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6, 2006

轉載-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文/聖嚴大師

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4月19日,上午九點至十二點之間,我們訪問了雲岡石窟,首先拜訪了雲岡研究所所長35999;海瑞先生。在其接待室,他向我們簡單的介紹了雲岡石窟從北魏至唐的開鑿經過。35999;所長告訴我們,雲岡石窟於歷代以來,除了人為的破壞之外,受到水蝕風化的自然損害,情形也相當嚴重,目前已在進行保護措施,並且由聯合國文教基金組織派遣專家,正在實地用儀器逐洞測試,研究保護的方法之中。我們去參觀的當天,就看到幾位西方人,在兩個洞窟內,架著機器耐心的工作。

  開鑿石窟的這座山岡,岩層不高,窟頂上方的表層是平坦的緩坡,逢到下雨,尤其是遇到大雨,水分就會滲透入窟,乃至於流瀉到石雕的藝術品上,產生了腐蝕剝落的現象。那些石雕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能保持完整的已經不多。

  根據歷史記載,雲岡石窟的開鑿,是由當時的高僧曇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自興光元年(西元454年)之秋開始,為北魏建國以來的五帝——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作追善菩提和懺悔滅罪,開鑿現被標號為第十六至二十窟的五個大石窟。

  這五個大石窟的風格,據學者們說,一面屬於敦煌石窟的系統,另一面則增加了胡族西域君王的雄渾風貌,故有高達15公尺的造像。此後這種工程,延續到唐代為止,所開石窟,蜿蜒長達十二公里,大小洞窟五十三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尊。

  根據《續高僧傳》的敘述,曇曜法師少年出家,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西元460~465年),住於北臺恆安石窟的通樂寺,曾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及淨土經。又於恆安西北三十里處的武周山谷之北面石崖鑿窟名為靈巖,最大一窟可容納三千人,許多洞窟相連,長達三十餘里。

  看樣子,他在造雲岡石窟的同時,也於恆安通樂寺譯經。「恆安石窟」是否即是雲岡石窟的一部分?「通樂寺」是否即在雲岡石窟中?有待考察。龕之大者可容三千人左右,他將那石窟稱為「靈巖寺」。不過,能容三千人許的大龕,在現存的雲岡二十多個大窟中,尚未發現。

  曇曜法師譯出的《付法藏因緣傳》共六卷,現被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那是他與吉迦夜共譯的。至於他譯出的「淨土經典」為何?則有問題,若據《大唐內典錄》及《開元釋教錄》的記載,應係《淨度三昧經》之誤寫。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