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05, 2007

轉載-大學品質提升不應只靠退場機制 文/人間福報社論

大學品質提升不應只靠退場機制



今年大學指考的錄取率高達九成七,平均一科考十二分就可錄取,考不上大學的機會微乎其微。對於滿街都是大學生的現象,陳水扁總統突然在其電子報中有感而發的說:「政府應該建立良好的評鑑制度與退場機制,針對辦學優良的學校予以獎勵,而辦學不如預期的學校,也應該以適當的機制來淘汰。」

針對陳水扁的談話,教育部立即發表「強化大學品質,落實大學退場機制」的說明,列出加速推動私立學校法修法,增列私校轉型發展之誘因、提高大學入學招生品質與控管學生品質及基本素養等三項相關政策。

教育部去年即已開始進行大學評鑑,但全國有一百七十多所大專院校,大概要花五年時間才可能評鑑完畢,外界質疑評鑑速度太慢,無法真正淘汰辦學不良的學校,也無法及時提高大學生的品質。

我們可能要思考一個關鍵的問題,到底大學評鑑的真正目的為何,是關閉辦學不力的大專院校?還是提升大學生的品質?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

目前教育部的政策,似乎是想藉著關閉評鑑不佳學校以提升大學品質,以量來管控質,也就是讓大學數和招生數減少,在大學入學門檻提高下,讓程度不夠的學生無法進入大學,學生品質就會自動提高。這也就是教育部企圖以大學退場機制達到大學生學習品質管理的主要對策。

但以量來管控質的構想,是一個必要條件還是充分條件,會有不同的邏輯結果,如果教育部單純的認為只要透過大學評鑑把評鑑差的大學關門了事,讓大學數降低就會自然的提高大學生品質,這樣的想法似乎是過於簡化目前大學生品質不佳的問題。

目前以錄取率過高,讓原本資質較差不能念大學的學生可以念大學,而造成大學生品質下降的理由,似乎隱含著這些後段班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無法在大學課程的培訓機制下轉化較有品質的大學生,所以他們應該提早就被逐出大學之門,避免消耗大學資源。

如果此一理由能成立,那麼大學教育目的與教育功能就令人質疑,只在於讓那些不會考試的學生無法進入大學之門,避免他們降低大學生素質。

對於那些不用心辦學,只想利用辦大學來賺錢的「學店」,確實應透過評鑑予以淘汰,因為在他們的教學目標中,並非以學生為本位,其辦學結果也無法提高學生品質;但對於那些以學生為本,想把原本程度不好的準大學生教成好品質的大學生,則這些大學就應該鼓勵他們繼續存在,同時也應該讓這些不會考試的學生有機會轉換成有能力的好大學生。

總之,教育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更是要讓弱勢族群的學生有翻身機會。目前排名在後的考生有近八成是較弱勢族群,所以,大學品質的提升,不應該只以退場機制為唯一考量,更不能只想用量來管控質,因為這可能會犧牲掉大半弱勢族群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大學品質的提升,還是要以教育最終目標為考量,著重大學課程、師資及教學,不能本末倒置的只想以減量來解決大學生過多的問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