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05

轉載- 華嚴經乃今日所必須 文/淨空大師

華嚴經乃今日所必須

  【《華嚴經》乃今日所必須】

  《華嚴經》乃是闡述現前社會的現象,教導社會大眾,無論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或者從事於某一種行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在你現前的生活、工作中修菩薩道,學菩薩行。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現前社會大眾。他們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就是真正落實菩提心,菩薩道是存心,菩薩行是菩薩的生活、工作,以及處事待人接物。《華嚴經》對於現前社會非常受用,而且是迫切需要,真正能解決社會問題,解決世界上所有一切爭端,相當重要!

  而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華嚴經》的當機者是大心凡夫,所以只要我們發大心,人人皆有分。何謂「大心」?念念為一切眾生、為整個社會,就是大心。起心動念為自己,為我這個小圈圈,都不行。

  我們可以依據古人的註解做基礎,從這個基礎上推陳出新,針對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需要,將《華嚴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才真正有用處。如果佛法的理論與我們的生活脫節了,這個佛法沒有什麼價值、意義。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所以任何教學、任何教育都比不上佛教教育。

  【講經的原則與目的】

  初學講經時,自己沒有開悟,也沒有修學的經驗,一定要依靠註解(一家之言),所講的決定不能超越註解的範圍,這是講經的原則,也就是古大德所說的「五年學戒」。戒是廣指佛的教誡,遵守老師的指導,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即所謂的「師承」。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不合理,不合理也要遵守,不必多問,照著去做,做了之後,自然你就了解,不要有疑惑。

  而對於練習講經的同修,基本上有兩個目標。一是練習講台經驗,上講台學習講演,學習經驗,要守規矩;二是訓練定力及耐心,也就是訓練你的忍辱波羅蜜及禪定波羅蜜,禪定能生智慧。因此,叫你什麼都放下,不准你看參考資料,不准你聽別人講演,把你的見聞覺知統統收回來,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謂的「都攝六根」,這是幫助你得定,讓你心靜下來,一門深入。用這種方法,日常生活一切事情照做,一點也不耽誤,在這裡面成就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很高明的一種方法,非常有效果。而成就大小,就在發心的大小。心量大,成就就大;心量小,成就就小。心量大了,智慧自然就大;心量小,智慧也小,這是一定的道理。

  至於講經的目的,是希望大眾能相信這個法門,對此法門不懷疑能接受,這是「信」。信有信的講法,如何講能令人相信。另外一種講法是深入,這是「解」的講法,深入去理解,深入經藏。「經」就是一部經,「藏」是這一部經所含藏微妙、無盡的義理,我們去發覺、研究、討論、理解,這就是解的講法。「行」的講法,經文每一個字、每一句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證」的講法,證是你行的時候有相當的成就,然後再給你講,你的信、解、行和佛所講的來做一個印證。所以,一部經有很多不同的講法,目標不相同,眾生聽到得受用也不一樣。

  【無礙辯才之培養】

  無礙辯才是弘法利生的人必須要具備的第一條件,而智慧、辯才從何而來?第一是熟能生巧,依照方法,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做到;第二是真正開悟,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自性自然之流露,真實的善巧方便。巧是巧妙,就是隨心所欲;善是合乎規矩。隨心所欲又合乎規矩,就是善巧。若是隨心所欲而不合規矩,那是巧而不善。巧而不善,不如善而不巧,因為善而不巧沒有過失,巧而不善會產生許多過失。特別是佛法,古德常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因果責任非常嚴重。因此,我們寧可善而不巧,也不能巧而不善。真正發心如教修學,時間久了縱然不能開悟,也會接近開悟的邊緣,這是能做到的。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40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