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2, 2006

轉載--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 文/淨空大師

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答:要達到妄念不起的方法有很多,佛家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妄念不起是佛法任何一個宗派法門修學最後的目標,因為妄念不起就證果了,最低限度是證阿羅漢,更高的即成菩薩、成佛。所以,凡夫與佛的差別,就是佛無妄念;菩薩、羅漢無妄念,凡夫有妄念。

  妄念應如何克服?祖師大德通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種。一是「教理」。天天讀經研究教理,漸漸的覺悟了,了解事實真相,妄念自然消除。二是「參禪」。參禪不一定是打坐,身雖然打坐,坐得很像樣,心仍胡思亂想,根本無用。《六祖壇經》說:「何謂禪?何謂坐?」即是「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坐」,因此禪坐是有其意義,並不一定要有此形式。外不著相是不受一切外在境界的誘惑,外在「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見而如如不動,心不起貪瞋痴,此為禪坐。所以,大乘經說:「行住坐臥都是禪定」,禪定並非只是坐著,站著也是禪定,走著也是禪定。另外一種更方便的方法,也是最多人提倡的,就是以念佛修禪定。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修行的總原則。無論修任何法門,起心動念還受外在境界影響的,無論做任何的形式都是虛有其表,裝模作樣,皆非真實。必須要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為何佛教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金剛經》說得很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能得的是心,能得的心卻不可得。外在一切的境界是因緣所生法,凡因緣生法皆無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得的決定不可得。

  《大般若經》中「不可得」三字,佛重複了約一、兩千遍。閱讀六百卷《大般若經》時,全文可能還記不得;而「不可得」三字一定記得很熟,因為重複的次數太多了。正是教導眾生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妄想自然消除,亦不會受外在境界誘惑。任何外在境界皆是夢幻泡影,《金剛經》最後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稱心如意的好境界,是假的;再惡劣的境界,也是假的。外在境界一切歸於平等,心即清淨。順境不生歡喜心,惡劣環境亦無煩惱心,心永遠是清淨、平等,生活自然充滿高度智慧,即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了。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對澳洲同修開示-珍惜福報」21-7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