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品格教育的兩大支柱
2007/9/18 | 作者: | 點閱次數:6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推行品格教育以培養具有高尚品格,能適合二十一世紀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品格教育施行固為全民的責任;但若論其效用的巨大與影響之深刻久遠,一是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一是以教師為骨幹的學校。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學校生活有結束,家庭生活伴隨終生。
教育學者班杜拉的社會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最初的學習環境,若失去培養品格的先機,沒能在剛開始時家庭成為教養孩子的溫床,很可能就剝奪了往後孩子養成良好品格的機會,造成他們無法彌補的損失;要重新建構為社會所期待的好品格,就必須支付更多的時間,花費更大的成本。
一個人越是在年輕的時候,家庭越是其生活的中心。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家庭中體現如待人接物方式,尤其是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言行舉止和其所持的價值觀,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榮辱禍福。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品格示範的楷模,一個孩子能否養成優質的人品,父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的家庭成員也都不可忽視其影響力。《論語,學而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一個人是先從和家人的互動中,培養良善的品行,底定德行的基礎之後,再逐漸擴大其範圍。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也就是父母的人格。父母如果能日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欲望節制,生活簡樸,孝敬尊長,友愛朋友,熱心公益,勇於承擔責任,有為有守,伸張正義,心中常存感激心情。孩子必然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誠實、勇敢、友善、孝順、感恩、尊重、寬恕、奉獻、博愛、公正、禮貌等被稱為有良好教育的品行。也因此,教育家、哲學家史賓塞才會說:「父母透過其生活經驗,累積了好的品德,將其留給子女,就是所謂『給孩子最好的』。」
品格並不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那樣屬於人類天賦本能且有強大的驅使力;而是要透過學習的過程來陶冶。早在一九九二年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於大會中決議,以「尊重、責任、公平、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為「品格的六大支柱」,做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
學校是培養品格六大支柱的場所,學校環境的陶冶,尤其是教師的學識、人品、生活方式和對待學生的態度,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為人師者不可忘記自己的言行都會產生示範效果。正如父母一樣,學生是反應教師的鏡子。成功的教育是建築在日積月累的師生互動上,教育是靠教師對學生心性的啟迪,有效的協助學生社會化,承擔社會責任。
史學家享利‧亞當斯說:「教師的影響無窮無盡,永遠不知道這影響力遠至何處;給學生一點,他們就用其全生命去放大;教師本身便是給學生最好的生命禮物。」身繫品格教育成敗的重任,教師不要妄自菲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