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3, 2007

轉載- 心性不生 文/聖嚴大師

心性不生
一、念頭是虛幻的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法融禪師開宗明義就說:「心性不生。」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導的:所有的念頭都是虛妄的。參加禪七的人經常在意昏沉和散亂心,然而,這些念頭來來去去,原先並不在心裡,也不是永遠存在的。因此,我們稱它為妄念,因為佛教認為所有的時間現象都是虛妄的。如果散亂心不是虛妄的,它就會永遠存在,也永遠不會改變;如果昏沉不是時間現象,就會永遠昏沉。事實上,當心集中時,散亂就會消失;當心清醒時,昏沉就不見了。因此,昏沉和散亂心都是虛妄的。打坐也是虛妄,但我們用它來使妄心不致生起。
來打禪七而期望開悟、體驗佛心,這是自我欺騙。的確,既然沒有心這回事,也就沒有佛心可言。在袪除妄念之後所體現的自性也是虛妄的,因此修行時想以佛心來取代妄心,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這輩子就一直用一種虛妄來取代另一種虛妄?《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當色消失時,也沒有空可言。當妄心消失時,真心也消失;當妄心不動時,真心也就不存在。因為期望開悟,所以我們用功,但修行時心中不該存有那種念頭。即使我們開悟了,也不該認為得到了任何東西。
在修行之前,人們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認為自己體驗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開始修行之後,他們得知心是虛妄的。當最後體驗到開悟時,也許認為他們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銘〉否定了這種觀念:如果心性不生,那麼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臨濟禪師(卒於公元八六七年)說,求佛之心是輪迴之心。你們來這裡修行,那就夠了,除此之外不要尋求任何東西。
「何須知見?」意思是說不該渴求知識。你也許認為修行困難,但其實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見——煩惱的源頭——虛妄之心就會消失。散亂心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隱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來所累積的所有知見。開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亂心。

二、如同從夢中醒來

本無一法,誰論熏鍊?

打禪七的人有兩個問題:想要抓住某個東西,卻抓不住;想要擺脫自我,卻擺脫不了。在跟自己掙扎時,反而為自己製造了更多的麻煩;在試著要泯滅自我時,反而使得自我更為頑固。並不只是某一個人如此,而是每個人修行時都會遭遇到問題。畢竟,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你早就開悟了。
法融禪師說:「本無一法,誰論熏鍊?」在這裡,「法」代表的是所有的現象,包括佛法。對於尋求解決在修行中所出現的問題的人來說,這種說法也許會令他困擾。畢竟,如果既沒有法,也沒有佛法的話,要用什麼來引導修行呢?即使老參也會懷疑那到底有什麼用,這是一種錯誤的態度。
不要擔心修行有沒有用,只要專注在修行本身,不要有其他的念頭,尤其是開悟的念頭。修行就像夢一樣,你在夢中可能走得快或慢,走得遠或近,但醒來時,你知道它從來沒有真正發生。你在夢中不管走得多快或多遠,都跟醒來無關。修行不是為了開悟,但當開悟時,就像從夢中醒來。

修行,就是生命本身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你可以把一塊肉綁在竹竿一頭,然後把竹竿綁在狗背上,讓肉就在狗的面前盪來盪去,不管狗怎麼努力去追,卻總是追不上,在打坐中尋求結果就像這樣。
這裡再舉一個比喻:不管你走到哪裡,你的影子就跟到哪裡,既然擺脫不了影子,為什麼又要厭惡它呢?想要擺脫煩惱也是一樣。再打個比喻:有寵物的人經常弄個跑步籠來讓這些寵物忙,寵物跑得愈快,籠子轉得也就愈快,但寵物從來擺脫不了籠子,而籠子也待在原處,哪裡也去不了。如果以焦慮、期盼之心來修行,那就是你的下場——哪裡也去不成。同樣的類比也適用於嘗試擺脫死亡和煩惱。要逃的是誰?是自我,但如果自我本身就是煩惱,又如何擺脫得了煩惱?
有人由東向西看,而稱它為西方;有人由西向東看,而稱它為東方。他們看的是同一件東西——凡事是相對的,沒有究竟的東方或西方。如果你跑向西方想要找到它的源頭,就會永遠跑下去。試著明確指出開悟,就像試著要找到西方或東方的源頭一樣。「你」想要開悟,「你」想要見到自己的真性,「你」想要擺脫煩惱,如果沒辦法放下的人就是「你」,「你」又怎麼可能開悟呢?
有些人希望從佛菩薩得到祝福或力量來修行;其他人則希望修行,以便能把學到的東西用來幫助他人;還有一些人(這是最好的方式)把修行看成是自己的整個生命,在修行之外沒有其他東西——生命本身就變成了修行。他們並不嘗試做任何事,但每一件事都完成;當別人問起時,他們會說自己什麼事也沒做。我們應該期盼成為這類的修行人,這就是法融禪師所談的。
有些人修行是為了得到什麼,有些人決心要使菩提心(也就是開悟之心)現前,變成菩薩,幫助有情眾生。法融禪師要我們更進一步,於修行時一無所求。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從眾生的觀點來說,佛是存在的,但佛卻沒有成佛這種觀念。如果佛認為自己在幫助眾生,那麼他就不會是佛。就像臨濟禪師所說的,想要成為開悟的祖師就是輪迴之業——這是自我的產物。
從修行中有所得的人經常告訴我:「謝謝你給我這麼多,讓我獲益良多。」但我的希望是,藉著修行你能擺脫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帶任何東西離開。你獲得的愈多,麻煩就愈多。如果你把在這裡所說的一切、你在這裡所經歷的一切都帶回家,就會把一大堆麻煩帶回家。此時此刻聽我說話是有用的,但這些話只是為了現在這個時刻,沒有必要繼續想它,或抓住不放。
打坐時,剛開始要孤立自己。首先把自己從日常生活和日常所關切的事情孤立出來。其次,要從周遭的人和事孤立出來。第三,把自己從前念和後念中孤立出來,而停留在當下,沒有其他事要做,因為如果不為下一個念頭所煩擾,那麼就不是在追尋任何東西。
有個故事說,有一位老禪師快去世了。因為他的功德很大,所有的天界都打開門來歡迎他。他本來可以遇到佛菩薩的,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去天堂,那只不過是自我去到那裡。因此,他決定不去什麼地方,也不離開什麼地方。就在這個時候,有個來自地獄的鬼出現,並且說:「閻羅王有令,要我把你帶走。」老和尚說:「我並不在這裡,如果你要的話,儘管把我帶走。」
真正的解脫不是來自想要得到解脫;在真正的解脫中,不渴求任何東西,不捨棄任何東西,不去任何地方,也不逃避任何地方。那意味著不為環境所動,沒有愛、憎。

三、執著於過去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

沒有累積的經驗、知見,就不會有妄心。如果你不知道出生時的名字,今天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果把自己跟過去切斷,就不會有任何妄念。事實上,因為此時此刻沒有妄念,未來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念頭。
念頭之所以生起是因為執著過去、期盼未來,我們把這些念頭串連,來進行比較和判斷。我相信你們所有人今天在蒲團上打坐時,心中都有念頭,有些念頭是關於未來、你的工作、計畫、家庭、朋友等,所有這些念頭都來自過去。如果我因為你有念頭而責罵你,你也許會傷心、生氣或高興。譬如說,你覺得高興,這種高興也來自於過去的經驗,你知道從我這裡可以得到什麼,而我的指導也讓你高興。
〈心銘〉說:「前際如空。」你先前的一個念頭已經不再存在了,更前面的那個念頭也不存在了。過去沒有東西存在,已經過去了。如果過去繼續存在的話,那不是很有趣嗎?如果一部車子開上馬路,而過去繼續存在的話,那部車子就不會從一個點開到另外一個點,而是形成一個連續的實體,把街道都堵住了。如果過去存在的話,我們如何快步經行?然而,即使過去不存在,我們似乎也無法不思念過去。過去的幸與不幸、成功與失敗都不實在,我們卻依然執著於它們。
前兩天跟別人的爭吵已經過去了,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為什麼還執著於它?如果我們能把握「前際如空」這個原則,只消一秒鐘的修行就能成功,不會有任何妄念阻擋。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如果不動的心是佛性,我就會告訴我的心不要動。」不幸的是,當你告訴你的心不要動時,你就在動心了。如果你說你的心不動,誰又在想那個念頭?凡是感覺或思想,心都已經動了。很難有不動之心,因為我們身上扛著太多的過去。我們也許在理智上同意過去是虛妄的,卻牢牢抓住它。我們並不完全信服我們的過去、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是虛妄的,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用修行的方法——用一個妄念來取代其他妄念。
《金剛經》上有一句說:「心無所住。」換句話說,心不該執著於任何東西,這就是智慧。詩偈的第二句說:「知處迷宗。」如果心執著於任何東西,那就是虛妄、執著和煩惱。關於金錢、工作、心愛的人這些念頭都是煩惱,但關於開悟、智慧、成佛的念頭也是煩惱。
有人來跟我談參加禪七的事,她說:「我年紀很大了,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因此急著要開悟。」我就問她知不知道如何打坐,她說:「知道,但我要找個能幫我開悟的師父。」我回答說:「人們來這裡的時候,我叫他們不要想開悟,你還要來嗎?」她回答說:「如果這裡沒有開悟,那麼我就不參加禪七,但那是不可能的,你在書上說有開悟這一回事。」我說:「的確,但我並沒有告訴人要去開悟。」
那位女士認為我的說法很奇怪,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追求什麼,那本身就是煩惱。追求開悟就是煩惱,有執著就有煩惱。
如果你快要掉入大海,當然會想抓個東西保命。不妨這麼想:四周是汪洋大海,但你不要它,你拚命想找個東西來抓。只要你抓住自我,就不能解脫;如果放下自我,那就是解脫。如果你從船上掉下,而心裡想:「真棒,我現在擺脫那艘小船了」,那麼就不會想要抓住任何東西。反之,如果你掉到海裡而心裡想:「這下子我死定了。」那就不是解脫,而是死亡。只有沒有執著的人才是真正開悟,沒有執著時,就沒有顛倒,沒有恐懼。

開悟的心裡有什麼?

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這兩句偈是說心不存在於時間或空間之中。這裡所說開悟的心的確有它的作用,但其中卻沒有什麼真實或實質的東西可以讓人指認,開悟的人依然有意願或誓願要幫助眾生。眾生覺察到心的存在,但開悟的人無心,卻依然發揮作用——如此而已。
有一次我演講時,有人問我,開悟的人會不會生氣,我回答說:「會。」他說:「那就奇怪了,他們不該有任何煩惱的。」我說:「一般人生氣是來自裡面,但開悟的人生氣,是因為其他人惹他們生氣。」那人問道:「其他人怎麼會惹他們生氣?他們應該不動心的,不被其他人影響的。」我回答說:「開悟的人只是純粹反映事情;如果其他人存在,開悟的人就會反映他們的存在,但開悟者本身沒有任何東西。」
一般人生氣時,他們不會忘記。但對開悟的人來說,只要引發他們生氣的那個時刻消失,就會忘掉他們的忿怒,心裡什麼也不留下。暴風雨之後,太陽出現,萬物又美麗了。雷雨離開了,剩下的就是朗朗乾坤。如果天氣晴朗之後,依然下雨打雷,那就奇怪了。
台灣有位牧師是大學校長,他有個學生說,這位牧師會生氣,但過後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般。也許因為他是神職人員,所以只為別人的緣故而吵架,因為跟自己無關,何必繼續生氣?能培養出這種技巧是很好的,但卻因為我們的執著而非常困難。當我們和心愛的人爭執時,很難忘懷,因為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有人拿走你的錢,你沒辦法忘懷,因為你認為這些錢屬於你。
如果心不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那麼心中就沒有任何事。心中發生的任何事都可以放下,因此沒有任何事留下。現在禪七已經過了一半,是不是還有放不下的東西?你也許會說:「我打坐坐得很好,我感覺很好,如果我暫時想想其他事,應該沒什麼關係。」這麼一想,情況就完全改觀,數息就數不好,就會去想:「我現在表現得很差。」這些念頭之所以生起,是因為你的心執著於過去,在思考是好還是不好。
我一直在說拋棄過去,但你應該把現在也拋棄。然而,要知道把過去和現在拋棄並不意味心裡一片空白!你依然明白事情,但心是明朗的,沒有執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