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妄 想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妄 想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有的人對未來滿懷著憧憬與夢想,有的人一天到晚只有妄想紛飛。有夢想的人,只要化為行動,夢想也有可能成真;但是妄想的人由於所想的都不切實際,因此難有所成。妄想是什麼呢?

一、精神異常: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被稱為「草莓族」的人,因為抗壓性低,經不起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因此演變成「憂鬱症」、「躁鬱症」等種種精神病。所謂「精神病」者,大多是精神異常,異想天開,所有言行都不切實際,對於善惡、好壞並沒有標準,只是個人的妄想。因為不能活在現實裡,與現實的人事因緣總有一些距離,所以患了這種妄想症的人,醫師只有叫他每天走路、跑步、運動、晒太陽,讓他回到現實裡,希望能治好不切實際的妄想症。

二、愚昧無知:妄想的人必定是愚昧無知,因為他不知道世間凡事都是相對的,都是有因緣果報的;有因緣才有收獲,有努力才會成長。患了妄想症的人,以為凡事可以不勞而獲,甚至妄想一夜致富,妄想你的都是我的;由於不知世間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會擁有,因此活在無知的妄想裡。

三、執著偏見:妄想的人沒有正知正見,沒有般若智慧,只有偏見執著。他不是執著「常見」,就是流於「斷見」,沒有「中道觀」;他在有無、是非、善惡、好壞裡,不知分別,只憑著自己的偏見、執著,隨便對世間妄下評論。因此,妄想的人所思所想都異於正常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客觀,不能以事明理、以理解事,每天都是想入非非;如此異想之人,連朋友都交不到,那能成其事呢?

四、胡思迷信:妄想的人每天都在胡思亂想,沒有分辨真假、有無的智慧,所以容易產生迷信。例如,有的人相信風水吉地,但是在同一條街做生意的人,為什麼有的人發財,有的人倒閉?可見不能怪地理不好,要怪人謀不臧。有的人迷信時辰,但是同一天結婚、同一個時辰出生的人,為什麼他們的前途遭遇都不同呢?也有的人迷信星座,但是同一個星座的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可見這都是「心外求法」,不知道心為主人翁,只有在變化的外相上攀緣、計較,那裡能找到真理呢?所以,人要有正見,尤其要有「正信」;信仰必須合乎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等條件,要信仰有道德、有能力、有真實、有歷史性的,不然陷入迷信,就很難拯救了。

不切實際、虛幻妄想的人,不能與真理、實際相應;由於他的精神異常、愚昧無知、執著偏見、胡思迷信,有了這麼多謬誤,怎麼能得救呢?所以《般若心經》要我們「遠離顛倒夢想」,誠為得度之道也。

轉載-響應「少消費,大自由」活動 文/人間福報社論

響應「少消費,大自由」活動



為響應「國際無消費日」,上周末在台北最熱鬧的購物商圈,由一群中外籍人士組成的「好朋友工作隊」,以快閃創意方式發起「少消費,大自由」的活動,勸告民眾響應少消費的「新三不政策」,也就是「不看廣告,不聽促銷,不要買這買那」。雖然這只是每年一次的短暫活動,但對個人和整體社會確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值得加以推廣。

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全球無消費日」其實是十年前起源於加拿大、美國的運動。一群有心人士發現,美歐國家的民眾在十一月底的感恩節到十二月的耶誕節期間,竟然掀起一陣購物狂潮,在廣告和促銷的推波助瀾下,造成過度消費,耗費可貴資源。於是透過「國際無消費日」的活動,提醒民眾不要墜入過度消費的陷阱。

無消費日的活動,並不是要民眾不要消費,因為沒有消費經濟就無以繼續成長,對經濟反而有害;而是提醒民眾要隨時記得「少消費」,也就是能省則省,不要做無謂的浪費。因為,廣告媒體已是無所不在,一般人很容易被激發炫耀、跟進等虛榮心理,在衝動之下就做了不必要的消費。廠商的促銷活動,更是利用民眾貪小便宜的心理,促使民眾在沒有慎思明辨之下,買了一輩子不用,甚至很少用的東西。

過度消費的結果,讓社會上經常出現一些荒謬、矛盾的現象,例如為了貪便宜而消費,東西沒用到還是浪費,家裡堆積如山,也造成髒亂和不便;更矛盾的是,許多人飲食過度,最後又要花費金錢去減肥瘦身,造成消費引發更多消費的情形。前陣子,國內銀行業者還濫發信用卡和現金卡,鼓勵經濟能力不足的年輕人大肆購物,結果還債困難,導致個人信用破產,銀行也被倒帳超過二千億元,這些都是相互刺激過度消費的教訓。更何況,過度消費等於廠商必須消耗更多的資源,製造更大量的垃圾,又要花費更多的資源來處理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地、循環地消耗稀有資源,最後受害的還是後代子孫。

尤其,這幾年台灣經濟一直在原地打轉,在扣除物價上漲率之後,國民的實質所得下降,經濟狀況不佳,如果開源不易,更有必要克制或降低物質消費的欲望,透過「少消費」來看緊自己荷包,可說是最合時宜的作法,也為地球做點好事,於私於公都是功德一件。

此外,在少消費之餘,每個人也會想起「物力維艱」的道理,更能對儉樸的生活甘之如飴,更會重新思考如何將廢物善加利用,從「親自動手」做起。一般社區裡有許多資源可以透過鄰居之間「以物易物」的方式,例如交換家具、電腦、腳踏車、日常用品等,完全地善用,節省消費的時間和金錢。甚至可以將不用的物品捐給資源貧瘠地區的民眾,有效地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讓社會更和諧、更安定。

因此,我們支持「少消費,大自由」的活動,也希望少消費的理念,能從政府帶頭做起,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上加強推廣,特別需要灌輸青少年如何避免廣告的誘惑,以及建立正確的消費態度與金錢觀。

Sunday, November 26,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王 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王 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自古以來,國家的政治領袖,如果愛民如子,社會安和樂利,人們就說這是仁君,是實行「王道」;否則就是專制政權,即「霸道」。

怎樣的政治才是王道呢?

一、以道德法律服人:顏回曾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道德是國家的根本,沒有道德,社會就沒有規範,所以為政者要倡導道德。道德不夠,輔之以法律,法治的社會,必定是公平公正的,法律之前,必定是人人平等,不會循私偏袒,如果法律不公,則社會危矣。

二、以慈悲仁政領導:政治是講究領導的藝術,一個領導人必定要能做全民的模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心養性,才能家齊國治,才能領導天下。所以,一個慈悲的王道仁政,要有一個具有慈悲心、仁愛心的政治家來領導。

三、以民主民有議事:現在自由民主的國家社會,講究「全民參與」,人民的事情要讓人民自己決定,所以要民主議事。但現在的社會,有的人假民主之名,行不公之事,舞權弄勢,讓社會人民敢怒不敢言,這不能不說是民主政治的缺陷。

四、以民心歸向為尚:自古以來的政治,即使是在專制的時代,也要講究「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到國家,未獲民心,國家也不能長治久安;得到民心的擁護,才算是真正得到國家的領導權。所以,「民之所欲,常在吾心」,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是主政者施政的依據與目標。

五、以團結和諧為重:一個國家裡,一定有很多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思想的人;很多的不同不要緊,但在「一個國家」的信念之下,必須團結。既然社會是由很多的人民所組成,所以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要和諧相處,如果經常發生內鬥,不管是黨派的鬥爭,或是商業的、經濟的、學術的、社團的互相傾軋,都會消耗國力,受害的還是國人,所以一個國家的人民,要團結和諧,才能共榮共存。

六、以教育共生為主: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於土地幅員遼闊,也不是靠人口眾多,重在人才的培養。一個百人的團體,能有二十個具有領袖氣質的領導人;一個一千人的團體,能有二百個具有各項專長的人才,則國家的人才愈多,表示這個國家愈有辦法。如果一個國家裡,「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那麼這個國家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是有了人才,如果彼此互相鬥爭,也非國家之福。人才要互相尊重、推崇,大家公忠體國,人人都能識大體、為大眾。你上台,我擁護你;我上台,你擁護我;所有官員都能把自己當人民的公僕,都有為民服務的心,有為國家社會奉獻的精神,則所謂「王道」之世,必然指日可期也。

轉載-《人間萬事》矛 盾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矛 盾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國與國之間經常有衝突發生,人與人之間也會時生矛盾。其實,人不但與國家、社會有衝突矛盾,人甚至和自己都有衝突,都有矛盾。試將有關人和世間的各種矛盾,列舉如下:

一、人與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國家有法律,有時候人民不能遵守法律;國家有政治管理,有時候和人民的理念、期待不同,都會發生矛盾與衝突。例如,國家的施政不符民主、不能自由,人民就會反抗、抵制,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人是一國之民,國民應該有愛國的義務,當個人的利益受損,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產生了矛盾、衝突,則國與民雙方都會受害;如果主政者都能勤政愛民,全國人民也都能為國犧牲,把光榮歸於國家,如此才能消除彼此的對立。

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人與人之間,必然有思想的不同、貧富的差別、利害得失的衝擊等;因為有種種差異,因此會有矛盾、衝突。例如,朋友之間合伙經營,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或是經營理念不同而拆夥,甚至親如父母兒女也會因故反目成仇。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要相互信任、體諒,才能消除矛盾、衝突。

三、人與事之間的矛盾衝突:一般人常說「事與願違」,可見世間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找不到適合興趣的職業,交不到知心的朋友等,一直在各種事務之間矛盾;其實人如果懂得隨緣、隨分,對一些人事能夠適時遷就、禮讓,自然就會減少衝突。

四、人與境之間的矛盾衝突:有的人住在通都大邑,卻嫌環境吵鬧,心煩意躁,不能安住;有的人身居窮鄉僻壤,又嫌各種設備落後,一心想要換個環境。有的家庭裡,一張桌子的擺設,一幅書畫的掛法,意見不同,也造成家人的衝突與矛盾。人如果「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就能隨遇而安,也就不會有人與境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了。

五、人與理之間的矛盾衝突:人經常說「我知道那樣很好,但我就是不要。」或說「我知道倫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但人又何必辛苦接受那麼多禮法的束縛呢?」這就是人與理的衝突,所以有的人想的是一回事,做出來的又是另一回事;因為理是理、事是事,說與做不能相符,因此產生很多的衝突。人如果能訓練自己信服真理,胸懷大眾,自能消除人與理之間的矛盾。

六、人與心之間的矛盾衝突:人都有一顆心,人應該傾聽自己心中的想法,但是一般人寧可聽別人的閒言、是非,就是不聽自己良心、真心的告白,所以人與心之間有很多的衝突。例如,人和人之間,明知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包容,但心理的疑忌、瞋恨,總是難免;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助互諒,才能共生,但心裡就是喜歡討巧,總想占人便宜而不肯吃虧。

假如人能說服自己,凡事將心比心,人我之間彼此都互通互利,自然就能消除人與心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世間事,矛盾,只有彼此受害;除之,則互相有利。因此,懂得化解矛盾,不但是智慧,也是生存之道。

轉載-解讀特別費的迷思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解讀特別費的迷思



首長特別費發展迄今愈演愈烈,在法令規範未清,以及審計、主計及會計等相關單位未能適時釐清自己權責下,如今已無限上綱至全國六千多個有領特別費的公職人員,迫使他們陷入了貪污的罪責中,甚者延燒至村里長的事務費,如果此事不適時處置,恐會引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風暴。

屆時,不僅現在領有特別費的六千多個公職人員會全被起訴,若往前追溯二十年,則涉及的人數恐會有數萬人之多,如果把村里長也牽扯進來,大概就會有近十萬人會因特別費被調查,不僅這些人會忙於司法調查無心公務,司法機關也會因偵辦這些案子而陷於更大的司法危機,無力去偵查其他的案件,影響人民權力甚巨。

有鑑於此危機恐會一發不可收拾,台南地檢署檢察長朱朝亮建議台灣高檢署檢長謝文定,召集檢察長會議,訂定特別費處理準則。但謝文定卻認為此刻討論偵辦標準,恐會引來不必要質疑,而沒有同意。

有關特別費事件,在政治人物的炒作及媒體的渲染下,人民似乎是看得霧煞煞,不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尤其和陳水扁總統的國務機要費牽扯不清下,民眾更是霧裡看花。所以,我們認為司法機關實有必要去訂定特別費偵辦的標準,並進一步解謮下列幾個特別費的迷思,讓民眾以及領有特別費的公職人員清楚其規範在那裡,而不是一筆糊塗帳,怎麼算也算不清。

迷思一:特別費可否用置於私人的口袋中,用於家人及自己的私人費用?若是不可用於私人,無論是需要單據核銷或是只要領據合銷,只要被查出用於私人就是貪污?  

迷思二:特別費不需要單據核銷而直接轉入帳戶內的,是否為法令規範?是否用不完要依法退回?如何退回?如直接入帳是法令規範,則就不能以此做為進入私人口袋之判定。至於用不完的部分,如無法令規範要退回或退回的方式,則這是法令陷人於不義,則必須要詳加考量。

迷思三:國務機要費是否和特別費相同?如不同就要依相關法令分別偵辦,而不是一視同仁,用同一個標準去偵辦。更不可混在一起,以為何特別費可以,國務機要費卻不可以的詭辯來模糊焦點。

迷思四:是誰拿發票報帳有無差別?無論特別費或國務機要費,在需要單據核銷的部分,當發現有造假、報假帳及收集而來發票時,也要區分是首長授意而為或是承辦人便宜行事之為,此兩者之間是有極大的差別,不可混為一談。

迷思五:在此時訂定特別費的查辦標準是否有為某人量身訂作之嫌?還是避免引發台灣最大政治風暴的最佳方法呢?目前,連司法院長、檢察總長等二十幾位的檢察長都被告發,可見此事已愈趨嚴重,若不能及早訂定查辦標準,則會讓檢調司法單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總之,為了防範特別費所引發台灣的政治風暴,司法檢調單位不可不慎,及早解讀特別費迷思,訂定出統一的偵辦標準與規範,要不然在無窮盡的特別費告發司法起訴風暴下,早已陷入政經空轉的台灣,將會就此沉淪,陷於永難再生的浩劫中。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選 擇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選 擇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有一天,張家兄弟六人齊聚在一起,大家各言其志:

一、老大說:人生在世,「財富」最重要,一個人只要有錢,就可以呼風喚雨,讓人對你言聽計從。尤其今日社會,有錢的人可以買票選民意代表,不但能夠買個官位做,還可以買棟大樓,和上流社會的人士交往,甚至「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財富怎麼能說不重要呢?

二、老二說:大哥既然選擇財富,我就選擇「名聲」,因為財富雖然重要,但是一個人如果默默無聞的終老一生,「與草木同腐朽」的人生有何價值可言?假如能夠揚名鄉里,甚至國際皆知,所謂「光大門楣,榮宗耀祖」,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所以名聲很重要。

三、老三說:大哥有「財富」,二哥有「名聲」,我則選擇「權勢」。你看,位高權重的人一呼百諾,一言出萬方響應,不管走到那裡,因有權有勢,總是被人前呼後擁,到處受人歡迎,所以我覺得大丈夫寧可以無財無名,但不可以無權無位。

四、老四聽後,對三位兄長的話很不以為然,他說:有錢不會用,只有當個守財奴;有名聲而不能利人,虛名無益;有權有勢的人,往往遭人疑忌,所以我想「傑出」最好。一個人不管是學問的傑出,或是事業上、道德上、能力上,凡事能有傑出的表現,在社會上立身處世,自然受人尊敬,所以我認為廣學多聞,在百千行業裡能夠頭角崢嶸,最重要。

五、老五聽了以後,說:各位兄長所言都很有道理,只是有錢有財、有名有勢,乃至有傑出的表現,都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也不一定代表成功,所以小弟我只想「成功」。所謂「功成名就」,人生在世能有輝煌騰達的事業,讓兒孫滿堂歡笑,讓朋友近悅遠來,甚至受到社會諸多的禮遇,這樣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也才不枉來到人世走一遭。

六、老六年紀雖小,但冷靜沉穩,他聽了五個兄長一一發表過高論後,仍然一言不發。這時其他五個兄弟等不及催促他:「老六,你說呀,你希望將來能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六弟這才緩緩的說:「我希望將來能在我們的家族裡做一個「和諧」的分子,因為大哥有錢,如果大家為錢起了爭執,我可以出來調停;二哥名聲很高,如果遭人毀謗,我可以為你辯護;三哥權勢太大,容易樹敵,我可以幫你化解;四哥非常傑出,假如還有需要,我可以為你宣揚,讓你有更好的善名美譽;五哥成功了最為可喜,但小弟我沒有其他能力讓你更好,只有跟隨你成功,表達我對你的擁護與支持。

六弟話音甫落,其他兄弟只覺慚愧無比,一致說道:實在講,財富、名聲、權勢、傑出、成功都沒有了不起,還是六弟的「和諧」最重要。一個家族裡,有了和諧才能平安;社會上,有了和諧才能無諍;人間如果人人都能和諧,才會多元可愛。所以,今天我們應該推舉六弟出來領導大家,因為不管財富再多、名聲再好、權勢再大,表現再怎麼傑出,人生再如何成功,如果沒有和諧,一切都沒意義,所以「和諧」才是人生最有智慧的選擇,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成就。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轉載-感謝反對」是從政者的座右銘 文/人間福報社論

感謝反對」是從政者的座右銘



今年可以說是揭弊年,先是去年高雄發生泰勞暴動事件,讓總統親信、地方首長、業界大亨,暴露其猙獰面目;接著總統家族、屬下佞倖,被爆料出現禮券案、喬職案、收賄案,以及國務機要費案;近來又指控台北市長特支費不實報銷案,復有擴大至享有特支費的首長六千餘人被檢驗的超大案。

弊案的接連爆出,許多人認為這是政黨惡鬥,是為接著來臨的選舉造勢,是要打擊二○○八年的競爭者,是擁扁倒扁、護馬打馬的相互報復行動,從負面來看,會造成社會動亂,會毀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治基礎,會一舉消滅了所有可以領袖台灣的人物。令人憂心台灣的前途。

不過若換個角度來看,正面思考,這一連串的爆料之舉,揭發了潛存長久的制度問題,打開了不為人知的掌權者公器私用黑盒子,讓最陰暗的角落,攤開在陽光下,正好給了我們一個檢討制度得失、建立規範的難得機會。同時也讓我們認清那些標榜清廉、愛台灣、為人民福祉犧牲的達官貴人的醜惡真面目,提供一帖幫助我們辨別善惡,區分公私的檢驗劑。這一切都有助於防腐肅貪,選賢與能,廉潔效率與鞏固民主政治基礎。

在野黨又稱反對黨,其責任在防制執政者腐化;非僅在政治上,「反對」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即在民間行事、日常生活之中,「反對」也有其防止犯錯、促使反省,讓人小心謹慎,免遭傷害或誤入歧途的效用。所以不可對反對的聲音,斥為無理取鬧,心懷惡意,企圖破壞,而予以仇視,甚或以不當手段加以反制。

猶憶一九八五年柴松林教授於擔任其所創辦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四年董事長任滿後,在新舊任董事長交接典禮上,以「感謝反對」為題發表了一篇卸任演說,翌日各大媒體均轉載這篇演說的全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歷經四年的艱辛奮鬥之後,其貢獻已為社會所肯定,他說:「在此四年期間,遭遇到種種誤會、曲解、中傷、恐嚇、誣告,真是歷盡艱苦。這種種打擊雖然使人心力交瘁,但若與我們所追求的理想,所獲得的支持與鼓勵相較,均屬微不足道。如今交卸重擔,轉任義工,對於所有的人表示感激之情。」

在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他感謝那些阻礙他、反對他的人,他說:「若不是他們持相反的意見,我們可能會粗心大意,怠惰疏忽,難免犯錯與造成損害;若不是有這些打擊和壓力,我們就不會如此的精研方案,改進策略,謙卑誠懇的努力,以提高服務水準」。

以如此開擴的心胸看反對者,才能真正的反省和接受改進的意見;把反對者的意見當做一面鏡子,用來發現自身的缺失;視為警報的信號,避免誤入歧途;視打擊與壓力為鞭策的力量,力求改進。我們引述柴松林教授這一段話的目的,是盼望國人,尤其是政治人物,都能引為借鑑,虛心諦聽反對者不同的聲音,必能使自己得到很大的益處,歧路減少,犯錯避免,措施合理、決策正確;既可增進社會的和諧,化解對方的敵意,更得以保持自己得來不易的令譽。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轉載-不再執著七情六欲 文/聖嚴大師

不再執著七情六欲
  
人都會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不是不好,有時候反而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但是,對七情六欲的執著,卻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痛苦。 
要避免這些痛苦,就要去除執著。去除執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隔絕」,乾脆不要有七情六欲,用絕緣的方式試圖斬草除根。例如躲到深山之中,單獨一個人修道或修行,或者是到寺院過出家人的生活。但是隔絕式的苦修生活,所謂「眼不見為淨」、「耳不聞為淨」,以為可以因此不受誘惑了,卻不一定能把七情六欲全部放下來。因為雖然離開了充滿欲望誘惑的環境,可是自己的身體,以及頭腦裡,還是同樣有執著、有衝突、有矛盾,並不容易真正地擺脫欲望。但是,這仍不失為消除執著的一種方法。  
另外,就是用觀念來增進自己對欲望的免疫力。當心中產生七情六欲的時候,不斷用觀念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觀念」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對一般人來講,不是那麼簡單,因為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往往已經來不及用觀念來糾正自己。譬如美色當前,或者是名利、地位、權勢誘惑著你的時候,通常很難抗拒,如果又是別人主動送到你面前,那更是難以拒絕;一旦察覺到自己是在被誘惑,那時候才開始想要調整觀念,這真是難上加難了!  
以觀念來調整自己,是要讓自己向心內看,不向外看,因為心向外看就很容易被外境拉著轉。比方說看到山珍海味,或者看到一個大蛋糕的時候,如果能立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轉而看自己內心的反應,想想看這樣會吃進多少卡路里,念頭一轉,就能拒絕美食的誘惑。  
觀念的調整,是需要長時間的鍛鍊,多用好的、正面的觀念薰陶自己。這樣在遇到有衝擊、有誘惑性、有刺激性的情境時,才能馬上調整自己,不被境界所轉。  
「隔絕」和「觀念調整」這兩個方法,其實是可以同時運用的。像是戒菸、戒酒,或戒毒的人,第一步就是不讓他有機會接觸到酒、菸和毒品,這就比較容易戒掉了;可是萬一有一點點的誘惑,他可能馬上又上癮了。所以隨時隨地都要防護,除了在心裡面用觀念糾正自己,還是要想辦法隔離,以避免接觸。  
另外,習慣也是一種誘惑。例如有的人就是習慣順手牽羊,他偷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需要,也不是自己沒有,只是好像不拿一下很難過,就想把它據為己有。這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就會成為誘惑,嚴重的就是一種病。這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養成另一個習慣來改變它,這個習慣就是當興起想拿他人東西的念頭時,就要趕快遠離,避免接近那個東西,並提醒自己:那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不應該拿。  
而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強化自己的意志力,先要有離開的決心;當誘惑當前時,一方面用觀念來轉變和糾正,一方面想辦法抑制、疏導。慢慢練習,也可以說就是修行,等到一個階段之後,自然可以淡化,乃至於消除對七情六欲的執著。(大法鼓第1082集)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44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轉載- 轉迷為悟 文/證嚴大師

標題 : 轉迷為悟

人難免犯錯,只要肯改過,仍能開創亮麗的人生。

曾有位年輕人,年少時因懵懂好玩,分不清是非,走偏方向,迷失自己也失去親
情。父親曾試圖管教,卻不得要領。

後來這位年輕人加入幫派,鬧事犯案而入獄;服刑期間,他並未自省改變,反而心中
仇恨愈來愈深,他恨父親不關心、怨社會不公平,自己未曾認錯,總是認為別人對不
起他。

在獄中生了一場大病,面對生死關頭,仍未見覺醒,還向獄方說:「趕快救我,我還
要報仇,不想死!」

他報仇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父親。

等到他刑期屆滿將出獄,父親則忐忑不安一直想移民國外逃避;幸好年輕人的繼母經
常接觸慈濟,將好話、好事融入心中,她不斷地鼓勵先生:「逃避不是辦法,逃避自
己的孩子更不應該,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於是他們選擇用愛面對孩子。當年輕人獲釋後,時常向父親要錢,甚至辱罵他;父親
總是向孩子道歉──過去沒有用心教導,以身作則,才讓他的行為失當,導致入獄,為
此有分愧疚;並且誠懇地對他說:「師父說的,人生要真誠地付出。」

父親這分放下身段、用至誠的心付出愛,漸漸地孩子終於體會父母的苦心,決定改頭
換面,雖然曾因一念之差,過去的行為如同全身的刺青,無法去除;他相信只要堅定
心志,心地的污垢,也能很快地清除乾淨。

他從轉變自己的形象與態度做起,以誠懇的心待人,並且用心經營生意──從路邊攤做
到開店,再發展到連鎖事業;每逢義賣,他都很發心地付出,功成名就之後,也懂得
做好事回饋社會,現在他是一位真好人。

而今步入中年的他說:「每個人都想要做人,不願做鬼;做好人的感覺,真好!」

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光明坦蕩;反之,處於幽冥的暗鬼,總是讓人埋怨、害怕,不僅
擾亂自己的家庭,也會破壞社會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心生好勇、鬥狠的意念,應該趕緊將這股戾氣轉化為勇猛精進的
毅力;人人若能如此,走在康莊道上,就能為社會增添光明。

轉載-人間萬事--表達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表達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有人說,現在是個需要靠動作、聲音、色彩「表達」的社會。講話聲音要大一點,才能傳達你的心聲;色彩描畫要濃一點,才能耀眼醒目,引人注意;動作要跨大一點,手舞足蹈才能助長氣勢。所以懂得如何表達,非常重要。人在世間上,要靠「表達」來傳達自己的理念、想法,現在有六點意見,提供好表達的大眾參考:

一、用文字表達:文章本來就是用來表情達意的,胡適博士說:「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就是好文章。」有的人口頭說不明白,就說「我寫信給你」;有的人演說時講不清楚,也說「我寫一篇論文來表達」。所謂「詩能言志,文以載道」,不論詩歌、散文,甚至用漫畫,總之都是要靠文字來表達。  

二、用語言表達:有時朋友在一起聚談,可以暢所欲言;有時在正式的會議場合裡,也可當場發言,表達意見。所有的理想、意見,都可以靠語言表達,讓人認同,使人信服。

三、用肢體表達:有時候我們希望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知道,先要引起他的好感,例如對他一個鞠躬、一個敬禮、一個握手,肢體能表達你的好意;甚至許多能言善道的演說家,在台上講得眉飛色舞,加上肢體語言豐富,更能增加演說的效果。   

四、用禮物表達:所謂表達,當文字、語言、肢體等方法都不一定能派上用場時,禮物也是一種表達的助力。所謂「紅粉送佳人,寶劍贈烈士」,適當的禮物能溝通雙方的心意,但是現在的官場不適宜送太貴重的禮物,以免送者有賄賂之嫌,受者有貪污之疑。最好能送適合身分、實用而有意義的禮物,所謂「禮輕情意重」、「秀才人情紙一張」,都能幫忙表達心意。

五、用關係表達:人和人為了要拉近彼此的關係,常常一見面就問道:「你是那裡人?」回答:「我是北京人。」「唉呀!我們是同鄉。」也有的說:「家父曾經做過您的學生」,或是「家弟曾在您學校讀書」、「家姊曾在您的公司任職」,總想拉近彼此的關係,獲得彼此的信賴,增進彼此的友誼。

六、用心意表達:你過壽,我沒有為你祝賀,但你知道我的心意在為你祝福;你升官,我沒有道喜,但你知道我心裡在為你高興。所謂用心意表達者,無形無相,但能讓對方感受到好意,這是最高的表達。

世間萬事,都是要靠表達,表達得好,事半功倍;表達不好,好事難成。現在人都講究「公關」,講究「推銷」,講究「聯絡」,其實真正的表達,彼此都要真誠,不要虛偽、欺騙,只有用真心表達,最為可貴。

轉載-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文/聖嚴大師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我們會覺得有煩惱、有苦難,是因為不明狀況,不瞭解原因;倘若瞭解煩惱和苦難生起的源頭,我們就會明白,煩惱是庸人自擾,而再大再多的苦難,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一般人處在安樂之中,多半不太會想到追究煩惱和苦難的根源;非得經過一番椎心瀝血的痛苦折磨,才會想去尋找答案;或者激發前所未有的潛能,以求突破困境。因此,苦難的磨鍊往往造成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所謂「憂以啟聖」、「文窮而後工」,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次大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區下,過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囚禁生活,但是她用完全不同於別人的觀點,以豐富的感情,看待自身的苦難,並展現苦難中的人性之美。她的日記書流傳後世,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她的觀點,不但讓自己得以離苦、也讓眾生分享了人性的光華。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有一位西藏喇嘛,在獄中三十幾年,受過無數苦刑。他怎麼熬過來的呢?他說,眼看熬不住時,只要轉念一想,這正是修忍辱行的好機會,也正好趁此機會為眾生受苦、為自己消除往昔業障。當然,他也並非就此打消求生的意志,最後他還是不辭辛苦,輾轉逃到西方世界。

所以為自己的苦難找到意義,什麼苦都可以熬得住。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能拿出方法脫離苦難,固然很好;倘若盱衡局勢,無法改變現狀,那就用最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不怨恨、不絕望,也不是逆來順受。那才真正能從苦難中,吸收超越與成長的養分。
雖說煩惱是助道的因緣,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自討苦吃」,親身感受痛苦的滋味,那太愚蠢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並沒有親身受過生老病死之苦,但是,他從別人的體驗中,覺察到生老病死之苦,是無人可以免除不受的,因而走上悟道之路。所以,我們若能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心,體察別人所受的苦,也可以成為自己悟道的因緣。

---本文摘自<< 人行道 >>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搶救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搶救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今日社會需要搶救的事項很多,搶救自己的良心,搶救社會的公德,搶救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正義,乃至公理與是非等。關於「搶救」,略述如下:

一、搶救失火的房子:世間上凡事無如救火急,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旦發生火災,眼看著失火的房子燒起來了,分秒之間都可能造成人命傷亡或重大的財物損失,所以救火人人有責,發生火災時,大家應該義不容辭的協助搶救。

二、搶救淹水的地區:很多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區,或是偏遠的山區,經常在颱風過後,造成淹水的災害。所謂「水火無情」,水災與火災一樣,可能造成人命或財物的嚴重傷亡,所以遇有水災時,大家應該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展開搶救,才是仁心的表現。

三、搶救震災的災民:除了水、火災之外,各地也時常發生震災,每每牆倒屋塌,災民流離失所,需要及時賑濟。尤其當有人受困時,更是需要緊急搶救,否則喪失黃金救援時間,造成天人永隔,令人抱憾。

四、搶救稀有的動物:世界上有許多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人類不知加以保護,反而貪婪殘暴的予以撲殺,例如為了獲取象牙、孔雀毛、犀牛角、魚刺、燕窩等,很多動物因此喪生,造成生態失衡。搶救稀有動物並非保護動物協會的專責,全體人類都應該有愛心與這些動物共生,不要讓稀有動物滅種。

五、搶救被毀的古蹟:為了保護世界人類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委員會一直把世界上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列為古蹟保護。古蹟是人類的歷史,是智慧的結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瑰寶,一個國家如果不懂得保護古蹟,就是在踐踏自己的歷史,毀壞國家的生命,所以珍惜、愛護、搶救古蹟,這是每個時代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六、搶救迷途的少年:青少年年少輕狂,有的受不了物質的誘惑,有的受不了家庭學校的管教,因此經常逃學、溜家,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青少年是國家的財富,不能無端損失,所以有心人成立「中途之家」,藉以幫助青少年回頭,至為重要。

七、搶救沉淪的道德:過去的社會,一個人只要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就會被視為社會的敗類,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現在的社會,笑貧不笑娼,不但崇拜、懼怕黑道人士,甚至一些無德無行的人到處作威作福,招搖過市,不知羞恥為何物,可見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在一個國家裡,無論團體或個人,只要違反善良風俗,破壞傳統美德,大家都應該齊聲喝止,如此未來的社會才有希望。

八、搶救破壞的地球:長久以來,由於人們濫墾、濫伐、濫挖、濫建,甚至濫倒垃圾等,造成地球被破壞、被污染;尤其現在天災不斷,其實都是人為破壞,造成大自然反撲的結果,在在嚴重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現在有很多環保人士不斷大聲疾呼,希望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唯有大家共同做好環保,才能搶救被破壞的地球,才能還給子孫一個安全的生存空間。

以上列舉的搶救,其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只要我們能搶救「自心」,一切才有希望。

轉載-台灣真的不會「邊緣化」嗎? 文/人間福報社論

台灣真的不會「邊緣化」嗎?



為期二天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已於十九日閉幕。二十一國領袖共同發表河內宣言及二項特別聲明,但細審其內容,可謂「乏善可陳」,並未針對實質的問題作出決議。例如,宣言中支持恢復杜哈回合談判、反恐、反腐敗、亞太經合組織改革等議題,說了等於沒說。其中大家最關注的乃是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ATTP)。在宣言中一致認為,在現階段成立FATTP雖有其困難,但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雖訂下推展的時程,聽來仍是空話。

其實在之前的部長級會議中,對成立FATTP問題提出反對意見者就有中國、印尼、菲律賓等國,而最表支持者乃是台灣。很顯然,台灣最擔心中國推動的「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或加六」,一旦成形,則台灣在東亞的經貿關係,勢必被迫走向邊緣化。張忠謀先生在領袖會外雖強調台灣的經貿條件絕不致走向邊緣化一途,但多少有些「官話」的意味,目的是希望儘量促成FATTP的成立。由於台灣是APEC的會員國,FATTP一旦成立,就可以順理成章享受區域內的自由貿易。

張忠謀先生認為台灣人民勤奮、企業經營努力不懈、民主制度及司法獨立,比之先進國家毫不遜色,台灣憑藉這些優勢自有其潛在的競爭力,何致於邊緣化?這番話雖然不錯,但張先生應已深知,中國大陸極力推動的東協加一再過四年就要啟動,而「東協加一或加三」並不包括美國及台灣。顯然中共推動此一自由貿易區的動機就是要排除美國與台灣。對美國而言,它可以透過雙邊談判與個別的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不一定要依賴東協這個組織去達成自由貿易區的目的。台灣則不然,如果FATTP不能成立,或延至十年、二十年後才能成立,則四年後「東協加一或加三」的關稅壁壘撤除之後,試問我們對東南亞這一大片市場,還有競爭力嗎?

再從美、中互動的關係來看,這次領袖會議中,布希向胡錦濤說:「我希望你成功,所有美國人都希望你成功。」白宮並公布了這段談話內容。這句馬屁話的字裡行間,有意透露出美國在大力拉攏中國,布希當然意在北韓的核試問題上寄望中國能施以援手,未來美國是否在台灣問題上也對中國作某種程度的讓步,難以預卜。各種跡象顯示,台灣如仍堅持與中國為敵,拖延直航時日,經貿上不願大幅開放,即使台灣具備如張先生所說的優勢條件,恐怕也難免遭邊緣化的命運。

上周四,主張自由經濟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傅利曼病逝於舊金山。他是備受台海兩岸崇敬的經濟學者,他的理論精髓就是政府對經濟事務愈少干預愈好,政府的責任只是穩定市場的貨幣供應,其他則任其自由發展。台灣一向標榜自由經濟,但又不完全放心市場力量,對官僚的管制仍有所依賴,尤其兩岸的經貿往來,必須優先考慮政治效應。在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之下,台灣早已陷入進退維谷的險境,所有的經貿優勢都已被粗淺的政治語言所消沒。

張忠謀先生是一位有遠見的企業領袖,何致於見不及此?只是由於他參與領袖會議的身分,不得不做此「官話」,以便有所交代。希望他回國後,能將會議中的所見所思,真實地呈現於國人之前,對某些短視的政客提出有針砭性的建言。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把脈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把脈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凡事「事出必有因」,一切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都有「脈絡可循」。所謂「脈絡」,就是線索,就是本源,凡事要懂得掌握脈絡,才能「按圖索驥」,因此會做事的人,先要掌握做事的程序脈絡,才能忙中不亂;會說話的人,要掌握說話的脈絡要點,才能言簡意賅;會讀書的人,先要了解書中的文理脈絡,才能提綱挈領;會思想的人,所思所想都有條理脈絡,才能思慮清晰。

脈絡就是「果中之因」、「事中之由」、「理中之道」,例如從文明的進程,可以看出時代的脈絡。不但時代有脈絡,世間萬物,山有山脈、水有水脈;山巒除了有主脈,還有支脈,流水也有主流與支流。

山水之外,人也有人脈,人的身體有組織系統的經絡以外,甚至人死之後,還要找一個具有「龍脈」的吉地來安葬,無非是希望有益後世子孫,代代富貴吉祥。其實,人生的窮通得失、壽夭智愚,確有脈絡可尋。脈絡就是「道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事有事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理與脈關係密切,所以一個人會說理、知理,更要會得知脈,尤其要懂得為問題把脈。現在針對「把脈」,提供意見如下:

一、個人要為前途把脈:世間上,有的人前途一帆風順,有的人命運坎坷多舛。人生的際遇如何,不要怨天尤人,應該懂得自我把脈。須知一切事都有因緣果報,而且不但與現世有關,也脫離不了往世的因緣關係。只要能夠找出原因,繼而打通問題的關節,則如練武功的人,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脈,一切事自然水到渠成。

二、醫生要為病人把脈:醫生中有名醫與庸醫之別,關鍵就在於把脈診斷病因的功力如何。一個人生病了,當然要找醫生,不過最好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平時要懂得一些簡單的護理常識,尤其要懂得心靈保健之道,能夠經常為自我的身心把脈,才能常保健康。

三、公民要為社會把脈:公民是國家的一份子,國家社會的發展與自己的生存息息相關,因此要主動關心。國家社會有了弊端,不但要勇於建言,發心為社會把脈,尤其要常想:我能為國家社會貢獻什麼嗎?例如社會需要公平、正義、慈悲、道德,一旦這些關乎社會命脈存續的重要情操失落了,我敢於站出來發聲嗎?
一個國家,唯有人人肯為社會把脈,人人都做正義的鬥士,才能建設富強安樂的國家。

四、宗教要為人生把脈:世間上的宗教很多,正好能夠提供各種人等的需要。人本來就是宗教的動物,每個人的心其實就是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之教主。
宗教不但能為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把脈,宗教還應該為世道人心的淨化、社會風氣的改善,負起把脈之責,讓人人在其所信仰的宗教裡,都能本諸良心,包容他人,貢獻心力,普濟大眾;讓每一個人在宗教信仰裡,都懂得個人前途的脈絡、國家未來的脈絡、世界發展的脈絡,乃至山河大地等大自然的脈絡。如果人生的脈絡皆通,生命不是很可愛嗎?

轉載-《人間萬事》判斷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判斷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從出生之後,就要學習各種知識,儲備各種生存能力;在立身處世的條件中,「判斷」的能力不可少。因此,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認識山、水的不同,手、足的功用,刀、尺的能量,男、女的分別等,這都是在累積我們未來判斷事理的常識。

及至成長之後,人生的常識慢慢豐富了,知道人我的是非,明白世間的善惡,懂得事理的輕重,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判斷。甚至商人投資經營,對市場行銷要能判斷;就業工作,對工作的正邪好壞,也要能判斷;結交朋友,對方是益友,是損友,都要懂得判斷。

有些人對事情的是非對錯,總是模稜兩可,或是對人的善惡好壞不加判斷,難免吃虧。所以,聰明的人從小到老,都要學習判斷,有正確的判斷,自然不會吃虧上當。如《佛遺教經》說:「五欲(財、色、名、食、睡)如刀口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你一定要嘗試嗎?必須判斷;朋友陷身火窟,我親往搶救,雖有危險,我是否應該見義勇為?也是需要有判斷力才能合情合理。關於「判斷」,提供幾點看法如下:

一、冷靜觀察事實:判斷任何事情,不能匆忙間就驟下論斷,也不要在一時感情衝動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判斷需要冷靜觀察事實,左思右想,能夠思前顧後,所謂前因後果、利害得失都能想得清楚,才不會判斷錯誤。

二、理性分析原因:世間凡一切事,都有遠因近果,當中都有利害得失,所以必須理性分析其原因,以防所做的決定產生不良的結果。現在的人大部分感情用事,只講究利害,不講是非,所以如果經過理性分析,避開利害關係,甚至只要與人有益者,雖然對我無利,也必須為之;於己有利,但對大眾有害者,則不可為也。凡事能從大局著想,以大眾的利益為考量,就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斷。

三、廣泛參考佐證:判斷事情,有的人智慧很高,遇事立即明快判斷;有的人能力不夠,碰到事情猶豫不決,難以判斷,必須廣泛參考旁人的意見。但是有時眾人所云,未必是對;眾人所否決,也未必成非,還是需要小心求證。例如一個真正懂得做學問的讀書人,有時為了考據一個數字、一個標點,不惜花費時間跑遍圖書館來廣泛蒐證,以獲取最正確的答案。所以一個能判斷的高手,必須有求真、求實、求證的精神,才不會被蒙騙。

四、客觀同理思考:一個善於判斷的人,不會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應該客觀、超然的假設,因為主觀容易被蒙敝,客觀才能看清周遭。尤其我們在做判斷時,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甚至想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緣關係,唯有想得周全,判斷才會圓滿。

判斷是智慧,判斷是能力,我們在社會上立功創業、交友處眾,都需要講究判斷。判斷之後才有是非、善惡,判斷以後才有得失、輕重,所以我們要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必須要有明確的判斷能力。例如,主管用人要有判斷之明,交友要有判斷之智,辦事要有判斷之能;能具備判斷之智慧,才不會為人、為事所誤也。

轉載-對台灣 我們還有夢 文/人間福報社論

對台灣 我們還有夢



上星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大草坪,舉行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紀念館的破土動工儀式,布希總統、前總統柯林頓等美國各界領袖五千多人冒著細雨、冷風與泥濘出席了儀式。布希表示,該紀念館將世世代代保存金恩留下的「遺產」。

什麼是金恩留下的「遺產」?就是一九六三年金恩博士在林肯紀念堂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歷史性演說,現在金恩紀念館館址與林肯紀念堂相距約半哩,該館將是大草坪上第一個紀念非裔美國人的設施。

今天在台灣重溫金恩博士的演說,讓人慚愧的想落淚。台灣雖然亂成一片,但是我們對這個地方有深愛,所以我們還有夢: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可以體現它的信念「人人都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不論他們的身分地位如何。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藍色、綠色、紅色、橘色,或任何顏色,可以如手足情誼般的在餐桌上並肩而坐。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貪瀆與非法肆虐的焦土,可以變成自由與公義的綠洲。

我有一個夢,人們不是從政黨與意識型態來評價政治人物,而是從他們的品格來評價。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外省人小孩與本省人小孩像手足一樣行走,不再受到政治的分化與挑撥。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每一山谷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高低不平之地要變為平坦,崎嶇的地面要成為平原,去除所有人為的障礙,我們才可以大聲的說這是一個公平的國度。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台灣沒有貪瀆、沒有口水、沒有政治鬥爭,每個人都真心的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奉獻。這是我們的希望,這是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山中開採出一塊希望之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我們國家刺耳的不和音,轉變成一曲優美動聽的兄弟情誼交響曲。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工作在一起,祈禱在一起,奮鬥在一起,一起赴監獄,一起為自由而挺住。因為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將獲自由。

這篇演說曾深深的打動美國人的內心,將美國人團結在一起,今天斗膽換了幾個字,台灣人讀來有沒有感觸呢?

在金恩博士心目中美麗的夢其實非常單純平常,就是平等自由,夢想人們不以膚色、省籍、政黨、信仰、顏色等差異,而以個人內涵評斷一個人;簡單說,讓人與人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期盼每個人皆擁有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利、自由權利、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金恩博士墓碑上刻著他演說的結語:Free at last(最後終得自由)!

其實,真正的自由是一種包容、一種諒解、一種寬宏,唯有心自由才能大其心,同體共生,那還會起什麼分別心,還分什麼膚色、國籍、省籍、黨派、顏色,不是很幼稚嗎?所以,Free at last!其實人類真正要解放的是自己的心靈。

在貪瀆橫行的今天,謹記金恩博士的話:「我們不會滿足,除非公義像大水滾滾湧流,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否則我們永遠不會滿足。」

所以,儘管此時國家充滿了困難與挫折,政治充滿了鬥爭與喧囂,人們對政治人物感到極度厭煩時,只要我們仍然有夢,希望就無窮。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轉載-《人間萬事》不安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不安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最需要的,就是平安。人從嬰兒呱呱墮地,就需要父母的呵護,才會有安全感;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就是求得「心安」,因為「不安」正是造成痛苦、煩惱的原因。到底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安」呢?試究其因:

一、自己做錯事,自然會感到不安。不過也有一些人不肯認錯,不肯認錯並不表示就能平安,反而做錯了事,能夠心生慚愧,心生懊悔,繼而加以改正,加以補救,事後就會平安。

如果死不認錯,堅持執著,自以為是,不但讓人看輕,也會一錯再錯。

二、關心的人和事出了問題,也會感到不安。例如遠方的親友生意失敗了,或者生病住院了,因為感同身受而憂心不安。其實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光是心裡不安無濟於事,重要的是應該想辦法幫忙解決問題,助其一臂之力,事後也會稍感安心。

三、應該完成的事未能如期交卷,或是自己說過的話不能兌現,自己期盼的事不能如願,自己所做的事業半途而廢,都會感到不安。甚至有的人到了臨終之際,也會回想起往事,未能一一實現,例如交棒不及,後繼無人,這才懊悔一生只是忙此忙彼,忙到最後一個接班人也無。

其實世間事是沒有辦法完全做完的,只有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做好;凡事求其心安,只要對得起國家社會,對得起親人朋友,對得起自己一生的用心,這就已經算是交卷了,如果還有未完成的事,只有等後人繼續,自己應可安心放下了。

四、處在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必然會覺得心不安。例如有的人搬家了,從這個鄉鎮搬到那個鄉鎮,左鄰右舍都不熟悉,必須重新建立友好關係。甚至有的人移民海外,乃至離鄉背井的留學生,在陌生的國度裡,不但環境不熟悉,風俗習慣不同,尤其語言的隔閡,頓覺前途茫茫,自然會心裡不安。

但是人生要能「隨遇而安」,要能適應環境,不管走到那裡,都要「落地生根」。就是將來上天堂,或是到了極樂世界,也都是陌生的地方,你要能歡喜接受,自然就會安心了。

五、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方向與目標,更是不安。因人生是活在希望裡,有未來才有希望,有方向才有目標。人生最苦的是,讀書不知道讀什麼書,做事不知道做什麼事,交友不知道交什麼朋友;在世間上,好像什麼都不能如意,這是最痛苦的事。最好的人生就是要有信仰;信仰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我們的希望。

其實,人生最大的不安,就是與冤家對頭相處在一起了。一個人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在一起工作,已經非常不歡喜了,如果對方又是冤家對頭,事事與自己唱反調,時時找自己的麻煩,當然就會心裡不安。

但是,假如我們能夠化敵為友,也能改善關係;如果我們能廣結善緣,也會讓對方感動,最後冤家對頭反成親家好友。

因此善惡關係存乎一念,一念向上,一切歡慶;一念向惡,惡道現前。所以,心淨國土淨,心安,自然一切皆安。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轉載-公職人員的財產沒有隱私權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公職人員的財產沒有隱私權
台北市長馬英九因特支費的發票核銷問題,引爆出他從政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此一原本是承辦人員便宜行事自做主張,將小額發票換為大額發票來核銷的行政業務疏失之事,卻陷馬英九於涉嫌貪污的窘境中。雖說,首長特支費可分為需單據核銷及不需單據核銷而逕行撥入到個人帳戶中兩種,現在需單據核銷的部分已可了解是業務承辦之錯,而非馬英九授意去收集發票,不同於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是陳水扁或吳淑珍刻意去收集來報帳,並且無法清楚交代報帳後的流向,所以基本上最大的差異是陳水扁有去碰發票,但馬英九卻不去碰發票,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可是,目前從此一問題延伸出來的是馬英九的財產何以能夠逐年增加到目前六千多萬元的存款,對於這個問題馬英九尚無法提出清楚的交代,也是其被質疑把公家錢放進個人口袋之處。針對此一質疑,馬英九強調他及太太周美青之薪資係每月定時由服務機構匯入個人帳戶,逐筆可查。尤其周美青任職銀行,年收入加上獎金都較他高,且部分存款享有員工優利;加上他們夫婦兩人均屬首長或高階主管,且均工作忙碌,無暇消費,平日除民生必須品外,鮮少額外支出,相對儲蓄較高,所以存款增加較快。以八十二年九月至九十四年十二月止,平均一年可以增加約三百九十六萬元,主要就是薪資及存款利息收入。既然馬英九的財產是以薪資及存款利息收入為主,每一筆都可以輕易從帳戶裡查到,為何馬英九不直接公布他存款簿的每一筆收支呢?何必要去考量要不要將個人財產隱私權完全赤裸裸的呈現在大眾之前呢?馬英九更認為這會涉及到他太太的財產隱私權,必須尊重太太的決定。依據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五條規定,公職人員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有之財產,應一併申報。在施行細則第十七條:所稱存款,係指存放於銀行、郵局、信用合作社、農、漁會信用部等機構之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及由公司確定用途之信託資金,包括新台幣、外幣(匯)及其他幣別之存款在內,在施行細則第十九條:存款、有價證券、債權、債務及對各種事業之投資,每類之總額為新台幣一百萬元,或有價證券之上市股票總額為新台幣五十萬元,都需申報。基本上,馬英九已依上述相關規定每年申報他及其太太的財產,只是沒有將細目公布出來,然而在大家質疑這些存款的來源時,就不是口述每年可增加近四百萬元的薪資及利息所得就可以交代了事。陳水扁被人質疑貪污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說不明白各種金錢的流向及來源,現在馬英九的存款在被人用放大鏡來檢視時,就更應該坦蕩蕩、毫無隱瞞的將細目公告出來,說明白、講清楚,這是保證自己廉潔不貪的唯一法門。總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是讓外界了解公職人員財產移轉情形,讓公職人員的財產更透明;所以,它已是某種程度的宣示公職人員的財產是沒有隱私權的。就此一理念而言,馬英九不必過於考量他及家人的財產隱私權,這是政務官必然的宿命,想要明白的宣示從政的清廉,就要把他的財產完完全全的攤在陽光下,不要再去想保有財產穩私權的問題了。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學習 文/星雲大師

學習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俗語說:「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人並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所以學習在人的一生之過程中,非常重要。

學習任何東西,態度決定成敗,有的人什麼都學,但是學得很膚淺,只學到一點皮毛就自以為是的到處賣弄,所以被譏為「滿瓶不動半瓶搖」;有的人學什麼都是五分鐘熱度,而且學得不像,學得不真,學了也是白學。

其實,人生「活到老,學不了」,尤其今天是個多元化的時代,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廣泛的多方學習,例如學習駕駛,學習廚藝,學習電腦、學習會計、學習醫療等。然而這種種的學習,都還只是技術上的應世能力,並沒有學到人生的要點,人生真正應該學習的重大課題是「學自己」,略述如下:

一、學習自我健全:所謂自我的健全,眼能看正確的事物,耳能聽正當的聲音,口能說正當的語言,手能做正當的事情,乃至威儀端莊,舉止安詳,這些都不能不學。

二、學習禮貌周到:中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孔子一生弘揚「禮」的重要。禮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礎,是應世的要道。中國的五倫,包括 :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夫婦之禮、兄弟之禮、朋友之禮,這些都是做人應守的禮儀;有禮社會才有秩序,有禮人生就有規律。禮者,理也,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禮,對於吾人立身社會,與人相交,能不重乎。

三、學習體諒他人:人的劣根性,容易苛責他人,卻總是多方原諒自己。其實,一個真正有修養的正人君子,應該「寬以待人」,多方體諒他人,反過來要「嚴以律己」。我們不能把「體諒心」用來寬待自己,應該多方替人設想,對自己則要嚴格要求,而且要學習謙虛,學習感恩,學習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生起體諒心。體諒心就是仁心,有體諒心的人,才能交到知己。

四、學習為眾服務:助人是偉大的服務,是神聖的使命,人的一生所以要學習知識、技術、道理,其目的就是要為人服務,如果所學的知能再多,卻沒有服務的熱情,對社會一無用處,也是毫無意義。所以,人要有工作,在工作之前多說「ok」,少說「no」;不輕易拒絕別人的人,必能為人所擁戴。

人生需要學的東西很多,以上四點是自我學習的重點。學習自己才有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是要自我學習。

轉載-人間萬事--同理心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同理心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有一個可貴的東西,就是「同理心」。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同理心的人,容易體諒別人,寬恕別人,給人機會;沒有同理心的人,只是怪人不責己,只會怨恨不知反省,甚至自私自大,有我無人,最後遭人唾棄。

同理心是人間最可貴的情操,是建立彼此良好關係的要素。中日戰爭時,張自忠將軍被日本人包圍,最後連一兵一卒也無,只有自己舉槍殉國。這時全體日本兵都為其氣節所感,雖然彼此是敵對立場,仍列隊為他致敬,所以忠誠愛國都有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呢?

一、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所謂「同理心」,就是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主人抓到了小偷,小偷敘述家有老母疾病纏身,自己一時失業,實在無法孝養,因此出此下策。主人忽然心生悲憫,不但不予責怪,而且施捨財物,助他成就孝養之心。這種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行為,可以說就是「同理心」的最好表現。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喜歡的,人家給我們,我們很歡喜

;自己不喜歡的,人家給我們,我們也會不歡喜。人同此心,我們自己不要的,加諸於人,別人又怎麼會歡喜呢?例如,責罵傷人自尊,己所不欲也,何能加諸於人?冤枉委屈,己所痛恨也,怎可施予他人

?所以有同理心的人,必會給人歡喜、給人快樂、給人平安、給人幸福,因為這是我們所要的,別人必然也會歡喜。

三、將心比心,立場互換:人和人相處,由於心性不同,產生隔閡,假如能夠將心比心,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不自覺的就會激發起我們的孝心;我們看到多少為國捐軀,為國犧牲的英雄將士,不僅也會生起效忠國家的心情。主管和部下,如果經常將心比心、立場互換,可能主管、部下就很容易融成一體;榮華富貴和窮途潦倒的人,如果大家都回想往事,看看別人,彼此立場可能立刻改變。同理心就是我們經常設身處地為別人想,體諒別人,遷就別人,利益別人,這才是發揮最高的同理心。

四、愛屋及烏,推己及人:「愛屋及烏」是人與動物之間很美的感情交流,「愛屋及烏」才能「推己及人」。古人所謂「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我愛我的父母,所以天下人的父母都應該關懷;我愛我的妻子,所以妻子的家人也應該關心;我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上的眼、耳、鼻、舌、手腳等,都應該同等愛護。所以,同是我的家人、朋友、鄰居、同學,我都應該給予同等的關心。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懂得推廣產品,對於產品的特殊功能都會做一些文宣推廣;同樣的,人性的慈悲關懷,更應該推廣。

同理心,是建立人我平等的觀念,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我們的社會,如果推動同理心,則社會就沒有「以強欺弱、以大凌小、以富笑貧」的現象,所以「同理心」實在是很值得推廣的運動。

轉載-首長特別費應明確制度化 文/人間福報社論

首長特別費應明確制度化



陳總統因為國務機要費問題夫人被起訴,台北市長馬英九因為首長特別費的報銷問題被傳喚。兩起案件雖然性質不同,但是都彰顯了首長特別費用的使用和報銷有許多模糊空間。如今被政敵拿來作文章,演出一齣齣的政治風暴。這些案件就如同剛辭去立委一職的林濁水所說,如果真要查,風暴會從基隆蔓延到恆春。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要細查首長特別費的使用和報銷,從中央的總統、五院院長、部會首長到地方縣市長,甚至軍方從師長到營長,能夠清廉脫身的恐怕沒幾人。為什麼會如此?一因歷史背景的成因,二則基層出納人員對於首長的經費多半便宜行事,不可能一板一眼的核實報銷。

依照現行法規,一般首長的特別費,有一半需要檢附單據核實報銷,一半不需要單據。其中不需要單據的部分,幕僚人員多半直接匯入首長的帳戶內,或是由幕僚提領現金交給首長,或代為匯入首長帳戶,這一半等於是為首長變相加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遷台之初,國家財政困難,公務人員收入不豐,等於是補貼之用。

這一部分是依據政府的行政命令所為,並不違法,財政部在九十四年還曾發布「國庫集中支付作業要點」,規定「庫款領取方式以存入受款人金融機構存款帳戶為原則,但有特殊原因者,得依其他方式領取。」馬英九便是依據這個原則存入個人帳戶,並向監察院申報。但也有些首長把這一部分未使用完的費用繳回國庫。

由於現在公務員的待遇比一般民營企業佳,比勞工階層更是豐厚,而且享受更多的優惠待遇,例如退休俸和甚受爭議的百分之十八優惠儲蓄利率等。依照首長特別費的精神,不必單據核銷是方便首長處理一些沒有單據的支出,合乎常情。但是直接進入私人口袋則有待商榷,不僅引發民眾質疑,也有損政府清廉形象。

由於首長特別費的支用迭生風波,司法院對於院內三位首長特別費的領用,自九月開始改採實報實銷,未用完的一律繳庫,以往無須單據報銷的,也不能以領據領走進入私人口袋。這種做法其實才符合首長特別費的精神。如果說這個月有結餘,下個月又不敷用,那麼可以像預算一樣,以年度為單位,實報實銷,用不完者年度結束繳庫。

至於需要領據的部分,目前的規範沒有問題,只是幕僚人員在核銷時便宜行事。馬英九的問題,出在幕僚以自己或朋友消費的大額發票報銷雜支,涉及偽造文書。總統國務機要費的問題,可能就是延續這種特別費的使用報銷習慣,衍生涉嫌犯下貪汙的罪嫌。如果沒有清楚的界限,而主計和會計人員又疏忽,首長和幕僚一不小心就會踩到紅線。

林濁水說得沒錯,若要細查,政治風暴會從基隆掃到恆春。歸根究柢,就是制度不夠嚴謹、規範不夠明確,導致許多便宜行事的情形,動輒被政敵拿來攻擊,演成政治風波。任何政治人物為區區特別費弄得一身腥都是不值得的事。解決之道只有徹底制度化,回歸特別費精神,各單位的主計和會計部門確實把關,以杜絕弊端。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轉載-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文/聖嚴大師

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戲裡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種特質,無形中會吸引許多影迷,很受大家歡迎;有的明星則沒有這種特質,但他的戲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還是會有許多戲迷、歌迷支持他,這是因為他透過美妙的歌聲、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與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像我透過寫作、演講,也和很多人結了緣,因此我走在路上時,很多人見到我就會說:「你是聖嚴法師嗎?我看過你的書。」我雖然不是直接與讀者面對面,而是間接透過書本作媒介,也算是與大家結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緣」。如果結的緣是好緣,別人自然會主動親近你,喜歡和你做朋友;如果結的緣是惡緣,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願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或許就表示你平時不願與人結善緣。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髮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裡留下的印象。例如,看到三角臉的人,就聯想到毒蛇的頭是三角形的,覺得很可怕;看到瘦長的臉又聯想到馬臉,覺得很難看;看到圓形臉,又認為是燒餅臉,不雅觀,無論看到哪一種臉型,都一樣有意見。又或者,某類型的人曾經在某個機緣下,帶給你很不舒服的感覺,從此以後,看到這類型的人你就覺得反感。
由此可見,喜歡或不喜歡,可能起因於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在某一時刻停駐過心頭的記憶,也可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好惡,以至於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個人讓你覺得很討厭,可能是你過去世沒有和他結善緣,或根本結的就是惡緣;也可能是你在這一生中,沒有意願要與這類型的人結緣。但是,你討厭的人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只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面,漸漸地,自己就變得沒有人緣了。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妨這麼想,就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和對方結善緣,所以這一生他老是來煩你、整你、讓你難過,但這些困擾可以讓你有更多磨練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你反而應該感謝他。即使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與他結善緣,因為既然過去未曾與他結好緣,此生更應該與他結善緣。如果能有這種觀念,即使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覺得對方是來成就自己的菩薩。
所以,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被你的態度所轉變。
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面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即使今生不轉變,來生也會轉變。所以,只要抱持著與他人結「來生緣」的信念,便不會覺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是件苦差事了。
-----摘自<從心溝通>-----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知音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知音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知音」又名「知心」,所謂「人之相交,貴相知心」,一般人莫不希望有幸結交一個知心的朋友,只是「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所以「知音難找」就成為多數人的感嘆。

其實,結交知心,也要看自己是什麼心,你是忠孝仁愛的心,當然要找忠孝仁愛的知音;你是一個慈悲喜捨的人士,當然要結交一個慈悲喜捨的知音。

怎樣才算是「知音」呢?試舉六點如下:

一、心意相通:知心朋友,彼此的心不會「人在對面,心隔千里」,而是舉心動念,都能共通共鳴。例如,對於社會的弱勢團體,我想給予一些助力,你說你正有此意,這表示我們心意相通

;凡是對社會公益,對群體大眾有利的事,我們都有心幫助,都會不約而同去做,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知音。

二、興趣相投:所謂知音,我樂善好施,你也樂善好施;我喜歡助人,你也喜歡助人;我樂當義工,你也樂當義工。我們彼此信仰一致,我們禪淨共修,我們有仁慈之心,我們有道德的追求,這就是最好的知音。

三、理念相應:人都有思想、理念;可是思想、理念不相應,不共鳴,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堅持,彼此南轅北轍,這樣的兩個人,要想和平相處也難。所以知音之人,不但理念要相應,而且彼此都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才能成為知音。

四、講話默契:所謂「誠於衷,形於外」,兩個人的思想、觀念既然一致,如果有所言論、有所表達,必然也會默契十足。例如,你在做護生的工作,我不會經營殺生事業;你在從事社會的慈善,我不會貪贓枉法;你講為國為民的高論,我不會扯你的後腿。彼此有一定的道德觀念,相互有共同的悲心弘願,才能成為知音。

五、甘苦與共:人與人相處,有的人能同甘,不能共苦;有的人能共苦,不能同甘。甘苦能共,實為難得。你看,有的人共同奮鬥,共同創業,到了事業有成的時候,彼此就不能相容了。也有的人在富有當中,大家能共榮,但有一時失意,就怨天尤人,彼此不能相互融和,所以能夠甘苦與共,榮辱一致,那就是最好的知音了。

六、生死不易:這一個社會,人在人情在;人不在了,所有的人情都會化為烏有。我們看社會上,一些高官大員,家中遇有婚喪喜慶,人必以親臨為榮;可是一旦自己去世了,就再也無人上門了,正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令人不勝唏噓。如果人和人相交,生前如此,死後也是如此,如「古人相交,情傳數代」,如此「生死不易」之交,甚為難得,這才是真正知交。

人之交友,得一知音,死而無憾。但要求得真正的「知音」,必須要心意相通、興趣相投、理念相應、講話默契、甘苦與共、生死不易,這才是真正的知音也。

轉載-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文/聖嚴大師

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在指導禪修的時候,我經常告
訴禪眾要練習著不要有妄念,有了
妄念就要用方法的正念來取代妄
念;然而方法本身原來也是一種妄
念,只是以規律的妄念,取代散亂
的妄念,便是正念。

一、泯除妄念的四個層次
  要做到妄念不起,有四個層
次:
(一)沒有雜念,但是還有方法。
除了方法,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
來,這叫作妄念不起。例如:在用
念佛、數息或是隨息等的方法時,
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來。

(二)在同一個念頭上維持下去,
什麼樣的念頭呢?譬如:我知道我
在打坐,我知道我在數息,而數息
數到沒有前一個呼吸與後一個呼吸
之分,只知道數了一個呼吸又數了
一個呼吸,只知道現在自己在數呼
吸,沒有考慮到剛才數了一個呼
吸,也沒有考慮到等一下還要數一
個呼吸,不考慮到剛才我所數的呼
吸是數好了沒有?有沒有妄念?也
不擔心等一下數呼吸會數得好不
好?會不會弄錯?會不會有雜
念……這些都不考慮,只是不斷地
數,數完一個又數一個,不斷地在
同一個念頭上面,這也叫妄念不
起。

(三)在用方法時,不論是念佛也
好,數息也好,數到沒有數目可
數,沒有符號可念,沒有呼吸可
數,到這個時候,不是故意不要念
佛,也不是故意不要數呼吸,而是
心境非常寧靜、安定,不知道怎麼
數下去,也不知道是有呼吸還是沒
有呼吸,心中沒有雜念。這時候,
還是不是有前念與後念?有,但是
自己不介意有前念與後念,此時已
是入定了。

(四)自我中心的意識已不存在,
方法也不存在。沒有考慮到自己是
不是在用功?自己是不是在打坐?
坐在那個地方,心中了無一物,此
時已入深定了。到這個層次,前五
識已停止作用,僅有微細的意識功
能,沒有身體的感覺及負擔,也沒
有心理的壓力、感受,只有很清楚
地處於什麼也沒有的情況。

二、萬緣不拒的三個層次
  萬緣不拒,也可以說是萬法不
拒。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身、
心、環境不受任何刺激而有情緒反
應,這叫妄念不生,但是身、心、
環境還是照樣的存在。如果只在打
坐的時候不受身、心、環境的影
響,尚不算是真工夫,充其量只像
槁木一樣;必須要在平常生活中以
人的立場、人的身分,不受環境的
干擾、困惑,也不受自己的身心反
應所困擾,才是真工夫,這叫作妄
念不起,萬緣不拒。

  譬如有人打你一拳,或是罵你
一句的時候,如果你心裡嘀咕:
「豈有此理,怎麼打了我一個拳
頭?為什麼罵了我一句?」不但這
時身體有反應,心理也有強烈的反
應,這當然不是萬緣不拒。

  如果人家罵你一句,你告訴自
己不回罵他,被打了一拳,命令自
己不回打,你已經有了「拒絕」,
這也不是萬緣不拒,要做到接受到
外在的任何刺激,都能消融於無
形,也就是說,自我的中心,根本
不是一個反應體,也不是一個接受
體,乃是空無一物的絕對存在。這
是要練習的,如何練習?這也需要
有層次。

  第一步,外在的環境,聽到
了,看到了,這時心裡要馬上想:
這是外境在動,是外境的動作,不
是我的動作,是他的事,跟我沒有
關係。

  第二步,練習著沒有外境的對
象,這必須把自我中心放下來,唯
有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才不介意
外境的對象,所以《金剛經》說,
無我相,才能夠無人相。

  第三步,練習放下「自我」,
怎樣練習沒有「我」呢?人家罵我
的時候,一定有一個名字或者是一
個代號,你要想:這個名字不是
我,這個身體也不是我,跟我沒有
關係。然後,只注意自己的呼吸,
不介意外境的好壞;並且觀想:呼
吸的人不是自己,僅是身體在呼
吸,不是我在呼吸。這個時候你的
心理是平靜的,外面發生什麼情
況,你都清楚,只是你保持一個非
常平靜的心情。

  雖然萬緣不拒,但你可以有動
作,也可以有反應。例如人家打
你,你不動作是不行的,可能要想
辦法讓他不要繼續打下去,但是你
要在非常平穩的心境下處理,試著
讓對方也產生平和的心情。處理的
方式應視情況而有不同,有的時候
需要迴避一下,有的需要馬上處
理,那便是靠智慧的判斷了。原則
上,對人,是以緩和的方式來處
理;對事,往往是需要馬上處理。

  因此,萬緣不拒的意思,是不
必拒絕我們的生活環境,但也不受
外境的干擾、困惑,不過還是要處
理,處理的時候要不動情緒,不起
煩惱,處理事情時,不要加入自我
的利害得失,否則煩惱的念頭就會
產生了。

(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法鼓山社
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陳美莉
整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文/聖嚴大師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的記載,地藏王菩薩在無量劫以前,曾為一小國國王,與其鄰國的國王為友,當時兩國的人民,多造眾惡而不修善行,二王計議,廣設方便,救濟他們。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然後度脫如是眾生;另一國王發願先度此等罪苦眾生,令得安樂,至於菩提,然後自己成佛。發願早證佛道的國王,就是後來的一切智成就如來,已在距今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之前成佛;另一國王就是後來的地藏王菩薩,以迄於今,尚未成佛。
由這兩個例子,所以有人要問︰「究竟是先成佛道好?還是先度眾生好?」

此與各人的本願有關,一切智成就如來,在因地做國王時所發誓願,只說早成佛道而度眾生,未說先成佛道後度眾生。也就是說,願他於菩薩道的圓滿之時,即成佛道,成佛之後,還度眾生,他在成佛後的壽命,長達六萬劫,當然被他所度的眾生,不可計量。當地藏菩薩,在因地做國王時,所發誓願是︰不願早成佛道,而願先度一切眾生,故迄於今,仍是菩薩身分。未願遵循通常菩薩道之三祇百劫的時限,這是出於他個人的悲願,不是說眾生成佛,都要像地藏菩薩, 或者都要像一切智成就如來。

菩薩依願力受生,眾生依業力受生,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往來於三界,眾生是為接受罪報和福報而流轉於三界。菩薩雖在三界,卻是已得解脫的自在之身,眾生是被生死業報束縛的可憐憫者,聖位的菩薩,既是自由自在,那麼對於先成佛道或先度眾生,已沒有不同了。所以,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諸大菩薩之中,悲願第一。至於其他的菩薩成佛,依照通途乃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菩薩道之修行。
所謂菩薩道,即是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不是說不度眾生,就能成佛。《地藏經》所說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早成佛道,也沒有說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及度眾生的階段。只是比起地藏菩薩尚在無量劫中行菩薩道,一切智成就如來是早成佛道了。據此可知,早成佛道救度眾生與度盡眾生方成佛道,二者皆係出於諸佛菩薩不同的悲願。
(圖)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開山觀音山遠堪 攝影/常榮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文/聖嚴大師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這從世間的聖人和偉人來看,也都有許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穌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於十字架;孔子絕糧於陳、蔡;文天祥受誅;美國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亡;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等。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難,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樹下降魔;另外托鉢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他的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以釋迦族遭受滅亡而頭痛;臨涅槃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記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華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這從東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論和說法,所以聖人受難,正表現其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說耶穌是為了人類贖罪,佛教則有不同的理論依據。這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作為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為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他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為了誘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眾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於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兩者產生衝突,就會發生魔難。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為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鉢、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問訊的時候,也會說到︰「眾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眾生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二是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於佛世的時代,規定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了所有一切債務、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為止,要來我們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們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係、感情關係,徹底清理之後,才可報,初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為無餘涅槃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癢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眾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圖)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祈願觀音前水池石頭 攝影/葉常榮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轉載-人間萬事--養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養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般人都喜歡養貓、養狗,養花、養草。養,就是「生」的意思;有「養」,才能生存。好的要養護,但是一些不當的養,如「養癰貽患」則萬萬不能。關於什麼能養,什麼不能養,茲說如下:

一、養德重於養財:一個人如果只知儲蓄金錢,金錢乃「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火、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子孫等,都會使我們的錢財蕩然無存,因此養德才是重要。錢財會被人偷去,道德則不會被人所盜。一般人雖然羨慕有財富的人,但更尊敬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做人忠厚、誠實、行善、利眾,都是養德也。

二、養心重於養身:一般人都非常重視養生,運動保健、飲食調理,無非希望於身體有益,但往往忽略了「養心」。其實「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生到了百年大限到時,身體不是我們的,只有「心」(也就是業)隨我們在五趣六道輪迴,所以養心能不重乎。

三、養性重於養氣:現在社會非常流行練「氣功」,可見大家重於「養氣」。養氣一者健身,同時涵養性情,固然也很重要,例如涵養浩然正氣,也能為天下蒼生造福。但是「養性」即為「養命」,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如果能將自己的真如自性養好,給予安住、淨化,如此又比養氣重要得多了。

四、養民重於養士:自古以來,大家族、大人物都要「養士」,如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門下就有食客三千,雖然也會受士的回報,但是不如能「養民」,「士」只是「民」的一部分,民才是全部,如果對於全民都能有所利益、幫助、貢獻,則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五、養廉重於養望: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名望很好,所以凡是地方的事情、公眾的事務,都希望當個代表、選個理事。但是名望重要,清廉更重要,一個人穿了美麗的衣服,如果不清潔,也為人所不喜。所以,做人清廉有德,在人格上樹立自己清廉的名望,更是重要。

六、養量重於養能:世間上有能力的人為數很多,有度量的人就不容易見了。有人說,「事業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大的度量」,此言誠不虛也。能容納一家可做家長,能容納一村可做村長,能容納一縣可做縣長,能容納一國可做領袖,能容納全世界,才能統領天下。

七、養志重於養晦:中國的士大夫一向提倡要「韜光養晦」,養晦就是現在所謂的「低調」、「不與人爭」。但是光是消極的養晦,不如積極的養志;「立足當下,志在千里」,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夠立志為國為民,就會為全民謀福利,此乃積極向上之精神也。

八、養拙重於養巧:人的一生,要求進步,總想有一些巧思、巧想、巧能、巧心;但光是「巧」,太過鋒芒畢露,往往遭人疑忌,所以做人有時要懂得「養拙」,以誠實、穩重、厚道處世,深藏不露更能於己有利。

養,人生應該養些什麼呢?以上八點僅供參考。

轉載-台北人 辛苦了 文/人間福報社論

台北人 辛苦了



為了解世界各國的消費能力與薪資水準,提供全球各地投資者得以比較消費市場與生產成本等相關資訊,瑞士銀行於每年發表《全球價格及收入調查》報告的同時,也編製《世界各國工作時間調查》報告,以了解不同地區都市人民的工作時日及工作時間,以及休閒時間之運用情形。

這項關於工作時間與休閒時間評比的報告顯示,近年來歐洲人的工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減少,休閒時間一天比一天增加;也就是說,歐洲人寧可降低一些所得,換取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閒時間。美洲人和亞洲人為了能多賺取一些所得,寧願犧牲一些自由,縮減休閒時間。這種情況在亞洲最為嚴重,亞洲人為了能增加收入,根本放棄了休閒時間,平均每年工作二千零八十八小時,較世界平均水準一千八百四十四小時,多了二百四十四小時。

在歐洲、美洲,許多人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日數,目的在於累積更多的收入,可以在以後享受較長也較為優質的假期。但是亞洲人並非如此,他們長時間的工作,不但未能換取較長的假期,反而是犧牲了假期;無休止的勞動,也並未能賺得更高的所得。亞洲人是世界上工作日數最多,工作時間最長的辛苦勞動者。

瑞士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平均每年休假二十天,亞洲人平均每年休假十二天,相差了八天。像北京、香港等亞洲地區平均每年只休假九天,尚不及全球平均的二分之一;台灣一年平均休假十二天,正是亞洲的平均休假日數。台北人不但休假日數少,工作時間也長,平均每年為二千一百四十三小時,名列全球第五長時工作地區;較巴黎人每年平均工作一千五百小時,多出六百四十三小時,較全球平均工作時數多出三百九十九小時,較勤奮的亞洲人每年平均也多出五十五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人每天加班的占百分之八十,不過雖然加班,能拿到加班費的只占三分之一,多屬較為基層的勞動者。現在是階層愈高、技術性愈高的工作者,加班的時間愈長,即使有法定的休假日數,也根本離不開工作,非自願的放棄休假。

從好的一面來看,不休假,天天逾時工作代表敬業奮發,最符合傳統「勤有功,嬉無益」的美德。事實上並非如此,只是近年來由於政治不穩,施政無方,經濟衰敗,產業外移,失業日眾,要想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保住飯碗,除了容忍長工時、低工資之外,確實也無可奈何。這事也怪不得雇主,若不是經營陷入困境,也不會有人狠心無視法令規定,違背企業良知,來壓榨勞動力。

有關的研究報告都指出,年輕人的失業率是平均數的兩倍半;勞動者平均退出職場的年齡只有四十九歲;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只有二萬三千元,還不及十年前的百分之七十,就可以明白,台北人之所以甘冒「過勞死」的風險,瘋狂的「愛工作」了。

經驗告訴我們,長時工作,不休假,不拿加班費,並不能降低生產成本,也不能提高生產力,反而會降低品質,阻卻創造力,使國力衰退,人生黑色而已。盼望大家正視這個工作時日多,工作時間長問題所導致的惡劣後果;別再以台北人勤勞敬業來自欺欺人了。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轉載-兩位形象牌立委辭職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兩位形象牌立委辭職



自倒扁紅潮及親綠學者相繼提出「陳總統下台」的聲音以來,陳總統一直都沒有正面的回應,反而牽拖為藍綠對抗的政治問題;而在夫人吳淑珍遭到檢察官起訴之後,對全民的告白竟然只是發揮雄辯的技巧,堅持「一審判決有罪才會下台」。在高志明、李遠哲、陳師孟等偏綠人士相繼表態要陳水扁請辭下台後,總統府與民進黨中央仍然展現強硬的挺扁態度,或是虛與委蛇,甚至說些「個人下台微不足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回應。

事情很清楚,陳總統和親信、家屬涉及貪瀆以來,展現的都是「負嵎頑抗」的企圖心,除了傷害國家形象,降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標準外,其實受害最深的就是民進黨。但是多數民眾覺得難以理解的是,向來敢衝敢撞,為台灣民主政治打出天下的民進黨,全黨竟然就在黨中央的一聲令下,壓制或圍堵了黨內不同的意見,甚至警告以黨紀處分嗆聲的黨員同志,連檯面上的主要政治人物也悶不吭聲。為何一個濟濟多士、年輕氣盛的執政黨,竟然會被一個弊案纏身的總統所牽制、綁架?向來堅持理想,講究民主的創黨精神,何以化做煙塵?

就在民眾還在找尋答案的同時,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李文忠昨日突然宣布辭去立委職務。終於,我們看到了一些對民進黨也許是遲來的喜訊,也就是民進黨中央這段期間放棄理想、違背民主的作為,乃至於不惜為了挺扁,打擊黨籍立委表達自由意志的種種退步的舉措,終於付出了重大代價。

這兩位屬於民進黨內形象較佳的立委,發表以「誠信」為名的辭職聲明,公開宣布請辭立委,已經清楚地表達對於陳總統面對國務機要費案與黨中央處置不當的不滿。他們語帶哽咽地指出,過去民進黨以高道德標準自居,受到社會信任;但執政以來卻弊案連連,自失「改革」的立場,在民主、清廉方面普遍遭受社會的質疑。為了實踐信守承諾,也就是對於民進黨背離創黨精神的失望,他們只好辭去立委職務,為的是「對自己良心的交代吧!」

我們不知道民進黨內會有多少立委跟進,但從民進黨近日在中執會決議以黨紀處分任何逼扁下台的言論來看,堂堂執政黨,竟然對一個弊案纏身、威信掃地的總統刻意維護,甚至對道德裝聾作啞,重重地傷害民主精神,這已經是個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換言之,民進黨內的諤諤之士顯然在比例上仍然是微不足道,在膽識上也有待提升,還抱有理想和道德勇氣的菁英顯然還有待發掘!

民進黨整個表現固然讓民眾很不滿意,「從政官員」的表現,民眾也感到一樣的失望。例如,行政首長對於總統涉及貪瀆,不敢直諫,只會責備其身邊人士;教育部長對於李遠哲和曾志朗等教育界前輩提出總統下台呼籲的反應,竟說「總統去留,非教育問題」,暴露的就是當官的沒有道德勇氣,甚至對道德的理念和一般民眾南轅北轍,又如何教育國民要奉公守法,不要投機取巧?

因此,我們呼籲民進黨的有志之士,拿出道德勇氣,重振創黨的理想與精神吧!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轉載-人間萬事--求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求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在世間,追求的事物很多,例如要求生存、求平安、求順利、求快樂。在人生的各種追求當中,最常見、最應追求的東西,列舉如下:

一、求財:錢財對人的生存、名譽,都有重大關係。「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身在鬧市無人問」,錢財對人豈不重要!有人為了求財,不惜運用一切手段;為了求財,心機用盡,結果到頭來「人為財死」,豈不可嘆!因此,錢財雖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不過求財要求正當之財,所謂善財、淨財;不正、不淨之財莫貪,以免惹禍上身。

二、求名:人有了錢財,還不能滿足,希望要有名聲,所以有些人不惜花錢買官,為的就是求名。名聲雖然虛幻不實,但總是令人陶醉。所謂「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求名也非不好,但要能「實至名歸」,尤其求名當求善名、美名、忠義之名,能夠留名千古,未嘗不好。

三、求愛:有了財與名,追求「愛」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人要愛人,也希望被愛,愛本來就是生命的原點,愛可以讓人覺得幸福、快樂,但是愛得不當,愛得不正,愛得不該,也會產生煩惱糾葛。佛教並不排斥愛,但希望人能把愛昇華為慈悲。所謂慈悲,就是大愛、淨愛、公愛;能夠普愛一切、成就一切,甚至犧牲自我,成就他人,這才是愛的真義。

四、求職:人在世上,要有正當的職業,才能養家活口,才能安然生存,如果沒有正當的職業,無業遊民,總是社會的包袱,甚至成為社會的敗類。職業沒有大小貴賤之分,工作是神聖的,只要不會危害社會他人,不會敗壞善良風俗,即使是擺個地攤,乃至為人剃頭、洗衣,都是神聖的服務。只要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能對社會產生貢獻,任何職業都可以安心從事。

五、求人:俗云:「黃連苦,貧窮更苦;春冰薄,人情更薄;江湖險,人心更險
;登天難,求人更難。」求人雖然很難,但是人生在世很難不求人。從小要求父母幫助我們成長,入學要求老師教我們知識,進入社會要求朋友、同事給我們幫助。平時的生活裡,乘車要求司機開車,穿衣要求工人織布,吃飯要求農夫耕種,購買百貨要求商人供應,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們又如何生存?只是,求人也要求該求的人,不該求的人,不但不能如你所求,甚至求出麻煩來。尤其與其求人,不如自己能給人;能夠給人因緣、給人利益,當你播下了種子,還怕沒有收成嗎?所以跟人結緣,遠比求人更好。

六、求道:放眼現在整個社會,求財、求名、求愛、求職、求人,所在多有,求道的人就少了。人,為了身體的健康,都懂得要運動和注重營養;為了美貌,要化妝美容;為了技能,要求學用功,但是心中的道往往被忽略了。一般人都是為眼、耳、鼻、舌、身等外在的身相忙,但很少為「心」而忙。心是人的主宰,求道先要淨心、正心;心能清淨,心能正派,則何愁其他一切所求不能如意呢?

轉載-人間萬事--機會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機會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的際遇不同,每個人都知道「機會」的重要,就算自己有聰明才智,可是時機不到,也會一事無成;有的人或許資質平庸,但是他的機會很好,一生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好不羡煞人。

機會就是因緣,因緣成熟,才有機會;因緣不具備,煮熟的鴨子也會飛走。機會是重要的,但機會不是等待、盼望得來的,機會也不是靠別人給我們,機會需要自己去培養、創造。關於「機會」,有四點看法:

一、愚人等待機會:學生到了入學年齡而不入學,他要等待減免學雜費的時機;商人本來可以經營創業,但是他要等資本充足,結果失去機會。堂上的父母應該及時盡孝,但是他要等到賺了錢才來孝順,結果終生一事無成,失去機會;有恩於我們的人應該回饋,但是一拖再延,總想等自己功成名就後才來報恩,最後失去機會。愚人不懂機會的重要,所以在等待中,機會就悄悄過去了。

二、大眾把握機會:一般大眾都會把握機會,該讀書的時候讀書,該就業的時候就業,該與人合夥的時候共同合作,該獨立投資的時候懂得把握時機因緣。農夫把握春夏的時機播種,投資的人懂得在股票漲停的時候賣出。男女婚嫁也有因緣機會,有的因緣不具,機會不到,勉強成事,最後也會不歡而散;有的因緣具足時不予重視,一再因循蹉跎,也會失去婚嫁的機會,這都不是男女之福。遇到賢主,自己不努力珍惜,一定會失去機會;知道危險,一意孤行,則難免遭遇失敗。機會是重要的,前提是要好好把握機會。

三、智者創造機會:有一些人不但把握機會,還會創造機會,那就是有智慧的人了。文學家把文章寫好,創造成名的機會;農夫改良品種,創造豐收的機會。有的人運用晴天做完該做的工作,免得失去晴天的機會;有的人趁著年輕,努力奮發,儲蓄養老的本錢,讓自己多一些安養老年的機會。科學家不但為自己創造機會,也為人類創造機會;教育家先知先覺,給予大眾教育,增加前途發展的機會。機會人人平等,你能創造機會,你就能擁有成功的機會。

四、賢士運用機會:機會重要,但是機會也不是可以強求得來的,機會就跟時運一樣,運氣來了,冬天也會百花盛開,運氣不到,明明中獎的彩券也會不知失落何處。因此,凡是賢能之士,不強求機會,也不等待機會,他會運用機會,當播種則播種,當收成時收成,當該跟人結緣的時候,不惜一切救苦救難。過去一些賢能之人,時運不到時歸隱田園;時運來時,也會當仁不讓,例如劉伯溫、諸葛亮,他們都是在重要時刻勇於出仕,謀國獻策,這不只是智者,更是賢者所為。

機會是重要的,但也要有福德因緣;機會是重要的,你有看到自己發展前途的機會嗎?

轉載-知識份子與當權者的致命衝擊 文/人間福報社論

知識份子與當權者的致命衝擊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日前在國外發出公開信,以知識份子的良知,呼籲陳水扁總統鄭重考慮去留。

什麼是知識份子?依據哲學家薩依德的理論,他認為「從事批評和維持批判立場是知識份子生命重大的面向」。

近代的社會學者希爾斯,在他的著作「知識份子與當權者」一書中指出,知識份子「始終必須與教會、國家和政黨,以及商人與軍人們做鬥爭,這些組織和人一直力圖招納他們為其服務,如果他們不屈從於誘惑和威脅,便箝制他們的言行,乃至懲罰他們。當前的情況與過去相似,知識份子的職責也仍然相同:那便是服務於他們所發現和確立的準則,並在不放棄他們正業的情況下,找到一條參與凱撒之事的道路。」

知識份子找到一條參與凱撒之事的道路,是入世的行為。李遠哲在二○○○年公開支持陳總統後,就積極的參與政事。李遠哲負責主要教改的推動,也負責「九二一」大地震的善後復建工作。可是他卻發覺,他已陷入了權力鬥爭中,讓他有志難伸。尤其是他所支持的民進黨在二○○四年後,不僅是弊案連連,甚至連總統本身,都身陷於貪污事件之中。

李遠哲在現在以知識份子的良知,提出對陳總統的批判,大概會陷入到知識份子和當權者致命衝擊的關係中:在當權者需要知識份子提供論述的服務與支持時,當權者對於知識份子,是給予高位階的尊崇;可是當知識份子察覺到當權者違背了當初的理想時,想要給予理論性的建議時,卻只淪為被嘲諷與踐踏的對象而已。所以,總統府對李遠哲的公開書,只給了「感謝指教」的回應,甚者,一些挺扁者已開始對李遠哲進行圍剿。

知識份子最主要的特質,乃在於從事批判及維持批判的立場,尤其對於當權執政者的批判,更是要以「一心向善」的立場,要求當權者能夠「止於至善」。因而傳統的知識份子與當權者都保持適當的距離,以扮演好「異議者」或「批判者」的角色。

可是台灣的知識份子,卻很輕易的就被納入到當權者的組織體系中,幻想者他的理想,可以透過政治權力來實現,從清流在野的批判者,變成主流權力的捍衛者,背叛了知識份子的使命與良知。

如今,李遠哲在卸下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後,似乎已從權力的迷幻中清醒過來,重新讓知識份子的那一顆良心再度顫動。可是只有這一顆政治良心的復甦,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憾動當權者的貪腐之心。

我們希望那些如同李遠哲一樣,被當權者收納為權力集團組織中的知識份子,能夠在李遠哲發表公開信後,把被權力蒙蔽的政治良知擦拭乾淨,和權力、貪腐畫清界線,再次扮演好「異議者」或「批判者」的角色,以集體知識份子的力量去衝垮腐敗的政權。

我們更期盼居於大學校園內的知識份子,無論是學者、教授或學生,更要以具體行動來展現知識份子的力量,如此才不愧為一個有政治良知的知識份子,蔚台灣民主做出可長可久貢獻的知識份子。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相對論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相對論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事沒有「絕對」,凡事都是「相對」的,我們從很多名詞用語就可以知道,例如:大小、是非、好壞、善惡,都是相對的,其他如山水、手足、牛羊、貓狗、天地、夫妻、兄弟,也都是相對的。
以下茲舉五例,說明「相對」的真義 :

一、禍福相倚:老子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倚。」人生因為「禍福相倚」,因此再怎麼平順多助,總會有一些挫折禍患;再怎麼艱難橫逆,也會有一時的春風得意。所以人在平安、順利、享福時,要有憂患意識,才能讓陷害、挫折、失意降到最低;反之,有時候雖然窮途潦倒,也不要因此頹唐喪志,應該藉機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總之,聰明的人要知道,當風光的時候不要太得意,失敗的時候也不要太失意;相對的人間,平時謹慎行事,才能趨吉避凶。

二、剛柔並濟:一個人即使再剛強,偶而也有溫柔的一面 ;再溫柔的人,也有剛烈的時候。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但烏江自刎前,「霸王別姬」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歷史上很多貞節烈婦,不惜殉難,以全名節,這不是柔中的剛強嗎?所以,剛雖然堅硬,但「柔能克剛」;做人最好能「剛柔並濟」。

三、貧富有時:人生如潮水,潮起潮落,難免起伏不定。很多人一生大起大落、時貧時富,正好印證「人生無常」。例如,有的人在政壇上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可以說集權勢財富於一身,但是事過境遷,風光不再,最後潦倒以終;反觀有的人雖然無財無勢,但他勤奮踏實,努力耕耘,時來運轉也能躋身富豪之列。所以,貧富不定的人生,富貴當思貧窮時,貧窮當做富貴想,能夠如此,人生有何懼焉。

四、巧拙互用:人能生就聰明靈巧,當然很好,但是巧人也不要自傲,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有的人天生笨拙,但也不要自惱,拙中自有平安之道。所以,智慧靈巧的人要懂得「大智若愚」,天性魯鈍的人要有自我的尊嚴,能夠巧拙並用,才是真正的智者。

五、生死一如:生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一般人生時歡喜,死時悲傷,其實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生者,死之因,死者,生之果;死者,生之因,生者,死之果。人生生了會死,死了會生,生死循環,本來就是一如,所以不必為生之可喜,也不必為死之可悲,能夠無懼生死,才能自在。
從以上的相對現象來看,人唯有超越一切對待,這才是佛教要我們追尋的真理。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轉載-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

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
違逆真諦,不信來世,說妄語的人,無惡不作。(偈176)

  佛陀到處宏揚佛法之後,信受佛法的人越來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漸減少。他們於是打算破壞佛陀得信譽,就慫恿他們一位美麗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妳真的關心我們的利益,請幫助我們羞辱佛陀。」她同意執行他們的計畫。

  當天夜晚,她攜帶一些花朵,朝祇樹給孤獨園方向走,遇見她的人問她要去那裡,她回答說:「你們知道我要去那裡有什麼意義嗎?」回答後,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過夜,而在隔天清晨離開,讓別人以為她在祇樹給孤獨園住宿。若有人問,她就回答:「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一起過夜。」三四個月以後,她用一些布塊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來像懷孕的樣子。九個月以後,她更假扮成快要臨盆一般,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找佛陀。

  這時候,佛陀正在向比丘和大眾說法。她打斷佛陀的話,加以指控:「啊,你這個大沙門!你倒是很聰明,可以向人說法。你讓我懷孕,卻對我要分娩的事不聞不問。你就只知道享樂!」

  佛陀停止開示,告訴她:「這位姊妹,只有妳和我知道妳的話是否屬實。」
  她回答道:「是呀,別人怎麼會知道,只有妳我兩人所作的事呢!」

  這當下,帝釋明白祇樹給孤獨園發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輕的老鼠,跑到她衣服裡面,咬斷她用來綁住腹部,偽裝成懷孕的布塊,她的技倆就被拆穿了。大眾中很多人譴責她:「妳這個邪惡的女人!騙子!妳怎敢指控如此尊貴的宗教法師呢?」這時候,她擔心自己的安危,使盡力氣,趕忙逃走。但跑不了多遠,就不幸發生意外,而死的很淒慘。

   第二天,眾多比丘在討論她的事情。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一個不怕說謊、不怕來生報應的人,對造作惡業不會遲疑。」佛陀接著說,辛迦摩娜薇卡過去的某一前世是國王的皇后。她愛上國王的一位兒子,但那位王子卻不為所動,她就傷害自己的身子,然後向國王誣賴是王子在無法得逞私慾時,所下的毒手。

  國王聽見她的指控後,未加詳察,就驅逐王子遠離國境。後來,國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她終於受到應得的懲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轉載-人間萬事--罵人的藝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罵人的藝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罵人是惡口,罵人是不好的行為,不管什麼人,你罵他,他都會不高興、不歡喜。生氣罵人,如果能夠解決問題,當然可以生氣,可以罵人;但是,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你生氣罵人有什麼用呢?

當然,有一種人很不講理,做事又粗魯、笨拙,你跟他一起工作,若說全然不會生氣,也是很難;不過如果你對他有所責備、教訓,最好講究一點委婉、含蓄的藝術,或許在不致令他太難堪的情況下,他能心領神會,接受你的教訓。因此,罵人的藝術很重要,試舉其例:

第一、當你遇到一個自認為自己很聰明,講起話來頭頭是道,自以為通情達理,但其實他所講的都是自己的理,所做的事也不能關照到各種細節,總是紕漏百出,可是他卻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遇到這種人,如果你心中對他有所不滿、批評、責備,有時鬧得大家不歡而散,也很掃興,不如你說:「你真的是很聰明,俗話說『人有七竅』,你至少已經通了六竅。」乍聽之下這是讚美他的好話,但其實後面的一句是罵他「一竅不通」。

第二、有的人喜歡自吹自擂,例如吹噓自己如何會做事、如何能言善道、交際手腕如何高明等;但實際上和他相處的人都暗暗竊笑,認為他吹牛自大。對於這樣的人,你雖然不想讚美他,但也不能對他相應不理。這時你可以「欲貶還褒」,說「你真的什麼都很好,不過就是差了那麼一點,否則你還可以把自己說得更好。」言下之意就是暗示他:「你還不夠好,不能自滿」。

第三、有的人做人自私自利,沒有道德人格,平時專門找人麻煩,甚至設計陷害別人。對於這種人,你雖厭惡他,但如果你罵他沒有人格,缺德害人,他一定不服氣,所以最好加上「我們」,變成「我們做人不可以缺德」。你能把好事歸給他個人,壞事由「我們」共同承擔,雖然言下已有罵人的意味,但被罵的人也不好反彈,因為「我們做人不可以缺德」,雖是暗諷,也是至理。

第四、罵人不能吹毛求疵,不能找人麻煩,小小事情,不值得動怒,何必動之於口,傷人感情。罵人的話只能一句,不能罵很多,也不能罵得太明白,有知識的人到底不能像潑婦罵街,只能點到為止。例如,他偷東西是賊,搶東西是匪;如果你罵他是盜是匪,他一定勃然大怒。如果你換成另一種語言說:「像你這樣一表人才,應該不會淪為竊盜之流。」或者說:「像你如此溫文儒雅的人,怎麼可能與盜賊為伍。」給人留一點餘地,留一些空間,他反而容易檢討、改過。

罵人是不得已的事情,就等於父母教育兒女,老師教育學生,沒有責備,對方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因此,即使是佛陀,有時候也會責備弟子「不知慚愧」、「不知苦惱」,甚至罵出「非人」這麼重的話,可見罵人也是教育,有時難免不罵也。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轉載-民進黨為何不敢面對人民? 文/人間福報社論

民進黨為何不敢面對人民?



民進黨日昨舉行擴大中執會,討論是否要因國務機要費案處理與陳水扁總統的關係。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除了決議不將陳總統送中評會、廉政會處理之外,還反對立法院的三次罷免案,如果黨員違反這決議,將以黨紀處分。儘管面對司法的起訴案全國民眾都質疑扁家操守,以及民間節節高升的倒扁聲浪,但是民進黨擴大中執會的決議,顯然已經使得陳總統度過下台危機。

根據黨主席游錫的說法,因為陳總統已經宣示一審宣判有罪就下台,這個標準比黨紀更高,所以黨不對他做任何處置。如果這樣的理由能夠成立,那麼林忠正、林進興等人是否也也可以說只要一審宣判有罪就辭職或退黨,這樣的說法,民進黨能接受嗎?那還要黨紀做什麼?反正一切以司法為準就好了。就是因為黨的道德標準高於司法,所以才要黨紀。如今豈非墮落到最低標準都免了?

反對三次罷免的理由,游錫說是為了尊重司法、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今天政局不穩、社會不安就是因為扁家涉貪,民怨沖天所致。在野黨一再提出罷免案,其源頭就是因為扁家涉貪,陳總統已不堪擔任國家元首。社會之所以讓人覺得亂,也是因為陳總統涉貪不足以為民表率。游錫居然倒果為因,以此反對三罷案,豈不令人長嘆?

民進黨內唯一還有道德勇氣的新潮流系,原先聲音很大,有建議將陳總統送黨紀處分者、有建議將陳總統停權者、有要求陳總統請假接受司法調查者,但是這些聲音在擴大中執會後就被消音了。顯然號稱「黨內最後良心」的新潮流系在最後關頭也棄守了,發過言以後,默默接受黨的強勢主導決議,沒有發揮道德良知。

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在會前還嗆聲說:「黨內成員如果認為陳總統不對,可以選擇退黨。」面對超過六成民意都認為陳總統應該下台,民進黨連送中評會議處的勇氣都沒有,還反嗆批評阿扁的人。此一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為,民進黨不是到今天才幹過。許信良、施明德、陳文茜、李永萍不都是這樣離開民進黨的嗎?

陳水扁這次過關,顯示民進黨是一個沒有原則的黨,黨員只要涉案,在起訴階段就予以停權或開除黨籍處分,陳總統的待遇顯然不同,而且禮遇許多。為何黨內會有這麼不同的標準,不是趨炎附勢就是擔心自己的政治利益受損而已。顯然民進黨早已失去創黨時代的理想。各大派系早已吃盡阿扁分配的甜頭,四大天王則礙於未來的總統大選,各有所思。早已忘卻民意所歸。

姑不論民進黨內部是否處置陳總統,但是民進黨反對三次罷免案卻值得批判。因為根據現行法規,在立法院必須超過三分之二同意,罷免案才成立,但是要求陳總統下台的民意早已過半,顯然兩項規定有競合處。民進黨如果真的重視民意,就應該把罷免總統的權利還給人民,由人民決定總統的去留。從中執會的表現來看,民進黨不止失去創黨理想、背離民意,甚至不敢面對民眾。這樣的黨還能執政多久?

轉載-提起放下 文/聖嚴大師

提起放下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大智度論卷三.釋初品中四眾義 此偈的表面是說,孔雀雖有華麗的外表,但是不如鴻雁能夠遠飛;在家人雖然富貴而有勢力,但不如出家人的功德殊勝。好像是說,從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出家人高貴,其實卻恰巧相反。

這是出家與在家兩種生活型態的比較。很多在家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名利權位勢,即使不一定受人尊敬,但卻要受人矚目,才算成功。可是很少人在成功之後,不被牽累,直到晚年,仍在名利場中打滾而不能脫身。這好比披著華麗羽毛的孔雀,是眾目的焦點,受人讚美欣賞;但孔雀尾巴太長,身體太重,飛不高也飛不遠。鴻雁是一種候鳥,長得並不漂亮,但在夏季來時向北國去避暑,冬天到了往南國去避寒,翱翔於滄溟,一飛就數千里,如此海闊天空的大胸襟,絕不是孔雀所能比擬的。

這不是說,在家人有了財勢富貴,便不能遠走高飛,而是因為有家有室、兒孫成群,加上田產房產,要想說走就走可就不容易了。縱然年老退休乃至臨終之時,還對眷屬產業牽腸掛肚地放心不下。由於不自在,所以患得患失。富貴者更求富貴,有權者希望權加一級,有勢者力求鞏固並擴張。自古以來,許多尊貴權勢人物,往往至死不願讓出權位,要待子女逼下台,要等後起者趕下台。提得起放不下,是非常痛苦的事。

出家人的功德在於隨遇而安、隨緣奉獻。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沒有一定要在世間揚名立萬或完成大事業。如果事實需要,也沒有一定不願見的人和不想做的事。有一位海外回來的學者見我們法鼓山的計畫不小,遠景龐大,對我說:「聖嚴法師,你的野心不小。」我說:「阿彌陀佛,我哪敢有野心?隨緣而已!如果因緣許可我就做,而且不逃避、不後人;因緣不許可的話,我是不會強求的。野心是想要追求、想要征服、一定要達成什麼;我沒有野心,佛法要我做的、眾生要我做的,在不違背智慧和慈悲的原則下,只要我能做,一定盡力而為。」出家人沒有私人的事業和財物,一 (金本)千家飯,孤僧萬里 遊,在任何地方落腳乃至一晚,就把那個地方當作自己的家來照顧;遇到任何一個人乃至一面之緣,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那樣來看待。情深禮隆而不存佔有之心,所以能隨緣結緣而又能隨時放下。

此偈雖然是以在家和出家的兩種身分做對比,其實,有大智慧的人,不論在家出家,都能提得起放得下,所謂置名利權勢於度外,乃至也置生死於度外。如果是非常愚癡的人,不論在家出家,他們的心中也都被名利權勢佔滿。不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若非已經擁有寺院及徒眾的大和尚,要想佔有名利權勢,相當不易。所以,若非道德修養已有相當火候,擔任叢林道場的方丈,是要特別留心的。有道的出家人,處處努力建寺,隨時可以離開。
-----摘自<無量壽經講記>-----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真假禪師 文/聖嚴大師

真假禪師
真假禪師

一、兩種禪師
  指導他人坐禪的人有兩種,第
一種是那些已經達到很深境界,並
且能夠持續不斷地精進修持者,這
就是真正的禪師。另一種則是那些
雖然有若干修持,但深度不夠,或
者雖一時獲得某種經驗,卻因本身
沒有繼續努力修持,而無法更上層
樓,甚至退縮的。這種人,在他們
有所體驗並正在修持時,可以被認
為是「真」的,但過後,他們卻只
能算是「假」的了。

  這些禪師之中,儘管有的經驗
非常豐富,並有許多人在他們的指
導下學習禪法,因為他們尚未達到
完全解脫的境地,還執著名聞和信
徒,為了某種私欲,便輕率地認可
他們的學生,證明這些學生已經得
到開悟的體驗。

  他們以為,如果不這麼做,這
些學生便很可能會離開他們的道
場,到別的禪師那兒去。再過幾
年,他甚至還會告訴這個徒弟,他
可以準備去教導別人了。如果這個
徒弟相信師父的話,以為自己真正
已經解脫開悟,並且也具備了指導
別人的資格,就不會再考慮那追求
更深悟境的可能,或者再去親近其
他的禪師,結果,造成了無窮的禍
害。所以出名的禪師未必是傑出或
卓越的禪師,同樣的,親近高明禪
師的徒弟,也未必會成為真正的禪
師。

二、真假難辨
  但是這些不是真正的禪師,怎
麼能夠吸引一大群信徒或追隨者
呢?因為他們所表現的態度和雅致
的風格,似乎符合真正禪師的要
求,所以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要分
辨出這些禪師的真假,是很困難
的;只有那些在修持中已經達到很
高程度的人,才能以超然的姿態,
從和他們的對話中分辨出是真還是
假。

  在公案或禪宗祖師的語錄當
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帶有明確方
法或模範的言語舉止。假如你廣泛
地涉獵這些典籍,也可以從這些篇
章中,採取與這些禪師的語默動靜
確切相同的一些律則,於是人們便
會認為你是真正的禪師了。

  有很多教禪的人,看起來似乎
沒有執著,表現得十分高尚灑脫,
好像他們已經解脫了。實際上,他
們只是在表演劇本裡的角色,表面
上看起來真有那麼回事,與高明的
禪師完全相同,不過在他們心裡卻
無法相印。只是這個角色扮演越
久,便越能掌握它的技巧,引起更
多人對他們的信賴與敬仰。於是他
們便自以為成功而繼續不斷地運用
這些技巧。其實,這些禪師只是好
演員而已,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員,
他們的演出可能非常感人,使得觀
眾也很難感覺到他們是在演戲,而
信以為真。

三、禪師不須守戒嗎?
  在〈信心銘〉中,有兩行文字
描繪一個真正達到徹底覺悟的人,
其行為是不受任何固定的方式限
制。他已經不必依持任何戒律或規
則。那便是:「任性合道,逍遙絕
惱」及「究竟窮極,不存軌則」的
境界。對這個意義的錯誤理解,將
會使人產生很嚴重的問題。

  根據這個誤解,如果一位禪師
自以為有了很深的開悟經驗,而其
他的人也相信他是一位開悟的禪
師,他便不需要遵守任何戒律了。
他可以殺,可以盜,他可以淫,也
可以妄語,他可以公開地表明,為
了完成解救眾生這個目的而做任何
事情。既然他用的方法都是「對」
的,他將不會造任何惡業,這種可
怕的錯覺,在中國、在日本及今日
的美國,是相當普遍的。

  事實上,在禪的修行者,有著
三種戒律,第一種叫作「別解脫
戒」,意即說,如果你奉持其中一
戒,至少在這個別的戒條上,你便
走向解脫,譬如你持不殺生戒,那
麼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
惡業。從這一點,你便將走向解脫
的大道。

  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
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
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他便不
會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
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
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
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
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這即是說
明,他們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
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
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
而然地屬於戒律的範疇。這如孔子
所說的:「當我七十歲時,我便可
以隨心所欲,而不會踰越規矩
了。」

  這個「道共戒」的觀念與那個
「禪師可以隨便破戒或做任何他們
喜歡的事情」的錯誤看法,是非常
不同的。在中國,那些修行深度不
夠,以及生活不守律,放浪形骸的
「禪師」,被稱作「野狐禪」或
「邪禪」。所有真正的禪師都嚴持
戒律;尤其他們若是出家人,必定
會堅守叢林的清規。一個禪師必定
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
遵守戒律的。

  而那些只會標榜禪宗解脫自由
的氣氛,並蔑視戒律的人,大多數
是從未修行或修行程度不夠深刻
的。他們可能曾經得到一些開悟的
體驗,但至少在目前,他們並沒有
這樣的境界。可是為了要贏得信徒
的尊敬和讚美,便放出這種虛偽空
氣,表示他們即使破戒,也是為了
度眾生的方便,對於他們的道行是
絲毫不會減損的。

  這樣的禪師已不再是禪師,而
是魔王,常常有一種說法,認為修
禪的行者很容易走火入魔,這便是
一個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永遠保持開悟境界的
人是非常少的,很多公案或禪宗語
錄中,都談到開悟的境界,但這些
文字中卻甚少提及歷經了開悟的體
驗後,這個境界會消失的,這種開
悟的體驗可能維持幾個小時、數
天,或幾個月;如果想要保持這個
境界,除非你不斷的精進修持,否
則,對於多數的人來說,這個經驗
是很容易漸漸淡化,然後消失。

  這是由於他們回到日常生活
後,心神渙散所致;但即使他們沒
有回到一般正常的生活,修持的境
界也不可能十分穩定,也會如波浪
似地上下起伏波動。終生維持徹底
開悟境界而不退失,對一個修行的
人來說,是極難的。

四、永恆的價值
  有人會問,怎麼會有一些人,
雖然沒有修持或修持不夠,他們所
表現的態度卻顯示他們的行為是那
麼的純潔和清淨,猶如已經沒有任
何執著,也好像他們已經完全解脫
了,他們是否也具有一些智慧呢?
是的,他們也有一些智慧,但智慧
有兩種:一種是無漏的,叫般若;
一種是有漏的,叫三摩地。有漏的
智慧發自於有漏的禪定,這不是最
高層次或超越的禪定。更確切的
說,這只是「世間禪」。這種智慧
仍然摻雜著執著、煩惱以及貪瞋癡
三毒。這些人因為經由禪定的工
夫,可以保持比較清楚的頭腦,也
似乎比普通人來得更理智而銳利。
但歸根究底,他們仍未徹底解脫,
還有種種因我執而現出的困擾。

  古往今來,我們看到的任何宗
教,都會有一些規定,以適應人類
社會的法則。而一個宗教信仰所以
能流傳千百年,它必須具有協調和
保護人類道德及生活標準的功能,
其創始者的言語舉止,必是有高度
的修養。那些繼承這個傳統而一代
接一代地流傳下來的信徒,必然也
能夠理解這個原則,信受奉行;佛
教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主教也
是如此。長久之後,它們與人民社
會之間,便自然形成一種穩固基
礎。

  今天的美國,由於社會的結構
經常變動,尚沒有產生一種能夠普
遍適應社會的標準行為。人們由於
好奇心的驅使,便很可能追隨一些
不講求道德修養,不謹守律儀,看
起來好像十分灑脫的古魯(師
父)。這些師父最多只能製造較小
的知名度,或獲得追隨者短暫的認
可。唯有按照釋迦牟尼佛所指示,
遵行著非常清淨行為規律的人,才
經得起時空考驗,而留下永恆的價
值。

五、善惡到頭終有報
  流弊最廣的,是那些我慢貢高
自以為解脫了的禪師,甚至放言,
即使他們做了依常情看來是很邪惡
的事,也不需要受到惡果。因為他
們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幫助眾生,這
即是行菩薩道。

  這種造惡卻得善果的思想,與
我們善惡分明的道德觀念完全相
反。然而那些人會說,禪就是這樣
的,善即是惡,而惡亦不異善,這
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試問一個得到
大解脫的菩薩,如果犯惡業,他們
將承受惡果嗎?

  當一個真正得到解脫的大菩
薩,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對
自己的行為是不會有善或惡的概念
的;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做了一些
惡事,比方說,一個菩薩為了解救
很多人,也許會將某個人鎖住或甚
至置之於死地,因為他是個危險人
物,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處理,他將
會殺害更多人。若以解救許多人而
言,菩薩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對於
使用的方法而言,他卻犯了惡業。
即使他是一個已經解脫自在的菩
薩,發願要輪迴生死,他仍然需要
承擔他所造的惡業果報。

  因此,即使是真正開悟的禪
師,也需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更
何況是假的禪師呢?那種禪師可以
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不必遭
受果報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釋繼程譯自英文《禪雜誌》二卷
八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相處之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相處之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做人之道,入學讀書,老師也會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其實,從旁觀之,父母何曾實踐過人我相處之道,老師又何嘗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可見人我相處之道非常困難。

但是,人不能沒有朋友、同事,人不能不和他人接觸;懂得人我相處之道,可以減少很多猜忌、糾紛、破壞、分裂、仇視,所以人我相處之道非常重要。

如何與人相處呢?

一、要相互了解:不同的兩個人,要如出自同一個模型,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行為,這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了解他,知道他為什麼會跟我不同,自然就不會跟他計較。我喜歡吃飯食,他喜愛麵食;愛好不同,但我了解他愛麵食的原因,跟我好飯食一樣,為什麼我不能同意他呢?相互了解,就是彼此都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則一切都情有可原。   

二、要相互體諒:他和我不同,本來就是兩個人,怎麼同呢?因此我要接納他的不同。他同我唱反調,世間上凡事本來不是正面就是反面;一物兩面,你認為他是反面,他也認為你是反面。容許不同,體諒相異,則和平相處不為難矣。

三、要相互尊重:眼睛觀看,很有功能;耳朵傾聽,也有作用;鼻子呼吸,功用更大;嘴巴說話、飲食,都有貢獻。但是五官各有功能,要相互尊重,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歧視別人的短處。我耳朵能聽,你眼睛能聽嗎?我嘴巴能講話,你鼻子能說嗎?人與人一旦不能相互尊重,就無法維持友好、和諧的關係。但是社會是由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包括生產者、消費者、促銷者共同成就的,你一定不肯承認對方的存在,自己也難見容於人,所以要相互尊重,才能共同生存。

四、要相互包容:自己的口舌,有時候牙齒也會咬到舌頭,你能把牙齒打斷嗎?只有忍耐包容一下就過去了。有時候雙腳走路不慎跌了一跤,也要靠手來撐持才能站得起來。人我相處,彼此都要容人之短,取人之長;長短互補,才能相互為用。一根特長的建材,但不適用,唯有截短才行;我們生存在世,是靠著多少長輩、前人,原諒我們的無知,包容我們的錯誤,我們才能成長,我們對別人又怎能不同樣施予一些包容呢?虛空能容大地,海洋能容江河,高山能容虎豹,政治能容異己;有容乃大,這是千古不變的名言,誠不虛也。

五、要相互讚美:人和人相處,大家都漠然、消極,雖沒有排斥,但還不夠,應該積極的施予一些讚美。所謂愚者也有一得,再笨的人也有一些所長,例如他很本份、很規矩、很忠厚、很有信用,這些都值得讚美。當你經常讚美別人,也會獲得別人的讚美,何樂而不為呢?   

六、要相互幫助:人與人之間,互助才能生存,啞巴、聾子、瞎子,不就是互相幫助,才能逃出火窟嗎?我們看日本人開的公司都叫「會社」,中國商人都叫「股份」,就是因為合作、幫助,才有成就。

相處之道多矣,以上只是舉其要者。但是果真能做到這數點,則創業、成就,不為難矣。

轉載-積極落實兩岸誠信旅遊 文/人間福報社論

積極落實兩岸誠信旅遊



台北國際旅展短短四天內就吸引逾十七萬人次入場參觀,現場買氣熱鬧滾滾,業者大發利市,展現台灣可觀的旅遊購買力。這次旅展有五十八個國家、一千一百五十個攤位共襄盛舉,世界各地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匯集一堂,精采的旅遊影片、琳瑯滿目的宣傳品和洋溢民族風情的表演,讓人有遨遊寰宇之感。

首次亮相的中國大陸展區,由中國國家旅遊局副局長親率四百六十八名大陸旅遊部門官員及業者來台促銷,投下鉅資精心布置展場,提供各省市豐富的旅遊資料,加上精采的圖片展覽和美妙的歌舞武術表演,讓人印象深刻。尤其幾座模仿敦煌石窟、西安兵馬俑等知名景點的大型景觀背板,更成為遊客爭相「到此一遊」的留影熱區,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旅遊宣傳。

可惜的是,兩岸未能利用機會磋商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議題,甚至傳出大陸方面有意「暫緩」此事,好事多磨,令雙方業者和期待的民眾失望。

目前除少特殊身分人士外,兩岸政府對台灣民眾登陸幾無限制,台灣去年出國民眾八百萬人次,前往中國大陸就有四百一十一萬人次,超過半數;相對的,儘管大陸去年出國旅客多達數千萬人次,成為旅遊出口大國,但來台者只占千分之一,和估計有意前來寶島觀光的數字相差甚大。就事論事,這種一面倒的現象,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公平原則。

近年來,各國都積極向大陸觀光客招手,台灣面對兩岸巨額的「觀光逆差」,更必須大力爭取,大陸官方基於WTO精神,也應該給予台灣更友善的回應。可怪的是,兩岸政府都信誓旦旦要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雙方談判窗口且已掛牌運作,並展開「技術性磋商」,全案早應水到渠成,不料又陷入拖拖拉拉,令人遺憾。我們希望兩岸政府一本初衷,排除萬難,讓大陸民眾來台觀光早日實現。

觀光可促進兩岸人民深層的交流,符合雙方民眾的期待,更是行政院二○○八年「觀光客倍增計畫」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今年為例,預定觀光客目標是三百七十五萬人次,但一到十月,包括近三十萬人來台打工的外勞在內,累計只有二百八十六萬人次,全年目標難以達成,這和大陸民眾來台觀光受到延宕有關。顯然,逾晚開放觀光對台灣逾不利,我方有必要採取更積極主動的作為。

至於大陸觀光客被敲竹槓和用餐失時、景點參觀馬虎等遊程安排不人性化問題,除了觀光局已印製「大陸旅客台灣旅遊注意事項」摺頁,直接在機場交給大陸觀光客,保障他們的權益,讓導遊無從上下其手之外,主管部門還應加強規範業者,遏阻低價搶團勾結「黑店」拿佣金、不肖導遊超收門票船資等種種不當行為,並輔導建立信實可靠的「不二價」制度。大陸雲南省在昆明郊外打造「七彩雲南」,園區內有公園、餐飲歌舞之外,各個大型特產購物館標榜不二價,儘管價格較高,但由政府保證沒有膺品,讓遊客放心採購,創造雙贏,可以借鏡。

轉載- 地藏經玄義講記(2)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玄義講記(2)

  「五重玄義」,是隋末唐初天台智者大師詮釋一切經論之準則。正式講經前,先用五個科目來闡釋經中大意及玄妙之義理。

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

  講經之前,先介紹全經之大意,目的有二:一、對初學者而言,經文很長,講解需要時日,初學之人不了解經典之義趣,會很難產生興趣,而易失耐心。故先講述全經之大意,以引發其學習之信心。二、對老修行人而言,玄義乃是註者之心得報告,可從中了解註者對佛法的契入程度、修持之功夫以及見解與智慧,對自己功夫之增進,見解之擴充,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古代講經,講解玄義的方式有多種。但是,到了唐朝中葉以後,其他方式幾乎都不被採用了,唯獨賢首之十門開啟,與天台之五重玄義,光耀至今。晚近,五重玄義尤為講經法師所青睞,因其簡明扼要,最契現前廣大聽眾之根機。

  現今,即使五重玄義亦不為講經法師所重視。當年李炳南老居士告誡學人,學講經者,一定要懂五重玄義、十門開啟。但是,講經時是否採用,要視法會情況、聽眾根機而定。若不講玄義,則代之以講經因緣,然後直接入題。經題講畢,即講「如是我聞」,直截了當,最契現時之機。現代乃工業時代,大眾工作繁忙,分秒必爭,講授佛法一定要「契理契機」。若雖如法演繹,卻不契時人之根機,不懂現代人之所需,難免不受人歡迎。

  此次講演,力求簡單明瞭。青蓮法師的註解有些特別獨到的見解與殊勝的發揮,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細講。現前不需要的,不容易理解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我們就將它省略。諸位如果需要深入,自己可以依照原著修學。我們從玄義中,可以看出青蓮法師確實有很高明的見解,在古大德註經玄義中少見,他是以「不可思議」作為世尊演說地藏法門的依據。

  佛法常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大不思議經》,稱《維摩詰經》為《小不思議經》。青蓮法師對《地藏經》亦以「不思議」稱之,法師豈不是將此經與《華嚴》、《法華》、《維摩經》等量齊觀!其看法是否有根據?不僅有,而且非常充分。我們從「忉利天宮集會品」中看到,法會盛況空前,參與法會的人眾,乃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與《華嚴》法會盛況無二無別。《華嚴經》稱為「一乘了義」,此經又何嘗不是一乘了義!法師對名題以「不思議人法為名」;「辨體」以「不思議性識為體」;「論用」以「不思議行願為宗」,如是講法很少見到。然仔細思惟觀察,確實有道理!我們體會到:青蓮法師註本見地之深邃,確有其獨到之處,而為其他註本所不及。

  「題」乃一經之總綱,猶如世俗文章之題目,觀其題而知其文之大意矣。是故講經先講經題,向聽眾提示一經之總綱領。次而講體,體即是經典之理論依據,佛是依據什麼理論而說的。明瞭一經之體,方能建立信心。信心建立,明理之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才得受用。若不能落實,難辭談玄說妙之咎。落實就是「明宗」,明宗是講修學的方法,就是將理論落實在生活之中。落實之後,有何利益,即是「論用」。用就是受用,依照此法修學得到哪些受用。「判教相」,本經是佛法修學的共同基礎科目,無論顯教密教,都以孝親尊師為修學之根基,此乃通途之教相。

所以五重預釋者。以是經中幽玄之義,令人一覽,即能詮名。識所詮體。欲顯此體,須明宗要。宗成體顯,妙用得力。然後判屬時味部教,則義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擬觀山海,先閱圖經,未出門庭,而情景宛在矣。

  「預釋」,預先解釋。「以是經中幽玄之義,令人一覽,即能詮名。」此是預先解釋全經大意之目的,令人一看經題就知道經中所說的義理。「識所詮體」,體即性質,認識此經之性質。

  「宗要」是修行的方法。「宗成體顯,妙用得力」,用是指論用,學習後所得之功德利益。「然後判屬時味部教,則義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擬觀山海,先閱圖經,未出門庭,而情景宛在矣。」此是說明,何以要用五重玄義來釋經中之大意。

一、釋名
釋名中。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題,別諸經故。經之一字,是通題,通餘經故。

  佛經立題以「人、法、喻」三為綱,有「單三」、「復三」、「具足一」,共七種立題。單三者,單人、單法、單喻。如《佛說阿彌陀經》,即單人立題也。「佛說」,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教主,釋迦、彌陀兩土導師皆屬人,故為單人立題。《大般若經》為單法立題。

  復三者,法喻、人法、人喻。如《妙法蓮華經》,名「法、喻」立題。「妙法」為法,「蓮華」是比喻。具足者,人、法、喻合為一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故為人法喻具足立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以不思議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本願」是「別題」,不同於其他經。「經」是「通題」,通於一切經。如《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皆稱之為經。「別題」中,「地藏菩薩」為人,「本願」是法。地藏菩薩不可思議,菩薩的本願亦不可思議,是故青蓮法師說「以不思議人法為名」。世尊為本經開示了三個名稱:一「地藏本願」,二「地藏本行」,三「地藏本誓力」。譯經的法師取其中之一,即「地藏本願」。願一定有行,行一定有誓力。是故,地藏本願即地藏菩薩的行願與誓力之總稱,將行與誓都包括了。

  人名亦有通別之分。地藏是別名,菩薩是通名。其實,地藏還是通名,不過與菩薩對比,菩薩通的範圍更大。何以說地藏是通名?凡是修學地藏法門、依地藏本願自行化他的,此人就是地藏菩薩。

  觀音菩薩若以孝親尊師教導一切眾生,觀音菩薩迅即化身為地藏菩薩。同理,地藏菩薩若以大慈大悲度化眾生,則地藏菩薩搖身一變就是觀音菩薩。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名號,名號、身相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現。諸佛菩薩是一體,一體即是一真、一法界、一法身,隨眾生之感而應化。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對於諸佛菩薩就生平等心,不再分別、執著。

  地藏菩薩的名號,義理無盡深廣。「地」是大地,大地能生育萬物,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不能離開大地。大地含藏無盡的寶物,供養一切眾生,不但蘊藏的金銀七寶是寶藏,地上生長的五穀也是寶藏,一切動植物都必須仰賴大地而生存。

  佛將心性比作大地。《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還是心。世出世法,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皆是自性所現,妄識所變。心地含藏著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一切皆是無量,都是不可思議。此即地藏名號之由來。無盡的寶藏是一切眾生皆本自具有,非佛菩薩之獨藏。即使阿鼻地獄眾生,亦無絲毫欠缺。就心地寶藏而言,的確是生佛平等,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然因生佛迷悟有別,故受用有異耳。

  如何開發心地寶藏?必須修學地藏法門。地藏法門的內容是什麼?本經自始至終所顯示的就是「孝親」。佛法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修學圓滿了就是孝道的圓滿。是故,佛法的修學,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孝」字。

  我在十年前,就開始專講淨土。有同修問我:「法師,你不是專弘淨土,為何又講《地藏經》?」我說:「我是專弘淨土!我講《地藏經》,還是專弘淨土!」因為淨土法門修學的根基是「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而《地藏經》就是第一福的詳細註解。

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藏。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我們講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名異義同。佛用種種名相來闡明一件事,其用意在教導我們不要執著。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教導我們學習佛法的原則有三,一、「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文字;二、「離名字相」,名詞術語是表達義理之工具,是指路牌,不可執著指示方向的路標;三、「離心緣相」,心緣即意識思惟分別。唯有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一切不分別、不執著,方能體悟大道。若落在名言、思惟、分別、執著之中,即與事實真相永遠隔絕。

以眾生性具三千之寶,為煩惱六賊所覆,意識惡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祕藏,用贖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

  「三千之寶」,即是智者大師註釋《法華經文句》所說的「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是表法,不是數字。佛將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為十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的性德,不可思議。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中的每一法界又有十法界,以人道而言,有人中之佛,釋迦牟尼佛即是。有人中之菩薩,《華嚴經》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即是。有人中之阿羅漢、辟支佛;有人中之天人,福報大的,其享受與天福一樣。也有人中之畜生,愚痴顛倒,天天造作惡業,邪正、是非、善惡不辨。亦有人中之餓鬼、人中之地獄。故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十個法界就變成一百法界,即百界也。

  《法華經》說「十如是」。一百界中,每一界有十如是,就是千如。天台大師講五陰一千、眾生一千、國土一千,稱為三千。此處「眾生性具三千之寶」,即是就此而言。

  十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性如是,性是體性,一念心性。相如是,性能現相。虛空法界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如是也。如是是何意?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德以「金」比作性,「器」比作相。黃金可以做出許多形形色色不同的器皿,猶如十法界之依正莊嚴,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希望我們能從比喻中體會,十法界的依正莊嚴皆是自性變現的,除自性外,確實無有一法可得。

  前面講性體湛寂,作用虛靈,活活潑潑,決定不可得。因此,我們切不可有得失之念,以為緣生是有得,緣滅似乎有失。真實講,緣生沒有得,緣滅亦沒有失。真正的事實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中觀論》歸納為「八不」,八不是以不生不滅為主,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此乃一切法之真相。會用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以「八不」觀察一切境界相,觀久了會開悟。若是打妄想就不能開悟了,妄想心會生煩惱。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會開悟。若用思考就落入了意識;意識是迷不是悟。迷決定不能開悟,覺方能證真。

  「眾生性具三千之寶」,簡單講就是眾生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才藝、德能。而佛得受用了,所以得大自在,能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不疲不厭。凡夫何以不能得此殊勝受用?就是「為煩惱六賊所覆」,六賊是指六塵、六識。「意識惡王所害」,六識最重的是意識,而凡夫卻將意識當成自己的真心。意識具足五十一心所,其他與識相應的心所沒有那麼多,可見它的作用之大。向外,它能緣虛空法界;向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能力相當大。但它唯獨緣不到自性,因為它是在迷位,性是在悟位,是故緣不到。它能緣十法界,緣不到一真法界,因一真法界是覺悟之境界。我們不能見性,不能入一真法界,因為「為煩惱六賊所覆」,又為「意識惡王所害」。佛真的是高明大夫,為我們診斷,立即就將病根找到了。

  病根找到了,如何對治?「乃出此三德祕藏」,以三德祕藏來對治。三德祕藏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每一德又具有「常、樂、我、淨」四種清淨之德。凡夫迷失自性,不僅三德不能現前,四淨德亦得不到受用,此即凡聖之差別。從性體上說本無差別,從作用上說則差別懸殊。

  何謂法身?「法」即諸法,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自己。認識明瞭一切諸法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何以會是自己?是自己一念心性所變現的。既然一念心性能變虛空法界,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自然含攝在其中。

  譬如作夢,能作夢的是我們的意識心。諺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所思是自己的心,晚上睡覺時,心就化成夢境。當心變現出夢境之時,就如《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虛空法界的依正莊嚴無一不是。夢中有虛空法界,有依正莊嚴,夢境是我們意識心所現,所以夢中也有很多變化,變化也是唯識所變。覺醒之後,夢中境界還清清楚楚,試問,夢中這些人,自己與他人,山河大地,虛空世界,是否皆是自己?除自己之外,一無所得。是故佛法講「全真即妄」,真是能變,妄是所變的幻相。能變的心在哪裡?所變的境界就是心,心變成相分,所有相分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們通過夢境細細體會,方知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無一不是自己。

  境界的實際狀況,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不是空無,有無是一不是二,有無兩邊不著,方能入佛之境界。是故,真實境界是「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我們要從佛反覆的說法中去體會。若真正體會到,方知諸佛菩薩生活在三德祕藏之中,虛空法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這才得大自在。

  清淨法身佛乃盡虛空遍法界為一體,故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契入這個境界,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當然現前;若無般若智慧,入不了此境界。智慧現前,解脫也同時現前。解脫是得大自在,所有一切的煩惱都化解了,見思、塵沙、無明全都化解,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一真法界亦沒有。一真法界是與十法界相對建立的,彼一邊沒有,此一邊焉能存在?如人生病服藥,「病癒藥亡」。

  三德祕藏的意義,我們一定要了解,並進而做到相應,相應之法一定是以智慧觀照。我教導同學,智慧觀照的方法是從夢境下手,我們每次作夢醒了之後,細心觀照一番。常能如是,逐漸就覺悟了。然後看到社會上的芸芸眾生,森羅萬象,都是夢境而已,確實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於是我們在社會複雜的應酬中,心境坦然,如若虛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時解脫自在則情景宛然矣!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種身分,從事何種工作,無不自在。然後就可利用現前的身分、工作,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或是物質生活、或是精神生活,貢獻自己之所能,即是大慈大悲。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與三德祕藏就能相應,憑藉這個身體將三德祕藏落實在行為上,自利利他,並幫助眾生覺悟。唯有一切眾生真正覺悟,問題才是徹底解決,若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則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華嚴經》自始至終就是講法界,即現代人講的多元文化。盡虛空遍法界種種族群、種種異類,《華嚴經》說「種種」說了十幾、二十句。佛如何能解決多元的矛盾與衝突?就用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果,「法身」是理,「般若」是智,以此方法來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佛法修學的目的是讓我們證得法身,教我們仔細觀察,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問題就解決了。大乘法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不是空想,是事實。如果真正體認了,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還會有惡念?不可能。這才是徹底斷盡一切惡,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也契入此境界,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真相就是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慧。佛用此方法來幫助我們恢復自性,猶如「用贖常住之命」。「常住」是常住真心;地藏菩薩的名號即是此意。

三德祕藏,蘊在一切眾生身心之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然此祕藏,初無改移。故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

  「蘊」是蘊藏,我們身心確實具足三德祕藏。「諸佛悟之而證得」,證得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上就起作用了。「眾生迷之而流轉」,眾生迷了自性,流轉六道輪迴,三德祕藏雖有卻不得受用,仍舊過苦日子,苦不堪言。「然此祕藏,初無改移」,般若、法身、解脫三德,並不因迷悟而有所改變或是增減。「故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就是地藏菩薩從最初發心一直到修學圓滿。「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此是地藏菩薩自己修學和教化眾生的依據,菩薩憑什麼修行成功、憑什麼教化眾生?就憑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地藏如是,每一尊諸佛菩薩亦復如是,此是為我們說出佛法教學理論的依據。

此心祕藏,即是涅槃。梵名摩訶般涅槃那。

  「摩訶般涅槃那」,譯作大滅度。大就是法身;滅就是解脫,滅煩惱、滅生死,所有一切知見、妄想、分別、執著都滅了。度即是般若。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轉載- 惜緣 文/淨空大師

惜緣

   佛門時常講「惜緣」兩個字,惜是珍惜,緣是緣分。何以要珍惜緣分?緣分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機會,機會一縱即逝,不但在這一生中機緣難遇,經上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很難遇到第二次,即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因緣」。所以,遇到機會,一定要有慧眼去認識,要有決心、毅力掌握住,決不能放鬆,這就是高度的智慧,這樣的人這一生中一定有成就。所謂的成就,一定要能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千萬不要想著,這一生不行還有來生,來生遇不到還有後生,這個心理完全錯誤。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是真實話。所以,佛才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是真難!這個機緣太希有了。

  如何才能住真實慧,把握機緣而不失機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的教導,全部都能做到,這個機會是真正掌握到了;不能依教奉行,還相信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習氣,機會就失去了。

  自古以來,代代都有人發心弘傳《華嚴經》,因為緣不足、有障緣,都不能做得圓滿。中國在過去一、兩百年中,最大的障礙是經濟的困難,沒有護法大力護持。第二是戰亂,受時局的影響,所以雖有很多法師、大德發心弘揚《華嚴經》,但都無法完成。李炳南老居士晚年發心講這部大經,也是講了一半就往生了,所以壽命也是個障難。因此,緣一定要珍惜,把握機緣才能真正自利利他,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香港有一位居士告訴我,他曾經見到一位出家比丘尼犯了過失,他當著大眾指責她的過失,勸她要懺悔;這位比丘尼不服,對他非常怨恨。他問我,他有沒有罪過?我說:「罪過不罪過暫且不論,你這件事做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不懂禮節,不懂人情世故,勸過有勸過的禮節,決定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勸人改過。人都有面子,你這樣做對她的自尊心產生很大的傷害。

  老師教訓學生都關著門教訓,沒有第二個人聽見,這才是真愛護。做錯事的人接受了教訓,他會一生感激你。《禮記》上也有提到,在一般人面前可以教童子、未成年人,成年之後(女子十六歲以上、男子二十歲以上),就不可當眾教訓、批評,要尊重他的自尊心,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應當要懂。

  如果這個人不在,你在背面跟別人說他的過失,你是造罪業,這個罪過更重。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何會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的過失。看到外面境界,自己阿賴耶識裡的煩惱習氣被這個境界勾引起現行。因此,一個善學會修行的人見到、聽到過失,趕快避開,這都是古禮裡教導我們的。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覺悟心,才能不見過、不聞過,把心住在道上。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勸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話說得對。特別是一個真正發心想在這一生不但要出離六道,還要出離十法界的人,哪有時間去接觸這些不相干的外緣,還是念佛要緊,讀誦大乘要緊。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養自己的清淨心,讓自己念念與道相應,這就對了。

  我們明瞭現在是什麼時代,這也是懂得緣分、認識緣分、掌握緣分的重要方法。真正發心求生淨土,蕅益大師說這樣的發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心發了之後,一定要一向專念,信願引導我們決定往生。如果你還不能放下這個世間的一切,就不能往生。所謂「帶業往生」,是帶過去的業,不是帶現前的業,現前的業帶不了。換言之,心地對於現前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一塵不染、一心向道,這是真正念佛。

  「念」是會意字,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前心裡只有佛,除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念佛,不一定要口念。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與念佛都是心念,心裡真有佛。身體在世間活一天做一天,不必求早日往生,也不必求在世間多住幾年,有這種念頭都是妄想、障礙,都是攀緣,而不是隨緣。隨緣是一切放下、一切隨順,自己在生活、工作、弘法利生裡不執著,不必作意,才自在、如法。所謂如法,法就是清淨平等覺,念念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是如法。世出世間一切緣都放下,都不沾染,做自己本分的事,本分的事就是老實念佛。

  同學們在此地共同學習,這是希有的緣分,若能把學習的精神永遠保持下去,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如果有緣分能再幫助別人,功德就更殊勝。佛學院要辦得真正有成就,一定要懂得專修專弘。如果我們要顧及全面的佛法,也可以每一個階段定一個專門課程。譬如第一屆專修淨土,第二屆專修天台,第三屆專修法相,這樣能成功,絕對不能雜修、亂修。每一屆一部經、一部論,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是我們累積幾十年經驗所得到的。說真實話,佛法自古至今幾千年來代代相傳,都是用這個方法,從一門、一部經論奠定根基;根基厚了,才能涉及其他經論,廣學多聞。

  今天我們見到許多佛學院,他們研究佛學的確很用功、很精進,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是根不夠深。根深本固,枝葉才繁茂;根淺,很難收到效果。紮根就是在一部經論上,認真的修行,解行並重;如果有解無行,根永遠紮不牢。有解無行,清涼大師講這是「增長邪見」;一定要有解、有行,才是正知正見。所以,入佛門,正信、正解、正行是訣竅,離此原則決定不能成就。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23)

轉載-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文/聖嚴大師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金剛經》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又說︰「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又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係,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為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屬於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霧。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眾生,故有眾生可度。因從菩薩的立場來說,一定有眾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眾生可度,但他還要度眾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眾生,自己卻已經不再有度眾生的努力心。因此,到了成佛之後,便已不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而是眾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眾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眾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唯有眾生有求,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鐘為喻,輕輕地撞就小聲地響,重重地撞就大聲地響;鐘有響的功能,如果無人去撞,它不會自響;所以,眾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會幫到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眾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眾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眾生。所以,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為正遍知覺,有求必應-眾生有求,諸佛必應。
佛度眾生不是以知識度眾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眾生所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眾生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為他是整體的,眾生是局部的、個別的,他能給眾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眾生的東西,而是眾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眾生,就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益。人間所謂的分析以及歸納,這都是從個體、局部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任一類的眾生當中,就像那一類的眾生。他是有形相的、局部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作為度眾生的工具,而使得眾生受益。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無數眾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於化身的佛有生有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就具備正遍知覺,因為他不離法身,可是不能夠說,正遍知覺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見,所見化身佛的知能,而稱為正遍知覺。

(圖)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往開山觀音山坡路  攝影/葉常榮

-----摘自《學佛群疑》------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 文/聖嚴大師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
是的,佛教徒對於佛菩薩的聖像,有著崇高的敬意。不過,佛教徒對於佛菩薩聖像的崇敬與頂禮,並不像基督徒所以為的那樣幼稚、那樣罪惡!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會把塑畫雕刻的聖像,當作就是佛菩薩的本身(《增一阿含經》卷二八,以觀空為禮佛),所以也絕不同於低級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對於聖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聖像的崇拜而將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願。正像靶場的射手,將視線由瞄準口通向準星,再對準靶子的紅心,射擊的目標雖在靶子的紅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紅心,卻須首先通過瞄準口及瞄準星。當然第一流的射手,並不需要按照瞄準基本動作瞄準;同樣的,一個已經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會發覺佛的本身是遍滿虛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來作為感通感應的媒介。所以唐朝禪宗的丹霞祖師(西元七三八─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來燒火烤手的公案(《五燈會元》)。但在尚未證悟的佛教徒來說,豈能不敬佛菩薩的聖像?正像一個國家的國民,豈能不敬國家元首的肖像?

(圖)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大殿遠挑觀音山 攝影/葉常榮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霸道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霸道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歷史上,有不少王朝都奉行「王道」,但也有不少的帝王實行「霸道」;王道者興,霸道則衰,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社會上,有些團體的領袖,或是機關主管也常以專制霸道行事;專橫霸道而不得人緣的結果,一朝眾叛親離也就想當然爾了。茲舉「霸道」數事如下:

一、以強權壓人:現在雖然是個「民主」高張的時代,一切講究民權,但仍然有團體或個人不斷在發展「強權」。例如,一個村里長可以用強權欺壓村民,一個科員也會用他的權力欺壓求助者,甚至法律對於強權的人,也是無可奈何,所以最後反而發展出黑道來行俠仗義。不過到了今天這種講究「民權」的「民主」時代,凡是以強權壓人者,都應該受到全民鳴鼓而攻之。

二、以專制領導:國家的政治,有一些強人實行專制領導;團體機關裡,有的也以「大家長」的模式來行專制的管理。專制也不是絕對不好,例如新加坡「民主的專制」,把國家帶上「亞洲四小龍」之首;再如王永慶「自我中心」的領導,也建造出他的「台塑王國」。只不過如果長此以往,後續領導的人才不容易遞補,往往導致國家的衰敗,事業體的不振。

三、以獨裁議事:綜觀近代的歷史,希特勒、墨索里尼,被人譏為「獨裁者」,卡斯楚、柯梅尼,也都是「獨裁頭子」。蔣中正、毛澤東都有捨我其誰的「獨裁行為」,尤其現在的民主國家、社團,雖講究開會議事,但卻常常以個人的看法為主,不能接納眾人的意見,所以大眾的智慧不得貢獻,無法參與,如此國家、社團要想成其事,難矣哉。

四、以私欲為尚:有人說,人類都是自私的,此言有待商榷,因為人性雖然普遍自私,但從古至今,以大眾的福利為福利,甚至為國為民犧牲奉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所在多有,不可一概而論。只是不可諱言的,還是有某些人以私欲為尚,只要合乎自己的利益、能夠據為己有的,違法都不顧;只要是自己的左右親信,就儘量給予提拔。私心、私欲、私利,凡事講「私」,並且無限擴大,以「私」為主的人,欲得民心,也是難如登天。

五、以侵略為能:國家尚武,以侵略為能,則尚武精神必不受人歡迎,就是家中的親人,一直侵略別人應有的利益,也不會被家人所接納。佛教的「五戒」,就是以「不侵略」為主:不殺生就是不侵略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略別人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略別人的名節,不妄語就是不侵略別人的名譽,不飲酒就是不侵略自他的智慧。所以,侵略是霸道之最,為正人君子所不恥。

六、以謊言欺眾:霸道已經很可怕了,還有的人一直在為霸道化妝,用一些謊言來欺騙民眾。明明政策錯誤,偏有許多理由;明明行為不當,偏有很多解釋。國家的領導人也好,機關的首長也罷,乃至社會裡的一份子,假如常以謊言欺眾,則受人唾棄是遲早的事。

因此,霸道不可為也,有霸道性格的人,務必改之,千萬不要以霸道欺人,否則最後必將反為霸道所害。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轉載-人間萬事--認識自己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認識自己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語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經典也說:「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世間上凡事都講究「認識」,認識的人多、事多、物多;認識的因緣關係愈多,對自己會愈方便。但是真正說來,所謂「認識」,最重要的還是「認識自己」,與自己有關的認識愈多愈好。到底人要認識自己的什麼呢?列舉六點如下:

一、認識自己的環境:人打從出生,有的人生在富貴之家,生活優渥;有的人出生在窮鄉僻壤,生活條件其差無比。先天的環境不同,所享受的因緣條件不同,自然影響發展。就如佛教也說「佛法難聞,國中難生」,意思是生長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容易。但是儘管先天的條件不同,有的人向環境低頭,有的人向環境挑戰,例如匡衡「鑿壁偷光」、孫敬「懸樑讀書」、蘇秦「發奮刺骨」、王冕「放牛畫荷」,乃至韓國圓測大師偷聽玄奘大師講經等,他們都是認識自己雖然沒有好的環境,但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因此不向環境屈服。

二、認識自己的能力:人出生到世間,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子,也不是人人都能當佛陀,雖然佛教講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性能,但是「理上佛性平等,事上因果差別」,本性雖然相同,各人的能力有別。有的人長於智慧,有的人長於慈悲,有的人長於道德,有的人長於精神力;能認識自己的能力,就自己的專長善加運用、發揮,必有傑出的成就。

三、認識自己的學識:世間上的人,聰明才智,賢愚不等,學識多少不能冒充。道德半斤可以充十兩,學問十兩就是十兩。有的人不務實,不能認識自己,一再強求,想要讀書求得高深學問。但是死讀書、讀死書,求得再多的學問也沒有用。學問之道要能活用,能把自己所學到的,本分運用,不要為虛名所誤。學問尤其要憑真功夫,要講究學力,而不是迷信學歷。一生沒有進過學校的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乃至近代的王雲五,都是自學有成,你能說他們沒有學問嗎?   

四、認識自己的因緣:我們見到人家成功,看到別人創業有成,都會心生羡慕,其實最重要的,要看到自己的因緣。沒有因緣不能成事,別人的成就是因緣而來,自己的因緣在那裡呢?要認識清楚,緣聚則成,只要有因緣,則無事不成。

五、認識自己的家世:人的前途,靠好的家世成就,當然有很大的助益。但家世也不是決定人之一生的唯一因素,例如朱洪武曾經窮得三餐不繼,但靠著自己的奮鬥,最後也能當上皇帝;董永「賣身葬父」之人,靠著自己的勤勞本分,也能感動仙女成婚。家世不好,只要自己有條件,也可能改變一切,所以不要常常怨嘆父母、親人,更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未來如何,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六、認識自己的志趣:認識自己最重要的,還是要明白自己擁有多少,能發揮多少?尤其就著自己的志趣加以發揮,例如喜愛興辦教育、喜歡寫作,或是經商、務農、軍警等;任何一種事業,只要自己有志趣,就能甘心情願,做得心安理得,而且持之以恒。

像我一生的志趣,就是出家為僧,因此在信仰的天地裡,能夠找到自己,也找到未來,雖已耄耋之齡,從來不曾後悔,總覺得不虛此生。

因此,做人,認識世界是必要的;認識自己,更為重要。

轉載-貪腐印象指數的教訓 文/人間福報社論

貪腐印象指數的教訓



乾淨選舉促進會、台灣透明組織和澄社昨日聯合召開記者會,由國際透明組織調查的二○○六年世界各國「貪腐印象指數」。在納入評比的國家中,台灣較去年(二○○五年)下降兩名與以色列同列第三十四名,被列為中度廉潔國家。

貪腐印象指數是針對世界各國公部門貪腐情況加以評比,探測人民對於各國公務人員與政治人物貪腐情況的實質感受。所稱的貪腐係指濫用公職謀取私利(The abuse of public office for private gain),指數所採用的那些分項指標主要是詢問受訪者有關濫用公權力謀取私人利益問題,並側重於公務人員在採購的過程中是否接受賄賂。

指標的設計是以十分為滿分,表示絕對的清廉,今年清廉度最高的國家有冰島、紐西蘭、芬蘭同得九點六分,並列第一同屬白人國家。亞洲國家列名最前的是新加坡,得九點四分,列第五名;其次為香港,得八點三分,列第十五名;日本得七點六分,列第十七名。

這項貪腐印象指數,得分最低,也就是貪腐情況最嚴重的國家是海地,只得一點八分,列倒數第一;倒數第二的是緬甸,得一點九分;倒數第三的是巴基斯坦,得二點二分。

貪腐印象指數反映全球各地居民、僑民、各國商人,以及風險評估與國情分析專家等對公部門貪腐情況的認知與感受;做為提供投資者重要政經情勢資訊,幫助其選擇投資國家或地區時評估的參據。對於提高社會大眾關注貪腐問題,並形成一種對政府部門的壓力,迫使其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貪腐情況,亦有相當的促進力量。

主辦單位乾淨選舉促進會理事長柴松林教授在解釋這項指數時,特別指出下列幾點:

一、與傳統文化無關:在論及國內貪腐問題,總一味的指出是我國傳統文化所致,其實從幾千年的歷史看,社會價值、政治制度的設計都是崇尚廉潔的。

二、與英國殖民無關:在提到新加坡、香港的廉潔與效率時,總是以曾被英國統治有關為由;其實世界上曾被英國統治過的地方何其多,但何以其他地方不如新加坡、香港,甚至連英國本國也不及。

三、貪腐會產生交互作用:公務人員貪腐,經營企業的商人便不可能清廉,兩者產生交互影響;關於這一點只要看台灣的「行賄指數」排名在全球各國中,列倒數第三,便可證明。

公務人員與政治人物的貪腐,所造成的惡果是多方面的,從國際層面看,國家形象不良、人民顏面無光,常遭外人羞辱。在國內因貪腐而政府不受國人信任,日前歐洲高會與美國商會聯合發表的信任度調查白皮書,台灣民眾對公務部門的信任度極低,只得十一分。如此低的信任水準,自然難以推行政務。相關的研究也指出,貪腐會降低國力的生產力,喪失競爭力,阻礙經濟成長,削減國民所得。

貪腐最大的影響是敗壞了倫理道德與人格形成,扭曲了社會價值觀;不但當代之人受害,以後還要繼續許多世代。因之,防腐肅貪的行動必須立即行動。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轉載-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文/聖嚴大師

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曇曜法師開創石窟〉

  4月19日,上午九點至十二點之間,我們訪問了雲岡石窟,首先拜訪了雲岡研究所所長35999;海瑞先生。在其接待室,他向我們簡單的介紹了雲岡石窟從北魏至唐的開鑿經過。35999;所長告訴我們,雲岡石窟於歷代以來,除了人為的破壞之外,受到水蝕風化的自然損害,情形也相當嚴重,目前已在進行保護措施,並且由聯合國文教基金組織派遣專家,正在實地用儀器逐洞測試,研究保護的方法之中。我們去參觀的當天,就看到幾位西方人,在兩個洞窟內,架著機器耐心的工作。

  開鑿石窟的這座山岡,岩層不高,窟頂上方的表層是平坦的緩坡,逢到下雨,尤其是遇到大雨,水分就會滲透入窟,乃至於流瀉到石雕的藝術品上,產生了腐蝕剝落的現象。那些石雕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能保持完整的已經不多。

  根據歷史記載,雲岡石窟的開鑿,是由當時的高僧曇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自興光元年(西元454年)之秋開始,為北魏建國以來的五帝——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作追善菩提和懺悔滅罪,開鑿現被標號為第十六至二十窟的五個大石窟。

  這五個大石窟的風格,據學者們說,一面屬於敦煌石窟的系統,另一面則增加了胡族西域君王的雄渾風貌,故有高達15公尺的造像。此後這種工程,延續到唐代為止,所開石窟,蜿蜒長達十二公里,大小洞窟五十三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尊。

  根據《續高僧傳》的敘述,曇曜法師少年出家,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西元460~465年),住於北臺恆安石窟的通樂寺,曾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及淨土經。又於恆安西北三十里處的武周山谷之北面石崖鑿窟名為靈巖,最大一窟可容納三千人,許多洞窟相連,長達三十餘里。

  看樣子,他在造雲岡石窟的同時,也於恆安通樂寺譯經。「恆安石窟」是否即是雲岡石窟的一部分?「通樂寺」是否即在雲岡石窟中?有待考察。龕之大者可容三千人左右,他將那石窟稱為「靈巖寺」。不過,能容三千人許的大龕,在現存的雲岡二十多個大窟中,尚未發現。

  曇曜法師譯出的《付法藏因緣傳》共六卷,現被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那是他與吉迦夜共譯的。至於他譯出的「淨土經典」為何?則有問題,若據《大唐內典錄》及《開元釋教錄》的記載,應係《淨度三昧經》之誤寫。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敦煌的佛教 文/聖嚴大師

敦煌的佛教
〈敦煌的佛教〉

  敦煌的佛教,曾經隆盛過相當長的時間,但也曾被冷落了相當長的時期,此可以從其開鑿石窟的規模大小及數量多少看出。清代以來則曾有回民白彥虎,於1873年春天,率兵圍攻敦煌,一度破壞莫高窟。1922年,白俄殘部阿廷闊夫少校,率兵五百餘人,逃到敦煌,被安置在千佛洞八個月,也有破壞。

  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農曆五月二十五日(西元1900年7月2日),在莫高窟如今編為十六號的洞窟中,發現了唐代寫本經卷的人,是一位道士王圓籙。當時住於莫高窟前寺院中的人,就是像王道士那樣從別處逃荒而去的一些流浪者。可見敦煌的佛教情形,到了清朝末年,至於民國初年,已經非常的殘破了。

  民國29年(西元1940年),畫家吳作人、關山月、黎雄才等人,先後到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30年,畫家張大千偕其夫人張婉君、次子張心智及學生孫宗慰,到莫高窟臨摹壁畫,並為洞窟重新編號。就在這一年的前後,有建築學家梁思成、歷史學家向達、英國自然科學家李約瑟,以及國民政府的蔣經國及蔣緯國兩兄弟,都到了敦煌調查考察。

  直到民國32年(西元1943年),才有中國佛教會敦煌分會的成立,總負責人是太虛大師的弟子心道法師。
 
  從以上各種記載,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敦煌地區,佛教十分衰微,莫高窟的上、中、下三寺,並無僧侶,倒是張大千及其家人,在手中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次我們看到的三座寺院,都已破陋不堪,不僅沒有佛教的僧尼,也沒有經像法物,僅供在莫高窟擔任守衛、維修、清掃人員的臨時住宿之用。

  這使我感到非常遺憾,故在從莫高窟乘車回市區的途中,請問當地的導遊:「是否可以帶我們去參觀一座有僧人居住的佛教寺院。」他回答我說:「有和尚,但沒有寺院。聽說敦煌佛教協會是設於一座道教的『西雲觀』內。」按著,他很熱心地把我們帶到了「西雲觀」。那是在市區以北約兩公里處的一座道觀,屬於北京全真教派的白雲觀系統。

  因為在文革之後,敦煌已經沒有佛教寺院,所以暫借道觀成立佛教協會。由一位文革後才出家,現年七十二歲的比丘諦承法師擔任會長。現在他有出家弟子七人,也就是說敦煌地區共有八位僧侶,他正在由政府補助加上自己集資,籌建在距離月牙泉不遠處的一座雷音寺,落成之後他們就可有屬於佛教自己的寺院了。

  西雲觀的建築也有其特色,圍牆以龍背狀的起伏高低環繞四周。中軸線的第一座殿兩側便是鐘鼓二樓,然後與第二座及第三座殿的之間,另加廂房,形成兩個四合院,前面的院中,以木架竹枝搭成涼棚,其右側廂房的廊柱上,有一對紅紙寫的聯語,竟然跟我們農禪寺及法鼓山十分相契,那是:「農禪並重實踐百丈清規;福慧雙修建設人間淨土」。當時雖未遇到住持諦承法師,能夠寫出這樣的對聯,必定是位高人。第三殿的形制,則相當奇特,在主屋前後,各接建一幢較矮的副屋,好像前後各加一座門廊,其實卻是殿身。

  當晚,諦承法師到賓館相訪,告訴我說他是不識字的老粗,那副對子是佛協的秘書寫的。他只是本著信心,抱著願心,希望見到佛教在敦煌復興。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做最好的自己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做最好的自己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全國人民做最好的國民;做長官的人,也要求全公司的員工都做最好的職員;學校的老師,希望大家做最好的學生;家庭裡的父母,也要兒女做最好的子孫。其實,不要從上面要求下面,應該全體平等一致,每個人都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怎樣做最好的自己呢?

一、要從善如流:做人要做好自己,一定不能自以為是,執著自大,應該從善如流,凡事擇其善者而從之,如不善者應改之。現在所謂自由民主時代,更應該順應民意,隨順大眾;眾人所善者善之,眾人所惡者惡之。但是如果眾人不善,為了做好自己,也要有道德勇氣。

二、要與人為善:做好自己不是自己有才有能就算數,做好自己要「與人為善」,如佛光山的信條「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是與人為善。此外,諸如辦教育,提升社會素質;共修活動,加強人心的淨化,這都是與人為善。社會一旦獲得改善、淨化,我們生活其間,自然就能與眾共享其樂。

三、要慈悲處眾:所謂做好自己,即自己要有德行、要有慈心,要能悲天憫人,不可用權勢、計較跟人相處,最好在處人時,以慈悲為原則。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你能對人「拔苦與樂」,他人怎會不歡迎你呢?

四、要進退有禮:現在的人,不受人歡迎,往往都是因為欠缺禮貌。跟人拜訪,事先不知會,做了不速之客;跟人講話,不懂簡單明了,一再重覆,囉嗦冗長,讓人聽了厭煩。所以,人從出生以後,要有家教,走入社會就有社教;家教、社教好的人,所謂「進退有禮」,自能獲得別人的好感。

五、要聰明靈巧:跟人相處,眼看耳聽,隨時要懂得情況,明白該說什麼、該做什麼,表現都很聰明靈巧,自然受人歡迎。   

六、要行儀端莊:我們的行為,要能莊重,該說的時候說,該做的時候做,講話音量不宜太過大聲,行為不可太過狂野,所謂行儀莊重,動止安詳,才能從容處世。

七、要明理善良:一個人要讓人對你有好感,必須讓人覺得你很明理、很善良,自能贏得好人緣。所以做人寧可以沒有智慧、學問,但不能不明理;世間上寧可無財無勢,但不能不善良。明理善良的人,才是做好最好的自己。   

八、要積極樂觀:每天生活要積極,要不斷求進步;每天心情要保持樂觀開朗,不可以愁眉苦臉,讓人見了心煩。積極進步的人,前途才有所為;樂觀開朗的人,才容易與人相處。所以要把自己做好,積極樂觀不能少。

轉載-台灣不能亂 文/人間福報社論

台灣不能亂



今天的股匯市如何?專家都不知道,大家都在看。

財政部長何志欽特別喊話,指國安基金也已做好進場護盤的準備;金管會主委施俊吉強調暫不會特別對台股的漲、跌幅設限,但會隨時關心今天開盤的情況;中央銀行也表示,會留意今天的外匯市場,密切注意非金融市場因素產生的不當套利。

同一時間,台北歐洲商會、美國商會均認為國務機要費案已嚴重損害台灣國際形象,外商擔心台灣政壇缺乏朝野有共識的領導者,也提不出堅實的經濟政策,外商已沒有願景可期。

歐洲商會執行總裁紀維德說,歐美跨國企業和廠商相當重視投資市場的政府廉潔程度,現在台灣第一家庭被檢方認定涉及貪污,將嚴重傷害台灣好不容易在國際建立的民主政治等積極形象;尤其台灣今年外人直接投資(FDI)金額在全球排名大幅落後,現在受總統涉貪污影響,紀維德認為,台灣未來更難吸引FDI。

這才是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經濟是台灣的命脈,但是長期以來,經濟始終受到非經濟因素的拖累,擺脫不了非經濟因素的干預,尤其是政治的不安定與政局的不穩定,最傷害投資信心,重創投資評比、打擊投資環境,讓外資卻步,讓資金出走。如今外商坦言對台灣已沒有願景可期,實在要正視以對。

所以,台灣不能亂,如何讓台灣早日走出此次空前的政治紛擾,不要讓台灣今天的爭議,重傷台灣明天的未來,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第一、政治人物絕不能利用這個時候做精密的政治計算,一心累積政治資本,一意攫取政治利益,更不可有選舉考量。這是政治人物展現胸襟的關鍵時刻,發揮力量來安定社會、安定政局、安定人心,政治家與政客的分野,就在這種時刻顯現。

第二、最高規格的「政治協商會議」應盡速召開,要無私公正,以國家社會的安定至上,置政黨利益於度外。所以沒有誰與誰結盟的問題,沒有組第三勢力的動作,更不是一場政治利益的交換,也不是政治恩怨的了斷,不是政治切割的背書,而是為台灣重建明天,讓人民看到陽光。

第三、全民都要有所節制。昨天國民黨辦了場大遊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體制外的動作將會愈來愈大,愈來越愈多;體制內的罷免也正在風起雲湧,對抗的張力與強度將超越以往,所以大家都要有所節制,在法治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過多的紛擾與動亂,都將會傷害到台灣。

總而言之,盼望政治紛擾能趕快過去,朝野應把重心放在務實議題,創造一個對本國及外商更有效的經濟投資環境。國務機要費案告一段落,對政經情勢自然會有一番衝擊,短期的不安定,對台灣股市的影響,其實是短空長多,產業界也極盼能在安定的政局下發展。

台灣要經濟,台灣不能亂,考驗著這幾天的政治人物的胸襟,以及全體國民的智慧。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美心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美心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在一般人都懂得,家裡的客廳要美化,庭院要美化,甚至人的身體要用服裝美化,臉上要靠化妝來美化,乃至地球也要美化,所以舉世都很重視環保。

其實,世界上需要美化的東西很多,語言要美化、思想要美化,尤其心理更要美化。《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能畫出世間的美醜,畫出人間的善惡,所以「美心」最重要。

怎樣美心呢?茲有四點:

一、要往好處想:人有劣根性,凡事容易往壞處想,不容易往好處想。你升官了,他嫉妒;你發財了,他不歡喜,所以人性不容易隨喜,就可見出醜陋的一面。凡事往好處想,這是人的美德;因為心好,才能往好處想,心壞自然所思所想都是壞的,所以美心的人,才能美化世界。

二、要懷感恩心:吾人平常的心念,大都是存著別人欠我、對不起我的心態,對別人沒有一點感念之心。其實吾人生存在世間上,吃的、穿的、用的,舉凡食、衣、住、行、育、樂之所需,都是來自十方,沒有大家的成就,我如何能生存?因此,須知一切人等都是有恩於我,我豈能不感恩?

如果我們經常生起感恩之心,感恩我的一切都是你給我、助我、幫我、護我,我才能存在;我的存在都是受恩於你,我怎麼可以把你往壞處想呢?所以一個人能有感恩的心,不但美化自己,美化他人,也美化了世間。

三、要發慈悲念:在生活裡,我們擁有一個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慈悲的心。一個人能常存慈悲念,在心裡時時念著別人的好處,念著別人的優點,念著別人的貢獻;我對人常存尊敬的心、仰慕的心,總想:我應該對你心懷慈悲,我要幫助你,給你歡喜,讓你快樂,願你自在,使你無牽無掛。如果我的心裡充滿了慈悲的念頭,儘管我的物質、金錢短缺,我還是能對別人有所貢獻。

四、要有喜悅情:人要美化自己的心,心如工廠,我工廠裡所出產的產品,都不會危害他人;我工廠裡的產品,都能讓人歡喜,所以首先要美化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充滿喜悅之情。對於別人的好、別人的有,我不嫉不妒,我只會幫助別人,給他喜悅,給他安心,給他無憂,給他無懼,給他無畏;如此他有美好的人生,我有美好的心腸,豈不美哉!

世間上,美的東西都是可愛的,美的東西都是人人需要的。那裡的風景美,那裡的建築美,那裡的山水美;其實真正講起來,都比不上自己的心美更吸引人。心美的人,近悅遠來;心美的人,萬物皆慶。美心的重要,由此可見。

轉載-民進黨立委要以政治良知救台灣 文/人間福報社論

民進黨立委要以政治良知救台灣



國務機要費案已於日前偵結,陳水扁總統和夫人吳淑珍被檢方認定共同貪污一千四百多萬元,創下我國憲政史及司法史上,首位現任元首和第一夫人涉嫌貪污的首例。

民進黨得知吳淑珍等人被起訴後,立即召開臨時擴大中執會,會中提出四點決議:將吳淑珍等人移送中評會、要求總統立刻對外說明、要推動相關法制工作、向社會大眾致歉。

針對民進黨經過三個半小時的開會時間後所提出的四點聲明,實令人失望,其結果恐無法讓國人信服,也無法感受到民進黨的歉意,更會令陳水扁有恃無恐,以誰能奈我何的心態去辯解自己貪污的行為。

首先,就第一點決議而言,只把吳淑珍等四人移送中評會,卻不敢把陳水扁移送中評會,對於馬永成等三個聽命行事的從犯來講,公平嗎?他們只不過是聽從陳水扁的指令行事,為何這三人被認定有罪嫌要被送到中評會,而主犯陳水扁卻可以無事一身輕呢?

其次,就第二點的決議理由則是令人難以置信,檢察官已經以多項證據指出陳水扁夫婦涉及共同貪污,民進黨竟然還以起訴書未明敘有國務機要費是否有流入個人口袋,希望陳水扁對此公開說明。在檢察官的起訴書中,一般民眾都看得懂,這些國務機要費是流入第一家庭的個人口袋中,為何民進黨還要硬說起訴書中沒有明敘呢?必須要陳水扁自己來說才算數?如果陳水扁說沒有就真的沒有嗎?

第三,就國務機要費和首長特別費未有明確規範,未來要推動法制法。此一聲明有明顯想幫陳水扁脫罪之嫌,似乎是在暗示,陳水扁夫婦之所以會拿這些發票去報帳,是誤把國務機要費當作首長特別費,是法令規範不清的錯,而不是他們的錯,所以在法令規範不清之前,他們是無心之過,不應該被認定有罪。其實,無論是國務機要費或是首長特別費,都不應該用於家人之用,不是有無需要發票報帳的規範差別。

最後,就清廉是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民進黨對國務機要費一案,引發社會騷動與紛擾,深感歉咎,並向社會致上最深的歉意。此一抱歉無法解決事後的政爭與社會的紛擾,必須以真正的政治良知與行動來落實民進黨的歉意及清廉的核心價值,其唯一的途逕就是讓陳水扁下台,方可保證民進黨是清廉的政黨,方可顯示出民進黨有意和貪污的政權畫清界線。

國民黨要求陳水扁在四十八小時內宣布下台,否則要發動第三次罷免案;台聯黨已表示支持罷免案,離罷免案在立法院過關的門檻只差十幾票,這十幾票唯一的冀望就是民進黨立委的政治良知,這十幾顆政治良知是陳水扁最懼怕能讓他下台的最後一根稻桿。

國務機要費案的起訴已讓台灣的政經局勢陷入動盪之中,能夠化解此一危機的是陳水扁主動下台,而可以讓陳水扁下台的,就要靠民進黨立委的政治良知,只要他們心繫台灣人民的福址、心中存有民進黨清廉的核心價值,就要勇敢的站出來,以他們的政治良知喚醒仍無法自省的陳水扁,也能夠維繫民進黨的生存,更能夠救台灣免於一人之私所引起的動盪。

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轉載-人間萬事--奴隸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奴隸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奴隸有多種,有的人生而不幸,家裡貧窮,賣身為奴;有的人出生在落後地區,沒有機會受教育,一生一世只有給人使喚、奴役,一點自己的主張都沒有。

除此以外,其實世間上的奴隸有多種,有的人做了功名的奴隸,有的人做了金錢的奴隸,有的人做了愛情的奴隸,有的人做了兒孫的奴隸,有的人做了物質的奴隸,有的人做了名位的奴隸,有的人做了思想上的奴隸。

說到「奴隸」,釋迦牟尼佛降誕到世間,就是要解放人類,把人類從愚癡執著裡解脫出來,頂天立地的過一個「自覺覺他」的人生,不要成為被役使的「奴隸」。現在試將奴隸的情況,略說如下:

一、不要做兒孫的奴隸—莫為兒孫做馬牛:過去有人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現在也有人說,養兒不能防老,積穀也不能防飢。因為世間一切都是「五家共有」;養兒育女也只是「為兒孫做馬牛」罷了。現在的父母,從小辛苦把兒女養育成人,兒女長大後像小鳥一樣飛走了,父母在「空巢期」還要想方法賺錢,供兒女留學、創業,一生做兒孫的馬牛。也有的父母拼命積攢置財,為的是要留給大兒子多少房產、留給二兒子多少股票,甚至還要留給大孫子、小孫子多少金銀財寶……,一生一世忙到最後,除了成為兒孫的奴隸以外,還有什麼所得呢?

二、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莫為金錢做財奴:金錢是人生所需要的,但是錢財夠用就好,不要為了積聚錢財而為錢財所用。例如,有的人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了百萬又想千萬,一生為錢而忙。也有的人把錢存在銀行裡,或是存在金庫裡,自己省吃儉用,最後無常到來時,金錢又會流到別人的家裡,所以一些守財奴不會用錢,反被金錢所用。甚至有的人只要別人給他一點小費,就可以為人做牛做馬;有的人只要受了些許小錢,就可以為人作奸犯科,在金錢下面失敗的人生,不知千千萬萬,真是讓人為守財奴抱屈。

三、不要做愛情的奴隸—莫為愛情做俘虜:眾生又稱為「有情」,從情愛所出生,自然成為情愛的俘虜。情愛有親情、愛情,有的兒女捨不得離開年老的父母,為了侍奉父母,只有陪在父母身旁,跟著終老一生。做一個為父母盡孝的奴隸倒也罷了,有的人為了一個心愛的對象,拋棄父母,不要家庭,願意去做某一個人的俘虜,如英國的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可見愛情力量之大,難怪有很多人在不自覺中就做了愛情的俘虜,而且至死無悔。

四、不要做物質的奴隸—莫為物質之所役:人生沒有物質生活難以生存,但多數人因此做了衣、食、住、行等物質的奴隸。人應該要使用、活用衣食住行的物質,不要為物質所奴役。做物質的奴隸就是做「欲望」的奴隸,假如我們能把欲望減少,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就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了。

人要求解脫,究竟是誰在束縛我們呢?不就是兒孫、金錢、愛情、物質嗎?假如我們能從這裡面解脫出來,當下就是自由人了!

Friday, November 03, 2006

轉載-人間萬事--紀錄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紀錄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紀錄就是歷史,一個有歷史的民族,它的文化才能持久。過去印度不甚重視歷史,所以佛教發源其地,到現在想要了解當時的原始情況,不得不勞駕許多學者專家作深入的考據。反之,現在的社會重視紀錄,為歷史留下痕跡,則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遞嬗,紀錄擺在眼前,歷史也不容易被改變。

說到紀錄,舉世之間有些什麼紀錄呢?茲舉如下:

一、金氏紀錄:世界上有很多的發明、很多的活動、很多的事跡,都創金氏紀錄;任何事只要一登上金氏紀錄,則身價百倍,所以金氏紀錄自有它的權威。

二、歷史紀錄:過去的歷史,都由皇朝政治、宮廷主持,或有失真。但今日的歷史學家、歷史博物館,乃至各個大學科系,尤其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受人信託研究,務使歷史的紀錄存真,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三、社會紀錄:現在社會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有社會檔案,或報章雜誌的記載,雖然時隔再久,也能追查。

四、體壇紀錄:誰是亞運的冠亞軍、誰是世運的冠亞軍、誰是奧林匹克創紀錄的人,都有公正的紀錄。

五、交通紀錄:有人超速、違規停車、不當超車等,都有行車紀錄。一旦有了違規行為,除了罰款以外,也會留下不良紀錄。

六、病歷紀錄:醫院裡,對於病人的個人資料、檢查報告,乃至各科醫師的會診結果等,都有病歷紀錄。

七、法律紀錄:在法院裡,冤枉的、受刑的,或是前科累累的,都會留下紀錄。

八、個人紀錄:現在的社會,由於胡適博士曾大力倡導大家要立傳,所以一些名人,或者有特殊成就的人,都有個人傳記,記錄一生的經歷、成就,乃至功過等。

九、行為紀錄:軍人有軍人的紀錄,學生有學生的紀錄,公教人員有公教人員的紀錄,乃至公司行號的人員等,都有個人的行為紀錄。

十、工作紀錄:公司裡,員工上下班要打卡,就是時間的紀錄;每天生產多少,工作的績效如何,都有紀錄。

紀錄只要是真實的,都非常可貴,最怕的是假紀錄,以假混真,則其心可誅。紀錄不能失真,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喜歡有紀錄,有紀錄就能定功過,就能明賞罰,就是服務的憑證。一切工作事業有紀錄,就會留下改進的參考,也會留下智慧的傳承,所以有紀錄,文明才會進步,歷史才會真實。

在吾人的一生當中,讀書的紀錄、成長的紀錄、事業的紀錄、對社會貢獻的紀錄,每個人都要留下雪泥鴻爪,供後人憑弔,讓後來的人能夠再創造紀錄,超越紀錄,這不就是歷史的進步嗎?

轉載-人間萬事--更新自己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更新自己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四書〉裡的《大學》有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要不斷的更新,才會進步。

衣服破舊了,換一件新的;房子老舊了,也要加以翻新。新的環境,新的人事,新的團隊,必定有新的發展。一般常講,這是個新時代,對於老舊的過去不能留戀不捨,否則會被譏為「墨守成規」、「故步自封」,沒有進步。因此,人要從舊有的裡面脫胎換骨,脫穎而出,不要留戀過去,要懂得自我更新。更新自我之道,在於:

一、反省:孟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人要反省,才能更新,才能進步。例如,我往日的作為有合乎他人的需要嗎?我所有的想法都能與人融和一致嗎?我的所作所為都能對別人有所利益嗎?每日都能反省自問:我對父母有盡孝嗎?我對朋友有幫助嗎?我對社會有貢獻嗎?我自己的行為有錯失嗎?我的良心安穩嗎?人能反省,必有長進。

二、認錯:認錯是美德,更是勇敢的表現。所謂「知錯必改,善莫大焉」,人不可能都不會犯錯,但犯了錯要能知錯,而且要「知錯必改」,一定會有進步。人的經驗閱歷,都是從失敗、錯誤裡,一次一次累積而成為智慧,所以一個人都不曾犯錯沒有了不起,知錯能改才是偉大。但是犯錯而不認錯,那就是罪過了。我們看社會上,有一些人「死不認錯」、「自以為是」,其實他的人緣,他的成就,必然大打折扣。

三、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人要更新自己,「懺悔」是必要的修行。我們每天的語言,造了多少妄言、惡口、兩舌、綺語等口業;我們的身行所做都是殺盜邪行;我們的心裡充滿貪瞋嫉妒、愚癡無明,這些可怕的惡習存在我們的身心之中,如果不能經常懺悔,就如同衣服髒了,身體髒了,不每天洗滌,怎能清淨呢?

四、行善:我們要求自己自我更新,應該「已做惡事要更改,未做惡事要杜絕;未做的善事要積極去做,已做的善事要繼續加強。」所謂行善,連童子軍都要「日行一善」。如果社會上一人行善,則十人受益;百人行善,則萬人受益;全國的人都行善,則世界那裡會不善美呢?

說一句好話是行善,做一件好事是行善,起一個好心是行善;社會要改善風氣,就是要靠我們不斷行善。所以,凡是有志於自我更新的人,應該要自我反省、認錯、懺悔,此外還要積極行善,透過人人行善,希望對社會風氣的改善,對普世人心的淨化,都能有所助益。

自我更新,繼而美化社會,祈願全民齊心著力,大家一起來。

轉載-軍購案呈現的問題本質 文/人間福報社論

軍購案呈現的問題本質



美國駐台代表楊甦棣對軍購案撂下重話後,前天國防部長李傑在立院答詢時說,由於三項軍購案未過,國防部軍備局每年例行派員赴美之軍售談判,已被美方通知中止,但美方另有說法。看來軍購案的戲碼愈演愈複雜,其中摻雜了如阿米塔吉來函要求公開招標的商業利益、涉及美共和黨之期中選舉的黨派利益,以及國務院及國防部官員之不耐、楊甦棣之不顧外交禮儀等主事者的情緒,已遠離台灣安全、區域防衛或美台軍事合作等主題範圍。

細審軍購案的來龍去脈,以及其演變過程中的暗潮起伏,我們可以扒梳出若干線索,獲得一項不足驚奇的結論,那就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的微妙變化,已順著軍購案的發展逐漸顯現其真實而清晰的焦點。

布希政府正式批准八項主要武器系統的軍售案是二○○一年四月,是布希與陳水扁兩位總統上台不久,也是布希對台展現最友好態度之際,然而阿扁政府卻延至二○○四年三月連任後才將軍購案特別預算提交立法院審查,整整耽擱了三年。最令在野黨詬病的,就是阿扁將公投飛彈系統與總統大選綁在一起,又將三項最昂貴的武器系統作成包裹式特別預算,總數達六千餘億元。結果公投失敗,而六千億元的天文數字,不僅嚇壞了在野黨,也嚇壞了全體國民。

「錢從那裡來」不僅成為國人煩心,也是軍購案胎死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的原因。阿扁雖聲言不惜賣國土、舉公債,也要買潛艇、買飛彈以防衛國土,然而大家的疑問是,中共的軍備擴張一旦又被評估超過台灣防衛實力時,我國的財政還能負擔第二波或第三波的六千億元軍購支出嗎?此事形成政治教育,國人終於憬悟,軍備競賽我們不是對手,何況軍備的排擠效應,絕對會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經濟如不成長,又何來財力購置先進軍備?陷入惡性循環的結果,當年蘇聯解體就是一面明鏡。

美國官方的思考又是另一角度:台海的安全維繫,關係整個西太平洋的霸權,台灣位於第一島鍊,絕不容中共突破,美國雖然以「台灣關係法」作為護台的法律依據,但「台灣關係法」屬美國國內法,何況護台戰爭一旦開打,就不會是區域戰爭,大則可形成核子戰,小則台灣將成焦土。美國當然有所顧忌,上上之策就是台灣加速充實自我防衛能力,一旦台海有事,美國不必捲入戰端。

近來,世局已有新的變化。中國挾其軍事與經濟之優勢,迫使美國不得不承認其大國地位,甚至美國還要倚仗其對北韓的影響力,加上美國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後雙足陷入泥淖,而伊朗對美挑釁,更使美國有左支右絀之感。此時美國既不敢開罪中國,當然不願以台灣問題招惹世局不安,為美國再添一樁棘手的麻煩。

有識之士已漸意識到,世局丕變,台海已非單純的軍事對抗問題,台灣人民也深知軍購絕非安全的萬靈丹;與其不斷耗損財力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如尋求兩岸和平互利之道。美方特別強調「美台關係將呈螺旋式下降」,也可能是一種對新形勢的預感。一葉知秋,軍購的反反覆覆只可視為一種表相,它可能發生的「蝴蝶效應」,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問題本質。

轉載-軍購案應兼顧安全、財政和國格 文/人間福報社論

軍購案應兼顧安全、財政和國格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上周以違反國際外交禮儀和慣例的方式,對我方提出應盡速進行軍購的「警告性」談話,讓國人同感憤慨,但政府卻是「低姿態」附和,甚至對在野黨扣上「國共合作」的帽子。這種意氣用事的作法,使得軍購預算的審議變得更加複雜,最後軍購案是否能夠順利通過,乃至於通過的內容為何,恐怕執政黨、政府都要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首先,基於國家主權的立場而言,美方大使以此種頤指氣使的方式,如同施明德先生所言,簡直就是「台灣的總督」,用「很不禮貌」的方式侮辱中華民國,根本就沒有把我們當作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在野黨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外國使節跑到我們家裡用高姿態指著台灣在野黨的鼻子責罵,政府即使不敢用嚴正的態度表示「不宜」,也實在沒有必要跟著附和或幸災樂禍,讓人民覺得這個政府並不是為人民講話。試問,連自己的「國格」都不太在乎的政府,又如何能夠依靠軍購來保護「主權」?

其次,軍購案本身本來就要「兼籌並顧」財政狀況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需要。依據過去的軍購經驗,我國幾乎都是操縱在美國「賣方獨占」的限制下,因此不但買價高過其他向美國購置武器的國家,成了「冤大頭」;而且有些武器採購項目,美方內部意見並不相同,甚至有些根本就不符合台灣的需要;例如,美方即曾有些代表明白指出,我方實在沒有必要購置反潛機,而愛國者飛彈的瑕疵也甚多,這些武器能否真正達到保護國家安全的目的是大有疑問。

再就財政狀況而言,政府近七年來每年至少有二千億元的赤字,可謂負債累累,國際評等機構認為,我國政府的「財政績效」是拖累民間競爭力的最大因素,巨額的軍購案只會進一步拖累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交易過程又有被貪官奸商中飽私囊的風險,而且是把可貴的資源用於殺人用途的武器上,花在所得比我們高的外國,對台灣的經濟以及國人的福祉毫無助益。因此,軍購案好像有助於「國家安全」,其實拖累台灣經濟,反而使得台灣更不安全。台灣的出路就是靠經濟,試問,用國防來犧牲經濟,台灣的未來在那裡?

再就兩岸和平的觀點而言,最有利的方式應該是兩岸以誠信原則,加強交流,減少誤會,降低衝突的可能。但這幾年來兩岸陷入對立,其實是執政黨本身意識形態作祟所致,甚至抵銷民間經貿交流帶來的互信和互惠,也有賴在野黨以經貿手段,例如促銷台灣農產品、促進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等來減緩對峙。政府要是能夠營造互信、互惠的局面,何需依靠「軍備競賽」方式來實現「零和」的結果,又何至於被外國以「兩面手法」見縫插針?反過來說,在野黨的立場也表明是反對「凱子軍購」,其實就是讓政府有和美方討價還價的本錢,政府如此一面倒向賣方,真不知是胳臂往那裡彎?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對軍購案應該堅持台灣的立場,以成本效益原則審慎評估其必要性及採購項目,千萬不能讓台灣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轉載-拒絕走入「只要核子不要褲子」的泥淖 文/人間福報社論

拒絕走入「只要核子不要褲子」的泥淖



北韓連年災荒,外傳已經餓死三百五十萬人,人民苦不堪言,但統治者窮兵黷武,不顧人民死活,只要核子,不要褲子,竟然試驗核爆,導致聯合國通過經濟制裁,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而北韓領導人只在乎自己的奢侈品進口會減少。

以前大陸在毛澤東時代,也喊出「只要原子,不要褲子」,窮兵黷武的結果,造成大陸經濟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印度與巴基斯坦更是鮮明的例子,這兩個國家都是世界「核子俱樂部」的成員,但也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國家有了最先進的核子彈,人民卻成了赤貧。

什麼是民主?不用搬教科書的大道理,民主就是生活方式,對人民而言,民主就是選出好的官員,帶來均富的日子,創造利潤、提供工作機會,簡單的說,就是讓人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而且視為頭等大事,這就是民主。

如果高高在上的人,只知國防的重要,忽略了人民失業的苦楚無處申訴、忽略了人民經濟不振的委曲無法化解、忽略了人民累積的失望無法宣洩,這是一種最可怕的權力潰爛。

報載為了配合國防預算的增加,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預算將遭到刪減,被刪減的包括榮民與榮眷的健保補助、就養榮民生活費、一般建築與一般基本需求等,雖然退輔會主委高華柱立即澄清沒有外傳如此高的金額。

台灣光復的時間還太短,我們還有許多糾葛的結沒打開,有一些糾纏的恩怨要化解,有部分糾結有待歷史釐清,但是台灣人民清楚知道政府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首要在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個人得到發展、弱勢得到保護,如果政府做不到這樣,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民主也將失去內涵。

我們不反對合理的軍購,但是不能形成可怕的排擠效應,尤其是不能排擠到弱勢團體的照顧。不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都應該對孤苦無依的老榮民保有溫暖的敬意。這些人離鄉背井到了台灣,用生命保護這塊土地,付出了他們所有的年華,這些人不值得尊敬嗎?現在他們孑然一身,垂垂老矣,我們不是應該好好照顧他們嗎?

不只是老榮民,軍購預算絕不允許排擠到任何弱勢團體的經費,挪用弱勢團體的經費去買武器,是罪無可赦的邪惡。政府應該以蒼生禍福為念,不是輕浮傲慢的掉以輕心,武器不是做為政黨鬥爭的工具,我們要國防,但要得理直氣和,要得心安理得。

「只要核子、不要褲子」,讓人民看到了權力的野蠻、政治的傲慢、理性的沉淪、正義的喑啞,但我們仍充滿信心,台灣不會成為這樣的地方,台灣更不會是北韓,我們是懂得民主與正義的地方。

轉載-兩岸和平是軍購唯一前提 文/人間福報社論

兩岸和平是軍購唯一前提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日前以強硬的口吻表示,台灣軍購案若今年秋天不過,就會錯過了!這近似最後通諜的態度,已引起在野立委極大反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就強調,美國不能要求立法院限時通過什麼法案,台灣也沒必要捲入美國政治。

自美國總統布希就職後批准對台三項軍購後,在政黨輪替的政治環境下,這五年來,軍購案已在立法院被封殺六十一次。此一會期,在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指示下,國民黨已表態支持「合理軍購預算」,但反對超過六千億元的「凱子軍購」。

對美軍購案遲遲未能在立法院過關,其最主要的理由並非單純的政黨因素,而是此一高達六千多億元的軍購,對台灣到底有什麼好處?真能維護台灣的安全?對兩岸的和平有沒有幫助?一直受到各界質疑。

首先,就軍購的時機與項目言,軍購案已延宕了五年,可是在軍購的項目中,似乎還是停留在五年前的軍購清單,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兩岸的國防情勢發展已有所不同,何以五年前的軍購項目,還可以適用現在的變化呢?這些武器何以在五年後還要非硬塞給台灣不可呢?為何台灣必須要買五年前的「舊武器」來防衛呢?如果美國真的希望透過軍購來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維護台海安全,那麼就應該讓我們來選擇適當又先進的防衛武器,而不是指定又貴又舊又不實用的凱子武器。

其次,就軍購的經費言,軍購案的總經費高達六千多億元,雖然說是逐年編列,但是每年的總預算中,國防經費預算為數龐大,已占用國家大半的預算,如今還要編列六千多億元的特別預算,這對原本就已是赤字預算的台灣,其債留子孫的壓力將日愈增加。再者,當把這些經費全用於軍購上,無法用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中,那麼在兩岸經濟對抗中,我們必將一敗塗地,不必等到對岸武力侵台,我們在兩岸經濟競賽中就自行宣告投降,臣服於彼岸強。

最後,就軍購的目的而言,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早就從漢賊勢不兩立的敵對關係中慢慢地轉化為和平共存的局勢。若非因政黨刻意炒作統獨對立,以此做為選舉的主要訴求,並確保其存在的價值,則兩岸和平實已水到渠成。

如今,想要以大量的軍購來確保台海的和平,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加深彼此的敵意,對於和平發展是一阻力而非助力。這五年來台灣並未軍購,兩岸依舊相安無事,所以軍購並非確保台灣安全的唯一條件,其重點,還是在兩岸領導人的心態與所採行的政策。

我們並非全然反對軍購,我們只是反對不合時宜、不合國防現代化需要的軍購;我們也反對有礙台灣經濟發展的凱子軍購;尤其反對把債留子孫的軍購;我們更是反對有礙兩岸和平發展的軍購,我們不希望是要一個會招來戰爭的軍購。

總之,我們主張合理的軍購,合理的軍購是可以由我們選擇軍購項目與經費預算;合理的軍購是以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為唯一前提;合理的軍購是為了讓台灣獲致安全、自主自存、永續發展。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轉載-大投資豈可畫地自限 文/人間福報社論

大投資豈可畫地自限



行政院院會昨天通過公共建設套案,包括「水水水」、「快易通」及「好生活」三大項計畫,總經費新台幣七千二百多億元,希望透過「水水水」旗艦計畫,讓台灣可以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至此包括「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的五大套案已全部公布,這些計畫若能一一付諸實現,台灣的經濟將更繁榮、生活環境更舒適、社會更和諧,相信國人都樂觀其成。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與周邊國家相較相對落後,令國人心情鬱悶,但利率偏低、體質不差,仍然吸引不少外資搶進。經濟部最新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僑外投資金額累計一百零七億美元,創歷年新高。「投資台灣」政策立竿見影,可喜可賀;另一方面,經濟部投審會受理企業赴大陸投資的申請案,也天天接不完,本月又有鴻海精密、奇美、南亞、廣達、友達等海外盈餘轉投資案通過。顯示政府極力鼓吹大陸台商「鮭魚返鄉」,但在企業全球布局的思考下,企業投資大陸並未降溫。

政府推動「大投資」,如果無視於這種潮流,結果一定吃力不討好,眼前就有現成的例子。經濟部長陳瑞隆日前應邀對工商協進會理監事演講「我國當前經濟政策與投資環境」,趁機推銷「大投資」套案,卻因刻意迴避兩岸議題,被在場的企業領袖批評演講內容「看不出有什麼突破性的做法」。

工商界指出,政府規定企業投資大陸不得超過資產淨值百分之四十、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所稅以及最低稅負等,都影響投資意願。他們坦言,在對大陸投資上限的禁令下,有些傳統企業將無法生存下去,屆時企業對投資台灣或加碼大陸何者有利,一定會精打細算。換言之,政府對台商企業嚴加看管,不見得能夠留住驛動的心,反而可能迫使他們加速出走。

自李前總統採行「戒急用忍」政策,到扁政府轉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今年初又改弦易轍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額,以及兩岸的貿易量始終年年成長,顯示政治的干預防堵,根本無法阻擋市場力量的洪流,以致形成「禁者自禁,去者自去」的奇異景象。

過時而脫節的禁令綁住了守規矩者,卻把商機拱手讓給自由進出大陸市場的外商和冒險西進中國的台商。繼續畫地自限,不僅對守法者不公平,也迫使更多人暗渡陳倉,行險倖進。長此以往,防線形同虛設,法紀為之蕩然,風險更高,所失者也更大。因此,政府應務實檢討箇中利弊得失,該放即放,莫讓工商界在兩岸之間進退不得。

政府為提振投資意願,陸續祭出融資、外勞等多項優惠措施,國有財產局也推出「四免六減半」方案,凡經地方政府依專案產業計畫甄選合格的廠商,在國產局申請承租產業計畫範圍內的國有土地,可享有租金前四年免收,後六年減半計收。這些措施或許可以鼓勵企業深耕本土、根留台灣,但卻無法挽回廠商到大陸投資的洪流。

經貿互通有無,如水流滲透,可毀千里之堤。在全球化的賽局中,資金已無國界,政府要管制資金流出困難重重。最佳策略應是疏導優於防堵,政府只要提供充分而透明的資訊,有競爭力的廠商自會研判得失,做成最佳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