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6, 2007

轉載- 成語是文化的累積與傳承 文/人間福報社論

成語是文化的累積與傳承



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把「三隻小豬」、「楚門的世界」、「奧塞羅」等西方的寓言故事和電影片名都列入,引發不小爭議。令人訝異的是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解讀,他不但公開反對使用成語及典故,還直言「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對於教育部把文化傳承的東西扭曲成這個樣子,而且蔑視傳統語文用法的態度,令人震驚。

成語都有典故,而且是在普遍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形成的語法,它不但可以簡潔有效的傳達意思,同時也展現了語文的典雅和優美。教育部網站所列的西方寓言故事,基本上都還沒有形成一種語法的共識,這樣的列法的確有爭議。例如「三隻小豬」、「狐狸與烏鴉」要如何以成語來造句呢?

西方的掌故當然也有慢慢被拿來作為成語用的,例如:慘遭「滑鐵盧」、那簡直是「天方夜譚」,不過都已經行之有年了。但教育部所列這些寓言的故事名稱,還沒有到形成典故的地步,而且也未普遍適用,基本上不能算是成語。就算杜正勝所舉「你不要再穿國王的新衣了」為例,小學生能心領神會的恐怕也不多。

教育部就算有心,想讓學子們能善用這些耳熟能詳的西方寓言,但也不必急著列入成語典,就算列為「參考語錄」也是牽強,畢竟他們只是故事的題名、篇名或是人名,也不能算是語錄。可見教育部對於語文用法的態度欠嚴謹,才會衍生這麼多爭議。教育部將這些語句改為「參考語錄」之後,風波本應平息,不意杜部長的一番說詞又引來一陣撻伐。

杜正勝說:「成語這個東西會讓人思想懶惰、頭腦昏鈍、一知半解」、「我是胡適的信徒,胡適文中的八不主義,其中一個就是不用典、不用成語」。他直接反對使用成語,他說:「成語只存在過去的情境,脫離這個情境後就只能一知半解,或許是二千年前的情境,與現在生活沒有關係,與你要表達的感情也沒有關係。」

語文只要能達意即可,何須要表達二千年前的感情?教育部在遭到各界批評之後,立即亡羊補牢做了修正。「亡羊補牢」只是一句成語,一個意思表達,就是日常用語,和現代的生活怎會無關?用習慣之後又怎會一知半解?只有「不求甚解」的人才會亂用典,因為一知半解吧!

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說,現代人說話寫作已經不用文言文,但文言文仍以成語的方式保存下來,成為「白話文的潤滑劑」,就像「隨身攜帶的現鈔」,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往往能收畫龍點睛之效,怎麼會沒價值?的確,成語的用法行之二千多年,不是杜正勝一人能否定掉的,胡適自己就具有深厚的國學底子,對於年輕時推動的運動後來還是做了修正。

成語是經過幾個世代積習成俗之後,發而為語、傳而為文的典故,代表文化的累積與傳承,是不容隨意抹煞的,如果不合時宜自然會被淘汰;至於西方的寓言故事,如果有幸變為成語,也要經歷自然的文化融合和變遷過程,無須教育部「越俎代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