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9, 2007

轉載-重振學術倫理的時候到 文/人間福報社論

重振學術倫理的時候到



學術界接二連三的抄襲事件引起震撼,涉及抄襲的不只是研究生,掛名的都是學術圈的知名人士,這些知名學者在事件爆發後都辯稱自己只掛名,沒有詳看論文內容。這其中暴露了學術界當前的許多問題,一是研究生或學者做學問不夠嚴謹;二是學術界盛行的「掛名文化」;三是學界流行「學優則仕」的風氣,不肯潛心做學問。

去年十二月,中興大學生化所張邦彥教授在《細胞》期刊刊登的論文遭檢舉繪圖造假,他解釋是學生經手,一時疏忽未查。事隔一個月,台大醫院內科陳姓醫師在《癌症》期刊投稿,被發現有部分內容抄襲遭退稿,該文由台大醫院副院長楊泮池列名通訊作者、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列名共同作者。兩人目前是中研院院士,此事件實非同小可。

中研院是全國最高學術機構,照理說學術研究應該最嚴謹,但是院士卻兼任其他行政職務,且掛名學術論文,自己又不認真細看論文內容,這無異犯了學術界最嚴重的錯誤。就算是一般大學生寫學術論文都知道不能抄襲,而且任何一位指導教授也不可能不看學生的論文就讓他發表。中研院院士卻犯下這樣的錯誤,這的確是學術界莫大的恥辱。

在任何學術性的期刊發表論文,如果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按理不能共同掛名,如果要為此篇文章負責,則必須親身參與研究與寫作的過程。那有學生做研究,老師完全不負責,卻只掛名掠學生之美的怪事?老師帶頭做假,能教出好學生嗎?這種錯誤示範,正是為什麼學生會有抄襲造假的原因。

但是現在學界掛名成風,有時一篇研究論文有二、三十人掛名,有些學者一年掛名二、三十篇論文,這是什麼樣的學術風氣?在一些學術領域裡,團隊研究已愈來愈普遍,但是必須真正參與者才能掛名,否則就是弄虛造假,如果在人格上都弄虛造假成風,學術研究還有什麼價值?資深學者給予年輕學者指導是應該的,也有鼓舞作用,但一定要掛名嗎?

這當然牽涉到教育部或國科會以期刊發表的數量來評鑑教授的優劣,或做為研究補助的依據。而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的補助,也使得各大學競相以發表論文鼓勵教授向國際期刊進軍,結果就造成「重量不重質」的研究風氣。最後大家競相做一些粗劣的研究,只會使我們的學術地位在國際間成為一個笑話。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是否應該大比例用在這方面值得檢討。

陳建仁身兼國科會主委,楊泮池身兼台大醫院副院長,兩人都有不錯的學術地位和國際聲望,很可能因為這次的抄襲事件使得聲望下跌。這一方面固然是掛名之失,另一方面則是忙於行政事物而疏於學術研究所致。這也反映學術界「學優則仕」的歪風。在當前政治風氣惡劣的情況下,學術界爭相想要當官的風氣,不僅斷送學者的研究生涯,也斲喪學術尊嚴。

接二連三的抄襲事件,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院士是榮譽職,中研院不會處理。這起丟臉丟到國際的事件,學術界卻如此不以為意,可見病灶不輕。此刻應該是重振學術倫理的時候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