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8, 2006

轉載-兩岸經貿論壇之後用心拼 文 /人間福報社論

兩岸經貿論壇之後用心拼經濟吧



「兩岸經貿合作論壇」已於日前落幕,中共宣布農業、漁業、醫療、教育等十五項對台優惠利多措施。但是,執政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反應卻是「制式的」政治語言—「破口大罵」,什麼難聽話語都出現。

其實這些負面的反應,凸顯我政府對於中共的懷柔、籠絡攻勢,除了事前焦慮之外,事後仍是束手無策。尤其諸如「業者被迫參加」、「去政府化」的指控,讓民眾覺得不解,難道執政黨不知道經貿為何物,莫非不關心經貿合作會給台灣百姓帶來了什麼利益。

怪只怪政府這幾年來在統獨議題或意識形態上過度消費,拚經濟卻是有口無心,有氣無力,以致於台灣經濟淪於空轉、內耗,政治對立,社會不安,投資環境日趨惡化,節節敗退給競爭對手,讓百姓辛苦的過日子;也才會讓快速崛起的中共有機可乘,以經貿手段來贏得台灣民眾的好感。

反過來說,「去政府化」的說法,難道與執政黨的績效無關?政黨輪替之後,不但沒有讓台灣經濟繼續穩定發展,連基本的廉能表現都讓人搖頭。諷刺的是,幫台灣經濟找尋活路的竟然是在野的政黨,幫兩岸打開僵局的也是在野黨;在背後冷嘲熱諷,或是用「積極管理」扯後腿的反而是執政黨。也難怪,這次參與的企業家都是極具份量,而且橫跨藍綠,擺明是要「自力救濟」,甩開政治的束縛,擺脫政府的「說一套,做一套」。

唯今之計,執政黨真的應該好好用心拚經濟了。胡錦濤說的「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所稱的「中華經濟,經濟中華」的理念架構,其實就是兩岸當前最有交集的「共識」。透過兩岸共同「拚經濟」,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進而營造未來政治和諧的契機。

因此,兩岸經貿合作論壇之後,執政黨唯一挽回面子的辦法,就是藉著對岸釋出利多之便,順水推舟,做些對台灣百姓有實質利多的「接棒」動作。以十五點利多措施而言,對雙方都是互利互惠,僅有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需要政府協商,我政府何不展開誠意,撇開政治因素不談,趕快落實推動辦法,早點讓台灣奄奄一息的農漁和觀光產業注入活水。

由交流突破對峙的氣氛,打開僵局之後,接下來就可以直接談判「三通」,讓兩岸之間共同實現和平與繁榮,也就是和平發展經濟,共存共榮,讓兩岸人民可以共享經濟永續發展的果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