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法鼓山為何名為觀音道場,而要在三門上懸掛「觀音道場」四字匾額?這除了是我聖嚴一生修行觀音法門獲得許多感應,同時也由於觀音菩薩的靈驗,使得法鼓山這塊土地與我僧俗四眾結緣;特別是這塊土地上原先就有一座觀音殿,所供的玻璃纖維觀音巨像,便是今已翻成銅像,供於山端的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坐鎮坐守,居高臨下,感應事蹟豐富,久為當地民眾及外縣市信眾祈願膜拜的信仰中心。沿著這條觀音信仰的命脈,法鼓山新鑄了另外兩尊觀音銅像,一尊是供於祈願觀音殿內的祈願觀音,一尊為聳立於象山鼻駝峰上的來迎觀音;此三尊觀音像,幾乎是由山頂至山麓,座落於一條垂直線。
祈願觀音像,雖屬新塑新鑄,由於此原即是開山觀音供奉之處,加上開光之後,來到山上的信眾無不對之虔誠禮拜、許願求願,乞求大悲咒水;終年有人在此持誦〈大悲咒〉、念觀音聖號,朝禮供養。所以已是「千處祈求千處靈,萬人祈求萬人應」的一尊聖像。同時,祈願觀音殿的由內而外,共有三方匾額:分別是黃篤生居士寫的「入流亡所」、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和我聖嚴寫的「觀世自在」;三者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所介紹的觀音菩薩功德。
「入流亡所」出自《楞嚴經》,是觀音菩薩自我修證的境界;是入所修法門之流,而亡失了法門與自我中心,即是能所合一而進入能所雙亡的解脫境。「大悲心起」在諸觀音經、《大悲心陀羅尼》等,都說觀音以大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故稱為「施無畏者」。「觀世自在」在《大日經》等可見到;觀音菩薩觀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音聲,尋聲救苦,遍應遍救,而以種種形象自在化世。
我們祈求觀音救助是絕對有用的;同時,也當於日常生活中,修行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並且發願有一天也能「觀世自在」。這是法鼓山名為「觀音道場」的殊勝之處。大家最容易做的,便是護持法鼓山推動佛教的各項教育事業,也等於在做淨化社會人心的工作,便是大悲心的學習與實踐。
至於「來迎觀音」,意思是觀音的本尊報身;是永遠不動不移地住於佛國淨土,也只有對聖位的佛菩薩作伴侶。觀音的千百億萬化身,是隨處祈求隨處現身的,也是主動到人世間來救苦救難的。不論是善人或惡人,不論平時信不信觀音,只要在危難時希望得到觀音的救助,觀音隨時隨地都會以妙化身在你身旁出現。這樣的觀音,就是隨時隨地主動來迎接你、歡迎你,使你平安,使你脫離各種苦難,因此稱為「來迎觀音」。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摘自<< 法鼓山故事 >>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