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默照禪法
西元十二世紀,在中國有兩位非常
著名的禪師:一位是臨濟宗的大慧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他提倡了話頭禪;另一位則是曹洞
宗的宏智正覺(一○九一—一一五
七年),他提倡了默照禪。我自己
則正好連接上了這兩個系統的法
門,當我在跟老師修行著力時,用
的是話頭禪,在六年的閉關期間,
修的則是屬於默照禪。這兩種禪法
對我來講,都有很大的利益及效
果,直到目前我還是在教授著這兩
種禪的修行法門。我初到美國的數
年期間,在禪七中指導的是數息觀
以及參話頭,到一九八○年便開始
在禪七中指導默照禪,並且講〈默
照銘〉,到現在已經講了十多次
了。
默照是先照後默,但是為何不
叫照默,而要叫默照呢?通常在任
何狀況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
叫做照。譬如說:「我在吃飯,我
在胡思亂想,我真煩惱,我真生
氣,我好快樂……」知道在做什
麼,是照,但不是在用功修行。因
為知道自己痛苦、不舒服、麻煩、
高興、快樂,但是不知道該怎麼
辦,那就不是在修行了。
若在修行時,發覺有這種種狀
況發生,馬上終止它,並且告訴自
己說:「我不要跟著它跑!」這就
叫做默。因此,默的工夫是對於所
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
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不再
被它們影響下去,也就是默其所
照,所以要倒過來,稱為默照而不
是照默。照是覺照,是心中知道自
己的心境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
果連對自己當下的心境是怎樣都不
知道,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
有一些人,整天嘰哩咕嚕的講
話,但是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
要講?在講些什麼?還有的人身體
會像猴子、小狗似的不斷在動,他
知道自己在動,但不知道為什麼要
動,這些都是沒有覺照的盲動。
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
麼,也清楚地知道心裡所產生的種
種反應是怎樣,但是無法控制自己
的心,有時候,希望想的事想不
到,不要想的事卻一直在想。
默的工夫,就是發現了這些心
裡的狀況時,馬上切斷它;知道有
諸相,知道有萬事,那是照。但是
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照,而在默照。
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要先默那個
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
時,則是默照同時。
一、方法
(一)調身修行的方法,就是用功
的著力點。
修行的觀念指導了修行的原則
和方向,修行的方法則是調息、調
身、調心的技巧。調身、調心,是
從調息開始,先把呼吸調勻了,身
體自然會舒暢,心念自然會安靜。
調身,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坐姿,
讓身體感到平穩、舒服、輕柔。
打坐姿勢的要領是,將身體的
重心感,放在臀部和墊子之間,脊
椎和後頸是垂直的,後腦、後頸、
直到尾椎骨為止,呈一直線。不要
彎腰駝背,也不要左曲右歪;坐的
時候頭頂與上空呈一條垂直線,不
要低頭或仰頭,下半身最好將雙腿
盤起,如果不能盤腿,交叉坐或者
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
雙手的手心朝上,左手掌在
上,右手掌在下,重疊置於腿上;
然後輕合嘴唇、舌頭輕抵上顎、輕
扣上下牙齒,眼球放鬆,兩肩、兩
臂、兩手均不用力,腰部挺直,小
腹放鬆;這是最正確的姿勢。
(二)調息正確的坐姿,可以使身
體穩定、心念集中,全身的氣脈循
環更為通暢。
重心的感覺,不在頭部或上
身,而是在臀部和墊子之間,身體
其他的部分則不去管它。眼睛可以
閉著,但是這樣很可能會打瞌睡、
有幻像、有幻境、有雜念、有昏
沉,那麼,可以將眼睛睜開百分之
二十,但是,睜開眼睛不是要看什
麼東西,或者用耳朵去聽什麼,只
是睜開而已,眼前的東西不需要去
注意它。
要練習將我們的心,用來享受
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能夠如
此,心有所寄,就不會用眼睛去
看,用耳朵去聽了。呼吸的感覺是
在鼻孔的前端部位,但是不要特別
去留心呼吸在進鼻孔之後是進到肺
部或進到哪裡;就是自然的平常呼
吸,不要控制它,不要故意使得呼
吸快或慢、深或淺,只要知道有呼
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覺就好。
這時你的心,就好比站在電影
院門口的收票員,收到一張票,就
讓一個人進去,至於進去之後是坐
在哪一個位置上,那就不是收票員
該管的了。有的人想控制呼吸,希
望呼吸越長越好,越深越好,這不
但沒有必要,而且會引起呼吸不
順、胸悶氣塞的副作用;也有的人
呼吸時注意小腹,最初開始能夠感
覺到小腹在蠕動,但是,這只能使
心一時間安定下來,卻沒有辦法入
定和開智慧。
所以,當橫隔膜下降時,呼吸
的深度可能會使小腹起伏蠕動,但
不要試著用意志去控制它蠕動,只
曉得呼吸的感觸是在鼻孔就好。也
許有人已經習慣呼吸在小腹的蠕
動,並且心境平靜,那麼可以暫時
用它,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後,就
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每次開始打
坐,都要把姿勢坐好,這是調身。
坐好之後覺得身體很舒暢,然
後曉得呼吸,享受呼吸,知道自己
的身體在打坐,而呼吸只是身體的
一部分,所有的感覺也都只是身體
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去注意某一
或某些部分。不去特別注意局部或
局部的狀況,不被身體的狀況、環
境的狀況以及心裡的狀況困擾,還
是保持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身體
是在打坐,這是「默」;曉得身體
在打坐,清楚地知道身體及周遭環
境的狀況,也覺察到心裡所產生的
雜念妄想,則是「照」。很清楚的
知道身體在打坐,也知道身體上的
狀況,但是不去管它,這便是「默
照同時」。
(三)調心默照修行法有四個調心
的層次:
1收心:把心從緣過去境以及緣未
來境的狀況,收到緣現在境的這一
點上。捨下過去境及未來境,是
「默」,緣現在境是「照」。
2攝心:是將收回的心攝於現前正
在用的方法上。也就是把心從過去
境及未來境中收回來,只緣現前境
之後,進一步將現前境的範圍縮
小,對於現前環境裡所發生的種種
狀況,雖然可能都看得到、聽得
到,但是不要被它們所影響而生起
情緒反應。
接著,很清楚地把現在的這一
念,既不被雜念、妄想、瞌睡所困
擾,也不要跟雜念、妄想、瞌睡纏
鬥,只要把心輕鬆而又綿密地用在
方法上,其他的問題就不會產生
了。不跟雜念、妄想、瞌睡纏鬥是
「默」,把心用在方法上是
「照」。
3安心:是將心念安住於正在用的
方法上。此時的心,已經可以不受
身心環境的各種狀況所影響,平
穩、安定、持續地在用方法。很清
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
自己已在平穩、安定的狀況中打
坐。清楚知道就是「照」,平穩安
定則是「默」。
4無心:是放下一切攀緣心,既不
執妄境也不求真境,但仍如常人一
般的生活,這便是《金剛經》的
「無住生心」,亦即《六祖壇經》
的「無念心」、「無相心」。從安
心而至無心,是持續用功,不斷地
放捨諸相,一直到了無心可安亦無
相可捨的狀況。
在這過程之中,收心的層次要
捨過去、未來;攝心的層次要捨雜
念、妄想;安心的層次要捨身心環
境正在發生的狀況;無心的層次要
捨妄、捨真,不執有無兩邊,也不
著中間。一如〈永嘉證道歌〉所說
的「不除妄想不求真」,但也不是
躲在無事窟中享受安逸,而是隨緣
攝化,悲智無量。
二、態度
修習默照禪必須遵守的基本態度有
三,那就是:發大悲心,放捨諸
相,休息萬事。
(一)發大悲心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夠
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如果要徹
悟,首先要發大悲心,然後才能夠
頓悟成佛,因此,大悲心就是無上
菩提心。既然發大悲心,那麼對任
何人、任何眾生,都不能有對立、
仇恨、傷害、疑懼以及嫉妒的心,
代之以包容、憐愍、體惜的平等愛
護、普遍救援,那就是大悲心了。
發起大悲心的目的,在於找到
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及體驗到各人的
本地風光。為了達到修行的目標,
就得從放捨諸相下手,雖然尚未見
到本來面目,尚未體驗到本地風
光,但是要練習著朝這個方向努
力。放捨諸相即是﹁默﹂,努力於
放捨諸相的練習即是「照」--這
就是默照禪法的入門方便。
(二)放捨諸相
放捨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
象,實際上就是無住心。心不住於
心理現象、不住於身體現象、不住
於環境現象。所有心內、心外的一
切現象,都是有的,但不要去執著
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捨諸
相。不住於任何一種現象,就是
「默」;知道所有的現象都是正在
發生中,那就是「照」。
所有的生滅狀況,都是知道
的,只是不去執著它,不因各種狀
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這就是放捨
諸相;但這並不是說,就像木頭、
頑石或者是死人那樣。了知任何現
象,是正常的人,這是「照」;知
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但不需去
憂慮煩惱,這是「默」。
在打坐中,了知有任何一種現
象出現時,能夠不起第二念,立即
就是默照同時的放捨諸相。如何放
捨諸相?就是從放鬆身心、安定身
心著手:第一,先把眼球放鬆,然
後將整個身體放鬆,頭腦不要去注
意什麼,也不要去思考什麼,只曉
得自己是在放鬆狀態。
第二,身體坐直,臉部的肌肉
放鬆、肩頸放鬆、臂不用力、手結
法界定印置於腿上,不再管它;後
腰放鬆、小腹放鬆,然後享受呼
吸、欣賞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
覺,其他的不要管它。
第三,進一步,心已比較安
定,雜念也少了,此時如果不清楚
體驗呼吸從鼻端進出的感覺,很可
能會打瞌睡。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
打坐的方法,很輕鬆地體驗、知道
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但不要特別
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
感受狀況,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裡的
反應,以及周遭環境裡正在發生的
任何狀況,你的責任只是曉得你正
在打坐。事實上,這就是提起默照
的方法,正在練習放捨諸相、休息
萬事。
(三)休息萬事
徹悟的人,我們稱之為無事道
人。道人,就是修行佛道的人,無
事道人是心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事,
既然自己沒有事,那還有什麼事
呢?事實上,對於凡夫而言,修行
和煩惱都是事,凡在心中有所牽掛
的,就叫做「事」。隨時隨地要把
心中的牽掛停止,心裡沒有任何牽
掛之時,雖也照常過生活,但那就
是休息萬事。
有位菩薩來參加禪修,尚未辦
妥報到手續,就接到他太太的電話
說,如果他參加禪七,她就要在家
裡自殺。於是這位菩薩問我說:
「師父!我該怎麼辦?」我問他太
太要自殺是真的,還是假的?他
說:「她過去好像也說過這樣的
話,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想我還是
在這裡打禪七,過兩天再看看會發
生什麼事吧!」
於是我跟他講:「我想你不必
看了,禪七期間你的心中老是牽掛
著:『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殺了沒
有?』還打什麼禪七呢?你心中有
事,太太說要自殺是大事,而且是
不得了的事,我看你還是回去
吧!」
請問諸位的心裡有事嗎?雖沒
有家人自殺的問題,心中也會牽掛
著很多很多的事,也許你們一邊打
坐一邊在想著許多之前和之後的
事,也可能想著:「默照禪能讓我
開悟嗎?能給我智慧嗎?默照禪何
時才能夠讓我斷煩惱呢?」有的人
可能沒有想到這麼多問題,只是期
待著平順地打完禪七,或者想:
「禪修期間會發生什麼事啊?再往
下會怎麼樣呢?」一類是期待、等
待,另一類是擔心、推測,這些全
都是「事」。
其實,修行就是用方法修
行,不要瞻前顧後,不要羨慕他
人,不跟他人比較、也不跟自己比
較,否則,便成不務正業的閒事
了。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
動,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當發
現鳥在叫、風在吹,蒼蠅、蚊子在
飛舞;或感覺到肩頸痛、腰椎酸、
皮膚癢;或者覺察心裡正有雜念、
妄想、邪思在浮動,這些都是現
象。被你發現了,便是「照」;發
現了之後,隨時放捨,就是
「默」。
事實上,是不可能沒有的,吃
飯、走路、打坐、睡覺、上洗手
間、打掃環境等,每一樣都是事,
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
事,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牽
掛在身上。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
了,可以有記憶,但不必牽掛;還
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畫,但不
要懸念;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
應者,全是閒事,必須隨時放下,
這就是「休息萬事」了。發現心中
有事,就是「照」;不討厭它,不
去管它,休息心中所有的事,則是
「默」。當你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
想而只有方法,便是正在修行默
照。
三、要領
修行默照禪的要領,首先就是
要放鬆身心,接著是曉得自己在打
坐,然後享受呼吸從鼻端出入的感
覺,等到心的狀況安定之後,便告
訴自己:「我的身體是在打坐!」
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但
請你不要去注意身體的某一個局部
是否有感覺﹖是否有負擔﹖只需知
道你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就好。
不特別去注意身體的某一部
分,不去特別在乎令你有興趣的念
頭,或特別去討厭令人不快樂的念
頭,只是不斷地說:「我知道自己
在打坐,我知道自己在打
坐……」,知道打坐,是「照」;
不被身體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覺所
困擾、吸引,也不被心裡的任何妄
念所影響,繼續不斷地只曉得:
「我在打坐,我在打坐……」,這
就是「默照」。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次第禪觀,是先修五停心,然
後修四念住。五停心有五種修行方
法,只要用其中的任何一種,就可
以停止五蓋;五蓋就是貪欲、瞋
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種覆蓋
善法的心理狀況。五停心觀就是:
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
觀、念佛觀。其中的數息觀,就是
先體驗呼吸在鼻孔出與入的感覺,
稱為隨息;如果昏沉及散亂難除,
即用數息觀,以此來停止那些麻煩
的五蓋心。
五停心是四念住的前方便,亂
心安伏之後,即修身、受、心、法
的四念住,由觀慧而進一步修三十
七道品,以證聲聞四果為目的。五
停心、四念住是次第禪修,從觀呼
吸、觀身體、觀心念入手,是次第
的修行方法。默照禪法,也是從呼
吸法入手,也是從觀身受著力。
因此,默照的修行方法並非有
什麼奇特,也不是中國人沒有根據
就發明的東西,它是以傳統修行方
法做基礎的。默照是從有次第到無
次第。有次第是身體放鬆,心情放
鬆,體驗呼吸、體驗身、受、心、
法,這是結合五停心的觀息和觀身
法門,進一步修四念住的。
默照禪不落次第,面對身、
受、心、法的任何現象,都採取不
要管它的態度,只是清楚知道自己
是在打坐。四念住的次第觀名為
﹁別相念﹂,整體的綜合觀名為
「總相念」。
禪宗是從總相念的基礎上,教
我們只管打坐,便是默照禪的入門
手段了。因為總相念是需要次第修
行,而默照則是一開始就教我們不
要管次第,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
的身體是在打坐,呼吸也只是身體
覺受的一部分,其他的問題不去管
它,知道、放下,便是直接而簡單
地在修默照禪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