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與教育
晚近社會變遷迅速,價值觀亦隨著改變。人口的出生率低,子女數少,人口高齡化;不婚、遲婚、離婚都極為普遍,使婚姻關係穩定狀態動搖。戶量少,家庭功能萎縮,使社會倫理價值關係改變;也使原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保險」功能喪失。舉目所見,充耳所聞,盡是政治上的陰謀鬥狠,以權謀私;經濟上的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社會上的驕奢淫逸,頹廢失序。新倫理尚未建立,舊倫理卻已喪亡。
近年來台灣政商各界的表現,可謂鮮廉寡恥,弊案連連,正是社會崩解,道德淪亡的反應。推究其所以致此之原因固不止一端,但缺少良好品格當為主要原因。
早在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便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公共設施的完備與宮殿官署的宏大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人格的高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認知,並不是今天領導階層暴露出種種道德淪亡的敗德行為之後,才受到重視。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於一九八九年舉行「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會議中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式微,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呼籲全球國家與全體人民共同研究對策,改革教育,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公民,建立講求道德與倫理的友愛社會。世界各國都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領導與鼓勵之下,積極地推動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在內的「教育改革」運動。
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曾邀集教育界、企業界、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各領域的專家,集思廣益,共同歸納出二十一世紀所需有用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有以下三類:
一、學業能力: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國語文,以及對人類歷史文化與世界情勢的統整性理解。
二、個人能力:獨立思考、交流溝通、解決問題,明白表達、適應環境、繼續學習與欣賞美好事物。
三、公民能力:負責、自律、誠信、自我管理、慈悲助人、對人尊重、堅守原則、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雖然自古以來即講求道德倫理的國人,今天最被忽視的也正是道德倫理這一層面。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在能培育出同時擁有學業、個人與公民能力的有用人才。可是我國教育在這方面極為偏頗,著重的只是學業能力一項,個人能力與公民能力全被忽略。不在意養成完美人格的品格教育,自然無法培育出新世紀有用的人才;而未受到良好品格教育的個人,也必然無法適應新世紀的環境,也不能享有美滿的人生。
英國泰晤士報曾發表過一篇以《論品格》為題的文章,評價品格力量:「品格使一個人的力量得以展現,使一個人的道德影響得以產生;是一個人說服他人的利器,是一個人崇高地位的基礎。」認為品格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就改變了社會和國家,最後就改變了世界。
長久以來,國內的教育改革從未間斷,但為新世紀培養有用人才的教育,在公民能力與個人能力兩大類卻全未顧及,連偏重的學業能力竟也每下愈況,如此偏頗又輕忽的現象,深值國人正視,尤其是領袖人物更應深切反省,亟謀對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