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分入大學的省思
九十六學年度大學考試分發已於日前放榜,今年大學錄取率百分之九十六點二八,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最低錄取只要十八分就可以進入大學,引發各界議論,大學分發會立即表示,明年起將會設定門檻,例如針對不同的學系設定不同的標準,或是學測最低成績當門檻。
也有人提出要落實大學評鑑制度,加速讓後段班招生不足的大學提早退場;至於那些被視為後段班的大學則提出辯駁,強調大學教育應有教無類,對於這些成績居後段的學生更應提供機會,讓他們透過大學求學過程提升能力與機會。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則認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念大學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為何這些同學念了這麼多年書,卻只能夠考十八分,是高中教育有問題,而不是大學過多的問題。
對於這些評議,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在人人都有機會可以念大學的前提下,為何我們的孩子卻還擺脫不了考試的夢魘與升學壓力呢?甚者,何以在其接受十二年的中小學教育後,卻在大學指考中考不到二十分呢?另一個延伸問題則是,目前這些被視為不該進入大學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後,究竟如何讓他們順利學習,當個真正的大學生呢?
就國、高中教育內容與品質的問題,目前的教改似乎無法改善此一現象。我們的子女在進入國中之後就接受一連串為考試準備的教學輔導,在只是準國中生的暑假就要上輔導課,而後寒暑假就在三天一大考、每日數小考的日子中過活。現在的學生在進入國中後,似乎已無暑假可言,難怪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後,會有「玩四年」的心態。
此種以考試至上的教學過程中,竟然還是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大學指考總分考不到一百分,這問題到底出在學生的程度不夠,還是整個教學內容與過程有偏差所致呢?如果此一關鍵問題不徹底解決,只在意為何十八分就可以考上大學,是無法改善台灣的整體教育品質。
就目前被視為不該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和後段班可能被迫關門的大學,在這幾年內該如何解決問題呢?是任其自生自滅?還是把他們提升為真正大學生?甚至把這些後段班的大學改造為優質的大學呢?
目前被列為後段班的大學,並非全是師資不好或設備不佳的學校,只是落點分析惡習難改之下,在考生選填志願時自然成為後段班大學,這些大學也有些有心教導這些資質不佳的大學生,但可能會在報到率過低的情況下,提早出局。
目前大學品質和落點分析有極大的出入,使得一些有心辦學的大學招來的是不會考試的學生,一些無心辦學的學校卻可以招到很會考試的學生;然而大眾的印象只停留在落點分析下的排行,對於未來這些不同辦學理念學校所培養學生畢業之後的差異點在那裡,卻沒有人去在意與比較。
總之,大學指考十八分可以就讀大學的現象,是整體教育出了問題,而不能單單以大學過多的理由就可以解釋清楚,這是教育當局必須省思之處。否則也只會提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樹不見林的枝節對策而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