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轉載-真假禪師 文/聖嚴大師

真假禪師
真假禪師

一、兩種禪師
  指導他人坐禪的人有兩種,第
一種是那些已經達到很深境界,並
且能夠持續不斷地精進修持者,這
就是真正的禪師。另一種則是那些
雖然有若干修持,但深度不夠,或
者雖一時獲得某種經驗,卻因本身
沒有繼續努力修持,而無法更上層
樓,甚至退縮的。這種人,在他們
有所體驗並正在修持時,可以被認
為是「真」的,但過後,他們卻只
能算是「假」的了。

  這些禪師之中,儘管有的經驗
非常豐富,並有許多人在他們的指
導下學習禪法,因為他們尚未達到
完全解脫的境地,還執著名聞和信
徒,為了某種私欲,便輕率地認可
他們的學生,證明這些學生已經得
到開悟的體驗。

  他們以為,如果不這麼做,這
些學生便很可能會離開他們的道
場,到別的禪師那兒去。再過幾
年,他甚至還會告訴這個徒弟,他
可以準備去教導別人了。如果這個
徒弟相信師父的話,以為自己真正
已經解脫開悟,並且也具備了指導
別人的資格,就不會再考慮那追求
更深悟境的可能,或者再去親近其
他的禪師,結果,造成了無窮的禍
害。所以出名的禪師未必是傑出或
卓越的禪師,同樣的,親近高明禪
師的徒弟,也未必會成為真正的禪
師。

二、真假難辨
  但是這些不是真正的禪師,怎
麼能夠吸引一大群信徒或追隨者
呢?因為他們所表現的態度和雅致
的風格,似乎符合真正禪師的要
求,所以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要分
辨出這些禪師的真假,是很困難
的;只有那些在修持中已經達到很
高程度的人,才能以超然的姿態,
從和他們的對話中分辨出是真還是
假。

  在公案或禪宗祖師的語錄當
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帶有明確方
法或模範的言語舉止。假如你廣泛
地涉獵這些典籍,也可以從這些篇
章中,採取與這些禪師的語默動靜
確切相同的一些律則,於是人們便
會認為你是真正的禪師了。

  有很多教禪的人,看起來似乎
沒有執著,表現得十分高尚灑脫,
好像他們已經解脫了。實際上,他
們只是在表演劇本裡的角色,表面
上看起來真有那麼回事,與高明的
禪師完全相同,不過在他們心裡卻
無法相印。只是這個角色扮演越
久,便越能掌握它的技巧,引起更
多人對他們的信賴與敬仰。於是他
們便自以為成功而繼續不斷地運用
這些技巧。其實,這些禪師只是好
演員而已,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員,
他們的演出可能非常感人,使得觀
眾也很難感覺到他們是在演戲,而
信以為真。

三、禪師不須守戒嗎?
  在〈信心銘〉中,有兩行文字
描繪一個真正達到徹底覺悟的人,
其行為是不受任何固定的方式限
制。他已經不必依持任何戒律或規
則。那便是:「任性合道,逍遙絕
惱」及「究竟窮極,不存軌則」的
境界。對這個意義的錯誤理解,將
會使人產生很嚴重的問題。

  根據這個誤解,如果一位禪師
自以為有了很深的開悟經驗,而其
他的人也相信他是一位開悟的禪
師,他便不需要遵守任何戒律了。
他可以殺,可以盜,他可以淫,也
可以妄語,他可以公開地表明,為
了完成解救眾生這個目的而做任何
事情。既然他用的方法都是「對」
的,他將不會造任何惡業,這種可
怕的錯覺,在中國、在日本及今日
的美國,是相當普遍的。

  事實上,在禪的修行者,有著
三種戒律,第一種叫作「別解脫
戒」,意即說,如果你奉持其中一
戒,至少在這個別的戒條上,你便
走向解脫,譬如你持不殺生戒,那
麼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
惡業。從這一點,你便將走向解脫
的大道。

  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
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
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他便不
會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
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
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
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
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這即是說
明,他們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
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
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
而然地屬於戒律的範疇。這如孔子
所說的:「當我七十歲時,我便可
以隨心所欲,而不會踰越規矩
了。」

  這個「道共戒」的觀念與那個
「禪師可以隨便破戒或做任何他們
喜歡的事情」的錯誤看法,是非常
不同的。在中國,那些修行深度不
夠,以及生活不守律,放浪形骸的
「禪師」,被稱作「野狐禪」或
「邪禪」。所有真正的禪師都嚴持
戒律;尤其他們若是出家人,必定
會堅守叢林的清規。一個禪師必定
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
遵守戒律的。

  而那些只會標榜禪宗解脫自由
的氣氛,並蔑視戒律的人,大多數
是從未修行或修行程度不夠深刻
的。他們可能曾經得到一些開悟的
體驗,但至少在目前,他們並沒有
這樣的境界。可是為了要贏得信徒
的尊敬和讚美,便放出這種虛偽空
氣,表示他們即使破戒,也是為了
度眾生的方便,對於他們的道行是
絲毫不會減損的。

  這樣的禪師已不再是禪師,而
是魔王,常常有一種說法,認為修
禪的行者很容易走火入魔,這便是
一個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永遠保持開悟境界的
人是非常少的,很多公案或禪宗語
錄中,都談到開悟的境界,但這些
文字中卻甚少提及歷經了開悟的體
驗後,這個境界會消失的,這種開
悟的體驗可能維持幾個小時、數
天,或幾個月;如果想要保持這個
境界,除非你不斷的精進修持,否
則,對於多數的人來說,這個經驗
是很容易漸漸淡化,然後消失。

  這是由於他們回到日常生活
後,心神渙散所致;但即使他們沒
有回到一般正常的生活,修持的境
界也不可能十分穩定,也會如波浪
似地上下起伏波動。終生維持徹底
開悟境界而不退失,對一個修行的
人來說,是極難的。

四、永恆的價值
  有人會問,怎麼會有一些人,
雖然沒有修持或修持不夠,他們所
表現的態度卻顯示他們的行為是那
麼的純潔和清淨,猶如已經沒有任
何執著,也好像他們已經完全解脫
了,他們是否也具有一些智慧呢?
是的,他們也有一些智慧,但智慧
有兩種:一種是無漏的,叫般若;
一種是有漏的,叫三摩地。有漏的
智慧發自於有漏的禪定,這不是最
高層次或超越的禪定。更確切的
說,這只是「世間禪」。這種智慧
仍然摻雜著執著、煩惱以及貪瞋癡
三毒。這些人因為經由禪定的工
夫,可以保持比較清楚的頭腦,也
似乎比普通人來得更理智而銳利。
但歸根究底,他們仍未徹底解脫,
還有種種因我執而現出的困擾。

  古往今來,我們看到的任何宗
教,都會有一些規定,以適應人類
社會的法則。而一個宗教信仰所以
能流傳千百年,它必須具有協調和
保護人類道德及生活標準的功能,
其創始者的言語舉止,必是有高度
的修養。那些繼承這個傳統而一代
接一代地流傳下來的信徒,必然也
能夠理解這個原則,信受奉行;佛
教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主教也
是如此。長久之後,它們與人民社
會之間,便自然形成一種穩固基
礎。

  今天的美國,由於社會的結構
經常變動,尚沒有產生一種能夠普
遍適應社會的標準行為。人們由於
好奇心的驅使,便很可能追隨一些
不講求道德修養,不謹守律儀,看
起來好像十分灑脫的古魯(師
父)。這些師父最多只能製造較小
的知名度,或獲得追隨者短暫的認
可。唯有按照釋迦牟尼佛所指示,
遵行著非常清淨行為規律的人,才
經得起時空考驗,而留下永恆的價
值。

五、善惡到頭終有報
  流弊最廣的,是那些我慢貢高
自以為解脫了的禪師,甚至放言,
即使他們做了依常情看來是很邪惡
的事,也不需要受到惡果。因為他
們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幫助眾生,這
即是行菩薩道。

  這種造惡卻得善果的思想,與
我們善惡分明的道德觀念完全相
反。然而那些人會說,禪就是這樣
的,善即是惡,而惡亦不異善,這
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試問一個得到
大解脫的菩薩,如果犯惡業,他們
將承受惡果嗎?

  當一個真正得到解脫的大菩
薩,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對
自己的行為是不會有善或惡的概念
的;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做了一些
惡事,比方說,一個菩薩為了解救
很多人,也許會將某個人鎖住或甚
至置之於死地,因為他是個危險人
物,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處理,他將
會殺害更多人。若以解救許多人而
言,菩薩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對於
使用的方法而言,他卻犯了惡業。
即使他是一個已經解脫自在的菩
薩,發願要輪迴生死,他仍然需要
承擔他所造的惡業果報。

  因此,即使是真正開悟的禪
師,也需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更
何況是假的禪師呢?那種禪師可以
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不必遭
受果報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釋繼程譯自英文《禪雜誌》二卷
八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