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1,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活 著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活 著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二十一世紀,有一個熱門的新興學說為人所重視,那就是「生命學」。生命學最大的意義,就是要「活著」。人要活著,才有意義;人要活著,才有作為;人要活著,才有語言、文字,以及各種文化的產生。假如生命不能活著,一堆枯骨,一座墓園,有什麼意義呢?就是活著,也要講究道德、人格、奉獻、歡喜;假如活著,沒有感覺自己的生命不斷在昇華,對別人也沒有任何貢獻,那麼又為什麼要活著呢?所以試論「活著」的意義有四:

一、有的人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當今之世,為自己活著的人為數最多。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強調人應該要為自己而活;但是為自己活著,凡事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所要,自己所得,豈不是太自私了嗎?這個世間是眾緣合和而有,別人製造了因緣,讓我們享有,而我只想到自己,自己之外沒有別人,這種人生觀對世間大眾有何利益呢?人活著的意義,是在給人因緣,給人幫助,如果我之外都沒有別人,這個世間有你無你,都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

二、有的人為別人而活,太辛苦了:為自己而活是太自私,為別人而活著,又太辛苦了。所以佛教都講「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自覺覺人」,重視自他兩利、自他共有。不過,一個人肯為國家而活,為家人、朋友、社會活著,為責任、意義活著,雖是辛苦,也是心甘情願,那是最為難得。現在社會上流行一首歌,歌詞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確實不錯。人活著的意義,要將個人的生命流入大眾團體的生命裡,共同為世間美好的未來,譜寫樂章;能夠將辛苦轉為成就,轉為活著的意義,那麼生命的存在就很可貴了。

三、有的人為理想而活,太空洞了:世間上,務實的人,勤勞負責,為己、為家、為人、為國而努力不懈,所有世間所得,十方來十方去,都用於回饋社會大眾,最有意義。但是有些人,只為自我空洞不實的理想而活,凡事喜歡唱高調,虛浮妄想,不切實際,於人絲毫無益。如東晉時代的玄談,在歷史上為人所詬病,就是因為空洞不切實際。

道家主張「清淨無為」,也讓人批為消極遁世。佛教的菩提心,能以菩提心出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把理想與實踐合而為一,那才是活著的意義。

四、有的人為使命而活,太沉重了:世間上有一些能人、智人,他們秉持聖賢之心,抱持使命之感,如理學家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為了使命感,活得很沉重,但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有生命,我們的生命是活著的,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價值,就應發心立願,願為國家社會,為人民大眾而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轉載- 正視檢察官「不合作運動」 文/人間福報社論

正視檢察官「不合作運動」



法務部不顧檢察官民意、公然違反程序正義、強行調動檢察長的行為,各地檢察官已發動連署,發起「不合作運動」,希望被指派為新任檢察長的檢察官拒絕到任。

目前已有幾位「檢察長」響應「不合作運動」,提出辭呈婉拒就任新職,我們希望所有被指派為檢察長的檢察官們能夠抗拒政治力的介入,展現司法良心,為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展開自救運動。

在民主政治,三權分立的精神是讓司法權可以獨之於立法及行政之外,且以司法來防治、監督行政與立法的不公、不法。但台灣長久以來,司法權一直被行政權所操控介入,在民進黨尚未執政前,輿論也對此問題一再批評,要求司法人員能夠硬起來,擺脫行政權的不當干預。

可是,在民進黨執政後,我們並未看到台灣的司法權能完全獨立於行政權之外,相對的,反而變本加厲讓行政權無限擴大,公開公然的直接介入司法權。更令人扼腕的是,一些司法高層為著自己的權位,甘於屈就權貴,向不當的行政權低頭,使台灣的司法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中。

近幾年來,一些有志於司法改革的基層人員,不畏權貴勢力威脅,堅持司法人員良知,用心辦案,讓人民開始對台灣司法改革燃起希望之火。無奈,位居高位的司法首長,卻是頻頻對有心改革的司法人員猛澆冷水,此次檢察長大調動便是明顯一例。

檢察長調動原本就有一定的程序,必須經過檢審會全體委員三分之二出席,過半數同意始可;但法務部卻公然的違反程序,明明未超過半數出席,卻宣稱開會結束並已做成決議。此種踐踏摧殘程序正義的惡行,竟然在全國民眾關注下,公然違法上演;如果基層司法人員也默許這樣無法無天的行為,則未來如何要求民眾守法呢?又如何讓人民相信司法審判是公平呢?

所幸,台灣的基層司法人員對司法的獨立性尚有所冀望,也堅持自己的司法良知,無畏政治力的強行介入,發起「不合作運動」,並積極推動修改法院組織法。

然而「不合作運動」必須由這些在違反程序正義下,被任命「新職」的檢察長共同來支持。我們知道,檢察長一職可以讓有心執行司法正義的檢察官更可以發揮所長,打擊犯罪,但是,如果他們是在違法不義的程序下就職,則如何讓他人相信他們是正義的代言人呢?

現在基層的司法人員已在連署「不合作運動」,希望這些新任檢察長不要就職。我們希望這些檢察長能夠聽到基層司法人員的良心呼喚,在他們為後盾的支持下,勇於桃戰、對抗行政威權的違法亂紀。

此次「不合作運動」若能夠成功,將是司法權對抗行政權強行介入的一大勝利,也是指標性的勝利。將會讓人民相信,台灣的司法改革是有希望的,我們再次呼籲這二十六位新任檢察長勇於拒絕,讓台灣司法的改革從「不合作運動」開始,也讓他們成為司法改革史的真正「檢察長」。

轉載-《人間萬事》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才,是人才;財,是錢財。世間上,人才重要呢 ?還是錢財重要?我們是要人才呢?還是要錢財?試說如下:

一、要人才不一定要錢財: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任何團體的發展,先要有人才。例如,一個國家只要有人才,就能提升國力,就能推動各項政策,就可以發展各項建設;反之,只有錢財,不會運用的話,錢財也會敗壞國家社會。所以,培養人才為重,有了人才才會運用錢財;只有錢財,錢財買不到智慧,光有錢財,不容易培養人才;錢財容易賺取,人才難以獲得,所以無論在那裡,人才比錢財重要。

二、要法財不一定要發財:人都希望要發財,但是有了世間的財富,更要有真理的財寶。世間的財富能解決物質的生活,真理的財富能發揮精神的成就;世間的財富有用盡的時候,真理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例如,你有幾億的家產,但是財富乃「五家共有」,頃刻之間,再多的財富都不是我的。但是真理的財富,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不管走到那裡,只要我有慈悲,我有般若,我有忍耐,我有自在,這些真理的財富都屬於我所有。

三、要才力不一定要財力:為人在世,可以欠缺財力,但不能缺少才力。人為財死,錢財招來殺身之禍,時有所聞,所以不一定要擁有很多的錢財。但自己有真實的才力,思想上的才力,智慧上的才力,救世的才力;不管那個時代,那個國家,那個家庭,那個個人,只要有才力,不怕未來沒有希望。

四、要善財不一定要橫財 :財富不是不好,就等於拳頭,可以打人,也可以幫人捶背,所以錢財要變為善財、淨財、通財、共財,這樣的錢財,才有價值。例如,自我個人的錢財,能公之於大眾,成為共有的財富;現在的財富,能培養未來的功德財富,成為永世的財富。所以世間的財富並非不好,只要是善財,多多益善;但是橫財,也就是不義之財、不當之財,只會招惹災禍的財富,不要也罷。

五、要通才不一定要專才 :現在社會上很重視專業、專才,不可否認,現在社會發展,高科技專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社會普遍還是需要通才,不一定非專才不可。因為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多元化的社會,所以只懂得某一項專業的專才,就如古代的書呆子,只曉得鑽牛角尖;如能通達各種學問,所謂「一理通,萬理徹」,懂理科,也懂工科,懂哲學,也懂文學,懂地理,也懂歷史,懂經濟,也懂金融。一個國家能有一些專門人才很好,但是多一些通才,也是重要。

才、財,都很重要,有人才也有錢財,有錢財也有人才,才財兼具,當然很好。不過仔細推敲,才、財孰輕孰重?魚與熊掌,皆吾所要也,當兩者不可兼得時,捨魚而取熊掌,所以「財」可貴,「才」更可貴。

Friday, March 30, 2007

轉載- 人生的五種關卡──超越生命中的關卡(上) 文/聖嚴大師

人生的五種關卡──超越生命中的關卡(上)

大致上說,人生的關卡有五種,第一是生活的問題,第二是感情的問題,第三是失業的問題,第四是健康的問題,最後一個是生死的問題。
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要糊口,一個家庭之中,有大有小有老,如果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人病倒了,又沒有銀行存款,是不是生活就成了問題?
愛情也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希望有下一代的傳承,因此要戀愛、要結婚,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是那麼簡單。人的感情很微妙,並不是說他娶不到太太、她嫁不了人,兩個人就可以在一起、結婚了。

曾經有一個老太太,女兒要嫁人,她不同意,結果她跑來跟我說:「我的女兒很不孝順,她要嫁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後來,她的兒子要娶媳婦,她也不喜歡女方。結婚之後,這位母親就和兒女斷絕關係,直到下一代出生,老太太又來跟我講,「孫子是我兒子的,外孫是女兒的,我都要;但是女婿、媳婦,我不要。」「結婚是兒女的事,不是你非管不可的事。佛教徒是讓人歡喜的,要慈悲喜捨,把你的女兒捨給女婿,把兒子捨給媳婦,不就快樂了。」她聽了我的話,現在全家過得非常和樂。
很多人都知道男女之間的關係叫因緣,卻不知如何解釋「因緣」兩個字。其實,因緣是互相的,互相共同努力才成因緣,只有因沒有緣,是無法建立情感的。
第三種失業的問題。高失業率是今日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如果失業了還有飯吃,不影響生計,還不至於痛苦;失業後還可以試著找其他工作,或者做一些非營利性的工作,像是當義工;也可以趁機多學點技藝,總是會有事情做。
第四種有關健康的問題。影響健康的因素,有身體的、環境的,也有心理的,假如因為環境不好,導致身體有病痛,可是心理非常健康,那還算是健康的人;但如果因此感到不幸福、痛苦,埋怨社會不公平,就是心理不健康。
在漢文裡,「痛苦」兩個字通常連在一起,好像說會痛就會苦。事實上,痛是生理現象,苦是心理現象,痛不一定會苦。心理不快樂、不平衡,所以會苦,可能連帶也使生理機能害病;而有的人雖然身體不好,但是心理很健康,這樣的人不會影響自己的生命品質,也不會影響他人的;如果身體健康,心理卻不平衡、不健康,就會影響到自己,甚至連累到周遭其他人。
第五種是生死問題。凡是有出生,就註定必然會死亡,如不能面對這個事實,便是生命中最大的關卡;如果能將死亡視為永恆時空中的一個片段,死亡並不等於生命的中斷,而是另一個起點的開始,並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起點,就不會成為關卡了。
是不是所有人都公平?──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結的好緣愈多,我們所得到的福報愈好;
結的惡緣愈多,所得到的惡報也就愈多,
如果相信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到:
所有人實際上都是公平的。
世界上是不是所有人都公平?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是否得到父母相同的對待?夫婦生活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兩個人食量是不是相同?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人生在世,絕對不可能完全平等。
曾有一個母親帶兩個女兒來見我,大女兒長得很漂亮,二女兒長得很醜。她的二女兒對我說:「師父,我的母親不公平,把我生得這麼醜,把我的姊姊生得那麼漂亮!」她的母親則說:「我是被冤枉的,你本來就醜,跟我有什麼關係?」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有的家庭全部罹難,有的只留下一個人。我到災區慰問,有一位先生問我:「師父,佛教不是講因果嗎?可是我和家人一生從沒害過人,為什麼會家破人亡?」
達賴喇嘛曾說過,假如你願意相信,我們人有這一生、有未來生、也有過去生,就不會認為生命不公平。我們在這一生以前,曾經也有生命的過程,在過去生之前,尚有許多的過去生;這一生,只是生命過程之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非常短。而從這一生到未來生,如果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到天國,一定還會轉生為人,或者是投生到其他眾生道去。
這就像是我們過去生借了債、欠了錢,這一生要償還,這一生不還,下一生還是要還。或者我們過去生中,曾與其他人結緣,結的好緣愈多,我們所得到的福報愈好;結的惡緣愈多,所得到的惡報也就愈多。如果相信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所有人實際上都是公平的。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在過去生許了願,願意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健康、生命、財富等等資源來幫助人,而且願意生生世世奉獻,這是發菩提心、菩薩願。從大乘佛法講,發菩薩願、菩提心的,都是從凡夫開始。凡夫在這一生或過去生發了助人的願,可是轉生之後,記不得過去曾經發的願,而願的力量,還是持續到這一生來。所以有一些人受苦受難來幫助其他人,自己覺得不公平,事實上這是他們自己發的願,但是忘掉了。
我有一個在家弟子,當年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必須剖腹,孩子生出來以後非常難帶,病多且常常吵鬧。他的母親跟我講:「師父,這是討債鬼,我不知道過去世欠了他多少?」
「錯了,這是小菩薩,妳也是菩薩。」我說:「小菩薩是來度你的,是來成就你修忍辱波羅蜜,成就你能夠有更多的慈悲心,所以是菩薩;而你過去世發了願,要度眾生,而且是度難度的眾生,所以是大菩薩。」
擔心,多餘的折磨──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候,
如果懂得佛法、相信因果,就不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要我們得到兩種利益,第一種叫做「現法樂」,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我們身在哪裡,只要用佛法就能得到平安、喜悅,這叫「現法樂」。
第二種是「解脫樂」。所謂解脫,是指從煩惱中釋放、從生死中出離,進而得到解脫。若從廣義地去解釋,不一定涅槃之後才得到解脫,生活之中,只要運用佛法的方法和觀念,一時間不受煩惱的困擾,就是一時間得到解脫。
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候,如果懂得佛法、相信因果,就不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有一次,一位居士為我開車,他的駕駛技術很好,車開得很安穩,但是在途中遇到一輛飛車,差一點被撞到,還好他反應很快,趕緊閃躲。當時全車的人都在尖叫,但他們看我沒反應,於是問我:「師父,您看到沒有啊?您怎麼不怕啊!」
「怕有什麼用!已經撞到了,怕也來不及;沒有撞到,也已經過去了,還需要驚怕什麼呢?」
小心謹慎是需要的,擔心恐懼是多餘的。前年(二○○三年)底,我到了以色列,當地經常發生巴勒斯坦激進份子的恐怖攻擊事件。我在那裡有一位弟子,我問他:「你們生活在這裡,覺得恐怖嗎?」他說,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自殺炸彈的攻擊,所以經常生活在恐懼之中。我告訴他不必恐懼,「並不是每一個以色列人民都死於恐怖事件,在醫院病死的人,反而比在恐怖事件中死亡的人數更多,對不對?」他說:「是。」
幾年前,台灣曾有一架飛機在空中發生爆炸,但幸運地只炸了一個洞。當時飛機上所有乘客都非常恐慌,因為人在半空中,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其中有位乘客剛參加完法鼓山的禪七,就跟大家講:「緊張沒有用,大家趕快念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就沒事了。」他自己念觀世音菩薩,全飛機的人在緊張之中,也跟著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像喊救命似的。結果,飛機平安地降落在機場。
其實,念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也好,或者是禱告你們所信仰宗教的神,也都有用,那能使我們的心一時間安定下來,不致於那麼恐懼,就可以比較平安。如果大家心有恐懼,以致張惶失措、盲目逃生,那飛機上的乘客可能就麻煩了。
我們出生的時候,大致上就註定了什麼時候會死亡、在何種情況下死亡,這是因果。不必擔心死亡,擔心是多餘的折磨。沒有錯,我們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但是死亡沒有臨到之前,不必擔心;果真臨到的時候,擔心也沒有用啊!
(待續)
●本單元文章同步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文/聖嚴大師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師地論》卷五七也說︰「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云︰「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為眾生中忍。」同書卷一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欲法,是為法忍。」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圖: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蘇坊竹蕨類 薛惠芳 菩薩攝影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因果法  文/聖嚴大師

因果法 

接著我們來講「因果」,因果是從因緣而來的。從「前與後」的關係看,叫作因果;從「彼與此」的關係看,叫作因緣。你和我的關係,他和他的關係,彼此之間發生關係叫作緣。由現在的緣,連接上過去的緣和未來的緣,便是三個時間和位置的兩重因果關係。
諸位想聽佛法,結果來農禪寺聽聖嚴講「因緣果法」,這是因果。諸位都聽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話,種時叫因,得時叫果;好人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一定有壞的下場。若僅從現在一生來說,因果論是不容易說服人的,佛法所談論的因果,必須是三世的兩重,並且是從現在的三世,追溯過去的三世,推展到未來的三世。
我們現在的三世是指這一生的時間過程:昨天、今天、明天,乃至往上有父母、祖先,往下有子子孫孫;過去的三世是指我們自己在此生未出生以前,無量世中的每一個時間的過程中,在何處做何事、遇何人;未來的三世是指這期生命結束以後,來生、再來生以後的無窮來生所接受到的一切。
如果僅僅講現在生的三世,是沒有辦法講得合理的。有的人做了很多的善事,積很多的陰德,可是沒有親生的兒子來繼承其遺產;有的人出生於窮苦的家庭,甚至有一雙為非作歹的父母,他自己卻是社會佼佼者,乃至是國家的忠貞志士,這種例子很多。因此,在人間能夠大富大貴、連續數代的,很不容易。以其興衰之間,似有因果,然非定則。如果把因果觀念延伸到過去三世及未來三世,對現在所遭遇到任何不幸,都不會怨天尤人;對於現在所得的成就和幸運,也不會覺得驕傲和炫耀。

遇到倒楣不如意的事會心平氣和;遇到平步青雲,一帆風順的時候,仍會虛懷若谷、謹慎小心。只要時時努力,不必擔憂未來的前途。如果你現在不求努力改進,因循怠惰,既來的惡運不易除;已有的好運不會久,壞的會更壞,好的不會再來。若對今生所有的遭遇,平心靜氣的接受它,且繼續不斷的改善它,一定會有無限光明的前途,就在前面等待著我們;不僅僅是天堂或極樂世界,最後還能成佛。就如同我們將一分一毫的小錢,慢慢地存起來,日積月累,到最後甚至於可開一間銀行。所以我們的功德智慧都是從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逐漸累積起來,最後功德圓滿就成佛了。
相反地,因與果也不是必然的,剛才我們提到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實則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也不一定得豆。記得我在日本求學時,曾遇到一位大居士給我一筆錢。我問他:「你是不是要我替你做什麼?」他說:「因為我在求學的時代很窮,靠別人的資助才完成學業。如今我有了力量,也以同樣的心態來贊助別人求學。」這種情形叫「同類因得同類果」,因為前人對他怎麼做,他對後人也怎麼做。當時我告訴他:「我是和尚,不可能很富有,將來大概無法以財力幫助他人。」他說:「法師,你將來並不是以錢布施,而是以佛法做布施,以修行去化世。」這是「同類因得異類果」。

如果助人不求回報,不懷任何目的,是種有漏的因,得無漏的果。什麼是有漏、無漏呢?我幫助人,而別人真正得到物質上、精神上的利益,將來他們也會給我回饋,來幫助我;這好像是做投資生意,種何因得何果,這是世間法,是有漏的。如果不求果報,那便做了善事而不以為有善事可做,雖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這種情形對眾生而言,是有的,是種有為因得無為果;對佛菩薩來說,是既未種因也不得果,名為無漏因與無漏果。
有因不一定有果。如果我們將任何一粒種子放在倉庫裡,不去理會它,它是永遠都不會發芽的。若種因以後,不加以培植、照顧和保護,那麼這個因等於沒種;甚至將稻種存放數年後,再去播種,發芽的比例便會減少;光播種而不給予陽光、空氣、水及肥料等外緣,也難有結果可見。所以我們曾做過的好事,也必須繼續不斷地培養它,才能結成善果;若不加悉心的照料,而任其枯萎,是非常可惜的事。
反過來說,做惡事也不一定有惡報。很多人自認為業障深重,想學佛很難,更何況了生死,因此,乾脆不學佛不修行,這就錯了。佛經裡有一段比喻說:麻園裡有很多的草籽,草籽會發芽長出草來,但由於麻很高大,草雖長出來,但得不到足夠的陽光及露水滋潤,不久,也就慢慢枯萎了。同樣地,我們雖然有業障,若能不斷地修行,且在修行的過程,業障也必然會起現行,可是,由於不再造惡業,且不斷地增強修行的力量,慢慢地也能將重罪轉為輕報;本來應該被砍頭的,因為修行的關係,結果被竹竿或樹枝打一下就算了;或者造了地獄因,當受地獄報,卻因修行很努力,結果害了一場重病就抵償光了。
再舉個例子:我在美國的道場,後院雜草叢生,拔不勝拔,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有一位洋弟子為了曬坐墊,將一塊三夾板平放在院子裡,結果他忘記將板子收回,一直放了三個月後我回美國時,才叫他收回。當他將板子拿起來時,發現木板下寸草不生,連草根草種子,都腐爛光了,而木板外四周是雜草成堆。淨土法門說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以後,等到花開見佛之時,業障也就消掉了。我們有很多的業障,只要至誠懇切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定能生西方,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那些業障就沒有機會萌芽受報,慢慢地業的力量也就消失殆盡。
因此,種因不一定結果。但要想讓已種的因不結果,有二種方法:1.種善因而不繼續努力,因就不會結果。2.種惡因卻繼續不斷地努力修行,則惡因也不會結果。所以講因緣一定要講果報,講果報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如果是絕對的,那麼眾生就無法成佛了。但是在凡夫地,是沒辦法逃避因果,唯有努力不懈地學佛修行,才有辦法離開因果報應。一般人怕閻王、怕死、怕下地獄,閻王是真的存在,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所招感來的。因此,閻王是緣,不是因,我們不造因則閻王奈何不了我們的;我們造了業,就是沒有閻王,也會跑出一個來。諸位,我們如果站在緣的立場,那麼我們就不會造罪因,為什麼呢?因為「無我」。一切的一切都是為別人幸福,如此還會有我嗎?所以,要做緣,不要做因,我們要不怕業果,就怕自己不能不造業因。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講於農禪寺)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本文摘自<<拈花微笑>>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活不下去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活不下去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生命是寶貴的,人總應該要活下去,但是當前社會,有些人走上了絕路,甚至有的青少年也想不開,逃避活下去的義務,真叫人想不通。佛經講「人身難得」,欲得人身的機會,如茫茫大海裡的一隻盲龜,百年才游出水面一次,能夠剛好把頭套進一塊破了洞的浮木,這樣的機遇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如此難得的人生,為什麼要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活不下去的原因,往往不在於外境的艱難壓力,而在於自己的求生意志不強,或是不懂得好好愛惜正常的生命。試舉「活不下去」的原因如下:

一、違法犯紀:語云:「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有的人作奸犯科,違法亂紀,偷盜搶騙,擾亂治安;因為危害到社會大眾的安全,自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輕者被判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鋃鐺入獄;嚴重者強制與社會隔絕,不能過著正常的生活,自然活不下去。

二、天災人禍: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免不了與天災人禍搏鬥,諸如洪水氾濫、山崩海嘯、地震颱風,或是嚴寒酷暑,瘟疫橫行,乃至饑饉連年,戰爭不斷。這許多天災人禍,在地球上的每個地區不斷上演。每當一次的災情發生,總有許多生命犧牲,財產損失,所以人在求生過程中,更需要有宗教的信仰,希望在信仰中減少一些災難。

三、求生無計:雖說天無絕人之路,但是有的人也會感到求生無計。例如,既無親友的因緣幫助,也無祖先的遺產庇蔭,加之自己沒有專長能力,尤其一些好逸惡勞的人,對工作沒有興趣,只是苟且偷生,所以在世態炎涼的人間,就會感到活不下去了。

四、債務壓力:人生有多少本錢,做多少事業。然而有的人貪心不足,希望自己的事業愈做愈大,一時過分自我膨脹,估計錯誤,大打如意算盤。

然而商場如戰場,到了事業不順的時候,只有借債維持。一個人一旦債務纏身,現在的銀行大都為大戶操縱,已不若早期的慈善事業;當借貸無門,而債主一再上門,或是法院的傳票一直逼著你,這時很容易想不開而以一死了之。事實上,人不能一死了之,只有徒然造業,因為自己連累親朋好友、事業夥伴,讓他們受害,讓很多人活不下去,豈不更增自己的罪業?

五、情愛煩惱:世間上的金錢逼人,情愛也會害人。愛得正當的,恩恩愛愛、甜蜜無比;愛得稍有差錯,重婚、強暴、妨礙家庭,或者因愛生恨,做出不智之舉,都會讓人如同作繭自縛、飛蛾撲火一樣的喪身失命。世間上,愛本來是維繫生命及倫理綱常的要素,但是眼看今日社會,為愛而活不下去的人,不知凡幾。

六、業報現前:世間上有些人之所以活不下去,是由於往昔世中的業障現前,因此遭遇橫禍,死於非命。人可以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也可以在病院裡與惡疾奮鬥,但真正業障現前的時候,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端,就會讓人求生不得,只有抱憾終生。

其實,人之所以活不下去,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因緣。人在世間,要靠因緣才能存在,例如沒有父母的因緣,不能出生;沒有師長的因緣,不能受教育;沒有朋友的因緣,不能得到資助;沒有農工的因緣,吃飯穿衣從那裡來呢?所以當我們吃一碗飯時,當思來處不易;穿一件衣服時,須知物力惟艱。世間緣生緣滅,一切都要靠因緣才能生起,但因緣也會消滅,所以我們要給人一些因緣。培養因緣,有因緣就能活下去,這是我們應該明白的道理。

轉載- 新聞倫理淪喪的省思 文/人間福報社論

新聞倫理淪喪的省思



台中黑道份子周政保,日前在媒體上亮槍恐嚇的新聞,不只令警政署大為光火,民眾看了也大為咋舌,黑道居然如此猖獗。令人訝異的是,電子媒體卻當做頭條新聞,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續播出,而報紙也泰半不落人後,當頭條新聞刊登。如今真相大白,是當初率先播出獨家消息的TVBS記者負責掌鏡拍攝,新聞界在不加深思的情況下有志一同為匪張目。

此一新聞事件有點像是「薛球嗆聲」光碟事件的翻版。槍擊要犯薛球,以自拍的光碟寄發媒體向警方嗆聲,媒體也都當做是重要新聞刊登,這次亦不例外。但周政保的嗆聲和薛球的嗆聲,在本質上不同。周政保是對著黑道老大,而且周並非知名黑道人士或是警方通緝的要犯,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實在是莫名所以,說穿了顯然就是為了收視率出賣靈魂。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周政保嗆聲的光碟,居然是記者負責掌鏡,而TVBS從中部新聞中心到總社都被矇騙,當做重大獨家新聞處理。雖然TVBS已經做了處分,將記者和中部新聞中心特派員開除、新聞總監記大過,並且向社會大眾道歉,但是在國外如果發生類似新聞做假的事件,總編輯一定去職。

比較令人遺憾的是,TVBS除了為造假事件道歉之外,並沒有對於播出此一「為匪張目」的新聞道歉。這個新聞事件的本質就是為了爭收視率、為了市場而罔顧社會責任的一個典型錯誤示範。其他各家電視台和報紙在TVBS播出之後也大力跟進,這顯示了整個媒體生態的噬血性格,只要有新聞,既不深究其來源,也不考慮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媒體身為公器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

其實從新聞本身而言,就算光碟片是黑道自己所拍攝,媒體在播出或是刊登時,也應有所節制,甚至要以批判的角度來報導,而不是以頭條新聞大篇幅的刊出,讓黑道有很暢通的發聲管道,還振振有詞的在全國觀眾矚目下耍槍嗆聲。以小見大,當前許多新聞的取捨,其實都是考慮收視率或是發行量,很少考慮到社會公益或是道德責任。

以政治新聞為例,光是所謂的「四大天王」已經連續播出了幾個月,每天都是如何喬民調、誰跟誰配,這種一黨之內的事務和民生有何關係?民眾每天忙於自己的生計唯恐不及,那有餘力管你黨內的茶壺風暴?但是,媒體只是目光如豆的聚焦於此,懶得多再去發掘一些有意義的新聞。媒體可以說已淪落為收視率的奴隸。

當前的媒體倫理已經是全面淪喪,政府掌控媒體、政客操作媒體,如今連黑道也把手伸進媒體,而媒體卻自甘於被操弄。閱聽人本來有相當大的自主能力,可以唾棄劣質媒體,但是閱聽人卻寧可邊罵邊看,助長劣質節目的橫行。不只是新聞節目品質低劣,現在各台的綜藝節目、談話節目,有那一台具有社會教育意義呢?媒體的集體墮落,已經成為社會的另一個災難,媒體難道還不知道反省、加強自律嗎?

Thursday, March 29, 2007

轉載- 有邊與無邊  文/聖嚴大師

有邊與無邊 

「邊」是界限、範圍、領域、階段等的意思。從空間講,這個講堂是七千平方英尺,雖然很大,但仍限於此數,四面的牆壁門窗,便是它的邊際。從時間講,這次的演講,是自下午二點至五點,除了主持人的歡迎詞,主辦單位的介紹詞,還要留四十分鐘給諸位發問。我能利用的不足兩小時,王明怡君的粵語翻譯,又佔了其中的一半,真正由我演講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這也叫作有邊。只要有空間與時間的範圍,無不是有邊;時空的相加,稱為宇宙,不論它有多久多大,多短多小,均未脫出有邊的世間。
從有形物體的存在,知有空間;從物體的移動變化,知有時間。從時空所得的經驗之累積,稱為知識,時空既有限,知識當然也是有限,知識限於執著空與有、善與惡、對與錯的兩邊。凡為有限,便不能無敵,唯至無我無相,不取不捨,始稱無邊無限。佛世有一位大學問家,他以為世間學問無不盡知而且精通,甚至將他的腦袋及肚皮用銅箍箍起,怕其學問過多而發生爆炸。他聽人說,佛陀是一切智人,是大覺智者,他很不服氣,便去找著佛陀辯論。他對釋尊說:「究竟是你知得多還是我知得多,讓我們來比一比。」佛陀問他:「如何比法?」他說:「任你出個題目,我都可以向你保證,一定將你駁倒。」佛說:「那倒好,我沒有題目,就是我的題目,你來辯駁吧。」結果,那位大學問家,竟然黔驢技窮,瞠目以對,無法測知佛陀的智慧究竟有多高深了。

執有,是有邊;執空,則是空邊。空有二邊,都是有邊。依仗知識,因為執著;沒有知識,更屬荒唐。佛法教人不執二邊,也不捨二邊。當然,此非和事佬式的折衷主義,也非騎牆式的中道主義,而是把有與空的二邊為我所用,我卻不為有與空的二邊所綑。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本文摘自<<拈花微笑>>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四安、四要、四感 文/聖嚴大師

四安、四要、四感
主持人(以下稱「主」):我們知道法鼓山在提倡「心五四運動」,什麼是「心五四運動」?法鼓山為什麼要提倡這項運動?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很多人都會說,我們的社會環境、家庭或某些個人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裡卻不知道,所以多半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認為很多問題的產生,主要關鍵應該是個人的觀念、認知與價值觀,從佛法的立場來說,就是「心」的問題。

如果是心有了問題,則無論是用科技、制度、法律等種種方法來改善,都只是暫時的轉變,根本的問題還是存在。因此,我們特別提倡從「心」來改變,心改變之後,所有的問題就可以正本清源。最初我提出「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從心的觀念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心的觀念改善了之後,就會如佛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自己的心是清淨、安定的,那麼環境也不會有問題。

之後我又提出「心五四運動」,以此具體實踐心靈環保。它是改善心靈、轉變心靈的五個項目,每個項目有四大重點,分別是「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以及「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其實,「心五四運動」的基礎就是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以及自然環保的「四環」,而心五四運動便是為了來實踐、完成這四環的。
 
#四安一體,同樣重要

主:請大家談談對四安的看法?

侯文詠(知名作家,以下稱「侯」):其實要做到這四點並不容易,一般人總認為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這四方面的完成,似乎要建立在成家立業的基礎上,但這樣的基礎往往充滿了比較。例如別人有車,我們就要有車;別人有事業,我們就要有事業。但生命中很多事情未必盡如人意,不是凡事都能比得過別人的,如果不斷的競爭,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自己迷失了。

因此我常在思索:到底要如何去安?真的能夠安嗎?後來我發現,這種凡事要和別人比較的「安」是有問題的。但如果要把這個「安」回歸到本質,又該拿什麼當座標?似乎要等一切都定了之後,遇到困難、挫折、歡喜或成功時,才會有比較寬容和舒服的心態。從這個角度來想,這四個安才會比較實在。

陳鴻(廣播電視主持人,以下稱「陳」):有一句話說:「萬法唯心造」,如果人能夠反觀自省、明心見性,清楚瞭解自己的欲望、價值在哪裡,自然能夠累積更多的自信。一個人如果有自信,就不會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就會更懂得珍惜。

我也發現,很多人安心的方法來自於少欲少求,他們懂得惜福,能把生活中的得與失界定清楚。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走到一種自求簡樸、自我富足的生活,但還在努力當中。

主:大家覺得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有沒有先後順序?

林隆旋(唱片製作人,以下稱「林」):我想法師所講的安家,應該不僅指小的家庭,也指大的社會。如果能對社會、他人多付出一些關懷,自己的欲望和煩惱也會跟著減少。所以我認為這四者之間沒有順序,它們都很重要。

#以慈悲智慧判斷四要

師:如果能掌握原則,這四項其實是相同的。能夠安於業,表示心是安的;能安於家,心也會安;身體能夠平安,心當然也會安。如果心不能安,其他的就不能安;任何一樣不能安,表示你的心也不安。

師:至於四要,很多人多半都是「想要」,而不是「需要」。現在台灣社會豐衣足食,我常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當然可以要,想要的不重要。如果經常以此提醒自己,家裡的廢物可能會少一點。

主: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該怎麼釐清需要和想要,能否談談這部分?

林: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因為往往需要的東西很容易得到,而不會珍惜;想要的東西不容易得到,而會產生煩惱。譬如買車子,因為我住在郊外,平日都自己開車。前一陣子因為車禍把車子賣掉,現在需要再買一部車。在考慮買車時,我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化很多。

有時候覺得,我只是需要一部代步的車子罷了;有時候則虛榮心作祟,藉口基於安全考量,需要一部堅固的車子,而通常這種車子都很貴。但自己是佛教徒,相信因果,所以安不安全與車子名不名貴好像關係不大,於是念頭又轉回需要的層面。車子到現在還沒買,就是還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掙扎。

侯:有個朋友的說法與法師所講的四要很類似,他說:「富有的人是能力大於欲望;窮人則是欲望大於能力。」我有一個朋友,從以前就瘋狂地喜歡收集古畫,他會帶朋友到家裡看收藏,花很多錢去收集,似乎一生就為此活著。有天晚上,他半夜忽然醒來,看著那些蓋著雍正、乾隆及許多印章的字畫,忽然想到,將來這些都會到別人手裡,自己只是在幫別人保管罷了。

有了這個體會之後,隔天他便開始逐一把這些字畫賣出去,然後把錢捐出去作慈善事業。家裡的牆壁從此乾乾淨淨,他說這是海闊天空。我很佩服他,因為雖然東西少了,但負擔也少了,心也得到了自由。

陳:我和同年紀的人比起來,想要的東西其實不算多,因為我常覺得,應該追求比較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有很多人因為物質或名牌而得到喜悅,這是可以體會的,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又落入另一種空虛。

師:其實想要和需要之間的確很難釐清,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用智慧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需要和想要,用欲望就很困難。如果當下沒有這樣東西不行,就是需要,沒有這樣東西也可以,這是想要。當一個人貪得無厭時,不妨念一句「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就可以減少對欲望的追求。

但如果只說「想要的並不重要,需要的才要」,也可能變得非常消極,凡事得過且過,這也會有問題。因此,還要再提到「能要」;能要就是付出自己的智能、體能、資源而得到的,得到之後分享給他人,不一定只為自己而要。

至於什麼是該要?則要看當時的狀況。雖然你能要,但要了之後別人會難過、痛苦,這就不該要,也就是要用慈悲心來判斷。因此,用智慧和慈悲來判斷,就能很清楚知道什麼是需要、想要、能要和該要。

主:從法師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能要和該要,基本上是要跳脫小我,從大我來思考。請大家就這部分談談你們的看法。

陳:我們常依個人的能力去填補欲望,但欲望會擴大。如果我們能隨時反觀自省,就能過簡樸而富足的生活。

侯:有個長輩告訴過我,大部分的人都是乞丐,都在乞求物質的生活;還有一些人雖然高官厚祿,但每天還是在質疑,為什麼別人不尊敬我、不愛我,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乞丐。我們或多或少會不自覺向人乞求,但這是不是能要或該要的呢?我的母親曾講過一句有智慧的話,她說:「人老了就不要去煩惱別人愛不愛我們、關不關心我們,而要去思考我們到底愛什麼、關心什麼?」

#感恩是四感觀念的開端

師:所謂的四感,就是感恩、感謝、感化與感動,其中感恩是四感觀念的起始。

我對周遭的人經常心懷感恩,不論是從正面或負面幫助我的人,我稱他們為「順緣」和「逆緣」,順緣是善緣,逆緣也是善緣。一般人認為順緣才要感恩、感謝,而逆緣則是打擊與傷害,但如果能用「心」來轉變它,逆緣也會是善緣。我雖然經常處於逆境中,但逆緣給了我歷練的機會,使我成長,因此我對逆緣也感恩。

其次是感謝。見了面要常說「對不起」、「謝謝你」,不管別人幫了你多少忙,你碰到他時對他說聲謝謝,對方心裡一定很歡喜。至於感化,我們常聽到:「某某人要送到感化院」、「某某人要感化他一下」,還有人告訴我:「法師,某某人有問題,只有你能感化他。」可是,感化的意義並不是這樣的。

最近有位父親帶了他的兒子來見我,他父親對他說:「他是我的師父,你要叫他師公。」做兒子的沒什麼反應,我告訴這位父親:「你叫我師父,也許是因為你從我這裡聽到、得到了些什麼,但你的孩子從來沒有從我這裡得到過什麼幫助,要他叫我師公,沒道理!」這孩子聽了猛點頭,回家之後告訴父親:「這個師公還不錯,我要再去找他,因為他的想法和我一樣!」因此所謂的感化,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和觀念使人感動。其實我並沒有幫助這小孩什麼,但他受到感動,才可能歡喜而願意叫我師公。

主:這「四感」是否有層次上的順序呢?

師:沒有一定的順序,但應該經常心存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和煩惱,等於是感化了自己,進而能感動他人、影響他人。

主:是不是請各位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陳:以感恩來說,因為我曾經失去一些機會,甚至曾遭遇身體病痛,失而復得之後,我更懂得感恩。至於感化,我在生命過程中,也經歷過幾次的職場轉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學習,我都得到了借鏡,這是對我自己的感化。此外,我也尋找到一些真切的價值觀,並因為身體力行,而與許多朋友有了共鳴,我想這也是無形中的感化。

侯:從我當醫師開始,大部分都是別人對我感恩、感謝,久了之後,我就變得比較不敏感;直到我擔任主治醫師,負責癌症末期病患的疼痛控制後,開始有了改變。我剛當上主治醫師時,因為可以穿上長袍,帶著住院醫師回診,感覺很榮耀。

記得當時我常去看一位很年輕的病人,每次去看他,他都有些起色。因此我很喜歡去看他,並且請住院醫師調整用藥,使他的病況好一些。後來這位病人安詳地過世了,在整理他的床鋪時,才發現過去我開給他的止痛藥他都沒有吃。這件事讓我有了很大的體悟。我那麼驕傲地教導住院醫師,來顯耀我的用藥多麼高明,可是我的病人卻用他的感恩去烘托一個年輕主治醫師的榮耀,雖然他實在不願吃那些止痛藥。

這件事讓我很感動,讓我學習到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去關心病人,應該感恩的人是我。後來我就不太把別人對我的感謝當成理所當然,覺得應該花更多心力去盡我的本分,以回報他們。此外,我認為「四感」是一體的,當你有那樣的心情,你的行動自然會改變,當你的心量開始改變時,你會發現,每個人都那麼有趣,世界是那麼寬闊。

林:從感恩出發,後面三者自然而然就成立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好的人,譬如父母教養我們,我們對他們感恩是很自然的。但是在面臨一些逆境時,譬如有人打擊你、罵你,甚至像我前一陣子出車禍,全家差點毀於一旦的情況下,要用什麼方式去對待這些可能殘害我們心靈和生命的人呢?想請教法師。

師:這確實很難,但逆境已經發生了,不妨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中國有個寓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失馬究竟是好是壞不一定,重要的是能否善用逆境,這就需要智慧。要感恩差點讓全家毀於一旦的車禍,當然很難。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不去感恩而選擇瞋恨,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所以,不妨這樣想:你還留有一條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至於能否有所謂的後福,就在於觀念的轉變。本來對人世間充滿了幻想,這時候可能就會踏實理性一些;也有一些人在家庭遇到變故之後,例如生離、死別、大災難等,而覺得人生更有意義,真正體會到人生是什麼。雖然物質生活並不因此好轉,甚至更壞,但是他的觀念轉變了,他已經知道人活著的意義何在,這就應該感謝了。

主:我們如何從生活中來融會、運用這「四感」?

侯:有時所謂的敵人或憤恨的對象,或許只在特定的時空,換了時空,彼此可能就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此,如果凡事以感恩的心來看待,結果就會不一樣。

林:從輪迴的角度來看,我們不知道已經輪迴了幾千萬輩子了。我常想,某個人可能曾經是我的父母或小孩,某個人可能曾經是我最好的朋友。每當我面對逆境或憤怒、憎恨某人時,我就想,他可能是我多少輩子前的母親,當時一定很照顧我,或許現在他是以這種形式來幫助我,這時我的怨氣就會消弭一些。

陳:不論面對什麼樣處境,一旦當事情過去之後,都應該是個經驗,而不是包袱,可以繼續給自己更多的信心而勇敢地走下去。當下惜福才是幸福,每個人都應該感恩、感激所有的一切。

師:當我們的人生遇到順境或逆境時,試著用感恩的心來對待,可能會讓自己心裡平安一些。遇到順境時若不心存感恩,就容易得意忘形,忘了別人對你的幫助和付出,也很可能就會忘了回饋,這樣路是走不長的。遇到逆境時,不失望而心存感恩,就不會被逆境所摧殘;逆境的確是傷害,可能會使你痛苦,但若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逐漸轉變自己的心,就會讓自己更堅強。

內心不存怨恨、懷疑、妒忌等情緒,等於化解了心中的煩惱,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了自己之後,你的一言一行,在與人相處時自然就能感動人。

(二○○○年四月十六日、四月二十三日、六月十一日)

<遇到逆境時,不失望而心存感恩,就不會被逆境所摧殘;逆境的確是傷害,可能會使你痛苦。但若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逐漸轉變自己的心,就會讓自己更堅強。>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什麼是佛法? 文/聖嚴大師

什麼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脫法。但是有很多層次,有淺、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脫,不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
解脫什麼?脫苦。有人對我說:「我不要佛法來解脫,我不覺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問他:「你要不要得到稱心滿意的工作機會?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個把有出息的孩子?」他說:「假如做得到的話,通通都要。」我說:「那麼你想要什麼,是否就能像天人一般,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隨心所欲,都能得到呢?」他說:「當然不能,我還沒有成仙哩!」我說:「對了,你要高薪高職的工作,要不要努力呢?」他說:「要。」我說:「努力是否辛苦?」他說:「當然。」我說:「你為追求美慧的太太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追到手呢?」他說:「一下子就追到的女孩子不夠味,經過千辛萬苦追到才能回味無窮。」我說:「你追太太,追得好辛苦啊!」他說:「現在已經追到了,辛苦已經過去了。」我問:「你太太生了孩子,從呱呱墜地,直到長大成人,要花多少心血呢?撫養不易,教養尤難,對嗎?」他說:「是的,沒有做父母之前,不會知道父母的辛勞,教養孩子是件苦事,總括來說,天下父母心,就是苦心。不過,孩子也為我們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呀!」我說:「你講來講去,還是苦時多、樂時少。」請問諸位:「你們苦不苦啊?」合理的苦不是壞事,只要我們知苦而接受苦境的鍛鍊,菊花傲霜,梅花耐雪。受苦的代價,便是美好的前程。
苦有三類:1.生活的苦,2.心念的苦,3.無知的苦。
1.以修善積德,解脫生活的貧病之苦
佛法教我們修善積德,多做好事,結果可以大富大貴、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眷屬和樂、受人愛戴、諸事順利。這就離開了身體病痛,也離開了夫妻吵架、兒女不孝順、找不到工作,以及遭人輕視、得不到幫助等的苦楚。請問諸位,你們之中,哪一位的家裡,從來沒有吵過架的,請舉手(結果無人舉手)。又請問,俗語說:「家家有一本什麼難念的經?」是不是《阿彌陀經》、《金剛經》或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呢?我希望你們家家都念《阿彌陀經》、《金剛經》、〈普門品〉,那麼,那本難念的經就會容易念得多了。
2.以修行禪定,解脫心念的煩惱之苦
我們的心念是不容易控制。昨天在多倫多大學演講後,有位西方人問我:「無法讓生活步調走上有紀律的人,能不能從佛法得到幫助?」我說這是通常每一個人都會發生的問題。我們不能控制自己,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他卻做了再做;不應該想的,他卻自然而然地想了又想;有時候能控制不去做,卻不能控制不去想。失戀者、失眠者,最能體驗這種痛苦。嗜酒、嗜煙、嗜偷盜、嗜邪淫者,乃至嗜偏食者,都會有這種心不由己的痛苦經驗。
最近我去訪問一位紐約州立大學的教授時,他招待我到他的家裡用茶點。他患有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但當他太太離座他去時,他便馬上偷偷地在桌上拿起一根香蕉,三兩口就吃完了。我問他:「你明明知道它對你的健康有害,為什麼還要吃它呢?」他說:「我知道,可是還是很想吃,沒有辦法。」他又解釋給我聽:「你可知道?有時候糖尿病患者,沒有糖分補充也是不行的。」
我想在座的你們大概多是這種人吧?當然,不一定是害了糖尿病,對不對?做爸爸的有沒有做一些不讓小孩子知道的事?應該讓小孩子對爸爸有一個好印象,對嗎?可是你絕對不是你孩子印象中那樣的好爸爸。因為你的心不受控制,無法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必須用禪定的修行法來幫助你,使你從種種的誘惑及刺激中,得到解脫。
3.以修行智慧,解脫愚癡之苦
佛說,三界眾生是可憐憫者!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什麼?不知道他們生活是為了什麼?更不知道將來究竟變成什麼?不僅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往何處去,即使在從生到死的過程中,也渾渾噩噩、迷迷茫茫。強者巧取豪奪,弱者苟安偷生,究竟由何因,獲得如此果?現在造作種種因,又將獲得什麼果?他們不知道,甚至遇到了佛法,也不願接受,所以說眾生是愚癡的、剛強的。
愚癡者承認愚癡,尚不算壞;聰明人不以為自己愚癡,則更加可憐了。
聰明人所知者是知識,知識卻不等於智慧,凡有自我中心作依據的任何知識,都不是智慧。知識分子最易犯的通病是自恃、自傲、自是、自我肯定,這些雖是對於自身所持學問及見解的信心所不可缺者,卻是一種堅固的執著心態。既有所執著,便遠離了智慧。知識可用學習、訓練、研究及生活的經驗而得;智慧則是擺脫了自我中心的人我愛瞋等的煩惱之時,所產生的直接觀點,但也完全不同於直覺的反應。直覺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智慧則青是青、紅是紅、黑是黑、白是白,歷歷分明,清清楚楚,只是不把自我放到所接觸的事物中去,也不把事物和自我對立起來,故無所謂主觀,也無所謂客觀。無我、無相,而法相宛然,才是智慧的領域。
●本單元文章同步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本文摘自<<拈花微笑>>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什麼叫作易行道和難行道? 文/聖嚴大師

什麼叫作易行道和難行道?
「易行道」和「難行道」,都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首先出現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介紹菩薩的修行之道,有難、易兩種。如世間行路,以步行走陸路,比較吃力艱難;乘船行水路,比較省力容易。難行的菩薩道,是指勤行精進;易行的菩薩道,是指以信心為方便而致不退轉位。
龍樹所說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稱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彌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薩名號。至中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卷上,則鼓吹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稱為易行道,宣揚彌陀的他力本願,乘佛本誓願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則將難行道稱為聖道門,易行道稱為淨土門。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則標出「自力聖道」與「他力淨土」,來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之不同。

可見,龍樹菩薩所說的易行道,是以稱念諸佛菩薩來求生十方淨土。而中國及日本的淨土行者,則以修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仰仗彼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到了彼佛淨土之後,由於所見所聞,都是阿彌陀佛說法教化的設施,耳濡目染,無非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比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階不退。
不過若全仗佛的願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轉位,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因在彼土無緣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離煩惱,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薩功德。故雖容易,卻有迂迴之感,必須等到位階不退之後,再到世間廣度眾生,以修足菩薩的福德,福慧圓滿,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勝方便,較便利自信不足、罪業深重的怯懦眾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並鼓勵他們學佛、念佛。
所謂難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於在因地時發了無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說,發願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據《瓔珞經》說,修行信心,須經一劫、二劫、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然後進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祇劫的開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點;過七地是第三阿僧祇劫的發端;十地滿足,三大阿僧祇劫修畢,成為等覺菩薩。例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等,再過百劫即登佛地,這便是難行道。在此期間,捨生受生,做無量布施,修無量供養,親近無量諸佛,在眾生之中,永遠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日積月累,我執漸漸消融,福慧時時增長。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祇劫修滿之前,都是凡夫。依天臺宗的解釋,信心成就之前,稱為外凡,初住至十迴向位,是內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薩,是有我的,是有眾生可度的,是有煩惱可斷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於對三寶的信仰堅定,對自己的信心篤實,所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業障、煩惱障、種種報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險,所以叫作「有退」。經常進進退退,有時信佛修行,有時又離開了佛法。然其一旦曾經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種下了成佛之因,不論此因的力量強弱,總還有機會再度,乃至於再三再四地從八識田中顯現,使之繼續修學佛法。到了信心不退之後,從成佛的時間上講,已經確定;從受苦受難的程度上講,則風浪越來越強勁,前程越來越艱難,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難行道。中國的賢者、豪傑,不是也有「鼎鑊甘如飴」的襟懷嗎?菩薩受苦難,是出乎他們的願力,不是業報。這樣的難行道,對菩薩而言,是正常的修行過程。
不過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據《觀無量壽經》所示,九品蓮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條件,即有修三福業及發菩提心的菩薩行,故也不是全賴彌陀的他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他力救濟。

◎圖: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蘇坊竹蕨類 薛惠芳 菩薩攝影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文/聖嚴大師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離婚的問題,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確的根據。不過,佛教主張婚姻的美滿及婚姻的責任,既然結為夫婦,結婚之後,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盡各的責任,佛教嚴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數是由夫婦之間的不能互守貞節,夫妻之間既然都能堅持不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張破鏡重圓;所以,佛陀雖不許比丘弟子們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許可比丘們為「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四分律》卷三)。因為,男女的離婚,對於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對於兒女的撫育,更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根據這一論點而言,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不過,佛經中也沒有說離婚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萬一由於感情的衝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於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離婚的,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欲的理由而離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故也是罪惡的。因為,夫妻的離異,最倒楣的是他們無辜的兒女。

在中國的古俗,男子喪妻可以再娶,稱為續絃,以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喪夫,唯有守寡終生才是值得表揚的美德,這種「貞操」的觀念,實在是由於輕女重男的習尚而來。在印度,並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馬法典》而言,主張丈夫他往六年而仍不得其音訊者,妻即可與其他男子通。佛經中的俗人出家時,必先捨其妻子,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是允許的,也是道德的。
◎圖:法鼓山植物-內門竹 薛惠芳菩薩攝影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怎樣活下去?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怎樣活下去?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經講「人身難得」,生命無比的尊貴,人好不容易來到世間走一遭,應該好好的活下去。但是有的人因為遇到人事、情愛、財務等困境,整天煩惱愁悶,覺得活不去。因此,不由得讓人想到,人要活下去,確實需要具備一些條件,例如:

一、要有錢財:俗語說:「一錢逼死英雄漢」,生活是很現實的,每日食衣住行,樣樣都需要有錢才能打點,沒有錢真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錢的悲哀不只是生活艱難,有時生了病,沒有錢付醫藥費,甚至有的人需要緊急開刀,卻因為無力繳交保證金,因此延誤就醫,生命就這樣枉送了,所以活下去的第一要件,非錢財不能救命。

二、要有物質:有了錢財,也還不能解決人生全部的問題,錢財必須能變換成物質。例如,冬天到了,要有禦寒的衣物,夏天來臨,要有遮陽蔽雨的房舍,甚至吃飯要有碗筷,睡覺也要有床舖,所以生活上的資生物用,也是活命的要件。

三、要有安全:人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有了,但是如果生命朝不保夕,每天都在擔驚受怕中過日子,活得有什麼意義呢?所以生命的最大需求就是「安全」。人不但要預防自然災害,還要防備社會上的各種陷阱,才能安全的生活。

四、要有健康:生命獲得外在的安全保障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有健康的身體。一個全身病痛不斷的人,活著也非常辛苦,所以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平時不僅生活要正常,觀念尤其要正確,如此才有健全的身心,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五、要有愛心:生命不是一己所有,生命乃宇宙眾緣共同成就而存在,所以每個人對世間、社會、他人,乃至對自己都要有愛心。甚至要把愛人的心昇發為對眾生的慈悲,能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能活出「同體共生」的最高生命價值。

六、要有因緣:人生在世,不能獨自存在,舉凡食衣住行,無一不是仰賴社會大眾的供應;有了眾緣成就,人才能生存。因此,大眾給我們因緣,我們也要給別人因緣,如果每個人都能為國家社會創造因緣,這個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進步。

七、要有智慧:每個人的生命,同樣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活得既充實又有意義,有的人活得糊里糊塗,甚至苦苦惱惱。此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有無智慧。現在有很多人活不下去,想不開而自殺,就是缺乏智慧來解決困境所致,所以智慧的重要,由此可知。

八、要有信仰:信仰才是最真實的生命,世界上的宗教很多,每個宗教的教主我們不一定要信仰他,但不能不信仰自己的良心,不能不信仰因果。信仰是道路,信仰是紀律,信仰是秩序,有信仰才能把三世的生命貫穿起來,有信仰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信仰的層次,從邪信、不信、迷信,而到正信,尤其不能不知也。

人要活下去,應該具備的條件很多。以上所述,更是不能不具。

轉載- 政府豈可視媒體為禁臠 文/人間福報社論

政府豈可視媒體為禁臠



台視公司民營化近來鬧得沸沸揚揚,三月二十六日,政府以官派的董事長賴國洲私買台視股票為由,將其撤換。台視日資股東富士電視台旋即在賴國洲陪同下召開記者會爆料,指新聞局長、經濟部長連袂宴請富士台代表和有意入主台視的特定財團人員,席間當面要求日資把台視持股賣給該特定對象。消息一出,朝野譁然,新聞局長頓成眾矢之的,台視公開招標作業也因而被迫延期。

綜觀上述過程,賴國洲和相關首長似乎都未能堅守應有的分際,以致引起非議。另外,要求外資撤股倘若處理不慎,可能引發強烈反彈,嚴重斲傷政府威信,甚至釀成國際風波,不可掉以輕心。

民進黨從在野時代就力主黨政軍退出三台,去年一月四日,更主導立法院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賦予政府退出台視、華視併入公視集團的法源。這項舉措本係要讓電子媒體脫離黨政軍等威權的桎梏,還給媒體清新的營運空間,主其事者理應秉持超然的立場謹慎處理,卻一再發生「裁判兼選手」的角色錯亂問題,無法令國人及外資股東信服。

賴國洲先生既然是官股支持的董事長,理應全力配合政策,以公正態度辦理台視公司公開釋股,竟然被指藉身分之便,結合友好搶購日資持股,成為台視最大的股東。挾此「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籌碼,在公開標售階段,乘勝追擊以高價搶標,其他競標者將難以抗衡。

行政院為杜悠悠之口,當機立斷更換台視董事長,讓賴國洲先生恢復單純的選手身分,已屬亡羊補牢。詎料,類似「裁判組長」身分的新聞局長,在邀宴台視的日資股東代表時,竟然不避瓜田李下之嫌,邀請可能參與台視競標的特定團隊代表同席,被日方指稱公然為該特定團隊拉票,還說該團隊所屬的報紙「是執政黨最值得信賴的媒體,由該報來接手掌控台視會是最佳選擇。」

倘若日方所言屬實,無異表示政府偏愛特定媒體,違反黨政軍退出電子媒體的承諾,與台視民營化的初衷背道而馳。尤有甚者,政務官涉嫌為特定對象護航,縱無利益輸送,但「順我者昌」的心態也絕對不是一個民主進步國家的政府所應有。我們呼籲政府必須嚴肅看待此一事件,否則未來必然風波不斷。

至於台視日資股份撤離問題,自去年十一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限定半年內出脫後,日資富士電視即派員來台了解公股釋出狀況,以及要求撤資規定是否有強制性、是否有法律救濟管道等。主管機關可引用先進國家通常禁止外人投資無線電視媒體規定,懇切要求外資退出,但出售給誰則純屬民間商業交易行為,應予尊重,毋庸「政策指導」,更不可粗暴干預。

富士電視台數十年前投資台視公司,係因我國擬發展電視事業之初,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俱皆缺乏,政府乃引進日方團隊。縱然外資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也應遵守國際自由貿易和尊重既有投資原則,誠意協商,使其光榮「功成身退」,才是英明政府作為。現竟傳出官員涉入說項,當政者必須嚴正處理,並以超然公正立場處理招標,才能走出控制媒體的威權陰影。

Tuesday, March 27, 2007

轉載- 聽民進黨候選人辯論有感 文/人間福報社論

聽民進黨候選人辯論有感



日前舉辦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由於呂副總統質疑主辦單位的公正性,結果只有蘇貞昌、謝長廷、游錫三位前任或現任的行政院長參加。可惜的是,這幾位「天王」的辯論,淪為爆料攻訐和發誓表態的大會,民眾看到這些角逐者彼此冷嘲熱諷,搶著比較誰效忠陳水扁總統多些,誰又曾經「逼宮」……等「黨內私事」。不知就裡,還以為這些人是在競選「黨主席」,否則怎麼從頭到尾都沒有端出有關國計民生的「牛肉」來?還是這些人心中只有當總統的夢,只想對偏民進黨的選民作個交代,卻從來不在乎全民的福祉?又或者,這些曾經身居最高行政首長的天王們,拿不出亮眼的成績單,因此只好往意識形態打轉,談些路線之爭?

仔細分析,好像每一種情況都有可能,而此次辯論會的場景也再次「坐實」了民眾早已存在心中的「定見」,那就是現在的執政黨實在是「拚選舉很行,治國卻沒有半項」,說穿了,就是不知經濟為何物,所以只會搞些正名、修憲、拆銅像、拆圍牆等無助於經濟發展或民眾福祉的噱頭。

問題是,這些過去身居要津的總統職位角逐者,遲早要面對全國的民眾。例如,對陳水扁總統親信家族所犯的貪瀆案的看法,本來就是關於大是大非的判斷,沒有忠誠與否的問題。因此以表態獻媚取勝者,雖然過得了深綠這一關,在格局和人格上已經自我矮化,全國民眾恐怕不敢委以「國家領導人」的重任。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競逐大位者,好像離民眾愈來愈遠,竟然不知台灣民眾其實最關心的不是路線、忠誠的問題,而是誰有能力把台灣的經濟搞好,帶給人民更好的日子。就天王們可以讓人聯想到「拚經濟」的政績來看,恐怕除了每到選舉時期就搞得如火如荼的「置入性行銷」廣告,諸如「八一○○,台灣啟動」、「二○○八,六年國發計畫」,以及近來由行政院長親自上廣告的「大溫暖、大投資」等口號之外,民眾切身的感受是「完全相反」,包括實質所得好久沒有增加,經濟成長率落在亞洲最後,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國際競爭力節節敗退等不堪聞問的政績。

更矛盾的是,除了呂副總統在中央沒有行政經驗外,這些競逐大位者,有的當初也是和財經部會首長一樣,官位還沒坐穩就下台的「苦主」。自己究竟是政績乏善可陳,或是違逆總統旨意而下台,固然只有自己最心知肚明;但是六年內換了六個財政部長、六個經濟部長,金管單位紕漏連連,以致於財經政策無以連續,民眾無以適從,這些閣揆們難道就不用承擔責任?自己都不能幫專業的財經首長講話撐腰,又如何能夠領導國家財經大計?

因此,我們呼籲競逐大位的天王們,認清自己參選是要作全民的總統,不要把格局設限在「政黨」的意識形態框架內,也不要濫用行政資源作不公平的廣告競爭。天王們何不拿出一個「真正的領導人」的氣度和格局,提出拚經濟的成績單,趕快端上財經政策「牛肉」出來吧!

Monday, March 26,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打 鼾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打 鼾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的行為,可以給人歡喜,也可能惹人討厭,例如嘴巴說話,一句話能讓人心情愉快,也可能令人氣憤難消;一個動作可以贏得別人讚美,也可能遭人批評。

人的行為,有時不能單憑個人的好惡,率性而為,因為行為表現出來,就和別人有了關連,就可能影響他人,當然也會引起別人不同的觀感。

例如,有的人睡覺時會打鼾,求學時同學不願和他同住一間宿舍,外出旅遊時朋友不喜歡和他同房共住,當兵時同袍也不樂於跟他同排,為的都是睡覺時的鼾聲,因此遭到眾人嫌棄。其實這也難怪,那一個人不希望在寧靜的環境中睡個好覺呢?偏偏你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鼾聲大作,讓人睡不安眠,自然會遭到別人的排斥。

打鼾的人自我也很苦惱,因為這也不是他故意如此,有的人是因為身體上的問題,例如鼻子不通,或是喉頭結構差異,乃至睡覺時習慣用口腔呼吸所致。但是不管什麼原因導致打鼾,由於睡覺時鼾聲會擾人清夢,因此儘管有的人平時為人溫和敦厚,做事循規蹈矩,卻還是遭人嫌棄。

睡覺時會打鼾,怎麼辦呢?茲提供幾點辦法供打鼾的人參考:

一、睡覺時打鼾,多數是因為用口腔呼吸,空氣進出時振動口腔後方的軟顎,於是發出一陣陣「呼嚕呼嚕」的聲音來;如果能夠養成習慣,睡覺時閉起嘴巴,用鼻子呼吸,就可以減少打鼾。

二、有的人睡覺,習慣用嘴巴呼吸,是因為鼻子不通,這時應該請醫師治療,保持鼻子暢通,讓出入息均勻,就可以減少鼾聲,所以禪坐的調息,對於治療打鼾,也有助益。

三、睡覺時,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因為有的人睡覺時鼻子不通,跟頭部的姿勢不正有關,因此讓自己的頭部放平,保持舒適的狀態,不但睡眠品質好,也會減少打鼾。

四、一般說,睡覺時仰睡呼吸比較不順暢,容易打鼾;如果能夠弓身側睡,保持呼吸器官的氣流通暢,就如佛教所謂的「吉祥臥」,也就是以右手作枕,能夠保持睡時的心地清明,減少做惡夢,也能消除打鼾。

以上打鼾的毛病,雖然是個人的小事,但在團體中過著群居的生活,實在也是一大困擾。因此,在人際往來密切的這個時代,避免鼾聲擾眾,於人於己,也不能不注意及此。

轉載- 財富與愛情 文/人間福報社論

財富與愛情



昨天女畫家陳香吟女士畫展揭幕,媒體蜂擁而至,為什麼?因為與郭台銘沾上邊。

台灣首富郭台銘的情事,被炒作成為台灣最熱門的新聞之一,日昨有媒體報導郭台銘與女星劉嘉玲交往過程中有一億元金錢往來,郭台銘首度公開發表聲明鄭重否認,郭台銘表示社交往來原屬私人事務,引起媒體大量關注無端造成社會紛擾深感不安,他說名譽乃人的第二生命,深盼媒體朋友慎重報導以正視聽。

此事牽涉到兩個很重要的視聽,一是媒體分寸的掌握,另一是社會對愛情價值觀的認知。

近幾年,台灣媒體變成「八卦」宣傳品,各種八卦劇歹戲拖棚,媒體宛如吃了八卦搖頭丸,患了緋聞上癮症。為了搶占版面與提高收視率,開始捕風捉影、渲染誇大、編織劇情、侵犯隱私,像烏賊一樣,在版面或螢幕上用墨汁抹黑別人的名譽。

台灣首富無奈的聲明,實在值得我們共同深思,如何建構優質媒體、提升閱讀品味、淨化社會人心、匡正社會風氣,確實已成當前最重要的課題。更令人擔心的是經過媒體的渲染,導致社會對愛情價值觀的錯誤認知。

首先,金錢不是財富,人生的充實與快樂才是財富;股票不是財富,找到真愛才是財富。郭台銘承認自己在感情上幼稚,承認內心的空虛與困擾,原來首富坐擁財富,內心卻貧窮匱乏,所以他尋覓、等待,極度渴望悠遊愛情的鴻海,讓我們看見了首富的貧窮與空虛,終於明白原來我們在某些地方遠比首富還富有,原來身邊有愛就可以比首富還富足。

首富的寂寞淒清固然弄人,但是最淒涼、最弄人的,不是找不到愛,而是以為買來的是真愛;最淒涼、最弄人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在一起還是感到寂寞。所以,別因為寂寞而錯愛,別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其次,愛情是兩情相悅的過程,這種過程美在單純而產生愉悅;邂逅,是一種美,相遇相許,在心靈最美的流域,但是用錢做橋樑的相逢,庸俗而可悲。有錢人其實是很可憐的,永遠不知道對方愛的是財富還是自己。與有錢人相愛是很可疑的,因為妳永遠不清楚對方相不相信妳的真心。

第三、美夢由來最易醒;金碧輝煌的相遇、珠光寶氣的愛情,讓感情有了價格,男女情愛用財富來測量深淺,這是最壞的示範。尋夢的少女睜大眼晴看,綺羅香澤裡盡是心靈疏離的怨偶,物質上的鳳凰常是心靈上的麻雀,英國戴安娜王妃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愛是沒有條件的,愛當下即是,郭台銘列出擇偶五大條件實是荒謬的。真愛不只是炙熱狂喜的情緒,不只是纏綿悱惻的過程,不只是繾綣細語的情話,而有著包容與諒解、關懷與明白,因為了解所以愛,因為愛所以了解,這樣的了然於胸,才是真愛。

所以真愛與銀行的存款無關、與房子的大小無關、與股票的多寡無關,若是有緣,那個對的人總會相遇;若是無緣,再多的財富也是徒然。那裡還斤斤於什麼條件?

不要用金錢去衡量愛情,庭院深深中有寂寞的心靈、華服珠光裡有深濃的哀怨,肥了肚皮、瘦了心靈,何苦來哉!

Sunday, March 25, 2007

轉載-《人間萬事》高 手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高 手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高手過招,出手不凡」。高手就是功力高人一等的人,例如有的人在工作面前,表現得非常低能,有的人傑出不凡,成為工作高手。社會上有一些什麼高手呢?舉例如下:

一、大內高手:這是指過去皇宮的警衛,他們練就一身好武功,被皇家網羅,成為皇帝的侍衛,保護安全。但是後來並不專以武功而論,有一些秘書、參事、機要等,凡是得到皇上的歡心,能夠呼風喚雨,乾坤獨斷的人,我們都稱他們為「大內高手」。

二、武林高手:過去刀槍炮彈還未發達的時候,要靠拳腳上的武功來行走社會,才不會受人欺侮。甚至有的人憑著武功行俠仗義,我們就稱他們為「武林高手」。

三、談判高手:現在國際之間,敵友關係瞬息萬變;為了維護國際秩序,爭取各自的利益,因此有所謂「國際談判」。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有的外交人員一番折衝樽俎,總能為國家爭取很多利益,尤其大的國家視小國為禁臠,總是予取予求,占盡上風。不過也有一些小國的使臣,他的人格氣質,像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像晏子「不走狗門,要走大門」,在氣勢上就能先聲奪人,所以就成為談判高手。

四、寫作高手:有的作家,日述數千字,甚至有的人,時論、小說、詩歌、散文,無所不精,統統都來得,真是下筆萬言,倚馬可待,所以就被尊為「寫作高手」。

五、電腦高手:現在最流行,也是最吃香的行業,要算「電腦高手」了。一個電腦高手,各個公司爭相高薪聘請,動輒數十萬,尤其現在電腦的軟體程式千變萬化,包羅萬象,所以正是電腦高手展現才華的時候。

六、棋藝高手:象棋、圍棋、橋牌等,都是鬥智的娛樂,只要不是賭博,棋藝可以訓練定力,開拓思想。國際間常有橋牌比賽,日本也有圍棋升段檢定,能夠成為「本因坊」、「棋聖」,都是最高的榮譽。此外,象棋也可以擺下擂台,以棋會友,都曾為之盛。

七、駕駛高手:在很多高手之中,駕駛高手最為普遍。大卡車、大客車的司機,手握方向盤,油門一踩,日行數千里;台灣環島一周,大陸上南北高速公路的縱橫,甚至紐約的大貨車,要三天三夜才能開到洛杉磯,這許多人除了健康的身體,也要具備很好的技術藝能。

八、貪污高手:聞說東方人民喜歡官員貪污,西方官員希望人民守法。例如東方移民到了西方,一旦做了違法的事,就想用賄賂了事。但西方官員很少貪污,因此移民們就不由得懷念起在東方生活上的方便。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錢,凡事都能輕易過關。過去只有官小位低的人,因為待遇微薄,不夠養家活口,逼得他不得不貪污。但現在高官厚祿的人,也跟進貪污,一貪動輒千萬、上億,因此敗壞社會風氣,動搖國家的立國根本,莫此為甚。

任何高手,人皆歡喜,唯有貪污高手,人所不喜。人都希望成為高手,其實高處不勝寒,一個人一直往上爬,爬到高手地位,嫉妒者也會跟著而來。所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謂「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你以為自己是高手,殊不知還有人比你更高,所以高手者,必須能接受挑戰,尤其高手者,不僅只是具備「能力」而已,要真正有「德」,如果沒有「德」,人間做事,還是低調為好。

轉載- 是政見抑或謊言 文/人間福報社論

是政見抑或謊言



民進黨總統初選辯論會昨日由民間團體推出亮相,由於不是民進黨黨部舉辦,呂秀蓮拒不參加。這場辯論會雖是三缺一,但仍有其影響力,三位參選者莫不積極論述他們對台灣的貢獻,以爭取基本教義派的支持。

在民進黨初選開跑之後,看到四位候選人穿梭於各個政治場合去尋求支持,這原本就是台灣選舉症候群,已見怪不怪,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候選人還是以到處開政治空頭支票或是強化意識形態的方式去爭取初選的勝利。

民進黨總統初選的民調部分,是否要有排藍民調還在搖擺之中,雖明講不要排藍,可是檯面下的運作,是否真的不排藍,各有盤算,不到最後關頭,難以說分明。

因此,這些候選人各自運用自己的政治資源,去強化自己的政見與意識形態的訴求。擁有行政資源者,開始製播政績形象廣告,或者頻頻開立一些難以兌現的政治空頭支票:如減稅、延長國教、提高基本工資…等,以提高民調支持度。擁有黨機器者,也善用黨的力量去操縱特定媒體,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甚者,在無政績可言之下,更加強化政治意識形態,盼吸納基本教義派的支持。

台灣民主選舉制度歷數十年之久,但是整個選舉的氛圍一直擺脫不了暴力、賄選及政治騙術之中。尤其政治騙術的發展,宛如現在社會中的詐騙集團,愈來愈高明,不僅是詐騙選民的選票而已,同時也把人民的希望與生活能力給詐騙耗盡。

台灣人民的可悲乃在於面臨這些政治詐騙集團,仍是渾然不知。他們善於炒作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就如同社會詐騙集團善於利用同情心一般,把人的基本人性點燃後,就順勢放一把大火,讓人民陷入火海之中,而不覺。

有人說:「政治就是高明的騙術」。我們無意指責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政治騙徒;所有的政黨都是政治詐騙集團。可是我們希望已將選票拿到手的政客,已將政權拿到手的政黨,還有一絲絲的良知,去善盡他們的職責;不要像詐騙集團般吃人不吐骨頭,騙到選票後還去剝削這些原本投票支持他們的選民。

選舉原本就是一場政治遊戲,在這場政治遊戲中,若只是以高明的政見或近似迷藥般的意識形態去誆騙選民的選票,只能說是選民不夠理智與聰明而一時被迷惑所騙。有人認為,只是被騙去一張選票而已,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何必太在乎呢?四年後不要再被騙就好了?

但真的只是一張選票被騙而已嗎?其它的都沒有損失嗎?看看這些年來,經濟停滯不前,失業人口、低收入戶頻頻創新高,人民的快樂指數愈來愈低,這就不能說是只被騙了一張選票而已!

睜大眼睛吧!不要輕忽自己的一張選票,好好檢視這些參選人所提的政見能否落實,也好好的思考他們所提政見的動機為何,不要再認為只是被騙一張選票而已!屆時,國家經濟財政被這些政客所詐騙而前途暗淡後,就連自己的生機也可能被誆騙一空。

Saturday, March 24, 2007

轉載-《人間萬事》虐待老人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虐待老人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代社會經常發生「家暴」事件,因為夫妻不和,演變到後來,家庭成為鬥雞場。家暴事件,施暴者有時是單方面的,有時是夫妻互毆,甚至兒童受父母虐待的也愈來愈多。過去虐待童養媳,或是晚娘虐待前妻的兒女,在在都成為人間的醜事。現代社會變化,虐待老人的案例也慢慢層出不窮。

老人成為虐待的對象,當中原因很多,例如年老身體多病,不能工作,只會消費,因此遭到兒女遺棄。有的年老行動不便,隨時需要旁人照顧,日久引起負責照顧的人厭煩。或者老年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例如喜歡教訓別人,喜歡嘮叨,經常責怪抱怨等,都會引起別人反感。其實老年人自己應該知道,年老已不復當年的威武,所謂「寄人籬下」,所以應該懂得調整自己的身段。

老年人遇到孝順的兒女,當然是幸福的好事;萬一兒女經濟困難,不但很難奢望獲得兒女的悉心照顧,甚至貧窮往往容易衍生很多罪惡。茲將虐待老人情況,提出數點如下:

一、身體虐待:老年人總會有一時的筋骨痠痛、手腳不便、腸胃不好、牙痛耳鳴等身體上的毛病。有的晚輩視而不見,不給以治療、照顧,也不加以安慰、關心,任他疼痛,這就是對老人的虐待。

二、精神虐待:所謂精神虐待,例如兒女在言語之間對老人的渺視、諷刺,或是沒有禮貌,不予尊重,這是老年人最傷心的事,有的老人甚至為此而感到生不如死。

三、疏於照顧:古代中國社會,子女對長輩都要晨昏定省,現在由於小家庭,父母子女分屋而居,孝順的兒女固然還是會經常關心父母,假如個性、修養不夠的子女,對老人疏於照顧,常有不幸的事發生。子女對父母「噓寒問暖」,應該不是一時的,這是倫常,是生活中必須終生奉行不渝的。

四、惡意遺棄:有人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但也有的人生養兒女後,討厭父母,視父母為累贅。於是一些不孝的兒女,總想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寄養。假如老病,負擔很重,就尋求政府濟助,再不然惡意棄養的,也時有所聞。

五、吞沒財產:父母沒有遺產,常遭兒女嫌棄,有的父母存一些養老本,卻遭兒女覷覦,總是千方百計的哄騙,等到達成目的,覺得父母再無利用價值,就棄之不顧。不孝之行,莫此為甚。

六、不加尊重:有的子孫對長輩,別說早晚請安問候,有時見了面形同陌路,連喊一聲爸爸、媽媽都不肯,甚至在言語之間嫌棄父母年老無用,數落他們反應不靈光,怨怪他們不幫忙家務,成為家庭負擔等。兒女對父母毫不尊重,讓年老父母真是情何以堪。

七、不讓參與:年輕的兒女,不知道父母的重要,不汲取老人的經驗,不尊重老人的指示,家中事務不讓其參與,家庭旅遊也不給予參加,甚至家庭聚會有時也忘了他們的存在,如此老少相處,自然問題叢生。

上述問題,只要兒女稍懂孝道,稍加感念恩情,對父母多一些孝順,就不會有很多天倫悲劇產生。孝順父母,不但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對自己下一代的教育。否則自己對父母不孝,有了不良示範,又何能期待未來兒女會善待自己呢?

轉載-以能源稅創造低稅負的優質環境 文/人間福報社論

以能源稅創造低稅負的優質環境



財政部日前向立法院提出稅制改革報告,將於民國九十九年起調降所得稅,其中個人的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將自目前的百分之四十降為三十五;營利事業所得稅則採分年降稅,在五到十年內,由現行最高的百分之二十五稅率調降至十五。此外,財政部還將調降遺產及贈與稅率一半、整合銷售稅並建立能源稅制。各界認為,如果此一配套式的稅制改革方案能獲得立法院支持,將是近年來幅度最大的改革。

財政部提出此套稅改方案的特色是利用課徵能源稅制,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條款將於民國九十八年落日此一契機,將增加的稅收用於調降所得稅制。初步估計,能源稅制在未來十年內可望增加稅收三、四千億元,而促產條例的租稅減免若如期取消,也可望增加千億元的稅收。兩者合計等於新增稅收五千億元以上,因此有足夠的本錢提供所得稅制的減免,進而營造一個「低稅負、廣稅基」的租稅環境,不但可以使稅制更為公平合理,也有利於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吸引外來投資,對於台灣經濟可說是一大利多。

事實上,我們過去即不斷強調「能源稅制」可以帶動租稅改革,進而營造低稅負的投資環境。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能源高度依賴進口,而在過去政府刻意壓低能源價格的政策下,導致能源消費不斷增加,能源效率也無法提升,更造成環境污染問題。若能透過能源稅的徵收,反映能源消費造成污染和能源不安全等外部成本,必然能夠提升能源效率,減緩能源消耗的速度,減少污染,進而帶動節能技術和再生能源產業的興起。若能進一步將新增稅收用於調降其他對經濟不利的租稅,例如所得稅制,更可收一舉多得的效益。

而一些產業政策,例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由於太依賴租稅減免,成為選擇性的「錦上添花」措施,而非「雪中送炭」,不但嚴重侵蝕稅基,破壞稅制的健全,也造成嚴重稅制不公,財政收入不足。未來如果能使其順利畢業,將新增的稅收用於全面性的租稅調降,使減稅利益由全體產業和民眾共同分享,也有助於稅制的健全與公平,更能讓台灣成為真正的低稅負國家。

論者或謂財政部的稅改構想太理想,尤其擔心能源稅制的推動及促產條例的取消,可能造成產業競爭力和所得分配面的負面衝擊。但歐洲國家在一九九○年代陸續推動的能源相關稅制,無不是將新增的稅收用來調降所得稅或社會福利的負擔,最後證明能源稅制如果有周全的設計,可以產生多重的效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愛爾蘭在八○年代之前是貧窮的農業國家,但後來一方面推動環境相關稅制,一方面將公司所得稅稅率調降至百分之十二點五,結果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已經從台灣的三分之一,提升至四萬一千美元的水準,成為一個高所得、優質環境的國家。

我們支持推動能源稅制,也贊成將促產條例等不當的租稅減免取消,及早調降所得稅率,在兼顧財政健全、環境永續及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讓台灣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

Friday, March 23,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居 家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居 家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家,家是安全的避風港,家是安樂窩,儘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回到家中,都會有「回家的感覺真好」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的人認為居家像牢獄一般,因為人事不和,或是知見不一,甚至親人成為怨憎會苦,周遭都是虎狼群聚,感覺不安全,不能自由,則家居對這種人來說,就一無是處了,所以難怪成天總想往外跑。

家居,對多數人而言,因為家裡都是至親骨肉,人多,親情洋溢,熱鬧無比;人少,一家人都外出了,一人在家,可以享受獨居的寧靜,也會覺得家真是美好。不過,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不會安排生活的人,忽然閒下來,就會無所事事;或是不耐寂寞,就會無事生非,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不當行為,所以居家要懂得安排閒暇時間。

正當的居家之道,舉出數事提供參考:

一、整理家務:趁著家人外出,家中無人之際,主動把門窗擦淨,把地板掃好,把桌椅擺設整齊,把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都清洗一番,甚至佛前燒香換水,讓家人從外面回來,感到家中煥然一新,如此家人高興,自己也有成就感,何樂何不為呢?

二、讀誦書籍:居家無事,正好可以拿出自己喜歡的書籍,同時泡上一杯好茶,一邊看書,一邊喝茶,享受清心悠閒的讀書之樂,豈不美哉。

三、打坐靜修:家中無人,四周一片靜寂,此時此刻,如果能夠利用客廳的沙發、地板,或是臥房的床舖,雙腿一盤,雙目一閉,靜坐片刻,天堂之樂,也不過如此。

四、完成計畫:讀書的人,可以利用居家閒暇,完成一篇文章;志不在寫作的人,也可以為自己的工作擬定一些計畫,或是與家人共同策畫家中的年度行事。為自己或家人規畫人生,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五、約談好友:趁著家人不在,可以約個三五好友,到家中小聚,談心論道,也是人生一樂。

六、重新布置:家中的布置,常年不變,看久也會失去新鮮感。如果偶而能把布置更新,例如牆上的書畫換一換,桌椅方向改變一下,窗帘換新一番,都能讓家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把個書房形容的無比美好,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是社會組成的單位,甚至現代民主憲政所謂「內閣」制度,原因是主持國家大事的官員,是在一個小房子裡,就可以決定國家的政策方針,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策於千里之外」,可見斗室也可以決定天下大事。

不過,現代有的人一個家不夠,同時擁有好幾個家,在北方有家,南方也有家;在本國有家,外國也有家,有時候家太多,成為家的奴隸,其實也是很划不來的事。

轉載-警察勤務訓練亟應加強 文/人間福報社論

警察勤務訓練亟應加強



連日發生兩起歹徒襲警奪槍事件,員警不但配槍被搶,還遭歹徒以警槍擊傷;更不可思議的是,還發生員警在指認歹徒時錯認的事件。一連串的烏龍,不僅令警察的形象大傷,民眾也一再驚嘆連連:「怎麼會這樣?」警政署因此通報各縣市,即日起,加強員警臨檢勤務前標準作業流程和制式訓練。但這種流於形式的作風,能有效改善警察勤訓嗎?

在好萊塢的電影上經常可以看到美國警察盤查的鏡頭,通常遇到可疑分子,員警一定用槍瞄準對方並喝令高舉雙手,之後要其趴下搜身,另一搭檔則在旁瞄準疑犯警戒。即使是對汽車駕駛也有一套制式的盤查標準,先令其雙手可見,慢慢下車再令其背對搜身。這套標準流程,讓歹徒沒有出手和近身機會,更遑論奪槍。

反觀國內,員警的搜身方式不但沒有標準作業流程,而且漫不經心,一點警戒心都沒有,歹徒只要有心犯案,奪槍是輕而易舉之事;歹徒身上只要擁有武器,警察也多半很難不掛彩,過去就常發生員警在盤查時遭歹徒擊斃事件。但案件發生後,在各界撻伐之下,警政署虛應一下故事,五分鐘熱度過後,警察紀律又鬆散如昔。

對於這次警槍被奪事件,警界也有一套說詞,總認為民眾對於警方用槍時機甚多苛責,動輒得咎。但在國外,為何警方格斃疑犯事件都被認為理所當然呢?因為他們那套制式的盤查標準被普遍認可,民眾如果恣意反抗或不從盤查,被打死了是自尋死路,不能怪警察。可見警方應該有一套標準之後,讓民眾遵守。警方用槍是理所當然,除非是濫用。

當然,我們的員警訓練也差。在過去許多警匪對峙的案例,除非是大規模的圍捕行動,通常都是警方掛彩的多,也就是說在雙方都有火力的情況下,員警不論在射擊的準度上和體力肉搏上,都遜歹徒一籌。這就牽涉到平日的訓練了。一般而言,員警除了在教育訓練單位還有機會磨練,到了各地方分局派出所任職之後,根本就少有機會再接受訓練。

這次的襲警奪槍案錯認嫌犯的烏龍事件,更是令民眾嘆聲連連,不知道警察是被歹徒嚇傻了,還是平日打混慣了臨事搞不清楚狀況。一個訓練有素的警察,只要看上歹徒一眼,就應該把所有的特徵記得一清二楚,怎可能指認二十餘次都還會搞錯。可見警察在勤務訓練上要加強的不只是盤查、射擊、肉搏的技術,要具有訊問、鑑別、辨識等相關辦案技巧。

現在各地方的員警,因為和地方關係熱絡,一到警勤時間就找個熟識的地方坐下來泡茶、喝酒、聊天,常年沒有進修、訓練,除了沾染一身壞習氣,根本沒有作戰力。至於監守自盜、勾結黑道,收受業者賄賂的情況更是時有所聞,這些是警界的老問題,也都和訓練與紀律有關。

警察勤務和訓練是一門大學問,必須貫徹落實,不但使員警在打擊犯罪方面能夠技高一籌,也使得民眾有所遵循,不致衍生一些警槍使用時機不當的爭議。警界接二連三發生烏龍事件警政署應予重視,不可只是形式主義的虛應故事,而是要真槍實彈從上到下徹底的訓練,這樣對於問題的根本解決才有幫助!

Thursday, March 22,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老人自愛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老人自愛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凡是對立的事物,都會成為問題,例如男女兩性就是社會問題,家庭老小就是家庭問題,甚至貧富、有無,都會成為人際間的問題。處理人的問題,除了社會公共福利以外,自我自覺、自愛,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問題接踵而至,例如獨居老人愈來愈多,間接衍生出有關社會醫療服務、家庭子女孝養,乃至親子的代溝等問題。世間所有問題都需要透過教育來解決,處理老人的問題,也需要老人自覺、自愛,才能根本解決。茲提供六點意見如下:

一、自我保健:老人不要以為自己老了、病了,有勞保、有兒女可以照顧。事實上老人有病了,別人固然麻煩,自我更是辛苦。所以最好是平時自我保健,懂得關心自己、保重自己,不讓一些小病經常臨身,因為「久病床前無孝子」,不要麻煩別人太多,就不必擔憂這個問題產生。

二、自我反省: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倚老賣老」,尤其對年輕人講話,經常用教訓的口吻,或是不斷提起自己的「當年勇」,如此自然不容易獲得年輕人的喜愛。若能謙虛的經常自我反省、自我慚愧、自覺不足,反而能獲得年輕人的尊重。

三、自我年輕:老年人的身體雖然「歲月不饒人」,但心境上應該永遠保持年輕。每天看報紙,免得被時代淘汰;經常參與社團活動,與人群保持互動,千萬不能被群眾孤立,被大眾排斥。

四、自我結緣:有些老年人見多識廣,人情世故經驗也多,他主動把智慧、經驗傳承給年輕人,或者主動加入服務社會的義工行列;因為參與的活動多,所結的善緣廣,一旦自己需要外緣協助時,自然會有很多好因好緣及時出現,所以老人要懂得廣結善緣。

五、自我娛樂:老年人尤其要找出一些自我的娛樂,培養一些正當的興趣,因為快樂有時是從外面而來,有時要靠自我創造。平時找朋友下下象棋或圍棋,偶而參加講書會,或是自己蒔花植草,尤其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念佛、拜佛,或是沒事時自己散散步,輕聲的在嘴巴裡哼小調,保持心情的愉快,更能有益健康。

六、自我儲蓄:老年人最怕貧窮,老來貧病交加,這是人生之最苦;假如在年輕時多少有些儲蓄,就可免於陷入這樣的窘境。但是錢也不宜儲存太多,夠用就好,否則不但兒孫覷覦,甚至惹來一些野心人士的不良企圖,徒使自己陷入重重危機。

七、自我尊重:老年人要把自己融入到大眾裡,不要讓人對你敬而遠之,不敢親近,所以老年人要自我尊重。例如,愛乾淨、不囉嗦、不孤癖、不自大,不要動不動就勞煩別人。平時自己讀書、明理、隨眾,成為年輕人的父母、師長、朋友,甚至像兄弟姊妹一樣,如此必能活得開心自在。

八、自我肯定:人到年老的時候,也可以把年輕的閱歷,立傳傳授後學,或是開班把自己所學的專長,跟年輕人結緣。平時愛好書畫的,可以再多出一些作品,留傳後世,甚至自己寫文章,記錄一生的經驗,這也是老人生活的自我提升,自我肯定。

人都會有老的一天,年輕時就做好養老的準備,如此必能擁有一個高格調的晚年生活,以為自己的人生劃下完美的休止符。

轉載- 基本工資應勞資兼顧 文/人間福報社論

基本工資應勞資兼顧



十年來未曾調整的基本工資可望解凍,勞委會將在下月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根據行政部門釋出的消息,基本工資不但將向上提升,而且可能出現基本時薪與基本月薪雙軌並行,以因應彈性工時的潮流。這項變動攸關勞工權益和企業經營成本,勞資雙方均不敢掉以輕心,在定案前難免會有一番激戰。

勞方陣營對調高基本工資已擺出勢在必得的姿態,揚言即使勞委會不開會審議,工運團體也將聯合在今年五一勞動節提出訴求。紡織業的資方則表示,該業外勞比例約占二成五,基本工資若從現行的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調到二萬元,人事成本就得增加百分之五,將使虧本邊緣的紡織業雪上加霜,屆時廠商不是被迫外移,就是裁減更多高薪的本國員工,國內勞工勢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我國實施基本工資制初期,由於經濟在成長階段,年年都有調整,勞工所得增加。但自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將基本工資調至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之後,因為受到國內經濟不景氣、高失業率的牽連,八十七年起連續五年審議基本工資,都未再調整。最近五年,乾脆停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

十年來,我國基本工資紋風不動,同一時期的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勞工平均薪資均有上升,基本工資相對偏低。因此在行政院跨部會首長討論時,多認為有合理調整的必要。不過,調整基本工資牽涉勞保、勞退新制、全民健保、外勞薪資等多項社會責任,及社會救助如老農津點、身心障礙津貼的連動,堪稱「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與企業界及勞工界充分對話溝通,審慎評估調幅、時程,才能兼顧保障基層勞工和促進台灣經濟競爭力。

事實上,國內固定職勞工的月薪大多超過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受到基本工資保障的最大族群,是近年來大量引進台灣的外勞。香港、新加坡兩地的平均所得高出台灣甚多,外勞薪資卻比台灣低廉。我國提高基本工資,這三十多萬名外勞跟著受惠,但會加重僱用外勞的製造、營建業、看護家庭的負擔,削弱產業競爭力。

工商界過去一再呼籲外勞工資應與基本工資脫鉤,但勞工團體擔心拉低本勞工資,且基於人權係普世原則而強烈反對。這次檢討基本工資,如果順勢脫鉤,或有助於化解工商界的阻力。另外,經濟部主張基本工資的調漲與健保、勞保及勞退新制的連動脫鉤,以避免加重勞工及雇主的負擔,亦應一併思考。

至於調高基本時薪,雖依法有據,但要妥為拿捏,並做好宣導。依勞基法規定,企業僱用部分工時勞工,若僅支付六十六元時薪(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除以三十天,再除以每天八小時),尚須給付例假、國定假日及特別休假日之薪資,但許多計時工作者並未領到。如果在基本工資調整後,又把假日工資直接加到時薪,基本時薪飆升,對十八萬打工族是大利多,但僱用計時工的大賣場、超商、餐飲店、加油站,人力成本加重,可能造成經營困難,不能不防。

調整基本工資事涉重大,應評估產業情勢、勞工就業、薪資水準等因素,傾聽各界聲音,審慎研擬合理可行方案,才能創造勞、資及政府三贏。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轉載-標題 : 現代文明的危機 文/證嚴大師

標題 : 現代文明的危機

現代文明講究享受,追求生活便利,省卻人力,殊不知發明的物質,往往都是一種傷
害。

譬如過去要用木料,須以人力運用鋸子慢慢地鋸,取用有限,現在使用電鋸,數分鐘
一棵千年大樹就能倒下;過去要用石頭,總是用人工挖掘,現在採礦用炸藥,一聲巨
響,一座山就被炸出一個洞。森林破壞得快,大山也被破壞得快。

以前南北極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下雪,南北極冰山儲存起來,到了夏季緩慢地融
化,保持海洋的平衡。

文明發達,大量製造生活物資,高樓大廈、汽車電器等等,不但運用大量自然資
源,而且製造、使用的過程,造成許多空氣汙染。

單就電子產品而言,手機、電腦快速地汰舊換新,家用的各項電氣產品數之不盡,這
麼多的文明科技,提供給人類享受,相繼而來的就是垃圾問題。

先進國家面對垃圾災難、電子毒浪,往往運至開發較落後的國家處理,當地可憐的人
民為了生活,接受大量的垃圾。這些文明產物下的垃圾,還會造成土地汙染,連帶種
植的五穀雜糧農作物也被波及。

因此,我們在追求享受之餘,必須審慎面對全球的垃圾問題。地球災難不斷,許多原
因都離不開人為破壞。我常說「救世要先救心」,不僅要改變人的心態,也要改變生
活形態。

我們應抱持「感恩心」回報大地、人類,因為每個人都是製造汙染的一分子;生活在
地球上,不斷地消耗地球的資源,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警覺──如何節省能源。

很感恩環保志工,減少垃圾量,還能夠資源再製,減少資源消耗;不但如此,他們投
入資源回收,對身心健康都有所助益。常聽聞躁鬱症、憂鬱症患者,在環保場不藥而
癒;有些駝背的人,變成腰桿挺直,或是腳不能走的人開始能慢跑,脾氣暴躁變得溫
和,浪費的人也懂得惜福。

環保志工的默默付出,對社會確實功不可沒。看到大地被破壞,不忍心之餘也很擔
心;然而我們不能消極地擔心,還是要積極一點,讓人人警覺環保的重要性,為大地
環境貢獻力量。

轉載- 《人間萬事》吃的問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吃的問題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熱食、冷食、麵食、飯食,或是西式、中式飲食,人總是要吃,吃飽了才能生存。

有人說,口是無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甚至吃得傾家蕩產。口是禍福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張口,為人生帶來的問題著實不少。

現在只針對吃的問題,表達意見如下:

一、吃出健康:吃本來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但有的人吃得不當,吃得太多發胖了,吃得太偏產生諸多疾病。尤其現代人多數都是重口味,吃得太油、太鹹、太辣、太甜等,都對身體無益。所以現在也有人提倡健康飲食,主張少油、少鹽、少糖,甚至少油炸等,並改以生機飲食,或是只吃熱水川燙的蔬菜,以清淡為主,盡量減少發胖的卡路里,可以說現代人重視吃的健康,已經成為時尚了。

二、吃出品味:現代人有的吃喝無度,暴飲暴食,既浪費金錢,荒廢時間,甚至誤時誤事,傷害身體。有的人吃得太殘忍,例如活吃魚蝦等,乃至猜拳行令,吆喝呼喊,吃得杯盤狼籍、失儀失態。所以,如何吃得有品味,吃得有文化,也不能不注意。

三、吃出滿足:有的人每天大魚大肉,但還是吃得不滿足。吃了豬肉牛肉,又想吃魚蝦海鮮;吃了蒸炒燉煮,又想燒煨煎烤,吃的花樣不斷翻新,但是自己還是吃得不滿足,甚至吃出無邊罪過,自己並不知道。

相反的,有的人三餐粗茶淡飯,菜根也是香的,青菜蘿蔔都是珍饈美味,一盤泡菜,一碟醬瓜,也能吃出滿腔的歡喜,滿心的滿足。就像客家人,你問他「吃飽了沒有?」他都回答「我足了!」可見吃飽沒有不稀罕,吃得滿足才是重要。

四、吃出藝術:吃,不是吃金錢,不是吃甘肥,不是吃虛榮,不是吃排場,最重要的,要吃出藝術來。以茶泡飯,就是一道美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冷茶熱飯,或是熱茶冷飯,才能泡出茶飯的味道,才吃出茶飯的藝術。或者薑鹽炒飯,所費不多,只要能用心把飯炒得膨脹豎立,各自分開,則鹽的美味,薑的香純,外加一杯熱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此,懂得從素樸的生活中享受人生,就是懂得吃的藝術。

中國的美食,燒餅油條,名聞全世界,直到現在,許多海外遊子,在他鄉異國數十年,你問他最想吃的是什麼,他的答案就是「燒餅油條」。因為藝術的吃法歷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吃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錢才能吃到美食,只要肯動腦筋,「簡食」必然是最佳的健康飲食。

轉載- 美國台海政策的兩面性 文/人間福報社論

美國台海政策的兩面性



在陳水扁總統任期僅剩下一年餘之際,忽傳撤換駐美代表,由現任陸委主委吳釗燮接任。吳的新職已獲美國務院同意,蘇揆也證實,不久即將赴任。扁政府此際突然撤換駐美代表,有人認為這是民進黨二○○八選戰之一環,未來一年中,除「獨立、正名、新憲、發展」的口號外,扁政府還可能拋出更辛辣的菜單,以爭取綠營選票,而新使的任務便是在向美方解釋這些佳餚更能符合美方的利益。而外交界則認為扁政府要清除外交圈的藍軍「餘孽」,布建一個清一色綠軍的外交網,避免在「四要」的進行過程中遭遇國際阻礙。

不論動機如何,未來一年吳釗燮的任期中,必須注意兩點發展,其一是美方的態度,其二是中方的舉止。

吳的人事案,我方約一個月前即已提出,美方直至上周六晚始正式同意,程序往來幾達一個月之久,足見美國對此任命案已做了認真的思考,並且與台灣也有相當的溝通。外傳美國布希政府曾為此召開跨部會會議,要求駐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向扁政府再度表達對「四要一沒有」宣示的不滿,看來這是一項得不到證實的市井消息。至少從阿扁公開提出「四要一沒有」之後,華府一直低調以對,迄未公開表達任何不滿的強烈訊息。美方的解釋是民進黨政府的「四要一沒有」只是選舉花招,不可能有認真而具體的發展。以美國情報作業的縝密,那能不知道阿扁政府已發動起草「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簡稱台灣憲法),而此案起草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已予證實,足見「四要」中的新憲,已公開起草,不止是選舉策略而已。至於另「一要」正名,刻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並且已在立法院中引發行政與立法權之爭。剩下來的「二要」─獨立與發展,「發展」只是空話,而「獨立」則需俟「新憲」制成後,便可水到渠成。

美國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從種種跡象看來,至少可以猜出個七、八成,只要對中國應付得宜,台灣以「切香腸」方式邁向獨立之路,或者換個名詞說:「離中國愈走愈遠」,乃是美國樂見的方向。

到目前為止,中國對「四要一沒有」的態度也與美國彈同一種調子—低調,除了總理溫家寶在人代會中對記者重申反獨的立場外,似乎未見其對美施壓或其他的厲聲呵責。可以想見,中國正在全力衝刺經濟發展,不願因台灣問題與美國衝撞翻臉。他們也許寄望於二○○八年的台灣與美國大選後,情勢改變與否再做定奪。

台海局勢以及美、中、台三邊的互動關係,其關鍵點在二○○八,是危機抑或是轉機,二○○八的美、台政治變遷必將牽動西太平洋的戰略架構,值得付予高度關切。

民進黨政府對吳釗燮的任命,但願不是故意要衝撞兩岸關係,製造緊張與對立,營造「獨」的氣氛,俾可在未來一年兩次重要選舉中獲利。如其動機確在挑釁,再加上美國與中共的低調,民進黨政府因而得寸進尺,一旦引來戰禍,民進黨固是玩火,而災難卻將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承擔。

Tuesday, March 20,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六民主義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六民主義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過去在老蔣總統主政期中,曾為「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補述其義,說明在民生主義裡,應該注意「衣、食、住、行、育、樂」六事,確有見地。當初孫中山先生革命,創建民國;既以「民」為主,在民族、民權、民生裡面,尤以民生主義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所以茲以「六民主義」,針對「衣食住行育樂」六事,再來一談:

一、民衣:過去中國人穿著長袍馬褂,時至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現在一般人民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裝、洋裝乃至香港衫、迷你裙為主要穿著。我們始終沒有訂出一個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飾,不過現在有人極力倡導復興中華文化,其實真正保存中華文化的漢服,只有出家人的僧服最為傳統,沒有脫離中華文化。

二、民食:現在社會大眾太講究吃,奢侈浪費,已經不符合民生主義了。就算中國古代,皇帝也經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齋戒,以修德感動天地。佛教對飲食更倡導「少食為良藥」、「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壽」。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在的醫院「人滿為患」,吃得不符養生之道,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義裡,「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現在「無殼蝸牛」到處都是。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花園洋房、公寓別墅空著沒有人住。社會如此貧富不均,對國家的發展而言,絕對不是好現象。

四、民行:台灣早期沒有注意到「行」的問題,捷運、公車、客運、火車,每逢過年過節,總是一票難求。政府口口聲聲高喊「便民」,其實有錢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專車南來北往,然而一般的社會大眾,真有行的方便嗎?

五、民樂:關於娛樂方面,政府更少投資,尤其是一些親子遊樂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因為是私人投資,因此都是高價位的消費。

有些文化遊樂區門票一張要五百元,一家數口出門一次,半個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夠用。

六、民育:一個人應該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尤其社會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會教育,可以說完全破產,賭博的、色情的,到處都是,正當的宗教、藝術、音樂等,可就難求了。

以上「六民主義」之不彰,所以「三民主義」自然也就難以推行了。

轉載-《人間萬事》六民主義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六民主義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過去在老蔣總統主政期中,曾為「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補述其義,說明在民生主義裡,應該注意「衣、食、住、行、育、樂」六事,確有見地。當初孫中山先生革命,創建民國;既以「民」為主,在民族、民權、民生裡面,尤以民生主義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所以茲以「六民主義」,針對「衣食住行育樂」六事,再來一談:

一、民衣:過去中國人穿著長袍馬褂,時至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現在一般人民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裝、洋裝乃至香港衫、迷你裙為主要穿著。我們始終沒有訂出一個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飾,不過現在有人極力倡導復興中華文化,其實真正保存中華文化的漢服,只有出家人的僧服最為傳統,沒有脫離中華文化。

二、民食:現在社會大眾太講究吃,奢侈浪費,已經不符合民生主義了。就算中國古代,皇帝也經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齋戒,以修德感動天地。佛教對飲食更倡導「少食為良藥」、「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壽」。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在的醫院「人滿為患」,吃得不符養生之道,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義裡,「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現在「無殼蝸牛」到處都是。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花園洋房、公寓別墅空著沒有人住。社會如此貧富不均,對國家的發展而言,絕對不是好現象。

四、民行:台灣早期沒有注意到「行」的問題,捷運、公車、客運、火車,每逢過年過節,總是一票難求。政府口口聲聲高喊「便民」,其實有錢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專車南來北往,然而一般的社會大眾,真有行的方便嗎?

五、民樂:關於娛樂方面,政府更少投資,尤其是一些親子遊樂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因為是私人投資,因此都是高價位的消費。

有些文化遊樂區門票一張要五百元,一家數口出門一次,半個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夠用。

六、民育:一個人應該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尤其社會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會教育,可以說完全破產,賭博的、色情的,到處都是,正當的宗教、藝術、音樂等,可就難求了。

以上「六民主義」之不彰,所以「三民主義」自然也就難以推行了。

轉載-計時工作人數增加的警訊 文/人間福報社論

計時工作人數增加的警訊



行政院主計處日昨發表最新的勞工統計顯示,由於經濟衰退,景氣繼續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全時工作機會短缺,許多勞動力於無奈之中,只好去尋找部分工時的工作,也就是現在到處可見的計時工作。去年的計時工作者高達十八萬一千人,較前一年的七萬人,高出百分之一百六十,為前所未見的新高點。

從主計處歷年所發布的勞工統計來看,部分工時的人數在民國九十年時為十萬零二千人,平均每月收入為二萬四千零三十八元;同年同月薪資未滿一萬五千元的低薪資者有三萬四千人。至民國九十四年部分工時人數為七萬人,平均每月收入為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元,同年每月薪資未滿一萬五千元的低薪資者有三萬一千人。

去年的部分工時人數陡升至十八萬一千人,人數雖然升高,但平均每月收入只有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七元;而同年的每月薪資未滿一萬五千元的低薪資者,卻增加至九萬五千人。由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國內就業情況急速惡化。

政府原來的解釋是因為每月薪資低的全職勞工,為了增加收入辭去全職工作轉為計時工作,才使計時工作者人數增加。但由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布的統計數字來看,每月薪資低於一萬五千元的低薪資勞工人數不但未減少,反由前年的三萬一千人,增加到去年的九萬五千人,為前年的百分之三百一十。

若謂部分工時的計時工作者增加,是因為全職工作勞工的薪資低,部分工時按時數計算的收入高,則部分工時的平均每月收入應較高才合理。可是事實上,依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工資統計來看,在民國九十年時,部分工時者的平均每月收入為二萬四千零三十八元,以後逐年下降至前年為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元;去年卻大大幅降低到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七元。顯然部分工時的計時勞工人數的增加並非由以上兩個原因所造成。

目前政府所定的基本薪資,也就是最低工資是每月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按每月工作四周,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工作八小時計為一百六十小時,則每小時的計時工資應為九十九元。可是目前的時薪規定為六十六元,則工作一百六十小時,每月收入只有一萬零五百六十元。欲求能達到每月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最低工資必須工作二百四十小時其中一個原因是未計入「假日工資的關係」,工資給付之不合理至為明顯。

推究計時勞工人數增加,所得減少,低薪資之人數大幅升高,主要還是由於產業出走,經濟衰落,投資減少,市場萎縮所致。原來有工作的人被迫離開職場,新進的工作者找不到全職的工作,能找到全職工作的人,不但工時長,薪資也低;加上學生因家境困難,要出來打工;家庭主婦因家庭收入減少必須從事分時工作以濟其窮,自然使部分工時增加。更由於企業,甚至政府部門也減少全職員工的雇用,以減輕退休、資遣、勞保、健保以及種種責任與負擔,就更使計時勞工人數增加。

計時工作者增加、長工時、低薪資,在在表示就業機會不足,是嚴重的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切盼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放下陰謀算計,政治鬥爭,立即從振興產業、創造就業、改善制度、提高所得上下功夫。

Monday, March 19, 2007

轉載-政治天王請向方禎璋里長學習 文/人間福報社論

政治天王請向方禎璋里長學習



方禎璋是什麼人?他是台北市松山區中正里里長。

在政治光譜上方禎璋是深綠的,他是建國黨創黨黨員,從年輕就堅定支持台灣獨立理念,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力薦加入民進黨,是民進黨籍的里長。因此在一片「去中正化」中,很多人認為理所當然他會開第一槍,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方禎璋極力捍衛「中正里」的名稱。他認為,應該用更開闊的胸襟去看待歷史。

對於民進黨一連串「去中正化」的行動,方禎璋說:「嘸意思啦,要多想想民眾的立場」,改里名連帶要改地址,不只是門牌全面更新,所有里內的公司行號、住戶的身分證以及各式各樣的證件統統要改,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做為里長,方禎璋心中只有一念:「將里民福祉擺中間、將意識形態放兩邊。」如何對里民是好的,就全力去做;對里民勞民傷財的就不做,一切以里民為念,多簡單的道理。

台灣的政治人物天天將「台灣人民」掛在嘴邊,「為人民福祉打拚」說得聲嘶力竭,但是實際上根本是「將政治計算擺中間、人民福祉放兩邊;將意識形態擺中間、經濟建設放兩邊;將選舉勝負擺中間、社會安定放兩邊。」

一個「正名」,弄得勞民傷財,社會吵成一團,人民得到什麼好處?一個「去蔣」弄得雞飛狗跳,藍綠鬧成一團,人民得到什麼利益?一個「四要一沒有」,弄得兩岸緊張兮兮,台美各有算盤,國家得到什麼好處?

然後像海浪一樣,一波又一波,最新的是說「三二九」青年節是紀念黃花崗烈士,黃花崗烈士與台灣無關,必須另選一天做青年節。屈原從沒到過台灣,端午節另選一天;關公是蜀漢,跟台灣更遠了,所有的關帝廟都廢了。不明白搞這些對人民有什麼好處?

現在更忙於將台電、中油南遷,事實上以前曾做過研究,結果認為南遷有困難,勞民傷財。多少的員工受到影響,孩子上學怎麼辦?太太上班怎麼辦?一個南遷公司要付出多沉重的支出。那麼請問除了讓政治人物爽之外,對人民有任何的利益?

年底有立委選舉,明年有總統選舉,投票日還這麼遠,就已經鬧成這樣,未來一年裡,千奇百怪的構想、荒誕離譜的主張、挑釁族群的措施、分裂社會的意見,一定還會源源不斷的出現,挑逗社會中最敏感的神經。學學方禎璋里長吧,他牧民治里,都一心一意為里民著想;在上位都牧民治國,難道卻不能為百姓著想嗎?

選舉是一時的、國家是永久的,人民要睜大眼睛看,誰真正以百姓福祉為念、誰真正努力建設台灣、誰真正打拚經濟、誰真正清廉自持。我們也要正告陳總統一句話,將台灣的經濟帶起、將台灣的治安做好、將兩岸的關係和諧、將台灣的教育改善,只要做出政績,選舉一定贏。

Sunday, March 18,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單親家庭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單親家庭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在社會上出現一個現代化的新興名詞「單親家庭」,這是繼過去所謂「鑰匙兒童」之後,又一個代表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的現代用語。

「單親家庭」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一般正常的人家都是父母雙全,但是單親家庭不是少了父親,就是少了母親;甚至比單親更不幸的,有的人雙親不具,成為真正的孤兒。對於這些不幸的家庭,雖然社會上有許多慈善機構加以照顧,例如孤兒院、兒童之家、兒童村等,但是怎麼樣健全的福利機構,也無法讓兒童拾回有父母陪伴成長的歡樂。

茲將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試述如下:

一、未婚生子:現代社會倫理敗壞之甚,莫如未婚生子。有一些年輕人想法很前衛,自己不願被傳統的「結婚制度」束縛,只想隨興生活,因此選擇未婚生子,造成兒女一出生就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甚至有的人未婚生子後棄養子女,以致兒女一出生就不知父母為何人,所謂人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二、婚姻離異:有的家庭因為父母感情不和,或是其他因素而離異,兒女只能選擇與父或母共同生活,過著單親家庭的生活。即使有的人離婚後又再各自婚嫁,但是對多數的兒女來說,繼父繼母,總是很難代替親生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比起一般正常的幸福家庭,難免心中留下遺憾。

三、父母分居:在大人的世界裡,有很多事情很難說明原因,身為兒女的也難以理解。有的父母因故分居後,爭搶兒女扶養權的固然有之,也有的則互相推卸養育責任。在父母推拒之間,兒女開始嘗受到人情的冷暖,世間的恩怨,有的人因此形成不和群的怪癖性格,間接成為社會問題的源流。所以青年男女既要結婚,就應該正視成家後應該負起的責任,否則害人害己,實在不宜。

四、入獄服刑:造成單親家庭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其中一方入獄服刑。不管身陷囹圄是自己確實違法犯紀,或是由於對公共法令不熟,例如妻子代替違反票據法的丈夫服刑,都會讓兒女頓失依怙。

五、男女喪偶:「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有的年輕夫妻遇到伴侶喪亡時,另一方忽然失去共同扶養兒女的支助。最初或許還能本著父母愛護兒女的天性,含辛茹苦善加照顧,但有時為了家計艱難,不得不外出工作賺錢,因此轉由祖父母照顧,形成隔代教養,於是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這都是家庭不健全所致。

上來所說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或許不止於此,不過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說明,青少年兒童唯有在愛的環境裡長大,才能孕育出愛的人生;殘缺的愛,難以培育出人格健全的生命。因此,單親家庭看似家庭問題,其實對社會、國家也有很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從政者實在不能不好好關心與此相關的一些社會問題。

Saturday, March 17, 2007

轉載- 生命豈能用一張契約來保障 文/人間福報社論

生命豈能用一張契約來保障



日前教育部發函各縣市,要求國中小學老師找出有自殺傾向學生,並要學生簽署不自殺約定書,引發部分基層輔導老師抱怨。根據統計,九十三學年學生自殺人數為七十人,九十四年增加到八十人,如加上父母攜子自殺的二十人,就達到一百人;去年,學生自殺人數雖降到五十七人,但加上父母攜子自殺的二十六人,也有八十六人。

平均每五天就有一位學生自殺,教育部在苦無對策下,卻想到用一張契約就要保障學生生命的辦法,未免過於天真與一廂情願,尤其要求老師透過不自殺約定書,去預測學生何時自殺?如何自殺?更是令老師們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配合教育部的政策。

針對教師們的反彈與抱怨,教育部相關人員急忙解釋,不自殺契約書是世界各國輔導專業裡,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可以讓學生對輔導老師承諾,盡量努力勇敢活下去。

對於教育部的再次說明,我們無意反駁,但是我們關切的是教育部是否真正了解學生自殺的問題所在,其重點不應只在於片面處理自殺的預防及專業上的處置,而是要在教育環境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整體政策,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事實上,上述的自殺統計數字,是指已自殺身亡的數字,如果以自殺未遂的數字言,可能不只是平均每五天有一名學生自殺,而是每一天就有五位學生自殺未遂,甚者有意圖自殺而未行動者,更是遠高於此平均數,幾乎占全體學生的三成。

進而言之,當有如此多的學生想要自殺時,就表示多數學生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中,對生命意義是不了解或是持否定的態度,才會以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無奈與苦悶。

何以正值青春年華的學子,會動不動就以自殺的方式來面對他的問題?這些讓他們活不下去的理由似乎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卻要以無價的生命去換取,問題出在那裡呢?面對這樣的現象,用一張不自殺契約書,就可以保證他們的生命嗎?

生命是無價的,可是在「考試至上」,以分數判生死、決優劣的教育環境中,有幾人可以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呢?同樣的,在「金錢萬能」的功利社會環境中,又有幾人可以忍受困頓的環境呢?

很遺憾,台灣教育當局不但未積極推展生命教育去解決上述的問題,反而本末倒置的強化以分數和金錢論斷生命價值的教育方針。近日,教育部在重新研擬未來高中課程時,竟把生命教育課程縮短為二小時的選修課,即可知道教育部依舊是考試至上,仍不把生命教育當做一回事。

當學生在教育學習階段中,以接受不到二個學分的生命教育課程,想要了解生命的意義,就如同教育部想要用一張不自殺契約就要保證學生生命的做法,是一樣的天真與無知。

我們希望教育當局能夠看清楚學生自殺的問題所在,其前提是要在學生接受教育中落實生命教育,加重生命教育的課程,讓學生得以擺脫分數與金錢至上的夢魘,才會珍視自己的生命,屆時不需靠一張不自殺契約,自然就能夠保障學生的生命,讓學生了解自己生命意義所在。

Friday, March 16,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最好的職業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最好的職業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找一份職業。職業不分高低貴賤,重要的是要正派,所以「正業」是佛教「八正道」之一。

過去一般人認為當醫生是最好的職業,但今日醫療糾紛之多,所謂醫師難為,可見醫師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職業。過去有人以為駕駛飛機,待遇最高,是最好的職業,但飛安事故頻仍,也讓一些駕駛人員膽戰心驚。

過去也有人覺得執法人員最清高,但最近一些弊案的發生,從最高法院到檢察官、檢警人員的表現,一再讓社會大眾垢病,認為有所不公,看起來也有損清譽了。

過去負責為人辯護的律師,也被認為是一份高尚的職業,因為他們維護社會公義,為人打抱不平。但現在有某些律師唯利是圖,有錢則有理,無錢就無理,因此現在的律師,在一般人的眼中也已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地位與分量。

銀行界過去也是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但現在金融界受到一些黑手的操縱,以大吃小,以多吃少,甚至使出「五鬼搬運法」的技倆,已不再像過去那麼正直清廉,所以也不是最好的職業了。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職業呢?

一、廚師是最好的職業:一個廚藝精湛的廚師,在高級飯店裡掌廚,提供美味餐飲,讓食客吃得歡喜,自己本身也有很高的待遇,可說是一份比較安全無過,而又受人尊重的職業。

二、教師是最好的職業:現在的學校教育雖然有很多令人垢病的地方,但基本上教師甘於淡泊,為國作育英才,還是守住中國道德的一環,所以「孔家店」這塊招牌,還是為人所尊敬。

三、郵差是最好的職業:過去的綠衣天使,溝通了兩地的人心,現在雖然有電話、電報,甚至使用電子郵件,但是郵政人員幫忙寄發情義、物品的服務,還是受人尊敬。

四、護理人員是最好的職業:護理人員一直被尊為「白衣天使」,雖然他對病人所負的責任不及醫師大,待遇也沒有醫師高,但受病患尊敬與依賴的程度一樣。尤其白衣天使一個親切的笑容、安慰,都可以鼓舞病患迎向陽光。

五、氣象人員是最好的職業:氣象人員過去一向少為人所重視,實際上現在的氣象,像台灣經常有颱風、地震,乃至晴雨不定,都需要靠氣象人員不眠不休的觀測服務,把氣象播報給社會大眾知道,以便及時防範、因應,讓災害減到最低,所以氣象人員應該受到大眾的尊敬。

六、服務人員是最好的職業:現在社會的服務業非常興盛,食衣住行各行各業都有服務人員為大眾服務,例如旅行社、導遊、交警、收費站、餐飲業等,都是值得讓人感謝。尤其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社工、義工,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時間、力量,為社會大眾服務,更值得喝采。

職業無高低,工作都是神聖的。除了以上所舉的工作人員以外,社會上當然還有很多值得吾人尊敬的職業,我們都應該向他們致敬。

轉載- 《人間萬事》體 驗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體 驗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總有很多親身的體驗。好的體驗,壞的體驗;不管好壞,不是經過親身體驗的事,不容易死心塌地的相信。人生有什麼體驗呢?

一、生活的體驗:生活,有的幸福快樂,有的艱難困苦;有的飽食終日,不知柴米之艱難,也有的三餐不飽,經常處在半饑餓的狀態。有人飽暖思淫欲,有人饑寒交迫,常在生死邊緣掙扎。富貴的人生,不容易體驗出生命的價值;顛沛流離的歲月,反而能深刻領悟生命的意義。因此,吾人能在貧富貴賤的生活裡,體會出生命的尊嚴與生活的意義,那麼再苦的體驗總是有價值的。

二、工作的體驗:人在世間不能沒有工作,有的人用腦力工作,有的人用雙手工作,有的人用力氣工作。有的人一個月的體力辛勞,賺不到一家的溫飽;有的人運用聰明智慧工作,一出手獲利無數,用之不盡。有的人工作收入雖少,心安理得;有的人僥倖獲利,於心不安。從工作中,也各有不同的體驗。

三、得失的體驗:人都有窮通得失的時候,時運來了,飛黃騰達;時運不濟,窮途潦倒。時而有得,萬人羡慕;時而有失,朋友都不理不睬。窮通得失給吾人的體驗,也不能說不為不深。所以人的體驗,不可以一時之得、一時之失做為標準;真正有體驗的人,對得失之間,應該要有另外一個看法。

四、老病的體驗:「英雄只怕病來磨」、「有病方知身是苦」,在佛法裡也說,修道的人要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即使有的人平時少病,但年華歲月不能不老,一旦老年的腳步慢慢近了,才知道年輕的歲月跟老年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當一個人又老又病,行走不便,手腳酸痛,視力茫茫,耳根不聰,口中無味,所謂「生不如死」,那時體驗出人生的老病之苦,再想回頭,除了輪迴以外,此生不復再有生命的春天了。

五、瀕死的體驗:坊間有一些書籍,關於瀕死的人訴說瀕死的經驗,雖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不過中國有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過瀕死經驗的人,其所說就算是虛幻不實,也是一種體驗。如果吾人能在有生之年,就有這種死亡的體驗,不必臨時抱佛腳,有些體驗還是好事。

六、悟道的體驗:為了體驗人生,不少人遠離榮華富貴,找尋信仰修持上的體驗。在佛教裡,有的人經過修行,對人生的真諦有所悟,從此一生對信仰都無怨無悔;只是一些沒有體驗的人,中途叛道,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宗教的體驗,尤其是悟道的體驗,對一個有信仰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說,當一個人有了悟道的體驗時,對於榮華富貴、老病死生、得失有無,就再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對永恒的生命,或對未來的生命有了幾許的認識,所以能自在解脫,這就是人生體驗中,最終極的目標了。

轉載- 正視新威權主義的蔓延 文/人間福報社論

正視新威權主義的蔓延



在執政中央大力執行「去中國化」之後,高雄市政府日前拆除文化中心蔣公銅像,由於未尊重市議會的決議,整個過程粗暴而且不尊重民意,令市民不滿。從中正機場、中華郵政、中油的相繼更名,執政黨完全沒有經過討論議決的過程,嚴重違背民主程序。這一場從中央到地方的「正名」行動,其實就是新威權主義的蔓延,是反民主的行徑,不應坐視。

執政黨為了掩飾執政無能及弊案連連的窘態,為緊接而來的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製造議題,再度抬出正名的戲碼,以台獨為號召的「去中國化」和打倒威權為象徵的「去蔣化」作為行動綱領,為基本教義派張目固票。整個行動就是以意識形態為出發,目的是為選舉造勢服務,完全沒有任何「以民眾福祉為先」的意念。

第一步是中正機場的更名,啟用二十八年的中正國際機場沒幾天光景就改名為「桃園機場」,雖然地方政府沒太大反對聲浪,因為名稱符合地方的需求。但是花了二千萬元「去蔣」,國家門面有更光鮮嗎?根據國際的一項評比,桃園機場在全球一百三十五個國際機場中,排名八十五。說明了整個更名活動對改善機場服務、提升機場形象沒有點滴功效,只是「務虛不務實」的虛工。

執政者緊接著又拋出「拆除中正紀念堂圍牆」的話題,引發台北市政府搬出文化資產保護法予以反制。拆除圍牆首先必須合法,不能說拆就拆,其次要顧及民眾的感受,第三要尊重文化資產和歷史遺跡。因此整個過程必須在合法的情況下尊重民意,也就是必須經過民主程序,包括討論、修法到執行,否則說拆就拆,和獨裁有何兩樣?

國營事業的改名也一樣,完全不尊重民意,沒有顧及員工和民眾的情感,中華郵政在一夕之間就改為「台灣郵政」。中油也急著想要改名,有九成工會會員反對,然而執政者連民意都不管了,還會關心工會的意見嗎?中鋼和中船的董事長受到執政者極大的壓力,不改名就滾蛋,這和帝王時代有何差異?

高雄市議會知悉市府有意拆除文化中心的蔣公銅像,做成「拆遷蔣公銅像應尊重民意」的決議,但高雄市政府完全不顧議會決議,趁夜摸黑把銅像拆除,接著在嚴密戒護下雇工花二十七小時切割成三十餘塊,連夜送往慈湖兩蔣文化園區。這種作風不但不尊重民意,也完全漠視文化資財,行徑之野蠻難以令人茍同。

不論是國營事業的「中國」、「中華」名稱,還是各地的蔣公銅像,當年的命名和興建一定有其歷史背景,本身就有文化史蹟的意義。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或許覺得礙眼,但是站在尊重文化史蹟的角度,應該以更開闊的胸襟面對。東歐許多共產國家在民主化以後,街頭仍留有過去獨裁者或革命者的雕像,不但保存了遺跡,也成為歷史的活教材。

執政黨這一連串的作為號稱是反威權,其實,觀其動機和執行過程,根本就是反民主的新威權。有人將此正名行動比喻為紅衛兵,當年搞文革破四舊不就是這麼幹的嗎?名稱不是不能改、銅像不是不能拆,但過程不能粗暴、要符合民主程序,這些不都是執政黨昔日在野時爭取的民主價值?何以執政以後就換了一張面孔,成為新獨裁者了?

Thursday, March 15, 2007

轉載- 四正勤的異名 文/聖嚴大師

四正勤的異名
四正勤的異名

四正勤一共有四個名字:四正勤、
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般的
經典都稱為「四正勤」,其餘三種
用的較少。

一、四正勤:就是四種正確的勤勞
和精進。在修四念處觀的時候,必
須要去除懈怠心,離開五種煩惱
心。五種煩惱又稱為「五蓋」,那
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
疑,要如何去除呢?就是要用四正
勤;因為修行禪觀法、禪定法時,
必須以精進心來離懈怠、五蓋,否
則懈怠一產生,五蓋馬上出現,禪
觀就不會成功。

二、四意斷:《增一阿含經》卷十
八共有十經,都在敘述四意斷,例
如第二經云:「諸善三十七道品之
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無放逸
比丘修四意斷,於是比丘,未生弊
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
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
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未生善
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
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
忘。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諸
比丘當作是學。」

所謂意斷,就是所有的煩惱心都是
從意識產生活動,要把意識跟種種
煩惱相應的活動全部斷除,必須要
用四種方法,這叫做四意斷。

還有在修四念處的時候,自己的心
不能休息,也不能忘掉自己是在修
行,必須不斷、不斷地知道自己是
在修行,用這種方法來斷除煩惱,
也叫作意斷。

三、四正斷:《俱舍論》卷二十五
云:「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
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
故。」主要是以四種正確的方法,
來斷除懈怠心和放逸心。

四、四正勝:或名正勝,《俱舍
論》卷二十五云:「於正持策身語
意中,此最勝故。」用修善斷惡的
四種正確方法,來策進、勉勵我們
的身口意三業。

四正勤的這四種名稱,從不同的角
度來講,也可以說它有四種不同的
功能。《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云:「一心勤精進」,修此四法,
故名四正勤。修此四法,另有三
名: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於正策
勵,身語意業,此為最勝,故名四
正勝;於意中決定,此四斷行,故
名四意斷。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腳跟下   文/聖嚴大師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聖嚴法師答: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只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第一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第一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
第二種,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只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
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
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
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只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
這句話對一般人也很有用。即使不修行禪法,也應該把當下的這一步站穩了,步步踏實往前走。若能如此,在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功成名就,對自己而言,還是覺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實。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取自<<聖嚴說禪>>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反不道德藥品 保全民健康 文/人間福報社論

反不道德藥品 保全民健康



世界消費者組織聯盟(IOCU,現稱CI)日前決議,今年的「世界消費者日」活動主題為「對抗不道德藥品行銷(Anti Unethical Drug Promotion)」。

公元一九六二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於三月十五日對美國聯邦參眾兩院發表以「保護消費者權利」為主題的特別諮文。首次肯定保護消費者權利,免因消費行為遭到損失傷害,建立安全、公平、效率,以消費者利益為尚的社會,是政府無可旁貸的責任。翌年世界消費者組織聯盟遂訂每年三月十五日為世界消費者日,以紀念甘迺迪總統楬櫫消費者享有安全、了解真相、自由選擇和意見被尊重等四項權利

;並要求全球國家舉辦活動,以督促政府善盡保護消費者的責任,並喚醒消費者在從事消費行為時,能有明智的判斷與正常的舉止,不為無益身心健康與公眾利益之消費。

我國是藥品消費的大國,藥品種類繁多,兼具中西、外加偏方私房

;且品質良莠不齊,偽劣藥品充斥市場,網路廣播與電視廣告強力行銷,非但造成消費者經濟上的損失,還因不良藥物或錯誤使用而遭到健康上的傷害,甚至於「藥到命除」的重大危害事件亦屢見不鮮。因此今年世界消費者組織聯盟提出的對抗不道德藥品行銷主題活動,對於我國這個被列為藥品高危險群的國家,有特別的意義。

為了防止不道德藥品氾濫,避免不良藥物濫用傷害,我們呼籲政府衛生部門、醫療機構、藥廠藥商、醫藥從業人員以及全體消費者,共同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一、消費者要明白藥品雖對治療疾病、恢復健康有其不可或缺的貢獻,但是不良藥品、錯誤處方、不當使用也會對健康造成傷害。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應在這方面提供充分有用的資訊,和適合於所有人的教育機會。

二、政府必須限制藥品廣告,藥品廣告只可以連同實驗報告及主管機關認證官文書,在醫藥專業刊物上發表。報紙、雜誌、電視、網路、廣播、招貼海報傳單一律禁止刊登或播出藥品廣告,或以植入性方式行銷。

三、對於宣稱「無病進補的健康食品」必須明定標準,禁止隱含影射藥效用語,使消費者誤將食品當藥物錯用。食品藥品都應明確區分定義,防止不肖廠商利用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牟取不當利益。

四、醫師處方應嚴守用藥準則,不必要的藥不用開,不要給病人過量的藥,指導消費者正確的用藥時間、方式和禁忌事項。在服用剩餘時應回收,不可留供日後或他人使用。不浪費資源,但對需要的病人也不可吝惜。

五、消費者本身要明白,最能保護自己的是自己,所以要認真吸取有關醫藥保健的知識,能認識藥品並對藥品的功用、成分、服用方式、有效期限、禁忌項目加以辨識。不把藥品囤積,不使用過期藥品,服用時遵醫囑咐。有病看醫生,不看廣告,不信偏方,不貪價廉;有疑問時請教醫師藥師或上衛生署網站查詢。

對抗不道德藥品和對抗不道德的醫療行為,是全民的責任。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轉載- 悟的定義 文/聖嚴大師

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講的「悟」與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謂的悟而言,約可分作五類:
(一)藝術的悟
藝術的悟實際上又可稱為靈感。不論是文學家、音樂家或畫家,他們的創作多半不是依賴平常的知識或學問,也不完全依賴技巧的訓練。文學上有所謂下筆如有神助,幾千幾萬言一氣呵成;就畫家而言,憑著神來之筆,不論是小品或巨幅的畫作,均能一揮而就;音樂家譜曲,經常是不假思索,源源而出;當然,也有所謂文窮而後工,賈島的「推敲」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沒有靈感的創作只能見其工夫,不能獲得天馬行空的自在與豁達,因此,藝術家往往是天成的。
(二)科學的悟
科學家們發現某種物理、數學、生化等學術上的定律,固然先應有其學術的基礎訓練,主要還是得自悟性,不論是理論的或技術的重大創發與突破,往往是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毫不費工夫」的情形下產生的。牛頓見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發明電燈,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
(三)哲學的悟
對於人生宇宙的體驗,哲學家往往不出儒家所說的生而知、困而知、學而知的三個途徑。從學習而知固然重要,卻無法超越前人的經驗範圍;唯有天生而知的天降奇才及從困頓中逼擠出來的發現,才能開創新知的境界,那就是悟境。古來偉大的哲學家們,為我們的文化思想史,留下各種型態觀念的哲學理論;例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即是在貶謫至貴州龍場時悟得。
(四)宗教的悟
宗教的悟其實就是通過宗教的儀式、信仰和祈禱、禮拜、持誦等行為,而感應天啟、神示、降靈等現象。有的直接用眼睛看到神的指示,或者用耳朵聽到神的言語,或是經由夢境得到神的垂示;也有突然靈光一閃而發覺自己與神同在,見解超乎常人,信念突然增強,生起悲天憫人的使命感;或是真實目睹天堂、地獄、神仙世界等奇異經驗。當事人往往會把這當成開悟;也就是未曾發生的事突然發生,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宗教信仰多半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
但是從禪的立場來看,以上四種,都不是真的悟境。悟,必定是自我中心的脫落,自私煩惱的解放,分別執著的破除,所以應該更進一步超越於靈感與靈驗之上,才是真正的悟境。
(五)禪的悟
根據佛經所載,禪的悟是「覺」的意思。覺有三個層次:
1.小乘的自覺。破除了貪、瞋、癡、慢、疑等自我中心的煩惱之後,再也不會因各種煩惱而在生死流轉之中接受苦報;這必須修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門,才能達到破我執、住涅槃的阿羅漢程度。在小乘的修行過程中,能夠到達初果的位置就已算是開悟,到了四果則是徹悟。
2.大乘的菩薩稱為覺他。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譯,而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菩薩不僅自斷煩惱,尤其發願廣度眾生,地藏菩薩甚至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至於自己能否成佛,不是問題;事實上如果眾生都因他而成佛,他必定也會成佛。通常把菩薩道的層次分成五十二個位次,若能進入第十一個位次也算開悟,直到成佛則叫徹悟、圓悟。
3.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他的煩惱已經斷盡,已為一切眾生種下了得度的因緣;他是自利利他、福慧雙運而圓滿究竟的人,所以稱為大圓滿覺。
4.禪宗的悟另有勝義。有一種是不假階梯,在明師指導下一觸即悟;也有在苦參實究時,悟境突然自發。當悟境現前之時,心胸坦蕩,豁達無礙,晴空萬里,不著點塵,與佛的心地一般無二,平等一如。不過,佛是一悟永悟,而且是徹悟;一般的禪修者可能要悟了又悟。悟境出現的時間也有長短,力量強的比較持久,否則相當短暫。唯其已經開悟,畢竟和從未有過悟境的人大不相同,因為他們已經見到本來面目,所以信心堅固,而且會繼續努力。因此有位禪師曾說「大悟三十多回,小悟不計其數」,可見禪宗的悟並不等於一悟就是解脫,或者一悟就成佛。
從以上可見,佛教所說的悟有頓、有漸、有深、有淺,而禪宗屬於頓悟。頓悟可能達到徹悟,但多半要悟了又悟,重重突破。
●本單元文章同步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摘自<< 禪與悟>>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何謂專修與雜修? 文/聖嚴大師

何謂專修與雜修?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難而持誦〈普門品〉、《藥師經》、〈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及藥師佛聖號;若為求西方的未來利益,便誦《阿彌陀經》,並念阿彌陀佛聖號;若為消除病障、業障,則多半誦持〈觀音靈感真言〉、〈白衣大士神咒〉或者禮拜《水懺》、《梁皇懺》等;如果為了超度先亡、親友,則念《地藏經》、〈往生咒〉、放焰口、放蒙山等。類似的修行方式,既是顯教,也混有密教的形式與意味;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就可能用不同的法門。
其實,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懺,或念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的目的。也就是說,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夠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就是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修音聲法門而通達一切法門。

如果修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專精念佛,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能得現生利益,也能於臨終時受到彌陀接引;有難的免難,有災的消災,有障的除障,愚癡的增長智慧,煩惱的減少魔障。如果是學禪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話頭、一個公案、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現在利益,又得未來利益,如果願生淨土,也必定能夠往生。
唱誦多半是用之於集體修行,和在經過長時間禪坐之後的一種調劑。如果是個人修行或比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則不一定要有唱誦。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能誦就可,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時持誦、禮拜同樣的幾種經咒與聖號、讚偈,也可以稱為專修,當然,比之前項的專修,此已有雜修的意味。
古來有人專門持誦《金剛經》或《法華經》幾千部甚至幾萬部,專門禮佛幾百萬拜,持咒幾百萬遍;像永明延壽禪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那才叫精進專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念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於無聊。所以,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讚偈,比較妥當。但是,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何謂專修與雜修? 文/聖嚴大師

何謂專修與雜修?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難而持誦〈普門品〉、《藥師經》、〈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及藥師佛聖號;若為求西方的未來利益,便誦《阿彌陀經》,並念阿彌陀佛聖號;若為消除病障、業障,則多半誦持〈觀音靈感真言〉、〈白衣大士神咒〉或者禮拜《水懺》、《梁皇懺》等;如果為了超度先亡、親友,則念《地藏經》、〈往生咒〉、放焰口、放蒙山等。類似的修行方式,既是顯教,也混有密教的形式與意味;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就可能用不同的法門。
其實,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懺,或念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的目的。也就是說,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夠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就是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修音聲法門而通達一切法門。

如果修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專精念佛,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能得現生利益,也能於臨終時受到彌陀接引;有難的免難,有災的消災,有障的除障,愚癡的增長智慧,煩惱的減少魔障。如果是學禪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話頭、一個公案、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現在利益,又得未來利益,如果願生淨土,也必定能夠往生。
唱誦多半是用之於集體修行,和在經過長時間禪坐之後的一種調劑。如果是個人修行或比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則不一定要有唱誦。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能誦就可,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時持誦、禮拜同樣的幾種經咒與聖號、讚偈,也可以稱為專修,當然,比之前項的專修,此已有雜修的意味。
古來有人專門持誦《金剛經》或《法華經》幾千部甚至幾萬部,專門禮佛幾百萬拜,持咒幾百萬遍;像永明延壽禪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那才叫精進專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念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於無聊。所以,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讚偈,比較妥當。但是,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如何一門深入? 文/聖嚴大師

如何一門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適之先生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萃、登峯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目前對於一般的佛教徒來說,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在顯教方面,如果淨土、禪、律、天臺、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淺嚐即止的人,處處參學,常常變更他們的老師。時至今日又有某些沒有師承的密教,以及民間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稱上師、自立活佛,紛紛出現世間,而他們也都有一套自圓其說、自成其理、自創其法的宣傳,琳瑯滿目,使人目不暇給。一般沒有佛學基礎的人,在對修持方法和修行成效有所要求下,也不免處處摸索,見一樣學一樣,結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錯亂、心理失常、生活失調等下場,而與社會脫節,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此,我們主張要一門深入,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切莫求好奇心的滿足、官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盪,應該以平常心去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的、自力的、清淨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濟,以求臨終往生佛國淨土,就夠了。否則,既想成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曉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學、宗教等各種知識學問,便無異是浪費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能夠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夠以自己的所長去幫忙他人。
◎圖: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觀音蓮座蕨類 薛惠芳 菩薩攝影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文/聖嚴大師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異教」Heathenism原是猶太人及基督教給異民族的鄙夷之稱,我們借用代替「外道」,但不作鄙夷想。
佛教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沒有這種種族歧視或宗教歧視。宗教信仰雖與家庭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婚姻又是組成家庭的基礎,但對一個佛教徒而言,並不要求首先改變了對方的宗教信仰然後再行結婚。但是,一個正信而有修養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後的夫婦生活中,促成對方來改信佛教。

這在佛教的經典中,是有根據的。曾有一個佛教徒的妺妺,嫁給了裸體外道的信徒室利笈多,那個裸體外道的信徒最初極端地反佛乃至害佛,最後終於唾棄了裸體外道而皈依了佛教(《根本目得伽》卷七、八)。另有佛的信女須摩提,也嫁給了外道的信徒,感化了外道的信徒(《增一阿含經》卷二二〈須陀品〉之三)。
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四攝法的「同事」的原則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的對方首先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對方的宗教信仰,結婚之後再來潛移默化,轉變對方的宗教信仰。這就是先使自己同於他,再使他來同於己。

當然,婚姻是終身的大事,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一個初機信佛的佛教徒,不必利用婚姻作為傳教的手段而致造成不幸的後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條件,不應該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彼此之間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沒有把握感化對方,最好選擇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組成佛化的家庭,否則,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導致婚姻的悲劇,那是很不幸的。
再說,組成佛教化的家庭,雖是佛教徒的應有責任,萬一由於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堅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時之間又無法改變他的信仰,那麼,宗教的容忍,應該能使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沒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應當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家庭是家庭。因為,佛教本來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化的宗教。佛陀不障礙他人信仰外道,佛陀不反對他人供養外道,乃至要對弟子說:「汝當隨力供養於彼。」(《中阿含經》卷三二第一三三經)

◎圖:法鼓山蕨類植物 薛惠芳菩薩攝影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工作的待遇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工作的待遇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工作有千萬種,工作是神聖的,勞動也是應該的。所有勞動的工作,除了心甘情願、自我奉獻的義工以外,各種工作都有報酬待遇。現在各個公司、行號、機關、工廠,人事流動都是為了待遇高低,或是工作輕重。有的人運氣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不需要怎麼拚命辛苦,就能有高收入,但是有的人運氣不好,奉獻勞力百倍於人,卻是收入菲薄,養家活口都很困難。

過去的社會,無論工作待遇高低,都是論月薪計,有的是以年薪多少計算。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另有很多計薪的方式,列舉如下:

一、論件數計酬:有的人打官司,請律師幫忙訴訟,或是土地買賣時請代書作業,都是按件付費。論件計酬也需要有良知,能把別人所託付的事情做得有所交待,事主花費也才心甘情願。

二、論時間計酬:現在時興打工,都是論時計薪,一小時從八十元、一百元到二百元,甚至五百元不等,看工作的價值高低來計算金錢的多少。

三、論專業計酬:教授教書,作家寫作,甚至汽車的修理,房屋的建築,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都希望取得應得的報酬,業主只要事情成功,也都樂意付費。

四、論才藝計酬:有些體壇明星,例如大陸的籃球國手姚明,台灣的棒球明星王建民,他們都是憑著特殊才藝,贏得很高的身價。甚至演藝人員的表現,除了人事關係外,藝術的價碼也有公道,例如在好來塢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他的待遇就不是一般導演所能比擬的了。

五、論名氣計酬:有的公司團體、機關學校等,為了提高知名度,甚至為了取得社會的信任,請個名人來掛名董事長、校長、會長、顧問等,都是看名氣大小而論價。

六、論關係計酬:有的事業體,並不需要人手實際參與工作,但還是必需付費雇請一些特定人士,例如特種行業要付保護費、一般公司聘請律師要付顧問費,甚至選舉後酬庸某些人士,可以說政治上也需要付費。總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以付費總有一些複雜的因緣與內容。

透過工作獲取待遇,這是社會運轉的正常行為,所謂勞資要均等、公平,如果待遇不公,就會發生「勞資糾紛」,社會問題就會層出不窮。其實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現象,並非待遇高,工作效率就能提升,有一些拿高薪的人,混世混時,並沒有認真負責,反而一些義工,分文未取,卻是賣力工作,所以不要迷信待遇萬能。但看今日義工的表現,我們確實應該打破這種迷思。

轉載- 獨居無依兒童需要人道關懷 文/人間福報社論

獨居無依兒童需要人道關懷



日昨媒體刊載了一則令鼻酸的新聞: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公布的資料,台灣有百分之九的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童,周一到周五的三餐全要自理,無人照顧。如以國內學童總數一百八十四萬來推估,這批享受不到家庭溫暖,甚至三餐不繼的小朋友,多達十六萬人。

他們或為單親家庭的一份子;或因父母需從早到晚工作而無從得到照顧。這些弱勢家庭的子女,不論是心理上或安全上都面臨極大的威脅。吃不飽、穿不暖,已很可憐了,如果不幸再因獨居而發生意外,更造成永遠難以彌補的悲劇。

兒童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發展,使成心智成熟,對社會有用的人獻;缺少關愛的童年,常會導致他們的行為偏差,等於埋下了犯罪的因子。今天如果我們不正視這十六萬可憐的學童面對的困境,任由他們在怨與恨中成長,不僅是人道上的缺失,也等於為二十年後社會,種下了更多怨與恨的根苗。

任此一現象滋長,人人都應感到愧疚。首先是一個進步的國家,幼有所養是國民的權利,不要說歐洲、紐澳這些社會福利國家,即使是高唱資本主義的美國,也極度重視兒童福利立法。美國對未滿十八歲的兒童,只要家庭中失去主要收入的支柱,就可依法接受政府的按月津貼,數字雖不大,但至少可以三餐有著,可以安心求學,直至高中畢業。

在台灣,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即使能夠上學就讀,往往也必須在國小階段就要面對生活起居,甚至還要幫助家庭生計,或照顧更幼小弟弟妹妹。

政府口口聲聲財政拮据,無力挹注大量經費於社會福利,然而面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連的種種政治動作,卻一擲千金毫無吝色。

政府願意以六千億預算,去購買僅能防禦台灣一周之久的高價軍火,願意花費數以億計的經費去更改郵局的名稱,乃至要勞師動眾,花費數億甚至數十億去搬遷台電及中油的台北總部至高雄,但對十餘萬嗷嗷待哺的學童卻視而不見。須知社會福利是社會安定的基石,沒有社會福利的救濟,社會中的偷竊、搶奪、打殺就會此起彼落,永無寧日。

此外,社會慈善團體,雖已盡了力,像兒童福利聯盟的確做了不少關懷兒童的善舉,但像兒盟這樣的團體似嫌太少,他們自身的財力、人力也絕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也無力對政府成立法機械產生足夠的壓力,尤其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下滑,善款來源不繼,以致心有餘而力不足。至於宗教團體,也只能照顧到某些個別的苦難家庭,若要全面解決十六萬學童的問題,勢必力有未逮。

歸根究柢,還是要靠社會立法,只有政府的力量,才能針對症狀,從根救起。此時此刻,尤其是立委提名之際,我們希望各政黨能有遠見與人道關懷,提出有利於兒童福利的政綱,敦促其有意競選的立法委員,作為其競選的政見,並於當選後能擬具合理的社福法律,來拯救這些國家未來的棟樑。

Tuesday, March 13,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黃昏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黃昏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黃昏的夕照,能夠增添景物的燦爛、嫵媚。只是黃昏的時間短暫,所以一般人年老時想要創造什麼事業,都說是黃昏事業;有的人想為國家規畫一些建設,但因不適時,也稱其為黃昏建設。

所謂「黃昏事業」,就是看不到遠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來在那裡,因此總是令人欷吁嗟嘆。然而在現實生活裡,「黃昏」給人的觀感,因為年齡不同,其實有著很大的差異。試說如下:

一、少年學童歡喜黃昏下課放學:青少年學童一到黃昏放學時,最是歡喜雀躍。因為在回家的途中,可以邊走邊遊戲。尤其住在鄉下農村,一到黃昏,大自然的景緻變化無窮,從欣賞黃昏的美景,也讓人打從心裡歌頌人生的可愛。只是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少有欣賞黃昏美景的心情,因為在他們放學回家的途中,有太多的誘惑與障礙,諸如打電動玩具、參加幫派集會、飆車、打群架等,所以他們再也無法像過去的學童,每到黃昏,就能迎著夕照,踩著輕快的步伐回家。

二、熱戀青年嚮往黃昏無限浪漫:黃昏時刻,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最是浪漫,引人遐思。因此,一般青年男女,最常相約黃昏後,一起到海邊欣賞落日餘暉,或是到公園裡,花前月下,都能增進彼此的情感與心靈的交流。所以黃昏對年輕人而言,是人生最浪漫多彩的時刻。

三、銀髮老人感傷黃昏日薄西山:黃昏能引起青少年的生命熱情,但是對一些銀髮老人而言,見到黃昏難免感傷自己去日無多,因此對生命產生了很多的感慨。但是也有的老人,認為黃昏雖然短暫,畢竟還是美麗輝煌的,因此依然發揮老人的雄心壯志,為人生的事業做最後的奮鬥。另外,也有的老人則是灑脫的認為,該是退休的時候,所以毅然交棒給兒女。雖然同是老人,卻有不一樣的人生觀,但他們總是有自己的方式,能夠度過人生的黃昏時刻。

四、一般大眾每日黃昏如常生活:一般大眾對早晨的彩霞、黃昏的日落,日日如此,已經習以為常,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未必歡喜;日落而息,未必憂傷。就好像春夏秋冬,來的時候來了,去的時候去了;也好像生老病死,流轉輪迴,看得開,都是一些平常事。

西方人歡喜看流星,因為剎那的美麗,勝過寥落的一生。東方人對黃昏的眷戀,勝過對流星的追逐。其實不管是流星或是黃昏,剎那即是永恆,剎那和永恆應該都是同等的價值。雖然一般人對黃昏的留戀,也是人之常情,只是無限的美景,總要過去,人生的舞台,不容許留下一時的空白,一齣戲演完,就要換另一齣上場。因此,晨暉也好,夕照也罷,我們能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裡,散發生命的光和熱,這才是重要。

Monday, March 12, 2007

轉載-從植樹節談政府的環境能源政策 文/人間福報社論

從植樹節談政府的環境能源政策



昨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但在政府如火如荼進行「去中國化」的同時,國父遭到池魚之殃,不但在教科書中將「國父」的字眼去除,更不用說「紀念」這位具有國際觀、民主觀,而且真正博愛濟世的思想家。政府如此舉措,只凸顯心胸的狹隘,無補於實際,但就同日也是植樹節的意義而言,我們認為政府除了做些「植樹」的搶鏡頭動作之外,更應該放棄政治考量,提出一套有利於環境、經濟和社會永續的環保能源政策,才對得起人民。

植樹對於飽受土石流危害的台灣而言,不止具有環保效益,既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又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相對於政府動不動就來的一堆經濟口號,例如現在的「大投資、大溫暖」,花費鉅資又要搞一些不急需的建設,甚至破壞環境、製造污染,還不如鼓勵民眾多多種樹,讓台灣更適合人類居住。因此,我們希望政府除了做些宣示植樹的動作之外,更應該多拿出具體的行動來推廣種樹護林。

另外一方面,據報導,執政黨對於日前廣受矚目的「能源稅條例草案」,似乎已經轉向冷處理的態度,反而將「再生能源條例草案」列為優先法案。我們很擔心,如果消息屬實,這不但代表政府心態的偏差,更是嚴重錯誤的政策。

眾所周知,台灣缺乏能源,幾全依賴進口,能源安全缺乏保障;偏偏政府又錯誤的施行「壓低能源價格」的政策,以為可以照顧民生大眾,殊不知刻意壓低能源價格的結果,不但造成能源浪費,也降低能源效率,更加速可貴資源的耗竭速度,又排放大量污染物,增加溫室氣體的累積。之後,又必須花費龐大的資源去從事環保的防治,甚至於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補貼「再生能源」產業,前後自相矛盾,更讓自己的能源供應安全陷入險境。

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能源價格合理化」的政策;而除了能源市場的自由化,由生產、進口業者反映國際價格外,課徵「能源稅」來反映外部成本,可說是一套最有力的經濟工具。立法院當初提出能源稅條例的初衷,無非就是為了台灣永續發展的前瞻想法,行政機關實在應該大力配合才是。

也許有人會擔心能源稅課徵後,會對產業競爭力和所得分配產生負面的衝擊。其實,如果能夠秉持「稅收中性」的原則,也就是將能源稅新增的稅收,用於調降所得稅或是補貼大眾運輸,則不但可以抑制能源浪費,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更可以營造台灣為低稅負的投資環境。甚至提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技術、產品的研發,及技術服務產業即可蓬勃興起,根本就不需要依賴「補貼」,實可獲致「三重效益」。

我們呼籲政府,少做太多的政治考量,多提出好的配套措施,「能源稅」對產業、經濟和所得分配都有正面助益,更能兼顧台灣生態、社會、經濟和財政永續的目標,這才是紀念國父和植樹節的真義。

轉載-民主政治不是靠「喬」出來的 文/人間福報社論

民主政治不是靠「喬」出來的

台灣現在整天好像只有一個新聞,就是「喬」人選。民進黨四大天王如何產生總統候選人,天天在喬,甚至到總統府喬,目前還沒喬成,看來還有得喬。國民黨從馬王如何喬,一個月來鬧得滿城風雨,放話不斷;然後黨主席人選也一直在喬,各種流言充斥,全國都在上演一場「喬」人大戲。

在整個「喬」人的動作中,陳總統與連戰先生又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實這是非常反民主的。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想選的人當仁不讓,然後交由人民或黨員決定,而不是由少數人來「喬」定。

美國現在也正進行總統大選的初選,各方人馬紛紛表態,競選活動如火如荼展開,未見任何人出來「喬」,全部訴諸於黨員,因此各候選人完全以黨員為主要訴求對象,皆提出許多主張與政見來吸引選民,所有攻擊也都針對對手的政見進行,未見人身攻擊,這才是民主。

看看我們,政見不見了,沒有看到任何政見的提出,看不到治國理念,只看到迎逢與妥協,民進黨的四大天王對於陳總統的家人涉及貪瀆,以及突然提出的正名運動,尤其是主張台獨的「四要一沒有」,都不敢提出任何的質疑,這就是「喬」的後遺症,大家不低首看看百姓,只仰望看著「喬夫」。

國民黨不也是如此,為了「喬」,竟然強人所難,要求互相選對方為副手,選搭擋是總統候選人很重要的規畫,那能由妥協產生?

以前民進黨罵國民黨是「家長父式的權威」,結果國民黨被罵了這麼多年,還是改不過來;而罵人的民進黨不是一樣,比國民黨還「家長父式的權威」。

大家都說「喬」是為了團結,美國這麼多年從不「喬」人選,從未見不團結分裂,贏的人光明、輸的人磊落,這才是民主。也有人說是為了和諧,其實大家皮裡陽秋,兩黨各個候選人早就暗懷心計,只是表面和諧,喬不喬都有心結。

那為什麼還要「喬」?還不是為了資源。因為有資格喬的人,手中握有足以影響選情,左右選票的資源,但是這些舉足輕重的人,不是應該要公正嗎?

二十一世紀,台灣早就該進入成熟的民主政治,但我們看到的還是寡頭政治,少數人入戲,而絕大多數的人民,只有一邊看戲的份,但是所有的政治人物不是整天不離口的高喊:「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嗎?」

從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到民進黨的代理黨主席產生方式;從四大天王的喬不定、到馬王的不斷放話,台灣的選舉還在過去的思維裡跳不出來,現在正在最關鍵的時刻,我們能不能真正的展現民主規格與風範,讓有意選的人當仁不讓,旁邊不選的人不必搶作主角,將決定權還給選民,透過選賢與能,讓最受人民支持的人出頭,這才是我們期待的。

美國也在總統大選,看看別人,不禁要問:「美國能、我們為何不能?」

Saturday, March 10,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手機問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手機問題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除了佛法般若是純善,沒有絲毫的缺陷以外,世間萬法,任何學科,都有利弊。例如,科學發明手機,造福現代人,讓人際往來真是「天涯若比鄰」,尤其遇有緊急事情,手機找人最為方便,各種聯絡,手機更是迅速。

現在的社會,幾乎到了人手一機的地步,甚至一人數機;但是手機也會衍生出一些問題。手機出了什麼問題呢?略述如下:

一、助長犯罪:手機像個隱形人,它找你非常容易,你找它,它有種種的方法躲避你的追查,所以近年來有一些不肖份子,利用手機詐騙,手段之高明,令人嘆為觀止。雖然現在一般民眾對詐騙集團的手法,已經普遍具有警覺性,卻仍然有不少人上當受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尤其常見一些綁票案,擄人索贖的歹徒更是利用手機沒有固定據點的特性,藉它來遙控取款。只是這些歹徒儘管能得逞一時,最終還是難逃法網制裁。

二、車禍增多:由於手機聯絡方便,許多駕駛人經常一邊開車,一邊使用手機通話;可是開車時接聽手機容易分心,也因此交通事故頻仍。政府雖然三申五令,規定開車不能拿手機講電話,但是法令歸法令,駕駛人為了方便,忘記了危險。這大概就是人類的通病,也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遇危險不知利害。可是仔細想想,拿一期的生命,換取一時的方便,值得嗎?

三、製造噪音:手機雖然聯絡方便,但在公共場所,人手一機,這裡在大聲講電話,那裡也傳來高分貝的講電話聲,擾人的噪音無休無止,所以現在公共場所,尤其開會前,都會宣布「關手機」。乃至搭乘飛機,也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開機,以免干擾電訊,造成飛安事件。

四、影響健康:手機拉近了人際關係,但是由於手機使用時會發射一種輻射線,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報導,一些住在基地台附近的民眾,容易罹患怪病,甚至經常使用手機,也會耳鳴心悸,產生很多毛病,所以手機究竟對人有益還是有害,就看個人怎麼評定了。

五、家庭失和:手機不但可以用來通話,還能傳簡訊;一首詩、一段充滿情意的話,很容易讓人迷醉。現在男女問題已經很多了,加了手機的推波助瀾,致使「婚外情」愈來愈普遍。一個幸福的人生,美好的家庭,只為了手機從中作怪,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說來實在不划算。

總上分析,我們不否認手機為現代人帶來的方便,但是如果弊多於利的時候,就不得不重新商榷了。一般人往往為了一時的方便,造成終生的懊悔,就如手機,只是看到手機的方便,不顧手機之害,所以奉勸使用手機的人,對於手機之弊端,不能不多加注意,最好能用得方便,也能用得安全。

轉載-富比世富豪榜的省思 文/人間福報社論

富比世富豪榜的省思



富比世雜誌於日前公布全球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總計有九百四十六人上榜,比去年劇增一百五十人,總財產也勁升百分之三十五,號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一年」。

多數民眾看了上述富豪排行榜時,或許會以羨慕之心在想:「我也是其中一個富豪不知會有多好?」甚者,一些政府官員也可能會想:「為什麼從政總不如從商呢?」可是,我們在觀看此一富豪排行榜時,不應該只看何人具有多少身價的表面現象,而是要進一步的從幾個層面加以省思:

一、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一年,是只有近千位富豪的財產總值增加,還是全人類平均變富有?甚者,就這些富豪的國家與地區,在該年整體經濟總值是否也增加?還只是這些個人的財富增加而已?此兩者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只是富豪個人財富增加,這只會凸顯全球或該國家地區貧富差距更為擴大而已,那麼這就不能稱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一年」,反而是「多數人類有史以來最貧窮的一年」。

二、我們必須關注富豪區域產生變化的意義,以亞洲富豪榜為例,今年中國和印度的上榜人數都大幅增加,大陸去年才七人上榜,今年則勁升為二十人,加上香港的二十一人,兩地加起來已為四十一人,為亞洲之冠;印度去年為二十二人,今年則躍升為三十六人,為亞洲第二;相對於中國與印度,日本則從亞洲第一富豪數掉到第三。

上述地區排行的變化,是否顯示出全球兩大經濟新秀—中國與印度的崛起,不得不讓我們去面對,並進一步思考在兩岸的經濟交流上如何突破與擴展,而不再閉關自守。

三、就這些入榜富豪所代表的企業,其顯示的商機與經濟趨勢為何?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加以了解,並進一步開展相關產業。此次新進榜的富豪有一百五十位,到底他們是憑藉何種商業經營模式去創造自己的財富?何以他們可以掌握住這些賺錢的機會?如果一個大有為的政府也能夠像這些富豪,以更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國家的財富,便可為其全體人民增進福祉。

四、就台灣的富豪來看,總計有八人上榜,較去年增加三名,但細看其名單,還是以著名的財團為代表,並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單。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與才被起訴、創下台灣最大經濟犯罪規模的力霸集團負責人王又曾有父子關係的王令麟竟然也上榜。這是否代表台灣的財富過於集中少數人,同時也意謂著這些富豪的資產是真的靠著自己的本事,以全民認可的方式賺取,還是以不當的手段聚歛而來?

如果我們再看看這一名單所代表的意義,有些富豪不僅在增加個人財產總值時,同時也帶動了全民的經濟力,更提升人民的資產總值,這樣的富豪是我們所樂見的;但是,有些富豪卻只是增加個人資產,並沒有增加國家的經濟力,反而是掏空國家的產業、巧取豪奪人民的財產,則這樣的富豪是令人覺得面目可憎的。

一個國家有多位富豪進入富比世的排行榜中,是可以增加該國家的知名度,但是人民更在意的國家本身經濟力的排名,人民整體財產的增加和個人真實所得的提高,才是最為重要。

轉載-《人間萬事》最低的能力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最低的能力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人,學問有大小,能力也有大小。有學問的人,著書立說,從事教育;有能力的人,做大官,從事大企業,呼風喚雨,或者運氣好的人,也能水漲船高,靠著別人的因緣,出人頭地。但是有一些實在沒有學問,也沒有大能力的人,只要有心,同時具備一些最低的生活能力,也能生存。例如:

一、你能烹煮三餐嗎?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為天,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公司行號,都少不得要吃。縱使你什麼能力都沒有,煮個三餐的能力不能沒有。在家庭裡,從小隨著父母生活,就應該學會燒煮三餐,一個不能料理三餐的人,如何能生活下去呢?

二、你能耐煩負責嗎?在工地為人看守物品,在大樓能做守衛、管理員,只要耐煩負責,討得別人的尊敬、歡喜,那也是生活能力的表現。

三、你會開計程車嗎?開車的技術是很容易學會的,開車的勤勞、能耐,就不容易有了。

但是你要生活,最低的生活能力,就是要具備一樣專長,你既不能當設計高樓的建築師,也不能做企業家的幕僚人員,你做個計程車司機,也能養家活口,也是表現生活的能量。

四、你肯做臨時工嗎?一般的臨時工,就是指苦力。基本上人都有吃苦的能力,所以肯把吃苦的能力使用出來,也會有工作。所謂臨時工,幫人家做挑夫,幫人家堆車,幫人家打掃,幫人家做雜務,既不需要什麼技能,卻是生存的本錢,也是最低的生活能力。

五、你願意撿破爛嗎?我們看現在的社會,有一些撿破爛的人也能發財,例如彰化福山寺,就是靠著一群義工從事資源回收,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一座福山寺。一個人假如肯「你丟我撿」,經過自己的勤勞讓廢物再利用,不但生活無虞,也是為社會做環保。

六、你會耕種田園嗎?住家的門前屋後,有時候一小塊荒廢無用的畸零地,只要著手整理,加以開墾種植,或者種些花卉,或是種些蔬菜,不但美化環境,也能增加收入,對生活不無幫助。

七、你願從事家庭加工嗎?人說雙手萬能,人的六根,口說、手做、腳行,都是本能。假如沒有口才,也沒有快腿,運用萬能的雙手,可以幫人家做手工。舉凡編織、雕塑、組裝零件等,都是表現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一定靠別人來養活。甚至只要有志,不但能養活自己,還有能力養活別人,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最低的生活能力,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假如上述最低的生活能力都沒有,坐吃山空,只等著別人救濟,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轉載-改善經濟情況 消除婦女困擾 文/人間福報社論

改善經濟情況 消除婦女困擾



內政部於三月八日婦女節公布「台閩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三成三的婦女感受到在生活中有重大困擾。這個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盡管政治人物高喊婦女撐起半邊天,權利提高,生活改善,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婦女,生活陷入困境,日子不好過。

這項調查在「個人生活狀況」方面,三成三的婦女感受到生活中有重大困擾,其中最大的困擾是「經濟問題」。推其原因在於近年來台灣經濟衰退,產業出走,就業機會不足,薪資低減,所得下降;而物價上漲,稅負日重;再加上政策偏私,財團聚歛,官員貪腐,形成「中產階級消滅」、「新貧階級形成」的兩極化M型社會。終至造成在經濟上的下層擴大,成為婦女同時也是男性共同的最大痛苦來源。

這種情況還存在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南部地區較其他地區為嚴重,推其原因與產業結構有關,南部地區的主要產業是農業和製造業,農業成本高,難與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開放的廉價農產品競爭,製造業則因工資高昂迫使產業出走,加上鎖國政策驅使台灣被邊緣化,更使產業沉默外移自尋生路。除了經濟問題之外,讓婦女感到困擾的依序是「自己的健康問題」、「自己的工作問題」和「子女教育與溝通問題」。

在「家庭生活狀況」方面,表示滿意的占八成七。每位婦女平均花在家務上的時間為一點七小時,這是因為調查對象有許多是在學學生、單身職業婦女的關係;如果只問已婚婦女,當然要高出許多。在負擔家務上,婦女的重要度占了八成,是主要的家務承擔者。男性在家務上承擔的比重很低,只占百分之十五。調查也顯示,承擔家務是困擾婦女的一項原因,婦女花在處理家務上的時間長短與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成反比,亦即感到家庭生活滿意的婦女,平均花在處理家務的時間短。

在「自己健康問題」方面,自覺身心健康狀況良好的婦女占七成八,與年齡有密切的相關,健康狀況與年齡成反比,年齡愈長,健康愈差。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狀況與所得有正相關,所得愈高,健康狀況愈好。

在「婦女工作狀況」方面,有工作的婦女占五成三;平均每天工作八點三小時。是否有工作與教育程度呈正相關,受較高教育者,就業的比例也高,同時高所得也較高。至於未工作的理由,主要是「照顧小孩」。婦女是家庭生計的主要負擔者,占二成;是家庭財務的主要分配者,占三成;不過即使能分配家庭財務,自己可以自由使用的零用金也都在五千元以下;而連一毛錢也沒有的,高達四成。有六成六的婦女在過去一年中有收入,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要將收入的八成以上提供家庭使用。

從這項調查的結果來看,當前困擾婦女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問題,因為經濟情況好,生活的困擾少,對家庭生活的滿意程度高,自己的健康狀況也較為良好,可以自由使用的零用金也較多。經濟情況好,幸福程度高,一切都美好;經濟情況差,痛苦程度高,一切都不好。所以當務之急是改善經濟。一切阻礙經濟好轉的意識形態、政策規定、政黨偏好、私人利益,都要排除,都要揚棄,才能提高婦女地位,改善婦女生活。

Friday, March 09,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怨 婦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怨 婦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古代的中國,有所謂「深宮怨婦」。一個長期居住在深宮裡的女人,沒有獲得皇帝的寵愛,也沒有親人朋友,周遭只有一群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女人,難免不產生深宮怨婦。然而現在社會開放,婦女已經和男人一樣走上社會,但是仔細調查女人的生活,社會上仍有很多家庭怨婦,試說如下:

一、怪丈夫沒有發財的怨婦:一般婦女大都負責家裡的「開門七件事」,有時家用捉襟見肘,度日艱難,因此總希望有個會賺錢的丈夫,能有足夠的錢供給家用,免得生活缺柴少米的難以度日,甚至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捐獻公益,在社區裡無法取得較高的地位,自然就會怨怪丈夫無能,不能賺大錢、發大財。

二、怪子女不能成器的怨婦:一個家庭主婦,她的生活裡除了丈夫就是子女,如果子女聰明能幹,還能稍解她為家庭付出的辛勞;萬一子女不成才,在學校裡成績不好,下課以後還在外面惹事生非,不但增加掛念,也覺得沒有面子。於是難免就會怨怪當初不應輕易結婚,更不該生養這許多孩子,整天長吁短歎,怨天尤人,這不就是家庭怨婦嗎?

三、怪年華逐漸老去的怨婦:身為家庭主婦,每天與鍋碗瓢盆為伴,和掃帚抹布為伍,天長地久,日復一日,日日如是,慢慢的青春歲月隨著時光逝去,自己的皮膚愈來愈粗糙,雙手也慢慢長繭,於是感嘆風華不再,感覺人生索然無味。如果夫妻感情恩愛,還聊可告慰;如果丈夫流連在外,偶爾回家還大男人氣勢,怪東怪西,一句安慰也無,則女主人滿腹辛酸向誰訴說?也難怪有很多女人喜歡串門子,因為她沒有正當的交際,生活得不到調劑,只好張家長、李家短,甚至到處訴苦抱怨,如此怎能不成為怨婦呢?

四、怪親友不夠義氣的怨婦: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家庭主婦遇到經濟上的困難,求助親友,但是有時候親友的生活並不寬裕,自顧無暇,那有餘力濟助他人呢?所以當得不到親友濟助時,就會怪親友無情無義,難免不生出滿腹怨言。

綜上所說,怨婦的辛苦值得同情,但是解決之道,必須從自身改善起,例如幫助丈夫從事家庭副業,增加經濟來源。

另外,在家務之餘,可以投身公益團體,參加正當的婦女會,學習社交禮儀,開闊自己的生活圈,增長自己的知識、見聞;或是到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道場,發心當義工,藉此廣結善緣,結交一些善知識。

如此縱使偶而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是有了不滿的情緒,一經善友開導、宣洩,自然就不會成為家庭怨婦了。

Thursday, March 08, 2007

轉載- 恢復監院運作 發揮監察功能 文/人間福報社論

恢復監院運作 發揮監察功能



最近一年來政界貪瀆成習、政風敗壞,上自總統下至政務官、縣市長都有人因涉貪遭訴,新獲立法院同意認命的檢察總長,又因餐宴事件迭遭物議,讓民眾深感官箴廢弛;而司法審理不僅曠日廢時,有些政風也是司法所不及處。而負責查察監督官箴的監察院卻停擺了二年餘,使得不肖官員益加肆無忌憚,更令五權分立無法有效發揮,引發憲政危機。

美國國務院於日前發布全球人權報告,其中台灣的部分,「官員貪瀆」被列為人權問題之首,被點名的包括陳總統、吳淑珍、趙建銘、陳哲男、龔照勝、李進誠、許財利,未及列名的還有林忠正、顏萬進等人。官階之高、涉案之多令人不敢相信,令人感歎何以官箴敗壞至此?

或許是因為政黨輪替之後,許多新上任的政務官沒有從政經歷,也沒有事務官的資歷,由於用人的範圍褊狹,人才有限,品格低下的諂佞之徒因而倖進;二則因為他們多來自於民間和工商界,有些商場的惡習未改,諸如利益輸送、通風報信、拿回扣的事件才會層出不窮;三則是鑑於扁政府任期只剩下年餘,抱著「不撈白不撈」的心態,狠揩一筆。

當然,最嚴重的還是整個政治風氣的問題。貪瀆已經成為政界的惡習,上行下效,上自第一家庭都如此,底下的官員怎麼會認為貪瀆是個嚴重的問題呢?而政府用人不取賢良方正、不敢大開大闔、不敢用在野黨或社會賢達人士,都是用自己小圈圈內的人,大家相濡以沫,貪瀆風自然成形。

目前這些涉貪的案件都在司法審理中,但是審理程序緩慢,非等個三、五年無法定讞,屆時政府可能早已經輪替了,這樣牛步化的司法程序根本無法反映實情,對於政風的改善毫無實質的幫助,而民眾的不滿情緒更無法得到紓解,如果監察院能夠正常運作,至少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

此外,還有些司法所不及的政風問題,例如檢察總長陳聰明最近被爆二次餐宴的風波,對於檢察體系的形象大傷。一則檢察總長的威信受到非議,二則檢察體系能否公正辦案受到質疑。目前檢改會已發表聲明,如再傳出有影響檢察公信力的言行,將發動全面抵制特偵組人事案,並推動檢察總長的退場機制。檢察總長參與餐宴還不涉及違法,但的確是個風紀問題,對於官箴大有影響,是監察院可以糾彈的案例。

只是監察院停擺了二年,一切都只能任由官員好自為之。監院停擺當然要究責於朝野的惡鬥。總統提出的名單,在野黨不滿意拒審之後,總統也拒絕妥協,不再重提。這方面總統身為國家元首,不執行憲法所賦予的責任,明顯有不作為之失;而在野黨又不願意共商一計,任其停擺,也有過失。看最近國民黨推薦的監委名單,卻頗令人失望兼而感慨。

監察院是五權分立中重要的一環,過去對伸張人權、整肅官箴頗有貢獻,如陶百川在任內彈劾高官的案例為史所頌揚。只要任人得宜,監察院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在當前政綱敗壞、貪瀆成習的惡風下,朝野何不放下成見,讓監院盡速恢復正常運作!

轉載- 《人間萬事》止痛的方法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止痛的方法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的身體是肉做的,受到刺激當然會有各種不同的感覺。舒服的感覺,不自覺的就過去了;疼痛的感覺,就要看各人的忍受程度了。有的人寧可以死,也不要痛,所以身體上疼痛難忍時,就以死來結束,這種人也為數不少。

為了止痛,藥房裡販賣的止痛藥方,不勝枚舉。人的身體有了疼痛,例如頭痛、喉嚨痛、牙痛、胃痛、心絞痛、肌肉痛、神經痛等,有時痛得讓人覺得生不如死,不知如何是好。

止痛的藥方,有時一時無法取得,不過身體上的疼痛,有時只要懂得一些疏導的方法,還是可以減少痛苦,茲約略提供數種方法如下:

一、轉移內心的注意:疼痛有時通之於心,內心覺得痛苦難忍,就會加重肉體痛的感覺;內心覺得一點小小的疼痛,可以忍受一下,把注意力一轉移,也會產生功效。佛教講的心力增上、念力增上,都能產生某些力量,所以肉體萬分疼痛時,不懂得用心力來克服,不懂得把心的注意力轉移,就會更加痛苦。

二、加強心理的建設:心雖是我們的主人,但有時也要訓練,才能產生功用。一般講「心理建設」及「精神武裝」,就是這個道理。佛門的慈悲、勇猛、智慧,都是可以訓練加強的

;當這許多力量加強建設,起了作用以後,遇到一些外來的疼痛,就能發揮預防、對治的功效了。

三、運用物理的療法:身體有了疼痛,有時用冰敷、熱敷、電療、水療、蒸氣療法等,或是整脊、推拿、拔罐等民俗療法,也能收到一時的止痛效果。只是這些療法不一定都由專家處理,甚至也不一定能對症下藥,所以療效往往看個人運氣。不過雖然不一定能治癒,但至少能夠減少一些痛苦的折磨,也是不無助益。

四、利用按摩的舒緩:當一個人咳嗽不止時,有人幫他拍拍背部,咳嗽就能疏緩一些;有的人手腳痙攣,也可以幫他按摩,慢慢減輕疼痛。按摩有助於舒緩緊繃的肌肉,可以促進血液流通,所以有助疼痛的減輕。

五、透過針炙的治療:有的人疼痛難忍時,例如頭痛、胃痛等,也可以求助針炙療法。只是針炙必須找對穴位,而且要對症下針,否則病情沒有減輕,有時也會有危害生命的風險,所以要謹慎求醫。

六、使用麻醉的藥物:利用麻醉藥止痛,這是西醫最常使用的方法,尤其現在有一些癌末病人,有時疼痛難忍時,只能靠施打嗎啡等麻醉劑來止痛。

另外,開刀時更要施打麻醉針來減輕開刀的痛苦,所以現在醫療技術能夠日進千里,麻醉醫學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其實,在很多止痛的方法當中,真正的止痛藥在於個人的心。佛教裡有一則故事,有一個優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當他向舍利弗尊者交待後事時,舍利弗懷疑說:「你看起來神色自若,一點也不像被毒蛇咬到的人。」優婆先那說:「我現在正在觀『空』,毒蛇能咬我的『色身』,但不能咬『空』。」所以,真理最能減少痛苦。

轉載- 文化台灣不應畫地自限 文/人間福報社論

文化台灣不應畫地自限



國家文化總會周二舉行新春文薈,陳水扁總統與呂副總統分別以會長、副會長身分到場和藝文界人士歡聚,並共同為改名後的國家文化總會揭牌。陳總統致詞時揭櫫「國家文化總會」的宗旨是「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弘揚普世人本精神」,強調今後將秉持多元、尊重、本土、國際、永續的五大原則,打造「文化台灣」新願景。

國家文化總會在去年底由社團法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正名」而來。前身是一九六七年成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當時對岸中國正如火如荼上演「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南北串聯肆虐,焚書羞儒、毀古蹟破四舊,文化出現斷層危機。

當時文復會推展大規模的文化運動,並經常策畫各項工作綱要,交由政府機關、學校及海外團體配合執行,堪稱國家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單位。並運用各種機會宣揚中華文化,對中共政權展開文化作戰。一九七一年起,國際局勢對台灣轉趨不利,外交連串挫敗,被迫退出聯合國,國家生存發展面臨嚴峻考驗,政府決定深耕寶島為民主自由、富強康樂的反共基地,文復會也積極建立海外分支機構,傳播優良傳統文化。

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因應文化價值觀漸趨多元化,並配合人民團體法規定,文復會改組為社團法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轉型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以民間智庫角色,提供文化建言,並配合文建會落實文化建設工作。這個時期的文化總會雖以「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倫理道德」為宗旨,但重點工作已轉為「社區文化」的深耕和「心靈改革」的推動。經費來源則鼓勵全民參與,在會長李登輝總統號召下,工商鉅子大力捐助,經費寬裕,也做了不少事情。

陳總統掛牌當天,提出國家文化總會主要工作內涵:「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以形塑台灣」、「深耕台灣文化教育以強化台灣認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促進台灣與國際接軌」,並承諾卸任前出版「台灣史料集成」和完成「走讀台灣:藝術與人文鄉土DNA資料」彙編,要讓呈現台灣庶民歷史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為建構台灣史觀和自我詮釋權打下重要的基礎,卻隻字不提中華文化,遑論「復興」。

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一個偉大的國家或民族除了傳承發揚本身固有的文化特色之外,尚須具有寬宏的包容胸襟。我們希望,國家文化總會未來在深耕本土、放眼國際之際,切莫囿於意識形態而畫地自限,刻意排除承襲自大陸中原的傳統文化,如此才符合多元、尊重、永續的真諦。

四百年來,台灣雖然先後被中外多個不同政權統治,但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大抵承襲自漢文化,文藝經驗和創作也植根於此。中華文化無礙於台灣認同,更非背道而馳,強行抽離所形成的巨大虛空,一時難以填補,對台灣文化的累積、發揚反而不利。國家的文化政策與時俱進,但如能尊重傳統,包容各族群生活、感情經驗,彰顯文化藝術的多元性,作品才會更豐富動人,價值也更高。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轉載- 族群問題豈可成為政治籌碼 文/人間福報社論

族群問題豈可成為政治籌碼



聯合報於二二八前夕發表一項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頗令人駭異:五成一國人感覺族群對立趨於惡化,比去年多出十二個百分點。分析族群對立的原因,七成民眾歸咎於政治人物刻意操作,僅一成民眾認為族群間本就有衝突,與政治無關。

族群問題,非台灣特產,凡多元族群共處的國家,莫不有族群問題。美國立國二百餘年,族群心結至今未解;南非黑白衝突,無日無之

;即使是單一族群的日本,關東、關西之別亦在所難免。中國自古受戰亂影響,族群流動幾乎已成常態,族群間對立仇視亦斑斑於史冊之中。遠者如東晉之僑姓、郡姓之爭,近者如抗戰時期,四川有下江、上江之稱,均不可以常理解釋。台灣雖是小島,早年有漳、泉之械鬥,後有閩、客之敵視。時過境遷,後人論史,固視之為愚昧無知,然斯時之當事者,無不理直氣壯,以真理自居。中國族群之對立,幸無宗教因素摻入其中,故在一段時間後,由於文化的薰染,終至消弭於無形。滿州人統治中國近三百年,未釀族群流血衝突,其故在此。最可稱道者,則為中國西南邊陲之少數民族,族別多達數十種,且語言、服飾、飲食、宗教各異,但彼此相互通婚,商業往來,少見敵意,比之印、巴關係,比之猶太與伊斯蘭關係,直可稱之為模範族群了。

台灣族群之芥蒂,源自二二八,稍後外省族群又因內戰失利而大量擁入,六十年來,族群關係由於婚姻互通,同校受教,同衙上班,語言文字無異,宗教信仰大致相同,飲食習慣、社會禮俗均無扞格,何來對立?惟其中二項因素導致族群間的心結,其一是國民黨來台之初高壓戒嚴統治,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迄今猶是本省籍的心頭之痛。其二是大陸的態度,早年國共對抗時期,我方說反攻大陸,對方說解放台灣;近年中國雖改革開放,情勢已變;在感情上,外省籍者仍不免有故國之思與鄉土之念,本省籍者與大陸疏離已逾百年,感情已疏,因之隨著大陸的經濟發展及政治開放,外省人對中國之富強抱有期待有逾本省籍者。有此二端,遂導致聯合報民調結論之所以然。

族群間的不同心態,讓政客見獵心喜,為了政治利益,不惜以煽動的言詞或虛幻的事實,加以渲染誇大。他們為了自身的權力,不斷撕裂族群的感情,其後果將是:

一、加大台灣前途的不確定性,其中尤以美、中的態度具有決定性;由於不確定性的上升,對經濟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台灣近十年經濟景氣的衰退,便肇因於此。

二、兩岸關係加大裂痕,使互信基礎破壞無遺,兩岸目前幾乎已無法進行任何合作與交流,此一僵持的局面,不僅會導致台灣加速邊陲化,也會在國際的心目中,變成一個「麻煩的製造者」。

三、台灣的族群對立,事實上已殃及東南亞來台的新娘與其兒女的社會地位,更遑論大陸的配偶及子女。這已不是族群問題,而是人權問題,甚至是人性問題了。

我們只能希望政治人物心存厚道,以蒼生為念,勿再以族群為爭權的手段,化解族群間本來並沒有理由存在的心結。

Tuesday, March 06, 2007

轉載-《人間萬事》打發無聊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打發無聊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你有無聊的時刻嗎?無聊的時間很多,可以用讀書來打發;如果連讀書都無法打發無聊的時間,那怎麼辦呢?遊山玩水、找朋友約會、賭博遊戲,當然都是打發無聊時間的一種方便,只是一個人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感到無聊,這是很可憐的事。人生短短數十年,值得做的事情很多,應該覺得時間不夠用才對,怎麼會感到無聊呢?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時時感到生活很充實,不會感到無聊,那就是最快樂的人生了。

對於一些不會利用時間的人,難免有無聊的時刻,有時連睡覺、看電視、看報、看書都會覺得無聊。不過我們還是鼓勵大家,應該想一些方法來消除無聊的時間,例如:

一、培養自己的興趣:你喜歡書法,埋首寫字;你嗜好繪畫,投身丹青。你愛棋藝,你愛琴音,乃至蒔花植草,都可以培養一些興趣,當這些興趣提起,那裡還會有無聊的時刻呢?

二、經常外出走動:出外訪友,出外參學,出外問道;你有目標,時間都非常珍貴,不會感到無聊。當人生能在有道有德的人面前提出問題,能讓我們茅塞頓開;人生能有三五知己,一起交心談說,融入在相知相應的道理裏,互動不斷,真是人生處處有樂趣。因此,只要你走出去,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嘴邊,在你的心裏,在你的腳下,都可以獲得樂趣,驅走無聊的時刻。

三、用靜坐化解時間:無聊的時候,因為時間太多,你可以用來靜坐。靜坐裡沒有時間,靜坐能化解時間,所謂「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靜坐一剎那,世上已過幾大阿僧祇劫,你還怕什麼時間難過呢?不過也要你會得靜坐,所謂「毗盧七支坐法」,「調身、調息、調心」以外,還有「五停心觀」、「四念住」、「九想定」等。你能掌握到靜坐的要領,用心都來不及了,那裏還會感到無聊呢?

四、發心做義工:打發時間,消磨無聊,所謂「無聊」,是因為個人閒下來,沒有找到生活的重心,生活裡沒有的目標,沒有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所以「小人閒居為不善」。人要讓自己忙起來,首先要把自己投入群眾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大家去做義工。寺院道場,慈善團體,都是值得我們發心奉獻的地方,例如到醫院裏,幫病人掛號、帶路,在學校放學時,擔任「愛心媽媽」,導護兒童安全過馬路,乃至到寺院裡,幫客人倒一杯茶,引導拜佛等,其樂無窮。

快樂是人製造的,不會製造快樂,當然就會感到無聊;假如吾人對每日的生活,都從有意義的上面去設想,一日的時間恨不得當五天使用,那裡會有時間閒下來而感到無聊呢?

Monday, March 05, 2007

轉載-四要一沒有 以全民為芻狗 文/人間福報社論

四要一沒有 以全民為芻狗



陳總統前天提出重大宣示「四要一沒有」,表示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新憲、要發展」,「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這等於完全推翻他在二○○○年就職演說時所提出的「四不一沒有」,也就是「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以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國統會問題」。國內的立即反應就是視為政治利空,台北股市立即以重挫將近三百點回應,後續的國際反應如何尚未可知,但如果陳總統這次是說真的,則無疑是對國內的安定產生負面的影響,也必然傷害到奄奄一息的經濟。

從陳水扁總統七年任期內的言行舉止來看,他自相矛盾的情形早就多到「罄竹難書」,稱不上什麼新聞。例如,他曾說過「要常唱國歌才有競爭力」、「誰要消滅中華民國,誰就是敵人」這些話,一般人都認為他「口是心非」或「不知所云」,或是「口號治國」,因此他愈是做出驚人之語,民眾愈是認為他的「個人誠信」和「治國能力」有問題,而不會真正相信他。

因此,前總統李登輝前天在同一場合批評陳總統執政以來「什麼事都沒做」,應該是對陳總統「觀其言,察其行」之後「有所本」的看法;而陳總統當晚的「四要一沒有」的宣示,說不定就是被刺激到必須立即發作,因此被形容為「較勁意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陳總統以往的危機處理模式來看,大家其實也知道他是「說得到,做不到」,完全是玩弄基本教義派於鼓掌之上,因為只要國際壓力一來,他馬上就表現得百依百順。依據李前總統對他「怕美國怕得要死」的形容來看,一旦美國強烈反應之後,才是見識陳總統是否「言出必行」的時機。要是照以前他的行為模式,再派屬下低聲下氣地到美國解釋,玩弄一下文字遊戲,應付過去,他個人誠信再次破產事小,賠上國格才是茲事體大。

不過,陳總統若想用剩下一年多的任期豁出去玩真的,「一意孤行」他所宣示的「四要一沒有」,就變成名副其實的「要拚選舉,要製造衝突,要討好少數團體,要掩飾無能的政績」,以及完全「沒有把全民的福祉放在心上」,那才是以全民為芻狗,台灣的夢魘恐怕就要真正開始。

很顯然地,如果真「要獨立、要新憲,要正名」,美國不支持台獨的基本立場立即受到挑戰,陳總統如果有擔當,連解釋都免了,美國的模糊策略也行不通了,則我與美方關係必然陷入緊張。美國如果不明確表態,則中國必然不會袖手旁觀,則兩岸對峙衝突的情勢必然升高;另一方面,新憲和正名運動敢明目張膽到更改國名,也必然造成國內族群對立,台灣經濟必然在內憂外患的動盪之下,無法安定發展,恐怕台灣還沒有真正獨立,經濟已經崩潰了。

因此,我們再次禱告,祈求陳總統這次還是言不由衷,我們也不會因為他一言而喪邦!

Sunday, March 04,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失業怎麼辦?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失業怎麼辦?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失業人口的統計,不管是升是降,總是有人失業了,不禁要為失業的人著急。失業了,不能工作賺錢,生活怎麼辦呢?尤其負擔家計的人,一家老小,都要依靠他賺錢養活,不能賺錢,等於水源斷了,沒有清水供應,乾渴難耐。

失業了,總要想辦法找工作。過去年輕時,曾經有人找我替他介紹職業。當經濟蕭條的時候,靠一封信、一通電話引介,讓對方看在介紹人的情面上錄用,事實上也為難人家。但是有的失業者不知輕重,還要挑選工作,要看自己喜不喜歡,如此要找職業就更加困難了。

失業的人,固然是運氣不佳,也怪自己學無專精。此外,自己的脾氣、性格、勤勞與否,也都是因素之一。失業時怎麼辦呢?略述意見如下:

一、自己毛遂自薦:在報紙的小廣告裡,都有徵才的啟事,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依對方的電話打過去,直接表明自己能做什麼,同時願意被試用一個月;如果不合用,辭退沒有關係。對方由於沒有人情的壓力,並且知道你願意讓他試用,則老闆既要徵才,自然樂於試用你。

二、不嫌工作低賤:在歐美、日本等國,青年男女往往一面讀博、碩士,一面打工賺錢。有的到餐館替人端盤子,有的在百貨公司推車送貨,只要不嫌工作低賤,肯得憑自己的勞力賺錢,何愁沒有工作的機會呢?

三、不嫌棄賺小錢:有的人一心想賺大錢,自己又沒有能耐,對於小錢又看不在眼裡,如此眼高手低,不失業才是奇怪。其實失業了,只要肯擺個地攤,賣些日用品、衣服、鞋子,或是童玩等。只要嘴上親切,態度和藹,可能所賺的錢比一般人的薪水還要高。

四、接受職業訓練:失業了,表示自己沒有職業的專長。社會上常有很多職業正等著適合的人才擔任,所以就開訓練班來取才。有心找職業的人,應該把握機會,肯接受人家訓練,只要自己在受訓期間表現良好,事業主正是求才若渴,又怎麼會不錄用你呢?

五、要靠力氣賺錢:失業了,要遇到輕鬆的職業是比較困難,如果肯奉獻勞力,想賺錢也不是沒有機會。例如,建築公司的工地需要大量挑磚搬瓦的小工,勞動市場也需要很多搬運的苦力,只要你有體力,不懶惰,靠自己的力氣,還是能賺錢解決當下的問題。

六、不怕危險的工作:既然失業了,生活必定困難,有一些危險的工作,只要是正當,也不得不冒險去從事。例如,航海或礦場都需要很多有體力、肯冒險的人,只要肯從事,也能解決生活的壓力。

八、願意推銷產品:自己想要賺錢,必得先替別人賺錢,才有餘蔭可享。大公司的產品,一定需要有人去推銷,你肯推銷保險、電器、化妝品等,只要心甘情願,有禮貌,有口才,肯拋頭露面,其實從事推銷工作的人,往往月賺數十萬元。因此,推銷的行業,也是失業者理想的去處。

除了以上所提,其他的當然就要看各種因緣了。各位失業的朋友,不妨試試你的運氣吧。

轉載- 國家元首的氣度與風範 文/人間福報社論

國家元首的氣度與風範



春節過後,政治人物競逐二○○八總統大位的動作加大,朝野政黨內部都還在準備初選階段,有意競選者卻都已卯足全力拚場。然而,從候選人的動作和言談看來,似乎都欠缺一點國家領導人的氣度和風範,令人憂心。

民進黨內所謂的四大天王有三位已經表態,蘇貞昌以現任行政院長的職位,得天時之便,在紅毛城具有象徵意義的小白宮宣布參選,並以政策推動利多,提出十二年基本國教的構想,在黨內的民調拔得頭籌。

民進黨主席游錫則回到他的家鄉宜蘭宣布參加黨內初選,角逐二○○八總統大位。然而對照他最近以來的言行,從批評紅衫軍一路到批評蔣介石是林宅血案的元兇,都充滿著仇恨與族群對立的情緒,以如此激情角逐大位,只能說他的選情吃緊。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則在高雄宣布參選,由於沒有職位,只有以引領話題主導選戰節奏。他昨天選擇在民進黨創黨地點圓山飯店提出「台灣維新,蛻變台灣」的選舉訴求,第一場記者會談如何重建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政治信任,期許台灣能夠蛻變,有新的發展。

副總統呂秀蓮至今尚未表態,據悉她將在三月八日婦女節當天表態參選,以突顯女性參政的意義。不過近日以來,呂秀蓮的動作和言談並未減少,不但出席各種場合,對於記者的提問還有問必答。

在國民黨方面,馬英九因市長特別費案被起訴後辭卸黨主席一職,直接宣布參選,並積極進行大選的布局。立法院長王金平緊跟著話題不斷,也在近日宣布參選意向。黨內目前正朝著協調兩人的方向努力。

朝野兩黨顯然都面臨很大的難題,初選可能造成同志間的嫌隙,但不辦初選又不能分出高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過協調產生黨內的正副總統候選人,但是政治人物自視甚高,誰都不甘擔任副手。

其實,政治人物應該有自知之明,自己適不適合承擔大位,有沒有能力統理國家、帶領人民,都是非常大的考驗,一般人多半誠惶誠恐。但是看看現在表態競逐大位的這幾位,無論在學識、道德、文章上,有幾位足堪擔任國家元首大任?

然而,現在的政治風氣已經早就不知何為「溫良恭儉讓」了,連做為一個人最起碼的謙虛禮讓美德都沒有,人人都以為「這個國家非我不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深深以為國家元首在氣度和學養的重要。

開春以來,因為明年的總統大選使得政情更加紛鬧,民眾對於這樣的政治氣氛灰心已極,只希望能出現一位明君,好好為國為民做一點正事。期盼政治人物都能體會民眾的心情,少說些風涼話,展現一點國家領導人的氣度和風範。

轉載-《人間萬事》做人十敗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做人十敗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朋友好心對我們說:「你做人非常失敗」,我們聽了不必生氣,應該自我檢討:我做人是成功呢?是失敗呢?甚至失敗在那裡呢?以下茲舉「做人十敗」,提供參考:

一、愛慕虛榮者敗:一個人愛慕虛榮,不講求實際,說話、做事都不務實,能不失敗者,難矣也。例如:一再訴說自己過去的偉大,一再標榜自我的成就,一再炫耀自己的西裝、皮鞋、金戒指、金牙齒等,其實這樣只會讓人覺得你油頭粉面,一點也不覺得羡慕。

二、遇事懶惰者敗:「勤有功,戲無益」,懶惰的人最為人所不恥。一個人貧窮,只要你勤奮,也有人尊敬;反之,富甲一方,但是奢侈浪費,也讓人不喜。所以做人千萬不能懶惰,懶惰是最大的罪惡。

三、做人驕慢者敗:「周公輔佐成王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日身先死,他人豈能辨忠奸?」做人要有自信,但不可驕慢,尤其在公眾之間談判事情,只要一顯露驕慢,只會讓人看出「他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一個人的身教、身價,不是用驕慢來表現的,謙虛、幽默,所謂智慧的語言最為重要。

四、性格暴戾者敗:每個人都有性格,有的人性格慈悲,能成就慈悲的事業,性格豪放的人,能成就豪放的事情,性格暴戾的人,只有失敗的下場。性格裡凡事專橫、自私、剛愎、虛偽,不用多所研究,都是離失敗不遠矣。

五、待人慳吝者敗:所謂做人,就是心中要有別人,也就是要講究待人之道。待人自私,待人小氣,待人慳吝,怎麼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呢?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古以來講究待人者,都要寬厚、謙虛、禮貌、誠懇、大方,這都是成功的待人之道。

六、事業私心者敗:朋友共同創業,如果存有私心、私念,就難以合作,如此不分家也難。所以與人創業,要肯把利益多多分享他人,如此不管走到那裡,都能受人歡迎。

七、立身無信者敗: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無信則不立,人無信,則如行尸走肉,家人都看不起。一個家庭裡,夫妻無信,兄弟無信,父母無信,另一方也不會喜愛,所以立身社會,信譽最為重要。

八、信仰邪執者敗:人要有信仰,但是要正信,信仰中如果帶著不正的邪執,迷信非法,別說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甚而反受其害,所以不能不慎。

九、不忠不義者敗:做人,當我們聽到那個人對長輩不忠,對朋友不義,我們還會喜歡與他來往嗎?所以不忠不義的人,自己卸除武裝,空手入刀林,能不敗者幾兮。

十、說謊妄語者敗:「狼來了」說一次,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紂王之戲言,以蜂火台戲弄諸侯,國家就這樣被他敗壞了。所以戲言、妄語,都是敗事的最大根本原因,有心向上的人,重視事業、做人的人,不能不慎。

以上十事,都是做人失敗的原因,值得慎思。

轉載- 請執政者先拆除心中的圍牆 文/人間福報社論

請執政者先拆除心中的圍牆



執政黨為了贏得二○○八年總統選舉,近來動作不斷,尤其熱中於改名,在過年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將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近日,更是如火如荼的進行各項改名,中船已改,中鋼要改,連中正紀念堂也要改。

只是,中正紀念堂圍牆無端在改名風波中受到池魚之殃,將會被行政當局違法強行拆除。執政者認為,中正紀念堂是中國帝王的宮殿設計,是威權的象徵,在今日的民主時代很不妥當;強調中正紀念堂高聳的圍牆不易讓民眾親近,中正紀念堂應該更開放,而非封閉。

針對上述改名之理由,實不必多說就知道是想藉此動作拉抬聲勢,要以大動作來吸納深綠選民的支持。如果真如其言,只因是中國帝王宮殿就要拆,那麼歷史所留下來的遺跡不就都要拆光光,台灣的故宮也要拆,總統府更應該要拆。進而言之,若是世界所公認的古代專制時代所建設的歷史遺跡都要一件不留,才能代表民主時代嗎?

至於圍牆不易讓民眾親近的說法,也是令人不解。可曾有民眾抱怨過因圍牆的存在而無法自由進出中正紀念堂嗎?在近日一項民調中指出,有六成多民眾反對拆圍牆,更有近九成常在中正紀念堂活動的民眾不願意圍牆被拆除,這些民眾從未表示因圍牆隔離而會帶來不便與不親近。

對於這樣的民意,執政當局可曾聽到?還是在其心中也已築起一道高牆,無法讓人民的聲音穿越過去,他只是想聽在圍牆內的聲音呢?

執政當局說:「如果圍牆拆除,不說會帶來多大的方便,光那個透視性,不被圍牆遮住的視野,想起來就愉快。」然而,在其心中所築起的圍牆也遮住了觀看人民需要的視野,他是否看到在過年期間困苦無依,只用泡麵和糙米粉來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他是否看到一個又一個卡債族,因還不起卡債而燒炭自殺?他又是否看到一位山地警察以微薄薪水來協助近五、六十位原住民同胞的情況?

執政當局看到人民的苦難與困阨嗎?你聽到了人民的需要與呼喚嗎

?還是在你心中所築起的那道牆中,只看到了二○○八年的總統大位,只看到如何操弄族群意識形態來贏得初選?

中正紀念堂是民眾的重要遊憩場所,也是台北市著名的國際觀光景點,圍牆要不要拆除,必須從公園整體設計、周遭景觀及市民接受度等公共利益的角度進行考量,不應以政治角度來考量公共設施的存廢。

我們認為,不應從政治考量去拆除中正紀念堂圍牆,它是一個純中國式的庭園設計,造型優美,別具特色,與一般西式公園設計截然不同,民眾接受度良好,深受國際觀光客好評,拆除之後恐會徒增民怨並貽笑大方。

我們建議,政府當局想拆中正紀念堂圍牆之前,先把自己心中用意識形態與族群對立所構築的高牆先拆解下來,以更寬闊的心胸與視野去聆聽、觀看人民需要與世界潮流趨勢,而不是一再築起心中高牆,最後卻變成井底之蛙,只能以管窺天,難以開展治國大道。

Saturday, March 03,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十項全能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十項全能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個人的身體,如果能把四肢、五官等每個功能都發揮出來,則人人都是「十項全能」的高手。例如:

一、眼睛:眼睛看人、看事、看世界,都有獨特的眼光,眼睛就像「照相機」,所有的外境現象,一經照相機「喀擦」一聲,就能把原形攝入其中,而且可以保存多年不變。所以如照相機的眼睛,他觀察世間,一經入目,自然深藏識海,不會忘記。

二、耳朵:耳朵聽聲音,聽歌、聽講話,大聲小聲,粗言善語,一經耳朵,都能接收。就如「收音機」,不但能夠唯妙唯肖的把原音傳送出去,也如電腦、DVD,能夠把聲音儲存起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

三、鼻子:鼻子的功用,對外聞香聞臭,呼吸氣清氣濁,都能了然,所以鼻子就像「情報員」,每天像探馬一樣,那裡的空氣好壞,那裡的氣氛香臭,他對外境的感受特別敏銳,能夠保護身體其他器官,不致為濁氣、穢氣所傷。

四、舌頭:舌頭不但嘗盡酸甜苦辣,而且會說好話壞話,所以他是人體的「禍福根」,既可以製造上天堂的功德,也會造作墮落地獄的罪過,所以人類對於舌頭說話,語言的好壞,不能不深思。

五、身體:人的所有感官都長在身體上,平時對冷熱就像「溫度計」,時而怕涼,時而怕熱。人總要使自己的身體保持一定的溫度,甚至用衣服來保溫,助長體溫。因為身體的溫度正常,其他器官就會跟著健康。

六、雙手:一般人都說雙手萬能,很多不朽的藝術作品,都是經過巧手完成,所以雙手就如「萬能機」。萬能的機器當然能製造萬種的產品,所以人類應好好運用雙手。

七、雙腳:天涯海角,人類只要有一雙腳,都可以到達。雙腳就如「十一路公車」只要性能好,你想到那裡,他都能應付你的需要,完成任務。

八、內臟:我們身體內的臟器,如腸、胃、肝、膽、胰、脾等,就好比「後勤部隊」,能幫助消化,補充營養,促使血管暢通,增加體力等。就好像部隊作戰,前方要打勝戰,後方的補給站必須正常供輸,才能克敵致勝。

九、頭腦:頭腦是人的中樞,就好像指揮所,凡事透過頭腦分析、判別,然後指揮運作,才能事半功倍。

十、心識:人的身體,各種器官都是有形有相的,容易看見,唯有一個東西是深藏不露,不容易看得見,那就是我們的心。

心如「總領導」,總是藏在隱密的地方指揮大軍,就像一個團體的領導人,平時不輕易曝光。

人的身體,各有所司,各有所職;唯有保持身體各項器官的功能健全,才能「十項全能」,所以不能不注意也。

Friday, March 02, 2007

轉載-《人間萬事》人生百態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人生百態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真是千奇百怪,一個屋簷下的家族,可能各有想法;一個機關裡的員工,也可能各有不同的志向。因為有種種不同的人,因此構成森羅萬象的人生百態。以下試舉相互對待的各種人生:

一、有好有壞:世間有好人有壞人,好人秉性善良,處處為人著想;壞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利益,因此經常為了己利,不惜作奸犯科。

二、有文有武:有的人文質彬彬,有的人孔武有力,因此有人好文,有人好武,當然也有的人文武全才。

三、有聚有散:分別多年的親人朋友,忽然相聚了;本來同事共聚的人,為了事業各奔前程。有的冤家聚頭,有的愛別離苦,人生聚散,常在意料之外,但其實也都在意料之中。

四、有得有失:人生有份內所得,也有份內所失;有份外所失,也有份外所得。得之則喜,失之則憂,人之常情;得失的人生,總是帶來幾家歡樂幾家愁。

五、有捨有貪:有的人不論貧富,布施喜捨;有的人即使萬貫家財,仍然貪心不足。因此,世間上的貧富,不是看錢財的有無,能喜捨者雖貧而富,貪吝者雖富而窮。

六、有苦有樂:世間景象,苦樂二字最能形容。一半的人愁眉深鎖,憂愁苦悶;一半的人喜逐顏開,樂觀自在。苦樂誰能加之?語云:「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苦樂少部分是外來的,大部分是自造也。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當然心更能製造苦樂的生活,就看工程師的主人,要創造天堂,還是創造地獄了。

七、有榮有辱:人世間,有的人在一生當中,有許多光榮,也難免沒有一些傷害和侮辱。光榮是自己努力奮鬥所有,侮辱有一些也是自己招惹的麻煩。聰明的人,遠離侮辱,而就榮耀;或者把榮辱置之度外,又是另一番境界。

八、有閒有忙:人世間有多少忙人,也有多少閒人。忙人怕閒,閒人怕忙;但也有的人能忙能閒,能閒能忙。其實,人生當忙的時候要全力以赴,當閒的時候也要懂得好好安閒度假,自在生活。

九、有喜有怒:人是感情的動物,喜怒都是正常的情緒。順境則喜,逆境則怒。有的人交友常有喜怒,經商得失更增加喜怒。但是人生不應以一時的情緒決定自己的下一步,在歡喜的時候不能得意忘形,在怒氣的時候也不可以意氣失態。顧念歷史,顧念情義,顧念大體的人生,對喜怒總會有所節制。

十、有成有敗:世間上有多少人事業成功,做人失敗,也有很多人做人成功,事業失敗。人的一生就在成敗之中翻滾,許多人看起來是成功,但內裡多少的辛苦;有的人看起來是失敗,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豈是始料未及。

總說人生百態,有人好名,有人好財,有人好利,有人好義,有人好表現,有人好隱藏,有人喜歡群聚,有人歡喜獨居,可謂百態人生,不一而足。在百態的人生之中,我們又是以何種心態來面對生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