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7, 2007

轉載-通識教育不妨從哈佛取經 文/人間福報社論

通識教育不妨從哈佛取經



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上月決議,將以一套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取代現行的「核心必修課程」。所謂的「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八個領域:美學與詮釋性解析、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科學、物理宇宙學、世界社會、美國與世界。此一大規模更新課程的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讓學生深切了解一言一行所代表的道德意義。

哈佛的課程改革出爐後,台灣的各大學也開始思考大幅調整通識課程的可行性,教育部也計畫草擬通識課程的內容,並將成立通識教育中心,使各大學共享教與學的經驗,提升通識教育的品質。

台灣之不重視通識教育其來有自,一是升學壓力,各級學校的教學一切以升學考試為目標,以致中、小學忽視通識教育;二是家長所要求子弟者,除考上一流大學外,還促使他們重視職技課程,以便未來就業所需。

在此大環境下,通識課程自然變成可有可無的點綴,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除基本科系的專業知識外,對其他領域所知甚少,尤其在人格發展上缺乏道德認知,以致在現實生活中毫無道德實踐的能力。他們對人生的茫然,對美感的貧乏,對使命感的嗤之以鼻,只關懷的金錢、名望和權位,對國家社會的參與缺乏興趣,甚至對各項生活上的問題都沒有面對及解決的能力。這就是不重視通識教育所產生的惡果。

前哈佛大學校長博克說,正常的大學教育所提供的,絕不應止於課堂上的課程而已,大學教育應該是全面性的,必須讓學生有多采多姿的人生經驗,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有文化、體育方面的,也有藝術方面的。另外則是培養道德操守,諸如說真話、守信用和尊重他人的基本道德,均應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學生。哈佛之能成為世界級的頂尖學府,就因為這樣有遠見、有使命感的校長。

台灣歷經數十年的經濟發展,但由於連年選舉,政客幾乎占領了各種重要的舞台,他們既沒有「正信」的宗教信仰,也沒有藝術的美感,缺乏生活品味,是最庸俗的一群,卻吸引了最多人們最大的注意,甚至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偶像,因此在台灣社會中缺乏能領導人們尋覓真正生命意義的偶像。

這樣不正常的現象,追根究柢,還是要歸因於各級學校缺乏通識教育,未能培育出全人格、全方位的學生,以致不論在社會上或職場中多的是科技人才,卻少見領導群倫的堂堂之士。而通識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使學生擴展知識領域,避免偏於一端,尤其是放遠眼光,認識外在世界,養成開闊的胸襟,對本國以外的文化有所包容與欣賞。

至於對道德倫理有嚴肅的認知,提升對藝術的品味能力更不是一日之功。因此,通識教育不僅要在大學中認真推行,甚至中、小學課程即應該納入哈佛大學上述改革課程中的精神與內涵,期使學生自小就養成恢宏的氣度,具有廣博的知識。如果我們的國民都能受到正常的通識教育,不僅可大幅提升我們的人格品質,也可使我們在國際中受到尊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