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1, 2006

轉載-波蘭的佛教 文/聖嚴大師

波蘭的佛教
〈三一、波蘭的佛教〉  講完之後,在回程中的車上,Pawel才有機會向我介紹了他自己。他在大學時代因為主攻心理學,接觸了哲學,就對唯物論主義產生懷疑,因此,參加了反政府的政治活動。曾經一度被政府列入黑名單,成了通緝犯,躲藏了六個月,才算是逃過一劫。  然後開始接觸佛法,去照顧現在華沙的那個禪堂,親近凱普婁老師,接著又到了加拿大多倫多,也是屬於凱普婁老師的一個分支道場;在那裡領導大家的是凱普婁的一位男弟子,因代理老師,而被稱為先生,可是,這位先生在那裡發生了幾次跟女眾之間的性騷擾、性犯罪事件,而被大家趕走,那個禪堂的組織也就從此瓦解。因此,他又回到了華沙,同時,也對凱普婁這個系統的禪法,失去了信心。當他接觸到了我的英文著作,又燃起了另一個希望的念頭:「何不追隨聖嚴法師,繼續修學佛法?」這也就是他要發起邀請我去主持這場禪七的前後因緣。  我又問他,有關於波蘭佛教的源流和近況。他說起因於一九七○年代,波蘭青年群中,出現了嬉皮風潮,那些嬉皮都是從傳統社會自我放逐的藝術家,或者是吸毒流浪的頹廢青年。因此,在一九七五年,美國的凱普婁老師來到波蘭一個非常髒亂、空氣污染,叫作Katowice的城市。在那兒,舉辦了四天非常嚴格的禪修訓練,他的對象就是那班嬉皮青年,使得他們改邪歸正,熱心推動禪法修行,同時也開始建立了簡陋的波蘭禪堂。到了一九七○年代末、一九八○年初,韓國籍的崇山禪師也從美國來到了波蘭,另外建立了一個韓國系統的禪修會。像這次參加禪七的成員之中,資歷較早的,就是屬於這兩個系統下的弟子。  其實,波蘭在兩年前,就有一位法名叫Kanzen的波蘭佛教徒,曾經邀請我,到那兒指導禪修,而我未能成行。他是屬於日本臨濟宗系統的一位禪僧,到現在還沒有結婚,經常是每半年在日本和波蘭兩地輪流的住,近年來也正為在波蘭成立受政府承認的全國性佛教組織,而努力奔走。  Pawel說在一九九○年以前,由政府控制人民的思想,現在則是由天主教的教會,統制人民的思想,凡是天主教以外的任何宗教團體,若希望得到政府法律上的承認,必須要有五百人以上的會員組織,才可提出申請。而波蘭的佛教,才剛開始不久,全部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三百人,所以,Kanzen經過多年的努力,向他們的國會議員遊說爭取,到兩個月前,也就是今(一九九七)年的三月,總算爭取到只要有一百人的團體,就可以成立一個宗教教會的合法組織,Pawel現在就是這個團體的成員,我這次到華沙訪問,也是由這個團體具名邀請,它的名稱叫作Buddhist Mission。  這個團體可以享受到的權益,跟天主教會的教堂相同,指的是宗教活動的補助,以及宗教法人非營利事業機構的免稅待遇。他又告訴我,他們也正準備著,以法鼓山的分支道場為名,在華沙成立一個中國禪宗的團體組織。之後我們回到紐約不久,他們已經在著手進行。不過,我因不能在行政及經濟方面直接照顧他們,所以只同意他們用中國禪宗的名稱,先暫時不要用法鼓山三個字,免得發生糾紛之時,遠水救不了近火。  我當時也順便問他,現年七十七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他們波蘭人,也是天主教教會史上,第一個不是義大利人的教宗;他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擔任教宗以來,對其他各宗教教派間,宗教與宗教交流、對談的活動,作了不少開放,我問Pawel的看法怎樣?想法如何?他說:「當然囉﹗因為他是波蘭人,所以許多的波蘭人把他當成是波蘭史上的偉人、聖人,覺得相當光榮。」  不過,在Pawel自己的看法:這位教宗近兩年出了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叫作《跨越希望的門檻》(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Hope)。其中就有一章,專門用來批評佛教、曲解佛教,所以這位教宗,雖然主張包容一切宗教,其實,他是希望一切宗教,都能接受天主教的哲學、認同天主教的信仰。這樣一來,豈不是讓大家放棄了自己的宗教,來跟天主教合流了嗎?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反而是為天主教的內部,對外開了一扇大門,讓天主教徒接觸了佛教,甚至讓部分天主教徒接受了佛教。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轉載-禪~如來如去 文/聖嚴大師

禪~如來如去   
  
有人認為「禪」與「淨土」截然不同,其實,二者並無衝突。此在古來諸師們,已多有說明。念佛人臨終時能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願力。禪修者,若能明心見性,心淨則所居國土亦淨。因此,禪與淨土沒有絕對分開的必要,我不僅教人用禪的修行方法,同時也鼓勵人們念佛。    一、「禪」是什麼?
(一)禪是安定、平穩、和樂的生活方式人經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態及環境中,因為心不安定,所以我們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穩,導致自己和別人之間缺乏和樂的氣氛。所謂「和」,即彼此關懷、互相照顧的意思。
我們自己若能前念與後念、過去和現在沒有衝突,與人相處又能相互關懷,生活怎麼會不快樂?
(二)禪為開朗、寬大、涵容的生活智慧
我們與人相處,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開朗。所謂「不開朗」,又名「閉鎖」,是將自己與他人隔開,而不能有所溝通。閉鎖的原因,是為了保護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與他人來往時受到損失及傷害。其實,越閉鎖就越不能和人溝通,對自己的損失越大。唯有開朗的心胸,才能使人左右逢源、愉快順利。
很少人願意寬恕別人,反而容易寬恕自己;也就是說,自己不能對別人慈悲、接受別人。心量越是狹小的人,越放不下自己,也捨不得奉獻自己,這種人心裡最痛苦,他沒有朋友,也不會得到幫助,縱使有人想幫助他,他也會害怕。而禪修,能幫助我們打開心胸,容納所有的人與所有的事,就像大海一樣,能收納所有的一切,無論大魚、小魚,甚至有毒的魚。大海不會拒絕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存。
-----摘自< 禪與悟 > 禪─如來如去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六祖落髮的光孝寺 文/聖嚴大師

六祖落髮的光孝寺
〈六祖落髮的光孝寺〉

我們進入大陸參訪的第一所道場,
就是廣州市內的光孝寺。光孝寺在
禪宗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梁武帝
普通八年(五二七年),菩提達摩
從南洋的海上到達中國的廣州,第
一站就是在此駐錫,到目前為止,
還有他的一個洗缽泉保存著。接著
在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年),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來到此處。當
時二僧在爭論幡動還是風動的問
題,他便當下指出是「仁者心
動」,因而受到當時的住持印宗法
師器重,並為他落髮受戒,成為正
式的比丘。直到現在,寺內還有一
座「瘞髮塔」和「風幡堂」,其中
瘞髮塔是以石塊為基礎的磚灰沙結
構,八角型,共九層,高七‧八公
尺。只此二項古蹟,就值得我們來
巡禮參訪,因為中國禪寺就是從光
孝寺開始的。

光孝寺的現任住持是新成法師,據
說他經常住在海南島。而當天我們
見到的是今日中國大陸德望最高、
信眾最多、在中國南方弘化影響力
最大的一位長老,也就是現年九十
六歲的本煥老法師。本煥長老是湖
北省人,文革之後他修復了不少寺
院,包括光孝寺在內。他是光孝寺
的退居,本來已經不再問事見客,
當天他特別歡喜的代表大和尚接見
我們。而陪同他接見我們的是監院
明生法師。明生法師是廣東人,中
國佛學院畢業,現任廣東省佛教協
會會長,也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
長,而他事際上就等於是光孝寺的
住持。

一進入三門,就看到近千位的出家
眾和信眾,夾道列隊歡迎我們。在
「光孝寺」三個金字匾額上方,還
有貼著紅紙黑字的紅布條,上面從
左至右寫著:「熱烈歡迎台灣法鼓
山聖嚴大和尚一行蒞寺普照」。然
後我們進入大殿捻香禮佛,他們的
維那舉香讚之後,高呼為我接駕頂
禮三拜,我們則為本煥長老及光孝
寺諸位法師分別禮座,接著就在大
殿前請本煥長老開示。

  起初我還以為,我從來沒有到
過廣州光孝寺,應該是沒有人知道
我。可是本煥長老對我的生平好像
相當熟悉,不但一再讚歎我的成
就,還把我當做老朋友一樣的接待
歡迎。對我們五百位團員也是一
樣,稱讚大家是五百位菩薩,這次
能一同到大陸巡禮,將來必定一起
成佛。所以當我致謝詞的時候,就
說長老已經給我們大家授記了,我
們大家應該感恩領受。

然後我被邀請到客堂用茶,在這裡
我贈送了幾項紀念品,包括我手寫
的「人間淨土」小匾額、由王俠軍
設計的同心同願琉璃作品一件、以
及我的「現代經典」書系講錄二十
多冊,還有為該寺僧眾打齋的薄供
一份。而本煥長老回贈我的是小型
銅鑄華嚴三聖像一組,以及長壽羅
漢畫像一幅。之後我們就到寺內各
處參觀。

據《光孝寺志》的記載,最初此處
是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到三國時
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
虞氏在園裡講學並種了許多頻婆樹
和訶子樹,故稱為「訶林」。虞氏
死後,施宅為寺,名曰「制止
寺」,成為廣州的第一座寺院。此
後曾經易名為「王苑延寺」、「王
園寺」、「乾明法性寺」、「乾明
禪院」、「報恩廣孝禪寺」,到明
憲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始
稱「光孝寺」,成化十八年,明憲
宗敕賜「光孝禪寺」的匾額,從此
留傳至今。在《六祖壇經》中見到
的法性寺,是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六四五年)開始,一直到北宋初
年為止的寺名。

從資料所見,光孝寺的開山祖師共
有三位,包括東晉時代從西域罽賓
國來的三藏法師曇摩耶舍,劉宋文
帝元嘉年間(四二四—四五三年)
從印度來的求那跋陀羅,以及從印
度來的智藥三藏。此後曾經駐錫該
寺以及弘法、傳戒、譯經、灌頂、
傳法的歷代顯密高僧有:菩提達
摩、六祖惠能、真諦三藏、般刺三
藏、不空三藏、鑒真和尚、溈仰宗
的仰山慧寂禪師、明末的憨山德清
禪師,以及天然和尚。所以它是南
方第一古剎,也是最大的佛教重鎮
和漢傳佛教的發祥地之一。

據寺志記載,該寺原有十一殿、六
堂、三樓,但因時間的銷蝕、文革
的破壞,舊貌已不復見。不過,現
在寺內還可以看到兩棵古樹,其中
一棵是在六祖殿前的菩提樹,據說
那是梁武帝天監元年(五○二
年),由西印度的智藥三藏帶來種
植的,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在
文革期間曾經枯死,現在則非常的
茂盛;另外一棵是訶子樹,又稱為
訶樹,如果說是三國時代的虞翻所
植,距今則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
史。這兩棵古樹雖然閱盡人世凔
桑,經過久遠的歷史,寺院的名稱
改了又改,殿宇建築圮毀之後重
建,重建之後圮毀,不知凡幾,但
仍然生氣盎然地存活著。而且他們
每逢朝廷毀滅或佛教的法難,它們
就枯萎,佛教復興時,又變得很有
精神,可見這兩棵古樹應該是很有
靈性的。

  還好一九八七年,大陸的宗教
政策已經落實,故將破壞了的光孝
寺也回歸佛教,經過十多年的重修
重建,現在的光孝寺,有三門、天
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
殿、六祖殿、臥佛樓,以及禪堂、
課堂、方丈寮、寮房、齋堂等,可
見這是非常有規模的一座古剎。我
們從禪堂門外的一副對聯,可以看
出該寺在禪宗史上的地位,和對整
個漢傳佛教的重要性,那就是:
「衣37474;真傳一花五葉;法流東土二
諦十宗。」上聯說的是從達摩東來
而開出了禪宗的五大家七宗派;下
聯是說明佛法東傳之後,形成了中
國漢傳佛教的大小十宗。

遺憾的是時間太短,只是走馬看
花,沒辦法仔細參觀。當我們離寺
之前,全體團員聚集在大雄寶殿前
的兩座鐵塔之間,圍著一個大香
爐,和該寺的幾位法師合影留念之
後就離開了。不過能參觀禮拜到北
宋祥符年間所留下來的六祖殿及六
祖惠能的銅像,心中已覺得很滿足
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張家港與黃泗浦 文/聖嚴大師

張家港與黃泗浦
〈張家港與黃泗浦〉

  上午九點,我們連車帶人,搭
乘長江渡輪,自北岸的南通港,開
往南岸的十一圩港,這是長江江面
最寬的一段,當天天氣晴朗,故在
兩邊,均可隱約地看到對岸的一線
景物。童年時代,我曾在這段江面
上往返過很多次,江水依然如昔,
江景則略有不同,昔年帆影點點,
如今多係機船。長江的江水渾濁,
但也非常鮮明,江南的風光明媚,
就是長江的恩賜。

  張家港巿原名揚舍,現在已成
為省轄巿的區域地名。上岸之後,
由蘇州西園寺的監院安上法師,帶
我們先到該巿巿區的沙洲賓館。離
十一圩港口車行二十分鐘,先經過
四號橋,二哥下了車,說是從此步
行二十分鐘便是樂餘鎮,他先回家
預作準備。我們的車子再行三十分
鐘,始抵巿區。

  昨晚,我的俗家所在地張家港
巿及扶桑鄉的兩級幹部,均間接給
我通知,他們已準備好了四桌素
菜,在我俗家為我接風,我說我為
探親掃墓回來,一介平凡的沙門,
不敢驚擾地方父老,還是讓我安安
靜靜自由自在地回鄉看看罷。為
此,我不打算在俗家用餐。

  午後一點,從巿區驅車往回走
向我的俗家。半途中,車子突然停
下,接待人員告訴我:「此處有一
佛教遺跡,是唐僧鑑真東渡日本的
出海口。」

  下車後,只見道旁有一條已無
舟楫通航的河流,河邊的農地上,
闢出丈餘見方的綠地,豎著一個一
公尺多高的石柱,以六根水泥樁及
鐵鍊,將石柱圍在中間。柱中刻著
「古黃泗浦」四個楷書大字,上下
兩側各有一行小字。上側是「唐鑑
真和尚第六次東渡啟航處」,下側
是「鑑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年紀念
委員會立」,並署有「一九六三
年」的年代。石柱右側靠河的一
邊,立有一方說明的牌子,題為
「古黃泗浦遺址簡解」,其內容如
下:「唐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三
年),揚州大明寺鑑真大和尚,應
邀東渡日本國,傳授弘(宜為
「佛」字)法,第六次在黃泗浦啟
航,於次年(日本天平勝寶六年,
西元七五四年),抵達日本首都平
城京(今奈良),終於實現弘願。
公元一九六三年,為紀念這位中日
文化交流的先驅──鑑真和尚逝世
一千二百週年,全國紀念委員會在
黃泗浦舊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
單位。」

  鑑真大和尚(西元六八八~七
六三年)雖在《宋高僧傳》、《佛
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
《神僧傳》等史傳中有些資料,但
不充分,故在中國佛教史上也少受
人注目,倒是日本存有較多的文獻
談到鑑真和尚,故在日本佛教史
上,他有著崇高的地位。他是日本
佛教「奈良六宗」之一,律宗的開
祖。

  根據他的隨行弟子思托所撰
《唐大和尚東征傳》所述,他是揚
州人,十四歲出家於本地大雲寺,
十八歲親近律宗大德道岸,受菩薩
戒,二年後單身至長安,於實際寺
就恆景和尚受比丘戒。嗣後的五年
間,往來於洛陽及長安,鑽研三藏
而尤精於律,受教於道宣律師的再
傳弟子大亮、遠智、義威、全修等
人。回到江淮之間,漸漸地成為一
方化主,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
元七三三年),義威寂後,鑑真便
被仰為當時唯一的授戒大師,年僅
四十六歲。

  唐玄宗天寶二年(西元七四三
年),鑑真住於揚州大明寺,弘揚
戒律,集天下聲望於一身,即有為
了尋找明律授戒之師而來華留學的
日本僧榮叡及普照二人來訪,並求
師東渡日本。因此而使鑑真大師開
始了東征的旅途,先後歷十一年,
經五次失敗,或被官方發覺阻留不
放,或在海中遇風船破物散,或漂
流至海南島,再由廣西、廣東回到
揚州。在整個赴日行程中,他的隨
行人員,總計有三十六位比丘先後
死亡,道俗二百多人中途退出,日
本留學僧榮叡,也在第五次旅途中
病死梧州,鑑真大師本人則在韶州
因患瘴眼,被一個外國庸醫醫治成
雙目失明。

  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十月,
始自揚州出發,乘船至蘇州,登上
日本遣唐副史吉備真備的座船,避
過了檢查,偷渡出境成功,啟航處
便是黃泗浦。

  鑑真大師到了日本,受到聖武
天皇的禮敬,駐錫東大寺,建立戒
壇,登壇求受菩薩戒者,聖武天皇
為第一人,依次是皇后、皇太子等
計四百四十餘人。五年後住於他自
建的唐招提寺。此兩座古寺,迄今
已整修過不知多少回,但其當年的
經像法物,依舊保存完整,唐招提
寺的藥師佛、千手觀音、盧舍那
佛、釋迦佛、梵天王、帝釋天、四
天王等木雕像,已是日本的國寶。
而揚州的大明寺,今日何在?一九
六三年,日本佛教界為紀念鑑真大
師示寂一千二百週年,曾隆重慶
祝,並為之組團到中國大陸尋根。
當時大陸雖尚未搞文革,毛澤東已
經不要宗教,為了討好日本,期待
著日本的外交承認,故在黃泗浦建
立石柱,聊表意思。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改變時不違常理 文/聖嚴大師

改變時不違常理

  我們常說做事要講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所謂「常」,就是經常的意思,而「常理」,就是通常的道理。中國宋朝的大儒家陸象山先生曾說過:「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不然。

  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意思就是說,人不分種族,不論是東方或西方、南方或北方人,人就是人,人心的需求,品格、道德的標準,人之所以為人的準則,都有一定的常規,這就是常理。

  此外,在歷史文化發展中所產生的觀念、觀點,也是常理;而且不僅我們的民族、國家有,其他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也都有他們一定的常理。這都是做人做事、思考判斷時的參考和依據。 

  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雖然重要,但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以及個人身心狀況的不同,每個人的判斷、所認為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改變;而且或許他認為對的,偏偏就和我們一般所認同的常理相衝突、相違背。 

  如果社會上偶爾會出現個人化的、異乎常情的看法和意見,倒是可以用諒解的角度來包容,因為他既然能夠提出這樣的看法,一定有他的立場和道理。而且一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僵化或偏離常軌,這時候就需要一些不同的刺激。 

  個人意見未必是不好的,因為沒有改變,社會就不會進步;即使這個意見是錯的,也可以讓社會大眾受到一些刺激和反省,進一步認識到:原來社會上還有這樣的人、還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大家應該幫助他,或者反省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偏離常理。所以,雖然個人的意見不合理,能夠提出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還是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所以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有權講出自己的看法,也要不吝於提供自己的意見,但是當我們的提議被擱置,或不被採納時,還是要有繼續參與的雅量,並且服從大多數人的意見,依循這個社會和團體的常理常情。不能因為有人不接受我的意見,就要破壞他、推翻他,革他的命!如果非常堅持個人的意見,強烈凸顯自己,就是違逆常情、常理,甚至會破壞整個社會的和諧。 

  想想看,如果家裡有這種人,家庭一定不會和諧,很容易破碎。相同的,團體中如果有一、兩個這樣的人,麻煩、是非就會增多;不但阻礙了進步,還可能因此解散,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個人的意見,是所謂的「我見」、「主見」。個人的意見是要提供,但不要堅持,不要一副「不接受我的想法,我就跟你拼了」的架勢;本來大家還可以和諧共處,一拼之下兩敗俱傷,不僅不能成長,反而製造更多的混亂。 

  如果真的想要改善一個社會或團體,除了提供意見的幫助之外,同時還要適應別人不同的意見和做法,逐步慢慢地調整,這才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 第237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文/聖嚴大師

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可能是解脫,但多半不是。所謂臨命終時顯現的瑞相,是指奇香瀰漫、天樂鳴空、光環、光束、光團的顯現,佛菩薩影像現形、鳥獸齊鳴、香花乍開、草木變色、風雲變化、雷電交作、遺體柔軟,乃至火化後出現舍利子等。這些都是由於修善、積德的福德相。在生之際,為人正直,多行布施,死時即有可能出現瑞相,死後就成為大福德的鬼神。


如果罪福並行,而福多於罪,貪瞋未除,即成為大力的鬼;如果貪瞋輕微、福德增上,就生為欲界的天神;如果修行佛法,戒、定、慧三學並重,縱然不出三界,也會生為欲界的忉利天和色界的五淨居天。在生天以後,依舊能夠見佛聞法,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常和諸大菩薩聚會一處,漸漸而得出離三界、解脫生死。如果受持三皈五戒,精進念佛,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彼國。當然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求願往生,均有可能。
由以上可見,只要能夠在人間積福、修善就能夠不墮三塗,而能生於人間、天上,命終之時,多少會有些瑞相;縱然生於鬼道,由於福德之力,於臨命終時,也能發生若干瑞相。有的瑞相只是亡者命終時的自見,有的瑞相能讓多人共見乃至眾人皆見,甚至可用攝影、錄音等所需的工具、設施錄置下來,如此一來,則更可產生令人起信的效果。
至於身體柔軟、面色如生,當然是屬善相,可得生天。但也有可能是大力魔神,藉此顯露其神異,而非亡者本身的功德。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表現他們本身大勢、大能的神力,以吸引更多的信徒來崇拜、敬仰他們。至於其他的瑞相,即可以此類推。
從原則上說,瑞相並不是壞事,它能夠鼓勵眾人去惡向善,但並不表示有瑞相就是得到解脫;解脫乃在心相,不在物相;物相尚在有相、有為、有漏的層次,直須到心中無物、無相才能得解脫。《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解脫是離相不著相的;心中既無相,心外是否尚有瑞相已不重要了。
但是也不能說,臨命終時讓人見到瑞相,即表示其未得解脫。比如釋迦世尊最後入涅槃時,即有種種瑞相。歷代的高僧大德圓寂時,通常也有瑞相。這多半不是他們本人的表現,而是護法龍天表示歡喜,表示哀傷;歡喜有人得大解脫,哀傷解脫之人已經遠行。既然瑞相多半出自於諸神的神力顯現,與命終之人雖有關係,但並不重要。而且雖對於他人有生信和鼓勵的作用,但也不能就此肯定即是解脫的表徵。
相反的,臨終現惡相,不一定證明是未得解脫。例如目犍連、優陀夷、蓮華色等大阿羅漢,臨命終時是被人打死,或棄於糞坑,這是他們往昔的業報所致,與此生的解脫無關。
(圖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祈願觀音殿旁  攝影/常榮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希望在哪裡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希望在哪裡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個國家沒有希望,就不能富強;一個族群沒有希望,就不能延續;一個組織沒有希望,就不能發展。所以,人要活在希望裡,才能有美麗的未來。希望有時來自別人的鼓勵,而更多時候是靠自己立定目標,以完成希望。

人生有希望就會活得精采。希望明天天氣晴朗,希望明天朋友來訪,希望明天新書寄到,希望後院小花早日開放;希望聽一場好的講演,希望讀一本好的書籍,希望交一個善良的朋友,希望找一份好的職業,希望有一份固定的薪水,希望擁有一間小屋,希望有個知心的朋友,希望不如意的事情都能遠離。人生因為有這許多希望,日子才會過得快樂,生活才會富有情調。

希望是生命的動力,有希望的人生才能活出意義。我們的希望到底在那裡呢?略述如下:

一、希望在明天:經過一夜的休息,精神、體力恢復,明天又可以活力充沛的在喜愛的工作上繼續衝刺,怎麼不令人歡喜,怎麼不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呢?

二、希望在前面:有一隻小狗一直繞著自己的尾巴轉,大狗問他:「為什麼你要這樣轉呢?」小狗說:「聽說狗的幸福、希望就在尾巴上,我要把它抓住。」大狗說:「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希望不就跟著你走了嗎?」所以,希望在那裡呢?希望就在你的前面。

三、希望在早起: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可以享受新鮮的空氣,享受寧靜的環境;早起可以讀讀書、看看報,計畫一天的工作,如此從容不迫的過一天,怎麼會不感到歡喜呢?

四、希望在勤勞:成功是每個人的希望,要讓希望不落空,就必須勤勞付出。所以,勤勞就有希望。

五、希望在學習:學習一種語言,學習一項技能,學習慈悲、學習給人、學習快樂、學習熱誠,學習是人生的原動力,是人生的希望所在。

六、希望在主動:希望不能等別人給我,希望是要自己主動去創造。主動把家裡打掃乾淨,主動拜訪朋友,主動完成作業,主動計畫未來,凡事主動,就有熱誠,就有希望。

七、希望在發心:發心幫助他人完成一件好事,發心幫助他人閱讀一本好書,發心到醫院裡做義工,發心到寺院裡禮佛誦經。有了發心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希望。

八、希望在結緣:每天要想:我今天如何與朋友結緣呢?我今天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好事呢?我今天能幫助弱勢者做些什麼呢?就把今天當作「為人日」吧!為你、為他、為大眾,心裡所想都是助人,就不會為自己的一切患得患失,人生自然會充滿希望。

希望是非常美好的,有希望就有樂趣,有希望就有成就,有希望就有未來。希望在那裡?希望原來就在我們的心裡。

Tuesday, August 2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奮發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奮發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讀書,要立志向上;事業,要奮發有為。世間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成功,也沒有地上蹦出來的利益,只有靠著吾人的奮發有為,才能有所成就。



怎樣奮發呢?茲舉四點:



一、人窮志不窮:英雄不怕出身低,一個人即使出生在貧窮之家,只要養志,只要有願,所謂「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世間上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北京也不是一天成功的。一切都是經過多少的賢能幹才,投注了智慧、實力、財務、發心,所以都市才能建大樓,郊區才能蓋工廠,高速公路才能一條一條開發,公園才能一處一處建設。一個國家不在乎貧富,在乎有志的人才。你有立志嗎?你有發願嗎?古來多少志士仁人,乃至佛教的諸佛菩薩,那一位不是靠著發願而有成呢?所以人要立志,要發願。



二、事難心不難:事有難易,心無難易。有心,事難也不會難;無心,不難也會難。我們的心意,為國家、社會、大眾、人類,犧牲小我,成就大眾。有心,庫克船長可以把一艘商船開到澳洲;有心,鄭成功憑著少數人力,可以把侵略台灣的荷蘭人驅逐離開。就算是愚公吧,有心,也能把太行山打通,讓山東、山西可以往來。所以,做人要有心,有心就有力。



三、才缺德不缺:我們的才華雖不如別人,但我們的道德不能不如別人。才華不夠,可以慢慢學習;道德不全,則不能完成人格。假如有完美的人格,就是武訓乞討,也能興學育才;就像林默娘,一個平凡女子也能成為聖人媽祖。才華成就的事業是一時的,道德莊嚴的事業才是永久的。我們以才取人固然需要,以德取人更為重要。 



四、學淺量不淺:我們可以承認自己「才疏學淺」,但不可以「量不如人」。天下事業,要看度量大小而能決定成就大小。你的度量只能容一家人,可以做家長;能容一村的人,能做村長;能容一縣的人,可以做縣長;能容一國之人,才可以做國家的領袖。所以,全民的領袖要能把全民放在心上;佛陀的心胸懷抱一切眾生,因此祂可以做法界眾生的救主。



現在我們要呼籲世界人士,每個人都不要有本位主義,人人放寬心量,有世界觀,能容納世界;量大的人多了,世界國家都會因此得救。有志的大家,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生生不已的生命,大家應該奮起飛揚,一起奮發!

轉載-人間萬事--自覺 文/星雲大師

旗艦計畫切莫重蹈覆轍



經續會後,行政院提出了「大投資台灣、大溫暖計畫」的政策主軸,並在上周末接連三天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由經建會擬出的產業發展、金融市場、人力資源、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等五大套案計畫,將依據立即可做、具迫切性、可凸顯績效等原則,篩選出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作為未來三年的施政重點。預期優先推動的項目,主要包括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國民年金、落實台灣成為區域財務管理中心、重整銀行市場結構等重大經建計畫。

乍看之下,這些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的確是洋洋灑灑,但是政府執政六年,行政院長、財經部長不斷更替,開過一次大型的「全國經濟發展會議」,事後提出過眾多類似的口號和計畫,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因此一般民眾其實並不覺得經續會之後的「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有何新意,甚至質疑這只是「再次」宣示政府有拚經濟決心的政治動作而已。

尤其,在跨部會討論投資大台灣時,旗艦計畫涉及的重大投資案,如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都涉及環境評估與經濟發展的對立與衝突,各部會卻都避重就輕,不願明確表達立場和理念;而兩岸關係又關係到台灣能否落實成為區域財務管理中心等目標,陸委會卻未列席表示意見。過去政府也曾提出亞太六大營運中心的構想,最後都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三通遲遲未能開放夭折,如果陸委會對大陸的管制措施不做適時的鬆綁,又如何能夠寄望這次就可以成功。

至於重整銀行市場結構,前次如火如荼的進行「二次金改」,沒來由地設定「限期完成二五八」目標,結果導致金融市場混亂、紀律荒弛等弊端,更使得金改會人事重組,實在不知道此次行政院如果違逆總統府意志,又如何能夠有效地重整市場結構?而國民年金計畫,早在十幾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就進行過慎密周詳的規畫研究,卻因種種政經因素干擾無法推動,如今的政治環境和財政狀況大不如前,又如何能夠順利推動?行政院恐怕應該先深思如何突破環境困局,才能有效達成目標,也才不會重蹈以前「有口號、沒行動」,「有動作、沒結果」的覆轍。

事實上,剛出爐的九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反映的是政府總支出大幅成長,尤其國防軍事支出成長最多,而經濟發展則只微幅成長,因而被批評為「重國防、輕經濟」,對於經濟發展有不利的影響,顯然沒有反映「第一階段的三年衝刺計畫」,甚至是自相矛盾,也凸顯當初行政院的施政方針並未及時反映民間和企業界的普遍需要。

值得肯定的是,有鑑於過去類似「八一○○」和「二○○八國發計畫」曾推動很多大型計畫,甚至編列五年五千億元等特別預算,事後因使用率低,被批為「蚊子館」,法務部調查發現浪費高達四百億元以上,因此行政院長特別提醒各部會「絕對不可以再為選舉花錢投資養蚊子建設」,可說是中肯的見解。

總而言之,這些計畫如果是為了經濟發展,就應摒棄政治考量,做好成本效益評估,切莫犯了過去「好大喜功」,浪費人民血汗錢,賠上政府威信,又對經濟毫無助益等等錯誤。否則,還不如不做的好。

轉載-人間萬事--自覺 文/星雲大師

旗艦計畫切莫重蹈覆轍



經續會後,行政院提出了「大投資台灣、大溫暖計畫」的政策主軸,並在上周末接連三天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由經建會擬出的產業發展、金融市場、人力資源、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等五大套案計畫,將依據立即可做、具迫切性、可凸顯績效等原則,篩選出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作為未來三年的施政重點。預期優先推動的項目,主要包括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國民年金、落實台灣成為區域財務管理中心、重整銀行市場結構等重大經建計畫。

乍看之下,這些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的確是洋洋灑灑,但是政府執政六年,行政院長、財經部長不斷更替,開過一次大型的「全國經濟發展會議」,事後提出過眾多類似的口號和計畫,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因此一般民眾其實並不覺得經續會之後的「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有何新意,甚至質疑這只是「再次」宣示政府有拚經濟決心的政治動作而已。

尤其,在跨部會討論投資大台灣時,旗艦計畫涉及的重大投資案,如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都涉及環境評估與經濟發展的對立與衝突,各部會卻都避重就輕,不願明確表達立場和理念;而兩岸關係又關係到台灣能否落實成為區域財務管理中心等目標,陸委會卻未列席表示意見。過去政府也曾提出亞太六大營運中心的構想,最後都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三通遲遲未能開放夭折,如果陸委會對大陸的管制措施不做適時的鬆綁,又如何能夠寄望這次就可以成功。

至於重整銀行市場結構,前次如火如荼的進行「二次金改」,沒來由地設定「限期完成二五八」目標,結果導致金融市場混亂、紀律荒弛等弊端,更使得金改會人事重組,實在不知道此次行政院如果違逆總統府意志,又如何能夠有效地重整市場結構?而國民年金計畫,早在十幾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就進行過慎密周詳的規畫研究,卻因種種政經因素干擾無法推動,如今的政治環境和財政狀況大不如前,又如何能夠順利推動?行政院恐怕應該先深思如何突破環境困局,才能有效達成目標,也才不會重蹈以前「有口號、沒行動」,「有動作、沒結果」的覆轍。

事實上,剛出爐的九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反映的是政府總支出大幅成長,尤其國防軍事支出成長最多,而經濟發展則只微幅成長,因而被批評為「重國防、輕經濟」,對於經濟發展有不利的影響,顯然沒有反映「第一階段的三年衝刺計畫」,甚至是自相矛盾,也凸顯當初行政院的施政方針並未及時反映民間和企業界的普遍需要。

值得肯定的是,有鑑於過去類似「八一○○」和「二○○八國發計畫」曾推動很多大型計畫,甚至編列五年五千億元等特別預算,事後因使用率低,被批為「蚊子館」,法務部調查發現浪費高達四百億元以上,因此行政院長特別提醒各部會「絕對不可以再為選舉花錢投資養蚊子建設」,可說是中肯的見解。

總而言之,這些計畫如果是為了經濟發展,就應摒棄政治考量,做好成本效益評估,切莫犯了過去「好大喜功」,浪費人民血汗錢,賠上政府威信,又對經濟毫無助益等等錯誤。否則,還不如不做的好。

Monday, August 28, 2006

轉載-人間萬事--自覺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自覺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教育的類別很多,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其中以「自覺的教育」最為重要。佛陀之所以成為覺者,就是他能「自覺」,而後「覺他」,最後達到「覺行圓滿」。

佛陀自覺了什麼呢?必定是自覺到自己的能量不夠、慈悲不夠、耐力不夠、智慧不夠、心地不明、助人的悲心太少、給人的助緣不足、對眾生的苦難無力幫助;由於覺悟到自我的缺陷、自我的不足,因此發心解決現前的問題。有了自覺,就會自動自發、自我要求、自我解決;吾人能自覺、能發心,學習必定更容易進步。
人生要自覺什麼呢?略述如下:

一、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夠:自覺工作的能力、講學的能力、助人的能力、明理的能力都不夠,就如同菩薩常生起慚愧心,「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因為能力不夠,所以更要發菩提心,勇猛精進,以發揮人生最大的力量。

二、自覺對人有所不起:做人要經常感到對不起別人:對人沒能幫上忙、對人沒能有所利益、對他人的問題未能協助解決等。因為感覺對人不起,所以要發心、回向,付諸行動,才能真正幫助別人。

三、自覺自己的悲心不夠:人要經常自問:別人在貧窮困苦中,我能救助他嗎?別人在艱難危險中,我能幫忙他嗎?別人在困惑迷惘中,我能助他心開意解嗎?別人在執著無明時,我能讓他客觀明理嗎?如果不能,表示自己的悲心不夠,應該奮發圖強,完成自我。

四、自覺自己的願力不堅:人都懂得要思考:學問如何成就?做人如何成功?事業如何表現?能力如何健全?但是要做到卻不容易。因為自己沒有堅毅的願力,沒有「不達目的誓不休」的勇氣,因此每當遇上困難,很容易就從前線敗下陣來,頹喪不已。因為有了這番自覺,所以要更加發心立願。

五、自覺待人不夠真誠:對於朋友,我有真誠的與他相處嗎?對於家人,我有真誠的協助他們嗎?對於同事,我有真誠的給予助力嗎?對於社會,我有真誠的貢獻心力嗎?即使對人不能有所幫助,也不能欺騙、應付,應當至誠表達。真誠是做人處事的根本,待人不誠,怎可怪人待我不好呢?

六、自覺耐煩不夠:做人做事應該要耐煩,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耐煩嗎?別人說話,我不耐煩聽;別人做好事,我不耐煩知道;面對公共事務,我不耐煩合作。不耐煩,就會一事無成,所以要改善。

自覺的內容很多,你有自覺應該要助人嗎?你有自覺每日行善多少嗎?乃至自覺所學有用嗎?自覺工作發心嗎?自覺身心健全嗎?倘若沒有自覺,即使給你再好的東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所以,人要不斷自覺,自覺才會進步。

轉載- 今天這一課:反省 文/人間福報社論

今天這一課:反省



台灣現在最不需要的是社會的動盪、不需要倒扁與挺扁的叫囂對峙、不需要街頭巷尾的挑釁和喧囂、不需要森泠的鋒利拒馬、更不需要拳頭相向的血濺五步、尤其不需要口沫橫飛的謊言與攻訐。

台灣今天最需要的是反省,讓我們安靜下來,深刻地、謙卑地、誠實地、清醒地反省,台灣法治的經脈已傷,反省是唯一療傷的穴位。

自古以來,反省是中華文明延續的內核,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儒家這種對自身的缺點加以謙卑檢察、誠實糾正的思潮,影響了往後幾千年文明的推衍,宋朝蓬勃發展的理學、再到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都圍繞這個「省」字為中心進行哲學反思,從而建立了一整套文明行為的準則,這就是人必須先誠意正心的修身,才有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當台灣開始動盪,價值的混淆,是非的顛倒,社會互信的嚴重腐蝕之際,請讓我們有能力靜下來反省。讓反省,像一面鏡子,看到自己張牙舞爪的猙獰面目;讓反省,像一缽清水,洗淨自己內心的煩惱污垢。

首先,第一個要反省的是陳總統。當南韓總統盧武鉉民意支持度只有百分之十九時,他大聲地問:「我做錯了什麼?」無獨有偶,陳總統在聲望剩下百分之十八時,也高分貝地問「我做錯了什麼?」陳總統竟認為自己六年來只做錯兩件事,一是二○○○年當選總統,另一是沒被兩顆子彈打死。

在台灣如此緊張的關頭,遺憾總統竟然完全喪失反省的能力,在信譽墮落尊嚴掃地的當頭,還在調侃施明德不要寫求饒信給他,這真的不是小看了台灣人民,而是小看了自己。

做錯事並不是愚昧,不知道反省錯誤才是真正的愚昧;當這種愚昧與霸道結合,就成了胡亂折騰的民主災難。

夏朝時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之子夏啟兵敗。夏啟自省眾不敵寡,必德行不如,而自我反省,勤耕愛民,有扈氏終未再犯。

不只是陳總統、民進黨要反省,為何當年創黨的許多理想都不能堅持?國民黨要反省,有沒有五十步笑百步?媒體要反省,有沒有誇張和聳動?知識份子要反省,有沒有以良心做是非對錯的諍言?林正杰與金恆煒要反省,動手絕對不對,但是動口的有沒有不偏不倚就大是大非發言?全民也都要反省,為何今天的台灣會演變成這樣子?

我們要如何反省,星雲大師有六招:第一、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第二、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第三、省事,然後知平日之費閒;第四、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第五、寡欲,然後知平日之病多;第六、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以此與大家共勉。

台灣今天最重要的功課是反省,全民一起來上這一堂課。

Sunday, August 2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丟醜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丟醜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總想把好的一面表現給別人看,醜的一面則希望加以掩飾。所以有人這樣形容:動聽的語言背後,蘊藏著多少的壞心;美麗的容顏背後,包藏著醜陋的靈魂。

世間上的人都怕丟醜,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不想讓家人知道,覺得那會丟醜;男生追求女生,最顧忌在女朋友面前丟醜。說到丟醜,其實有些事並非丟醜,吾人要認識清楚;有些事確實是丟醜,也不能不懂。以下試舉十事:

一、沒有金錢富貴不醜,沒有人格道德才是丟醜:一個人有無金錢富貴,與別人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沒有道德人格,卻會被別人看輕,這才是丟醜。

二、沒有知識學問不醜,沒有正派行為才是丟醜:沒有知識學問,只是自己識淺;但是沒有正派行為,卻會侵犯別人,所以會被別人歧視,這才算丟醜。 

三、不擅語言講話不醜,專講別人壞話才是丟醜:一個人不擅言詞,逢人不善於言語表達並不可恥,只要能多做好事,一樣會受到別人的讚美;但是如果能言善道,卻一再講別人的壞話,人家就會反擊你,那才是丟醜。

四、沒有好的面相不醜,沒有良好行為才是丟醜:所謂「人醜心不醜」,心意善良,行為端正,怎麼會丟醜呢?

五、沒有好的命運不醜,沒有好的良心才是丟醜:命不好會贏得別人的關心,但是沒有良心就要遭人議論了。

六、沒有正當職業不醜,做不正當職業才是丟醜:一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沒什麼大不了,可以慢慢再找;但是如果從事不正當的職業,殺盜淫妄的事情做多了,人人憤慨,這就丟醜了。

七、沒有善朋好友不醜,沒有好的人緣才是丟醜:一個人到了任何地方,如果沒有人願意和他共事、講話、來往,必定是品德有缺,也就丟醜了。

八、沒有健康身體不醜,沒有勤勞性格才是丟醜:身而為人,美醜殘缺都不為過;但是若不肯勤勞,不發心工作,懶惰懈怠就會丟醜。

九、沒有善名美譽不醜,到處惡名昭彰才是丟醜:沒有善名美譽沒關係,只要本分做個小人物就好;但如果是個大人物,卻惡名昭彰,那就丟醜了。

十、沒有父母兒女不醜,到處惹人討厭才是丟醜:父母失去兒女,或兒女失去父母,這不丟醜,倒是兒女滿堂,出外卻到處惹人討厭,這才是真正的丟醜。

丟醜會被人取笑,所以丟醜的人會感到可恥。其實,一時的丟醜無妨,只要能知恥、知慚愧、知反省,必定可以增加自己的美德,日後別人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

轉載- 加速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文/人間福報社論

加速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繼中國當局月中在山東青島成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作為與台灣談判大陸觀光客來台的對口單位後,行政院陸委會也在周五宣布將成立「台灣海峽兩岸觀光協會」,以便和對岸進行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的談判與協商工作。這個協會將由官方和民間業者對等捐資成立,預定今天舉行第一次協會捐助人會議。全面開放兩岸觀光終於從「坐而言」進入「起而行」階段,我們樂見其成。開放兩岸觀光好處甚多,既可滿足大陸民眾對寶島台灣的美好憧憬,平衡長期以來台灣對大陸的巨額觀光逆差,帶動兩岸關聯產業蓬勃發展,以及促進民眾友好交流和兩岸良性互動。我們過去一再呼籲,早日全面開放兩岸觀光,讓更多大陸民眾訪台,實際體驗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必可加深彼此認識,從而改善兩岸關係,其影響將極為深遠而效益至為巨大。果然,當兩岸政府相繼釋出鬆綁消息之後,台灣股票市場受此利多激勵,觀光類股大漲,「久旱逢甘霖」的欣欣向榮景象一掃政治陰霾。大陸觀光客來台能有具體進展,一方面讓旅行業者的宿願得償,另方面顯示兩岸仍持續溝通,這對企業界是相當重要的訊息。因為兩岸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若是長期被僵化的政治立場綁架,對台灣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中國大陸出國觀光旅遊的民眾快速成長,已成為各國競相爭取的客源。每年從大陸赴香港旅遊的人數直逼一千五百萬人次、澳門也有近千萬人次,對兩地的經濟成長率貢獻厥偉。香港旅遊發展局最新公布的統計,今年一至七月,入境訪港旅客(含不過夜者)累計超過一千四百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十點三;而在七月到港的二百一十八萬旅客人次中,就有一百一十九萬是來自中國大陸,超過半數。從民國九十一年起,我方陸續開放第二類(居住國外)及第三類(經第三國到台灣旅遊)的大陸民眾到台灣旅遊。中國政府則除了文教、經貿等訪問團之外,完全禁止大陸民眾來台觀光。儘管限制重重,大陸觀光客來台仍逐年增加,今年一到七月約有五萬六千人,尤其在「五‧一」中國黃金周期間大量湧入,帶來的商機達三億元,這些客人在風景名勝和精品特產店搶購,出手大方,「搶搶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當兩岸觀光露出曙光時,業界非常希望兩岸能夠在今年十月一日黃金周前完成協商,讓大陸第一類觀光客順利合法登台,創造更龐大的商機。對此,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表示無法打包票,僅透露今年底前應該可以完成協商。看來黎明前的黑暗再拖也不會太久,希望快馬加鞭推進,莫再節外生枝蹉跎。根據過去經驗,凡是以交流名義來台的大陸團,由於團費合理,食宿交通的安排較為寬裕,客人大多對台灣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經過第三國來台的第二、三類大陸觀光客,他們經過層層剝削,一天團費往往只有三、四十美元,只能住一般旅館、吃小餐廳,旅行社為了彌補收入,安排一大堆強迫購物行程,從中抽取佣金,不但客人滿意度不高,還經常引起糾紛,令人遺憾。微軟公司最近專案申請大陸優秀員工來台開會,在妥善安排下,賓主盡歡,為推動兩岸觀光和會議假期豎立良好範例。兩岸政府和協商單位應未雨綢繆,設定承作旅行社的資格和門檻,確保旅遊品質,建立觀光寶島的優質形象,並在大陸觀光客來台數量穩定後,進一步推動擴大兩岸包機往來甚至直航,降低旅行成本,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轉載- 結社自由權與人民團體法 文/人間福報社論

結社自由權與人民團體法



無論在任何政治與經濟體制的國家,最有力量的組織是政府。何以在政府之外,尚有非政府組織或團體之存在?推其原因在於現代社會變遷迅速,依國民授權與法律制度所建立之政府組織,不能隨社會變遷的腳步來調整改變,也就不能綜理一切事務,人民的需要自然也無法滿足。因此乃出現了彌補此項缺陷的非政府組織或人民團體。

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區別,在於:一是政府法律建制,非經修改法律不得變更;因之在結構上、規模上、功能上、運作程序上、資源配置上,都不能因應急速變遷社會的需要。非政府組織乃因應社會變遷的需要而出現,組織功能彈性而靈活,較之政府的遲滯呆板更能發揮效果。

二是政府的人事、經費,既受民意機關的控制,又遭政黨及政治人物左右。非政府組織、自主獨立不受外在壓力的影響。

三是政府必須均衡地顧及所有部分,不能集中力量處理特定問題。非政府組織不必亦不能如政府般的照顧全體,只就其志趣所在、能力所及、擇定特定項目致力,最易凸顯其成績。

四是政府工作項目與資源配置,是依預定之計畫設計;當環境變遷,新需要出現,難以應付。非政府組織的創立乃因應政府無法顧及,而社會卻已出現迫切之需要,能及時處理政府束手無策的問題。

五是政府及公務人員雖賴人民繳納捐稅來支持供養,但其與人民的關係是間接的,人事保障制度形成官僚體系,政治人物的私心自用,又常無視人民的需要,主動積極的服務精神欠缺,以權謀私的情事卻屢見不鮮。非政府組織乃由於人民感受到社會的需要與政府的缺失,以強烈的自發性願望組成;其組織之能否為社會肯定接納,決定於其所提供的服務,能否為其所設定的目標群體滿意,其能否存在給參與者繼續貢獻心智勞力而自覺有用的機會,並不若政府之依賴法律保障,而係決定於本身的能否精進不懈,提供為人民所需而政府難以顧及的優質服務。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知道非政府組織,也就是我國法律所稱的人民團體,在現代國家之不可或缺。也因此對於人民團體之設立應持開放與鼓勵的態度。我國現行《人民團體法》係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修正公布,察其內容規定,雖較前此戒嚴時期之持嚴禁封閉狀態放寬;但卻未能體察我國憲法第十四條「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的精神,較之先進國家之採取完全開放政策,更弗如遠甚。

考現行《人民團體法》之規定,其不合理之處主要者有以下數端:一、受主管機關之指導(第三條);二、發起設立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第八條);三、須報請主管機關核准立案(第十條);四、規定理、監事名額及任期(第十七條);五、限制理事長連任(第二十條);六、規定會議之召開(第二十五條)。人民團體為自主性,自發性之組織,以上這些限制規定,應予刪除。由人民團體自行規定,改採報備制即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團體法》第九章政治團體,其設立與各項有關規定則不予任何限制,僅在設立時報備即可。考政黨雖同為人民團體,但其對社會與人民生活之影響當遠勝一般社會團體與職業團體。顯然可見,此《人民團體》法為一限制弱勢者的不公平的法律,是阻礙民主實現、人權發展、剝奪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的落後法律,切盼及早修正,還本屬於人民之權利於人民。

Friday, August 25, 2006

轉載-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無明的愚人自作孽,到處造作惡業,而受惡報。(偈66)


  痲瘋患者殊帕普達專心聽聞佛陀說法後,很快就領悟佛法。當聽法的人群散去時,他追隨佛陀回精舍,這時候,帝釋想測試他對三寶的信心,就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說:「你不過是個可憐人,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沒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寶,並且說三寶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我馬上就給你巨大的財富。」

  殊帕普達回答道:「我決對不是個沒人可依靠的可憐蟲,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聽聞、施和慧。」

  兩人對話後,帝釋就到精舍,把他與殊帕普達之間的對話告訴佛陀。佛陀向他解釋說,即使千百個帝釋也很難左右殊帕普達對三寶的信心,使他遠離三寶。一會兒,殊帕普達也來了,他也向佛陀敘說相同的事。但他卻在從祇樹給孤獨園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這一意外是一惡靈主導的,該惡靈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達所殺,妓女因此發誓報復。殊帕普達的死訊傳到給孤獨園。比丘問佛陀,殊帕普達往生何處?佛陀說,他已經往生忉利天了,並且說殊帕普達的某一前世曾經毆打一位聖者,所以今生是痲瘋患者,但今生因為已經領悟佛法,於是滌清一切煩惱。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不能揮霍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不能揮霍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家庭,最怕子孫揮霍祖產;正派人士,最怕揮霍感情;政治人物,最怕揮霍權力;有為青年,最怕揮霍生命。世間上,每個人都不能任意揮霍,本來是你所擁有的東西,但是你不珍惜,隨便糟蹋,一旦揮霍殆盡,到最後一無所有,懊悔嫌遲。以下數事,提醒大家不能任意揮霍:

一、金錢不能揮霍:金錢得來不易,必須量入為出。有些年輕的公子哥兒,懷著萬貫家財外出創業,可是他揮金如土,「有時不知無時苦」,到了床頭金盡,呼天不應,喚地不靈,真是悔不當初。

二、時間不能揮霍:時間就是生命,生命是非常寶貴的。現代醫學發達,可是當一個人病倒在床上,透過各種儀器急救,想要多挽回幾天的生命,都非常困難。因此,在健康的時候,一天要當幾天用,起早待晚,或利用零碎時間,把時間拉長到三百歲,那才活得夠本。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要懂得惜時如金,千萬不要把時間虛耗在打牌、跳舞、遊樂上面,這不但是浪費時間,也是抹殺生命。

三、友誼不能揮霍:友誼是難得而可貴的,人家給我們一分的友誼,我們要一分珍惜;十分友誼,我們要十分珍惜,不可以把別人的友誼當成廉價商品,隨時可以棄之不要。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外面揚名立萬,也要靠朋友的資助;紅花雖好,也要綠葉襯托,縱然自己才華蓋世,也需要朋友給我們的助緣。

四、信譽不能揮霍:一個人點點滴滴,為自己樹立了信譽,這是非常寶貴的,千萬不可以兒戲,把信譽拿來揮霍。今天在這裡少了一些信譽,明天到那裡又少了一些信譽,等於買賣作生意,到處蝕本,等到揮霍淨盡的時候,想要再樹立信譽,就非常困難了。所以縱有一些信譽,自己更要兢兢業業,讓自己的信譽增加,讓自己的信譽發光,贏得別人的信賴。做人寧可吃虧,寧可在其他方面有所損失,但不能在自己的信譽上有一點虧損。

五、福報不能揮霍: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就好像銀行裡的存款,再多,如果揮霍無度,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佛教叫人要惜福。福報是我們的資本,要慢慢用,要用得適當,用得有價值、有意義,不可以隨便揮霍,糟蹋福報,浪費福報,等到沒有福報的時候,再想擁有福報,那就困難了。

六、生命不能揮霍: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有的人生命是五十年、六十年,有的人的生命是七十、八十年;不管長短的生命,都不可揮霍。一天有一天的事,一周有一周的事,一年一月都有一年一月的事,我們要用人生數十年短暫的歲月,創造無限事業的生命與價值。

世界上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金錢購買,唯有生命是金錢買不到的,生命是有定期的,怎麼可以把定期的生命任意揮霍呢?我們可以把生命奉獻給佛教信仰,奉獻給大眾福利,奉獻給弱勢團體,奉獻給人間的公益、真理,但是不能隨便揮霍。

總之,世間上的物質,多餘的東西,都可以與人共享,唯獨金錢、時間、友誼、信譽、福報、生命,不能揮霍。

轉載- 憂心社會族群再次分裂 文/人間福報社論

憂心社會族群再次分裂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所發起的倒扁運動風起雲湧,捐輸的款項不到一周已經超過一億元,人數也破百萬人,對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執政不滿的人隨時準備進駐凱達格蘭大道靜坐,對扁發出最平靜卻最震懾人心的抗爭。另一方面,挺扁人士卻以抹黑鬥臭的方式狠批施明德,意圖打擊他倒扁的正當性。一股社會族群大割裂的情勢已經隱現。

施明德發起倒扁運動以來,社會各界包括政界、律師界、藝文界、影藝界知名人士,不分政治立場紛紛響應,連宗教界的代表性人物星雲大師和周聯華牧師都呼籲陳總統主動辭職,以為文或參加靜坐擔任糾察隊的方式表達倒扁的心聲,可見這次的運動早已超越了藍綠的政治對抗。儘管民進黨把這次的倒扁行動定調為「三一九」抗爭的翻版,但是民眾的心中可不這麼想。

在本質上這是一次反貪腐、反獨裁的是非公義之爭,絕不是為權力的抗爭。許多人捐一百元、許多人願意站出來,是為了下一代,他們憂心國家元首的作為無言面對下一代的質疑,他們憂心留給下一代扭曲的價值觀,他們憂心沒有為下一代立下正確的典範。有更多人認為國家元首及其官僚體系的操守已使國人蒙羞;有更多人認為國家元首已經沒有資格領導國人、沒有能力處理國政。

但是民進黨人如何面對這樣的質疑呢?他們在取得權力坐享甜美滋味之後,早已捨棄過去黨外時期的理想,早已忘了民主的價值。對施明德做出人身攻擊、對準備靜坐的人發出恐嚇。他們切割、抹黑那些單純倒扁的理念,他們戀棧、難捨那權力的滋味。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進程至此遭遇瓶頸,甚至倒退。

一些知識分子反對施明德的倒扁行動,他們的理由是,「司法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總統本人貪瀆時,他不應該被要求下台。」但是陳總統對於第一家庭和國務機要費的弊端沒有一點感覺嗎?國家元首不應該以高道德標準自我期許甚至做出表率嗎?倒扁人士提出的只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政治責任而已,這些難道不是民主的價值嗎?

這些知識分子說,「劍拔弩張的決鬥不是公民實踐。激情的人民革命,革掉的會是民主。」然而靜坐不是決鬥,只是最卑微的訴求;倒扁不是革命,是在國家元首不知自省下最不得已的作為。誰說這不是公民實踐?誰說這不是民主的表達方式?國家元首說忍耐是有限度的,副元首說她擔憂天安門事件的重演,請問:是誰在以「流血革命」的字眼製造不安、恐嚇人民的?

不贊成倒扁的理由還說,此刻拉倒陳總統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要承擔為自己錯誤一票付出的代價」,「因為是制度縱容了總統的專權與墮落,我們應檢討維繫這種制度的思維和文化。」當然,這些問題都要思索,但是一個不夠格的元首不下台,就是民主機制出了大問題。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拉他下台;他若不下台,這些民主的假象就被他更合理化。

面對風起雲湧的倒扁聲浪以及社會各界的爭論,一個心中有道德良知的國家元首,此刻不會在一片叫罵聲中還沾沾自喜;一個心中有民主價值的國家元首,此刻會深思為國家長遠之計立下一個典範;一個心中有百姓的國家元首,一定不忍見到族群為他再次割裂;一個有慈悲心的國家元首,不會縱容屬下四處放火抹黑別人的用心;一個有智慧的國家元首,一定會為社會的祥和發展,知所進退。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轉載-做個有國際觀的現代人 文/聖嚴大師

做個有國際觀的現代人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每每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自我期許。現代人已步入國際村或地球村的世紀,國內和國際之間,個人和團體之間,息息相關。故而,作為一個現代人,必須培養國際觀,才能適應時代而不致孤陋寡聞。

   有些西方的年輕人,大學讀了一陣子,或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便到全世界各地跑一跑,玩累了再回學校讀書,或者重新找一份工作做。這些人大部分是事業和家庭都還沒有穩定。另外有一些人是得天獨厚,有錢有閒,所以不論年輕年長,都能到各地去旅行。還有些年輕人單騎走天涯,一樣可以環遊世界。不過,在整個社會人口結構中,這些都算是少數。
  事實上,培養國際觀並不一定非要到全球各地旅行不可。經常旅遊的人,可能有國際觀,也可能僅是玩樂,未必能有國際觀。豈不聽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可以見得,即使沒有錢、沒有時間經常出國去看看,仍然可以做一個有國際觀的人。
   我們可以經常從大眾傳播媒體中關心全球各地發生的時事,也可以通過閱讀 新近的出版消息,到圖書館找到與你興趣有關的各種新發生、新發現的新資料,這樣就可以使我們具備國際知識,培養國際眼光,漸漸形成國際心胸。除了透過翻譯的出版物,如果能夠多學會幾種外國語文,那就更好。
  一個有國際觀的人,會有恢宏的心量、深遠的眼光。對他自己、對全國人,都有幫助。
  首先,他會考慮全人類的福祉,不會只看到個人的近利。所謂高瞻遠矚,對其個人,對於社會,均有助益。有國際觀的人,會以開明及理智的態度觀察事物,比較不會武斷地批評,也不太會杞人憂天。
  不過,也有一些人因為失去了對於本國本土的信心,只是一味地崇洋媚外,看到洋人有一點點好,就想全盤抄襲,或者恨不得自己就成為洋人,這就失去培養國際觀的意義,而會被冠上假洋鬼子的尊號了。所以,培養國際觀的確很重要,但是,一味地迷洋、崇洋,就不值得鼓勵了。

-----摘自<叮嚀> 做個有國際觀的現代人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財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財富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最大的欲望就是財和色,撇開色不談,大部分的人都期望得到財富。一般人看財富,都是看金錢、珠寶、土地、有價證券等,但是擁有這些有形有相的財富,不一定對自己有利。比方錢多了,人為財死;珠寶多了,容易被搶;土地多了,惡霸侵占;股票多了,政治干擾。更何況今日萬貫家財,來日窮途潦倒,也不是沒有可能,若真正到了這一天,哭天喊地也無濟於事。所以,人生除了擁有外在的財富,最重要的是擁有內在的財富,諸如:

一、智慧:智慧是別人搶不走的財富,舉凡知識豐富、思想寬廣、計畫完備都是智慧。金錢乃身外之物,會有用盡的一天;智慧是內在的資糧,會不斷累積。智慧是我們的財富,有了智慧,生活處處見生機;有了智慧,就能實現自我的理想;有了智慧,何愁萬事不成?

二、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救苦救難即是慈悲。慈悲是用不完的,慈悲心是不斷增長的,只要我擁有慈悲,也肯給人一些慈悲,慈悲就是我的財富。

三、道德:道德也是我們的財富。儒家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我們的財富,童子軍的三達德「智仁勇」是我們的財富,佛教的「八正道」更是我們的財富。一個有道德的人,其正派的形象,必然處處受人歡迎。

四、健康:所謂「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利」,縱有萬貫家財,沒有健康的身體,財富與我何干?失去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所以健康就是財富。

五、滿足:滿足就是我們的財富。一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錢財,不能滿足,還是窮人一個;如果能滿足,大地山河是你的,日月星辰是你的,陽光、空氣、水也都是你的。你能滿足,就是一個富者。

六、歡喜:歡喜就是財富。有時兒孫滿堂,不見得就有歡喜,因為難保不會出個忤逆的兒孫;縱使金銀財寶滿倉庫,也不見得歡喜,因為會擔心被人偷走。真正的歡喜不是來自外在的輝煌成就,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悅,那才是心中真正的歡喜之財。

七、心寬:一個人心量大,凡事就能想得開,生活也就沒有罣礙。所以,心寬怎麼不是財富呢?

八、禪悅:生活不能光靠物質來滿足自己,還要有精神上的禪悅法喜,才是莫大的享受。禪悅法喜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修得了,就是你的財富。

九、自在:生活自在、居家自在、交友自在、工作也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處處都能自在。「自在」是再多的錢財也比不上的財富。

十、平安:平安是最大的財富。人自呱呱墮地後,最先感到需要的就是平安。人生會有恐懼,就是感受到外在的不安;人生會有顛倒妄想,不外是想要得到安全感。因此,若能得到平安,也就心無罣礙,也就意不顛倒,凡事也就不貪戀了。

財富不一定從外而來,我們的心就能製造財富。人是萬有的主人,你可以開發萬有的能源嗎?你能發大心、開啟願力、悲智具足嗎?如果你能做到,你就是一個精神世界的大富翁了。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轉載- 上台下台─論施明德「倒扁」 文/人間福報社論

上台下台─論施明德「倒扁」
星雲


最近陳水扁先生在總統大位不肯下台,施明德先生號召百萬人,準備透過靜坐示威,強要他下台。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上台下台」的艱難。一個人一生期許自己能登上高位,想要上台固然非常困難;到了下台的時候,也是甚為難堪。有的人上台容易,下台也容易,有的人上台難,下台容易;下台容易的人也容易上台。我想陳水扁先生與施明德先生,甚至其他許多政治人物,都有多次上台、下台的經驗,對於上台、下台,其實都不應該那麼執著,該上台的時候上台,該下台的時候下台,上台的時候即使高官厚位,也不代表登天,下台的時候當然也不是喪失生命,何必要把上台下台看得那麼嚴重呢?

對於此次「倒扁」一事,平心而論,我對陳總統在位六年來的風風雨雨,其實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過現在民意既然要他下台,我覺得他此刻若能自動辭職,不要再拖泥帶水,不但對民進黨有加分的作用,對他個人而言,也能保持尊嚴,也算清高。

現在施明德先生順著民意站出來倒扁,全民普遍對其崇高人格感到敬佩,但是有少數人刻意加以抹黑,其實這對民進黨和陳水扁先生個人都不是好事,反而與民意漸行漸遠。我個人對施明德先生曾經身受政治冤獄二十餘年,出獄後毫無憤恨怨尤,其人格之清高,令人欽佩。現在有人用往事、家事來醜化其政治理念,可以說極為不當。甚至有人對於陳總統下台後,繼任總統人選感到疑慮,對此我有下列意見,提供做為選項:

一、依憲法規定,陳總統下台後由副總統呂秀蓮繼承大位。

二、呂秀蓮上台後,可透過修定法律相關程序,改選新總統,並以國會多數黨組閣,合理運作,不再空轉內耗,以人民福祉為念,以歷史定位自許。

三、陳總統下台前,由他自己宣布解散國會,由民意重新再做一次決定,讓該上台的人上台、該下台的人下台,這才符合民主,千萬不要為了少數人的上台下台,造成全民鬥爭、乾耗,損傷社會的元氣與祥和,此非全民之福。
以上所言,只是個人淺見。當乎?請全民公決。

轉載-工作要趕,不要急 文/聖嚴大師

工作要趕,不要急
  「積極」這兩個字,我們通常都會把它和樂觀、開朗、進取連在一起。既然積極是這麼正面的,如果我說太積極也不好,可能會有人不以為然了!
  事實上,積極到了某一個程度,是會形成壓力的。很多人雖然做事很積極,可是卻積極得很緊張、積極得很憂愁、積極得很痛苦,不管到最後是失敗還是成功,過得都不是很快樂。這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的緣故,本來只希望工作完成就好,接著又要求更好,等到達頂峰了,又擔心會有不好的情況發生,隨時隨地都在擔憂、憂慮。即使成功了,也還是在緊張的情緒和緊繃的壓力下,當然不會快樂,也稱不上樂觀或開朗。
  所以,積極雖然會帶來事業的成功,但成功以後呢?如果不懂得保持平常心,反而會失去快樂,和應有的開朗。 想要積極而不緊張,或是沒有壓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得失心少一些。少一些得失心的意思並不是不進取,而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把耕耘當作自己的責任,盡責任去播種、施肥、澆水,該做的工作不斷去做;以樂觀的態度期許未來,相信一定會有好收成,其他的就順其自然了,不需要太憂慮、太難過。即使收成不好,也要告訴自己:「大環境不是我所能掌控的,我只要努力就好了。」欣賞自己努力的這一份精神,而不要把心思放在對結果的斤斤計較。
  試著欣賞積極付出的自己,曾經努力過的,無論結果是什麼,都不會白費,也都會很值得。因為用了心,就不會浪費生命,即使不成功,也換取了經驗,得到了自我的成長。
  還有一種過度積極的人,因為希望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所以就會很心急,而這種心急,不但不是積極,還會妨礙積極。所以我常常說:「對工作,應該要趕,但不要急。」只要把工作的順序安排好,好好的運用時間,按部就班去做,一定能做得完。
  工作要趕,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就那麼多,如果想多做一點事,就一定要趕,可是一定不要急。能夠趕而不急,雖然睡眠時間少一些、累一點,因為不急就能夠心平氣和,不會心浮氣躁,身體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否則一急、一緊張,就會心浮氣躁,血壓跟著升高,對身體反而是消耗。
  「工作要趕,不要急」很多人一時間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觀念,這需要一些時間的體會和練習。每當心裡急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這是『趕』,我不要『急』。」。
  我有個弟子曾經跟我說:「師父,我很積極,可是我也很急,因為我總是想用很短的時間做很多事。每次做這件事,就老想著下面那件事。」 我說:「你做著這個,又想著下面那個,當然急了。因為你的心根本沒有放在你正在做的事上,這樣子很可能連手邊的事都做不好!」
  他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跟我說:「師父,原來真的可以趕而不急!」他告訴我,他學會了把握當下,當下只努力做眼前的事,下面的事等一下再去想。他說:「自從我不急了以後,不但能享受做事的樂趣,而且也做得比較快一點。」
  只求好好的、實實在在的活在當下的這一秒鐘,不擔心下一秒鐘會怎麼樣,像這種活在當下的心理,才是最積極的態度。
---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 第232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文/聖嚴大師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為釋迦世尊時代的惡王阿闍世,篡奪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頻婆娑羅及母后韋提希。韋提希在被幽禁處,祈禱釋迦世尊前來慰問說法,釋尊應其所感,而以神通於韋提希夫人面前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夫人特選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陀便為她說了求生彼國的十六種修持法門。於是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證得無生法忍,而得以往生彼國。


  該經介紹的往生西方淨土,共分為九個等級。於臨命終時,則不論生何等級,均有見佛菩薩、見蓮華臺等瑞相現前。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
  在《地藏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光目女時,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並設像供養,即夢見佛,放光開示,又親聞佛示現相告。另又在地藏菩薩做婆羅門女時,為度其母,乃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形像,即聞彼佛於空中相告,囑其回家端坐思惟,繫念彼佛名號,經一日一夜,即親至地獄。也說到,由於懺罪而能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即是滅罪的瑞相。
  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為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也不一定是很好。見到瑞相能夠使人增長信心,因為他有身歷其境的體驗,即有真實的感受。倘若僅為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相了。
  在心理受到刺激、頭腦過分勞累或迫切期待、追求靈驗的情況下,很容易會產生幻相。輕者成為神經質,嚴重則成狂亂的魔障,那時,就需要相當小心了。又由於虔誠心的感應或企求心的真切下,也可能出現瑞相的幻境;也有可能是由於知見不正、心態不清,所以引來魔擾。
  因此,從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現前,如果見光、見華、聞香、聞聲,例如見極樂勝景、見諸佛菩薩,只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又若臨終見瑞相,不是出於想像,而是自然感得,此將在下一篇談到。
  萬一念佛時常出現瑞相,這並非好事,因為會使得念佛者無法專精念佛,甚至誤導使其離開佛法而成為鬼神用來作為表現異能、宣說外道思想的工具。如果自己無法辨明邪正,那就不去理它,只要把注意力隨時置於佛號,瑞相自然會消失;如果被它緊纏不放,無法擺脫時,最好去請教高僧大德居士們,依據正信的法義予以開導。
(圖)法鼓山信行寺門口,聖嚴法師與義工菩薩打招呼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善財七法 文/星雲大師

善財七法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人都希望發財,所謂「向錢看」已成為社會風氣。其實,錢財不一定指有形的黃金美鈔,或是房屋地產、有價證券等,這些有形有價的錢財之外,另有一種不受人注意的善財,更為寶貴。

一般有形的財富都是向外去求,無形的財富,如以下的七種善財,則在自己的心中,本為自己所有,就看自己如何去發掘。茲將「善財七法」,略說如下:

一、慚愧:慚愧就是自覺對不起人,自己覺得很愧疚。一個人如果能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兄弟姊妹,對不起妻子兒女,對不起社會大眾,對不起朋友;有「對不起」的慚愧心,則所謂「慚恥之服,無上美德」,人有慚愧知恥的美德,就會受人尊敬,這就是無形的財富。

二、感恩:有的人每天只希望別人給他,這就表示自己貧窮,如果心存感恩,只想給人,就表示自己富有。有兄弟二人在地獄受審,準備投胎。大哥希望擁有「接受」的人生,因此投生為一個乞丐,日常生活都由別人給他;小弟心存感恩,只希望能「施捨」給人,因此出生在富有之家,成為一個富翁。感恩的人生,無限美好,感恩才是富有。

三、喜捨:喜捨不一定要施錢財,你不吝於說別人的好話,不吝於給人笑容,不吝於伸手與人相握,不吝於為人服務,所謂「你丟我撿,是我有福;你要我給,是我富有」。一個喜捨的人生,就是快樂的人生;慳吝不捨,即使是天上的雨露,如果不肯普施萬物,上天於我何益?

四、惜福:人生都會有一些福德因緣,要好好愛惜,不能糟蹋;如同銀行的存款,不要亂花,日用錢財,不能亂用。現在人都懂得存款、儲蓄,不也是生財之道嗎?

五、助成:助成別人,看似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自己增光。你建公園,我幫助你,我也可以散步;你建華廈,我幫助你,我也可以躲雨;你修橋鋪路,我幫助你,我也可以行走。對於別人的好事,能隨力贊助,對別人好,也會對己有益。現在很多大公司、大企業的董事長,不將資產交給兒女,反交給工作夥伴,因為你助成我,我也會助成你。

六、智慧:有財富是福報,會用財富才是智慧。智慧是別人偷不去的財富,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時之財,不看個人之財,有智慧的人才會大公無私。例如,居禮夫人最先發現了鐳,但她捨棄申請專利的機會,把研究成果公諸於世;像佛教的須達長者,他以黃金鋪地,購地建寺,利益眾生,他們都是歷史上有智慧的富人。

七、結緣:結緣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讚美別人一句好話,可能收入的比一句好話多出千百萬倍;不經意幫人做一件好事,所受的回報也許難以計數。世上榮華富貴的人,並非完全靠天地父母對他特別照顧,還是要靠自己廣結善緣而獲得。

綜上所述,求外面的財富千難萬難,發掘自我的財富,則輕而易舉。聰明的人兒,何不向自己內在的寶藏去發掘呢?

轉載- 經濟政策荒謬 人民怨氣難消 文/人間福報社論

經濟政策荒謬 人民怨氣難消



一連串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為台灣帶來不可忽視的警訊:一、日內瓦全球貿易資訊報告說,南韓今年上半年電腦及相關產品的出口總產值為兩百一十五億美元,台灣則降為一百九十四億美元,首度落後南韓;二、台灣主計處大幅下修今年民間消費,由百分之二點五下修至百分之一點七,而民間投資成長率僅有百分百分之零點五;三、台灣經研院公布景氣預測,整體廠商對未來半年景氣的看法,看好率由上月的百分之四十點八下降至百分之三十七點四,而看壞率則由上月的百分之十七點一上升至百分之十九點四。

對台灣經濟發展有識見的人士,無不憂心忡忡,認為長此下去,不知伊於胡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呼籲,政府應盡速開放零點一八微米晶圓製程技術登陸,認為非僅不致使大陸廠商威脅台灣,甚至使台灣「增值」,有助於提升大陸市占率。

同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在「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中警告台灣執政當局說,他非常了解台灣對與美簽訂FTA的興趣,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除兩岸貿易、投資與通航的限制,因為這些限制關係到美台雙方企業的利益。他語重心長的指出,美國企業亟思整合大中華市場,而台灣企業也希望追求在大陸投資與貿易機會。因此放寬限制,不僅對台灣保持亞太區域經濟地位具關鍵性要素,而美國亦必然視台灣開放的程度,作為決定是否與台灣簽訂FTA的條件。

不論是專家學者,抑或企業界人士,無不認為要促使台灣的經濟更上層樓,唯一的良方就是摒棄鎖國政策,對大陸全面開放,包括資金的流通、人民的來往、文化的交流,以及技術的互補等。正如楊甦棣所說,要整合中華大經濟圈,台灣具關鍵性角色,如果台灣仍自外於此一經濟圈外,不僅自我放棄此一巨大的新興市場,連美國也不願與我簽FTA,進而連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亦將逐漸喪失。

可惜的是,台灣的執政者仍固執的相信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論調,認為中國大陸是台灣的敵國,以八百枚飛彈對準台灣,台灣為何還將大量資金與技術投向這個有敵意的市場,何況當年大陸市場未開放時,台灣的出口既能蓬勃成長,台灣還可以創造經濟奇蹟,為何今日一定要倚賴大陸的市場?他們最大的思考繆誤,就是對世局近二十年的重大變化視而不見。近二十年來,全球的經濟版圖已作了大幅調整,美國在變,歐洲在變,南美在變,中國也在變,如果台灣仍堅持以不變應萬變,則誰是輸家,已未卜可知。

今天顯而易見,如果禁止三通,禁止資金西進,禁止大陸旅客來台觀光,就能留住企業在台投資,就能拯救台灣的經濟,則全體國民都會舉雙手贊成。問題是大環境早已朝向全球化、自由化,以及資金無國界方向邁進,這已是經濟學的ABC。

這世界上不只有台灣與大陸兩個經濟體,放眼全球,美、日、韓、星、印、歐等國的經濟勢力都在爭相進入中國,冀求占領市場,如台灣繼續自縛手腳、逆勢而為,我們可以斷言,未來數年內,台灣口口聲聲的「安全第一」的鎖國理由,亦將因經濟不振而自動消失。

執政者的施政重點,乃是增進人民的安居樂業,而不是民不聊生與自殺頻傳。兩岸同文同種,既非世仇,況半世紀來亦未見戰火,和平相處之道絕非難求,實不必將「國家安全」作狹隘的定義,尤其執政者不應為了選票的爭取,而遷就基本教義派的論調,將台灣推向貧困的境地。今日反扁的聲浪正風起雲湧,與其說是對陳水扁總統的行為道德不滿,不如說是陳總統在經濟上無所作為以引發的巨大民怨所致。

Tuesday, August 22, 2006

轉載-維生之計 文/星雲大師

維生之計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的一生,首先最需要考慮的,莫過於如何維持生活;生活能維持,生命才能延續,進一步才能談到如何發展生機,所以「維生之計」是人生首要的課題。針對怎樣維生,提供數點如下:

一、開源節流:維持家庭生活,當然要有經濟來源,因此人要有工作,要懂得開發財源。有了正當的經濟來源與穩定的收入,還要懂得節約用度,否則再雄厚的財力,也經不起揮霍無度,所以「開源節流」是維持生活的長久之計。

二、量入為出:家庭生活要安定,每個月收入多少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重要的是要會規畫、預算,要能「量入為出」,如果支出經常超出預算,「入不敷出」的結果自然會出現財務危機。

三、要有餘糧:人要有「憂患意識」,晴天要備妥雨傘,以防下雨;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以免晚間停電。所謂「有時要想無時苦」,「家有餘糧」就不會有斷炊之苦。

四、勤勞作務:無邊功德,在於一個「勤」字;最大罪惡,在於一個「懶」字,勤勞作務才能正常營生,因此訓練家人養成勤勞的習慣與觀念,就不怕生存無道。

五、珍惜機緣:一個家庭的發展,固然要靠家人同心協力,努力開創;有時也要靠親朋好友給我們幫助,或是社會發展成就我們的機緣。不管曾經受惠於誰,都應該珍惜,同時要給予回報,不能過河拆橋,有時過了橋的人,更應該要拜橋。

六、會用時間:時間不但是生命,也是財富。春夏播種,秋冬收藏;今年耕耘,明年收成,一切都需要時間成就。時間也要懂得善用,才能發揮價值。我們要利用時間養深積厚,利用時間廣結善緣,未來的路才走得遠,走得平順。

七、建立誠信:維生不是一時的,生命是一世的,甚至還有後代子孫,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要建立誠信。家有誠信,受人尊敬;如無誠信,縱使一時的繁榮,也不能持久。

八、樂天知命:人不能過分貪求,錢財過多,不見得是福氣,有時「人為財死」;名位太高,也不一定最好,爬得高,跌得重。利益再多,也要懂得分享社會大眾,才能平安。從歷史上看,多少豪門巨賈,富能過幾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維生之計,必須懂得「積德重於積財」,而且要能「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這就是樂天知命的生活。

綜上八點,雖非金科玉律,卻是人間的常道、常理;既是常道、常理,自然不應等閒視之。

轉載-「大投資」「大溫暖」不如「大務實」 文/人間福報社論

「大投資」「大溫暖」不如「大務實」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上周指示財經部會提出「大投資」計畫,以及「大溫暖」政策;同時也計畫將經續會的五百多項決議和結論整合為三年三階段的「三三三衝刺計畫」,希望分三階段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從目前的一萬五千多美元,提升至二○一五年的三萬美元。

所謂的「大投資」計畫,內涵在於優先投資台灣;「大溫暖」政策則在於優先照顧弱勢族群,正好用來呼應陳水扁總統對於經續會的四大主張: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距。

就名稱而言,「大投資」和「大溫暖」的確是響亮的口號,但是一般民眾對於扁政府這幾年重大財經政策的印象,正好就是「太多口號了」。過去有「戰鬥內閣」、「行動內閣」等說法,前閣揆張俊雄即曾提出「八一○○,台灣Double」,打算讓國民所得倍增的口號;游錫閣揆也曾提出「挑戰二○○八計畫」、觀光客倍增等等,最後都不了了之,終至淪為笑柄。因此,蘇揆此時提出「兩大」政策,民眾難免會懷疑這會不會又是另一個動人的口號?

同時民眾也心存疑問:如果國內投資環境沒有改善,政治考量凌駕專業,如何吸引內外資優先投資台灣?如果沒有拚好經濟,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又如何縮短貧富差距?這幾年就是因為經濟不振,使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才導致一連串的家庭暴力、治安敗壞、自殺問題層出不窮。

造成近年經濟不振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政府政策錯誤、搖擺,陳總統光是喊「拚經濟」十多次,都抵不過「停建核四」、「正名制憲」、「兩岸對立」的傷害;「環保與產業發展」如何兼顧,「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如何平衡等,一直拿捏不定,更是讓外資卻步。而從高捷、ETC、SOGO一連串弊案中,民眾驚覺總統府、第一家庭幾乎都無案不涉,更凸顯政府行政效能不彰,貪腐橫行,讓市場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受到破壞,民眾不信任政府的操守和能力,殷實商人當然沒有在台灣投資的意願?

溯自陳總統上任以來,用人標準難脫政治酬庸或意識形態窠臼,造成政策搖擺不定;而政績乏善可陳,又頻頻換人,這六年來除了換了五位行政院長,光是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也各換了六次,政務官懷抱「五日京兆」的心態,政策也無法連貫,如何能夠專心拚經濟?民眾又如何相信「兩大」政策能夠永續?

因此,我們建議蘇院長,與其提出口號式的大政策,還不如務實地解決當前的重大問題。首先,對於總統府、第一家庭涉及的貪瀆弊案,不但不應曲意掩護,更應該放手讓檢調機關深入查察,讓民眾恢復對檢調和司法的信心,民眾才會相信政府有可能提升行政效率,消除貪瀆舞弊。其次,財經政策要繼續國際化和自由化的正確方向,就不能閉關自守,將大好商機拱手讓給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因此「積極管理」的政策應該改為「積極開放」,加快兩岸三通,快速落實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才能吸引外資來台投資和台商資金回流,才能振興國內的經濟。

Monday, August 21, 2006

轉載-地藏經講記(30)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講記(30)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此是本經最後一品,是世尊最後的遺囑,言辭非常懇切,我們要細心體會。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爾時」,是說完見聞利益之後。舉臂摩頂有二義,一是表安慰,二是有重大的使命。世尊將度化眾生的使命,付託地藏菩薩。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世尊連續叫著地藏菩薩的名字,其愛之深、託之重,溢於言表。真正是語重心長,慈悲懇切。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此是讚歎地藏菩薩,化無量無邊身,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此是讚歎菩薩的毅力,慈悲心永遠不退轉。六道凡夫雖有慈悲,若遇到逆緣就會退轉,也有在順境中退轉的,比不上地藏菩薩與樂拔苦的心願永不衰退,而且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加持,皆是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菩薩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智慧深廣。「汝之辯才,不可思議」,辯才是指口才,菩薩辯才無礙。身語意與智慧皆是不可思議,此是世尊在大會中,對地藏菩薩讚歎到了極處。

  「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不僅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亦同聲讚歎地藏菩薩的智慧德能,慈悲的教化不可思議。「十方諸佛」,是講人數之多;「千萬劫中」,是講時間之長。用千萬劫的時間,稱讚地藏菩薩皆讚歎不盡!此段經文我們不能疏忽,它所表的是我們自性性德之中的孝敬、德行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讚歎不盡。

  菩薩的性德開顯,而我們皆有菩薩同樣的德能,很可惜沒有開顯出來。如何開顯?依照本經的方法修學,就能開顯性德。菩薩的名號,經典的題目,皆有「地藏」二字。地表心地,藏喻寶藏,我們真心心地中的智慧、神力、慈悲、辯才,皆不可思議。無量的德能,此地略舉其四,實際上種種德能皆不可思議。正如現代一些宗教家讚美上帝的讚頌中,所謂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現今知道自己有此德能,就應當覺悟,應當發憤,把自己的智慧德能開顯出來,不但度自己,也能度一切眾生。由此可知,世尊在此付託地藏菩薩,與我們關係很大。我們借著地藏菩薩的緣,對本經能信能解能行,不斷認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果能如是,自己就是地藏無盡分身之一。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經文顯示出世尊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極處。「吾」是世尊自稱,要菩薩記住今天在忉利諸天中,將救度火宅中眾生之重任「付囑於汝」。說「忉利天」,其義深廣。地藏法會雖在忉利天宮,但與會的大眾是盡虛空遍法界,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天龍鬼神都來參加,法會會眾無比殊勝!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神,皆參與了此法會,故稱諸天。「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法會一開端我們就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參加了此法會,在一切大乘經裡,從未見到如此殊勝的盛況。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前面已囑咐過,唯恐菩薩忘記,在此再囑咐一次。「未出三界」,泛指六道眾生。「在火宅中」,火宅是比喻,火是比喻煩惱,只要煩惱不斷,必定造作惡業。造惡因感惡果,受惡報之時再造惡因,是故就永無出頭之日,此類眾生非常可憐。世尊把救度六道眾生的責任,再一次付託給地藏菩薩。

  「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此是世尊的悲心,決定不願意看到造惡業的眾生,墮在三惡道中「一日一夜」。眾生墮落三途,是自作自受。佛雖有悲心,看到也無可奈何,原因是眾生不聽教誨。

  「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墮落在無間地獄的時間長達「千萬億劫」。三善道沒有這樣長的時間,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也只不過八萬大劫而已。六道眾生若不能出離三界,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而造罪業,墮落無間阿鼻地獄很容易。特別是現前社會,眾生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毀謗三寶,破和合僧,皆是無間阿鼻之業因。我們雖學佛,天天拜佛念經,若身語意三業依舊不善,還是要墮落,決不是說拜佛念佛的人就不墮三惡道。古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是五逆十惡,口念彌陀還是要墮無間阿鼻。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叫名字是特別提醒菩薩,凡是叫名字決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南閻浮提」是指地球,佛在這個地區出現,對這個地區的眾生特別的關切。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此六句,就是我們世界眾生的病根。「志性無定」,志是願望,性是性格,無定是變化太大,念念皆不同。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沒有主見。「習惡者多」,習是習性,習性是惡多善少,這是生生世世養成的俱生煩惱。

  「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善心很難保住;「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我們看到許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也來聽經念佛,可是沒有多久又去學外道、學其他法門去了。雖有機會接觸善法,但善根薄弱,不能維繫長久,所以會退轉,這是正常現象。若接觸善法不退轉,那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中難得一二。遇到惡緣不會增長,遇到善緣會增長,如是之人善根深厚,在一生中決定成就。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此是世尊為菩薩做一榜樣。世尊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門就說什麼法門。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不暴露身分。中國古籍所記載的,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如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應身來的;永明延壽大師、豐干和尚、善導大師皆是阿彌陀佛應身再來。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身再來;近代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南宋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身分沒有暴露的佛菩薩太多了!世尊是做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何身得度就示現何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教化眾生是很靈活的,應機說法,不是一個死板的方法。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此處世尊又叫著地藏,「殷勤」的語氣一次比一次莊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苦難的眾生付託給地藏菩薩。希望菩薩以其智慧、慈悲、神力,幫助「未來之世」的苦難眾生。

  「若有天人」,天人善多惡少,愈往上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禪定功夫深了,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此處善的標準很低,與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不相同。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一毛,正報中之最小者;一塵,一沙一渧,依報裡之小者。佛囑咐地藏菩薩,眾生即使種極少的善根,也不能捨棄。我們聽了感到無比的欣慰,深信地藏菩薩依教奉行,不會違背世尊的付囑。而我們的善根雖不足,然「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還是有的,地藏菩薩焉有不救護之理!現前,地藏菩薩沒有照顧,那是我們遇惡緣念念增長之故。我們讀誦經教能契入,念佛功夫能得力,斷惡不感覺困難,皆是仰仗佛菩薩之加持。

  佛滅度之後,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之前,在此長時間中,世間沒有佛法,眾生很苦,皆仰賴地藏菩薩救度教化。「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地藏菩薩承擔此重大使命,一切諸佛菩薩也皆來協助,成就其度眾生之大願。

  我們縱然舊有的惡習遇緣而起現行,一念才起就要立刻覺悟。念佛人是提起一句佛號,將惡念壓下去,這是功夫。我們常念佛,阿賴耶識裡落的是佛的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境界皆是自己業習種子的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在境界裡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造業;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的真相,在順境逆境裡皆不起心不動念,泰然處之,這才是真修行。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未來世中,若天若人」,指六道一切眾生。「隨業報應」,人生到此世間是來酬償業報的。過去生中所做的是善,是來享受善果;若過去生中造惡,就來酬償惡報。六道眾生無一例外。然眾生迷惑,在酬償業報時,又繼續不斷造業,因果循環,永無終止,永遠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機會。輪迴的現象非常精微細密,絕不僅僅是我們過了幾十年死後,再到哪一道輪迴,這個相太粗。細微之相在哪裡?念頭。我們起心動念,念念都在輪迴,念念是因果的循環、轉變、相續,這才是輪迴的真相。

  「落在惡趣」,「惡趣」絕非僅指三惡道。諸佛菩薩用智慧觀察,對事實真相看得透徹。我們若能看到人間的三惡道,說明洞察力開顯了一點。但任何一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看得愈深愈廣,愈顯示出智慧之深廣。智慧深廣無盡,法界理事無盡。諸佛菩薩有無盡的智慧,才能觀察到法界無限的深廣。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菩薩救護眾生最好的時節因緣,是在眾生還沒有墮落之前,也就是臨終未斷氣時,頭腦清醒,此時救護最方便。即使造作極重罪業,臨終懺悔發願皆能往生。有人一生沒做什麼錯事,一生念佛尚不能往生;而造作極重罪業之人,臨終念幾句佛號就能往生,似乎太不公平。此是愚痴凡夫之見解,不明事理。境界是剎那剎那隨心而變,凡夫粗心大意觀察不到,有很深定功的人看得很清楚。

  造作極重罪業之人,臨命終時知道一生所造的罪業深重,一念回心轉意,一心念佛,境界轉變就非常之大!造作罪業的人能轉,我們能不能轉?當然能轉!人家肯轉,我們不肯轉,那就沒有辦法了。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轉凡成聖就在一念之間,轉地獄為極樂世界也在一念之間!問題是這一念,是否真的徹底回頭。善導大師說:「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心真實,轉變就乾淨俐落,而且快速。不用真心則難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或到惡道門口尚未進去,這是救度最好的機會。「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此時志心稱念才會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若不是志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懇切,在緊迫關頭,其心很真誠,若有善根、福德,轉變就容易而快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就能離禍得福。「於是人所,現無邊身」,菩薩現身說法勸導,其人聽到菩薩勸導一念回頭,地獄境界相就沒有了。離開地獄就能生善道,若能念佛,決定往生淨土,「遣令生天」。《淨土聖賢錄》中唐朝張善和往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世尊對於六道苦難眾生的關懷愛護,真是無微不至,此處又以偈頌來重複。不讀《地藏經》,不知佛對我們是如何的慈悲愛護,讀後方知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不忘,入般涅槃之前還把此事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度脫眾生,皆在本經上,理論、方法、果報皆講得很清楚。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

  地藏菩薩非常虔誠。

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地藏菩薩接受世尊的付囑,承擔起末法時期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度化眾生的使命。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一念恭敬」,一念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亂,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一念是專心、專一。《楞嚴經》云:「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一念恭敬就是志心,真心的恭敬。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以一念真誠懺悔,地藏菩薩一定幫助救度。「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分救度,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分,勸導其斷惡修善、回頭是岸。

  幫助眾生要有善巧,眾生不認識佛法,甚至對佛法有誤會,絕不勸其學佛。若信仰基督教,一定勸其回到上帝身邊。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禮請佛菩薩在天宮說法,學佛的因緣就成熟了。諸佛菩薩度眾生不急於一時,今生的緣不成熟,就等來生;來生不成熟,就等後生。所以,生生世世幫助眾生離開苦難,布施恩德,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一切眾生皆大歡喜。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學佛的人可貴之處是在「念念修行」,念念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未證道之前用妄心,有過失;見性之後用真心,可以說沒有過失。相宗講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此心,豈能沒有過失!我們每天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就是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省。一個人若真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改一個錯誤,天天改,三年就超凡入聖了。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是學佛同修皆熟知的。科註云:「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終空藏收科,以非太虛安泯大士化跡,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而空藏問福利者,乃從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祕藏,故終乎虛空藏也。」此是把虛空藏菩薩作為全經結束的義理給我們點出來。「太虛」與「空」,皆是說真如本性,最後一切消歸自性,方是真正的圓滿。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菩薩自己敘述,在此忉利天宮法會中,不斷地聽到世尊讚歎地藏菩薩威德神力、度化眾生種種功德皆是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地藏菩薩功德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讚歎,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讚歎也讚歎不盡。「未來世中」,虛空藏菩薩對我們關懷愛護,此是代我們請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指人道。「一切天」,是諸天。「龍」是代表護法的天神,也代表畜生道,天龍就是其他五道皆包括在內,總括六道一切眾生。「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聞地藏菩薩德號,或者是「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虛空藏菩薩不求佛細說,大概講講就行。菩薩知道世尊的勞累,因為佛當時年歲很大了,從忉利天宮下來之後,講《大涅槃經》一日一夜,就入滅了。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諦聽」是仔細地聽,其中的深意也不可思議。科註云:「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此是真正的諦聽,但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境界就是仔細聽、老實聽。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鬼神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是「好善好德」。如是之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想到菩薩的教誨。若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記。名像是時刻提醒自己,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如是聞名見像的福報就大。「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事相上的種種供養皆具表法的義趣,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行願品》說,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中,以如說修行供養為最,依照經典教誨修學就是真正的供養。

  「讚歎」,將本經為人演說,即是讚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是讚歎。「瞻禮」是身教,做出來給大眾看。這才是真正修福,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天龍是護法神,天龍八部護念保佑。

  「二者善果日增」,心善行善,見像、聞經、讀誦、供養是行善。讚歎是說,瞻禮是演,所以善果天天增長。善增長,惡就消;業障天天消除,善力天天增長。

  「三者集聖上因」,是成佛之因。

  「四者菩提不退」,菩提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不退,就是覺心不退。在日常生活中,對人事物不迷惑、不顛倒,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

  「五者衣食豐足」,衣食不缺乏,需要什麼皆能得到,修道人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能遠離疾病。疾疫是疾病和傳染病,心清淨、慈悲、善良就不會遭遇病苦,疾病與心地有密切的關係。

  「七者離水火災」,不會遭遇水火災難。

  「八者無盜賊厄」,搶劫、偷竊皆遇不到。命裡注定會遇到這些,卻能免除,那才是真的得利益,才是修行功德轉變了境界。

  「九者人見欽敬」,一個真正修行人,心地善良慈悲,待人誠懇和藹,惡人也會對其恭敬三分。

  「十者鬼神助持」,真正如教修行的人,鬼神衛護保佑。

  「十一者女轉男身」,女身比男身苦處多,若不願意受女身,想得男身,則能如願轉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願生國王大臣、富貴之家,皆可得到。發這樣的心,多數都是菩薩,以女身來度化眾生,利益社會。

  「十三者端正相好」,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修的福大,福報大在人間無處享受,就享天福去了。

  「十五者或為帝王」,每個國家地區的領袖,皆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才感得的。

  「十六者宿智命通」,就像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特異功能,知道宿世的狀況。

  「十七者有求皆從」,此是有求必應。業障消除沒有障礙,自然有求必應。

  「十八者眷屬歡樂」,自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家歡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業障消除了,命裡有意外的災難,此時也能消除。

  「二十者業道永除」,業道是惡道,原本有罪業應墮惡道,不會再墮。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人死後,擺在面前是十條道路,就是十法界。凡夫受業力的牽引無法選擇,被業力牽著走。覺悟的人可以自己選擇,無論選擇哪一道皆能通達,沒有障礙。欲界天、色界天,聲聞、緣覺、菩薩,皆憑自己選擇。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不會再做惡夢。凡夫皆會作夢,而且常做惡夢。惡念多惡習多,才會做惡夢。而修行人可以透過作夢,來體驗自己修行是否有進步。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家親眷屬已經過世,自己修行有功德,能使先亡離開惡道,減少痛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將來投生,生在有福之家。

  「二十五者諸聖讚歎」,諸佛菩薩讚歎。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聰明利根是從法布施所得的果報。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慈悲心悲憫、憐憫一切眾生的心會增長。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此生沒有發願往生不退成佛,將來總會有此緣。緣不一定是在來生,不一定是在後生,但決定會遇到。因為常有諸佛護念,有地藏菩薩加持。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

  世尊的答覆分為兩段。前面一段講二十八種福利,是對末法眾生,依教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言,得二十八種利益。此段問的是,六道除人道之外,其他五道諸天、鬼神所得的利益。「聞地藏名」,這個聞很重要!「禮地藏形」,禮就有修行,禮敬讚歎,此是講「現在未來,天龍鬼神」。我們讀經有天龍鬼神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可是能覺察得到,心愈清淨,愈容易感觸到。

  我們起惡念做壞事,不要認為無人知道,天龍鬼神全知道。我們可以瞞人,瞞不了鬼神,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鬼神「聞地藏本願事行」,是因為聽到我們讀經。我們讀經出聲不出聲都沒有關係,出聲當然更好,不出聲一字一字念下去,也能感應。我們與天地鬼神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皆是心的作用,心動念就有波,鬼神就能感應。故其「讚歎瞻禮」。

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天龍鬼神恭敬讚歎瞻禮,亦得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聖是指菩薩的果位,能幫助其提升境界。若是一般世法之善,「聖地」是講諸天。讀儒家、道家或其他一切宗教經典的人,也能感得天龍鬼神聞名禮敬,速超聖地。佛法能幫其超凡入聖,我們讀經不但度人,也度六道眾生。

  「二者惡業消滅」,鬼神是凡夫,不是聖人,沒有離開六道,煩惱習氣很重,常常聞法受佛法的薰陶,惡業種子漸漸就消滅。鬼神如是,我們又何嘗例外!我們自己要想功夫得力,就要天天讀誦大乘,不但要念,最好是天天講。講既是勸人也是勸自己,真正得利益的是自己。未成就之前,講經是自利,是以學生的態度在講台上實習,坐在台下的皆是老師。我們把自己修行所得,向老師提出報告,用如是的心態,自己得的利益圓滿。等到我們明心見性了,乘願再來,講經說法才是講給別人聽。沒有見性、沒有成就時,是講給自己聽,勸勉自己,大眾一起共同勉勵,惡業習氣才得以消除。

  「三者諸佛護臨」,護是護念,臨是感應,感得諸佛來護念。

  「四者菩提不退」,常常保持菩提心,即覺悟的心、好善之心、利益眾生的心。

  「五者增長本力」,本是本有,自性本具,本具之力不可思議。增長本力,即增長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平等心。根本智很不容易得到,我們今天所得到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法身大士才有真實的根本智,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六道凡夫修得再好是觀行位,因為清淨心達不到那個水平。我們講的清淨,業習煩惱還會起現行,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不知不覺還起作用。根本智是清淨平等,心真清淨是不生煩惱,心真平等是沒有分別。清淨平等心就是根本智,即《般若經》說的「般若無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時是「無所不知」。

  依照佛經的標準,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修正過來,這是修心,是從根本修。心地清淨就生智慧,這個智慧自己可以受用,也可以利益一切眾生,稱為「後得智」,無所不知。科註說:「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除了講兩種智之外,還講慈悲。智慧現前,慈悲心一定生起,智慧愈廣,慈悲心就愈大。

  「六者宿命皆通」,神通是「依定力而現前」。神通是本能,心思散亂,本能就不能現前。能力智慧皆從清淨心而生,心愈清淨,智慧德能就愈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是自性智慧德能的大障礙!尤其是學習經教,經典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若我們用煩惱心去學習,決定不解其義。遠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展開經卷,無量義就顯現了。

  「七者畢竟成佛」,任何佛經到最後都歸無上菩提,是故說畢竟成佛。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忉利天宮的大會一開端,十方一切諸佛皆來了,直到法會圓滿結束,多麼殊勝!深深顯示出本經的重要性,顯示本經是修學佛法的根本法。修學大乘,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

  「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此是諸佛如來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諸佛讚歎就是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句句皆真實。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珠是珠寶,瓔是瓔珞,以此祥瑞供佛及地藏菩薩。「一切眾會」,包括諸佛如來,再次的瞻禮,戀戀不捨地散去。此處總結的經文與一般經不一樣,一般經文總結後面有「依教奉行」,此處是「合掌而退」,此一會非同尋常!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轉載-克念作聖 文/淨空大師

克念作聖

  【克念作聖】

  佛在經上講,十法界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三善道的法界;一念惡,就是三惡道的法界;一念與心性相應,就是佛菩薩的法界。所以,佛菩薩是人做的,地獄、餓鬼、畜生也是人做的,就在平常這一念之間。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真正覺悟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念頭,主宰自己的念頭。中國儒家也說「克念作聖」,克有主宰、控制的意思;能夠克服妄念、邪念,就是聖人。「聖」是對於一切理事通達明瞭,這種人稱之為聖人。「佛陀」是覺悟的意思,於世出世間法都能覺悟而不迷惑,這與「聖」的含義非常接近。

  中國古老的教學,目的是教人作聖作賢,是聖賢教育,與現代社會教育的目標確實不相同。佛家的教育,目的是教人作佛、作菩薩,至少也要做一個超越六道的阿羅漢;若是作佛、作菩薩,必然是超越十法界。我們學佛接受佛陀教育,對於佛陀教育的宗旨、目標、方向一定要清楚,決不可迷失,才能在此生獲得大成就。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世尊在經上說,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本來成佛。佛說的都是實話,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從《華嚴經》上知道,我們的自性裡,皆圓滿具足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德號。我們確實本來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自性本具大德大能。本來是,但因迷失自性,所以現在不是。若你能夠行孝、行敬,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你就是地藏菩薩;能夠將孝敬擴大,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理智不用感情,你就是文殊菩薩;把佛陀的教誨完全落實,小善也不放棄,小惡也不敢造作,你就是普賢菩薩。因此,我們這一身確實具足萬德萬能,今天會淪落在六道,實在是迷失了自己的性德。

  而佛家的教育無他,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恢復性德而已,所以佛才講「佛不度眾生」,這不是謙虛話,是老實話。眾生是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而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為我們說出來,做我們的增上緣。我們恍然大悟,明白了,就是開悟;明白之後,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所以,要能轉,要會轉,要轉得快。一般人都認為要轉太難了,這個難是在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可是要知道,煩惱習氣是虛妄的,自性裡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除;大智、大德、大能是自性本有,本有的當然可以得到。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諸佛菩薩在經論裡說得很多,我們要細心體會。從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不為自己做起,就很容易轉過來,不是難事。決不為自己,這個身體在世間一天,就為眾生、為佛法一天;為佛法就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

  【功德是整體的】

  弘法利生、續佛慧命也是整體的、圓滿的,不是局部的。譬如,這個道場中所有參與的同修,無論做什麼工作,所有人員的功德是一樣的。場面上,大家看到前台在表演唱戲,沒有看到後台有許多人在工作,但是只要少一個人,這一齣戲就演不好,所以台前、台後功德平等。廚房裡燒飯、洗碗,與在講台上講經的人功德是平等的。如果沒有人為你燒飯、洗碗,你的身心不安,你學習講經就學不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功德是整體的,就像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

  我們常用鐘錶來作比喻,鐘錶的作用是告訴我們時間,它只有兩根針在台面上,而裡面的機械如果少一個螺絲,時間就不準了。所以,經上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世在台面上,千佛在幕後幫助他、擁護他,他的表演才能達到圓滿。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爭著要到台前,認為台前功德大,台後沒有功德,這個觀念完全錯了。

  不但佛在經上說,也有現成的例子擺在面前。像我們的護法菩薩是在家居士身,念頭轉過來了,他不為自己,一切為佛法、為眾生,是轉凡成聖的例子。他為護持佛法、弘揚佛法、光大佛法,全心全力投入,為了讓道場達到每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二小時講經,永無中斷。若此目標達到了,這是世界上第一道場。他們聽到我的說法深受感動,積極去做,我幾十年的願望才能實現。此地條件具足,並不是我們選擇此地,是佛菩薩選擇、安排的。

  佛法是平等法,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也不分國家地區,所以佛法的弘揚,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哪個地方緣具足就在哪裡建立。建立一個模式,真正有心學佛的人看到,就可以依這個模式來學習。不但學習,而且要改進,將我們這個道場的缺陷改過來,後來的道場一定比這個道場更殊勝,所謂「後來居上」。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照顧真正發心念佛的人,讓他們在這個道場身心安穩。四事供養,飲食起居、居住處所、醫療設備一律免費,只有一個要求:天天念佛、天天聽經,一堂課不缺。

  所以,願意進入彌陀村來共修的人很多,我們先建立彌陀一村,以後就有二村、三村、四村,一直發展。如果彌陀村成就了,裡面能住上三百人,三百人可以分為六個念佛班,一班五十人,就可以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六時念佛,一班一時,一時是四小時,六班輪流念。當班的一定要到,決不能缺席;不當班的時候,喜歡念佛可以參加,累了就休息。古印度講晝三時、夜三時,我們是六時念佛,這個道場是世間第一道場。

  我們以念佛為主,講經為輔助,這個道場解行並重。講經的目的是堅定信心、願心,你若有真信切願,就不必聽經了,真正的功夫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過去祖師道場沒有講經,只有念佛,現在因為大家對於佛教認識不清楚,對於淨宗不能了解,信願不是真實的,不夠踏實,因此每天二個小時講經,是為了讓大家認識佛法、認識大乘、認識淨土,認識得愈深、愈真切,信心、願心就愈強烈。所以,講經是接引,念佛是真幹。

  念佛堂領眾的法師,功德決不在講經法師之下,是平等的,互助合作、相輔相成,這個道場才能圓滿建立。我們要把這個工作做好,端在改變心理,要轉輪迴心為菩提心,轉輪迴業為菩薩事業,這樣就不辜負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16)

轉載-生活七巧 文/星雲大師

生活七巧
星雲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做人不能太過刻板、執著,不可以不知圓融、變通,否則在做人處事上會增加很多的困難、障礙,所以生活要有智慧、巧妙,茲舉「生活七巧」如下:

一、說話要有技巧:一句話能給人歡喜,一句話也能讓人生氣,就看說話者的技巧如何。有時候困難的事,經他一說,易如反掌;有時候容易的事,被他一講,增加困難,所以說話要講究技巧。不過,技巧也不是學得來的,技巧存乎一心,端看個人的運用之妙了。

二、做事要懂善巧:做事情,有時要一個人做,有時候要眾人共成;不管個人、眾人,總要有善巧。某一個村莊,挑一擔水,都要經過「五里路」,大眾嫌遠,向國王陳情。國王即刻下令,把「五里路」改名「三里路」。大家一聽,欣喜若狂,今後不需要再走「五里路」了,只需要「三里路」即可。可見領導者之善巧。

三、反應要能敏巧:反應要靈敏、快速,反應要像石火電光一般,剎那之間不容猶豫,如果反應遲頓、猶豫,接不上節拍,就會失去時機,就無法精準。屬下跟隨主管做事,如果反應敏巧,比較容易獲得賞識。

四、思想要達智巧:人的思想要像活水泉源一樣,要有智巧,才能通暢無阻。一件好事,一個好的策略,經過你的思惟,反而引生諸多障礙,諸多困難;不能用智慧解決,反用愚癡阻止,這種做事方法非常不智。諸葛亮以草船向曹營借箭、張飛義釋嚴顏,都是思想上的智巧。

五、讀書要用心巧:讀書要能活用,首先心要巧,讀的道理才會活起來;心不巧,讀死書、背死教條,不能活用,也是枉讀詩書。

六、做人要夠靈巧:做人先學做個優秀的秘書、助理、幫手,只要靈巧,受主管賞識,將來自己身為主管,在做人方面的經驗豐富,應對又很靈巧,則前途發展,不為難也。

七、凡事要會活巧:一切事是死的,法也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所以活人做事,不管用什麼方法,要讓方法能活用。所謂智人做難事,難事也好做;愚人做易事,易事也變難。所以事沒有難易,端看人是否能靈活應用。
上述「生活七巧」,所謂「巧」者,其實就是能隨機應變、識得大體,如《大乘起信論》說:「不變隨緣。」做人做事,如果能有不變的原則,又有隨緣的方便,就是一個懂得靈巧的人了。

Sunday, August 20,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一日十計 文/星雲大師

一日十計
星雲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語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對於我們每天的一日生活,你有什麼計畫嗎?

談到計畫,人生按計畫行事,必定順理成章;假如沒有計畫,凡事都是臨時起意,一切都是草率急就,很難有完美的功效。

以下約略為大眾定出「一日十計」,大家可以酌量更改、實行:

一、每天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吃了早餐,這一天才算正式開始。佛教裡有「過午不食」,今日社會人士有「遇早不食」的習慣。早餐不吃,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一般晚餐都在六、七時吃飯,一直到隔天清晨六時,已經時隔將近十二小時,如果不吃早飯,腸胃會受傷。

二、早晨起床,要向父母長輩請安,藉著請安的時刻,可以向父母報告一些見聞心得,可以訓練自己的思想,養成自己每天見到人必有話講。請安後,最好作個十分鐘的體能運動。

三、藉用上班前的空檔,可以讀報,可以灑掃庭院,可以蒔花刈草,可以為花草樹木澆水。動作要快,以爭取一日的時光。

四、要有一日的工作計畫,列出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完成,並且將自己的工作知會有關人士,以便大家共同了解。

五、假如上有主管,利用跟主管報告的時間,說明一日的工作,或者聽候主管指示,應該將此列為一天重要的工作重點。

六、午餐後、下班時,或工作之餘,可用少許時間,分別向多日不見的親友,或平日較不常見面的朋友簡單問候,但不宜長談,更不可寒喧過久。

七、每日跟周遭的人見面,不管早中晚時間,只要見面,都應該點頭、微笑、問好。

八、養成每天晚上寫日記的習慣,不一定記事,寫個備忘錄、寫個預備的計畫、寫一封信、畫一幅漫畫,或者寫幾句打油詩都可。

九、晚上睡前,可以不看電視,但不能不讀書。晚上的時間,家居和樂,非常重要,儘量不要外出,失去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長此以往,家庭必有缺失。

十、每天睡前或者起床後,有五分鐘的禪坐或念佛,或讀祈願文的修持。
以上的一日十計,並不難做到。假如有其他重要的會議、親友訪問、各種討論,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商談。計畫要養成習慣,好像每日吃飯、每日盥洗,不做就不習慣;等到習慣養成,每日做事必有條理,必定從容。

轉載-以慈悲力量築起和平之牆 文/人間福報社論

以慈悲力量築起和平之牆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倒扁活動開跑以來,民眾響應熱烈。繼藝文界挺身而出後,民進黨仲裁委員、台權會會長魏千峰串連全台數十位律師呼籲陳水扁總統辭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前民進黨立委王麗萍、林正杰、王聰松,資深市議員康水木等多位民進黨元老也共同發表促扁下台聲明,這些指標性人士的表態,使這項活動跨越藍綠、超脫統獨。

截至目前,每人百元的捐款累積已近億元,即可望達到百萬人、一億元的預定目標,凱達格蘭大道靜坐計畫將提前登場。倒扁總部已向台北市政府申請租借路權,預定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七日、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這二十二天之間,在凱道進行全天候靜坐。市府新工處已首肯,北市警局也有條件核准,但內政部對於集會遊行二十四小時不停仍持保留態度。

民進黨基層揚言動員反制這項倒扁運動,倒扁總部獲報有深綠團體計畫刺殺施明德。過去有「街頭小霸王」之稱的林正杰則宣布要重新走上街頭,對不義政權展開全面鬥爭,並組織「街頭天使隊」,保護施明德以及參與靜坐群眾。眼看倒扁、挺扁力量劍拔弩張,火爆場面一觸即發,讓有識之士深以為憂。施明德籲請宗教界人士擔任靜坐活動糾察,已經得到周聯華牧師等多位大老級宗教領袖的回應,令人敬佩。

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憲法保障人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因此無論是挺扁或倒扁,彼此有各行其是的自由,卻不可蠻橫干擾對方。可惜近年來由於不同陣營嚴重分歧,經常只講立場,不論是非,社會對立日益加深,理性卻向下沉淪。我們希望族群和諧、人民和好,非常不願意看到和平的行動演變成暴力流血衝突,對於宗教界人士願意擔任糾察隊,為社會建立和平之牆,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

清廉守正是人民對從政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兩千年政黨輪替,是許多民主前輩打拚犧牲的成果。為何短短不到八年,民進黨引以為傲的清廉形象就生鏽腐蝕,導致支持者失望、甚至危及政權,黨內同志不滿、無奈之情可想而知,主政者對此情勢應當深自警省惕勵。

溯自第一家庭被踢爆涉嫌禮券案、國務機要費假帳以來,幾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扯愈多,案情有如滾雪球,愈滾愈大。儘管府方和官邸一再力辯無辜,民進黨中央也力挺到底,卻始終無法廓清疑雲,民調聲望雙雙滑落破底。如果拿別人發票核銷國務機要費被查證屬實,不僅道德可議,承辦人員和主使者恐怕難逃偽造文書刑責。

政治人物應給社會正面示範,「選賢與能」訴求,並無統獨、藍綠、朝野、省籍之分。國家領導人被質疑「道德與操守」,已經造成社會價值觀的嚴重紊亂。民主憲政最重要的原則是人民意志,現在民意激憤,陳水扁總統有責任誠實面對這些問題,回歸「正義」和「公義」的路,重塑一個廉能政府。

街頭運動容易失控,為避免引起衝突和對立,我們呼籲各方理性訴求、對話,千萬不要意氣用事,更不可發生流血衝突。軍警和文官體系應嚴守中立,努力維持秩序。各宗教團體和社運界人士出面擔任糾察隊,用慈悲的力量築起和平之牆,讓追求公義的和平行動平安落幕。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三寶的功用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三寶的功用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般人學佛,要經過「皈依三寶」,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寶」是佛教的信仰中心,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僧」三寶不容易了解,茲以「喻」釋「義」:

一、佛如光:光有照耀、溫暖、成熟的功能。佛的光也是一樣,佛光能照耀眾生迷濛的心靈,能給炎涼的世間帶來溫暖,並能成熟我們的未來,所以佛如光,佛光普照。

二、法如水:水有生長、解渴、洗滌的功能。法的水也相同,法水能滋長我們的慧命,能解除心靈的飢渴,能洗滌無始的罪業,所以法如水,法水長流。

三、僧如田:田有開發、種植、培福的功能。僧伽的福田也是一樣,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內心的清淨自性,能讓我們種植功德,提供我們培福的良因,所以僧如田,五穀豐登。

既然用光、水、田來比喻佛、法、僧,那麼我們進一步要知道:

皈依佛,就好像在我們的心中建設了一間電力公司;皈依法,就如同在我們的心裡營建了一座自來水廠;皈依僧,就譬如在我們的心底開發了一畝良田土地。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點亮我們的心靈燈光,就是儲蓄我們的甘露法水,就是長養我們的菩提花果。

其實,皈依三寶,佛不要我們皈依,法也不要我們皈依,僧也不要我們皈依;我們要皈依的,還是自己。我們要借助「常住三寶」,開發我們內在的「自性三寶」,所以如果能自覺皈依佛「我就是佛」,則佛陀功德廣被,神通妙用;我能如佛一樣,慈悲應世,給予世人的照顧、依靠,則當下自己不就是佛陀了嗎?

皈依法,法理通於做人處世,有方法則事半功倍,人怎可沒有「法」呢?皈依僧,僧如師長的教導,如善知識的開示,如一方良田,供我們生長功德,何不培植呢?

皈依三寶,三寶雖有「佛法僧」三者,但以「法」為中心:佛也是「依法成佛」,僧也是「以法攝僧」;如無「法」,世上即無「佛」與「僧」。所以「法性」是每個人的本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才是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

吾人在五趣六道裡輪迴,生死流轉不已,找不到依靠,如今能夠皈依三寶,以三寶為舟航,以三寶為手杖,以三寶為燈光,以三寶為目標;人人皈依三寶,人人就是三寶的中流砥柱,豈不幸哉!

轉載-品格與教育 文/人間福報社論

品格與教育



晚近社會變遷迅速,價值觀亦隨著改變。人口的出生率低,子女數少,人口高齡化;不婚、遲婚、離婚都極為普遍,使婚姻關係穩定狀態動搖。戶量少,家庭功能萎縮,使社會倫理價值關係改變;也使原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保險」功能喪失。舉目所見,充耳所聞,盡是政治上的陰謀鬥狠,以權謀私;經濟上的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社會上的驕奢淫逸,頹廢失序。新倫理尚未建立,舊倫理卻已喪亡。

近年來台灣政商各界的表現,可謂鮮廉寡恥,弊案連連,正是社會崩解,道德淪亡的反應。推究其所以致此之原因固不止一端,但缺少良好品格當為主要原因。

早在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便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公共設施的完備與宮殿官署的宏大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人格的高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認知,並不是今天領導階層暴露出種種道德淪亡的敗德行為之後,才受到重視。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於一九八九年舉行「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會議中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式微,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呼籲全球國家與全體人民共同研究對策,改革教育,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公民,建立講求道德與倫理的友愛社會。世界各國都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領導與鼓勵之下,積極地推動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在內的「教育改革」運動。

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曾邀集教育界、企業界、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各領域的專家,集思廣益,共同歸納出二十一世紀所需有用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有以下三類:

一、學業能力: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國語文,以及對人類歷史文化與世界情勢的統整性理解。

二、個人能力:獨立思考、交流溝通、解決問題,明白表達、適應環境、繼續學習與欣賞美好事物。

三、公民能力:負責、自律、誠信、自我管理、慈悲助人、對人尊重、堅守原則、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雖然自古以來即講求道德倫理的國人,今天最被忽視的也正是道德倫理這一層面。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在能培育出同時擁有學業、個人與公民能力的有用人才。可是我國教育在這方面極為偏頗,著重的只是學業能力一項,個人能力與公民能力全被忽略。不在意養成完美人格的品格教育,自然無法培育出新世紀有用的人才;而未受到良好品格教育的個人,也必然無法適應新世紀的環境,也不能享有美滿的人生。

英國泰晤士報曾發表過一篇以《論品格》為題的文章,評價品格力量:「品格使一個人的力量得以展現,使一個人的道德影響得以產生;是一個人說服他人的利器,是一個人崇高地位的基礎。」認為品格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就改變了社會和國家,最後就改變了世界。

長久以來,國內的教育改革從未間斷,但為新世紀培養有用人才的教育,在公民能力與個人能力兩大類卻全未顧及,連偏重的學業能力竟也每下愈況,如此偏頗又輕忽的現象,深值國人正視,尤其是領袖人物更應深切反省,亟謀對策。

Friday, August 18, 2006

轉載-行醫的比丘

行醫的比丘
不知羞恥,鹵莽如烏鴉,
詆譭他人,粗暴邪惡的人,生活隨便。(偈244)

知所慚愧,清淨不染,
謙遜,清淨觀照察覺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彌比丘懂得醫藥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後,在回去的路上遇見舍利弗尊者,他向尊者說自己醫療後,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為醫療的報酬。他請舍利弗尊者與他分享這些美味。但舍利弗尊者一言不發地離他而去。舍利弗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彌比丘的食物,是因為小沙彌比丘違犯比丘「不可因為個人利益而從事醫療行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說:「比丘們!無行比丘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時,傲慢得像隻烏鴉。他會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舒適的生活。相反的,知羞恥的比丘,日子艱困。」

佛陀的教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偈183)

諸佛說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傷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壓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門。(偈184)

不誹謗,不傷害他人,嚴守戒律,
飲食知節量,僻靜處獨居,勤修增上定(註),是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教佛陀,過去諸佛的佛法是否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樣?佛陀回答說,所有諸佛的佛法都是一樣的,佛陀馬上背誦過去諸佛在說法時所開講的一些偈語。

(註) 「增上定」:八定。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地的功用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地的功用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教有一位「地藏菩薩」,有人奇怪,菩薩為什麼要用「地」為名呢?地藏王菩薩不是為了要到地獄度眾生,才叫「地藏王」;「地藏」兩字,主要是與菩薩的發心有關。所謂「地」,喻如大地有「普載世間」、「能生萬物」、「能藏萬有」的意思;「藏」,是指秘藏,說明地藏王如庫藏中秘密收存的金銀珠寶,可以用來救濟貧困,所以有「秘密」、「包容」、「涵育」的意義。

地藏王菩薩固然不可以少了大地之用,每一個眾生,也不可以少了「地藏」。茲將大地的功用說明如下:

一、大地能普載萬有:地球上,高山要在大地上成長,海洋要在大地上流動,萬物要在大地上活動;大地普載萬有的功能,不得不讓人欽佩。大地對吾人有這樣多的貢獻,我們有感謝大地,有好好愛護大地嗎?長久以來,人類對大地總是盡情的又刮又挖,不是用來種植五穀,就是興建大樓,例如我們到香港、上海、台北,所謂「兩岸三地」一看,許多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真叫人吃驚,甚至擔心大地能承載得起嗎?在佛教裡,有一位睒子菩薩,走路時不敢腳力太重,怕踩痛了大地;說話時不敢大聲,怕驚醒了眾生;任何時刻不敢亂丟東西,怕污染了山河!這就是對大地的愛惜,也是對環保的重視。

二、大地能供給種植:吾人的生存,不但要靠大地普載,吾人的生活日用,也要靠大地種植供給。人類無論種植什麼瓜果、米穀、雜糧,乃至花草樹木等,大地都盡其所能的提供養分,供給所有植物成長,人類乃至一切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三、大地能蘊藏能源:人類所需的能源,除了內心的般若智慧、慈悲歡喜以外,就是大地的能源最寶貴了。平日我們所用的金銀銅鐵,那一樣不是大地之寶呢?甚至現在科學家製造原子彈所需的鈾—235,乃至核子武器所需的鈷、鉻、鎳等,不都是取自大地?尤其大地所蘊藏的石油,更是今日社會不可或缺的能源。只是石油的儲藏畢竟有限,人類無限度的開發使用,當有一天大地病了,石油礦產不再生產時,人類該如何與大地共存呢?

四、大地能建設一切:大地能建設高山、建設河流、建設道路、建設公園、建設房屋;甚至大地蘊藏的地下水,也像血液一樣,補給人類生存的養分。所以,人類依靠大地而生活,我們要珍惜大地,更要歌頌大地、讚歎大地,南無地藏王菩薩!

轉載-兩岸政策應再開放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兩岸政策應再開放



經續會後兩岸經貿政策再度陷入停擺,不僅陳水扁總統公開打壓「蘇修」路線,前總統李登輝也公開批評行政院長蘇貞昌的兩岸政策,「蘇修」變成「修蘇」之後,兩岸政策甚至有倒退的隱憂。此際,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楊甦棣公開力挺「蘇修」路線,認為台灣經濟需要進一步對大陸開放;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認為若遲不開放,對台灣將更不利。

大陸的經濟長期維持百分之七、八的穩定年成長,是一個全世界矚目且急於投入的市場,台灣擁有絕佳的條件,不僅語言、文化相通,更有地利之便,但是由於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加上陳總統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十幾年來鎖死了台灣經濟藉大陸市場發展的契機。如今政府陷入貪腐的下台危機,陳總統數度向台獨大老交心,警告蘇院長要小心,不要衝過頭。

從整個政治局勢來看,陳總統如果不下台,兩岸關係不可能開放;陳總統如果下台,副總統呂秀蓮依憲政規定接手,以她平日對中國大陸的批判,也不可能走向開放之路。可以預見,未來兩年的兩岸政策將陷入停擺,甚至退縮的黑暗時期。美國在台協會評估台灣的政局發展,呼籲台灣進一步對大陸開放是有其道理的,不僅著眼於台灣的經濟出路,也關係到台美企業之間的緊密利益。

楊甦棣強調,台灣企業希望能追求在大陸投資和貿易的機會,以擴大市場並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而美國企業則是希望把大中華區各地的營運連成一氣;楊甦棣甚至點名要給蘇貞昌院長掌聲。全世界都知道,兩岸開放甚至走向三通,對大家都有好處。楊甦棣力挺蘇貞昌固然是站在經濟的觀點,但未嘗不代表美國政府對扁、呂兩人的期待。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更是呼籲政府開放八吋晶圓零點一八微米製程登陸,他說,廠商到大陸是為了增加附加價值,不是降低成本,這些高科技的技術,大陸已從別的地方學到了,不會影響台灣優勢,如果遲不開放,台灣優勢才會盡失。張忠謀一向支持配合政府的政策,屢次提出呼籲,但政府卻仍「食古不化」,完全無視國際經濟局勢及國內廠商的困境,充分顯示扁政府對經濟領域的無知。

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最近也當面建議蘇貞昌,台灣經濟要有長遠的藍圖,政府不要怕開放,台灣有四兆元閒置資金,不必怕資金外流,台灣更應該建立資本市場國際版吸引台商回來上市,資金回流之後,外資也會進來,屆時,全民都將獲利。現在沒有人思考願景,大家都在炒短線。他認為政府只要有良好的政策,絕對有良性發展。

道理很簡單,做起來也很容易,政府口口聲聲要拚經濟,但就不知道為什麼放不了手。既拿不出政策,又不准人家找出路。開放兩岸政策,民間已喊破了喉嚨,政府不願正視其心聲是聽而不聞嗎?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轉載-愚者難分識與根 文/聖嚴大師

愚者難分識與根
唯物論者的哲學家認為,我們的觀察、思辨、學習、記憶、分析能力,以及感情的反應等,都是神經的作用;也就是認為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是因為腦神經、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等的作用,記憶屬於腦神經,痛、癢屬於感覺神經。不論生理或心理的現象,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根產生,而不是另有一個識。但是,人死後神經系統都還在,若解剖屍體,可以找出一條條的神經,那是一種肌肉組織。同樣有神經組織,為什麼活人有作用,死人無作用?因此,智者發現,除了微細的根,必然尚有識的存在及作用,活時依根生識,死時根存而識離。
識與根有關係,但識不是根,愚者卻認根為識,根識不二,根識不分,但是不知何以人死之後,根即失卻功能。而且如果識就是根,那麼人死後,根還在,死人有沒有感覺呢?
曾經有位太太告訴我,她先生死了,捨不得用火化,要土葬。我問她為什麼?她說:「火燒了好痛。」我說:「人已經死了呀!」她說:「人死後若進入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在地獄中受苦報,冷還是冷,熱還是熱;把死者送去火化,等於把他送去八熱地獄;在生時已經很苦,死後再送去火煉地獄,太可憐了,所以我捨不得把他火葬。」這種把身體和精神分不開的人,是很愚癡。
我告訴她:「人死後根敗識離,就沒有知覺,所以燒了他,他是不會痛的」。這位太太又問:「那燒了他,他知不知道呢?」我說:「他可能知道,他站在旁邊看,身體燒掉了,在旁邊做個旁觀者,實際上他並不會痛。」
也有人說:「報紙上登載某人被水淹死,屍體找不到;後來死者托夢給家人,說他好冷,請家人送衣服給他;家人就問要送去那裡?死者說,送到落水的地方就可以收到。 第二天,家屬就將衣服丟到死者落水的地方,那衣服順著水流,流到一個地方,就停止不流了;家屬請人下去打撈,結果真的找到屍體。有人就說死後屍體在水裡,所以會覺得冷,要穿衣服,所以死後身體還是怕冷的。」
另外還有人說:「他家的親屬死後土葬,棺木浸水;死者托夢,說住的地方很潮濕、很冷,要搬家。家人就去挖遷,挖開之後,發現棺木裡都是水;搬遷後,就不再托夢。」
這些都是把神識和遺體分辨不清的人,都是以為死後身體還有知覺,其實這是死者的執著心,他看見自己的身體泡在水中,就感覺大概會冷吧。事實上,屍體已無知覺,怎麼會冷呢?除了守屍執著,別無其他理由。火葬後由於沒有遺體可被執著,就可以好好轉生他趣,乃至往生善道,或往生淨土去了;否則成為守屍鬼,就十分可憐了。
前五識是從五根、六塵相對而產生,識不是根,也不是塵。根塵與識有不同的定義,根是能感受,識是能了別,塵是被根所受、被識了別的境;因為根是物質,所以只能感受,但是不能了別。
根與識的關係極為密切,總說有五點:一是根能發識,二是識必依根,三是根能助識,四是識屬於根,五是識猶如根。由於有這五種關係,所以根與識似乎有點類似,因此許多人都無法分清根與識,所以要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所謂愚者是指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人。
「根能發識」是說根與境相對,識才能產生。「識必依根」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產生。「根能助識」,不需要再說明。「識屬於根」是說前五識依根得名,譬如眼識依眼根得名。「根猶如識」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發生作用。一般人以為識好像就是根,但如前所說,死人還有根,但是已經沒有識,以此可知根不是識,五根是純物質的,前五識則是依第六意識而起作用,第六識的所依則為第七識及第八識。所以識不是根,非常明顯。
依唯識的觀點,前五識不能以塵境為親所緣緣,但須藉五根為增上緣,以自識所變起的主觀條件為親所緣緣,塵境乃是疏所緣緣。因為五識對塵緣,必須依靠五根為增上緣,又須依自識為基礎,所以產生識用時,雖藉根塵相接觸,識所緣者,已經不是如實的塵境本身。
唯識所認知的淨色根,並非如常人說的五官外形,甚至也非指的神經叢,乃是在根塵相接產生識用時而有,當識離時,塵境雖在,淨色根已消亡,如果尚餘有根,乃屬於浮塵根。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花開花謝,不執著 文/聖嚴大師

花開花謝,不執著
     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現象、我們的身體、思想、心理反應、……等,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甚至包括所謂的原則、真理,也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階段性的有差異。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應該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執著。
       
但是要做到不執著談何容易,該如何祛除執著呢?不妨試著從理性的分析,和對自己身心的體驗,來練習袪除執著。
  所謂理性的分析,就是用「因緣」的觀念,來理解事物的真相。因緣是指一切的現象,不論生理的、心理的或自然社會的現象,都是時間和空間之下所產生的種種關係,是由許許多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的,無法單獨發生,也不會突然出現,更不會永遠不變地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緣條件改變,牽一髮而動全身,原本你以為絕對不會變的事物,就會有了變化。
  另外一種則是用體驗的方式。我們體驗自己生命的過程,會發現人的生命 從小一直到老,到死為止,都在不停地變化,自己的身體、生理在變,觀念也在變。
  例如一個人,本來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後是少男少女,然後變成中年男子婦女,最後變成老先生、老婦人,不斷、不斷地在變,如果要執著,究竟要執著哪一個呢?究竟是十六歲的是我呢?還是八十歲的才是我?其實都不是,因為十六歲的時候已經過去,八十歲的現在也會過去,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從身體的變化可以更進一步來體驗心理和觀念的改變。從小開始,我們就不斷在受教育,也不斷受到環境、父母、老師以及時代變遷的影響,幾乎沒有一個觀念是屬於自己的,都是外來訊息的累積,然後才成為自己的想法。
  而這些想法也是會變的,例如當你和別人談話,對方提出一個你前所未聞的新觀念,你聽了以後,腦中的想法可能因此轉變,不要說昨天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同,可能這一刻的你和前一刻的你就不一樣了。
  不論從理論上來分析,還是從對自己的體驗,都可以證明,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甚至沒有一個「我」存在,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不過雖然因緣在變化,但是當下還是有暫時的現象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好漂亮、好可愛,可是過了幾天,它就會凋謝,不漂亮、不可愛了,可能要換另外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實如此,就不需要對這朵花太執著。因為花開、花謝,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太多的執著。

----- 摘自< 找回自己 >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花開花謝,不執著 文/聖嚴大師

花開花謝,不執著
     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現象、我們的身體、思想、心理反應、……等,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甚至包括所謂的原則、真理,也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階段性的有差異。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應該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執著。
       
但是要做到不執著談何容易,該如何祛除執著呢?不妨試著從理性的分析,和對自己身心的體驗,來練習袪除執著。
  所謂理性的分析,就是用「因緣」的觀念,來理解事物的真相。因緣是指一切的現象,不論生理的、心理的或自然社會的現象,都是時間和空間之下所產生的種種關係,是由許許多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的,無法單獨發生,也不會突然出現,更不會永遠不變地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緣條件改變,牽一髮而動全身,原本你以為絕對不會變的事物,就會有了變化。
  另外一種則是用體驗的方式。我們體驗自己生命的過程,會發現人的生命 從小一直到老,到死為止,都在不停地變化,自己的身體、生理在變,觀念也在變。
  例如一個人,本來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後是少男少女,然後變成中年男子婦女,最後變成老先生、老婦人,不斷、不斷地在變,如果要執著,究竟要執著哪一個呢?究竟是十六歲的是我呢?還是八十歲的才是我?其實都不是,因為十六歲的時候已經過去,八十歲的現在也會過去,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從身體的變化可以更進一步來體驗心理和觀念的改變。從小開始,我們就不斷在受教育,也不斷受到環境、父母、老師以及時代變遷的影響,幾乎沒有一個觀念是屬於自己的,都是外來訊息的累積,然後才成為自己的想法。
  而這些想法也是會變的,例如當你和別人談話,對方提出一個你前所未聞的新觀念,你聽了以後,腦中的想法可能因此轉變,不要說昨天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同,可能這一刻的你和前一刻的你就不一樣了。
  不論從理論上來分析,還是從對自己的體驗,都可以證明,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甚至沒有一個「我」存在,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不過雖然因緣在變化,但是當下還是有暫時的現象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好漂亮、好可愛,可是過了幾天,它就會凋謝,不漂亮、不可愛了,可能要換另外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實如此,就不需要對這朵花太執著。因為花開、花謝,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太多的執著。

----- 摘自< 找回自己 >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光的功能 文/星雲大師

光的功能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光明」與「黑暗」一向被用來形容兩個對比的世界,例如過去專制的政權,不講法治的社會,我們稱之為「黑暗」時代;反之,經濟發達、政治民主、信仰自由,就是「光明」的時代。

光明代表幸福快樂的人生,黑暗表示痛苦悲愁的生命。自古以來作家莫不咀咒黑暗,謳歌光明;世間上,人人也都期望光明,唾棄黑暗。但是世界永遠都是「一半一半」,光明一半,黑暗也是一半;白天十二小時,夜晚也十二小時,光明黑暗合起來才有一天二十四小時。

光明與黑暗也常用來比喻人格。例如,正人君子行事坦蕩,因此用「光明磊落」來形容他們,甚至所做都是正當的事情,可以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如係邪惡的小人,專做一些見不得人的惡事,我們就說是籠罩在黑暗底下,是不能曝光的「黑手」。

一個人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坦蕩磊落的做事、講話,就表示他有天理良心;假如只能在黑暗中鬼鬼祟祟的動作,就被譏為齷齪小人。光明究竟有什麼功用呢?試舉其義如下:

一、光明能照破黑暗:「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一線光明,在漆黑無光的暗室裡,確實非常重要。因為有光明,才能看清室內所有;有光明,才能看清前進方向。光明能照破黑暗,給人帶來安全感;光明能燭照四方,讓人充滿新希望。每當晨曦衝破黑暗,黎明透出光亮的時候,大地眾生都活耀起來,不但人要起床作務,鳥蟲蟻獸也都出來覓食,所以在光明照耀之下,一切生命都各自展開生活,發揮生命的能量。

二、光明能溫暖大地:冰雪寒冬過去,夏日炎陽高照,大地經過陽光的照耀,重新恢復生機。即使沒有陽光,透過爐火,甚至燃燒木柴的熊熊烈火,都能溫暖大地。在美國,諸如洛杉磯等地區,如果房子不裝冷氣,不算非法,但是未裝暖氣,就不准建築,可見炎熱可以忍受,寒冷難以抵禦。

三、光明能去除恐懼:夜晚走路,一般人習慣拿著手電筒,或者提個燈籠,有時不一定要照路,主要是用光來壯膽。甚至有人夜晚睡覺,也要點個小燈才能安然入睡,為的也是去除對黑暗的恐懼。其實恐懼黑暗,是因為自己內心沒有光明,如果自己內心光明磊落,對外境的黑暗就不會心生恐怖了。

四、光明能成熟萬物:春風夏雨固然能使萬物成長,但是經過冬陽的照射,才能讓萬物成熟。不但樹上的水果,要經風吹日曬才能由澀變熟,由酸變甜;即使農夫收成稻穀之後,也要經過陽光的照曬,才能儲藏。

普世之大,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就有萬物;陰暗的角落,萬物不容易成長,可見光明的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之光,如能開啟心光,讓人沾光,甚至效法佛陀放萬世之光,豈不也是真善美的光明人生。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轉載-好念頭、壞念頭 文/聖嚴大師

好念頭、壞念頭
  一般人多半認為心中的想法並不等於行為,要確實做出不當的行為才會造成壞的結果,因此會有人說:「我不做什麼,想一想總沒有關係吧?」這樣的想法,對嗎?當然不對!雖然沒有真的付諸行動,但是不好的念頭、壞的想法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通常人的行為包括三個部分:(一)心理的行為,(二)語言的行為,(三)身體的行為,佛教稱為「身」、「口」、「意」三業。這三種行為產生了結果,進而形成一種力量,就叫作「業力」。 
  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的作用。如果心裡沒有動念,只是嘴上說說,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並不算是犯罪,因為他是無心、無意,不是故意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就好像精神異常的人犯了罪,法院經過專業的鑑定,證實他在犯罪當時心神異常,就不會按照一般罪犯來量刑。 
  但是如果他是在精神正常、心理清楚的狀態下犯罪,即使沒有實際的結果產生,卻有可能構成預謀,還是會視同有罪的;而如果精神狀態很清楚,雖然沒有預謀,只因無心誤觸了法網,則必須為自己的粗心大意負起法律責任。 
  人的一切行為是「心」在做主,如果沒有心的指揮,行為是不會發生的。所以「心念」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不從佛法角度來講,從犯罪心理學或法律觀點來看,也是如此。 
  如果心裡時常興起犯罪的念頭,久而久之就會犯罪。就像一個人老是有說謊的念頭,慢慢的就會覺得說謊沒有什麼。又例如:如果心裡有個想殺人的念頭,只要這念頭持續下去,即使沒有殺人的機會,結果因為時常想,逐漸就會把殺人視為平常的事,不再覺得它是一種可怕的、犯罪的行為;想到最後,可能就真的殺人了。 
  心是人的主宰,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明白自己的心念有這麼大的力量,就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的。 
  那麼,該如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首先是要懂得如何判斷什麼是好念頭,什麼是壞念頭。 
  通常,對自己的身心有妨礙、會產生副作用的,或是對他人、對環境會造成損害的,就是壞的念頭。反之,對於自己的身心平衡、和諧有好處的,對他人、對環境有正面意義的,就是好的念頭、好的事。 
  自己的身體是屬於個人的,由自己的身體向外擴展,就是外在的環境,和個人關係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一部份,所以對於自己有好處的、健全的,對整體的環境而言,應該也是有好處的。 
  有了判斷善與惡、好與壞的基本的常識之後,接著要練習:當好念頭出現的時候要多多培養它,多多發展它;壞念頭出現的時候則要避免它,不要再想它,最好就是不要管它,不要繼續朝同一個壞念頭想,要用一個好念頭來代替它。譬如說當想殺人的壞念頭出現時,就應該立刻放下來,反過來想著要救人,救世界的人,並且不斷強化這種善的、好的念頭。 
  但是也不要變成癡心妄想、狂想。譬如說:想著要救世界、救人,可是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和智慧?相關的問題和條件,都需要經過評估、分析,否則就是不切實際的妄念。否則救人救世的念頭雖然是對的,但是不切實際的狂妄,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光陰,所以也是壞念頭。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條件來思考,對他人有利的,我們要多想、多做。對自己、對他人沒有益處的,不要想、不要做。如果能夠這樣,我們的起心動念就都是好念頭,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情,說的話一定也是好話。

--- 《人生雜誌》 第236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佛教相信懺悔嗎? 文/聖嚴大師

佛教相信懺悔嗎?
是的,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妄稱自己是聖人)等的已遂罪,必須隨業受報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過失犯戒與威儀犯戒等罪業,均可依照佛所規定的方法懺悔


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犯罪之後,必須坦誠地發露(以情節輕重,分向眾人、向三數人、向一人,乃至自對良心, 吐露所犯的罪行,懇切悔過,決志不復再犯),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勢將永藏心底,也就成為他日感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後,這一罪惡所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
不過,懺悔的目的,是在自淨其心不復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那麼,懺悔的行為,便會失去應有的功用了。同時,佛教的懺悔絕不同於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祇能夠赦人的罪。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淨。
(圖)法鼓山中華佛教文化館,館外走廊和平吉祥燈 攝影/常榮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水的功用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水的功用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今天再三論「水的功用」。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水可以養活萬物,可以帶給世間無限的生機。魚蝦有水,才有天地;蚌殼離水,就養不出珍珠。其他不管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甚至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能缺少水而活命。水的功用,列舉四點如下:

一、水能成長生命:良田所以成為良田,一定要有水源可以供給灌溉,即使是種在山坡上的水果,也要不時引水灌溉。有的人住在低窪地區,每逢大水氾濫,雖然可能危及生命財產,但是人需要水才能生活,所以仍然冒險靠水而居。

二、水能產生文化:有人將水比做財富,有水的地方就有財富;有水的地方,也才有文化。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印度文明發源於印度河與恒河流域,乃至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及長江流域等。自古沿海地區不但文化比較進步,甚至現在的英國、荷蘭、日本,所以能在世界上稱霸多年,也是因為對航海的重視。

三、水能帶動觀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山水的地方,都會引來大批的觀光客,如尼加拉瓜瀑布、伊瓜蘇瀑布、華嚴瀑布、烏來瀑布等,每年吸引無數的各國人士前往觀光旅遊。尤其泛舟觀景,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心願,儘管有名的鐵達尼號因為撞上冰山,造成傷亡無數,成為舉世皆知的船難,但是人類乘船觀光依舊前仆後繼,可見觀光和水的關係密切。

四、水能比喻萬法:有人把水喻如生命,所以有「生命之水」、「生命的洪流」之說。佛教裡,更把水比喻為佛法真理,如「甘露法水」、「法水長流」等。甚至世間萬物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成就了世界,但四大也會毀滅世界,如佛經講「火燒初禪,風吹二禪,水淹三禪」,即使無色界也逃避不了「國土危脆」,所以世間「諸行無常」,正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綜上所述,世界的文化都是沿著各個水域而發展,尤其當初陸上交通不發達,更是靠著航海溝通文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現在世界各地,只有水的地方,總會增加很多的觀光資源,如中國的九寨溝、千島湖、長江三峽,乃至世界著名的尼羅河、印度恒河、萊茵河、多惱河、威尼斯大運河、巴拿馬運河等,都讓人類引以為傲。

過去度量衡還不發達的時候,物品的重量也可以用水來測量。例如印度的寓言故事中,為了測量大象有多重,聰明的人把大象放入船中,在船的吃水位刻上記號,再把同樣水位的石頭,一一分別秤重,就是大象的重量。

現在工商業社會,少不得電的使用,各個國家有的用水力發電,有的用火力發電,有的用風力,甚至用核能發電。但在各種發電的方式當中,水力發電最無爭議,可見水的性格和平;也正因為水的平和無爭,因此能發揮多重功能,利濟萬物。

轉載-外交切勿走向「趨兇避急」之途 文/人間福報社論

外交切勿走向「趨兇避急」之途



陳水扁總統周一接見索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時表示,他計畫九月上旬赴帛琉參加第一屆中華民國與南太平洋友邦的元首高峰會議。陳總統並向蘇氏請託,希望他能在九月的聯合國大會中,為台灣參加聯合國的申請案仗義執言。

台灣的總統在此關鍵時刻突然宣布出訪南太平洋計畫,除帛琉外,尚包括諾魯以及非邦交國斐濟。所謂關鍵時刻,一是指陳總統正深陷下台危機,國內幾股民間團體正集結各種力量促使阿扁自動辭職,而且各種證據都對阿扁的涉案有不利的傾向。一是我在非洲最大的友邦國查德不久前宣布與台灣斷交,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日前又傳出中南美的若干邦交國有不穩的跡象。陳總統的出訪,如果旨在穩定友邦的關係,應選擇中美諸國,而不是南太平洋的小國,足見陳總統在各方要求他下台的壓力下,方寸已亂,也許是想藉出訪的機會提高聲望,或轉移輿論的焦點。

自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的外交處境日益艱辛,既缺少新思維與方法,甚至比國民黨執政時更為僵化。舉例而言,我駐查德大使鄭欣,在一次視察當地農技團時,竟注意到農技團員所戴的帽子為紅色,立即下令銷毀這些屬於「中國色」的紅帽子。不久後,農技團改戴了綠帽子。這則趣聞,說明我們的外交,不論就大戰略而言,或就一般外交枝節上的規範而言,重視的只是意識形態,或是上級的觀感,其結果便是撒大把銀子保住邦交,不使承認我國的國數下降;另則靠這二十餘個小邦交國,元首可以在出訪時檢閱儀隊,享受國宴,一派風光,至於在杯幌交錯之際,浪費了多少老百姓的納稅錢,則不是當局思考的問題。

至於以台灣之名參加聯合國,其實是真正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大事。每年行禮如儀,幾個小國為了應付台灣給錢的面子,不得不在總務委員會提案一番,結果可以想像,就是「此路不通」。台灣想進聯合國,唯一的途徑就是要能先說服中國大陸,台灣與中國以歐盟模式組成邦聯式或國協式的盟國,然後方能要求中國不反對我加入聯合國。雖然此路未必能通,但至少可一試,比之硬闖總務委員會,其機率也許還多出幾個百分點。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以勢勝而不以理勝。儘管我們可以訴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有民選政府,有二十四國承認,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為何不能參加聯合國?但談這些用處不大,須知中國在安理會有否決權,即使送大會表決也很難獲得足夠的票數,只有徒喚奈何而已。

盱衡當前外交處境,上上之策,是謀求與中國和解,互降敵意,先尋求與中國簽訂一項中期的「和平架構」,相互承認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一個中國原則」,放棄武力對抗,進而研擬共組邦聯、聯邦或採歐盟式國協,再共同謀求終極統一。如果不此之圖,則必須向美日傾斜,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為美國看守西太平洋的大門。但美國的政策則是兩岸均不得「改變現狀」。

台灣在中、美兩大之間,不是西傾,就是東斜,千萬不要幻想以為可以「正名、制憲」,結交小國,走自己的路,西抗中國,東拒美國。如果玩這種外交遊戲,長此以往,台灣勢將走上「趨凶避吉」之途。

Tuesday, August 1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水的性格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水的啟示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上文說到「水的性格」,水性屈伸自如,婉轉自在,很值得吾人學習。本文再說「水的啟示」,略述八點如下:

一、可彎可直:一般正常的情況下,所有流水都是直流;一旦遇到阻礙,則會自動轉彎。所以人生應該當直則直,當彎則彎;如果只能直行,遇到阻礙不懂得轉彎,必然到處碰壁,前途多舛。

二、可深可淺:流水都是順勢而行,不管流到江、湖、河、海,都是遇深則深,遇淺則淺。正如一些文人學者探討義理,當淺則以通俗講座演說,當深也可以用長篇大論詮釋奧義,所以佛法有「三獸渡河」,說明跡有深淺,水無深淺也。

三、可剛可柔:水在一般清淺的池塘、溪流裡,總是溫柔平和的任人嬉戲遊玩,但是一旦流到地勢落差很大的懸崖峭壁,形成湍急的瀑布,則浩浩乎如萬馬奔騰,一瀉千里,無可阻擋。這也好似自古英雄有剛柔並濟的性格,才能成為大英雄也。

四、可出可入:所謂流水,可以流動自如,你想把它引入到水庫蓄存,只要有渠道,它就會依照指引前進;你想將它引出灌溉,只要打開柵門,它也毫不滯留,所以水隨人願,可見一斑。

五、可載可沉:「水能載舟」,不只大如軍艦,小如一葉扁舟,都可以在水上航行;一個泳技高超的人,也可以在水中悠遊自在,隨水漂流。但是,如果不諳水性,則可能遭到滅頂之禍,所以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人水相處,也須知性。

六、可洗可喝:一般旅人行走在外,又熱又渴時,忽然見到面前有條小河,總會快步向前,先用雙手掬水而飲,接著捧水洗臉,頓時疲累全消。做人要像水一樣,能夠濟人之需,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七、可淨可穢:水的本身,只要不受外物污染,就能常保潔淨,供人飲用;假如不懂得愛惜,讓它受到污染,它也逆來順受。淨水一滴,能夠增長生機;污水一瓢,可能傳染疾病。所以,做人要像淨水善利萬物,千萬不要如污水一樣,成為傳染之源。

八、可敬可畏:水可以滋潤萬物,可以解除眾生的乏渴,可以洗滌大地的污穢;有了水,大地才有生機,生命才能維持。水的恩惠,總是令人感念;但如果不幸屋漏偏逢連夜雨,大雨成災,海水倒灌,人畜受損,農地廢耕,也會令人感到畏懼。所以做人要受人尊敬,但不要令人畏懼。

佛教講「無情說法有情聽」,水的啟示也是一種無言的說法,希望人人都能如蘇東坡一樣,都有領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智慧。

轉載-心懷度眾慈悲願的精進行者 文/人間福報社論

心懷度眾慈悲願的精進行者


恭祝本報創辦人星雲大師八十華誕

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生逢社會巨變的大時代,度過貧困艱苦、戰亂流離,親嘗佛門棒喝、政治迫害,飽經憂患,歷盡滄桑,受盡痛苦折磨、誤解毀謗,卻不能挫其心志;以其先天的秉賦與後天的修為,使其成為一位集文學家、教育家、革命家、慈善家與宗教家於一身的偉大人格者。

半個世紀以來,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弘法布教系統,在海內外推動人間佛教,被認為是另一個台灣奇蹟,是一次寧靜革命,是一場真正的和平崛起。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教授認為,一位宗教家的責任是將「永恆不變」的真理,傳遞給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時刻變化的人群。

星雲大師正是這樣一位宗教家,他知道佛法的真理是永恆的,但人群卻是隨著時代推移而改變的,所以他與時俱變,能隨時關注現世。也正如基督教周聯華牧師對田立克教授的讚詞:「保羅‧田立克是一位為傳統神學家所攻擊,因為他脫離了傳統,為一般社會大眾所歡迎;因為他沒有傳統神學家那些生硬的術語和固執的成見。」

宗教家的責任是雙重的,一方面要守住真理,予以宏揚;一方面要招徠人眾,施予救贖。星雲大師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明白宗教家如果食古不化,固執己見,必遭人厭棄,而無所成就。因此,雖對佛法真義的體驗與理解,極深刻而精微;但在弘揚佛法時宣講的內容與言詞,卻質樸簡潔,易為現代人了解而接受。更能以其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心的體諒,以愛心、耐心、同理心,找到與人的接觸點,與人群產生共識,發出共鳴。

傳統宗教家多忽視常民生活,忽視文化,星雲大師卻是重視常民生活,尊重文化。他宣講佛法,從事宗教活動,創辦各種事業,務求與當代人的生活密切契合。他是真正以「人,與我一樣的人」這個開頭的想法,作為他一切言行作為的起點。他看到人生在世充滿著種種疑惑憂慮,而做為宗教家的責任,便是祛除人生的疑惑憂慮,他胸有成竹的表示,要給人信心,給人希望,要激起人的生之勇氣。

星雲大師不但是一位能解除人生疑惑憂慮的宗教家,更是如范仲淹那樣的古典大知識分子,其精神當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話來概括。每當國命民脈面臨危急存亡的時刻,他必能以民胞物與的俠義精神挺身而起,像范仲淹在《靈烏賦》中對靈鳥的歌頌:「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不會以方外人自居,甘做鄉愿;而以道德勇氣、慈悲以及智慧,提出箴言,引領方向,指示迷津。

佛教自佛陀以降,歷二千五百餘年,論其規模之宏大,信徒之眾多、事業之多元、影響之深刻,當以今日為最。究佛教之有今日盛況,因能集合眾人心力;但若論其間最能結合眾人之領袖,則非星雲大師莫屬。若論其在整個佛教發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貢獻主要者有四:

一是佛法西傳:真正使「佛法長流五大洲」,成為全球性的宗教。

二是眾教協力:對世界上所有正信的宗教,包容、尊重、建立友誼,共同協力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奮鬥。

三是培植人才:除以言詞、文字、自身典範教育世人之外,設立學府,創辦文化事業、提倡讀書、鼓勵終身學習,為佛教亦為社會培育出無數人才。

四是傳承後進:佛教道場向來皆師徒相繼,並無傳位規制,星雲大師於一九八五年,其開創之基業,開花結果,為世所肯定時;以其自創之民主機制,毅然退位為僧團之一員,佛教的永久義工。其為佛教傳承建立可大可久之宏規,光明磊落無私忘我之精神,最堪為後世之典範。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曾經形容甘地這位不世出的偉人:「他的行動,極其溫柔和睦,即使驟逢艱難的變局,亦未見疾言厲色。他具有純良正直的本性,態度謙沖慈祥,從不顯出驕矜的顏色。因此有人以為他膽怯退避,實際上是力求精進向上,為宏偉理想與環境奮鬥的大勇者。」這一段對甘地的讚嘆之詞,移到星雲大師身上,也是十分貼切。

今逢本報創辦人星雲大師八十誕辰,再述其精神與人格,以提醒本報同仁精進不懈,得臻於完善之境,無負其辦報的宗旨與讀者諸君的雅望。

Monday, August 14,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水的性格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水的性格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有三件寶:日光、空氣、水;假如沒有日光、空氣、水,世間就沒有生命的存在。茲以三篇短文,試述水的性格、水的啟示、水的功用。首先講到水的性格:

一、自己活動,推動別人:「水往低處流」,只要有渠道,或是高低落差之處,水就會自己順勢流動,同時還可以推動其他物品順水而流。例如,船舫可以在河海中漂流,一根木材、一片菜葉,也可以在水上流動,乃至人可以在水中游泳。水可以把一切漂浮其上的東西,運載到目的地,所以水能自己活動,也可以推動別人。

二、婉轉自如,委曲求全:水的性格柔軟,遇到強硬的東西會「以柔克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尤其遇到阻力時,所謂「遇山山不轉,水轉;遇石石不轉,水轉」。水能委屈求全,自己轉彎,要前要後,婉轉自如,碰到阻礙,總是迂迴曲折,另找出路。

三、尋找方向,不斷延伸: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最初都只是一隅之地;但是因為水能不斷延伸,流向各地,於是形成了汾河、渭河、無定河、嘉陵江、岷江、湘江等支流。

四、洗滌污垢,清淨自在:水能洗滌污垢,再骯髒的衣服,用水清洗,就能恢復乾淨;再污穢的容器,經水一洗,就會潔淨如前。尤其水洗污物,自己雖然變髒、變濁,但是不管淨垢,水始終怡然自在。

五、容會百川,寬宏廣大: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百分比大約是三比七,也就是說,地球上有三分之二是被海洋所覆蓋。所謂的「四大海」、「五大洋」,因為能容納各地的江、河、溪、湖等百川之水,因為不揀細流,所以能成其寬宏廣大。

六、滋潤萬物,生氣蓬勃: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只要有水的滋潤,花草樹木就能成長,甚至象馬牛羊,也是逐水草而齊聚,所以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機,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與水的調節有關,因此鄉村居民莫不希望風調雨順,才能四季平安,一切萬有,也都有待天降甘霖才能生存。但是有的時候天不從人願,大旱之望雲霓,讓多少生命望天興嘆;有的時候霪雨過多,到處氾濫成災,也造成民不聊生。所以世間上的東西,要能適量適份;太多太少,都是過猶不及。

總之,世界上的每一種物品,都具有正負面的作用,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要學習和大自然萬物友愛相處,希望在世人的善知水性下,讓水只能載舟,而不要覆舟也。

Sunday, August 13, 2006

轉載-全球掀起中文熱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全球掀起中文熱



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語言作為人類最有效、最重要的交際溝通工具,在跨國、跨種族交往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自十九世紀以來,英語國家在軍事、貿易、科技、文化的優勢,使英語成為世上最強勢的語言。幾乎全球的學校都將英語列為必修課程,如今由於中國的崛起,中文又成為各國人民一個新的選擇。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小城萊頓市著名的布來頓學院(Brighton College)將中文列為必修課程。這一件小小的文教消息,立即成為全英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的熱門新聞。以頭版報導此一消息的《每日電訊報》引述該校校長理查‧凱恩思的話說:「我的主要責任就是,確保本校學生為二十一世紀的諸多現實做好準備,其中一個現實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

英國廣播公司(BBC)英文網分析說,凱恩思的決定,正反映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凸顯的重要性。並指出英國與中國的經貿必大幅擴張,文化交流更為加強;英國政府已經要求全國的中學和大學,必須在五年之內與一家中國學校結為「姐妹學校」。英國的語言學家都勸告全國學生:「如果你想領先別人,就趕快去學中文吧!」

中文熱並不侷限於英國,而是全球性,目前非中文地區大約有一百四十個國家,設有四萬所中文學校,其中制度完備的有一萬所,幾乎世界上每一所大學都開設中文課程。今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啟動的「國家安全語言計畫」,加緊培養美國外語人才,其中被列為最急需的「關鍵外語」便是中文。

二○○三年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的「世界語言計畫」,對全國中學進行調查要將那種語言列為「進階先修課程計畫(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結果選俄文的五十所、日文的一百七十五所、意大利文的二百四十所,選擇中文的高達二千四百所。在美國的大學,幾乎全都開設中文課程或設置專門單位,學生學習中文的熱情高漲,註冊學中文的人,五年之間增加一倍。

在美國非華裔的中小學生,學習中文的風氣也頗盛行,像華人比例很少的芝加哥,其中公立中小學都開設正式的中文課程。芝加哥市長戴利認為:「擁有流暢的中文能力,在未來世界才有競爭力,將來這個世界只有兩種語文:中文和英文。」

中文熱不但在英語這種強勢語言的英語系國家盛行;在歐陸、東南亞、日本、南韓、澳紐、中南美洲的熱烈情況更勝英美,可謂已有席捲全球之勢。因為大家都知道中文的重要性,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東協國家會議上,對與會各國領袖說的:「不管你是否情願,不懂中文,在未來難以立足。」

衡量一種語言的強弱,有四個主要指標: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口規模、以這種語言產生如文獻典籍存量、使用這種語言者所擁有的經濟實力,和使用這種語言者在教育和科學技術上的領先能力。從這四個指標來看,中文在前三個指標方面,是已經具備了條件,或居於優勢地位;但在第四個指標,教育和科技技術上的領先能力方面,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所以現在的「全球中文熱」還只是一股風潮,至於會不會在長久的未來發展成一種「強勢語言」,與英文並駕齊驅,甚至凌駕英文,而一枝獨秀,目前還言之過早。

轉載-人間萬事--荒地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荒地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荒地又稱「處女地」,是未經開發,還沒有被人認定、應用的地方。荒地經過改良,有的成為建地、良田;反之,市地如果不好好利用,也會變為荒蕪之地。

其實,地球上的大地,最初都是荒地,後來經過人力開發,價值就提高了。例如,二百年前的上海灘不就是一塊荒地?一千年前遼金初到北京城時,不也是荒地一片?美國的洛杉磯在三百年前也是沙漠;澳洲雪梨在庫克船長登陸之前,也是蠻荒未開發的野生之地。然而當初的那些荒地,今日都已成為鑽石,所以荒地不要廢棄,不要藐視,因為荒地自有其價值,試說如下:

一、荒地能帶來希望:「地」和我們的「心」一樣,所謂「心地」,心地裡本來都是貪瞋癡的雜草叢生,經過修行開墾,也會成為良田;相對的,好地假如不加以種植利用,也會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佛經說「煩惱可以成為菩提」,只要我們修剪心地上的荒蕪,開墾心外的荒地,還怕不能成為增值的寶地嗎?

二、荒地可以成為建地:本來是惡毒凶狠的心地,只要能夠一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荒地經過開發,一樣可以成為價值連城的建地,可以建設高樓大廈。例如,台北一○一大樓建成之後,四周的地價馬上飛漲,成為黃金地段;上海埔東地區,開發案實施之後,今日已然成為地球上一個耀眼的鑽石寶地。

三、荒地可以招致富有:過去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地區,只是一片沙漠荒地,人民不容易生存;而今發現地下蘊藏石油,一夕之間荒地變成黃金,今日沙烏地阿拉伯各種族,都靠著荒涼的沙漠招來財富。

四、荒地具有未來性:「有」總比「沒有」好,有一片荒地可以開墾,可以種植,就有未來;人的一生,即使心地上有再多的妄想、煩惱,只要肯開墾、灌溉、改良,都會帶來未來的成功。

現在已進入太空時代,有人要到月球買地,其實也是對荒地抱有希望。荒地有開創、發展的空間,荒地可以建設公司、大樓,尤其可以再造新城市,疏解人口壓力。任何荒地,經過人類的化腐朽為神奇,都可以成為美麗的新樂園。甚至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靠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完成的,因此只要我們有心,肯勤勞、立志、發願,荒地裡有黃金,沙漠裡也有甘泉,就待我們去開墾、發現。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轉載-口臭的金魚

口臭的金魚
放逸人的貪愛,如同蔓草到處增長(攀緣),
他們不停地生死輪迴,
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尋找水果。(偈334)

在此世間,如果為惡欲所纏縛,
苦痛增長如同雨後的毘羅草(註)。 (偈335)

但,在這世間,如果能夠降伏難以克服的貪欲,
則苦痛遠離,如同水滴滑落蓮花葉。 (偈336)

所以,恭賀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愛欲的根,
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羅草;
不要讓魔波旬像洪水傷害蘆葦草般,一再傷害你們。 (偈337)

  舍衛城的一群漁夫捕到一隻非常漂亮的金色魚。這魚實在太漂亮了,他們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也帶著魚去見世尊。但當魚張開嘴巴時,一股惡臭剎那間瀰漫整個精舍,國王問佛陀,為什麼如此漂亮的魚,卻口臭難耐。

  佛陀說,迦葉佛時,這魚原是一名叫迦毗羅的比丘,由於非常嫻熟佛法,所以有相當好的名聲和榮耀,但也因此貢高,瞧不起其他比丘。若有比丘向他指出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時,他總是譏諷地說:「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丘懂得太多了。許多比丘漸漸迴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誦比丘的別解脫律儀戒 (Patimokkha Sila) 時,沒有任何比丘加入他的行列,當他察覺其他比丘都默默不語時,他說:「沒有所謂的經、律與論。我不在乎你們聽不聽別解脫律儀戒。」說完話後,就離開了。迦毗羅比丘的言行障礙了佛教的開展和傳播。基於這份惡業,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著說,迦毗羅曾經向大眾教導奧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麗的金色魚身,但他誹謗、辱罵其他比丘和法,所以今生才會惡臭難聞。

  佛陀最後告誡大眾,解行並重的重要。

(註) 「毘羅草」:草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壞人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壞人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有好人,也有壞人。什麼是壞人呢?說謊、欺騙、損人、詐欺、侵占、竊盜、搞陰謀、耍手段等,都是壞人。社會上,有的壞人惡行被揭發,已經關進監獄裡,受到應有的制裁,可是也有的壞人,依然逍遙法外,到處橫行。壞人放縱在外,相對的,也有好人被冤枉而關進監獄裡,不過大部分的好人都是無奈的在社會上,與壞人同居一處。

壞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對於壞人,我們要怎麼應付呢?

一、了解他,知道他壞在何處,但不要去碰他的壞處。
二、防備他,不要受他傷害。
三、感化他,讓他改過自新。
四、幫助他,解決他的困難。
五、原諒他,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六、教育他,讓他重新做人。

說到壞人,其實我們每個人誰沒有當過壞人呢?只是因為我們回頭得早,所以我們也要給壞人有回頭的機會。我們每個人既然也都曾經壞過,只是因為我們懂得矯正自己的行為,所以我們也要給壞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壞人者,就是有壞的習慣,如果能將壞習慣改正,壞人不也能成為好人嗎?鳳梨的酸澀,假如經過一段時日的風吹日曬,也會變為甜美。酸澀可以變成甜美,壞習慣又何嘗不能變成正派的行為呢?

我們幫助壞人,要給他鼓勵。有的父母常常在鄰居面前說,我的兒子如何壞,如何不好。兒子聽在耳裡,心裏就想:「好,媽媽您說我壞,我就壞給您看。」所以壞人變壞的原因,也要了解他、去除他,否則怎麼能變好呢?

人都需要鼓勵,即使是一隻小貓、小狗,乃至閒花野草,你經常讚美他,他會發育成長得很好;如果一直嫌棄他、責備他,他就會萎靡不振,生態走樣。

同樣的,對於一個壞人,要給他機會學習,例如讓他到傷殘、弱勢的機構去為殘障人士服務。或者帶他到一些好的地方參觀,讓他見賢思齊。或者不一定要教訓他,可以送他一本好書,讓他自己閱讀、反省。或者帶他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改變他的想法。

總之一句,對於一些所謂的「壞人」,不要先懷有成見。日本的宮本武藏,那麼一個頑劣之徒,後來經過澤安禪師的教化,不也成為一代的劍聖嗎?佛教的鬼子母本來是一個壞人,殘害兒童,但經過佛陀感化後,卻成為孩子的守護神。指鬘外道也是一個兇惡的殺人魔王,佛陀不念舊惡感化他,後來成為證悟的阿羅漢。提婆達多三番兩次陷害佛陀,但是佛陀常說,提婆達多是他的增上緣,幫助他成功。

所謂沒有黑暗,那裡有光明;沒有罪惡,那裡有善美。沒有兇狠,那裡能見得出慈悲?

這個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好人一半,壞人一半。不過「人之初,性本善」,惡性愚人也有一得,壞人也有可能變好。壞不是定型的,壞,必定有壞的環境,壞的原因;假如消除原因,有教無類,壞人也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所以希望社會大眾能一起來挽救人才!

轉載-信任危機與廉能政府 文/人間福報社論

信任危機與廉能政府



不論任何時候、任何政體,人民莫不期待政府能杜絕貪腐,肅清吏治,建立廉能政府,為人民提供有效率、公正、公平的服務。

近年來台灣官商勾結等種種貪污不法事件層出不窮,一再受到輿論的譴責;尤其總統、總統家人、親家、親信人員等接連爆發以權謀私,手段花巧,用心毒狠的貪瀆弊案,更引起媒體的批判、民意的指責,使人民的不滿已至憤怒爆炸的地步。

這種自國家元首以下官員,無視法律規範,不顧輿論制裁,廉恥盡喪,道德淪亡的敗德行為,不但使人民的不滿已至忍無可忍的程度,也使政府效能遭到拖累,幾至無政府狀態。貪腐無能非僅使政府形同虛設,不公不義的作為,傷害了一代人的福祉;尤其嚴重的是這種風氣的形式,會影響以後好幾個世代的價值觀。領袖人物的敗德行為,要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失去了鼓勵人向上追求的典範。

廉能政府的建立,不單是人民的公眾願望,同時也是執政者應該追求的目標。從實務上來看,政府的廉潔程度與行政效率,乃是一體的兩面。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和國際透明組織等國際機構,歷年所發表的國家競爭力與政府廉潔度相關的指標進行評比,即可發現凡是國家競爭力名列前茅的國家,同時也是政府廉潔度高的國家。像北歐的瑞典、挪威、芬蘭,亞洲的新加坡、香港,都是明顯的例子。由此可見,唯有政治人物嚴守清廉的本分,才能建立勇於負責任事,有效率的政府來提供人民公平而滿意的服務。

基於民主政治原理,由人民合議組成政府來處理人民共同的事務;因而將其一部分權利,交由政府來治理。人民之所以作這樣的授權乃是基於對政府組織和從事為人民服務的公務人員的信任;因他們信任,政府必能提供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好的服務。

晚近研究政府體制和政治行為的學者,都發現政府組織規範愈大,服務內容愈複雜、涉及資源與經費愈龐大,就愈難監督管理,使其不偏離目標有效的運作。隨著媚俗的選舉文化的興風作浪,使有個人野心私欲而缺乏教養操守的政治人物,掌控權力之後,人民對政府組織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就急速下滑而至完全喪失,產生了信任危機。今天台灣所面臨的正是這種國將不國的危急情況。

政治人物,尤其是上層領導階層的貪腐是導致信任危機的首因,根據耶魯大學露絲‧威基伍德(Ruth Wedgwood)教授的研究,台灣的情況已超越傳統貪污腐化(Corruption)如賄賂、收回扣等金錢交易模式;而進入「統治者利用公權力,藉各種方式的操作,將國家資源和財富,送到少數特定人手中」,等於竊國的行徑的「竊盜統治」(Kleptocracy)。

我們深切呼籲:全民共同努力,制定各種簡單明確能有效杜絕貪腐的全套「陽光法案」;建立如新加坡「貪污調查局」、香港「廉政公署」、南韓「反貪委員會」之類可獨立行使職權的廉政體系;建構政府內部反貪作為的誘因機制,並保障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更要大力推廣全民反貪腐教育,以期實現誠信治理的廉潔政治。

Friday, August 11, 2006

轉載-勿讓台灣再空轉兩年 文/人間福報社論

勿讓台灣再空轉兩年



繼泛綠學者呼籲陳水扁總統下台之後,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以老戰友的名義致函陳總統,懇請他辭職。施明德並將串連文化界、社運界、律師界、醫界,醞釀下一波的大動作。儘管民進黨也有人護衛陳總統要做完剩下任期,但可以預期未來任內他已無所作為,台灣不能再陪他空轉兩年。

陳總統家庭惹來的貪腐風波,雖已進入司法程序,但民眾並不認為該案僅止於司法而已。以台開案而論,每當第一女婿趙建銘出庭,必然引來一陣議論,甚至有民眾擠在法院門口或是他位於民生東路的寓所前臭罵一頓。顯見第一家庭的聲名已掃地。

陳總統本身似乎也無法擺脫貪腐的惡名。除了第一夫人吳淑珍的珠寶案,先是在監察院漏報,後來不得已補報,卻只報個零頭,沒有人相信吳淑珍的珠寶只值三百多萬元,總統府卻還意圖以「借來的」蒙混,難以令人相信。作為國家元首必須不斷的圓謊,倒也是歷史所僅見。

風波並未因此而停止,陳總統本人的國務機要費又接著被引爆,審計部查帳也顯示帳目有問題。其中借用民間人士的發票報帳更是啟人疑竇。總統府先說是用在澳洲的「南線專案」外交,說不通之後又搬出「以前政府都是這樣做」的說辭,至今不能自圓其說。這些密帳的錢也不知流向何處。

面對這些風風雨雨,陳總統說要權力下放,事實上只是藉本土政策鞏固他的權位。行政院長蘇貞昌原擬在經續會通過一些放寬兩岸經貿的政策,卻在最後一刻被否決。「蘇修」變成「修蘇」,顯示陳總統的權力下放只是一種假象。而民進黨部分「保皇」派系全力為陳總統護航,為他打強心針,也引發政局的不安。

誠如施明德所言,在風暴延燒之後,陳總統不但不聽各界的批評,只接見六年來和他分享權力的所謂獨派大老,接受他們的鼓勵;再召來仰他鼻息的四大天王,傾聽鞏固領導中心的奉承聲;並對挺他的立委和名嘴摸摸頭。完全不聞市井小民的心聲。如此不知反省的回應,人民還有什麼期待可言?

陳總統為了鞏固他的權力,必然會採行更為本土的鎖國政策,兩岸關係必定倒退,經濟不可能起飛,外交關係因此更為惡化。與中非的查德斷交之後,中南美友邦國家也相繼告急。中國大陸選擇在蘇貞昌院長即將出訪前夕與查德建交,就是擺明給陳水扁政府難堪。面對一個形象貪腐的政府,自然被國際間以笑話看待。

第一家庭的弊案風暴已嚴重影響到台灣形象,貪腐問題不落幕,整個社會都陷入弊案風暴中,一旦危及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可以預期接下來的兩年,在陳總統困獸猶鬥的領導下必然是毫無作為,注定要空轉內耗。

施明德說:「總統是國家道德最亮的標竿」、「總統是國家主權的肉身象徵」、「總統是穩定政局的基石」。今標竿蒙塵、肉身污化、基石傾斜,人民已無期盼,怎能再陪著他空轉兩年。

轉載-旁邊的人 文/星雲大師

旁邊的人


--------------------------------------------------------------------------------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人都有「旁邊的人」。在家庭裡,父母兄弟姊妹是我們旁邊的人;進入社會後,朋友、同事、同學,都是我們旁邊的人。尤其創業有成的人,在工作上身負要職,或擔任一方的領導,就會有更多「旁邊的人」。

 

所謂「旁邊的人」,很容易「近水樓台先得月」。例如主管旁邊的人,因為比較有機會獻策進言、表達意見,甚至薦舉人事,所以最能影響主管的決策,最能左右主管的情緒,尤其像秘書、機要等貼近旁邊的人,更容易影響主管。

 

旁邊的人如果是個負面的小人,經常會把別人的好事說成壞事;反之,如果是個正直的君子,則會盡量助成別人的好事。例如,甲乙兩位主管,甲身邊的人經常在他耳邊挑撥,說乙如何藐視他、看不起他,日久甲怎麼不會受影響而對乙懷恨在心呢?反之,乙本來對甲有所誤會,但經旁邊的人幫忙解釋,化解彼此的心結,可能心中的不平就能釋懷。

 

所以,自古以來旁邊的人是君子或是小人,影響領導的力量其大無比。例如:

 

一、最能成就好事:旁邊的人和主管最親近,遇事就近說兩句好話,事情立刻有所進展。

 

二、最為損害別人:旁邊的人如果對有求於主管的人有歧見,隨便三言兩語也能改變主管的決定,讓事情難以成功。

 

三、最能興風作浪:旁邊的人仗著主管的勢力,可以呼風喚雨,要成要敗,都在他的一念之間;他可以大事化小,小事變大,主管往往被蒙在鼓裡。

 

四、最會挑撥離間:旁邊的人可以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可以把好事說成壞事,也可以把壞事說成好事。因為旁邊的人懂得主管的心理,知道如何讓主管信其所言,作成決定,所以欺上瞞下,莫此為甚。

 

五、最擅左右逢源:旁邊的人能影響主管,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容易成為攀附權貴者巴結的對象,所以最能左右逢源。

 

六、最易奴隸領導:旁邊的人往往久經世面,歷練豐富,如果他的心術不正,偏巧又遇到一個昏庸無能的主管,則主管往往被旁邊的人所奴隸而不自知。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旁邊的人」,旁邊的人經常在不經意之間,或是在某個重要的時刻發揮影響力,因而改變了事情的成敗。三國時代諸葛孔明要劉後主「親賢臣,遠小人」,現在台灣也有人希望陳水扁總統要「清君側」。

 

一個領導人如果不能認識旁邊的人,領導就會出現危機;如果領導人能不被旁邊的人矇騙,或者旁邊的人能夠正直無私的為主管、為公務而奉獻,那就能相得益彰了。

Thursday, August 10, 2006

轉載-自由和尊嚴 文/聖嚴大師

自由和尊嚴
     當一個人擁有了衣食名利之後,往往會發現除了這些之外,生命中好像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和尊嚴。   
所謂的自由和尊嚴,簡單的說,稱心如意、不受約束就是自由,沒有委曲就是尊嚴;相反的,被限制就喪失自由,被壓迫就沒有尊嚴。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派翠克‧亨利(Patrick Henry)曾說過:「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後來成為追求自由者的名言。當統治者用軍事、武力、政治,或是用文化、宗教來壓迫被統治者,使得他們不敢講出自己心中的話,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不自由。至於一般犯了法的受刑人,在獄中受到約束而不自由,這是因為他們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做了錯事,自作自受才進了監牢,基本上這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自由。
一般人認為的自由,通常就是指身體活動和言論思想都不受約束,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且從古到今所講的自由,大部分都是 從「征服」的概念出發,為了發展自己的欲望,把這種「擴張自我」的觀念和做法當成自由,不斷向外在環境爭取。這樣的自由,其實是有問題的。
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羅蘭夫人說了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發展出來的自由,相對的一定會防礙他人的自由;在發揮自己的當下,卻也限制、影響到別人,這樣的自由,就算爭取到手,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應該讓自己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共存,讓個人的自由與團體的自由相容,而不會讓自己的自由超越團體的、整體的自由。如果僅僅只知道維護個人的自由,那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混亂,滋生許多問題。當前世界人與人之間互相鬥爭、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有太多人只知道爭取個人自由。
至於尊嚴呢?有人說:「尊嚴是別人給的」,這真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常講「自尊而後人尊」,意思就是要我們自尊自重,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在尊重自己之前,還應該先尊重他人,因為我們給人尊嚴,對方才會給我們尊嚴。如果我們不尊重人,只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也許表面上看來像是得到了尊嚴,其實那樣的尊嚴恐怕是不真實的。
真正的尊嚴,還包括尊重自己的身分,尊重自己的責任,並能和他人建立起彼此互相尊重的關係。譬如身為父親,行為舉止就要像個父親,不是大男人主義的父親,也不是霸王式的父親,而是慈愛、慈祥、懂得以智慧教養孩子的父親。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做父親的尊嚴,否則僅僅在孩子面前耍弄父親的威權,到最後可能為了爭取尊嚴,反而失去尊嚴。
尊嚴、自由可以是靠向外爭取得來的,也可以是因為自己先給與別人,因而得到自由和尊嚴。第一種方式並不可靠,第二種方式比較穩當。 我們這個社會,爭取尊嚴、自由的人太多,願意給人家自由、尊嚴的人太少,所以日益混亂。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建設人間淨土,一定要採取第二種態度,才是比較踏實可靠的。

----- 摘自< 找回自己 > 自由和尊嚴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人的周遭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的周遭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的周遭,每天都有很多的人事往來,也有很多的事務要處理,甚至隨著氣候、時空等環境的變化,有的人每天受外境影響,心浮氣躁,不得安寧;有的人儘管周遭的外境變化萬端,仍然氣定神閒,以不變應萬變。

其實,人的周遭處境,有些變動紛亂固然因人而異,但是某些大環境則是普天一致,只是每個人的觀察不同,例如:

一、上有青天: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片天,中國人對「天」向來保有尊重敬畏之心。其實,假如我們能經常看到自己頭頂上的青天,有日月星辰,有白雲飄飄;時而群鳥飛過,留下幾聲呢喃;時而清風徐徐,飄來陣陣花香,真是好一片天清氣朗的溫馨景象。你有享受過這樣的美好嗎?

二、下有大地:欣賞過了「上有青天」之後,你再看看腳下踩踏的大地。遠處的青山含笑,路邊的河流潺潺,蓊鬱蒼翠的林蔭如畫,村莊屋頂上的炊煙嬝嬝,偶爾傳來幾聲狗吠,呼應著不絕如縷的蟲鳴鳥叫,多麼美好的一幅人間風情畫,你有用心欣賞過嗎?

三、四周有人:你知道上有青天,下有大地,你再注意一下,你的四周有人。走在馬路上,多少人與你擦肩而過;坐在火車裡,多少人與你同車而行;走進超級市場,多少人的眼神與你交集;回到家中,多少人對你愛語關懷。四周的人們,有的跟我們問好,有的跟我們談笑,有的表示善意,有的表示關心;周遭的人群裡,你可以跟他們請託,也可以請他們給予助緣,或是和他們閒話家常,更可以向他們學習問道。在這一片有情的人間,你有看到他們嗎?

四、八方情理:只要我不執著,只要我不保守,我就能與八方的情理交流。張家感謝我清理道路的發心,王家讚美我對社區的貢獻。喜怒哀樂的人生,有人與我呼應;有情有義的世界,有朋友與我相互往來。我一通電話,馬上有人回應;我一封信函,也能得到答覆。每天翻開報章雜誌,知道人間多少趣聞發生;打開電視,感受人間充滿溫情無限;全世界好像都在我的眼底,全方位的人間就在我的周遭,你有看到這些嗎?

五、中間有心:其實,上有青天,下有大地,四周有人,八方情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內裡有心。我的心可以達古通今,我的心可以馳騁十方,我每天都可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讀古書,可以和古人談心,我讀地理,可以遨遊世界,我把天地擺在我的心中,我把仁義道德存放在我的心裡。我的心中生出無邊的道德,充滿了公理正義,我每天把握這一點真心,供養十方諸佛,並及我的周遭人群,豈不宜乎。

轉載-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與危機 文/人間福報社論

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與危機



大學日前放榜,近十萬的大學新鮮人將踏進大學之門。據教育部統計,上學年度大學生人數有九十三萬多人,其中一般體系大學生有四十七萬多人,技職體系的也近四十六萬,與十年前相較,台灣大學生人數成長約六十萬人。「台灣滿街都是大學生」已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是令人憂心。

近年來台灣大學生的增加,不但沒有提高大學生的品質,反而在教育部任意擴張增設大學後,使大學的錄取率節節上升,而高等教育經費卻沒有隨之調高預算比率,一百七十多所大專院校,只能夠以更少的經費預算來培育大學生。在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同時,凡考必上,更讓學生的品質日愈下降,以往是學生求學校就讀,現在卻是學校求學生來報到。

由於念大學已是一件非常容易之事,因此,現在的大學生在就讀大學後,便不太重視課業問題,甚至在大學強調自主學習的精神下,這些長期受到考試制度固定模式的「考生」,不知道如何靠自己念書?以往在高中時期,幾乎每天至少要花二至三小時念書,可是現在的大學生,每天有花一小時以上在念書的已經少見,大部分還是等到期中、期末考時,才想到要臨時抱佛腳。

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除了因量的提高,導致質的下降外,更令人擔心的是,大學教育的方向偏差。大學教育原本是以全人教育為本,而不是以職業教育為目的,可是在大學生過多,就業機會相對地減少之下,一些大學開始以就業為導向,甚至於在教育部相關的評鑑中,也以大學生的就業率當做評鑑項目之一,使得大學教育轉為高等職業教育。此種以職業為取向的大學,所訓練出來的大學生,變得只會想到如何賺錢,卻忘了怎樣做人。

在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中,大專院校科系中,有近四萬人就讀資訊管理學系,有超過百分之五十是以科技類為主,由此可知,有大半的大學是以就業為導向,這也顯示出大學教育已逐漸向功利主義靠攏。當大學教育變得以功利為取向時,學生自然也以功利為目標,那邊有好處、利益,就往那邊靠攏。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是如此,又如何冀望學生改變。

目前教育部已開始制訂大學的退場機制,但這個退場機制依舊是從功利主義為著眼點,即是以學生的報到率為主,那一個科系或學校的報到率過低就停招。依照此一退場機制來看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或許可以解決大學過多的問題,但卻會讓一些冷門科系被迫關門,這將會產生高等教育更多的問題。

如何解決台灣高等教育的危機,我們認為教育當局不要過於功利主義,應回歸全人教育的大學教育目標;除教導大學生好好的念書外,更要教導大學生如何做人;不要讓大學生完全以功利為導向,唯利是圖。

因此,當教育當局在制訂大學的退場機制時,不可完全以報到率為唯一標準,而是要以該科系的師資、教學品質等做為相關參考標準,如此方不會讓台灣的高等教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而是一個真正的全人大學教育。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轉載-卓越教學、延續法身與「食存五觀」

卓越教學、延續法身與「食存五觀」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卓越教學的關鍵︰激發學習動機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如何提昇國家競爭力培育下一代優質人才,是各國當前教育政策的課題,而大學品質的提昇與創新研發的領先,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近來許多國家為提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不再像過去「齊頭式」的補助大專院校辦學,紛紛推出特別經費激勵方案。例如︰日本的「二十一世紀卓越中心計畫」、韓國的「韓國腦力二十一」、中國大陸的「二一一工程」與「九八五工程」,希望以較集中經費的方式,協助重點大學發展。台灣則於2004年推出「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十二所大學,以及四年五十億元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十三所大學。
以「全方位」的學習態度傳承知識生命︰延續法身
這讓我回想起常在課堂上與青年學子們分享的我之學思歷程︰在大學一年級之前,我似乎只是為考試而讀書,找不到學習的方向與目標。縱使讀到大學,仍然體會不到所謂「大學之道」,每天茫茫然,翹課看電影,或坐教室最後排讀自己喜歡的文學、哲學的課外書,像遊魂般過了大學新鮮人的生活。將升大學二年級的暑假,無意間參加了為大專生所辦的暑期佛學講座。接觸佛法後,猶如當頭棒喝,彷彿夢中醒悟,隱約摸索到自己生命的定位︰逐漸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生命之相依相存關係,震撼我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迷思,動搖我對「自我」是恆常不變的執著;同時也體會到諸行無常,個人的生命於相似相續、不常不斷、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緣起緣滅,不生不滅。
「食存五觀」︰以「報眾生恩」的學習動機提升社會生活品質
此外,從佛教的齋堂儀軌「食存五觀」︰(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故,應受此食的五種觀想,也是我終身學習動機的泉源。它提醒我︰每天的飲食是由多少眾生血汗所換來?有多少眾生的死與犧牲才能成就我們今天的生命,我今天有何功德可以享用?而且食物當前,要遠離貪欲、驕逸等等過失,猶如吃藥療病,恰如其分地用餐,為滋養身體,以成就道業,報答眾生恩,回饋社會大眾。
所以,在課堂上有時會提醒學生們要想想︰我今天是否有盡力作到學生所應盡的的社會責任?今天的所作所為是否對的起社會大眾所供給我們食衣住行等一切資源?以下課後到餐廳用餐時為例︰上課或作業,若偷懶散漫;那吃飯時,就不能責備廚師們偷工減料。若上課遲到早退或遲交作業,不以為意,那你用餐時就不能對廚師們的遲到早退、上菜太慢憤怒。上課時的學習品質低落,下課後回家搭公車時,就不能抱怨司機們的服務品質惡劣;你也沒有權利對偷工減料的住屋、衣服生氣……。而且,什麼樣的學生,將來就成就什麼樣的社會,如此品質的社會是我們想要嗎?這些或許是我們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學品質,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時,除了投注大量的經費之外,所應注意的基本課題吧!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0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控制情緒而不壓抑情緒 文/聖嚴大師

控制情緒而不壓抑情緒
  有句話說:「泥人還有個土性。」意思是指,連泥塑的娃娃都有自己的脾氣,人怎麼可能沒有呢?所以,人會發脾氣、會鬧情緒,就被認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是鬧情緒到底好不好呢?其實,情緒升起的時候,不是你有情緒,是情緒有你;不是你控制情緒,而是情緒控制你。
一般人之所以會有情緒的反應和起伏,往往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有時是氣候等自然現象,有時是社會現象,有時則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譬如有人怕聽見吵雜聲,所以當孩子哭鬧時,就很容易發脾氣或情緒不好,可是自己卻不自覺。就像是一池水,水面本來平靜無波,可是被風一吹,它就動了;如果我們也動不動就被外境的「風」吹得起情緒,這就表示自己的修養還不夠。
另外,有的人情緒特別多變,莫名其妙就變壞了;或是我們常說這個人脾氣不好,說這個人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其實很可能是因為生理的緣故,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例如因為身體的生理現象,例如痛、癢或內分泌失調,都會使情緒產生變化。
身體上一旦出了問題,常常都會反應在我們的身上,有的反應在頭腦裡,有的反應在身體上。反應出來後,我們不自覺地就會情緒低落,或者情緒亢奮。這種反應,除非是有大修養的人,才有辦法控制。
比較嚴重的是,有些人因為身體的病變,影響所及,連性格都產生了變化。這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最後甚至連精神都因此產生問題。現代醫學上有所謂的「心因性」病症,就是因為心理出了問題,反應到身體上;等到身體不舒服,又造成心理更不正常。所以,不能體察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止是心的問題,甚至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因此,我們要經常觀察、瞭解自己心理的反應是什麼,或是心理的活動狀況如何,是忿怒?貪欲?嫉妒?還是懷疑?或是莫名其妙的亢奮?或是憂愁沮喪?隨時注意自己的心理情形,在狀況輕微時,便可以及時加以控制。
怎麼控制呢?一個是用意志力來控制,不讓狀況擴大;一個便是轉移它。譬如知道自己要發脾氣了,就趕緊將身體放鬆、頭腦放鬆,也許唱唱歌,聽聽音樂,即使大聲吼叫也可以,只要不影響、不傷害自己和別人就好。先用方法來發洩情緒、轉移情緒,接下來再來處理或解決,但千萬不要壓抑。因為長期的壓抑,能量愈聚愈強,最後可能會像火山一樣,一旦爆發就會不可收拾。就像有些有修養的人,在公開場合或在他人的面前,雖然很能控制情緒,可是回家後,一見到家裡的人就爆發了。因為他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在壓抑情緒。也許一時間能夠壓抑住,但最終總會發洩出來。
所以,在知道自己情緒不對時,要先想辦法放鬆,想辦法轉移。而控制情緒,最好的方法還是靠佛法,因為佛法講「無我」,連我都沒有時,哪還會有什麼情緒呢?
--- 本文摘自---《 大法鼓 第955集 》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文/聖嚴大師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裡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
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眾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三界。造大惡業則下墮三塗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為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三界。


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眾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眾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一樣會受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眾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為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
可見,如不往生淨土,便將永遠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業受報,受報造業,循環不已,稱為流轉。若能往生淨土,帶業而去,消業而還,再來世間受報,已經沒有苦果的實質,而僅有類似於果報的現象。因此,我們也不妨相信帶業往生、消業受報的觀念。但這和造業受報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一個是自主的,以願力來度眾生;一個是受業力牽制的,不能自主,是出於苦果和苦因的循環再循環。
不過,密教另有一套理論,認為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能即身消除一切業障,而以清淨無障之身心,往生佛國。看來相當迷人,實則此乃與一神教的神力贖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觀念有點相似,與根本佛法的因果觀念不甚相應。
(圖)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 觀音殿 攝影/常榮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文/聖嚴大師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的弟子。
雖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殺生、飲酒。同時,也將上列的這些行業稱為惡業、邪業或不正業。但是,住於海島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漁不能生活;住於山區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獵就要挨餓;貧困的婦女,如果除了賣淫、賣笑、伴舞等,就不能從事其他的職業來謀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經營屠業或酒業,自己也只學會了屠業或酒業的謀生技能。如果由於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並不要求他們首先放棄了原有的行業再來信佛。不過,當他們一旦信佛之後,如果能夠設法改業的話,佛教是會積極地鼓勵他們的。因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勵大家都能從事於善良而正當的職業。何況那些行業的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不受戒者,雖無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質的罪過。


萬一由於各人實際狀況的原因,無法改業的話,佛教也不以為他們是破戒。因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僅是皈依三寶。受戒持戒,雖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強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沒有受戒,當然無戒可破,也沒有破戒的罪過。如要受戒,受戒的機會,隨時都在等待他們,五戒之中,能受幾戒就受幾戒,如果受了之後,不能持守,也可隨時捨戒,捨了戒再作惡業,也不算犯戒。捨了戒之後,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捨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寬大。雖然不能受持最起碼的五戒,只要能對三寶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種下了將來必可成佛的善根,何況是皈依了三寶?皈依三寶之後,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並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願意信仰的人的。
(圖)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 來迎觀音 攝影/常榮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十全人生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十全人生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清朝乾隆皇帝稱自己為「十全老人」。人生真的有「十全」嗎?試為「十全人生」列一標準:

一、沒有敵人:有的人雖然沒有與人為敵,但仍難免有人嫉妒你、障礙你,跟你過不去;如果自己的修養、道德,能夠將對方「化敵為友」,消除敵人於無形,那就是有德的高人了。

二、具備善緣:一般的人生,不管如何飛黃騰達,總會有一些缺陷;如能具備善緣,事事稱心如意,得心應手,那真是人生美事。 

三、不生怪病:人生疾病是難免的,一般疾病只要早日發現,及早治療,以現在的醫學之發達,並不是很大的問題,怕的是罹患怪病。有的人,富甲一方,權勢聲望如天,偏偏怪病纏身,群醫束手,即使財富再多、權勢再大,也無意義。所以人生雖然不能長保永世健康,但如果能夠不生怪病,也是很大的福氣了。

四、少煩少惱:有的人兒孫滿堂、家財萬貫、僮僕如雲,但是每日憂悲煩惱,日子不一定好過;如果能夠少煩少惱,快快樂樂過一生,真是神仙也稱羡。

五、身心健全:世間上,有的人身體很健康,但是心理上充滿憂悲苦惱;有的人心境豁達,但是身體多病。因此,若能身心健全,真是人生最大幸福事。

六、事業成就:人生在世不能沒有事業,有的人命運多舛,做事艱難辛苦;假如事業一帆風順,能夠福利社會,成就大眾,自己更是善名廣被,也算不虛此生矣。

七、子孝孫賢:再富有的人家,如果生了不肖子孫,常為家族帶來麻煩,甚至讓家族蒙羞,總是不幸;反之,平常人家如果子孝孫賢,上下和樂融融,所謂「十好之家」,最是稱心如意。

八、廣學多聞:正常的人生,事業、家人、財富,都能具足,如果自己孤陋寡聞,不學無術,只憑福報,缺少智慧,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總是缺陷;如能福慧雙修,就更加圓滿了。

九、生活滿足:有的人生活富裕,但心中永不滿足,他就是富有的窮人;如果能夠少欲知足,儘管粗茶淡飯,卻能知足常樂,他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了。

十、平安順遂:人生所需要的東西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平安」,如果心裡不平安,人生不順遂,時時操心,處處罣礙,人生擁有再多,也不快樂。因此,能夠擁有平安,一切順遂,那就是最理想的人生了。
以上所說十事,如果樣樣具備,人生真是再幸福、圓滿不過了。

Tuesday, August 08, 2006

轉載-怎堪全家燒炭自殺事件頻傳 文/人間福報社論

怎堪全家燒炭自殺事件頻傳



蘇內閣甫一上任,即高唱「拚治安」口號,但內政部自二月十五日公布治安滿意度後,半年來,有關治安的相關民調資料卻付之闕如,尤其,媒體的新聞報導也證明蘇內閣在治安上似乎無重大貢獻。

據報載,本月六日中壢市一名計程車司機遭地下錢莊逼債,一家五口燒炭自殺。這位司機在年初向地下錢莊借款三十萬元,半年以後,以債滾債,被索債時已變成欠下三百萬元,折算年息(以複利計)竟近百分之一千,借債人無力償還,造成全家自殺的慘劇。

地下錢莊以暴力討債,逼死債務人的新聞屢見於報端,甚至連銀行卡債也交由討債公司雇用黑道人物催討,迄未見政府拿出有效辦法來遏阻這股歪風,保障這些可憐老百姓的一家性命。這次中壢逼債致人於死的疑犯簡兆熙,據報載逼死人已不是第一次,去年底桃園地院就依重利、誣告、偽證罪,判其重刑十二年,正上訴中。

治安單位早就應該熟悉這些「錢莊」專吸窮人之血的各種花樣,只是不告不理,等到發生悽慘的命案,才慌了手腳,作態表示要重辦嚴辦,要提報流氓,但一俟新聞熱退潮,則又「大地恢復平靜」。

地下錢莊暴力逼債,其慣用的手法不外:(一)利用被害人對法律的無知,簽下超過本金三倍以上之本票或支票,一旦無力償還時,即向法院申請支付令,先站穩法律基礎,表示討債一切合法;(二)雇用黑道,二十四小時向擁有房地產的保證人催債,討債未遂即以威脅、毆打、綁人,甚至殺人使債務人或保證人恐懼、不得不付出巨款。(三)若干錢莊則收買某些不肖警方人員為其護航,甚至出動黑道威脅被害人不准提告或強迫撤回告訴,即使法官公正亦無可奈何。

這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律明訂借款利息上限為年息百分之二十,地下錢莊竟收取近百分之一千的利息,還動用黑道以暴力討債,取人性命。近年來,景氣低迷,失業率攀高,許多家庭走投無路,不得不飲鴆止渴,最後以全家人一死了之的慘劇收場。

政府對此現象怎可坐視不管?上上之策當然是改善投資環境,化解兩岸僵局,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機會,使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飯吃;中策則是改善社會福利,對失業者制訂完善的救濟制度,對陷入困境者伸出援手。

當前社會無需點綴式的老人年節賀金,也無需錦上添花而不切實際的空泛建設;對家無隔宿之糧貧戶,政府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舉家燒炭,相擁共赴黃泉;下策則是建立銀行與民間錢莊合理的貸款制度,最好能以頒發正式牌照輔導其走向正途;凡不法的錢莊,主動查緝,並鼓勵民眾告發,一旦發現有暴力討債情形,即應取締,不假寬貸;警員如有包庇,亦應立即解職處罰。

全家被債務逼死的新聞,履見於報端,讀之令人鼻酸。我們可以想像一家人無米下鍋的慘境,他們明知向地下錢莊告貸是死路一條,但為了救一時之飢,別無選擇。因此,在政府遲慢當下,我們建議各宗教慈善團體,發慈悲心,對這些可憐的家庭施以援手,一方面發動義工,告誡他們千萬不可去招惹地下錢莊,一方面設法為他們謀一些果腹之糧,,俾其有助於全家燒炭自殺情事的減少。

轉載-人間萬事--人間的能源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間的能源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記得數十年前,世界發生了空前的「能源危機」,舉世惶惶不可終日。其實,在古代的農業、畜牧業社會裡,也沒有講到「能源」,日子不也一樣在過?近代社會進入到工業、科技時代,人類發揮聰明才智,利用各種方法發掘能源,但是世界之大,能源之多,終究有限,萬一這許多能源用完時,人類是否要回復原始時代,重新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呢?因此,關於「能源問題」,我們應該正視,並重新認識它。

所謂「能源」,舉其要者,有:

一、石油:山中、海裡,尤其沙漠地帶,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現在許多沙漠國家,都因石油一下子改變國力,如中東地區的沙鳥地阿拉伯等國家,搖身變成富商大賈,不可一世。

二、煤礦:過去輪船、火車、工廠,都靠煤礦發電,但採煤非常辛苦,尤其世界各地經常有礦災傳出,可見煤礦能源得來不易。

三、電力:電力的來源,有的靠水力發電,有的藉用火力發電,有的利用風力發電,甚至有核能發電,只是核能發電固然有助於社會發展,但也帶來人類莫大災難。至於水、火、風力固然可以發電,但是有水火風就有電,沒有水火風就無電,水火風都會變化,也有一定的限量;以有限之水火風,要供給人類無限之用度,還是有風險存在。

四、太陽能: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已進步到使用太陽能發電,這是人類的一大福音,只是太陽能的使用還不太方便,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進步。

五、心力:真正的能源,其實不在山裡,也不在海底;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礦等,真正的能源是在吾人的心裡,我們的「心力」就是無限的寶藏,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都藏在我們的自心自性裡。我們的心中有慈悲,慈悲就是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心中有般若,般若就是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心中有忍耐,忍耐就是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心中有禪定,禪定就是我們的能源;成佛,不就是我們的性能嗎?我們都有成佛的性能,還有什麼不能的呢?人生向上、向好、向圓滿的目標邁進,最終到達究竟解脫、自在圓滿的境界,這不就是人的能源嗎?

所以,能源處處求,最終還是應該要向自己的內心自性裡去求。

轉載-走出外交挫敗陰霾 端賴拼經濟 文/人間福報社論

走出外交挫敗陰霾 端賴拼經濟



就在行政院長蘇貞昌將出訪查德前夕,傳來查德與中國建交的消息,外交部、陸委會立即提出嚴厲的批判,指中國大陸此舉是「邪惡勢力」、「野蠻行徑」。另一方面,行政院高層表示,政府既有的兩岸經貿政策「不可能不受影響」,並透露有關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與本島試辦人民幣兌換等,可能首當其衝。

陸委會也有官員認為,後續兩岸經貿政策「就很難說了」。言下之意,政府似乎有意採取「經貿措施」來報復或對抗對岸的外交戰略。

眾所周知,兩岸多年來靠金錢外交來收買友邦,其實都是「喊價模式」的惡性競爭,讓這些所謂的「友邦」遊走兩岸,哄抬價碼,不但買不到有情有義的邦誼,更是所費不貲。因此,查德斷交雖是我方討價還價失利的新增個案,但國人也未必認為是損失;至少台灣可以免於被勒索或抬價的壓力,而對岸也可能因而付出沈重的財政負擔。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人民的生活比國外邦誼更重要。從民調可知,雖然多數民眾對於中國外交手段不滿,但也有不少民眾不太重視此種外交挫敗,主因為民眾對於政府在內政方面的施政績效普遍不滿,不但國人所得和財富無顯著成長,政府的貪腐無能更是有增無減。

部分民眾甚至質疑,政府不把珍貴的資源用於國內生活困頓的民眾,反而用來資助形象不佳的友邦,或流入貪腐的政府官員私人口袋,對於台灣的國際形象也是一大傷害。

我們須切實體認的是,當前的國際情勢確實是「形勢比人強」,已不容許我們再繼續用金援模式搞外交。一方面是因我們自己的財經政策失靈,導致經濟成長相對趨緩,在國際上的經濟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的崛起,挾其龐大的「磁吸」實力,成為各國競相爭取靠攏的對象。

近年來中國有計畫的成立「中非合作論壇」,並免除許多邦交國的外債,成為美、歐先進國家的競爭者,這些都是我們愈來愈無法並駕齊驅的環境趨勢。

我們要提醒政府,面對當前外交情勢的逆轉,千萬要冷靜地思考因應對策,避免做出太過情緒化的反應。以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及開放人民幣兌換兩件事而言,對於台灣經濟的實質利益是千百億之巨,遠大於斷交的面子損失;如果擱置或拖延,無異是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報復對方的不友善行為,也是以犧牲民眾福祉,來彌補政府面子的損失,絕非明智之舉。

如果就爭取能源的戰略思考而言,中油已投下鉅資取得探勘查德油礦的機會,為了避免血本無歸,唯今之計,政府應該透過適當管道,以法律手段來確保該商業利益,以及能源供應的安全無虞。

倘若政府還想發憤圖強,何不專心拚經濟,把台灣的經濟搞好,讓民眾過更好的日子,才有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大顯身手。

Monday, August 0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人生七寶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生七寶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總想擁有一些寶物,金銀、珍珠、鑽石、房屋、地產、股票等,其實這都是身外之物,可能不但不能幫助自己,還會招來橫禍,所以人生寶物應重視下列數點:

一、健康: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未來的事業要靠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不但帶給別人麻煩,自己拖著個患病的臭皮囊,也是累贅,所以健康是寶,千萬要保護自己的健康。

二、正見:人都有思想,都有看法,大多歡喜表達「我認為」、「我以為」、「我的看法」。但這許多「看法」、「以為」,必須要有「正見」,你看錯了,認為的錯了,不但對自己不利,對別人也不好。「正見」就如照相,光圈焦距要對正,否則照出來的照片會扭曲;「正見」就是要辨別正邪,要知道善惡,要明白因果,不管看人、看事、看理,都要「正見」,才不會謬誤。

三、明理:明理是一種智慧,理不是自己個人的,理要有公論,有普遍性,要能被普遍、公平的認同。現代的人喜歡講理,但都是自己的偏理、私理、歪理、邪理,這種上不了檯面的理,就是無知、愚癡。

四、信仰:人生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信仰,才有因緣。比如對國家的信仰,對主義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對人道的信仰,對因果的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規則。

五、立志:人要立志,因為立志的人才肯奮發向上,才肯擔當責任,才能建設未來;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立志,空蕩蕩的人生,不知從何處下手,也不知目標何在,就如「行屍走肉」一般,人生必定活得非常痛苦。

六、善緣:人生的財富,有的是看得到,是有形的,如房屋、事業的成就等;有的是看不到的,如因緣、人脈關係等。平常給人一些因緣、助人一些因緣;點滴因緣的種子播撒下去,一旦結出累累果實,就知道因緣的重要。有的人家財萬貫,卻沒有人羡慕,有的人地位崇高,也沒有人敬仰,此即無人緣之故。吾人即使無財、無名,但有人緣,到處都會得到助力,到處都能通行無礙。

七、道德:自古以來,有權有勢的人不一定受社會尊重,反而無權無勢而道德崇高的人,如歷代的正人君子,即使是失敗的將領文天祥、史可法等,因為他們都是忠勇有德之士,千百年來仍為人所稱頌。

以上的人生七寶:健康、正見、明理、信仰、立志、善緣、道德,少一寶都不行;既是人生之寶,吾人自應好好珍惜。

轉載-從查德斷交檢視我國外交政策 文/人間福報社論

從查德斷交檢視我國外交政策



繼非洲國家賴比瑞亞與塞內加爾先後與我斷交後,前天查德也宣布與我斷交。這次斷交國人特別感到憤怒,因為是在行政院長蘇貞昌即將啟程訪問查德前夕發布,讓國人感到羞辱;也因此我們必須對此次查德斷交事件,做深刻的檢討,對當前的外交政策作全面的檢視。

第一、對外交單位的失察,須加以譴責:總統府祕書長陳唐山在第一時間保證:「查德和台灣兩國斷交一事,一切都在掌握當中。」如果一切都在政府掌握中,為何還要讓蘇揆前往?這不是擺明要讓蘇揆難堪?外交部長黃志芳上月十二日曾訪問查德,當時查德外長阿拉米竟藉口避不見面,這是極大的警訊,但政府未能體察動向,積極因應,甚至誤判形勢,導致蘇揆難堪,國家受到羞辱。

近年來由於藍綠鬥爭嚴重,產生排擠效應,民進黨政府未能任用專才主持外交工作,早為國人所詬病。外交人員的養成絕不可能速成,須按部就班,這幾年外交問題層出不窮,我們鄭重呼籲政府,不要將外交人事做為分封的籌碼,外交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必須重視專業。

第二、以「金錢外交」闖國際的作法,須加以調整:美國國務院在人權報告當中批評查德「貪污情況嚴重,選舉弊端叢生,部隊侵害人權」,而我們就拿了幾千萬美元給這種人,據媒體報導,我國的錢都流入總統德比的私人口袋,成為他濫買武器、賄賂議員或鎮壓異己的財源。

世界銀行更直指德比政府貪瀆濫權,因而決定凍結對查德的援助,並且要調查德比政府運用世界銀行貸款的狀況;但德比卻宣稱,就算世界銀行凍結他資產,他一樣可以從台灣拿到金援。而我們外交部門未能體察情勢,仍執迷金錢外交的老套,可謂咎由自取。

第三、將責任全歸罪於中國的打壓,須加以導正: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打壓,是感到憤怒與不滿,但兩岸的外交戰不是從民進黨政府才開始,雙方已交手近六十年,陸委會憤怒的提出要中國道歉,豈有可能?外交是無形的戰爭,勝負是實力與用心的展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在今年四月與六月兩度訪問非洲十國,十一月還要大規模舉辦中非論壇,全面的深耕非洲,可見其用心之深。外交戰很殘酷、很現實,輸要檢討,只是找藉口,改善不了外交處境。

第四、沒邦交卻有深厚邦誼的國家,須加強經營:台灣花太多的心思在友邦身上,也花了太多的錢,陳總統十一月又要出訪扮聖誕老人,其實我們應該加強用心在沒邦交卻有深厚邦誼的國家,這些國家才是友情而非金錢的結合,例如新加坡、南非、美國等,偏偏我們的外交系統常去得罪這些朋友,什麼「鼻屎大」、「龜兒子」等絕妙外交名言層出不窮,豈非本末倒置。

我們以沈重的心情呼籲政府,尊重外交專業、重視外交人員的養成與任用、拒絕凱子外交、重情誼少談錢,此番外交挫折,正是給我們一個反省外交策畫與重整外交陣營的機會。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轉載-人生百事--人生需要什麼 文/星雲大師

人生百事--人生需要什麼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需要什麼?人生需要的東西太多了,打從一出生,人就需要安全,需要飲食,需要溫暖,需要母愛;長大以後,需要充實各種知識,需要各種物質,需要各種學習的環境,乃至需要朋友,需要愛情等。在那麼多的需要當中,人生最需要的是什麼呢?試舉四點如下:

一、需要有工作:人們常說:「人生要活得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到底在那裡?就在工作裡!人生如果沒有工作,難以展現生存的價值。世間上,有的人害怕工作太多,害怕辛苦、害怕麻煩;其實,一旦沒有工作,閒得無聊,不能結緣,生活又不濟,人生也就失去意義,所以人生需要工作。

當然,工作有種種的類別,有的是對社會有益的工作,有的是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工作,所以慎選工作很重要。我們要選擇於人有益、能為人服務、對人有貢獻、能為社會增加光彩的工作,這才是對生命有意義的工作。

二、需要有目標:人除了有工作還不夠,應該要有目標。目標有短程的目標,也有長程的目標。有的人設定的目標,只為一己的生存,也有的人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有的人為社會、國家之需要而立定目標,也有的人為了世界大眾之未來而努力。無論訂定的目標是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或是為國家,有了目標,人生的意義就會從中產生。

三、需要有願力:人不是為了三餐而生活,也不是為了五欲塵勞而來人間,更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人生而生存。人所以來到世間,是為了完成使命,為了實現願望。什麼是人生的願望?例如希望減少與社會上冤親債主的糾纏,希望遠離世間上的憂悲苦惱。甚至希望了生脫死,有的人發願完成自己、成佛作祖。佛教有所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不是讓我們念誦的,而是要去實踐 ;能夠付諸實踐,才能「有願必成」。

四、需要有善緣:人可以說:我不要錢、我不要名利,但不可以說我不要善緣。有善緣的人,走到那裡、做任何事,時常都會有「貴人相助」。例如:前往某個地方旅行,正當擔心目的地沒有一個認識的朋友,卻在到達時就有不相識的人前來招呼;走路迷失了方向,忽然有人說可以和他同行;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時找不到住宿的地方,馬上有人好心提供寄住之處;面臨失業的時候,剛好有一份工作等著有人去做。所以,平常要結善緣,才會有助緣。

人生需要的東西很多,但是如果沒有經過努力、結緣,就沒有辦法得到。因此,人生除了工作、目標、願力之外,能夠廣結善緣,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大。

轉載-人間萬事--人生八不可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生八不可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也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例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四維八德」,都是可以做的事;殺盜淫妄、貪瞋邪見等「五戒十惡」,則不可以做。除此之外,一般生活裡,還有很多不可做之事,茲舉「八不可」,說明如下:

一、說話不可無忌:人每天都要講話,講話要有所顧忌,因為一句話講了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來,所以每句話要說出口之前,必須想到:這句話是傷人?還是助人呢?是有益社會呢?還是擾亂大眾呢?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語言不可不慎。

二、利害不可不知:在人生的際遇裡,難免有一些對我不利,或者於我有利的事,我們都不可不知。如唐雎對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所謂不可不知者,如「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所以我們對於每日所遇到的各種利害關係,不可不知。

三、人情不可不顧:人與人之間,要靠情義連繫,如果對人無情無義,容易遭人詬病。因此,親戚朋友之間,有任何婚喪喜慶之事,應該有一些往來、表示,不可完全不顧情義。

四、財帛不可亂貪:錢財人人想要,所謂「見錢眼開」,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非法取得,也會惹禍上身,所以君子不取非份之財,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五、晨昏不可顛倒:有的人該睡覺的時候不睡,不該睡覺的時候倒頭大睡;「晨昏顛倒」不但有害身體健康,尤其與人往來共事,白天人家要辦事,你睡覺造成別人不便,日久失去因緣往來,終難成事。

六、輕重不可不明:凡事有輕有重,輕重不分,就是是非不明。更有甚者,本末倒置,以輕為重,以重為輕。有的人與人往來,把別人的事看得很重要,與自己有關的事,輕忽視之;也有的人,只看重自己的事,對別人的事毫不在意,如此都是輕重不分,必有麻煩。

七、感情不可亂愛:男女談情說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應該尊重。但是如果愛得不合道德標準,愛得沒有方法,沒有秩序,沒有對等,也不能亂愛。愛情是雙方的事,一般說,男有情、女有意,才能「來電」,如果一廂情願,或對方已提出分手,甚至「使君有婦」、「名花有主」,如此因緣不具,都應知難而退。

八、心意不可亂想:人的心意,可以「上天入地」,時而也可以在五大洲來去。心念之快,乃至世間的正念邪思,都是從「心」出發,所以我們要把「心」管好。「心」如同一國之君,心王不正,則下面的子民就會胡作非為,所以「制心一處」,非常重要。

上述「八不可」是人生明理、安穩之道,如果明知「不可」而強為之,則難有善果,所以吾人對此八事,「不可」不慎也。

轉載-六年任經濟部長的啟示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六年任經濟部長的啟示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宣布新一波內閣人事案,除了內政部政務次長因涉貪瀆遺缺補實、研考會主委由副主委真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財經內閣的調整,包括金管會主委由委員代理,證交所董事長由財政部次長升任,金管會代理主委接任櫃買中心董事長,而最特別的則是經濟部長黃營杉遭到撤換,由政務次長陳瑞隆接任。

此次經濟部長的更替,特別在於經濟景氣對策信號轉趨悲觀,而經續會的召開又引發爭議和衝突,物價蠢蠢欲動之際,國人對於台灣經濟的未來更充滿疑慮,因此,對於研擬和執行經濟政策的主管是否「稱職」,自然賦予特別的關切。尤其審視陳水扁總統任職六年以來,台灣的經濟表現確實乏善可陳,而財經人事的變動更是頻繁,兩者互為因果甚至演變為惡性循環,以至財經政策難以連貫,甚至財經政策都非財經部會或行政院可以單獨、客觀決定。

即以經濟部長為例,從林信義之後,宗才怡、林義夫、何美玥換到黃營杉,乃至於新任的陳瑞隆,幾乎是一年一任,尤其最短的宗部長任期只有四十八天,黃部長的任期約有六個月,也算是第二短的任期。除了任期短主要是因為「人選」的「不適任」而不得不下台之外,有些屬於經濟部體系出身的部長,卻也因為缺乏政治正確的判斷力,有時堅持財經專業的政策,反而不受政府的信任或垂青。人事既然不安定,政策當然不能有效執行、落實,經濟也就無以振衰起敝,受害的乃是台灣整體的競爭力和國民福祉,也難怪當初的經濟部長曾經說過「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因此,我們認為此次財經內閣的更易,即使陳瑞隆次長一路是由基層幹起,在財經專業的能力和經驗可以肯定,但是如果陳水扁總統不能做到真正的「權力下放」,有口無心地「拚經濟」,又受制於「意識形態」,繼續鎖國政策,兩岸不能三通,兩岸對立關係不能和緩,在用人方面不能「用人唯才」,「尊重專業」,誰來當經濟部長其實都一樣,差別只是任期長短而已。

須知,政府和執政黨滿意度如此低落的原因,除了在行為操守方面不能做到廉潔的基本要求之外,最主要還是在財經方面的表現實在是讓人民太失望。從陳總統過去財經人事的安排,以及對於財經政策容易受到政治干擾而搖擺不定來看,民眾不太相信陳總統會做到「權力下放」,從最近陳總統對於經續會所做的即可看出一端。因此改變的關鍵在於蘇貞昌院長,更在於蘇院長能否真切地體認到,「發展經濟才是台灣唯一的出路」,除了不能對政府體系內的貪瀆姑息縱容之外,更應積極地跳出意識形態的窠臼,敢於提出「國際化」、「自由化」的財經政策。

在台灣產業面臨升級和轉型的困境之中,在物價上漲壓力之下,台灣要避免被「邊緣化」,當前最主要的財經政策,就是對外要促進兩岸的三通,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吸引外資進來;對內則要講求清廉效率,改善投資環境,追求財政健全。

經濟部最重要的是部長,蘇院長何妨和陳總統權力一起「權力下放」,尊重經濟部長的專業,讓他全力拚經濟吧!

Friday, August 04, 2006

轉載-空間距離不是問題

空間距離不是問題
善良的人如喜馬拉雅山,
即使身在遠方,但聲譽到處傳播;
邪惡的人如夜晚射箭,
雖然近在咫尺,別人卻視若不見。

  給孤獨長者和郁瞿婁年輕時,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受教。郁瞿婁有位兒子,給孤獨長者有一位女兒。當兒女成年後,郁瞿婁就向給孤獨長者請求讓這對小兒女成親。結婚之後,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婁一家人對佛法毫無好感。有時候,他們甚至邀請裸形外道到家中來,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會要求她一齊向這些裸形外道禮敬。但由於害羞和不習慣見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絕。相反地,他告訴婆婆有關佛陀和他的殊勝。

  她的婆婆聽到脩摩迦提敘說種種佛陀的事後,急於想見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請佛陀前來家裡,接受供養。她就開始準備食物和其它供養品,一切就緒後,她爬到樓上去,面向祇樹給孤獨園,備妥鮮花,焚香,心中同時觀想著佛陀的殊勝德行,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世尊!我誠懇地邀請您和眾多比丘明日前來應供。願佛陀知道我的邀請。」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祇樹給孤獨園請佛陀於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養,但佛陀回答說,他已經答應脩摩迦提,明日將接受她的供養。給孤獨長者十分困惑地對佛陀說:「但,世尊!她並不住在舍衛城,而住在很遙遠的地方!」

  「不錯,但善良的人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卻像身邊的人一樣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到郁瞿婁的家去接受供養。郁瞿婁夫婦對佛陀的殊勝和莊嚴,十分感動,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供養完後,佛陀為他們說法。從那天起,郁瞿婁一家人都成為佛陀堅定的信徒。

獨處比較好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而不倦怠,
獨自調御的人,喜樂居於林中僻靜處。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丘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其他比丘不了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丘獨處是好事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