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內容
《金剛經》的內容
二、全經要義
《金剛經》全經的要義是什麼
呢?就是: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
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
之心。
《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
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如
何發?如何成?必得先將心降伏;
如何降伏?必須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住的意思是執
著,心裡有罣礙、很在乎,如果心
頭不牽不掛,就叫「不住」。
例如,有人稱讚你很聰明、很
能幹,或者說:「你真有善根,會
到農禪寺來聽經聞法,真是不容
易!」你聽了以後,若是心裡覺得
很高興,這就是「心有所住」。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說:「你
這個人真沒出息,這麼聰明,怎麼
也這麼迷信,跑到農禪寺聽什麼
《金剛經》?」你會有什麼反應?
你是不是會回答:「有善根、有福
德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因
為你愚蠢才會這樣罵我。」這也是
「心有所住」。
不過,想要達到「心無所住」
的境界,的確很不容易。以下舉經
文中的三段,來進一步說明。
1「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
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
施。」
前一句是須菩提尊者所問的,
意思是:我們的心都有煩惱、執
著,請問世尊,究竟有什麼辦法能
夠降伏這個有住的心,使它不會隨
時受環境影響而起煩惱呢?
後面那句是釋迦牟尼佛回答
他: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
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
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
目的。
煩惱和執著,都是我們和外在
的人或眾生、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
的,想要不起煩惱,就不能把人和
人之間的關係,當成真實不變的;
但若僅止於此,認為反正人與人之
間的互動都是假的、不實在的、無
常的,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
觸,這會變得很消極,這樣也不
對,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真正的菩薩行者,會與他人保
持接觸,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
地牽掛在心上,這才是真工夫。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都是有取有捨的,但是菩薩以布施
來度眾生,他們是只捨不取的。布
施什麼?不僅僅是錢財,還包括佛
法及無畏布施,而且布施之後,心
裡不會一再念著我布施了多少東
西、做了多少功德,或是已經度了
多少人,這就是「無住」,也就是
「三輪體空」。
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
空」,那就是:沒有布施的人、沒
有受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東
西。
「輪」指的是不斷地運作:有
布施的行為、受布施的行為,以及
布施的東西;這樣的運作一定要不
停地進行,但是三輪雖然不停地運
作,卻不要以為有一個真正、實在
的我在做。
我曾經遇到一位大居士,他告
訴我,他已經做到「三輪體空」
了,我問他:「你是怎樣做到三輪
體空的呢?」他的回答是:「我某
年某月對某些人做了某一件事,現
在我已經把它忘掉了。」這真的是
「三輪體空」嗎?-當然不是。
2「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
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
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這一段是《金剛經》精要中的
精要。在農禪寺庭院的照壁上有兩
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兩句話開
悟的。
整段話的意思是:有大功德的
菩薩們,應該要有智慧心、清淨
心,做了布施功德之後,心裡不要
想到有色、聲、香、味、觸、法的
六塵;如能不執著,便能生智慧
心,也就是無住的心。
什麼叫作「六塵」,那就是
色、聲、香、味、觸、法。
「色」,是經由眼睛所見到的現
象,包括顏色和形像;耳朵聽到是
「聲」音;鼻子嗅到的是「香」,
這包括香味和臭味,如同英文的
smell一樣,因為無法用一個單獨
的中文字表達,所以翻譯為
「香」;舌頭嚐到的是「味」;身
體四肢所接觸到的物質或氣溫是
「觸」;「法」則是我們的思想、
語言、文字、符號和記憶,這些都
稱作「法」。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便會
產生種種反應,面對這些反應,心
中不受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這
就是「無住」。
洞山良价禪師曾經形容他的心
境,如空中的鳥跡,飛鳥經過空中
以後,並不會留下足印,或是任何
的影跡,就像這位禪師的心,接觸
到任何事物之後,什麼東西也不留
下,還是保持著像虛空那樣的坦
蕩、明白。要做到這種程度是很難
的,而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
住,這不是說失去記憶,而是心無
所執著。
有句成語:「餘音繞樑,三日
不絕於耳。」這聲音究竟是在樑上
繞,還是在心裡繞?如果是在樑上
繞,那麼應該可以將它錄下來,當
然不是!它是在心裡繞,所以雖然
感覺上還聽得到歌聲,事實上這是
心裡的一種執著、一種貪戀,如此
一來,心住於聲,才會有「餘音繞
樑三日」的感覺;如果不住於聲,
那麼雖然聽是聽了,但是聽過以
後,心裡也不會留下痕跡,這就是
不住聲。
因此,如果心如虛空,任何事
情經過以後,心裡不留痕跡,心中
不罣礙,沒有煩惱,就是「無
住」。
至於「生心」,怎麼生法呢?
曾經有人告訴我,說他修行工夫很
好,心已經非常清淨,我問他是如
何清淨法?他說:「我打坐的時
候,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東西,
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的心非常清
淨,很自由,很自在。」
我又問他:「木頭、石頭、樹
木、花草,它們看不到、聽不到,
是不是也很清淨呢?」
他想一想之後回答我說:「不
對啊!我是人,不是礦物、植
物。」
這一類的人,自以為入定了,
所以心很清淨。其實這種定,在禪
宗裡稱為「冷水泡石頭」,即使泡
得時間再久,石頭還是石頭。
禪宗強調智慧,《金剛經》講
的便是般若智慧,所以「無住」並
不等於是無知無覺,而是不執著、
無罣礙、自由自在。無住的心不但
能夠照常運作,而且它的功能和反
應遠比一般心中有執著、有煩惱的
人,還要更清楚、更活潑。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達到這
個目標呢?有兩種方式:第一是頓
悟,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聽到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這兩句話,馬上言下大悟;第
二是從鍊心開始,修習「觀」的方
法,凡是修「觀」的方法,都屬於
觀照般若的一種。
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
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
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
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這一段是前面兩段的重複說
明,再一次告訴我們:想成佛、發
菩提心的人,應該先知道什麼叫作
「住」。「住」就是我們的煩惱
心、執著心,瞭解這個煩惱心之
後,經典便告訴我們如何降伏它。
因此下面接著告訴我們:「當生如
是心……。」心還是要有,但是要
生什麼樣的心呢?生智慧心,以智
慧心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
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從生
死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
這就叫作「滅度」。
「滅」就是滅苦,「度」是超
度的意思,使得一切眾生的苦滅
了,得到超度,超度一切眾生之
後,心中不會念念不忘是否超度了
任何一個眾生,這就是「無住」,
也叫作「不住」。
早期我到美國弘法時,發現美
國人有一種風氣,就是做義工
(volunteer),那時候臺灣還沒
有形成這種風氣;有一次一位美國
人來東初禪寺幫忙,累了一整天很
辛苦,做完之後,我對他表示感
謝,他卻回答:「您不要謝我,反
過來,應該說謝謝的是我,因為您
給我機會做這些事,這是我很樂意
做的(my pleasure)。」
pleasure有「喜歡」、「享
受」的意思,因此做完以後他沒有
跑來告訴我:「我曾經為你做了多
少義工,你要對我優待一些。」如
果這樣就是有條件的,不能稱為義
工。
這種做義工的心態真可以說是
某種程度的「無住」,就是為了做
義工而做義工,並未想要沽名釣
譽,或是想博得別人的讚歎,純粹
就只是為了歡喜、為了高興而做。
做了一天的義工,雖然一身臭汗,
仍能高高興興地回家,舒舒服服地
睡個覺,不會為了做了多少義工而
沾沾自喜,這種精神真是可佩。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