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轉載-張家港與黃泗浦 文/聖嚴大師

張家港與黃泗浦
〈張家港與黃泗浦〉

  上午九點,我們連車帶人,搭
乘長江渡輪,自北岸的南通港,開
往南岸的十一圩港,這是長江江面
最寬的一段,當天天氣晴朗,故在
兩邊,均可隱約地看到對岸的一線
景物。童年時代,我曾在這段江面
上往返過很多次,江水依然如昔,
江景則略有不同,昔年帆影點點,
如今多係機船。長江的江水渾濁,
但也非常鮮明,江南的風光明媚,
就是長江的恩賜。

  張家港巿原名揚舍,現在已成
為省轄巿的區域地名。上岸之後,
由蘇州西園寺的監院安上法師,帶
我們先到該巿巿區的沙洲賓館。離
十一圩港口車行二十分鐘,先經過
四號橋,二哥下了車,說是從此步
行二十分鐘便是樂餘鎮,他先回家
預作準備。我們的車子再行三十分
鐘,始抵巿區。

  昨晚,我的俗家所在地張家港
巿及扶桑鄉的兩級幹部,均間接給
我通知,他們已準備好了四桌素
菜,在我俗家為我接風,我說我為
探親掃墓回來,一介平凡的沙門,
不敢驚擾地方父老,還是讓我安安
靜靜自由自在地回鄉看看罷。為
此,我不打算在俗家用餐。

  午後一點,從巿區驅車往回走
向我的俗家。半途中,車子突然停
下,接待人員告訴我:「此處有一
佛教遺跡,是唐僧鑑真東渡日本的
出海口。」

  下車後,只見道旁有一條已無
舟楫通航的河流,河邊的農地上,
闢出丈餘見方的綠地,豎著一個一
公尺多高的石柱,以六根水泥樁及
鐵鍊,將石柱圍在中間。柱中刻著
「古黃泗浦」四個楷書大字,上下
兩側各有一行小字。上側是「唐鑑
真和尚第六次東渡啟航處」,下側
是「鑑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年紀念
委員會立」,並署有「一九六三
年」的年代。石柱右側靠河的一
邊,立有一方說明的牌子,題為
「古黃泗浦遺址簡解」,其內容如
下:「唐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三
年),揚州大明寺鑑真大和尚,應
邀東渡日本國,傳授弘(宜為
「佛」字)法,第六次在黃泗浦啟
航,於次年(日本天平勝寶六年,
西元七五四年),抵達日本首都平
城京(今奈良),終於實現弘願。
公元一九六三年,為紀念這位中日
文化交流的先驅──鑑真和尚逝世
一千二百週年,全國紀念委員會在
黃泗浦舊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
單位。」

  鑑真大和尚(西元六八八~七
六三年)雖在《宋高僧傳》、《佛
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
《神僧傳》等史傳中有些資料,但
不充分,故在中國佛教史上也少受
人注目,倒是日本存有較多的文獻
談到鑑真和尚,故在日本佛教史
上,他有著崇高的地位。他是日本
佛教「奈良六宗」之一,律宗的開
祖。

  根據他的隨行弟子思托所撰
《唐大和尚東征傳》所述,他是揚
州人,十四歲出家於本地大雲寺,
十八歲親近律宗大德道岸,受菩薩
戒,二年後單身至長安,於實際寺
就恆景和尚受比丘戒。嗣後的五年
間,往來於洛陽及長安,鑽研三藏
而尤精於律,受教於道宣律師的再
傳弟子大亮、遠智、義威、全修等
人。回到江淮之間,漸漸地成為一
方化主,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
元七三三年),義威寂後,鑑真便
被仰為當時唯一的授戒大師,年僅
四十六歲。

  唐玄宗天寶二年(西元七四三
年),鑑真住於揚州大明寺,弘揚
戒律,集天下聲望於一身,即有為
了尋找明律授戒之師而來華留學的
日本僧榮叡及普照二人來訪,並求
師東渡日本。因此而使鑑真大師開
始了東征的旅途,先後歷十一年,
經五次失敗,或被官方發覺阻留不
放,或在海中遇風船破物散,或漂
流至海南島,再由廣西、廣東回到
揚州。在整個赴日行程中,他的隨
行人員,總計有三十六位比丘先後
死亡,道俗二百多人中途退出,日
本留學僧榮叡,也在第五次旅途中
病死梧州,鑑真大師本人則在韶州
因患瘴眼,被一個外國庸醫醫治成
雙目失明。

  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十月,
始自揚州出發,乘船至蘇州,登上
日本遣唐副史吉備真備的座船,避
過了檢查,偷渡出境成功,啟航處
便是黃泗浦。

  鑑真大師到了日本,受到聖武
天皇的禮敬,駐錫東大寺,建立戒
壇,登壇求受菩薩戒者,聖武天皇
為第一人,依次是皇后、皇太子等
計四百四十餘人。五年後住於他自
建的唐招提寺。此兩座古寺,迄今
已整修過不知多少回,但其當年的
經像法物,依舊保存完整,唐招提
寺的藥師佛、千手觀音、盧舍那
佛、釋迦佛、梵天王、帝釋天、四
天王等木雕像,已是日本的國寶。
而揚州的大明寺,今日何在?一九
六三年,日本佛教界為紀念鑑真大
師示寂一千二百週年,曾隆重慶
祝,並為之組團到中國大陸尋根。
當時大陸雖尚未搞文革,毛澤東已
經不要宗教,為了討好日本,期待
著日本的外交承認,故在黃泗浦建
立石柱,聊表意思。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