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1, 2005

轉載-禪與精神健康 文/聖嚴大師

禪與精神健康
禪與精神健康

一、物質的享受不可靠
  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
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
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
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
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
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
偏這些東西追求越多,給人們增加
的麻煩和困擾也越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
水來解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
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
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裡感覺不安全
和不滿足卻是事實,否則大家今天
晚上也不會來聽這場演講了。

  我有一位信眾,他有兩幢房
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
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
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產走下
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捨
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
重;於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
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
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
究竟的。

二、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
層面追求,因為那會使我們感覺有
依靠、有寄託;但要在精神層面求
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
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
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
託,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
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
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
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
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
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
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
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
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
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
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
要失望。」

  他很沮喪的說:「我不知道自
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
賞?」

  我說:「沒有關係,等你死了
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
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
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
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
自己的生命產生懷疑。

三、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禪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
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為看
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
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
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為人
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
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
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
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
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
認為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
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果沒有感
覺不舒服,就認為是健康的;可
是,自以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沒
有問題、很正常的,恐怕就沒幾個
了。

  如果想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有
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
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
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
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
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
有讓心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
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
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牽掛。這需
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
習,是沒有用的。但是,這種放鬆
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
的,因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
永遠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兩分
鐘,但之後還是放不下。不過,人
們多半需要先練習暫時的放下,然
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
久的放下,通常是從暫時的放下開
始。

  中國禪宗有頓悟與漸悟之說,
「漸」是經由方法的不斷練習而讓
心理越來越健康;而「頓」是不需
要用方法,一下子就開悟,一下子
就放下牽掛,所以很多人喜歡「頓
悟」。

  不需修行而突然頓悟是有的,
但非常稀有難得,一般人還是需要
在平常生活中練習方法。例如:在
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或者當知道
自己心理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
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四、禪宗的安心故事
  頓悟雖然不容易,但它卻是非
常的迷人。一個人頓悟以後,他一
定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中國禪宗有
很多有名頓悟的故事,例如:

  曾經有一位出家人去向曹洞宗
的第二代曹山本寂請法。那位出家
人說:「弟子通身是病,請和尚替
我醫。」

  曹山本寂說:「我不醫。」
 
  那位出家人說:「你為什麼不
醫。」

  曹山本寂說:「我就是要教你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於是這位
出家人就開悟了。

  這個故事的涵義是什麼?求生
求死,就是有生有死,是兩個極
端,如能既沒有生也沒有死,那還
要醫什麼病?

  雲門文偃是禪宗五家之一的雲
門宗第一代祖師。他還未開悟以
前,內心很不安寧,有一天他去參
訪他的老師睦州道明禪師,希望得
到幫助,但是當雲門敲門,道明禪
師開門一見是雲門,馬上就把門關
起來,一連數日都是如此;到最
後,雲門學乖了,當道明禪師一開
門,他馬上把一隻腳跨進門裡,道
明禪師就抓住他說:「你說!你
說!」那時候雲門不知要說什麼
好,道明禪師就趕他走。但他不肯
走,道明將門用力一關,結果把他
一隻腳關斷了,就在那一刻,雲門
心中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這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被門關
斷一隻腳就開悟了,其實雲門心裡
本來有很多很多的問題,經過很長
時間都找不到答案,當他想請求禪
師幫忙的時候,禪師卻把問題交回
給他自己去解決,由此令他發現,
想求得一個安心的法門是多餘的。
所以他的開悟並不是因為腳斷了,
但如果腳不斷,他卻也開不了悟。

  這個故事裡的雲門是漸悟還是
頓悟?有人說漸悟,有人說頓悟,
兩種都對,為什麼?依故事的事實
來看,他是頓悟;但這之前他心中
的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甚至在他
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因為有問題,
所以才到處尋訪明師來幫助他,一
直到遇到睦州道明禪師時,才得到
了解決,這也不能說不是「漸」。

五、安心的基本態度
  從禪的立場來談心理治療,也
就是安心的方法與過程。人們心理
不安定的原因,其實從出生開始就
已經存在了,如果長大後還沒有意
識到自己有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大
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心理完全沒
有病的人是沒有的,既然大家會來
聽這場演講,就表示你自己或他人
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從這點來看,
你已經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

  基本上當你發現自己有問題、
有病,而不隱藏自己的問題和病,
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健康的行為。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
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
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
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
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
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
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
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
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
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
是最好的辦法。

  經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來
看我,因為醫生已經宣布他們的生
命快結束了,他們好像是來向我求
救,又好像是來向我告別。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一,不要
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療就
要接受治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能吃什麼就吃什麼,過正常的生
活;不勉強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
生命完全失望,這種態度就是禪的
態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貴,不
要被別人嚇壞,也不要自己嚇自
己。偏偏很多人情況明明沒那麼
糟,或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能面
對接受,還要擔心憂慮,結果反而
是被嚇死的,或憂愁而死的。所
以,用禪來安定心的方法,就是應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禪宗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
次,趙州在寺裡見到一個僧人,就
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吧?」
那僧人答:「是的。」趙州說:
「那你喝茶去。」然後他又見到另
外一位僧人,問他:「你在這裡住
了很久嗎?」那僧人答:「不,我
是新來的。」趙州說:「那你喝茶
去。」寺裡的院主看到這情形很不
明白,就問趙州:「怎麼和尚對於
舊住眾、新來眾,都叫他們喝茶
去?」趙州就跟他說:「你也喝茶
去。」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趙州茶」
公案。這個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事?很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什麼意
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剛好
是喝茶時間,趙州禪師遇見任何人
都請他去喝茶。也就是說,生活就
是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
什麼事。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的
生活,是很重要的。

六、禪宗的安心層次
  從漸悟的法門來看,修行過程
中禪的安心方法是有層次的。首先
要把許多複雜的念頭從外面、從各
種各樣的對象上收回來。這好比兩
個人在吵架,要有第三個人把他們
分開,或把其中一人拉走。

  曾經有位居士住在我們寺院
中,這位居士經常發脾氣,我的一
位出家弟子每次看到這位居士發脾
氣,就馬上注意自己的呼吸,馬上
注意自己的心為什麼會覺得很煩?
這就是把心從外面的對象收回來。

  當你不想跟別人吵架,對方偏
要找你吵架的時候,無法避免,逃
也逃不掉的時候,可以試試這個方
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
心念。當然,如果你很喜歡吵架,
或認為吵架是一種享受,那就另當
別論了。

  今天我從報上看到一則報導,
有一對八十歲的老夫妻,每天都吵
架。他們二十歲的時候就結婚,到
現在已經吵了六十年,他們認為吵
架是一種健康的溝通。如果不能像
他們一樣,對吵架有另外一番看
法,那麼最好還是用收心的方法,
把心從外境收回來。

  當你把心收回來後,就要令它
平靜。令它住於方法,這叫作攝
心。攝心的方法有多種,例如:數
呼吸、參話頭和只管打坐。我們每
個人都有呼吸,隨時隨地都在呼
吸,因此數呼吸是最好用的方法,
至於參話頭和只管打坐則屬於禪宗
的專修法門。

  當你經由修行,而令自己的心
安定之後,必須連這個安定的心也
不要執著。因為如果只是一味令心
安定下去,到後來可能變成一個很
消極的人,可能隨時隨地只希望打
坐,不想跟任何人接觸。唯有能夠
做到連安定的心也不執著,也能放
下的時候,才算達到真正的心理健
康。

  這個從收心、攝心到放心的修
行過程,也就是從散心、專心、統
一心到無心的過程,可以用人騎馬
來作譬喻:

(一) 散心修:第一階段,騎馬
的時候,知道有馬,知道馬很不好
騎,因為那還是一匹未經訓練的野
馬。這裡所說的馬,是指我們充滿
雜念妄想的心,這些雜念妄想一刻
不停,不受控制,正如一匹野馬。

(二) 專心修:逐漸地,進入第
二個階段。騎馬的時候,知道有
馬,但馬已能夠聽從自己的指揮。
這表示你的心已比較安定,表示你
已能夠照顧自己的心,如果有人找
你吵架,或批評你,讓你感覺不舒
服,你也已能夠做到不太受影響。

(三) 統一心修:第三個階段,
騎馬的時候,不再感覺有馬。這就
像最好的騎士騎在馬上,馬跑得很
快,人已忘了馬,馬也忘了人,而
到達人馬一體的境界。修行到這個
階段,周圍環境裡的任何人、任何
事對你來說都是一體的,不是分割
開來的。這時候,你對一切人、一
切東西都感覺到很親切,因為它就
是你,你就是它。

(四) 無心修:但到達了統一
心,還不是最好的,第四個階段叫
作無心修,這時候,不覺得有馬,
也不覺得有人。這也就是前面提到
的,不執著心理的安定或不安定。
但是,這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
什麼事都不管了,而是生活就是道
場。這時候,你會活得更正常、更
平和、更有愛心。

  黃檗希運禪師說:「終日喫
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
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
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
惑,方名自在人。」這就是說,在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沒有喜歡或不
喜歡,只是那麼自然的生活著,這
就是自在,就是得解脫。

  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態度來
生活,來適應我們的環境以及環境
裡的人,我們便會減少很多麻煩;
但是,還是要有自己的立場,不會
因此放棄自己的立場,例如:我是
一個和尚,沒有老婆才是對的;你
們是在家居士,有老婆則是對的。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應
該被尊重。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問題
的發生,多半是因為我們經常站在
自己的立場而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想
法,才引來很多的困擾,最後演變
成心理的不健康。

七、問答討論
  問:如果一個人對心靈方面的
追求,已經有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但仍然覺得內心充滿煩惱。他該怎
麼辦?是否應該繼續追求下去?

  答:煩惱原來是虛妄的,心中
無執著,煩惱便消失。這樣的情
況,可能是因為觀念不是那麼正
確,方法不是那麼有用;也可能煩
惱事實上已減少了,但自己卻不知
道,或對自己的進步不滿足。

  我借用一個譬喻,黎明前總是
最黑暗的,如果覺得一片漆黑,可
能離天亮已經不遠了。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六日,講於紐
約臺北劇場,聽眾全為西方人士,
朱碧玲整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