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清明自古即是掃墓祭祖的日子。華人自秦、漢開始,子孫在清明節準備豐盛祭品,到祖先墳墓祭拜,追思先人。這項源自中原的「敬天法祖」的習俗,至今已經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
隨著清明節來臨,各地公墓都出現車水馬龍的景象,顯示我們是一個重視根源的民族。如同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並未因為政客如火如荼推動「去中國化」,而被廣大的老百姓所遺忘。
清明節祭祖掃墳,可以喚醒大家效法祖先的懿行美德,促進善良風俗,所以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近年來,台灣社會脫序現象層出不窮,風俗漸有敗壞之勢,有識者深以為憂。在此重申清明節的意義,和大家共勉。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寒食第三日,即清明也,凡新墳皆用此日祭掃。」祭祖後的冷菜,用圓薄餅皮包成潤餅,也成為台灣各地民眾熟悉的清明應節食品。
清明是每年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傳神描繪出這個節氣的景象。但因地球溫室效應影響,近年來,清明時節未必雨紛紛;而科學發達昌明的結果,大家對生死比較達觀,路上熙來攘往的掃墓者或許神情莊重肅穆,但已經少見傷心斷魂人。
清明節並有「寒食」的習俗。春秋時晉國有位名臣介之推,因為不肯在朝為官,逃到山上隱居,晉文公命人放火燒山,企圖將他逼出,但他寧願燒死也不願出來。人們崇敬他的氣節,相約在他殉難日不吃熱食,傳說這是寒食節的由來。
有機會入朝當官,全力施展才學抱負,盡心為百姓大眾服務,是造大福田的大功德,足以光宗耀祖;倘若君王失德亂行,道不行,寧可乘桴浮於海,切莫助紂為虐。介之推寧死不仕,為後世讀書人豎立了一面明鏡。
無奈後世許多熱中於仕途者,只顧追逐功名利祿,甚至為了保住權位,不惜卑躬屈膝,靦顏事敵。縱然僥倖一時得志,風骨則已蕩然無存,終為天下人所不齒。明理正義者對箇中分際,必須嚴正辨別。
以古鑑今,百善孝為先,在父母尊長生前要孝順,盡心奉養、晨昏定省。如果「子欲養而親不待」,則祭之以禮,讓先人的精神與自己長相左右,行為自然不敢踰矩。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政壇巧取豪奪,議長、縣長涉貪接二連三,局長、部長關說百無禁忌,讓人民怵目驚心,卻苦悶無助。領導統治國家的菁英階級應該以身作則,移風易俗。而要導正歪風亂象,治人之道,得從行善積德入門,即古人所謂「導民以德,則民歸厚」、「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
近年來在上位者鑽營奔競,以掌權控勢,累積財富;一般平民百姓,為求生活溫飽,辛勤勞作;對於人生有何意義,生命有何價值,少有思辨。蘇格拉底說:「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雖死生由不得自己,但在死生之間如何過,卻操之在己。清明掃墓正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以求進德修業,端正行止,無愧祖先在天之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