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以和平對話取代激情放話
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日前表示,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規畫綱要」草案將會寫入「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而不是「一中各表」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的認知。此一談話恐會在陳水扁總統的終統論後,讓兩岸關係再度成為緊張對峙局勢,更可能會引起台灣島內主張極獨人士強烈反彈。
針對兩岸政府官員頻頻放話,有意去刺探彼此統獨敏感帶,讓兩岸關係陷入近似敵對的狀態,逼得美國國務院不得不再度重申,美國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希望兩岸官員透過對話解除緊張。
從辜汪會談後,兩岸政府就已不再對話,而是透過民間自行溝通、交流,在沒有問題時,倒還可以相安無事。但若是碰觸到有爭議的問題時,在沒有正常溝通管道下,就只能站在各自的立場各自表述,甚至於用激情放話的方式來強調自己立場。
這樣的激情放話,自然不能做為有效的溝通方式,更無法去解決兩岸有爭議的話題,反而會助長彼此的誤解與敵意。
哲學家哈伯瑪斯在其政治哲學中強調溝通理論,主張「溝通理性」須具有四項有效聲明,此四項有效聲明,實可以做為兩岸和平溝通對話的基本理念。
一、言辭的意義是可理解的:即是說話者用可以被了解的話表達意思,兩岸政府領導人及相關官員,不要再說一些過於抽象與模糊的政策理念,如所謂的「終止國統會」、「這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政治常識」等政治語言,實難以令對方及國際理解。
二、言辭的內容是真實的:說話者要表達「真」的知識與命題,這是目前兩岸溝通時最為人詬病的一環,如果一位政治人物習慣不講真話,則對方要如何相信其所言的政策呢?與其溝通的政府與政黨又如何相信彼此的承諾呢?
三、言辭的行動要正當得體:也就是說話者必須具有權威或規範來發言,說話者必須能夠有其權威性,說話算話,不可再推諉於他人;即是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必須有能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承諾,如果不是自己的能力和政治地位所可以做的,就不要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
四、言辭的意向是真誠的:也就是真溝通,不是假溝通。將溝通的對象當做一個主體,相互平等,沒有非我意見不可的主觀立場,拋開意識形態與情緒語言,以解決問題為真誠的態度。
對話溝通的最終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化解歧見,而不是要堅持己見,更不是任意放話,只為了彰顯立場、抒發情緒而已。政治人物的激情放話,固可以強化自己的意識形態與主張;但對於需要和平理性對話的兩岸關係卻沒有任何助益。因此,我們期望兩岸的政治人物能夠以和平理性對話取代激情放話,只有如此才能解決兩岸長期來的對立與爭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