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鬆綁應有整體規畫
立委、總統選舉在即,陳水扁總統在選前大放利多政策,日前宣示放寬農業使用限制,「希望都市周邊、科學園區、高鐵車站邊的農地能夠改做住宅用地。」行政院也立即展開配合作業,經建會已加快規畫腳步,打算年底就公告實施。此一政策如果沒有長遠的眼光和整體的規畫,很可能為台灣土地利用帶來重大衝擊。
台灣本來是農業社會,農村土地是人們賴以生活的憑據;近幾十年來因逐漸邁向工商社會,農村慢慢破落、成為點綴,農村人口泰半以老年和幼年為主;但近幾年又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五十歲上下的人口提早退休、回流農村,經營民宿或改建自用,使得農村又興起一片新的氣象。
對於農地的開放使用,政府多年來始終採取限縮政策,農地不適宜變更為非農業使用,一方面是因為農地開放以後就無法復原,二方面在防止財團炒作地皮。農村畢竟還有許多綠地,變更為住宅用地以後,建商一定盡其所能的興蓋建築物,未來綠地一定減少。而建商炒作之下,也僅圖利了少數人。
無可諱言,台灣現有農地二百萬公頃,加入世貿組織以後,許多農產品開放進口,農地被迫休耕的達二十二萬公頃,補助費用每年超過百億,如何將農地做適當的利用,充分活化,的確是一個應該思考的問題。但總統驟然指示開放,如果沒有全盤的計畫方案,最後必將淪為建商的樂園。
目前經建會規畫的方向是以開發低密度的優質社區為主。都市周邊、科學園區、高鐵車站邊其實都非常適合開發優質社區;都會周邊和科學園區距離上班地點近,可以節省許多成本,高鐵車站附近也可以促使人們搭乘高鐵取代開車,可以減少因開車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符合因應氣候暖化的趨勢。
但是從生態功能的角度來看,可能就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討。中國南方人口密度高,所以能夠養活這麼多人就是因為農耕的生活型態。農耕稻作不僅可以調節氣候、補助地下水,還可以使生物多樣化,形成一個很好的生物鏈。失去了農田,這些生態功能就消失了。
此外,農田的灌溉系統通常要經過百年以上才能建立起來,如果開放部分農地為住宅用地之後,灌溉系統可能因中斷而遭破壞,將會連帶影響到下游的農田灌溉作業,屆時可能造成整個農業體系因此停擺,經建會在規畫時必須考量到農村的整體環境生態,才不致顧此失彼。
選舉到了,釋出政策利多很容易,只要決策者一句話;政策配合也很容易,只要畫出幾塊地方,找一個時間公告一下。表面上看來,農地做適當的利用有其必要,而農地開發為優質社區也可以提高居住品質,甚至平抑都市過高的房價。
然而,如果主事的經建會不懂得農村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發展,而農委會又不提出適當的建議,這種開放很可能成為農地的浩劫。因此,政府守了幾十年的農地政策,在開放之時,必須考量整個土地利用和環境生態的關係,由各相關單位做精密的研究和規畫,使土地和資源能夠永續發展。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