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與危機
大學日前放榜,近十萬的大學新鮮人將踏進大學之門。據教育部統計,上學年度大學生人數有九十三萬多人,其中一般體系大學生有四十七萬多人,技職體系的也近四十六萬,與十年前相較,台灣大學生人數成長約六十萬人。「台灣滿街都是大學生」已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是令人憂心。
近年來台灣大學生的增加,不但沒有提高大學生的品質,反而在教育部任意擴張增設大學後,使大學的錄取率節節上升,而高等教育經費卻沒有隨之調高預算比率,一百七十多所大專院校,只能夠以更少的經費預算來培育大學生。在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同時,凡考必上,更讓學生的品質日愈下降,以往是學生求學校就讀,現在卻是學校求學生來報到。
由於念大學已是一件非常容易之事,因此,現在的大學生在就讀大學後,便不太重視課業問題,甚至在大學強調自主學習的精神下,這些長期受到考試制度固定模式的「考生」,不知道如何靠自己念書?以往在高中時期,幾乎每天至少要花二至三小時念書,可是現在的大學生,每天有花一小時以上在念書的已經少見,大部分還是等到期中、期末考時,才想到要臨時抱佛腳。
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除了因量的提高,導致質的下降外,更令人擔心的是,大學教育的方向偏差。大學教育原本是以全人教育為本,而不是以職業教育為目的,可是在大學生過多,就業機會相對地減少之下,一些大學開始以就業為導向,甚至於在教育部相關的評鑑中,也以大學生的就業率當做評鑑項目之一,使得大學教育轉為高等職業教育。此種以職業為取向的大學,所訓練出來的大學生,變得只會想到如何賺錢,卻忘了怎樣做人。
在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中,大專院校科系中,有近四萬人就讀資訊管理學系,有超過百分之五十是以科技類為主,由此可知,有大半的大學是以就業為導向,這也顯示出大學教育已逐漸向功利主義靠攏。當大學教育變得以功利為取向時,學生自然也以功利為目標,那邊有好處、利益,就往那邊靠攏。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是如此,又如何冀望學生改變。
目前教育部已開始制訂大學的退場機制,但這個退場機制依舊是從功利主義為著眼點,即是以學生的報到率為主,那一個科系或學校的報到率過低就停招。依照此一退場機制來看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或許可以解決大學過多的問題,但卻會讓一些冷門科系被迫關門,這將會產生高等教育更多的問題。
如何解決台灣高等教育的危機,我們認為教育當局不要過於功利主義,應回歸全人教育的大學教育目標;除教導大學生好好的念書外,更要教導大學生如何做人;不要讓大學生完全以功利為導向,唯利是圖。
因此,當教育當局在制訂大學的退場機制時,不可完全以報到率為唯一標準,而是要以該科系的師資、教學品質等做為相關參考標準,如此方不會讓台灣的高等教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而是一個真正的全人大學教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