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灣的兩幅地圖
2007/9/19 | 作者: | 點閱次數:5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代表卜睿哲(現任美東北亞政策中心主任)及布魯金斯研究院副院長裴寇爾,共同發表以「讓台灣政治回歸中道」為題的短文,主張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訴諸中間選民,政策應強調溫和漸進,協調合作與和平共存。
他們認為,此次選舉應彰顯台灣的民主體制是一股穩定的力量,政治體制回歸中道以後,即可開創政治改革的契機,矯正當前的弊病,鞏固台灣的民主。大哉斯言!這兩位對台灣前途抱持樂觀的學者,直言這次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屬於在黨內的溫和派,因此推論極端派不受歡迎,務實派的領袖將是台灣民眾投票意願的主流。
他們的觀察相當深入而精闢,但也有未盡之處,值得討論。
(一)卜、裴二氏所看到的台灣民主及新聞媒體自由,是一幅正面的地圖。但台灣政治民主與媒體自由的內在矛盾,都是卜、裴二氏未及之處。
首先談民主:台灣的民主,不論是公平的選舉、司法的獨立、行政與立法的制衡等,均未受到外力的干攬,可以說是絕對的民主;至於媒體的自由,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政治的介入,媒體可以充分發言,毫無顧忌。問題是,還有另一幅地圖:台灣的民主,存在著制度上的缺點,根據憲法,我們既不是總統制,也不是內閣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行政院長依憲法向立院負責,但任免卻操之於總統一人之手。
這一矛盾而有衝突的設計,如果一黨獨大,則政策的主導便落在政黨的中常會上,而總統再兼任黨主席,極可能形成獨裁專斷的政權;如果國會中朝小野大,則形成相互毀滅的局面,政策難以推動,結果一事無成。黨同伐異的形勢一旦成形,媒體的理性,務實路線便求之而不可得。
台灣媒體雖全為私營,政黨均告退出,但私營媒體無不各有私淑之政黨,因而輿論偏離正軌,新聞不乏捏造,閱聽大眾得不到正確資訊,得不到公正評論,於是各取所需,不忌偏激。在此媒體生態下,又何能培養出中道的選民?
(二)台灣對中國的認識,也隨著政黨與媒體的對立一分為二。親中者則對中國之經濟發展讚美有加,對其擴充軍備,竊竊自喜,對其腐敗貪瀆,則不多著墨;反中者,則將中國妖魔化:台商被坑、中國黑心產品遍銷世界,共黨專制獨裁、新聞毫無自由、貪官污吏橫行等,無一是處。
中國的真實面既已模糊,則中國議題成為台灣選舉兩極化之內在動力。此議題不僅導致族群對立,也讓南、北歧見與都市、農村之間認知上的差異。
(三)政治的兩極化,也分布在台灣住民的年齡光譜上。中年以上的外省族群與閩南族群,其意識型態較為強烈,認同感確有歧異;而年輕世代,溫和而務實,他們沒有黨派的包袱,也沒有省籍的意識,期待新世代的成長,台灣才能真正的回歸中道。
台灣的政治面貌,存在著兩幅地圖,外人難窺其全貌,談希望,希望無窮;談困局,困局難以掙脫。套句「雙城記」的開場白:「這是一個兩極化的時代,也是一個講中道的時代」,兩幅地圖,何者真實,端賴台灣人民發揮高度的智慧去作正確的選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