我的?誰是不愛我的?」、「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等等價值判斷。而且在長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讓周遭的人所接納,也漸漸學會了抹滅自己真正的聲音,掩飾自己真正的感情。
於是,口是心非久了,連自己真實的感覺都無法體會,也失去了辨別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處在無法主宰、無法掌控的情況之下。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們往往易受環境影響而轉變,隨著環境而動搖,以佛教的說法,那是隨「業力」而轉。「業力」簡單的說,就是過去的無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惡,在現世得到的一切結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環境的附屬品,都希望做一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隨著業力而轉,這就要靠願心和願力來轉變。否則只有隨波逐流,隨著環境的「風」在轉,隨著別人的腳步起舞,成為環境的附屬品,而不是轉變環境的人。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的付出,從中不斷的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夠找回自己。
--- 本文摘錄自《大法鼓》171集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相信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一定會說:「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
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裡,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例如:這是誰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誰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誰的觀念?是「我的」觀念;誰的判斷?是「我的」判斷;誰的鈔票?是「我的」鈔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從小就被外在各種的價值觀念所佔有,被物質的環境牽著鼻子走,成為外在環境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歡喜、又懊惱,全都是為了「我的」,沒有一樣事情是為了「我」。這是多麼的愚蠢呀!
仔細想想,我們剛出生時,腦中本來沒有知識、學問,也沒有記憶,但是隨著後天的學習,漸漸地會辨別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數量的多少。然後,又進一步做出諸如──「這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好不好?」、「誰是愛我的?誰是不愛我的?」、「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等等價值判斷。而且在長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讓周遭的人所接納,也漸漸學會了抹滅自己真正的聲音,掩飾自己真正的感情。
於是,口是心非久了,連自己真實的感覺都無法體會,也失去了辨別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處在無法主宰、無法掌控的情況之下。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們往往易受環境影響而轉變,隨著環境而動搖,以佛教的說法,那是隨「業力」而轉。「業力」簡單的說,就是過去的無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惡,在現世得到的一切結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環境的附屬品,都希望做一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隨著業力而轉,這就要靠願心和願力來轉變。否則只有隨波逐流,隨著環境的「風」在轉,隨著別人的腳步起舞,成為環境的附屬品,而不是轉變環境的人。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的付出,從中不斷的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夠找回自己。
--- 本文摘錄自《大法鼓》171集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文/聖嚴大師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通常認為若要瞭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比如說︰眾生發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極其有限;縱然能夠使人知道過去世或未來世,也是極其短近的時間範圍,不可能使人知道無窮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既然如此,那依舊不能使你相信最初是什麼?最後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懷疑三世因果的問號依然存在。
佛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只要你清楚地瞭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其實,如果沒有見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話,那即使在現生之中,也有許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例如︰民族的歷史、宗族的族譜、家族的家譜,所記載先民和祖先的事蹟,有誰親眼見到的?曾經見過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總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以,肉體生命的遺傳,是來自列祖、列宗,亦能傳之於子孫萬代,這就是肉體的三世因果。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無始的源頭和未來的去向,物質的肉體之外,必有靈魂、精神或佛教所說的神識的遷流。然而,以唯物論的立場,人死如燈滅,除物質外,沒有精神;這樣的論調對於人類而言,容易養成不需為自身行為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演變成殘殺、鬥爭,為達個人或某個集團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去犧牲他人的利益,或犧牲其他集團以及其他族類的生命和財產。所以,為了對於個人的未來有所寄託,並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識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體人類若都能接受神識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互諒、彼此共存共榮,而不相互傷害的生存環境。否則的話,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惡不分,利害互見,便會造成將來世界的動亂與不安。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通常認為若要瞭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比如說︰眾生發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極其有限;縱然能夠使人知道過去世或未來世,也是極其短近的時間範圍,不可能使人知道無窮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既然如此,那依舊不能使你相信最初是什麼?最後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懷疑三世因果的問號依然存在。
佛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只要你清楚地瞭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其實,如果沒有見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話,那即使在現生之中,也有許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例如︰民族的歷史、宗族的族譜、家族的家譜,所記載先民和祖先的事蹟,有誰親眼見到的?曾經見過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總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以,肉體生命的遺傳,是來自列祖、列宗,亦能傳之於子孫萬代,這就是肉體的三世因果。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無始的源頭和未來的去向,物質的肉體之外,必有靈魂、精神或佛教所說的神識的遷流。然而,以唯物論的立場,人死如燈滅,除物質外,沒有精神;這樣的論調對於人類而言,容易養成不需為自身行為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演變成殘殺、鬥爭,為達個人或某個集團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去犧牲他人的利益,或犧牲其他集團以及其他族類的生命和財產。所以,為了對於個人的未來有所寄託,並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識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體人類若都能接受神識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互諒、彼此共存共榮,而不相互傷害的生存環境。否則的話,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惡不分,利害互見,便會造成將來世界的動亂與不安。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懺悔與負責任 文/聖嚴大師
懺悔與負責任
「懺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徑。懺悔的意思是「承認錯誤」,但是承認錯誤之後,還要負起責任,準備接受這個錯誤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才是懺悔的功能。
根據佛經,懺悔有三種方法:第一是對自己的良心懺悔;第二是對我們所虧欠的人懺悔;第三則是當眾懺悔。在當下承認錯誤的同時,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
佛教徒通常是在佛前懺悔,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或是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會在佛前求懺悔,請佛菩薩為我們作證明。佛經指出,凡夫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無論我們如何客觀持平,都不免會犯錯。尤其我們的記憶總是很快就把錯的、壞的事情忘掉,或是不願想起,甚至於把錯誤合理化;但是對自己得意的事、對別人的貢獻,卻又記得牢牢的,而變得自傲自大,不懂得謙虛。所以,無論知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自己行為上的錯誤,我們都應該懺悔。
其實在我們一生之中,無意間對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等最親近的親人;我們傷他們的心,讓他們受苦受難,而自己並不知道,甚至有時候讓人家受苦受難,心中還在幸災樂禍,說:「活該!希望他再更苦一點,這樣才能發洩我心中的不滿。」像這樣的心理,都應該要懺悔。如果我們平常能夠天天懺悔的話,我們的身心行為,就會愈來愈清淨。
如果做錯事不懺悔會怎麼樣呢?佛教徒相信「罪有罪報,業有業報。」果報有好有壞,好的叫作「福報」,壞的叫作「業報」、「罪報」。如果不懺悔,我們受的苦難就會多些;如果懺悔,受的苦難就少些。
我們的家庭、事業、學業,甚至於健康,都免不了會產生種種的挫折、磨難。這些阻礙、不如意、不順心,其實都是我們過去在有意、無意間,所造的種種罪業,而形成的果報。但是許多人不理解這個觀念,一旦果報現前了,就覺得是老天沒有長眼睛,而埋怨:「像我這麼好的人,為什麼老天對我不公平?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事?簡直是沒有天理公義!」 甚至會進一步會想:「天底下根本沒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對我這麼壞,憑什麼我要對人家好?」從此自暴自棄,出現報復的心態。這樣不僅害他人深陷苦難,也使自己再受一層煩惱所苦。所謂冤冤相報,無有盡期,真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如果還不懂得懺悔,想清楚問題的癥結,情況便會愈來愈嚴重。
如果不懺悔,就像欠債不還一樣,總有一天債主會逼上門來。尤其到過年的時候逼得更緊;試想看看,過年過節如果有債主上門逼債,不是很痛苦嗎?懺悔以後,無論有形、無形,無論債主是不是在我們面前,至少我們良心上的負擔已經減輕了。
可是懺悔以後,並不等於罪過就此一筆勾消,而是「承認錯誤,願意承擔」的意思,是表示「欠你的錢我會慢慢的還,等我有錢的時候一定會還,而且會主動還。」而且懺悔並不是將所有的過失都推給佛菩薩來負責,如此是誤解了懺悔的真正意思,也不符合因果觀念。
不肯擔負責任,就不會改變自己,業力就永遠存在,這種假的懺悔並無法淨化內心;而且不懺悔改變,便無法真正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其實,只要肯接受「人是無法逃遁於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觀念,就會提醒自己少做一點錯事,這樣便能達到防非止惡的功用。所以懺悔之後,不是什麼事都沒有了,而是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積聚善緣。
懺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只要至誠地表明懺悔業障、罪障的決心即可。另外,也可以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它的意思是:「由於我過去貪、瞋、癡的心理,造了種種的業,透過行為、語言和思想表現出來,傷害到人;現在我來到佛前真心懺悔,願佛菩薩給我做證明,證明我已經全部懺悔了。」
懺悔也可以用拜佛的方式,一邊拜一邊懺悔,一面念一面拜,或者是念完以後再拜。藉由無我的禮拜及〈懺悔偈〉的反思,就能毫無隱瞞地徹底承認錯誤,並增加擔負責任的勇氣,達到懺悔的功用。
-----摘自---本文摘自(大法鼓 第063集)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懺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徑。懺悔的意思是「承認錯誤」,但是承認錯誤之後,還要負起責任,準備接受這個錯誤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才是懺悔的功能。
根據佛經,懺悔有三種方法:第一是對自己的良心懺悔;第二是對我們所虧欠的人懺悔;第三則是當眾懺悔。在當下承認錯誤的同時,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
佛教徒通常是在佛前懺悔,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或是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會在佛前求懺悔,請佛菩薩為我們作證明。佛經指出,凡夫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無論我們如何客觀持平,都不免會犯錯。尤其我們的記憶總是很快就把錯的、壞的事情忘掉,或是不願想起,甚至於把錯誤合理化;但是對自己得意的事、對別人的貢獻,卻又記得牢牢的,而變得自傲自大,不懂得謙虛。所以,無論知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自己行為上的錯誤,我們都應該懺悔。
其實在我們一生之中,無意間對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等最親近的親人;我們傷他們的心,讓他們受苦受難,而自己並不知道,甚至有時候讓人家受苦受難,心中還在幸災樂禍,說:「活該!希望他再更苦一點,這樣才能發洩我心中的不滿。」像這樣的心理,都應該要懺悔。如果我們平常能夠天天懺悔的話,我們的身心行為,就會愈來愈清淨。
如果做錯事不懺悔會怎麼樣呢?佛教徒相信「罪有罪報,業有業報。」果報有好有壞,好的叫作「福報」,壞的叫作「業報」、「罪報」。如果不懺悔,我們受的苦難就會多些;如果懺悔,受的苦難就少些。
我們的家庭、事業、學業,甚至於健康,都免不了會產生種種的挫折、磨難。這些阻礙、不如意、不順心,其實都是我們過去在有意、無意間,所造的種種罪業,而形成的果報。但是許多人不理解這個觀念,一旦果報現前了,就覺得是老天沒有長眼睛,而埋怨:「像我這麼好的人,為什麼老天對我不公平?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事?簡直是沒有天理公義!」 甚至會進一步會想:「天底下根本沒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對我這麼壞,憑什麼我要對人家好?」從此自暴自棄,出現報復的心態。這樣不僅害他人深陷苦難,也使自己再受一層煩惱所苦。所謂冤冤相報,無有盡期,真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如果還不懂得懺悔,想清楚問題的癥結,情況便會愈來愈嚴重。
如果不懺悔,就像欠債不還一樣,總有一天債主會逼上門來。尤其到過年的時候逼得更緊;試想看看,過年過節如果有債主上門逼債,不是很痛苦嗎?懺悔以後,無論有形、無形,無論債主是不是在我們面前,至少我們良心上的負擔已經減輕了。
可是懺悔以後,並不等於罪過就此一筆勾消,而是「承認錯誤,願意承擔」的意思,是表示「欠你的錢我會慢慢的還,等我有錢的時候一定會還,而且會主動還。」而且懺悔並不是將所有的過失都推給佛菩薩來負責,如此是誤解了懺悔的真正意思,也不符合因果觀念。
不肯擔負責任,就不會改變自己,業力就永遠存在,這種假的懺悔並無法淨化內心;而且不懺悔改變,便無法真正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其實,只要肯接受「人是無法逃遁於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觀念,就會提醒自己少做一點錯事,這樣便能達到防非止惡的功用。所以懺悔之後,不是什麼事都沒有了,而是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積聚善緣。
懺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只要至誠地表明懺悔業障、罪障的決心即可。另外,也可以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它的意思是:「由於我過去貪、瞋、癡的心理,造了種種的業,透過行為、語言和思想表現出來,傷害到人;現在我來到佛前真心懺悔,願佛菩薩給我做證明,證明我已經全部懺悔了。」
懺悔也可以用拜佛的方式,一邊拜一邊懺悔,一面念一面拜,或者是念完以後再拜。藉由無我的禮拜及〈懺悔偈〉的反思,就能毫無隱瞞地徹底承認錯誤,並增加擔負責任的勇氣,達到懺悔的功用。
-----摘自---本文摘自(大法鼓 第063集)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家 文/聖嚴大師
家
〈家〉
◎ 家的成員是共同修行慈悲行與智慧行的菩薩伴侶。
﹝法鼓山的方向P113﹞
◎ 家的定義是互相照顧、關懷、勉勵、相愛、相助。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層次的家。
有家就一定有眷屬,眷是眷愛、眷顧、親愛、親近、關懷的意思,對所屬的人要眷顧、要關愛,這就叫眷屬。而在一個家庭中,也一定要有責任、義務與倫理關係。
﹝法鼓山的方向P101﹞
◎ 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的共同生命之關係者,都算是家。
安家的要領在於:
互相尊敬、互相學習、互相體諒、互相關懷、彼此感恩、彼此奉獻。
﹝法鼓山的方向P112﹞
◎ 家庭生活很簡單,就是夫婦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的倫常,也就是倫理的生活。人不能沒有家庭,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社會。舉凡求學、工作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有一切關係接觸的活動,都是社會生活。
除了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之外,人還有精神生活,唯有藉著精神生活,才顯出人與動物不同,才有人的尊嚴。 ﹝禪的生活P214﹞
◎ 家庭的功能在於成員之間倫理關係的互敬、互助、各盡其責、各守其分,彼此關懷、相互照顧,共存共榮、同甘共苦、共同成長。 ﹝法鼓山的方向P111﹞
◎ 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 ﹝法鼓雜誌042P002﹞
◎ 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
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
﹝學佛群疑P035﹞
◎ 我們不但不能放棄勸導家人親友信佛學佛的責任,還要盡可能地運用各種因緣時機,透過種種方式,使已信佛教的人認識更多,未信佛教的人萌發信心。
信仰的力量必須從實際的利益產生。為得這種利益,除應具備基本的佛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修持的活動,唯有修持才能得到身心的反應和感應。此時,佛法的好處會在個人、家庭、事業等方面顯現出來,信心也就漸濃,亦能助長弘法利生的願心。
因此,我們主張把禮堂和蓮社在每一個佛教家庭裡建立起來。
﹝明日的佛教P166﹞
◎ 佛化婚禮,在佛化家庭的建設上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的弟子,自從結婚之後,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
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寶並且實踐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應該舉行佛化婚禮,並且鼓勵親友們舉行佛化婚禮。
﹝正信的佛教P093﹞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家〉
◎ 家的成員是共同修行慈悲行與智慧行的菩薩伴侶。
﹝法鼓山的方向P113﹞
◎ 家的定義是互相照顧、關懷、勉勵、相愛、相助。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層次的家。
有家就一定有眷屬,眷是眷愛、眷顧、親愛、親近、關懷的意思,對所屬的人要眷顧、要關愛,這就叫眷屬。而在一個家庭中,也一定要有責任、義務與倫理關係。
﹝法鼓山的方向P101﹞
◎ 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的共同生命之關係者,都算是家。
安家的要領在於:
互相尊敬、互相學習、互相體諒、互相關懷、彼此感恩、彼此奉獻。
﹝法鼓山的方向P112﹞
◎ 家庭生活很簡單,就是夫婦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的倫常,也就是倫理的生活。人不能沒有家庭,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社會。舉凡求學、工作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有一切關係接觸的活動,都是社會生活。
除了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之外,人還有精神生活,唯有藉著精神生活,才顯出人與動物不同,才有人的尊嚴。 ﹝禪的生活P214﹞
◎ 家庭的功能在於成員之間倫理關係的互敬、互助、各盡其責、各守其分,彼此關懷、相互照顧,共存共榮、同甘共苦、共同成長。 ﹝法鼓山的方向P111﹞
◎ 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 ﹝法鼓雜誌042P002﹞
◎ 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
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
﹝學佛群疑P035﹞
◎ 我們不但不能放棄勸導家人親友信佛學佛的責任,還要盡可能地運用各種因緣時機,透過種種方式,使已信佛教的人認識更多,未信佛教的人萌發信心。
信仰的力量必須從實際的利益產生。為得這種利益,除應具備基本的佛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修持的活動,唯有修持才能得到身心的反應和感應。此時,佛法的好處會在個人、家庭、事業等方面顯現出來,信心也就漸濃,亦能助長弘法利生的願心。
因此,我們主張把禮堂和蓮社在每一個佛教家庭裡建立起來。
﹝明日的佛教P166﹞
◎ 佛化婚禮,在佛化家庭的建設上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的弟子,自從結婚之後,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
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寶並且實踐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應該舉行佛化婚禮,並且鼓勵親友們舉行佛化婚禮。
﹝正信的佛教P093﹞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萬行菩薩 文/聖嚴大師
萬行菩薩
〈萬行菩薩〉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 錢出力出時間,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修行在紅塵P040﹞
◎每人都當立志要做十個報恩的人。
首先給家人更多一站照顧,更少一點麻煩。
以布施及供養三寶來幫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修學佛 法;提供休閒的部分時間,參與義工的工作。
﹝念佛生淨土P101﹞
◎「萬行菩薩」,大家都用各自的所知所能及所長,來結 萬人的善緣,也讓萬人結各自的善緣。
人間淨土,就是要靠這樣的信念和行動來建設的。
﹝念佛生淨土P101﹞
◎法鼓山的佛教徒精神,是以照顧他人來作為成長自己、 提昇人品的最高法門。
﹝法鼓山的方向P77﹞
◎以利他的存心,達成自利的目的。
﹝禪門P103﹞
◎在佛法的倫理裡,以前的觀念是,佛是被人家供養的。
我們應該請佛到人間來服務我們大眾,眾生需要他來度化。所以,我們現在請的活佛,一定不是被高高供在大殿上,現在的活佛,就是萬家僧佛。
萬家僧佛就是指對許多許多的眾生,能夠關懷,照顧、服務的人。
﹝法鼓雜誌041P002﹞
◎發心擔任菩薩行者,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學著受 苦受難,學著盡義務、盡責任。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爭取權利而不能夠盡義務、盡責任、大家都想離苦得樂,結果,大家是受苦受難,沒有人來救苦救難。
因此,如果要使我們的社會、人間能夠更好一點,生活環境能夠更安全一點,我們一定要從本身作起,要多付出、多努力。
﹝法鼓雜誌042P002﹞
◎學做菩薩,是要把自己的問題放在一邊去,要把人家的 問題、人家的苦難挑起來,常常想到人家有吉有難,就會救苦救難。
﹝法鼓雜誌042P002﹞
◎法鼓山農禪寺的義工觀念:
「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不勉強、不挑剔、不可能失望。」 ──義工就是菩薩行者最好的成長歷鍊。
﹝法鼓雜誌081P003﹞
◎萬行菩薩的禮儀,分為三點:
一、心儀:那就是知恩、懷恩、反省、知足、慚愧、懺 悔。以佛菩薩的心願為準則,以明察煩惱,消歸自性為修行。
二、身儀:那就是舉凡行住坐臥,待人接物,應對次第,都該做到合乎佛教徒的身分。包括如何合掌問 訊、五體投地、呈獻侍奉、禮待尊長貴賓,上下舟車,前後行路,左右坐位等。
三、口儀:包括平常言談應對,請示答問,當常用尊敬誠懇語,要養成禮讓、謙虛、和藹、熱心的習慣,並且常把「阿彌陀佛,謝謝你」;「師兄師姊,對不起」掛在口頭。時時練習「請教你、對不起、謝謝你」的三句真言;常常要用「好的;很好;非常好;太好了」四種布施。
﹝春夏秋冬P120﹞
◎法鼓山的萬行菩薩,學著修行萬種法門,學習著觀想自 己是無相無我的無位真人,所以也要學著做一個見人低 一級的謙謙君子、無諍道人。
學會以上的心、身、口三種禮儀,就能自利利人,移風易俗。
若盼他人認同法鼓山,必須先以法鼓山的禮儀感動他人;運用心儀、身儀、口儀,達成言教、身教、心教的化世功能。
﹝春夏秋冬P120﹞
◎義工是沒有等級的,大家都是菩薩行者,若能人人如 此,社會才是真正的祥和。
但願我們把做義工的風氣帶起來,以此淨化社會風氣, 這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雜誌08lP003﹞
◎諸位義工菩薩們都還是凡夫,而自己承認是凡夫,就覺 得需要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你自己需要佛法,於是努力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 佛法,這過程就是在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法鼓雜誌084P006﹞
◎我們已經是行菩薩道的初發心菩薩,像是「嬰兒型的菩薩」。
嬰兒期的人是爬不起來的,成長以後,才會慢慢爬起來, 一邊走路一邊跌倒,跌倒的時候多,爬起來的時間少, 站起來的時間少,倒在地上的時間多。
做為一名「初發心菩薩」要勉勵自己:倒了沒有關係,只要再爬起來就好.照著我們要修行的菩薩道目標走下去。 ﹝法鼓山的方向P116﹞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
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但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存皈依典禮中,已跟我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
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
﹝春夏秋冬P122﹞
◎我們的努力,必須先從本身做起,且由本身的內心做起,由內心而發於外行,由本身的外行而感動他人的內心,使得他人也會從他的本身做起。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好一個佛教徒,整個的佛教才會健全,也唯有自身的健全,才會逐日與我們所嚮往的果位接近。要不然,我們雖做一些佛事,亦被無明煩惱, 蕩得無影無蹤,還談什麼佛學修行的功德呢?
﹝【舊】人生月刊10:1﹞
◎做一個法鼓山的鼓手,首先要自己調伏自己的心行,若自己的身心平衡,才能對家人、對自己有用。 ﹝法鼓山的方向P081﹞
◎如果你不是做法鼓山的義工,是為了賺取工資而去掃地、工作,這不算是修行,這只是為了餬口,為了生活而工作。
當義工,不論做多少都是修行,不論是粗工或細活,都是在修福、修慧。
﹝法鼓雜誌084P006﹞
◎我們用佛法提供有益於人的服務,也可以邀請人家來當義工,藉機讓人接觸法鼓山,產生認同之後,自然就會參與我們,一同來做關懷社會淨化人心的工作了。
﹝法鼓山的方向P076﹞
◎要把義工的精神,帶回自己的生活環境。
在家裡用義工的心態來服務你家裡的人,在公司當成是義工來服務你的員工, 在社會上,用義工的態度為大眾服務。 ﹝法鼓雜誌081P003﹞
◎為避免各種可能的困擾,任何人不可利用法鼓山的組織管道,致力於商業經營、政治訴求、金錢借貸、男女苟且等活動。 ﹝法鼓山的方向P025﹞
◎法鼓山的僧俗四家,都是在全面教育與整體關懷的照顧下,做著自利尤重於利他的萬行菩薩,為了避免世俗習氣的污染,不可要求名位、權勢、錢財等,作為奉獻護持的酬佣。
﹝方鼓山的方向P025﹞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萬行菩薩〉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 錢出力出時間,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修行在紅塵P040﹞
◎每人都當立志要做十個報恩的人。
首先給家人更多一站照顧,更少一點麻煩。
以布施及供養三寶來幫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修學佛 法;提供休閒的部分時間,參與義工的工作。
﹝念佛生淨土P101﹞
◎「萬行菩薩」,大家都用各自的所知所能及所長,來結 萬人的善緣,也讓萬人結各自的善緣。
人間淨土,就是要靠這樣的信念和行動來建設的。
﹝念佛生淨土P101﹞
◎法鼓山的佛教徒精神,是以照顧他人來作為成長自己、 提昇人品的最高法門。
﹝法鼓山的方向P77﹞
◎以利他的存心,達成自利的目的。
﹝禪門P103﹞
◎在佛法的倫理裡,以前的觀念是,佛是被人家供養的。
我們應該請佛到人間來服務我們大眾,眾生需要他來度化。所以,我們現在請的活佛,一定不是被高高供在大殿上,現在的活佛,就是萬家僧佛。
萬家僧佛就是指對許多許多的眾生,能夠關懷,照顧、服務的人。
﹝法鼓雜誌041P002﹞
◎發心擔任菩薩行者,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學著受 苦受難,學著盡義務、盡責任。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爭取權利而不能夠盡義務、盡責任、大家都想離苦得樂,結果,大家是受苦受難,沒有人來救苦救難。
因此,如果要使我們的社會、人間能夠更好一點,生活環境能夠更安全一點,我們一定要從本身作起,要多付出、多努力。
﹝法鼓雜誌042P002﹞
◎學做菩薩,是要把自己的問題放在一邊去,要把人家的 問題、人家的苦難挑起來,常常想到人家有吉有難,就會救苦救難。
﹝法鼓雜誌042P002﹞
◎法鼓山農禪寺的義工觀念:
「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不勉強、不挑剔、不可能失望。」 ──義工就是菩薩行者最好的成長歷鍊。
﹝法鼓雜誌081P003﹞
◎萬行菩薩的禮儀,分為三點:
一、心儀:那就是知恩、懷恩、反省、知足、慚愧、懺 悔。以佛菩薩的心願為準則,以明察煩惱,消歸自性為修行。
二、身儀:那就是舉凡行住坐臥,待人接物,應對次第,都該做到合乎佛教徒的身分。包括如何合掌問 訊、五體投地、呈獻侍奉、禮待尊長貴賓,上下舟車,前後行路,左右坐位等。
三、口儀:包括平常言談應對,請示答問,當常用尊敬誠懇語,要養成禮讓、謙虛、和藹、熱心的習慣,並且常把「阿彌陀佛,謝謝你」;「師兄師姊,對不起」掛在口頭。時時練習「請教你、對不起、謝謝你」的三句真言;常常要用「好的;很好;非常好;太好了」四種布施。
﹝春夏秋冬P120﹞
◎法鼓山的萬行菩薩,學著修行萬種法門,學習著觀想自 己是無相無我的無位真人,所以也要學著做一個見人低 一級的謙謙君子、無諍道人。
學會以上的心、身、口三種禮儀,就能自利利人,移風易俗。
若盼他人認同法鼓山,必須先以法鼓山的禮儀感動他人;運用心儀、身儀、口儀,達成言教、身教、心教的化世功能。
﹝春夏秋冬P120﹞
◎義工是沒有等級的,大家都是菩薩行者,若能人人如 此,社會才是真正的祥和。
但願我們把做義工的風氣帶起來,以此淨化社會風氣, 這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雜誌08lP003﹞
◎諸位義工菩薩們都還是凡夫,而自己承認是凡夫,就覺 得需要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你自己需要佛法,於是努力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 佛法,這過程就是在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法鼓雜誌084P006﹞
◎我們已經是行菩薩道的初發心菩薩,像是「嬰兒型的菩薩」。
嬰兒期的人是爬不起來的,成長以後,才會慢慢爬起來, 一邊走路一邊跌倒,跌倒的時候多,爬起來的時間少, 站起來的時間少,倒在地上的時間多。
做為一名「初發心菩薩」要勉勵自己:倒了沒有關係,只要再爬起來就好.照著我們要修行的菩薩道目標走下去。 ﹝法鼓山的方向P116﹞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
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但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存皈依典禮中,已跟我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
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
﹝春夏秋冬P122﹞
◎我們的努力,必須先從本身做起,且由本身的內心做起,由內心而發於外行,由本身的外行而感動他人的內心,使得他人也會從他的本身做起。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好一個佛教徒,整個的佛教才會健全,也唯有自身的健全,才會逐日與我們所嚮往的果位接近。要不然,我們雖做一些佛事,亦被無明煩惱, 蕩得無影無蹤,還談什麼佛學修行的功德呢?
﹝【舊】人生月刊10:1﹞
◎做一個法鼓山的鼓手,首先要自己調伏自己的心行,若自己的身心平衡,才能對家人、對自己有用。 ﹝法鼓山的方向P081﹞
◎如果你不是做法鼓山的義工,是為了賺取工資而去掃地、工作,這不算是修行,這只是為了餬口,為了生活而工作。
當義工,不論做多少都是修行,不論是粗工或細活,都是在修福、修慧。
﹝法鼓雜誌084P006﹞
◎我們用佛法提供有益於人的服務,也可以邀請人家來當義工,藉機讓人接觸法鼓山,產生認同之後,自然就會參與我們,一同來做關懷社會淨化人心的工作了。
﹝法鼓山的方向P076﹞
◎要把義工的精神,帶回自己的生活環境。
在家裡用義工的心態來服務你家裡的人,在公司當成是義工來服務你的員工, 在社會上,用義工的態度為大眾服務。 ﹝法鼓雜誌081P003﹞
◎為避免各種可能的困擾,任何人不可利用法鼓山的組織管道,致力於商業經營、政治訴求、金錢借貸、男女苟且等活動。 ﹝法鼓山的方向P025﹞
◎法鼓山的僧俗四家,都是在全面教育與整體關懷的照顧下,做著自利尤重於利他的萬行菩薩,為了避免世俗習氣的污染,不可要求名位、權勢、錢財等,作為奉獻護持的酬佣。
﹝方鼓山的方向P025﹞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不能氣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不能氣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有時候生氣總是難免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之下,還是不能生氣,因為生氣解決不了問題,生氣有什麼用呢?茲將不能生氣的情況列舉如下:
一、急病遇到慢郎中,不能氣:俗語說「急驚風,遇到慢郎中」,這個時候如果你生氣、著急,只有壞事;你只能冷靜的配合,或是用另外的方法補救。只是一味的生氣無濟於事,因為他的習慣、他的能量、他的步調、他的行事風格就是這樣,你既無法改變他,生氣只有徒然傷身。
二、民眾遇到警察刁難,不能氣:警察代表國家執法,一切依法行事,但是民眾有時覺得「法」外應該有還有「情」、「理」,所以經常會有爭執發生。其實警察取諦,記錄違規,你生氣,警察也是人,他會對你更加印象惡劣,如此只有壞事,所以遇到警察為難,還是好言好語商量,甚至對他更有禮貌,用你的禮貌友好感動他,或許他能網開一面。
三、兒女遇到父母責備,不能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往往「愛之深,責之切」。這時如果父母懂得教育,或許會用鼓勵代替責備;不善於教育的父母,則直接用責備、要求的方式指導。但在父母面前,兒女應該用恭敬、尊敬的態度,肯定父母的指示,所以要接受,不能生氣。能在父母的盛氣指責之下,能心平氣和的認錯、接受,雖不是一個孝子,也算是一個好孩子了。
四、君子遇到小人糟蹋,不能氣:常見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在小人面前受屈受辱,旁人因此感到不平。其實你不平,對小人並沒有損失,反而貶低自己的身分。例如有一個教授,帶著兒子上街買水果,教授在挑選水果時,小販粗魯的喝問:「你一直挑來挑去,到底買或不買?」教授連聲說:「要買,要買。」一旁的兒子看了很不高興,認為身為教授的父親,受到小販如此無理的對待,卻一點反擊能力也沒有。教授心平氣和的對兒子說:「正因為爸爸是教授,所以不能跟小販一般見識。」
五、男人遇到女人潑辣,不能氣:社會上,女人遭受粗野男人糟蹋的情形很多,但是男人被潑辣女人傷害的例子也不少。尤其在大街小巷,如果男人遇到一個潑辣的女人,只要她大聲一叫,或是抓著你不放,你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要生氣,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只要自己平時言行規矩、正派,偶爾受到一些冤枉委屈,所謂「日久見人心」,最後社會還是會還給你一個公道。所以,男人遇到女人潑辣,不能氣,氣了更加壞事。
六、僧侶遇到邪見外道,不能氣:僧侶是善良的象徵,是和平的使者,但是有時也會遇到地痞流氓的無理取鬧,或是邪見外道的刁難,這時千萬不能生氣,因為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慈悲可以化導頑愚,正派能降伏惡行。
人總是有情緒的,生氣是難免的,但是生氣要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還是不生氣為好。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有時候生氣總是難免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之下,還是不能生氣,因為生氣解決不了問題,生氣有什麼用呢?茲將不能生氣的情況列舉如下:
一、急病遇到慢郎中,不能氣:俗語說「急驚風,遇到慢郎中」,這個時候如果你生氣、著急,只有壞事;你只能冷靜的配合,或是用另外的方法補救。只是一味的生氣無濟於事,因為他的習慣、他的能量、他的步調、他的行事風格就是這樣,你既無法改變他,生氣只有徒然傷身。
二、民眾遇到警察刁難,不能氣:警察代表國家執法,一切依法行事,但是民眾有時覺得「法」外應該有還有「情」、「理」,所以經常會有爭執發生。其實警察取諦,記錄違規,你生氣,警察也是人,他會對你更加印象惡劣,如此只有壞事,所以遇到警察為難,還是好言好語商量,甚至對他更有禮貌,用你的禮貌友好感動他,或許他能網開一面。
三、兒女遇到父母責備,不能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往往「愛之深,責之切」。這時如果父母懂得教育,或許會用鼓勵代替責備;不善於教育的父母,則直接用責備、要求的方式指導。但在父母面前,兒女應該用恭敬、尊敬的態度,肯定父母的指示,所以要接受,不能生氣。能在父母的盛氣指責之下,能心平氣和的認錯、接受,雖不是一個孝子,也算是一個好孩子了。
四、君子遇到小人糟蹋,不能氣:常見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在小人面前受屈受辱,旁人因此感到不平。其實你不平,對小人並沒有損失,反而貶低自己的身分。例如有一個教授,帶著兒子上街買水果,教授在挑選水果時,小販粗魯的喝問:「你一直挑來挑去,到底買或不買?」教授連聲說:「要買,要買。」一旁的兒子看了很不高興,認為身為教授的父親,受到小販如此無理的對待,卻一點反擊能力也沒有。教授心平氣和的對兒子說:「正因為爸爸是教授,所以不能跟小販一般見識。」
五、男人遇到女人潑辣,不能氣:社會上,女人遭受粗野男人糟蹋的情形很多,但是男人被潑辣女人傷害的例子也不少。尤其在大街小巷,如果男人遇到一個潑辣的女人,只要她大聲一叫,或是抓著你不放,你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要生氣,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只要自己平時言行規矩、正派,偶爾受到一些冤枉委屈,所謂「日久見人心」,最後社會還是會還給你一個公道。所以,男人遇到女人潑辣,不能氣,氣了更加壞事。
六、僧侶遇到邪見外道,不能氣:僧侶是善良的象徵,是和平的使者,但是有時也會遇到地痞流氓的無理取鬧,或是邪見外道的刁難,這時千萬不能生氣,因為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慈悲可以化導頑愚,正派能降伏惡行。
人總是有情緒的,生氣是難免的,但是生氣要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還是不生氣為好。
轉載-權力放下何須鞏固領導中心文/人間福報社論
權力放下何須鞏固領導中心
一個半月前,陳水扁總統在罷免案於立法院連署階段時,在總統府召開黨政高層會議中表示,他願意「權力下放」,除憲法賦予的總統職權外,其餘黨政權力徹底下放,完全交付,決策由黨政幹部全權負責,爭議循黨政機制協調解決。
在罷免案表決的前夕,陳總統還刻意的去請益聖嚴法師,法師當場以「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向陳總統開示。然而在罷免案未能通過法定門檻後,陳總統似乎認為危機已除,直到近日綠營學者要求陳總統主動辭職,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敵人就在自己的陣營中,而他權力下放的智慧顯然是錯誤的,才會再起煩惱心,所以,他只有再度以「鞏固領導中心」的方式來化解他的敵人和煩惱。
陳總統在他宣示「權力下放」之後,卻發現到「四大天王」和各派系之間的慈悲心不夠,大家為了爭權而相互視為敵人;他也發現這些人的智慧不足,以至於為了權力而起煩惱心。
佛家常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卻是:「放下權力、立地成佛」。權力是一把帶著私利的屠刀,當有人要求鞏固領導中心時,就是再度把這把權力之刀送到陳總統手中,只要有人侵犯到陳總統個人利益,他就可以大大方方拿起這把權力之刀,直接砍向入侵者。
陳總統問民進黨「四大天王」他該不該下台,有誰敢向手中握著一把權力之刀者說:「你要下台!」這不是拿自己的權位與利益開玩笑嗎?現在有人說:陳總統下台,將會喪失本土政權、會引起民進黨的政爭;甚者有人說:陳總統下台、呂秀蓮上台,會導致政局紛亂。
對於這些說詞,我們所看到其真正的動機,還是圍繞在權力與私利的身上,他們所擔心的是陳總統下台後,就會損及到自己的權力與利益;因此他們不願意陳總統下台,也不願意陳總統權力下放,而是積極地去鞏固領導中心,進而去鞏固自己的權力,其念茲在茲的依舊是個人的權力與私利。
在民主國家中,政治人物所擁有的權力是人民所賦與的,是人民希望政治人物能夠以這些權力來謀求社會大眾的福利,而非政治人物個人的私利;而真正的民主國家也有一套政治制度來保障人民的權利。因此,一個完善的民主國家,是不會因領導人的下台或政權的替換而導致政局的紛亂,如美國甘迺迪總統被刺、尼克森總統的下台,都未曾見過美國的政局動亂過。即使台灣二○○○年的政權替換,也是安然無事。
換言之,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權力下放或總統下台,是不會引起國家的紛亂;相對地,若是違反人民的福址去鞏固領導中心,去賦與領導者以更大的權力之刀,來維護其個人或一黨的私利,國家的紛亂才會永難寧靜。
陳總統說他這個總統做得很苦;只要他放下權力這把刀,自然就不會與在野黨為敵、不會與民進黨內同志為敵、更不會與人民為敵;其心中自然就不會有煩惱,而可以快樂自在的立地成佛。
一個半月前,陳水扁總統在罷免案於立法院連署階段時,在總統府召開黨政高層會議中表示,他願意「權力下放」,除憲法賦予的總統職權外,其餘黨政權力徹底下放,完全交付,決策由黨政幹部全權負責,爭議循黨政機制協調解決。
在罷免案表決的前夕,陳總統還刻意的去請益聖嚴法師,法師當場以「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向陳總統開示。然而在罷免案未能通過法定門檻後,陳總統似乎認為危機已除,直到近日綠營學者要求陳總統主動辭職,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敵人就在自己的陣營中,而他權力下放的智慧顯然是錯誤的,才會再起煩惱心,所以,他只有再度以「鞏固領導中心」的方式來化解他的敵人和煩惱。
陳總統在他宣示「權力下放」之後,卻發現到「四大天王」和各派系之間的慈悲心不夠,大家為了爭權而相互視為敵人;他也發現這些人的智慧不足,以至於為了權力而起煩惱心。
佛家常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卻是:「放下權力、立地成佛」。權力是一把帶著私利的屠刀,當有人要求鞏固領導中心時,就是再度把這把權力之刀送到陳總統手中,只要有人侵犯到陳總統個人利益,他就可以大大方方拿起這把權力之刀,直接砍向入侵者。
陳總統問民進黨「四大天王」他該不該下台,有誰敢向手中握著一把權力之刀者說:「你要下台!」這不是拿自己的權位與利益開玩笑嗎?現在有人說:陳總統下台,將會喪失本土政權、會引起民進黨的政爭;甚者有人說:陳總統下台、呂秀蓮上台,會導致政局紛亂。
對於這些說詞,我們所看到其真正的動機,還是圍繞在權力與私利的身上,他們所擔心的是陳總統下台後,就會損及到自己的權力與利益;因此他們不願意陳總統下台,也不願意陳總統權力下放,而是積極地去鞏固領導中心,進而去鞏固自己的權力,其念茲在茲的依舊是個人的權力與私利。
在民主國家中,政治人物所擁有的權力是人民所賦與的,是人民希望政治人物能夠以這些權力來謀求社會大眾的福利,而非政治人物個人的私利;而真正的民主國家也有一套政治制度來保障人民的權利。因此,一個完善的民主國家,是不會因領導人的下台或政權的替換而導致政局的紛亂,如美國甘迺迪總統被刺、尼克森總統的下台,都未曾見過美國的政局動亂過。即使台灣二○○○年的政權替換,也是安然無事。
換言之,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權力下放或總統下台,是不會引起國家的紛亂;相對地,若是違反人民的福址去鞏固領導中心,去賦與領導者以更大的權力之刀,來維護其個人或一黨的私利,國家的紛亂才會永難寧靜。
陳總統說他這個總統做得很苦;只要他放下權力這把刀,自然就不會與在野黨為敵、不會與民進黨內同志為敵、更不會與人民為敵;其心中自然就不會有煩惱,而可以快樂自在的立地成佛。
Wednesday, July 1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睡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睡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代人失眠問題愈來愈嚴重,有些人不容易入睡,總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不得成眠。面對失眠,實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尤其有些人隔天還有重要的事要處理,不能不早起,但是晚上又不能很快入睡,怎不苦上加苦呢?人生貪睡固然是毛病,但是不睡也不是好事。好比佛陀對弟子二百億耳開示「修行如彈琴」,琴絃太緊容易斷,太鬆則不響,最好要能中道。
人生在世,行住坐臥都要有適當的安排,好比前往某處,是行腳去還是乘車去呢?居住的環境,是選在山上、水邊好,還是繁華的都市比較方便呢?總要有個安排。睡覺亦復如此,有的人習慣要點燈,有的人則是幽暗才能入睡。總之,自覺心安,最為適合。
睡眠也是一種正當的休息,閉上雙眼,能讓眼睛獲得充分休息;身體平躺,能舒解身心的壓力。因此,睡眠品質好,必能促使心力更加旺盛。
以下提供幾個幫助睡眠的方法,給一些不容易入睡的人士參考:
一、兒歌是母親送給幼兒的催眠曲,難以入睡的人,不妨哼哼呀呀唱個一曲,或許能幫助入眠。
二、可以倒數數字,從一百、九十九、九十八、九十七……,數到一,然後再重來一次。不用重覆二次,大概就可以入眠了。
三、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把佛相的莊嚴觀到歷歷在目,而且定於一境,不會模糊不清,如此與佛的慈悲、精神、活力相互交流,也容易入睡。
四、躺在床上三、五分鐘內,如果仍然無法入睡,可以用手指輕觸眉毛、臉頰、頭部,就像蒼蠅在臉上爬動一樣,因為無事可做,感到無奈,很快就能睡著了。
五、可以默念「七音佛號」,雖然不發出聲音,但有韻律,也能幫助入睡。
六、背佛學名相,念外文名詞,記文學上的成語,也有助入眠。
七、如果再睡不著,乾脆想一些困難的問題或難以解決的事情,自問「怎麼辦」,最後也會因為無奈而入睡。
八、把心定於一境,平時我們的心就像猿猴一樣,南北東西到處亂跑,不易安住,若能把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一段時間之後,也會睡著。
九、假如還是睡不著,可以起身洗個澡,重新再睡。甚至睡前泡腳,不僅促進身體健康,也可以幫助入眠,是一舉二得的好方法。
十、《十六觀經》裡面的任何一觀,如觀日、觀水、觀地、觀樹等,都能有助於睡眠。
人要吃飯、喝水,才能補充營養、增加體力,而睡眠能調節生理時鐘,讓人精神充沛。所以,能吃還要能睡,才是有福氣的人。吃睡正常、工作正常、思維正常、生活正常,一切都很正常,還會有什麼事情感到不如意的呢?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代人失眠問題愈來愈嚴重,有些人不容易入睡,總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不得成眠。面對失眠,實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尤其有些人隔天還有重要的事要處理,不能不早起,但是晚上又不能很快入睡,怎不苦上加苦呢?人生貪睡固然是毛病,但是不睡也不是好事。好比佛陀對弟子二百億耳開示「修行如彈琴」,琴絃太緊容易斷,太鬆則不響,最好要能中道。
人生在世,行住坐臥都要有適當的安排,好比前往某處,是行腳去還是乘車去呢?居住的環境,是選在山上、水邊好,還是繁華的都市比較方便呢?總要有個安排。睡覺亦復如此,有的人習慣要點燈,有的人則是幽暗才能入睡。總之,自覺心安,最為適合。
睡眠也是一種正當的休息,閉上雙眼,能讓眼睛獲得充分休息;身體平躺,能舒解身心的壓力。因此,睡眠品質好,必能促使心力更加旺盛。
以下提供幾個幫助睡眠的方法,給一些不容易入睡的人士參考:
一、兒歌是母親送給幼兒的催眠曲,難以入睡的人,不妨哼哼呀呀唱個一曲,或許能幫助入眠。
二、可以倒數數字,從一百、九十九、九十八、九十七……,數到一,然後再重來一次。不用重覆二次,大概就可以入眠了。
三、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把佛相的莊嚴觀到歷歷在目,而且定於一境,不會模糊不清,如此與佛的慈悲、精神、活力相互交流,也容易入睡。
四、躺在床上三、五分鐘內,如果仍然無法入睡,可以用手指輕觸眉毛、臉頰、頭部,就像蒼蠅在臉上爬動一樣,因為無事可做,感到無奈,很快就能睡著了。
五、可以默念「七音佛號」,雖然不發出聲音,但有韻律,也能幫助入睡。
六、背佛學名相,念外文名詞,記文學上的成語,也有助入眠。
七、如果再睡不著,乾脆想一些困難的問題或難以解決的事情,自問「怎麼辦」,最後也會因為無奈而入睡。
八、把心定於一境,平時我們的心就像猿猴一樣,南北東西到處亂跑,不易安住,若能把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一段時間之後,也會睡著。
九、假如還是睡不著,可以起身洗個澡,重新再睡。甚至睡前泡腳,不僅促進身體健康,也可以幫助入眠,是一舉二得的好方法。
十、《十六觀經》裡面的任何一觀,如觀日、觀水、觀地、觀樹等,都能有助於睡眠。
人要吃飯、喝水,才能補充營養、增加體力,而睡眠能調節生理時鐘,讓人精神充沛。所以,能吃還要能睡,才是有福氣的人。吃睡正常、工作正常、思維正常、生活正常,一切都很正常,還會有什麼事情感到不如意的呢?
轉載-正視台灣經濟面臨的危機文/人間福報社論
正視台灣經濟面臨的危機
台灣經濟永續會議分組座談即將結束,而分組會議中最難獲致共識的,便是兩岸經貿開放的幅度以及三通等議題。反對經貿開放及三通者,是以台聯為首的部分民代及學者,甚至前總統李登輝聲言要跳到第一線,大力批判經續會及執政黨。這一派反對兩岸直航,反對赴大陸投資,甚至也反對包機常態化。同時,他們主張制憲正名,也不隱諱主張台灣走向法理的獨立。
另一派則以工商界及自由派的學者為主,他們強力主張開放直航,取消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的上限,甚至不惜以退出經續會為手段,迫使會議接受他們的建議。
經續會選在此時召開,時機實在不妥。陳總統原來是想以經續會為名,召集各黨各派以及學者與業者,尋求更為開放的經貿政策,為台灣窒息了六年的經濟發展,找出一個突破口,這一點可從蘇貞昌就任行政院長後的各次談話中,尋繹出一些端倪。
未料趙建銘案的發生,打破了此一布局。陳總統面臨反對黨及黨內反對派的夾擊,要求他為趙案下台的呼聲此起彼落,於是他不得不向深綠的獨派求援,以期保住他的寶座。為了向深綠派示好,日前他已公開主張要加強其「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承諾,甚至還承諾在兩年內計畫推動制憲與正名的行動。面對此一新局,蘇揆是否還有勇氣在經續會中不理會深綠派的反對,繼續堅持其開放的理念,令人置疑。看來經續會對兩岸議題很難獲得一致的共識,最多只能達成「多數決」,供政府參考而已。令人感嘆的是,二○○一年的經發會共識決議,即主張三通與開放(但加了一條「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尾巴),其結論卻被置之高閣;到了二○○六年,恐怕還是會蹈五年前的覆轍。
其實台灣是否應走開放與直接通航的路,已是無需討論的問題了。民進黨執政六年來,雖然未完全鎖國,但始終半推半就,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百業蕭條,失業率攀升,已是鐵的事實。任何人走進百貨公司,都有一種冷颼颼的感覺,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固不在話下,薪資六年來未漲一元,但南韓大學畢業生薪資卻已漲到折合台幣每月六萬元。
再看看香港,自開放大陸旅客赴港觀光以來,市況陡然繁榮,各業欣欣向榮,連帶房地產、股市均分霑其利。台灣反對開放,理由相當牽強,其一是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會衝擊傳統產業及農村就業;其二是大量赴大陸投資,等於資敵,因為對岸正以八百枚導彈對準台灣。持這種理由者,完全不肯睜開眼睛看看世局的變化與國際現實。
學者佛里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便指出,今日世界已被「十大推土機」剷平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障礙與籓籬,地球已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大平台。台灣必須認清此一不可迴避的現實。我們不能只開放台灣旅客遊大陸,也要開放大陸旅客遊台灣;我們不能只開放台資投資大陸,也要有膽量開放陸資來台。世界是平的,是互相交流的,是彼此互惠的。假設台灣有一天能突破重圍宣布獨立,屆時,「台灣共和國」能不與中國有生意來往嗎?台灣的電子產品能不外銷中國嗎?「台灣共和國」能完全禁止台灣國民赴中國旅遊嗎?
上月二十一日天下雜誌刊出一篇專訪新加坡李光耀資政的專文,李資政很沉痛的向台灣呼籲,台灣如不面對中國,即將輸掉競爭力,如再堅不開放三通,則將付出慘痛代價。希望參加經續會的代表們,仔細地看看這篇意義深長的專訪。
台灣經濟永續會議分組座談即將結束,而分組會議中最難獲致共識的,便是兩岸經貿開放的幅度以及三通等議題。反對經貿開放及三通者,是以台聯為首的部分民代及學者,甚至前總統李登輝聲言要跳到第一線,大力批判經續會及執政黨。這一派反對兩岸直航,反對赴大陸投資,甚至也反對包機常態化。同時,他們主張制憲正名,也不隱諱主張台灣走向法理的獨立。
另一派則以工商界及自由派的學者為主,他們強力主張開放直航,取消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的上限,甚至不惜以退出經續會為手段,迫使會議接受他們的建議。
經續會選在此時召開,時機實在不妥。陳總統原來是想以經續會為名,召集各黨各派以及學者與業者,尋求更為開放的經貿政策,為台灣窒息了六年的經濟發展,找出一個突破口,這一點可從蘇貞昌就任行政院長後的各次談話中,尋繹出一些端倪。
未料趙建銘案的發生,打破了此一布局。陳總統面臨反對黨及黨內反對派的夾擊,要求他為趙案下台的呼聲此起彼落,於是他不得不向深綠的獨派求援,以期保住他的寶座。為了向深綠派示好,日前他已公開主張要加強其「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承諾,甚至還承諾在兩年內計畫推動制憲與正名的行動。面對此一新局,蘇揆是否還有勇氣在經續會中不理會深綠派的反對,繼續堅持其開放的理念,令人置疑。看來經續會對兩岸議題很難獲得一致的共識,最多只能達成「多數決」,供政府參考而已。令人感嘆的是,二○○一年的經發會共識決議,即主張三通與開放(但加了一條「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尾巴),其結論卻被置之高閣;到了二○○六年,恐怕還是會蹈五年前的覆轍。
其實台灣是否應走開放與直接通航的路,已是無需討論的問題了。民進黨執政六年來,雖然未完全鎖國,但始終半推半就,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百業蕭條,失業率攀升,已是鐵的事實。任何人走進百貨公司,都有一種冷颼颼的感覺,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固不在話下,薪資六年來未漲一元,但南韓大學畢業生薪資卻已漲到折合台幣每月六萬元。
再看看香港,自開放大陸旅客赴港觀光以來,市況陡然繁榮,各業欣欣向榮,連帶房地產、股市均分霑其利。台灣反對開放,理由相當牽強,其一是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會衝擊傳統產業及農村就業;其二是大量赴大陸投資,等於資敵,因為對岸正以八百枚導彈對準台灣。持這種理由者,完全不肯睜開眼睛看看世局的變化與國際現實。
學者佛里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便指出,今日世界已被「十大推土機」剷平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障礙與籓籬,地球已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大平台。台灣必須認清此一不可迴避的現實。我們不能只開放台灣旅客遊大陸,也要開放大陸旅客遊台灣;我們不能只開放台資投資大陸,也要有膽量開放陸資來台。世界是平的,是互相交流的,是彼此互惠的。假設台灣有一天能突破重圍宣布獨立,屆時,「台灣共和國」能不與中國有生意來往嗎?台灣的電子產品能不外銷中國嗎?「台灣共和國」能完全禁止台灣國民赴中國旅遊嗎?
上月二十一日天下雜誌刊出一篇專訪新加坡李光耀資政的專文,李資政很沉痛的向台灣呼籲,台灣如不面對中國,即將輸掉競爭力,如再堅不開放三通,則將付出慘痛代價。希望參加經續會的代表們,仔細地看看這篇意義深長的專訪。
Tuesday, July 18,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免疫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免疫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為了防範身體疾病的發生,要接種一些疫苗,增加免疫力。不但身體防止疾病要有免疫力,我們的思想上、生活上、心靈上,也都需要有免疫力。
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們,他們面對社會,也難免會有困難、阻礙、壓力、誘惑等,但是他們經過了修證或者悟道,對世間的五欲六塵乃至燈紅酒綠,都有了免疫力。
有免疫力的人,才能拒絕誘惑;有免疫力的人,才能不著魔道;有免疫力的人,才會有防備的力量,所以免疫力對吾人之重要,由此可見。
人應該要對什麼事情具有免疫力呢?茲舉如下:
一、對功名富貴要有免疫力:功名富貴對人的誘惑性很強,人很容易在功名富貴之前,解除自己道德的武裝,鬆散自己人格的堅持,於是做了功名富貴的奴隸,所以要有免疫力。林逋「梅妻鶴子」,一心想要遠離權力中心;陶淵明「歸去來兮」,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都具有不為功名富貴所動的免疫力。
二、對人我是非要有免疫力:人我是非常常困擾一個有為的人,使他陷入其中脫不了困。吾人對於人我是非,最重要的,先要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要有人我是非;如已發生,要有化解的力量,要能排除。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政治家為國為民,風骨嶙峋,一柱擎天,因為他們對人我是非都有免疫力。
三、對生死顧忌要有免疫力:有的人縱有能力,也有願力,只是對生死存亡的顧忌難以排遣,凡事瞻前顧後,施展不開;假如能對生死存亡,置之度外,有大死一番的覺醒,看生死是自然的,對生死都能不縈於心,就算有免疫力了。
四、對柔情蜜意要有免疫力:自古以來英雄難過美人關,領導百萬雄兵的將軍,呼風喚雨的政客,有時在柔情蜜意之下,也會投降。假如一個有為的人,能不為金錢買動,能不為柔情誘惑所動,能在武力之前無所顧忌,他就能堪當大任,因為他有了免疫力。
五、對貪瞋癡疑要有免疫力:一個人能在財色名食之前,不起貪心;能在恨怒怨怪之下,不生瞋念;能在疑惑迷惘的時候,心裡明明白白,自有主張;能在愚癡邪見的時候,生起克服的力量,在煩惱之中,他有過洗練,所以在許多妄想、嫉妒、煩惱之前都能不起瞋怒恨意,就因為有免疫力之故。
綜上所述,人生在世,好像小兒要接種牛痘,以防天花;及至長大後要學習禮儀,以免受到世間的污染誘惑。只是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大染缸,人在社會裡生存,難保清白,因此唯有加強自己的免度力,才能不受影響。
佛陀降魔成道,就是對世間各種誘惑都有免疫力;孔子學究天人,以仁義道德做為自己的修養,所以他也有免疫力;老莊淡泊世間,超然出世,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又能奈他何,這都是因為有免疫的力量。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為了防範身體疾病的發生,要接種一些疫苗,增加免疫力。不但身體防止疾病要有免疫力,我們的思想上、生活上、心靈上,也都需要有免疫力。
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們,他們面對社會,也難免會有困難、阻礙、壓力、誘惑等,但是他們經過了修證或者悟道,對世間的五欲六塵乃至燈紅酒綠,都有了免疫力。
有免疫力的人,才能拒絕誘惑;有免疫力的人,才能不著魔道;有免疫力的人,才會有防備的力量,所以免疫力對吾人之重要,由此可見。
人應該要對什麼事情具有免疫力呢?茲舉如下:
一、對功名富貴要有免疫力:功名富貴對人的誘惑性很強,人很容易在功名富貴之前,解除自己道德的武裝,鬆散自己人格的堅持,於是做了功名富貴的奴隸,所以要有免疫力。林逋「梅妻鶴子」,一心想要遠離權力中心;陶淵明「歸去來兮」,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都具有不為功名富貴所動的免疫力。
二、對人我是非要有免疫力:人我是非常常困擾一個有為的人,使他陷入其中脫不了困。吾人對於人我是非,最重要的,先要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要有人我是非;如已發生,要有化解的力量,要能排除。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政治家為國為民,風骨嶙峋,一柱擎天,因為他們對人我是非都有免疫力。
三、對生死顧忌要有免疫力:有的人縱有能力,也有願力,只是對生死存亡的顧忌難以排遣,凡事瞻前顧後,施展不開;假如能對生死存亡,置之度外,有大死一番的覺醒,看生死是自然的,對生死都能不縈於心,就算有免疫力了。
四、對柔情蜜意要有免疫力:自古以來英雄難過美人關,領導百萬雄兵的將軍,呼風喚雨的政客,有時在柔情蜜意之下,也會投降。假如一個有為的人,能不為金錢買動,能不為柔情誘惑所動,能在武力之前無所顧忌,他就能堪當大任,因為他有了免疫力。
五、對貪瞋癡疑要有免疫力:一個人能在財色名食之前,不起貪心;能在恨怒怨怪之下,不生瞋念;能在疑惑迷惘的時候,心裡明明白白,自有主張;能在愚癡邪見的時候,生起克服的力量,在煩惱之中,他有過洗練,所以在許多妄想、嫉妒、煩惱之前都能不起瞋怒恨意,就因為有免疫力之故。
綜上所述,人生在世,好像小兒要接種牛痘,以防天花;及至長大後要學習禮儀,以免受到世間的污染誘惑。只是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大染缸,人在社會裡生存,難保清白,因此唯有加強自己的免度力,才能不受影響。
佛陀降魔成道,就是對世間各種誘惑都有免疫力;孔子學究天人,以仁義道德做為自己的修養,所以他也有免疫力;老莊淡泊世間,超然出世,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又能奈他何,這都是因為有免疫的力量。
轉載-拼經濟才能將功補過文/人間福報社論
拼經濟才能將功補過
弊案纏身的陳水扁總統,最近又面臨親綠學界人士逼退的危機,於是展開滅火動作。陳總統在邀請獨派大老餐敘時,提出「制憲做為未來兩年任期的重要任務」的想法,加上最近傳聞陳總統向行政院要求「不希望經續會作出兩岸經貿大幅開放的結論」,偏偏中東地區又發生戰事,在負面消息頻傳之下,國內股市昨日以重挫一百七十點回應,投資人損失慘重。
國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陳總統個人或家庭在為弊案自清都來不及的情形之下,內外逼退的危機尚未化解,照理應該謙卑地聽各界的建議,更加謹言慎行,至少「以自修來止謗」,從修身齊家講求誠信開始。更何況,當初面臨「罷免」危機時,陳總統和執政黨都聲稱要「拚民生經濟」,而經續會的會前會還在陸續召開,各界正在集思廣益,尋求對台灣最有利的財經政策走向之際,陳總統對經續會的方向或結論就「指指點點」,不但違背自己「權力下放」的宣示,也給人干涉行政院事務的感覺。
更令人驚訝的是,竟以「緊縮兩岸經貿」和「正名制憲」來回應各界「拚經濟」的期待,分明就是為了保住權位,不惜以犧牲民生經濟為代價。這種作法,不但不能爭取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反而使民眾對於陳總統的施政表現更加失望,恐怕還會招致更多的逼退壓力。
眾所周知,親綠學界之所以在此時此刻跳出來要求陳總統下台,除了第一家庭、總統府等親信疑涉弊案,不符合基本的誠信道德原則和社會公義標準外,也有一大部分和他的「施政表現」讓國人失望有關。依照現行的政治生態和法律規範,也許陳總統能夠勉強度過逼退的危機,但要在剩下不到兩年的任期內「將功補過」,最好的作法還是專心拚民生經濟,讓台灣不再內耗、空轉,去除「無能」的形象。因為,台灣民眾最關心的,還是未來的日子能否比現在好,發展經濟才是台灣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而「制憲正名」與國計民生相去太遠,「緊縮兩岸經貿」只會使得台灣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邊緣化。
因此,陳總統此時又提出「制憲正名」和對兩岸經貿策作出「既定立場」的政治宣示,即使是講給少數人聽的,希望能夠換得少數團體的支持,但恐怕只會「得不償失」,也就是讓多數的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更加失望,最後全面失去「民心」。
民眾失望的是,陳總統面臨壓力時「政策搖擺不定」的問題再次凸顯,使他的「誠信」再次受到重創;而政府拚民生經濟又淪為口號,經續會只是對民間「拚經濟」訴求的一個形式,民眾擔心這兩年的台灣經濟恐怕又是遲滯不前。
我們誠摯的建議陳總統,「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個人如何度過逼退的壓力事小,如何讓台灣人民有好日子過才是當前急務;執政黨和行政院也應該有所體認,黨的存續和民眾的福祉,比權位的維護更為重要,不但不能以「鞏固領導中心」之名縱容貪腐,更要全心全力拚經濟,才是明智之舉。
弊案纏身的陳水扁總統,最近又面臨親綠學界人士逼退的危機,於是展開滅火動作。陳總統在邀請獨派大老餐敘時,提出「制憲做為未來兩年任期的重要任務」的想法,加上最近傳聞陳總統向行政院要求「不希望經續會作出兩岸經貿大幅開放的結論」,偏偏中東地區又發生戰事,在負面消息頻傳之下,國內股市昨日以重挫一百七十點回應,投資人損失慘重。
國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陳總統個人或家庭在為弊案自清都來不及的情形之下,內外逼退的危機尚未化解,照理應該謙卑地聽各界的建議,更加謹言慎行,至少「以自修來止謗」,從修身齊家講求誠信開始。更何況,當初面臨「罷免」危機時,陳總統和執政黨都聲稱要「拚民生經濟」,而經續會的會前會還在陸續召開,各界正在集思廣益,尋求對台灣最有利的財經政策走向之際,陳總統對經續會的方向或結論就「指指點點」,不但違背自己「權力下放」的宣示,也給人干涉行政院事務的感覺。
更令人驚訝的是,竟以「緊縮兩岸經貿」和「正名制憲」來回應各界「拚經濟」的期待,分明就是為了保住權位,不惜以犧牲民生經濟為代價。這種作法,不但不能爭取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反而使民眾對於陳總統的施政表現更加失望,恐怕還會招致更多的逼退壓力。
眾所周知,親綠學界之所以在此時此刻跳出來要求陳總統下台,除了第一家庭、總統府等親信疑涉弊案,不符合基本的誠信道德原則和社會公義標準外,也有一大部分和他的「施政表現」讓國人失望有關。依照現行的政治生態和法律規範,也許陳總統能夠勉強度過逼退的危機,但要在剩下不到兩年的任期內「將功補過」,最好的作法還是專心拚民生經濟,讓台灣不再內耗、空轉,去除「無能」的形象。因為,台灣民眾最關心的,還是未來的日子能否比現在好,發展經濟才是台灣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而「制憲正名」與國計民生相去太遠,「緊縮兩岸經貿」只會使得台灣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邊緣化。
因此,陳總統此時又提出「制憲正名」和對兩岸經貿策作出「既定立場」的政治宣示,即使是講給少數人聽的,希望能夠換得少數團體的支持,但恐怕只會「得不償失」,也就是讓多數的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更加失望,最後全面失去「民心」。
民眾失望的是,陳總統面臨壓力時「政策搖擺不定」的問題再次凸顯,使他的「誠信」再次受到重創;而政府拚民生經濟又淪為口號,經續會只是對民間「拚經濟」訴求的一個形式,民眾擔心這兩年的台灣經濟恐怕又是遲滯不前。
我們誠摯的建議陳總統,「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個人如何度過逼退的壓力事小,如何讓台灣人民有好日子過才是當前急務;執政黨和行政院也應該有所體認,黨的存續和民眾的福祉,比權位的維護更為重要,不但不能以「鞏固領導中心」之名縱容貪腐,更要全心全力拚經濟,才是明智之舉。
Monday, July 17, 2006
轉載-在權勢之前只有黑白文/人間福報社論
在權勢之前只有黑白
最近台灣發生兩件事,讓人看到了未來與希望。
一是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發表「在權勢之前我們竟矮了身子」一文,沉痛檢討:「一百年來,台大醫院是台灣社會的圖騰。若不是我們在世俗的權勢之前,矮了身子,失了志氣,今日怎會有一個『趙建銘案』?我們對不起台灣社會對台大醫院的期望和仰慕,我們需要反省、認錯、道歉。」
另一是親綠學界及社運界人士發表「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聲明,呼籲陳水扁總統考慮下台,並對捍衛民主與道德提出諸多理念。
台灣的未來就在這裡,人們在權勢之前,能夠身子挺直,不失志氣,不要軟骨矮了下去;更在知識份子能以道德良知、學術理想,只問黑白,不問藍綠。
全世界都風行的一本書叫做《二十、八十法則》,例如百分之二十的產品,涵蓋了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我們衣櫃中百分之二十的衣服,占了百分之八十的使用時間等。對權力的監督而言,重要的就在「百分之二十」的力量,這百分之二十,體制內是監察院、立法院、司法院、大法官,體制外就是知識份子與媒體。
國民黨為何會如此快失去政權?就是控制了監察、立法、司法,培養了一大群御用學者,掌控了多數的媒體。當知識份子囁嚅不敢言、當媒體只管上意不問黑白,當監察與司法不敢打老虎,這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機制失靈,沒有了震耳欲聾的清音、沒有了聒噪的烏鴉提醒、失去了防貪禦腐的守門功能,權力加速了腐化,腐化加深了貪念,於是就為所欲為起來,造成國民黨成為了在野黨。
民進黨能夠上台,就是民眾對他們的清廉有所期待,對他們的改革寄以厚望,但是僅六年的時間,卻比國民黨腐化得還厲害,但是仍在高喊鞏固領導中心,為什麼?因為在權勢之前許多人竟矮了身子,大法官與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自然矮了半截;行政院長也由總統提名,不能不俯首;連台大醫院都有彎腰的矮化痕跡,更可議的是知識份子只問藍綠、不管黑白,導致社會黑白不分,正義不彰;媒體更是推波助瀾,成為社會亂源。
不要將這些事定位在政治鬥爭,不要侷限在陳總統下台爭執,要擴大來看,這是對台灣是很重要的啟發,很有意義的里程碑,如果未來的知識份子都能昂首闊步,以道德良知為依據,不問藍綠、只問黑白,公理正義才得以彰顯;如果未來台灣的社會菁英份子,能夠拒絕在權勢之前矮了身子,有不對權勢彎腰的道德勇氣,民主與道德才得以生根。
國民黨的失去政權,民進黨的失去理想,都在這重要的「百分之二十」沒有發揮應有的守望權力的功能,甚至趨炎附勢,這是台灣政治混亂的主因。民主先進國家能夠預防弊端,不致於叢生,也全在這百分之二十的健全。
面對權勢威逼,能夠將頭昂得高高的,台灣的未來與希望全在這裡了。
最近台灣發生兩件事,讓人看到了未來與希望。
一是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發表「在權勢之前我們竟矮了身子」一文,沉痛檢討:「一百年來,台大醫院是台灣社會的圖騰。若不是我們在世俗的權勢之前,矮了身子,失了志氣,今日怎會有一個『趙建銘案』?我們對不起台灣社會對台大醫院的期望和仰慕,我們需要反省、認錯、道歉。」
另一是親綠學界及社運界人士發表「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聲明,呼籲陳水扁總統考慮下台,並對捍衛民主與道德提出諸多理念。
台灣的未來就在這裡,人們在權勢之前,能夠身子挺直,不失志氣,不要軟骨矮了下去;更在知識份子能以道德良知、學術理想,只問黑白,不問藍綠。
全世界都風行的一本書叫做《二十、八十法則》,例如百分之二十的產品,涵蓋了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我們衣櫃中百分之二十的衣服,占了百分之八十的使用時間等。對權力的監督而言,重要的就在「百分之二十」的力量,這百分之二十,體制內是監察院、立法院、司法院、大法官,體制外就是知識份子與媒體。
國民黨為何會如此快失去政權?就是控制了監察、立法、司法,培養了一大群御用學者,掌控了多數的媒體。當知識份子囁嚅不敢言、當媒體只管上意不問黑白,當監察與司法不敢打老虎,這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機制失靈,沒有了震耳欲聾的清音、沒有了聒噪的烏鴉提醒、失去了防貪禦腐的守門功能,權力加速了腐化,腐化加深了貪念,於是就為所欲為起來,造成國民黨成為了在野黨。
民進黨能夠上台,就是民眾對他們的清廉有所期待,對他們的改革寄以厚望,但是僅六年的時間,卻比國民黨腐化得還厲害,但是仍在高喊鞏固領導中心,為什麼?因為在權勢之前許多人竟矮了身子,大法官與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自然矮了半截;行政院長也由總統提名,不能不俯首;連台大醫院都有彎腰的矮化痕跡,更可議的是知識份子只問藍綠、不管黑白,導致社會黑白不分,正義不彰;媒體更是推波助瀾,成為社會亂源。
不要將這些事定位在政治鬥爭,不要侷限在陳總統下台爭執,要擴大來看,這是對台灣是很重要的啟發,很有意義的里程碑,如果未來的知識份子都能昂首闊步,以道德良知為依據,不問藍綠、只問黑白,公理正義才得以彰顯;如果未來台灣的社會菁英份子,能夠拒絕在權勢之前矮了身子,有不對權勢彎腰的道德勇氣,民主與道德才得以生根。
國民黨的失去政權,民進黨的失去理想,都在這重要的「百分之二十」沒有發揮應有的守望權力的功能,甚至趨炎附勢,這是台灣政治混亂的主因。民主先進國家能夠預防弊端,不致於叢生,也全在這百分之二十的健全。
面對權勢威逼,能夠將頭昂得高高的,台灣的未來與希望全在這裡了。
Saturday, July 1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四等防老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四等防老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在「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的理則之下,都要老化。如果過了六十歲以上就算老人的話,有的人可能活到八十歲、九十歲,甚至有百歲老翁,這當中三、四十年的「老人歲月」,要如何度過呢?
過去中國人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觀念,現在當然也可以「養兒防老」,只是時代變遷,靠兒女養老的人愈來愈少了。因此,如何防老呢?有四個層次,提供參考:
一、用儲蓄防老:年輕時要有一些儲蓄,以備年老退休可以做為養老之用。但是如果儲蓄太多,兒女覷覦,還是沒有好日子可過,所以最好夠用就好,其餘的可以捐給公益、慈善機構。懂得「適可而止」,這是平安之道。
二、用結緣防老:年輕時,如果曾經對人有貢獻,或是在社會上當過義工,到了年老有需要的時候,人家也會對你回饋。例如,有的人在寺院當義工,時間久了,寺院可能收留你;有的人在醫院當義工,可能看病不收費;有的人在社團當義工,可能社團會想方法給你一些幫助。
三、用智慧防老:平常如果多讀書,擁有豐富的學問、智慧,就像一些學校的高齡教授,退休後學生也不會捨棄他,反而像兒女承歡膝下一般,喜歡親近,聽他講道。一般老人之所以會被人捨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嘮叨、不講理、倚老賣老;如果你是有智慧的老人,學有專長,理路清楚,老來更可將所學及經驗傳授給年輕子弟,必然會受人歡迎、敬重,所以智慧也是防老法門。
四、用信仰防老:一般老人到了年老的時候,講話沒有人要聽,做事也沒有力氣,老年歲月,孤獨寂寞,日子很難捱過。如果從年輕時就有信仰,自己可以看經、可以念佛、可以禪坐、可以冥想,在生活中「以佛為伴,以法為用,以僧為友」,甚至跟自己同樣信仰的老友必定會很親,這也是養老的方法。
除了上述四種養老方法以外,有兒孫的,當然也可以用兒孫來養老;有親人的,可以讓親人來幫助;有人緣的,可以用人緣來歡度老年。總之,只要有條件,現在的老人還是有很多生存之道。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培養興趣,尤其能有宗教信仰的話,老人生活一樣可以過得怡然自得,過得豐富多采。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在「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的理則之下,都要老化。如果過了六十歲以上就算老人的話,有的人可能活到八十歲、九十歲,甚至有百歲老翁,這當中三、四十年的「老人歲月」,要如何度過呢?
過去中國人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觀念,現在當然也可以「養兒防老」,只是時代變遷,靠兒女養老的人愈來愈少了。因此,如何防老呢?有四個層次,提供參考:
一、用儲蓄防老:年輕時要有一些儲蓄,以備年老退休可以做為養老之用。但是如果儲蓄太多,兒女覷覦,還是沒有好日子可過,所以最好夠用就好,其餘的可以捐給公益、慈善機構。懂得「適可而止」,這是平安之道。
二、用結緣防老:年輕時,如果曾經對人有貢獻,或是在社會上當過義工,到了年老有需要的時候,人家也會對你回饋。例如,有的人在寺院當義工,時間久了,寺院可能收留你;有的人在醫院當義工,可能看病不收費;有的人在社團當義工,可能社團會想方法給你一些幫助。
三、用智慧防老:平常如果多讀書,擁有豐富的學問、智慧,就像一些學校的高齡教授,退休後學生也不會捨棄他,反而像兒女承歡膝下一般,喜歡親近,聽他講道。一般老人之所以會被人捨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嘮叨、不講理、倚老賣老;如果你是有智慧的老人,學有專長,理路清楚,老來更可將所學及經驗傳授給年輕子弟,必然會受人歡迎、敬重,所以智慧也是防老法門。
四、用信仰防老:一般老人到了年老的時候,講話沒有人要聽,做事也沒有力氣,老年歲月,孤獨寂寞,日子很難捱過。如果從年輕時就有信仰,自己可以看經、可以念佛、可以禪坐、可以冥想,在生活中「以佛為伴,以法為用,以僧為友」,甚至跟自己同樣信仰的老友必定會很親,這也是養老的方法。
除了上述四種養老方法以外,有兒孫的,當然也可以用兒孫來養老;有親人的,可以讓親人來幫助;有人緣的,可以用人緣來歡度老年。總之,只要有條件,現在的老人還是有很多生存之道。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培養興趣,尤其能有宗教信仰的話,老人生活一樣可以過得怡然自得,過得豐富多采。
轉載-堅守道德公義 泛綠長青文/人間福報社論
堅守道德公義 泛綠長青
陳水扁總統女婿趙建銘、第一親家趙玉柱涉案遭起訴,以及「喬」事者引介商人進入官邸爭取奧援的傳聞終於獲得證實,不但重挫第一家庭形象,也危及總統領導地位。親綠學者基於道德良知,挺身連署籲扁下台震撼綠營內部,加以黨內派系鬥爭未歇,陳總統遭到從政以來最嚴厲的考驗。面對權力危機再起,陳總統緊急邀集黨政要員明晚凝聚支持共識,全力在本周六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化解不利情勢。
去年「三合一」選舉前,高捷弊案爭議正烈,陳總統面對外界檢討聲浪,曾召集類似的黨政會議,並決定在黨內成立廉政委員會。明晚的會議,是台開案爆發、陳總統宣示權力下放後首度的擴大會議,外界解讀總統出招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穩住自己及民進黨未來兩年的局勢;二是為了即將召開的民進黨全代會。若未在會前整合黨內,讓全代會淪為「批扁大會」,情勢將會失控。
自從台開案爆發以來,陳總統始終認為全案已由司法處理,女婿是否有罪屬於法律問題,他及民進黨不能陷在弊案及司法漩渦裡打轉,應該繼續往前走。但社會觀感卻認為趙家父子能夠呼風喚雨,乃係與其往來者對象第一家庭的影響力有所寄望,這就涉及公義了。
趙建銘最近交保後,在媒體鏡頭前連聲道歉並保證將「謹言慎行」,詎料他仍每日昂首闊步進出玉山官邸和台大醫院,甚至為閃避採訪而違規行車,言行舉止在媒體巨細靡遺報導下,讓第一家庭蒙受各方巨大壓力,連民進黨重量級人士也忍無可忍地說了重話。
親綠人士連署籲扁下台、促第一家庭釐清在太平洋崇光百貨(SOGO)經營權爭奪戰扮演的角色,民進黨幹部呼籲發起「新民進黨運動」與貪腐切割,以免會有黨內同志出走。綠營人士甘冒大不韙,紛紛挺身而出,正是不忍看到全盤皆輸。但環繞陳總統的人士利害攸關,休戚與共,也動員深綠陣營起兵「勤王」。兩股泛綠力量全面攤牌攻防,衝擊力超過藍營發動的罷扁行動,後續發展及效應深受國內外關切。
外界認為,在野黨挾民氣發動罷免總統案,被執政者揮舞「捍衛本土政權」神主牌擋住,以致衝不過立法院四分之三的超高門檻,但台聯投下廢票,多少透露拒絕政治人物利用本土金鐘罩掩蓋失德行為的態度。這次親綠學者和社團界人士連署同時也畫清分際,不讓貪腐污染本土的湛然明淨。這股源自道德良知的反省力量,對掌舵者無疑是嚴酷的考驗。
陳總統喊出「權力下放」後,再度出面整合黨內,甚至在行政院穩健推動兩岸客貨運便捷化等措施後,公開宣示將以四項標準檢驗經續會的成敗,外界解讀是對「蘇修」路線踩煞車。總統「依憲法」應該下放權力,也有權決定國家的大方向,但君無戲言,倘若承諾淪為空談,只會導致互信薄弱。二○○○年政黨輪替以來,朝野政黨對峙,正是因為善於口舌之辯,少有誠心之行。親綠學者的行動,是一連串事件演變的必然現象,假如不能徹底改革,只顧「鞏固領導中心」,讓理想性人士失望離開,才是民進黨最嚴重的危機。
陳水扁總統女婿趙建銘、第一親家趙玉柱涉案遭起訴,以及「喬」事者引介商人進入官邸爭取奧援的傳聞終於獲得證實,不但重挫第一家庭形象,也危及總統領導地位。親綠學者基於道德良知,挺身連署籲扁下台震撼綠營內部,加以黨內派系鬥爭未歇,陳總統遭到從政以來最嚴厲的考驗。面對權力危機再起,陳總統緊急邀集黨政要員明晚凝聚支持共識,全力在本周六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化解不利情勢。
去年「三合一」選舉前,高捷弊案爭議正烈,陳總統面對外界檢討聲浪,曾召集類似的黨政會議,並決定在黨內成立廉政委員會。明晚的會議,是台開案爆發、陳總統宣示權力下放後首度的擴大會議,外界解讀總統出招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穩住自己及民進黨未來兩年的局勢;二是為了即將召開的民進黨全代會。若未在會前整合黨內,讓全代會淪為「批扁大會」,情勢將會失控。
自從台開案爆發以來,陳總統始終認為全案已由司法處理,女婿是否有罪屬於法律問題,他及民進黨不能陷在弊案及司法漩渦裡打轉,應該繼續往前走。但社會觀感卻認為趙家父子能夠呼風喚雨,乃係與其往來者對象第一家庭的影響力有所寄望,這就涉及公義了。
趙建銘最近交保後,在媒體鏡頭前連聲道歉並保證將「謹言慎行」,詎料他仍每日昂首闊步進出玉山官邸和台大醫院,甚至為閃避採訪而違規行車,言行舉止在媒體巨細靡遺報導下,讓第一家庭蒙受各方巨大壓力,連民進黨重量級人士也忍無可忍地說了重話。
親綠人士連署籲扁下台、促第一家庭釐清在太平洋崇光百貨(SOGO)經營權爭奪戰扮演的角色,民進黨幹部呼籲發起「新民進黨運動」與貪腐切割,以免會有黨內同志出走。綠營人士甘冒大不韙,紛紛挺身而出,正是不忍看到全盤皆輸。但環繞陳總統的人士利害攸關,休戚與共,也動員深綠陣營起兵「勤王」。兩股泛綠力量全面攤牌攻防,衝擊力超過藍營發動的罷扁行動,後續發展及效應深受國內外關切。
外界認為,在野黨挾民氣發動罷免總統案,被執政者揮舞「捍衛本土政權」神主牌擋住,以致衝不過立法院四分之三的超高門檻,但台聯投下廢票,多少透露拒絕政治人物利用本土金鐘罩掩蓋失德行為的態度。這次親綠學者和社團界人士連署同時也畫清分際,不讓貪腐污染本土的湛然明淨。這股源自道德良知的反省力量,對掌舵者無疑是嚴酷的考驗。
陳總統喊出「權力下放」後,再度出面整合黨內,甚至在行政院穩健推動兩岸客貨運便捷化等措施後,公開宣示將以四項標準檢驗經續會的成敗,外界解讀是對「蘇修」路線踩煞車。總統「依憲法」應該下放權力,也有權決定國家的大方向,但君無戲言,倘若承諾淪為空談,只會導致互信薄弱。二○○○年政黨輪替以來,朝野政黨對峙,正是因為善於口舌之辯,少有誠心之行。親綠學者的行動,是一連串事件演變的必然現象,假如不能徹底改革,只顧「鞏固領導中心」,讓理想性人士失望離開,才是民進黨最嚴重的危機。
轉載- 六群僧
六群僧
六群僧,如來所呵,諸大弟子所不齒者也,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嗟夫!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具臣由之與求矣。其在今時,則皆卓卓乎希世之賢守令,振古之良宰輔。蕭、龔、黃、杜、姚、宋、韓、范、富、歐之所未必能及者也。而何疑乎六群?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後五百年。解脫以至鬥諍,漸久而漸漓,愈趨而愈下,羽嘉、鳳凰、庶鳥、非虛語矣。寧不為之三歎。雖然,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果若斯言,則眾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佛在世時有六個比丘,名叫闡陀、迦留陀夷、文達多、摩醯沙達多、馬師、滿宿等。結黨搗蛋,多作不合威儀不如法的事,因此常被佛責罵,被諸大弟子看不起。但是古來所謂的佛在世時的六群比丘,猶勝於佛滅度後的馬鳴、龍樹諸菩薩啊!唉!孔夫子曾經指責子路好勇粗魯,冉求苛政虐民,說樊須是小人,然而如用子路與冉求為官治政,雖然比起當時孔夫子所稱讚的人有所不如,但在今日,則是卓越而舉世稀有的、賢能的太守或縣令,了不起的宰相啊!後來的名相如蕭何、曹參、龔勝、黃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也未必能比得上啊!如是六群比丘殊勝後人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所以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閻浮提品內說:「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距佛愈久而道愈澆薄,愈末法修行愈不如。「淮南子」墜形章也說:「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這不也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嗎?說的實在有理啊!怎能不因之哀歎三聲呢!雖然如此,但孟子說:「豪傑之士,雖然生來沒有文王明君的重用,仍可自己創造出一番事業來。」如果這句話沒錯,那麼是眾生的大幸萬幸啊!我每天這樣盼望著。
尊師之行 ◎總論
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良繇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蓋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者易,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古時候做徒弟的人,師父死了後,信仰更堅定,更不違師訓,信受奉行。今日做弟子的,師父還沒死,信仰就動搖改變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實在是由於當初出家,並不是真正想依止正知正見的師父,來了脫生死的;而是一時興起,偶然巧合地拜師而已。所以看有名利可圖就離開師父了,或者遇到壞朋友迷惑引誘就離開師父了,或者做錯了事,被師父教訓而憤恨,就另投他方了,甚至有的好的不跟,反而跟上壞的惡知識,好像從喬木遷到幽谷一樣,愈走下坡。孟子滕文公篇記載,當時大學者陳良的弟子陳相,死了師父後卻跟南蠻的許行學種田;還有靈素法師拋棄學佛,去做道士求長生;甚至像太陽禪師的侍者(叫平侍者),把師父的遺體,從塔裏挖出來毀屍破腦,自以為高明瀟灑的也有啊!師道淪亡,嗚呼哀哉!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六群僧,如來所呵,諸大弟子所不齒者也,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嗟夫!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具臣由之與求矣。其在今時,則皆卓卓乎希世之賢守令,振古之良宰輔。蕭、龔、黃、杜、姚、宋、韓、范、富、歐之所未必能及者也。而何疑乎六群?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後五百年。解脫以至鬥諍,漸久而漸漓,愈趨而愈下,羽嘉、鳳凰、庶鳥、非虛語矣。寧不為之三歎。雖然,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果若斯言,則眾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佛在世時有六個比丘,名叫闡陀、迦留陀夷、文達多、摩醯沙達多、馬師、滿宿等。結黨搗蛋,多作不合威儀不如法的事,因此常被佛責罵,被諸大弟子看不起。但是古來所謂的佛在世時的六群比丘,猶勝於佛滅度後的馬鳴、龍樹諸菩薩啊!唉!孔夫子曾經指責子路好勇粗魯,冉求苛政虐民,說樊須是小人,然而如用子路與冉求為官治政,雖然比起當時孔夫子所稱讚的人有所不如,但在今日,則是卓越而舉世稀有的、賢能的太守或縣令,了不起的宰相啊!後來的名相如蕭何、曹參、龔勝、黃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也未必能比得上啊!如是六群比丘殊勝後人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所以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閻浮提品內說:「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距佛愈久而道愈澆薄,愈末法修行愈不如。「淮南子」墜形章也說:「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這不也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嗎?說的實在有理啊!怎能不因之哀歎三聲呢!雖然如此,但孟子說:「豪傑之士,雖然生來沒有文王明君的重用,仍可自己創造出一番事業來。」如果這句話沒錯,那麼是眾生的大幸萬幸啊!我每天這樣盼望著。
尊師之行 ◎總論
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良繇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蓋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者易,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古時候做徒弟的人,師父死了後,信仰更堅定,更不違師訓,信受奉行。今日做弟子的,師父還沒死,信仰就動搖改變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實在是由於當初出家,並不是真正想依止正知正見的師父,來了脫生死的;而是一時興起,偶然巧合地拜師而已。所以看有名利可圖就離開師父了,或者遇到壞朋友迷惑引誘就離開師父了,或者做錯了事,被師父教訓而憤恨,就另投他方了,甚至有的好的不跟,反而跟上壞的惡知識,好像從喬木遷到幽谷一樣,愈走下坡。孟子滕文公篇記載,當時大學者陳良的弟子陳相,死了師父後卻跟南蠻的許行學種田;還有靈素法師拋棄學佛,去做道士求長生;甚至像太陽禪師的侍者(叫平侍者),把師父的遺體,從塔裏挖出來毀屍破腦,自以為高明瀟灑的也有啊!師道淪亡,嗚呼哀哉!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轉載- 嫉妒的比丘
嫉妒的比丘
愚癡的人因為邪見,
而輕蔑阿羅漢、聖者和正直者的教誨;
他們如同格他格竹(註),
因為造作惡業而招致滅亡。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老婦人,像照顧自己兒子般地照顧卡拉比丘。有一天,她聽鄰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後,希望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聽佛陀說法,於是就向卡拉比丘提出她的願望,但卡拉比丘前後三次都打消她的念頭。有一天,老婦人不理睬卡拉比丘的反對,直接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當卡拉比丘發現老婦人已經前往精舍時,內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確實聽聞佛陀講經說法,就不會再照顧我了。」所以他也趕忙到祇樹給孤獨園去。當他抵達時,發現老婦人正在聽佛陀說法。他於是恭敬地靠近佛陀,並且告訴佛陀:「世尊!這位老婦人非常愚笨,請您只教她有關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丘懷有惡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誡他:「你的愚癡和邪見污辱了佛法。你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註:「格他格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結實則亡。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目錄
青松集(參、自處超然)
貪求不得嫉妒生
經云:「於己得生慳,可得生諂,不得生嫉」,如果是自己已經擁有的成功,而別人也得到了,比較容易隨喜;例如自己有開明而疼愛有加的父母,就比較容易隨喜別人有好父母。倘若自己已經擁有的尊榮,尚且會嫉妒他人擁有和自己相同的尊榮,例如自己很有錢,卻也會嫉妒他人有錢,就表示自己的我執尚有待淡化;顯示出內心根深蒂固地希望自己擁有最好的一切,別人所擁有的榮好都得次於自己才行。例如自己有一棟房子,聽說某個朋友也買了房子,內心就會希望他人的房子不如自己,發現和自己的房子差不多時,內心就會嫉妒。其次,如果是自己所沒有,而別人擁有,就比較不容易隨喜,例如見到別人有良好的工作,而自己失業,就會難過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如果是自己所求不得,而又見他人擁有,就更加難以隨喜;例如自己渴望有學歷,但是卻幼而失學,見人得到博士學位,或許更難以隨喜;也例如自己很愛媽媽,但媽媽不疼自己而疼弟弟,要隨喜弟弟得寵,更不容易。
依此而言,淡泊追逐名利之想,止息戀著親眷之心,才是根本的遣除嫉妒心的方法。以佛法的智慧觀照萬法,洞達外境本空,眾生與自己是一如的關係,依此恬淡的心志,就能隨喜一切的善法。
嫉妒心的根源是耽著心
經云:「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妒」,可見嫉妒心的根源是耽著心。如果不在乎外表,就不會嫉妒別人的長相;如果在乎讚美,就會嫉妒他人受到讚揚;倘若不在意財富,就不會嫉妒別人有錢;倘若在意地位,就會嫉妒他人擁有尊貴;倘若不在乎奶奶,也不會嫉妒奶奶疼別人;倘若在乎女朋友,就會嫉妒她另外交的男朋友。
簡而言之,依於自己的在乎程度,嫉妒心就會有深淺的不同。沒有貪求心,才能離一切苦惱,貪是苦因,那是佛陀親口教誡的不變真理。所貪著事必是無常法,一旦因緣離散或變化,就會受到苦果。經云:「有憎愛必有貪嫉,無憎愛貪嫉則滅。」
‧摘錄自‧《心靈世界‧青松集合刊》如覺法師著
愚癡的人因為邪見,
而輕蔑阿羅漢、聖者和正直者的教誨;
他們如同格他格竹(註),
因為造作惡業而招致滅亡。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老婦人,像照顧自己兒子般地照顧卡拉比丘。有一天,她聽鄰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後,希望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聽佛陀說法,於是就向卡拉比丘提出她的願望,但卡拉比丘前後三次都打消她的念頭。有一天,老婦人不理睬卡拉比丘的反對,直接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當卡拉比丘發現老婦人已經前往精舍時,內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確實聽聞佛陀講經說法,就不會再照顧我了。」所以他也趕忙到祇樹給孤獨園去。當他抵達時,發現老婦人正在聽佛陀說法。他於是恭敬地靠近佛陀,並且告訴佛陀:「世尊!這位老婦人非常愚笨,請您只教她有關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丘懷有惡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誡他:「你的愚癡和邪見污辱了佛法。你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註:「格他格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結實則亡。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目錄
青松集(參、自處超然)
貪求不得嫉妒生
經云:「於己得生慳,可得生諂,不得生嫉」,如果是自己已經擁有的成功,而別人也得到了,比較容易隨喜;例如自己有開明而疼愛有加的父母,就比較容易隨喜別人有好父母。倘若自己已經擁有的尊榮,尚且會嫉妒他人擁有和自己相同的尊榮,例如自己很有錢,卻也會嫉妒他人有錢,就表示自己的我執尚有待淡化;顯示出內心根深蒂固地希望自己擁有最好的一切,別人所擁有的榮好都得次於自己才行。例如自己有一棟房子,聽說某個朋友也買了房子,內心就會希望他人的房子不如自己,發現和自己的房子差不多時,內心就會嫉妒。其次,如果是自己所沒有,而別人擁有,就比較不容易隨喜,例如見到別人有良好的工作,而自己失業,就會難過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如果是自己所求不得,而又見他人擁有,就更加難以隨喜;例如自己渴望有學歷,但是卻幼而失學,見人得到博士學位,或許更難以隨喜;也例如自己很愛媽媽,但媽媽不疼自己而疼弟弟,要隨喜弟弟得寵,更不容易。
依此而言,淡泊追逐名利之想,止息戀著親眷之心,才是根本的遣除嫉妒心的方法。以佛法的智慧觀照萬法,洞達外境本空,眾生與自己是一如的關係,依此恬淡的心志,就能隨喜一切的善法。
嫉妒心的根源是耽著心
經云:「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妒」,可見嫉妒心的根源是耽著心。如果不在乎外表,就不會嫉妒別人的長相;如果在乎讚美,就會嫉妒他人受到讚揚;倘若不在意財富,就不會嫉妒別人有錢;倘若在意地位,就會嫉妒他人擁有尊貴;倘若不在乎奶奶,也不會嫉妒奶奶疼別人;倘若在乎女朋友,就會嫉妒她另外交的男朋友。
簡而言之,依於自己的在乎程度,嫉妒心就會有深淺的不同。沒有貪求心,才能離一切苦惱,貪是苦因,那是佛陀親口教誡的不變真理。所貪著事必是無常法,一旦因緣離散或變化,就會受到苦果。經云:「有憎愛必有貪嫉,無憎愛貪嫉則滅。」
‧摘錄自‧《心靈世界‧青松集合刊》如覺法師著
轉載- 地藏經講記(28)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講記(28)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從本品開始末尾三品,是本經的流通分。《地藏經》的經文並不長,但展現的是大經架構。一般的經典,流通分的經文很短,序分也只有幾行而已,即使大乘經亦不例外。唯有大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量都相當可觀。本經的序分佔了一品,流通分佔了三品,是大經的架構。《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亦復如是。由此可知,本經是大乘中最重要的經論,可以說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堅牢地神」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世間人常說的土地公、山神皆屬於地神一類。土地是地神中之小者,管轄的區域很小,一個鄉鎮、一個鄰里。堅牢地神是總地神,掌管閻浮提,統領地球大地。大地堅固,故稱之為堅牢地神。《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一地神,二水神,三風神,四火神。」地神也參加了此次法會,聽完世尊講經說法之後,出來向佛請法。他說,「我從昔來」,從過去一直到現前,「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由此可知,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所示現,在過去生中曾經布施、供養、親近過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此是堅牢地神所見到的。地藏菩薩比其他菩薩更令地神敬佩,因為地藏菩薩的誓願深重。「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堅牢是閻浮提的地神,知道地藏菩薩與此地區特別有緣分。其實地藏菩薩與任何地區都有緣分,緣分決定是平等的,因為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慈悲,不會有偏重。堅牢地神是應機而說,我們是閻浮提眾生,地神在此是為我們而說。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我們對於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其用意在此。學佛起步就要從地藏學起,首先開發自性寶藏,本經所有一切之言教,皆是教導我們開發自性寶藏的方法。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福報,本經說得很明白,關鍵是我們能否深信不疑、如教修行。若能信心堅固,依教修行,智慧就開啟,福報就現前。
問題是我們信得不深,解得不透,故奉行不力,所得的利益自然很小,原因皆在自己。古德很慈悲,唯恐我們看經不能理解,故而做出詳細的註解,布施供養末世眾生。我們今天就應將前人的註解,翻印流通結緣供養大眾,其果報即是,發起的人做轉輪聖王,隨喜的人做小國王。修福,有力量的一個人做,沒有力量的勸化大眾一起來做,福不唐捐。得福多少在於一念之用心,心真誠,所得的福報是真實的;心量大,所得的福報也大。故修布施供養,不是說誰出錢多就得大福,出錢少就得小福,絕無此理。出錢多的人,如果心不真誠,不是盡心盡力,得的福報反而小。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此段經文為我們做了比較,所顯示的是地藏菩薩與我們世間有特殊的緣分。而「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與我們世間亦有甚深的緣分,並不亞於地藏菩薩。此地較量的是誓願,故說其他菩薩在六道度化眾生,其願還有終了之時,唯有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沒有終結。此願比所有菩薩的願確實更為深重。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地藏菩薩以菩薩的身分教化一切眾生,劫數之長無法計算,因為菩薩生生世世累劫都發此重誓。我們從序品中看到,十方諸佛如來皆出席了法會。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的人數之多不可思議。老師依舊是以菩薩身分幫助教化一切眾生,積功累德,不計較名位。此是地藏菩薩在為我們做明顯的示範,教導我們如何修學。或許有同修要問,地藏菩薩能否現佛身而為說法?當然能。地藏菩薩若遇到應以佛身而得度之眾生,當然也能現佛身而為說法。理事皆要圓融體會,不能偏在一邊。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是隨機應變的,故此才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得真實之利益。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
「未來」,是指我們現前時代。「現在眾生」,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世尊當年在忉利天宮講經說法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二是指未來之現在。未來的時間很長,就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大願而言,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之前,都屬於未來世。未來、現在眾生是指此時代、此地區,只要聽到地藏法門,就是經文所說的「未來及現在眾生」。
「於南方清潔之地」,是否一定要配合東南西北之方位而選擇南方?不是的。南不是指方向,是表法的。南方表智慧之方,凡有善知識居住的方位皆稱作南方;故供奉地藏菩薩的方向就稱作南方。自己家裡無論有無佛堂,若在家裡廳堂供養菩薩,一定要供養在房間的上方。何謂上方?就是無論從哪個門進來,第一眼見到的方位就是上方。上方是最恭敬的。供養地藏菩薩之處就是南方,南方象徵光明,象徵智慧。
「清潔之地」,是說供佛的處所一定要清潔。曾經有人請教印光大師,在自己臥室供佛像如不如法?大師說:「三寶形像所在之處,就如同大雄寶殿,要起恭敬心,故臥室一般不宜供佛像。」臥室供佛像是在什麼情況之下?一是病重求往生之時,此時沒有一切顧忌,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皆不離開佛,此時臥室可以供佛像。二是雖然沒有生病,但求生心切,希望早一天往生見佛,如同兒女盼望父母一樣,是以極其虔誠孝敬之心來供養,如此也可以。而不是說供養佛像,求佛菩薩保佑,或者把佛菩薩形像作為藝術品來欣賞,那就有罪過了,決定不可以。故凡有三寶形像之處,如同大雄寶殿,印光大師的開示很有道理,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作其龕室」,龕是供養佛像的小屋子,做龕用土、石、竹、木都可以。現代中國人對於龕室不太講究,日本人很重視,無論大小佛像一定要有龕室。拜佛時把小龕室的門打開,拜完後關好門。這是日本人從隋唐時代學去的,一直延續至今,不輕易改變古聖先賢的教誨。「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龕室供養地藏菩薩形像,彩畫的、雕塑的皆可。無論用何質料,金銀銅鐵、木雕、泥塑的都好。
「燒香供養,瞻禮讚歎」,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意義何在?一是令人生起禮敬之心,對一切人、事、物禮敬。二是見賢思齊,佛菩薩也是凡夫修成的,應當效法菩薩,向菩薩學習,在此生中也要作佛作菩薩,激發自己的大願。三是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起佛菩薩的教誨,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就想起世尊在《地藏經》裡所說的教誨,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故供養佛菩薩形像具此三種意義,絕非迷信。「瞻禮讚歎」,為人演說,自己依教奉行是讚歎,為人演說也是讚歎。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供養佛菩薩形像得十種利益,但若不懂得供養佛像的三個意義,此十種利益就得不到。能否得到利益,得多少利益,都視其用心如何而定。心行與佛的教誨相應就得利益,相應的程度愈多所得的利益就愈大。相應就是「信、願、行」,對於佛菩薩的教誨能信、能解,能發願、能奉行就得此利益,其利益無量無邊,總歸納為十類。
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一者,土地豐壤。」就是一般世俗所說的收成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者,家宅永安。」居住的處所,平安幸福,風水好。我們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心善行善所居住的環境自然就轉好。《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凡夫不能轉境界,反而被境界所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是依報,人心是正報。人心善,土地豐壤,家宅平安;人心不善,則災難重重。是故要修福,一切境界就能轉過來,十種利益就是心轉境界之說明。我們若能學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弘願,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之心,孝養奉事法界一切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盡未來際永不中斷,如是十種利益自然現前。
「三者,先亡生天。」後代的孝順子孫有學佛,祖先也得益。子孫做了菩薩,菩薩的祖先無論在哪一道都受人尊敬。我們看婆羅門女、光目女的母親都落在惡道,但其孝順女兒學佛,如理如法證得菩薩果位,所以她們的母親立刻升到忉利天去享福。佛門常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真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九代的祖先都生天,這是真正報恩。
我們要超薦、救拔祖先,唯有自己念佛成就。婆羅門女念佛得定,至少是事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在定中見到並遊覽地獄。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淺一點,她是夢中見佛,境界沒有婆羅門女那樣殊勝,但是感應也不可思議。此是功夫成片,未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如是的利益。我們若想報先人之恩,一定要斷惡修善,把《無量壽經》字字句句落實到生活中,發願念佛求生淨土。
「四者,現存益壽。」現存是家親眷屬,就是現在還在世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得利益。一人修行,一家得福,先人得福。不僅一家得福,所居住的鄰居、街坊都得福,修行的成就愈大,得福的範圍就愈廣,能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得福。要想讓一個地區、社會、國家、世界得福,一定要忘我,決定沒有自私。念念為社會、為人民、為一切眾生,把「現存益壽」、「先亡生天」的廣大利益擴充到整個世界。
「五者,所求遂意。」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一定有感應。假若我們如理如法的希求,沒有得到感應,則是緣沒有成熟。為眾生求而沒有感應,此是眾生福薄。譬如建念佛堂,念佛堂建好了,若沒有人來念佛,就是所求的沒有感應。大家所希求的有求必應,是因為大家真想念佛、真肯念佛、真懂得念佛的殊勝利益,故感應不可思議。
「六者,無水火災。」今年水火災難很多,大家認為這是自然災害。其實自然災害中有人為的因素,人為的因素是緣。而錯誤的思想、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才是自然災害的根本之因。若將此因拔除,世間人都能覺悟,如此世間人為的、自然的災害,皆可免除。
「七者,虛耗辟除。」「虛耗」若用現前經濟風暴來形容最恰當不過。現代社會講經濟危機,其實危機也能辟除。最近各地流行許多古老的預言,言本世紀末有大災難出現。現今大眾將種種災難歸咎於自然災害,認為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其實是對於事實真相沒能透徹了解。中國有句俗話:「人定勝天」,人心若定,自然災害就能免除。現今我們全心全力來推行佛法,就是希望挽救災難。縱然我們沒有能力消除此災難,但希望災難減緩、程度縮小。至於小到何等程度,延緩到什麼時候,則要依我們大眾的功行之淺深而定。因此,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斷惡修善、捨己為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八者,杜絕惡夢。」縱然有夢,決定沒有惡夢,沒有惡夢就會睡得安穩。我們若能把邪惡斷除,對人事物都一片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不受外面環境的污染,也不受內心煩惱的污染,心就得清淨了。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真正生活在大愛之中,捨己為人,此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果能如此,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功夫都會得力,而第一個現象就是沒有惡夢。
「九者,出入神護。」神是護法善神,出是出外,入是回歸。無論到何處去參學,所到之處皆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不會遇到災難。
「十者,多遇聖因。」聖因就是緣分,常遇到好因緣。常遇到殊勝的因緣,就會增長道業。正如善導大師所說,學佛成就之高下都在遇緣不同,若遇到的緣殊勝,成就就殊勝。《華嚴經》云:「淨心遇緣」,才能得真實利益。有真誠、清淨、慈悲之心,遇到緣就能得到受用;若心地不真誠、不清淨、不慈悲,遇到聖緣也等於沒有遇到,徒然空過而已。
《地藏經》的全部教義,歸納為「孝親尊師」,所以古德說本經是佛門孝經。「孝敬」二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孝敬二字的含義深廣無盡,將孝敬做到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敬」就不圓滿,只有成佛才圓滿。由此可知,孝敬二字是佛法的大總持法門,所謂總持法門就是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法教人是教孝、教敬,必須將孝敬擴大,把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的心行擴大到孝順、奉事一切眾生,方是菩薩心。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依照經典教誨修供養的人,能得到諸佛善神的加持,方得前面所說的十種利益。十種利益的前九種皆是世間的利益,最後一種「多遇聖因」,是得出世間的利益,此利益無比的殊勝。佛告訴我們,多遇聖因就是多遇善知識,會常遇到佛菩薩、阿羅漢這些聖賢人的化身,幫助我們遠離惡法,增長善法,幫助我們恢復「五分法身」。此是聖賢之因緣,若常遇到是無比的幸運。佛說供養裡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常供養地藏菩薩得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方有如此殊勝的機遇。「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能修善之人,家裡「有此經典」,是指有《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供養地藏菩薩形像,這是得福的因緣。「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轉是何意?「隨文入觀」就是轉。讀到經文的教誨能依教奉行,天天讀、天天想、天天照做,把思想、行為轉變過來。轉讀經典就是如教修行供養,以此功德供養菩薩,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轉迷成悟,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果然能依照經典的教誨轉過來,能得到「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因為能依教修行,供養地藏菩薩,方得堅牢地神保護,雖然命裡要遭受劫難也能避免,以此而見地神護法之心。
此段經文與光明會上發願護經同。「彼云,若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是也。」此是舉堅牢地神在光明會上發願護經,堅牢地神多次發過此願。科註云:「世有不信之人,謂是誘進之語。」世間有些不相信的人,以為釋迦牟尼佛的話都是勸人為善之方便語而已。《易經》云:豈不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出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言善者,善乃從真誠心流露出來,是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善言流傳出去之後,別人聽到了生歡喜心,就產生共鳴,並將其介紹給親朋好友,一傳十,十傳百,確實是千里之外應之。我們宣揚世尊的善言善教,向全世界廣大群眾推薦,所得到的回應使我們生歡喜心,世界億萬人生歡喜心,都樂意接受。
其實佛說的皆是我們自性性德之流露,乃性德之起用。大乘經論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自己的法身,與諸佛如來的法身是一不是二,正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所講的是我們性德之善,故能感動九法界一切眾生。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諸神少及」。諸神皆指地神,世界各洲、每個國家皆有地神,堅牢是地球上的總地神。像中國人所說的山神、土地、城隍,此是小的地神。城隍是一個縣市的地神,土地就好比鄉鎮長地位的地神,故地神亦有大小不同。科註云:「善財參安住地神,時百萬地神,各放光明。」可見善財童子參訪地神之多,眾多地神裡,堅牢地神最大。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寶貝」是礦物,地上一切生物,地下所含藏無量的礦物,都沒有離開大地,這些物類皆為堅牢地神所掌管,蒙其大力護持。堅牢雖能護持,然親因緣還是眾生的業力,地神只是作增上緣而已。正如同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教誨,是為我們做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是自己造作的。親因緣就是善惡之念。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若人心皆善、真誠、清淨、慈悲,沙石都會變成七寶。如何變?人心所變。若人心邪惡,七寶就變成沙礫、土石,實際皆是同一物質。
諸佛菩薩出世,人心善良,世間就五穀豐登,七寶充滿。「境隨心轉」,佛心真誠、至善、大慈,故佛所住的國土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其樹木花草皆是種種珍寶所成。是否有意造的?不是,自然變化的。依正莊嚴種種受用不離自心,是故心地真誠、善良、慈悲非常重要。若想過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從心地上修。
科註引《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若修十善業,與上相違,此因眾生惡業熾盛,以致地神不護,減損萬物。若多修德,增其威力,萬物加美。」依據《業報差別經》所說,若此地區的一切眾生都造十惡業,則地區的人皆會感受惡報。經中所說的水災、火災、盜賊、戰爭,種種大小橫事,一切惡事常會遇到。天災人禍,層出不窮,皆是十惡業召感的。眾生造十惡,地神不護持,所以一切萬物減少,人民生活困苦。若斷十惡業,修十善業,增長地神的威德,地神看到大家修善,就格外的歡喜,差遣其屬下的地神護持眾生,令萬物「加美」。
又當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我們在經上讀到,堅牢地神在此法會大眾之中,稱揚地藏菩薩利益眾生之事。禮敬、稱揚、讚歎、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佛在此地對其讚許。「及以神通」,堅牢地神的能力很大,護持眾生、護持大地萬物、護持佛法。「百千倍於常分地神」,是一般地神所不及的。科註云:「稱揚讚歎,乃普賢十願中第二門。一念稱揚,萬德自具。」普賢大願有十門,一是「禮敬諸佛」,二是「稱讚如來」。很多人不懂稱揚的利益,稱揚就是流露自己本具的性德。
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經論,皆是從自性裡所流露出來的。我們讀誦讚揚,正是讚揚自己的性德。藉著釋迦牟尼佛流露出來的性德,把自己的性德引發出來,功德不可思議,乃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好處。一個人修行不能開悟,若常常講經,假以時日無有間斷,一定會明心見性。為什麼?天天宣揚性德,天天薰習,不知不覺性德自然往外流露。稱讚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
「故諸佛子,凡來法會,初見久聞,宣流梵唄。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復更讚揚地藏利益之事,則為護法地神,其福業慧業,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佛子」是佛的學生,發願跟佛學習者。來到法會,無論初學還是老修,皆有責任「宣流梵唄」。宣流梵唄是講經說法,讚歎佛陀的教誨。今地神主管閻浮提大地的一切萬物,不愧為佛弟子,盡其地神本分之職責,且能稱揚讚歎護持佛法,依教修行。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釋迦牟尼佛將護持眾生之事託付給地神,囑咐地神護法,護持依教修行之人。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基地,我們一定要發心供養,使菩薩的道場發揚光大。要幫助堅牢地神、地藏菩薩,將地藏的精神弘揚到全國、全世界,得福就無量無邊。
《彌勒下生經》說,以我們世間年代來計算,大概有五十六億多年,沒有佛出世,無人教化眾生。眾生聞不到善法,隨著自己貪瞋痴慢,造無量無邊罪業,感受的果報苦不堪言。世尊大慈大悲把教化眾生之事,託付給地藏菩薩。
沒有佛法的世間,要救度造作罪業眾生不墮三惡道,唯有靠「孝敬」,幫助大眾加強心地建設。地是心地,藏是心地含藏真實的智慧德能,是心地寶藏。故此地藏法門對於無佛出世期間的眾生最契機,能幫助、救濟眾生免墮惡道。此經是救命經,是教我們在人天兩道把腳跟站牢,不失人身,這是本經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此正是世尊把無佛出世期間,將教化眾生之事特別付託給地藏菩薩的原因。故地藏本願法門,對任何人來說皆無比的重要而親切,我們應當發心認真修學,大力宣揚。
經文裡最重要的是供養、轉讀。「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是教導我們要專修專弘。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能專而精沒有不成就的。「無貪、無瞋、無痴」是世法的善根;「唯一精進」,是出世法的善根。精就是專一,純而不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科註云:「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罪頓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雜亂心志,此即南岳有相安樂行也。言修行者,謂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諺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實訓世語耳。」《地藏菩薩本願經》、《無量壽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皆是同一類不思議開顯之經。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或依《華嚴經》一品、一章修行,皆能成就不思議的功德,故滅罪速,功德成就快。「何事多求,雜亂心志」,現今多少在家出家的年輕大德,發心勇猛精進,但到最後沒有成就,原因就是學得太多太雜。學佛第一要建立信心,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決定不欺騙我們。深信佛真誠慈悲的教誨,並要善解教誨之義。解義後要認真去做,依教奉行,才能得真實的利益。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汝」,指堅牢地神,擁護「一事修行者」,指專修專弘之人,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連聽都聽不到,何況令受!此是世尊囑咐堅牢地神,勸請堅牢地神要保護這些人,幫助他們成就。科註云:「敕地神擁護者,以此善信。若佛現在,足稱四信,今於滅後,可當五品。」敕是上對下,是命令地神。「四信」、「五品」皆是天台家講的階位名稱。
《金光明經》云:「堅牢白佛言,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此是堅牢地神所云,雖不是在此法會,足見堅牢地神發願與地藏菩薩一樣多。真正發心說法,以真誠心、無私心、利益眾生之心而說法,坐在此座位上,堅牢地神就在座下恭敬頂戴。故升座說法,要以殷重之心,不得絲毫疏忽,偶有疏忽就得罪地神了。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所講的上帝、天主。「梵」是大梵天王,「眷屬」皆是屬於天神。世尊在此告訴我們,不僅是地神,而且天王與天神,皆擁護依照本經理論、方法修行之人。
《華嚴經》說的「三十三天王」,代表初地菩薩「歡喜地」。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代表五戒十善。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親尊師」,以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即是歡喜地。以歡喜地之善的標準,能否獲得殊勝的果報?不能。因為此善是初級小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故善的標準要向上提升。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善,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之善。他們修行能否得此果報?還是不能,還要加上大乘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此地「善」的標準。
以此善心善行供養地藏菩薩,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專修專弘,才能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擁護。做到三福的第一條,是世間善人,欲界一切善神、此地的土地神會保佑。堅牢地神是閻浮提的總地神,不用其親自來,派遣小土地來就足夠了。若達到二乘善,在小乘上已入了聖流,就能感得天神、天王來擁護。
科註云:「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若果如上修為,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矣。如四天王白佛言,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所止講法之處。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講法之處,金光明、方等圓經。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其釋梵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佛說,一個依教修行、供養讀經的人,不但堅牢地神護持,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比丘升座講經,四大天王率領八部鬼神來聽經聞法,護持道場。憑什麼能感動天神護法?皆憑自己性德流露出來的德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性性德相應,故能感動天地鬼神。我們如今修學達不到上善的水平,中善的水平也未必達到,但最低的限度要做到孝親尊師,慈悲修善。此地有一個總原則,就是要用真誠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能達到善的標準,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上乘經典,與《無量壽經》一樣,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其感得釋梵天等擁護之力,毋庸多言,一定感得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天神來擁護。我們發心學教、弘法利生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對此事實真相不能不知,明白了要全心全力去做。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何緣故,得到這些「聖賢擁護」?聖賢指天王、天神、堅牢地神。他們不是凡夫,而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的擁護。「瞻禮」,是專修專弘,依教修行,見賢思齊,學習地藏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要效法菩薩,以其為榜樣,學得與菩薩毫無差別。「轉讀」,是轉我們自己的境界。在未讀經之前,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全都錯了。讀本經後恍然大悟,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與諸佛菩薩一樣。轉是轉變,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是故經要天天讀、天天轉。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才能轉得過來。經典展開有會讀的,有不會讀的。不會讀的人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記載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沒有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的對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經》轉,今天開悟了才轉《法華經》,法達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何時我們能轉經,而不被經所轉?被經所轉就是讀死書,不能開悟。能轉經就開悟了,字字句句皆是活的,皆含無量義。故會讀經的人能「隨文入觀」,讀經就是修行,方是圓修圓證。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畢竟出離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此是何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而實際不是此地位,是超越十地,才是「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得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由於這樣的原因,而得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能否做到?當然能!若不能,佛就不會講了。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若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起心動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念頭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煩惱就斷了,智慧就開了。煩惱的根是什麼?我執。自私的念頭沒有了,念念為眾生、為佛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煩惱就不存在了,何須要斷!沒有煩惱,自性般若智慧自然就現前。
我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此是大障礙,智慧何能現前!是故一定要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會現前。本經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宣說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之流露。只要一念私心捨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我們皆能得到。諸佛菩薩沒有私心、沒有私欲,所以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全都得到。凡夫被私欲所障,因而得不到。佛常說的「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此兩種障,障礙性德不能現前。
科註云:「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既由禮讀,出離無難。言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髮者也。」此是說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業海。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六道是業海,若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是惡業,都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中一個小的、最苦的業海。要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我們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自然畢竟」脫離業海。言「自然」,則毫無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我們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願是隨緣,求是攀緣。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此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攀緣。攀緣縱然成就,它不是自然的,勉強成就,後果一定不如意。
我們從古至今在許多大德示現度化眾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絲毫勉強。行者就是依教修行之人,應該用真心來修,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一定會滿願。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其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將自己滅度之後度化眾生的事業,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囑,菩薩非常慈悲發願做幽冥教主。幽冥的意思很廣,幽冥是無明,無明未破都在幽冥之中,十法界都是幽冥。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眾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擁護」,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到諸天天王、天神的擁護。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從本品開始末尾三品,是本經的流通分。《地藏經》的經文並不長,但展現的是大經架構。一般的經典,流通分的經文很短,序分也只有幾行而已,即使大乘經亦不例外。唯有大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量都相當可觀。本經的序分佔了一品,流通分佔了三品,是大經的架構。《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亦復如是。由此可知,本經是大乘中最重要的經論,可以說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堅牢地神」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世間人常說的土地公、山神皆屬於地神一類。土地是地神中之小者,管轄的區域很小,一個鄉鎮、一個鄰里。堅牢地神是總地神,掌管閻浮提,統領地球大地。大地堅固,故稱之為堅牢地神。《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一地神,二水神,三風神,四火神。」地神也參加了此次法會,聽完世尊講經說法之後,出來向佛請法。他說,「我從昔來」,從過去一直到現前,「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由此可知,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所示現,在過去生中曾經布施、供養、親近過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此是堅牢地神所見到的。地藏菩薩比其他菩薩更令地神敬佩,因為地藏菩薩的誓願深重。「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堅牢是閻浮提的地神,知道地藏菩薩與此地區特別有緣分。其實地藏菩薩與任何地區都有緣分,緣分決定是平等的,因為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慈悲,不會有偏重。堅牢地神是應機而說,我們是閻浮提眾生,地神在此是為我們而說。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我們對於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其用意在此。學佛起步就要從地藏學起,首先開發自性寶藏,本經所有一切之言教,皆是教導我們開發自性寶藏的方法。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福報,本經說得很明白,關鍵是我們能否深信不疑、如教修行。若能信心堅固,依教修行,智慧就開啟,福報就現前。
問題是我們信得不深,解得不透,故奉行不力,所得的利益自然很小,原因皆在自己。古德很慈悲,唯恐我們看經不能理解,故而做出詳細的註解,布施供養末世眾生。我們今天就應將前人的註解,翻印流通結緣供養大眾,其果報即是,發起的人做轉輪聖王,隨喜的人做小國王。修福,有力量的一個人做,沒有力量的勸化大眾一起來做,福不唐捐。得福多少在於一念之用心,心真誠,所得的福報是真實的;心量大,所得的福報也大。故修布施供養,不是說誰出錢多就得大福,出錢少就得小福,絕無此理。出錢多的人,如果心不真誠,不是盡心盡力,得的福報反而小。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此段經文為我們做了比較,所顯示的是地藏菩薩與我們世間有特殊的緣分。而「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與我們世間亦有甚深的緣分,並不亞於地藏菩薩。此地較量的是誓願,故說其他菩薩在六道度化眾生,其願還有終了之時,唯有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沒有終結。此願比所有菩薩的願確實更為深重。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地藏菩薩以菩薩的身分教化一切眾生,劫數之長無法計算,因為菩薩生生世世累劫都發此重誓。我們從序品中看到,十方諸佛如來皆出席了法會。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的人數之多不可思議。老師依舊是以菩薩身分幫助教化一切眾生,積功累德,不計較名位。此是地藏菩薩在為我們做明顯的示範,教導我們如何修學。或許有同修要問,地藏菩薩能否現佛身而為說法?當然能。地藏菩薩若遇到應以佛身而得度之眾生,當然也能現佛身而為說法。理事皆要圓融體會,不能偏在一邊。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是隨機應變的,故此才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得真實之利益。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
「未來」,是指我們現前時代。「現在眾生」,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世尊當年在忉利天宮講經說法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二是指未來之現在。未來的時間很長,就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大願而言,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之前,都屬於未來世。未來、現在眾生是指此時代、此地區,只要聽到地藏法門,就是經文所說的「未來及現在眾生」。
「於南方清潔之地」,是否一定要配合東南西北之方位而選擇南方?不是的。南不是指方向,是表法的。南方表智慧之方,凡有善知識居住的方位皆稱作南方;故供奉地藏菩薩的方向就稱作南方。自己家裡無論有無佛堂,若在家裡廳堂供養菩薩,一定要供養在房間的上方。何謂上方?就是無論從哪個門進來,第一眼見到的方位就是上方。上方是最恭敬的。供養地藏菩薩之處就是南方,南方象徵光明,象徵智慧。
「清潔之地」,是說供佛的處所一定要清潔。曾經有人請教印光大師,在自己臥室供佛像如不如法?大師說:「三寶形像所在之處,就如同大雄寶殿,要起恭敬心,故臥室一般不宜供佛像。」臥室供佛像是在什麼情況之下?一是病重求往生之時,此時沒有一切顧忌,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皆不離開佛,此時臥室可以供佛像。二是雖然沒有生病,但求生心切,希望早一天往生見佛,如同兒女盼望父母一樣,是以極其虔誠孝敬之心來供養,如此也可以。而不是說供養佛像,求佛菩薩保佑,或者把佛菩薩形像作為藝術品來欣賞,那就有罪過了,決定不可以。故凡有三寶形像之處,如同大雄寶殿,印光大師的開示很有道理,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作其龕室」,龕是供養佛像的小屋子,做龕用土、石、竹、木都可以。現代中國人對於龕室不太講究,日本人很重視,無論大小佛像一定要有龕室。拜佛時把小龕室的門打開,拜完後關好門。這是日本人從隋唐時代學去的,一直延續至今,不輕易改變古聖先賢的教誨。「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龕室供養地藏菩薩形像,彩畫的、雕塑的皆可。無論用何質料,金銀銅鐵、木雕、泥塑的都好。
「燒香供養,瞻禮讚歎」,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意義何在?一是令人生起禮敬之心,對一切人、事、物禮敬。二是見賢思齊,佛菩薩也是凡夫修成的,應當效法菩薩,向菩薩學習,在此生中也要作佛作菩薩,激發自己的大願。三是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起佛菩薩的教誨,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就想起世尊在《地藏經》裡所說的教誨,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故供養佛菩薩形像具此三種意義,絕非迷信。「瞻禮讚歎」,為人演說,自己依教奉行是讚歎,為人演說也是讚歎。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供養佛菩薩形像得十種利益,但若不懂得供養佛像的三個意義,此十種利益就得不到。能否得到利益,得多少利益,都視其用心如何而定。心行與佛的教誨相應就得利益,相應的程度愈多所得的利益就愈大。相應就是「信、願、行」,對於佛菩薩的教誨能信、能解,能發願、能奉行就得此利益,其利益無量無邊,總歸納為十類。
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一者,土地豐壤。」就是一般世俗所說的收成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者,家宅永安。」居住的處所,平安幸福,風水好。我們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心善行善所居住的環境自然就轉好。《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凡夫不能轉境界,反而被境界所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是依報,人心是正報。人心善,土地豐壤,家宅平安;人心不善,則災難重重。是故要修福,一切境界就能轉過來,十種利益就是心轉境界之說明。我們若能學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弘願,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之心,孝養奉事法界一切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盡未來際永不中斷,如是十種利益自然現前。
「三者,先亡生天。」後代的孝順子孫有學佛,祖先也得益。子孫做了菩薩,菩薩的祖先無論在哪一道都受人尊敬。我們看婆羅門女、光目女的母親都落在惡道,但其孝順女兒學佛,如理如法證得菩薩果位,所以她們的母親立刻升到忉利天去享福。佛門常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真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九代的祖先都生天,這是真正報恩。
我們要超薦、救拔祖先,唯有自己念佛成就。婆羅門女念佛得定,至少是事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在定中見到並遊覽地獄。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淺一點,她是夢中見佛,境界沒有婆羅門女那樣殊勝,但是感應也不可思議。此是功夫成片,未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如是的利益。我們若想報先人之恩,一定要斷惡修善,把《無量壽經》字字句句落實到生活中,發願念佛求生淨土。
「四者,現存益壽。」現存是家親眷屬,就是現在還在世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得利益。一人修行,一家得福,先人得福。不僅一家得福,所居住的鄰居、街坊都得福,修行的成就愈大,得福的範圍就愈廣,能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得福。要想讓一個地區、社會、國家、世界得福,一定要忘我,決定沒有自私。念念為社會、為人民、為一切眾生,把「現存益壽」、「先亡生天」的廣大利益擴充到整個世界。
「五者,所求遂意。」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一定有感應。假若我們如理如法的希求,沒有得到感應,則是緣沒有成熟。為眾生求而沒有感應,此是眾生福薄。譬如建念佛堂,念佛堂建好了,若沒有人來念佛,就是所求的沒有感應。大家所希求的有求必應,是因為大家真想念佛、真肯念佛、真懂得念佛的殊勝利益,故感應不可思議。
「六者,無水火災。」今年水火災難很多,大家認為這是自然災害。其實自然災害中有人為的因素,人為的因素是緣。而錯誤的思想、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才是自然災害的根本之因。若將此因拔除,世間人都能覺悟,如此世間人為的、自然的災害,皆可免除。
「七者,虛耗辟除。」「虛耗」若用現前經濟風暴來形容最恰當不過。現代社會講經濟危機,其實危機也能辟除。最近各地流行許多古老的預言,言本世紀末有大災難出現。現今大眾將種種災難歸咎於自然災害,認為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其實是對於事實真相沒能透徹了解。中國有句俗話:「人定勝天」,人心若定,自然災害就能免除。現今我們全心全力來推行佛法,就是希望挽救災難。縱然我們沒有能力消除此災難,但希望災難減緩、程度縮小。至於小到何等程度,延緩到什麼時候,則要依我們大眾的功行之淺深而定。因此,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斷惡修善、捨己為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八者,杜絕惡夢。」縱然有夢,決定沒有惡夢,沒有惡夢就會睡得安穩。我們若能把邪惡斷除,對人事物都一片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不受外面環境的污染,也不受內心煩惱的污染,心就得清淨了。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真正生活在大愛之中,捨己為人,此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果能如此,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功夫都會得力,而第一個現象就是沒有惡夢。
「九者,出入神護。」神是護法善神,出是出外,入是回歸。無論到何處去參學,所到之處皆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不會遇到災難。
「十者,多遇聖因。」聖因就是緣分,常遇到好因緣。常遇到殊勝的因緣,就會增長道業。正如善導大師所說,學佛成就之高下都在遇緣不同,若遇到的緣殊勝,成就就殊勝。《華嚴經》云:「淨心遇緣」,才能得真實利益。有真誠、清淨、慈悲之心,遇到緣就能得到受用;若心地不真誠、不清淨、不慈悲,遇到聖緣也等於沒有遇到,徒然空過而已。
《地藏經》的全部教義,歸納為「孝親尊師」,所以古德說本經是佛門孝經。「孝敬」二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孝敬二字的含義深廣無盡,將孝敬做到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敬」就不圓滿,只有成佛才圓滿。由此可知,孝敬二字是佛法的大總持法門,所謂總持法門就是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法教人是教孝、教敬,必須將孝敬擴大,把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的心行擴大到孝順、奉事一切眾生,方是菩薩心。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依照經典教誨修供養的人,能得到諸佛善神的加持,方得前面所說的十種利益。十種利益的前九種皆是世間的利益,最後一種「多遇聖因」,是得出世間的利益,此利益無比的殊勝。佛告訴我們,多遇聖因就是多遇善知識,會常遇到佛菩薩、阿羅漢這些聖賢人的化身,幫助我們遠離惡法,增長善法,幫助我們恢復「五分法身」。此是聖賢之因緣,若常遇到是無比的幸運。佛說供養裡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常供養地藏菩薩得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方有如此殊勝的機遇。「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能修善之人,家裡「有此經典」,是指有《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供養地藏菩薩形像,這是得福的因緣。「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轉是何意?「隨文入觀」就是轉。讀到經文的教誨能依教奉行,天天讀、天天想、天天照做,把思想、行為轉變過來。轉讀經典就是如教修行供養,以此功德供養菩薩,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轉迷成悟,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果然能依照經典的教誨轉過來,能得到「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因為能依教修行,供養地藏菩薩,方得堅牢地神保護,雖然命裡要遭受劫難也能避免,以此而見地神護法之心。
此段經文與光明會上發願護經同。「彼云,若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是也。」此是舉堅牢地神在光明會上發願護經,堅牢地神多次發過此願。科註云:「世有不信之人,謂是誘進之語。」世間有些不相信的人,以為釋迦牟尼佛的話都是勸人為善之方便語而已。《易經》云:豈不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出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言善者,善乃從真誠心流露出來,是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善言流傳出去之後,別人聽到了生歡喜心,就產生共鳴,並將其介紹給親朋好友,一傳十,十傳百,確實是千里之外應之。我們宣揚世尊的善言善教,向全世界廣大群眾推薦,所得到的回應使我們生歡喜心,世界億萬人生歡喜心,都樂意接受。
其實佛說的皆是我們自性性德之流露,乃性德之起用。大乘經論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自己的法身,與諸佛如來的法身是一不是二,正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所講的是我們性德之善,故能感動九法界一切眾生。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諸神少及」。諸神皆指地神,世界各洲、每個國家皆有地神,堅牢是地球上的總地神。像中國人所說的山神、土地、城隍,此是小的地神。城隍是一個縣市的地神,土地就好比鄉鎮長地位的地神,故地神亦有大小不同。科註云:「善財參安住地神,時百萬地神,各放光明。」可見善財童子參訪地神之多,眾多地神裡,堅牢地神最大。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寶貝」是礦物,地上一切生物,地下所含藏無量的礦物,都沒有離開大地,這些物類皆為堅牢地神所掌管,蒙其大力護持。堅牢雖能護持,然親因緣還是眾生的業力,地神只是作增上緣而已。正如同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教誨,是為我們做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是自己造作的。親因緣就是善惡之念。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若人心皆善、真誠、清淨、慈悲,沙石都會變成七寶。如何變?人心所變。若人心邪惡,七寶就變成沙礫、土石,實際皆是同一物質。
諸佛菩薩出世,人心善良,世間就五穀豐登,七寶充滿。「境隨心轉」,佛心真誠、至善、大慈,故佛所住的國土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其樹木花草皆是種種珍寶所成。是否有意造的?不是,自然變化的。依正莊嚴種種受用不離自心,是故心地真誠、善良、慈悲非常重要。若想過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從心地上修。
科註引《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若修十善業,與上相違,此因眾生惡業熾盛,以致地神不護,減損萬物。若多修德,增其威力,萬物加美。」依據《業報差別經》所說,若此地區的一切眾生都造十惡業,則地區的人皆會感受惡報。經中所說的水災、火災、盜賊、戰爭,種種大小橫事,一切惡事常會遇到。天災人禍,層出不窮,皆是十惡業召感的。眾生造十惡,地神不護持,所以一切萬物減少,人民生活困苦。若斷十惡業,修十善業,增長地神的威德,地神看到大家修善,就格外的歡喜,差遣其屬下的地神護持眾生,令萬物「加美」。
又當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我們在經上讀到,堅牢地神在此法會大眾之中,稱揚地藏菩薩利益眾生之事。禮敬、稱揚、讚歎、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佛在此地對其讚許。「及以神通」,堅牢地神的能力很大,護持眾生、護持大地萬物、護持佛法。「百千倍於常分地神」,是一般地神所不及的。科註云:「稱揚讚歎,乃普賢十願中第二門。一念稱揚,萬德自具。」普賢大願有十門,一是「禮敬諸佛」,二是「稱讚如來」。很多人不懂稱揚的利益,稱揚就是流露自己本具的性德。
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經論,皆是從自性裡所流露出來的。我們讀誦讚揚,正是讚揚自己的性德。藉著釋迦牟尼佛流露出來的性德,把自己的性德引發出來,功德不可思議,乃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好處。一個人修行不能開悟,若常常講經,假以時日無有間斷,一定會明心見性。為什麼?天天宣揚性德,天天薰習,不知不覺性德自然往外流露。稱讚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
「故諸佛子,凡來法會,初見久聞,宣流梵唄。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復更讚揚地藏利益之事,則為護法地神,其福業慧業,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佛子」是佛的學生,發願跟佛學習者。來到法會,無論初學還是老修,皆有責任「宣流梵唄」。宣流梵唄是講經說法,讚歎佛陀的教誨。今地神主管閻浮提大地的一切萬物,不愧為佛弟子,盡其地神本分之職責,且能稱揚讚歎護持佛法,依教修行。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釋迦牟尼佛將護持眾生之事託付給地神,囑咐地神護法,護持依教修行之人。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基地,我們一定要發心供養,使菩薩的道場發揚光大。要幫助堅牢地神、地藏菩薩,將地藏的精神弘揚到全國、全世界,得福就無量無邊。
《彌勒下生經》說,以我們世間年代來計算,大概有五十六億多年,沒有佛出世,無人教化眾生。眾生聞不到善法,隨著自己貪瞋痴慢,造無量無邊罪業,感受的果報苦不堪言。世尊大慈大悲把教化眾生之事,託付給地藏菩薩。
沒有佛法的世間,要救度造作罪業眾生不墮三惡道,唯有靠「孝敬」,幫助大眾加強心地建設。地是心地,藏是心地含藏真實的智慧德能,是心地寶藏。故此地藏法門對於無佛出世期間的眾生最契機,能幫助、救濟眾生免墮惡道。此經是救命經,是教我們在人天兩道把腳跟站牢,不失人身,這是本經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此正是世尊把無佛出世期間,將教化眾生之事特別付託給地藏菩薩的原因。故地藏本願法門,對任何人來說皆無比的重要而親切,我們應當發心認真修學,大力宣揚。
經文裡最重要的是供養、轉讀。「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是教導我們要專修專弘。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能專而精沒有不成就的。「無貪、無瞋、無痴」是世法的善根;「唯一精進」,是出世法的善根。精就是專一,純而不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科註云:「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罪頓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雜亂心志,此即南岳有相安樂行也。言修行者,謂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諺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實訓世語耳。」《地藏菩薩本願經》、《無量壽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皆是同一類不思議開顯之經。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或依《華嚴經》一品、一章修行,皆能成就不思議的功德,故滅罪速,功德成就快。「何事多求,雜亂心志」,現今多少在家出家的年輕大德,發心勇猛精進,但到最後沒有成就,原因就是學得太多太雜。學佛第一要建立信心,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決定不欺騙我們。深信佛真誠慈悲的教誨,並要善解教誨之義。解義後要認真去做,依教奉行,才能得真實的利益。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汝」,指堅牢地神,擁護「一事修行者」,指專修專弘之人,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連聽都聽不到,何況令受!此是世尊囑咐堅牢地神,勸請堅牢地神要保護這些人,幫助他們成就。科註云:「敕地神擁護者,以此善信。若佛現在,足稱四信,今於滅後,可當五品。」敕是上對下,是命令地神。「四信」、「五品」皆是天台家講的階位名稱。
《金光明經》云:「堅牢白佛言,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此是堅牢地神所云,雖不是在此法會,足見堅牢地神發願與地藏菩薩一樣多。真正發心說法,以真誠心、無私心、利益眾生之心而說法,坐在此座位上,堅牢地神就在座下恭敬頂戴。故升座說法,要以殷重之心,不得絲毫疏忽,偶有疏忽就得罪地神了。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所講的上帝、天主。「梵」是大梵天王,「眷屬」皆是屬於天神。世尊在此告訴我們,不僅是地神,而且天王與天神,皆擁護依照本經理論、方法修行之人。
《華嚴經》說的「三十三天王」,代表初地菩薩「歡喜地」。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代表五戒十善。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親尊師」,以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即是歡喜地。以歡喜地之善的標準,能否獲得殊勝的果報?不能。因為此善是初級小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故善的標準要向上提升。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善,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之善。他們修行能否得此果報?還是不能,還要加上大乘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此地「善」的標準。
以此善心善行供養地藏菩薩,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專修專弘,才能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擁護。做到三福的第一條,是世間善人,欲界一切善神、此地的土地神會保佑。堅牢地神是閻浮提的總地神,不用其親自來,派遣小土地來就足夠了。若達到二乘善,在小乘上已入了聖流,就能感得天神、天王來擁護。
科註云:「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若果如上修為,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矣。如四天王白佛言,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所止講法之處。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講法之處,金光明、方等圓經。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其釋梵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佛說,一個依教修行、供養讀經的人,不但堅牢地神護持,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比丘升座講經,四大天王率領八部鬼神來聽經聞法,護持道場。憑什麼能感動天神護法?皆憑自己性德流露出來的德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性性德相應,故能感動天地鬼神。我們如今修學達不到上善的水平,中善的水平也未必達到,但最低的限度要做到孝親尊師,慈悲修善。此地有一個總原則,就是要用真誠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能達到善的標準,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上乘經典,與《無量壽經》一樣,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其感得釋梵天等擁護之力,毋庸多言,一定感得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天神來擁護。我們發心學教、弘法利生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對此事實真相不能不知,明白了要全心全力去做。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何緣故,得到這些「聖賢擁護」?聖賢指天王、天神、堅牢地神。他們不是凡夫,而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的擁護。「瞻禮」,是專修專弘,依教修行,見賢思齊,學習地藏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要效法菩薩,以其為榜樣,學得與菩薩毫無差別。「轉讀」,是轉我們自己的境界。在未讀經之前,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全都錯了。讀本經後恍然大悟,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與諸佛菩薩一樣。轉是轉變,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是故經要天天讀、天天轉。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才能轉得過來。經典展開有會讀的,有不會讀的。不會讀的人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記載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沒有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的對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經》轉,今天開悟了才轉《法華經》,法達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何時我們能轉經,而不被經所轉?被經所轉就是讀死書,不能開悟。能轉經就開悟了,字字句句皆是活的,皆含無量義。故會讀經的人能「隨文入觀」,讀經就是修行,方是圓修圓證。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畢竟出離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此是何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而實際不是此地位,是超越十地,才是「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得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由於這樣的原因,而得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能否做到?當然能!若不能,佛就不會講了。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若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起心動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念頭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煩惱就斷了,智慧就開了。煩惱的根是什麼?我執。自私的念頭沒有了,念念為眾生、為佛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煩惱就不存在了,何須要斷!沒有煩惱,自性般若智慧自然就現前。
我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此是大障礙,智慧何能現前!是故一定要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會現前。本經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宣說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之流露。只要一念私心捨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我們皆能得到。諸佛菩薩沒有私心、沒有私欲,所以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全都得到。凡夫被私欲所障,因而得不到。佛常說的「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此兩種障,障礙性德不能現前。
科註云:「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既由禮讀,出離無難。言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髮者也。」此是說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業海。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六道是業海,若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是惡業,都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中一個小的、最苦的業海。要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我們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自然畢竟」脫離業海。言「自然」,則毫無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我們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願是隨緣,求是攀緣。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此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攀緣。攀緣縱然成就,它不是自然的,勉強成就,後果一定不如意。
我們從古至今在許多大德示現度化眾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絲毫勉強。行者就是依教修行之人,應該用真心來修,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一定會滿願。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其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將自己滅度之後度化眾生的事業,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囑,菩薩非常慈悲發願做幽冥教主。幽冥的意思很廣,幽冥是無明,無明未破都在幽冥之中,十法界都是幽冥。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眾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擁護」,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到諸天天王、天神的擁護。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