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的政府才是好政府
台灣的經濟近年來可說是每下愈況,過去引以為傲的「高成長率、物價穩定、財政健全、所得分配平均」經濟表現,已經演變成「物價不穩、失業率高、所得成長慢、貧富懸殊、財政困窘」的惡性循環。再深入觀察社會層面,則是偷、搶、騙等治安敗壞的事件層出不窮;痛苦指數上升,家庭暴力、自殺案件頻傳,社會不和諧,人民不快樂;官吏貪瀆舞弊,行政效率不彰,意識形態作祟,也使民眾對政府失去信賴。
基於第四權「建言」的角色,我們深切檢討,發現政府的財經政策失當,其實是台灣離「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境界愈來愈遠的主要原因。因為經濟不好,民眾就無法安身立命,社會就無法安定,治安就不會好,經濟就不能在穩定中發展。
因此,呼籲政府重新拿出決心和誠意,少做政治考量,好好拚經濟,台灣才能重建信心,走上穩定中發展經濟的正道。
本土化不要拖累國際化、自由化:台灣過去能夠走進國際,乃至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是靠著國際化和自由化,不怕開放和競爭。但是政府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乃至於最近的「政策面管理」,以及其他的修憲、廢統等等政治動作和本土化作為,卻和「國際化」相牴觸,不符外商期待,等於自外於全球,故步自封;更和「自由化」相衝突,影響內部和諧團結,拖累經濟動能;更使得台灣在參與國際經貿組織方面逐漸被邊緣化,三通毫無突破導致競爭優勢喪失,連開放大陸來台觀光等有利於台灣經濟的事情都坐失良機,政府實在應該「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重建勤儉誠信的社會價值: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操守並未隨著政黨輪替而有提升,甚至官員知法犯法,投機取巧等作為都成了最壞的示範,以致於民眾以消費名牌為榮,甚至笑貧不笑娼,形成消費過度的社會文化,乃至於卡債族事件;此外,貧富和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使得先天居於劣勢的民眾,即使努力上進,也難以翻身,社會流動性大大降低。因此,未來的教育政策除了要因應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環境需要之外,更要重視人文教育,導正好逸惡勞的社會價值觀,培養國民負責任和誠信的態度,加強理財知識,培養一技之長,提升技能。
社會制度加強扶植功能:近年來社會上不斷發生自殺的悲劇,顯示社會安全網並未發揮雪中送炭的功能,反而是政府作了太多政治買票,或是錦上添花,無濟於事的措施。社會福利制度未來應該要有「補破網」的基本功能,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台灣才談得上「人權立國」。
追求生活品質,而非單純所得成長的數字: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質,因此除了名義上的國民所得成長之外,環境品質、安全感和快樂才是實質的追求目標。財經政策應該促使民眾節約能源,注重環保,發展無污染的產業,更應消除重視物質消費的態度,才不會在經濟、環保政策上進退失據,甚至迷失了方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