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死的時候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死的時候

2007/9/30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3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有兩個大問題,一是「生」,一是「死」。人都是喜生惡死,其實不生那裡會死?因為有生才會有死。同樣的,因為死了才會再生,所以生死是自然的循環。

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是一般人總是談「死」色變。一個進步的國家,應該教育人民不要忌諱談死;只是講生,不去談死,一旦面臨死亡,才來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為何不在平時就好好面對生死問題呢?能把生死完全了解,其實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就如同早上起床就是生,晚上睡覺就是死,每天二十四小時不都要生死一次嗎?

或者,早上出門,過了不久又再回來,這不也像是生死來去一次嗎?人死如搬家,搬家是喬遷之喜,不足哀傷;人死如換衣服,破舊的衣服換一件新的,也是值得歡喜的事,那裡需要悲傷呢?假如人真能活到百歲,百歲的老人,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看不清、聽不到、走不動,難道就是幸福嗎?平時家裡的沙發舊了,換一套新的,汽車的引擎壞了,也要換個好的,為什麼身體不能換呢?所以人應該以平常心面對死亡。只是對於死時的一些問題,不能不有所了解: 一、親友不能留:當一個人世緣已了,要告別世間而去的時候,再好的親朋好友,不能代替你死,也不能留你不死。此時只有抱著悲傷的心情,結束這段相聚的因緣,因此人不必等到死後再來懷念,生時就要相互提攜、親愛,免得徒留遺憾。

二、財物帶不走:死亡的悲傷,何止告別親友,尤其自己一生努力賺取的錢財,一樣也不能隨身帶走。但其實也不盡然,生時如果能夠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人死離開世間,你的功德還是常留世間,何必一定要帶走呢?一個人一生享受前人的給予,死後能留一些財物、功德給後人使用,不也是正常的道理嗎?

三、身體當捨棄:人死的時候,不但身外財物不是自己的,就是身體也不是自己所有,這時只有黃土一坏,或者烈火一堆。但即使火化,也不是化為灰燼,人的生命是燒不了、埋不了,也死不了的;雖然身體帶不走,但是無形無狀的「心識」,還是會跟隨我們五趣六道輪迴。總之,人死後總有去處,就好像移民,就看是移民到那個國家而已,也許是天堂、淨土,或者人間、惡道,都有可能。

四、業報跟隨去:所謂「心識」,也就是我們生前所做的善惡業,他能跟隨我們投胎轉世,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像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每個階段的生命,就由業識來串連,也由業識來決定去處,或善或惡,或長或短,或苦或樂。所以《三世因果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為人的所作所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好壞,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創造自己的人生。只要我們多行善事,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轉載-《人間萬事》慈悲之戰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慈悲之戰

2007/9/29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01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時代幾乎都有戰爭的發生,戰爭是非常殘忍的,但有時戰爭也是非常慈悲的。我們從戰爭的影片裡,只看到飛機飛過,大炮掃射後,房屋倒塌,人民傷亡,難民四處逃亡,老弱婦孺哀號聲不斷,殘忍的畫面真是不忍卒睹。

當然,不可否認的,戰爭是殘忍的,在戰爭期中,燒殺搶劫,奸淫虜掠,不但民房被毀,很多古蹟也在無情的炮火摧殘下,蕩然無存。尤其那些殺紅了眼的武士,以殺人為樂,虐待無辜百姓,就是俘虜也是受著慘無人道的對待。從戰爭中,我們看到人性最殘暴的一面,曝露無遺。

但是,戰爭有時候也有慈悲感人的地方,試舉一論:

一、仁愛:我出生在國民黨北伐之時,成長於中日戰爭之際,逃亡於國共內戰之間;我一生雖然未曾參與過戰爭,卻親眼見過無數戰爭的場面。甚至童年時,我還經常在兩軍交戰後,以數死人為遊戲。在經歷過的戰爭裡,我看過多少的軍人,他們為了保護兒童、婦女,有的人甚至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因此,你能說戰士們只有獸性,而沒有人性嗎?

多年前,台灣的電視上演過一部美國影片,裡面的主角桑德斯班長和他的弟兄們,在炮火四射中,奮勇保護教堂、修女,全力搶救兒童,甚至把自己僅剩無幾的存糧分給兒童,把自己止渴的清水全部分給難民。這畫面令人想起古代的王師,他們是「吊民伐罪」,不會強殺無辜,這不就是表現仁愛的一面嗎?

二、護古:戰爭是殘酷的,戰火更是無情,兩軍對陣,眼中只有如何打敗對方,只要能夠取勝,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是,有的戰士們,雖然與前方的敵人殊死拚戰,但為了保護古蹟,諸如博物館、寺院、教堂等,他們不會亂開一槍,不會隨便掃射。我曾親眼見過一位軍官,為了保護一座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儘管戰況危急,他始終不肯撤退,誓死與之共存亡。

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得已非得發動戰爭不可,也應該儘量保存古蹟、古物。有的軍隊為了鬥狠洩恨,刻意摧毀古蹟,甚至放火燒城,讓生靈塗炭,讓人類的文化資產付之一炬,真是殘暴專橫至極。

三、慈悲:戰爭是殘忍的,但有時候戰爭是為了救民於水火之中,你能說不慈悲嗎?例如,某個村莊被敵人控制了,戰士們奮勇殺敵,奮不顧身解救村民。所以佛教的戒律雖然嚴戒殺生,但有時如果為了慈悲,也可以殺人來救人。例如釋迦牟尼佛殺一盜匪,解救了五百商人,就是一種大慈悲的表現。

四、任務:戰爭有時是為了「以戰止戰」,所謂「商湯伐紂」,軍人當然以完成任務為先。二次大戰時,美國在硫磺島上和日軍慘烈激戰,死傷一萬多名士兵打下這座孤島,只為了在上面插上一面美國國旗。或許有人認為,國旗不就是一塊布而已,值得付出那麼大的犧牲嗎?其實這塊布代表的是國家的榮耀,是國家的威信,所以軍人為了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軍人崇高偉大的情操。

總之,從戰爭中,我們看到兩極化的人性,有殘暴的一面,但也有慈悲的一面。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轉載-無事是貴人 文/聖嚴大師

無事是貴人
問:臨濟義玄禪師說:「無事是貴人。」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養尊處優的人是貴人,而是心中無事、心無罣礙的人是貴人?
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中有長短、好壞、多寡、善惡之分的是忙人。他們牽掛太多、計較太多;已經做了的好事記得牢牢的,若是壞事則想盡辦法掩飾辯護,做多做少都要跟別人比較,有成就即得意,不得志則失意。這些人心中有事,叫作有事的人。有的眾生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還要往下跳,一邊跳一邊喊救命,還一邊埋怨有火;忙著造業忙著受報,這也是有事的人。臨濟禪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有事的人是窮人,老是不滿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貪取。而沒有事的人心中經常很滿足、很自在;即使有錢也不會吝嗇驕傲,沒錢也不會自卑喪志,所以氣質高貴。

與人相處或獨處時,都不會讓人有是非或讓自己捲進是非的漩渦;他是個貴人,也是個自由的人。如果經常斤斤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不奉獻自己於他人,即使位高權重財多,也是個賤人。因此《六祖壇經》中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這是心淨,而不是懶人,他們還是很努力地在接引眾生、教化眾生。

---本文選自法鼓文化出版<<聖嚴說禪>>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人間萬事》出 入(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出 入(二)

2007/9/28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8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上文所談的「出入」,說明是非好壞、愛瞋認知等,常因各人立場不同,價值觀念相異而有出入,可見對問題的看法,如人之面孔,萬千人當中難得相同,難免有出入。

說起出入,再舉數例申述之:

一、時事判斷有出入:我們看到股票市場,每天都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判斷股票的漲跌。有的人觀察獨到,買對了績優股,大賺一筆;有的人判斷錯誤,所買的股票跌停,不但資金被套牢,甚至傾家蕩產,這都是由於判斷有出入。

在美國有不少時事觀察家,對於什麼人可以當選總統、什麼人應該出任什麼職務,都會一一點名,真是呼之欲出。中國北京政府之前召開人大和政協委員會議,也有一些人預測,什麼人可以接替什麼人、擔任什麼職務,各有異論;但不管怎麼議論,都有出入。甚至對於海峽兩岸統一問題,多少年來也有不少人提出各種建議,乃至有人預測什麼時候三通、或是什麼人會提出什麼看法、但因為判斷難免有出入,所以媒體的報導,新聞的分析,只能供做參考。

二、歷史事實有出入:有的人相信歷史,有的人不相信歷史;歷史的記載,與事實當然有出入。我們看法院的判決,都是當時的事情,還常常有誤判;寫歷史的人,都是時隔多年,時地變遷後寫的,怎麼會沒有出入呢?尤其在專制時代,歷史都掌控在執政者的手中,像春秋時代齊國的太史,兄弟三人都為記載史實而犧牲,所以歷史的事實能沒有出入嗎?像一九三七年的南京大屠殺,日本的教科書一再想改寫事實,這種出入,怎麼能寄望它公平、公正呢?

三、專業知識有出入:現在的氣象台,氣象報告人員都有專業知識,但預測天氣有時候也很難準確,甚至各個氣象觀測台所預測的地震震度,各有不同,難以一致,都有出入。生病的人到醫院檢查,如果同時到三家醫院檢查,結果也經常有出入。所以現在有名的醫院都實施會診,免得各科所見出入太大,貽笑外人。當然,我們從氣象和醫療來看,其他的股市、政治、軍事、經濟,大家所知、所論有所出入,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人事論斷有出入:我們見到多少人議論某人很好,但是在同一個時間裡,另外的地方也有人議論此人不好。我們也見到很多文章推崇某人很好,但是疵議他的文章也不少,所以人事的論斷難有公平,總有出入。歷史上,一般對關雲長的評價,總說他忠義正直,但近代也有人研究,說他器量狹小。同樣的,歷史上對武則天的評論,有人把她說的一無是處,但是也有歷史家推崇她精明能幹,很會用人。三國時代的曹操,有人說他是奸雄,但也有人讚美曹孟德在軍事、政治上,用人無一不精。

世間的各種評論,出入是難免的,不過吾人不能因為「出入」而受影響,對於世間還是要保持一顆公平、公正的心,最為重要。

轉載- 《人間萬事》出 入(一)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出 入(一)

2007/9/27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3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出入」,表示看法或想法與事實真相有差距,有差距就會有計較,有計較就會有紛爭。同一件事情,因立場不同,是非功過的看法就有出入。

世間為什麼說拳頭厲害,因為講理的人實事求是,不講理的人,憑著拳頭卻可以決定是非好壞。世間上的人都喜歡權力,因為權力可以改變是非、公理,權力可以維護「出入」的觀念,所以世間的公理在權力、拳頭、武器脅迫之下,就很難樹立了。

現在試談世間造成「出入」的問題所在:

一、是非好壞有出入:是非好壞本來有標準,但現在這個標準可能因為一些外在因素而扭曲。包括主觀的看法、邪見的看法、私情的看法等,都會讓是非好壞的認定走樣,與公道有出入。例如,甲乙二人,為了某件事對簿公堂,初審、二審、三審的結果都不同,可見公平的法律也有出入。

社會有一些獎項,包括諾貝爾獎、麥格塞塞獎、普立茲新聞獎等,都難有絕對的公平。因為夠資格、有實力得獎的人,或許他沒有申請,也沒有人推薦,就成為遺珠之憾;有的人善於宣傳,懂得討巧,請人幫忙介紹、推薦,你說這種獎公平嗎?中國偉大的文學著作,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難道他們都不及流亡法國的高行健嗎?或許你說時代不同,那麼魯迅、巴金、茅盾等,也不夠資格嗎?乃至近代的林海音、高陽、柏楊、余光中、白先勇、鍾肇政、黃春明、李銳等,他們又如何呢?甚至像兩蔣在台灣的功過,大家的看法沒有出入嗎?像二二八事件,一直站在某一方來論,有公平嗎?所以,凡一切事情的真相,是非之出入,皆難以論斷。

二、立場不同有出入:一個家庭的父母,爸爸好,媽媽好,站在兒女的立場,都有不同的看法。軍事專家,陸海空軍的立場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宗教界,即使同一個宗教的人士,對教派的興革,也有不同的看法。台灣的一條高速鐵路,因為立場不同,爭論幾十年,最後完成了,看法仍然分歧。所以台灣現在的民主,也只是四百萬、五百萬、六百萬選票之差而已,真有真知灼見的看法嗎?所以關於是非得失,唯有尊重別人的立場、看法,去除自我的執著,或許才能把出入拉近一些。

三、愛瞋認知有出入:人的習慣,自己所愛的都是好的,不愛的都是壞的。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那裡有標準呢?兒子要娶媳婦,全家族一致贊成某家女孩,這是異數;女公子要嫁人,全家族都看上某家少爺,也是異數。因為人各有所愛,各有所瞋,決定就有所出入。求其相同的理念,不讓出入、紛歧太大,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公理。只是這種公理,多麼難以獲得啊!

四、價值觀念有出入:人與人的看法出入最大的,恐怕就是價值觀念了。名利權位,人之所好也,但其中何者為重?也各有所不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他的人格尊嚴,不是五斗米所能取代的;唐朝道信禪師,唐太宗曾三次下詔命他上京,他辭不肯就。皇帝生氣,下令使者,再不應詔,就取其頭來。道信堅不應命,在他看來,取頭是小事,應命出山是大事,不為也!

世間上,有的人以「擁有」為價值,有的人以「空無」為價值,究竟價值的標準在那裡呢?

轉載- 《觀點》正視大學畢業生高失業問題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正視大學畢業生高失業問題

2007/9/28 | 作者: | 點閱次數:1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大學畢業生要投多少履歷表才能夠找到工作?據人力銀行調查,「前段班」大學要投五張履歷表可以找到工作,「後段班」大學卻要投五十張,甚者有人投出二百九十張,才能找到月薪不到二萬元的工作。此一調查並指出,百分之二十四的社會新鮮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顯示出大學畢業生求職已趨向「M型化」。

台灣有一百七十多所大專院校,每年大學畢業生十餘萬人,除了繼續升學和入伍者外,有六、七萬人在畢業後求職。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八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大學學歷以上失業總人數高達十一萬五千人,創此項調查以來新高,每四個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是高學歷者,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九五。

據主計處統計,去年全國平均失業率百分之三點九一;按照學歷區分,失業率最高的兩個族群是大學及大學以上、還有高中職,都是百分之四點三六。過去十年,高中職學歷的失業率,普遍高於大學及大學以上,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持續,十年來,兩個族群的失業率首度相等。但在今年八月,大學生的失業率超過高中職及專科學歷,顯示在就業市場中,大學以上的高學歷還不如高中職、專科受歡迎。

大學文憑愈來愈不值錢,主要因素固然是近年大學的設立過度膨脹,「製造」過多大學生所致;但從不同大學的畢業生失業率來看,更嚴重的是畢業生失業率呈現「M型化」,前段班的大學,學生一畢業就有數個工作等著;後段班的大學,卻是一畢業就要等著好幾個月才找到工作。

目前教育部已開始進行大學系所評鑑,其中一項重要評鑑指標就是各系所畢業生就業狀況。可預期此項指標評鑑結果必然是:公立前段班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高於後段班私立大學,同時,與就業相關的待遇、待業時間、雇主滿意度等各項指標,也會有類似的「M型化」結果。

對於公私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與就業率呈現「M型化」,教育部並沒有因應措施,可能只會以評鑑結果去淘汰後段班的大學科系為唯一對策,但這是否公平且合理,令人質疑;同時,能否真正解決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問題也有待評估。

後段班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並非他們所學非所用,也未必技不如人,而是企業主在用人時就有主觀的成見,只要看到非前段著名大學,就會直接將求職履歷表棄置一旁。

要改善「M型化」現象,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除了學校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外,企業主也要改變主觀成見,多給予這些學生機會,甚者主動和後段班學校進行產學合作,讓後段班學生有機會讓相關企業與廠商看到他們的表現。至於教育部也不要以畢業生就業率來斷定後段班大學的生死,而是要以更積極的產學合作方式,讓後段班大學有一條活路;大學生本身自應體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時代,就業情勢已不同於往昔,充實智能,調整觀念,以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才不致於讓接受高等教育的結果,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摒棄的人。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轉載-《觀點》選舉支票與設備閒置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選舉支票與設備閒置

2007/9/27 | 作者: | 點閱次數:2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立法院九十七年度總預算評估報告出爐,根據預算中心的查察,全台共有四十處公共設施完全閒置,總建造經費達九十五億餘元;另有四十處低度使用,總建造經費達二百二十億餘元。八十處俗稱「蚊子館」的公共設施,合計耗費三百十五億餘元,這些選舉支票開出來的結果成為台灣的另一項奇蹟。如今不只地方政府束手無策,中央政府也沒轍。

這些公共設施耗費甚鉅,例如八里污水處理廠蛋形消化槽就花費了四十三億元興建,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也花費二十五億元打造,完成之後閒置完全是因為規畫不當、開發計畫不周所致。不是地處偏遠就是與民眾生活脫節,不符民眾使用需求,有些地方政府雖意圖活化這些閒置的公共設施,卻必須花費更多經費,結果也泰半是事倍功半。

這些公共設施,大型的有污水處理廠、地下街、遠洋漁港;中型的有一般文化館、原住民文化館、客家文化館、體育館、度假中心;小型的則以停車場居多。以停車場為例,都會地區停車一位難求,但花費二億多的埔里鎮仁愛停車場,蓋一半後卻因自籌款不足而停擺;名間鄉也有一座花了近三億蓋起來的停車場成為蚊子館。

這些浪費大部分都是選舉支票惹出來的結果。地方政治人物為了討好選民,以爭取最多的經費作為政績,沒有事先規畫,全憑感覺爭取。地方政府站在有建設實績的立場,也多半認同,願意出資,甚至連袂向中央爭取建設補助經費,未事先預作周詳的計畫和評估。

中央政府的問題更嚴重,沒有一個審核的統籌機制,不同的公共設施由不同的部會審核,審核程序也沒有標準流程,以致未來的使用預估、效益如何全付之闕如。有時地方政治人物和中央官員同氣相求,一拍即合,案子上送就核准,幾乎形同沒有審查,其結果不問可知。

在各地蚊子館相繼出現之後,行政院還成立活化閒置公共設施專案,希望能「活化」這些閒置的空間,讓它們能充分再利用,但是花費更多錢之後,不見效果,這些公共空間依然是蚊子的家。以編列的七十二件為例,就要再多花費一百五十九億,幾乎是興建經費的一半,結果卻一樣,耗費人民血汗錢莫此為甚。

在行政院「活化」無力之後,似乎注定這些公共設施的命運就此荒廢,但是如果這些設施當初由民間來規畫經營,相信結果會完全不同。補救方式可以研究交給民間經營,或許能讓這些閒置空間起死回生。其實,當初會考慮興建這些設施就是有需求,只是設計不當等因素讓民眾無法使用,或沒有意願使用,只要稍稍花點心思,還是有改善的空間。

蚊子館凸顯相當多的問題,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民意代表,結合成一個浪費公帑的共生結構,如今在投下鉅資後又無法善後,總體說來是政府短視近利、討好妥協、施政無能的後果。立法院在總預算評估報告出爐後,無法懲處失職官員,而司法單位也不會對此進行查察,但民眾不能自認倒楣,把這些建設當作另一項台灣奇蹟,應採取行動,積極監督改善,別讓自己的血汗錢被白白丟到水裡。

轉載- 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文/聖嚴大師

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昇華,便為清淨心的完成。
成功或失敗,不可以有形或無形的名利權位勢力作衡量。你們看我與諸位將來誰先成佛?你們可能認為不是我的徒弟,一定是我先成佛,其實不一定。在馬拉松賽跑中,經常原本領先的人,過了一陣子卻落後,而原先落後的人又領先了,一前一後交錯不已。所以在修行時,不要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跑得快、修得好,不要介意誰先誰後,及時全力以赴才是最要緊。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人計較長短、高下、成敗,都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人的成功有他的條件、因素,不要用我們自己的條件、因素跟別人比,而是要增長自己成功的條件,促成自己成功的因素。為了要有更多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進步,這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我的一生,一向不存與別人比較高低大小的心,我走在人家後面時,不覺得丟臉,我走到人家前面時,不以為成功,人家趕過我的時候,我不需要覺得難堪。
天地之大,能夠讓我們開發的領域,太多太多了,需要我們奉獻智慧和願心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何必一定要在同一條窄路上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
但是,不比較並不是停頓,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來。如果你走的路是別人也能走的,這表示這條路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你走的路別人趕不上,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這種不比較的心態中,你的自我也就真正消融了。
生命之中,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痛苦煩惱,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愉快自在,那就要看我們的心,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有主觀的實力及客觀的條件,而不好好運用,那就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辜負了大好的因緣。
最後我要強調,我們既生為人,便是責任重大,尤其現代人所遭遇的困擾,比古人更多,對這個世間所應負的責任也更重大。
目前的世界,人口增多而土地並沒有增大,問題複雜而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過去高明,反而對這個世界的破壞更快、更大。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無我無私的悲願心,共同來成長自己、為他人奉獻,這個世界的未來才會改善。
如果人心不能扭轉,不能從貪得無厭、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轉變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悲心、願心,則世界的前途非常悲觀,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不只要提高警覺,更要大聲疾呼,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共同奉獻於這個世界,這也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動靜皆自在 》 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轉變業障為福報 文/聖嚴大師

轉變業障為福報
業障有兩層涵義:

1.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細分,便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更細分之則稱為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懺悔也能消除。
業障、報障及煩惱障,三類可歸結成一個項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報,任何一種障礙都起因於「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報,因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請問這是那一種果報?就我而言,我心甘情願地每天過這種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還債,還得越多,債主就越少,我越是歡喜。這種作法端視個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觀念來衡量,如果能應用佛法的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於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時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節約不浪費,又能將多餘的財物用來助人,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是自討苦吃,乃至會被譏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們抱持這種怕人譏毀,因之而不願修福的想法,就是一個愚蠢的窮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恆,才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富人。
記得有一位居士時常送菜給我們的道場,結果,廚房的執事者認為菜量反正夠多,就專門挑選細嫩的葉子,而將老葉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後,一聲不響地將老葉、菜梗通通撿起來準備包回家,於是我們的住眾就問:「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將這些菜都布施給我們了嗎?為什麼要將那些東西又帶回去呢?」他說:「你們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將葉子醃一醃就變成鹹菜,或者用來煮湯也是一道很好而營養的菜湯;菜梗或根的部分,將老皮削掉,用鹽巴漬一漬比什麼都好吃,如果你們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來供養你們。」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課。從此以後,我們的出家眾,再也不敢任意亂丟東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礙;心中有煩惱是業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時間來,老是有人有事阻撓你,也是障礙。這都是由於過去世造的業因,此生才產生種種的障礙,無論是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礙。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例如想參加精進佛七,結果老闆不准假,長官不簽字,或家人突然發生情況等。
這回有一位居士來參加佛七,結果到第三天便堅持要離開,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本想打完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讓我繼續下去。」「他是誰?」「是我的身體,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離開。」他的身體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體究竟是誰呢?是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堅定打完佛七,他的身體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

也有人在念佛時,心裡很煩,無法安心,越是無法安心,就越討厭念佛。問他:「為什麼?」推說「念頭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雖是不想什麼,念頭就是會自動跑出來。這種念頭是什麼?也是從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專心念佛,每一個念頭都在念佛,他的念頭,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萬一你在念佛時,只見業障重重而不見福報現前,又如何來消除業障呢?當然是至心懺悔。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懺悔的種類與方法 文/聖嚴大師

懺悔的種類與方法
在佛七期間的每天晚上,我們都要唱誦懺悔偈,邊拜邊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同時也勉勵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課之外,每天最少自動禮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懺除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消除無盡的障礙,得以順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為諸位開示「懺悔業障」。
「懺悔」一詞,在大小乘經律中,常常見到,也極受重視。因為懺悔的作用,就像我們每天都要洗臉及漱口一樣。由於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淨,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淨。原則上修到六根清淨位,才不致有心作惡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學佛大眾,必須每天懺悔,方能日新又新,日進又進。
「懺悔」本屬於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三寶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薩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至於犯了戒怎麼辦,就用懺悔的方法來糾正。
懺悔的功能有兩種:1.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2.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因為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懺悔,輕者經過懺悔,即還得清淨。
懺悔的方式也有兩類:1.事懺,又名作法懺。犯了戒罪,大者於僧團集會做「羯磨」時懺悔,中者對一人懺,小者自我責心懺。戒罪便用事懺。2.理懺,又名實相懺或無相懺。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懺,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眾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為苦難了。此名為消滅罪業。
懺悔又有兩類:1.違背戒律之罪,用「制教懺」,唯局限現世現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眾僧團使用。2.違背道業之罪,用「化教懺」,通用於道俗七眾,也通用於大小乘,並通用於三世十惡業道。
在我們中國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懺」或「制教懺」來分別以「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舉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懺」及「化教懺」,來懺除種種罪業。不過禪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懺」時,必須明心見性,親證本性無性,才達懺悔的目的。所以可有懺法儀軌,也可沒有一定的作法儀式。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是圓頓止觀的四種三昧之一,是用事懺為方法,以達成理懺的目的。禪宗的無相懺,便無儀軌了。至於「化教懺」,則為中國佛教僧俗七眾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均屬「化教懺」的一型。
「懺悔」這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印度梵文的懺摩(Ksama)及漢語的悔過,音義合譯而組成的新詞。它有悔罪滅罪、還得清淨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一九云:「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懺悔有無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說:「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又云:「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由此可知,懺悔法門也是佛法的總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門。
大乘各種修行懺法的儀軌,猶如密宗的壇城,要求莊嚴、供養、清淨、威儀整齊。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華嚴五祖宗密禪師的《圓覺經修證儀》,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懺儀》,以及當今流行的各種如前所舉的懺儀,均有設壇、請聖、供養、禮誦等的儀軌。
如何測知懺悔之後的功德成效,可舉兩例如下:
(一)《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云,如法懺悔之後,若得清淨,可能發生各種善相:「或有眾生得(身口意)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有人受了菩薩戒而犯十條重戒中的任何一條,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梵網經》的菩薩戒本),苦到(極誠懇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這兩種懺悔法,都比較困難,若沒有適當的環境,及充裕的時間,不容易獲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門,輕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見異相,才算滅罪,例如《觀無量壽經》云:「至心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也就是我們為何要提倡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門的原因了,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節的彌陀佛七期中,向諸位介紹懺悔法門的用意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飛 揚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飛 揚

2007/9/26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3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我們看到飛機翱翔在天空,我們看到船隻航行在海上,其實,人類也想要飛揚。所謂「飛揚」,人類應該如何才能飛揚呢?

一、意志飛揚:做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先立定自己的志願,讓志願如同有翅膀的鷗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飛揚,不會因為狂風暴雨而退縮。我們要讓意志飛揚,要以天下為己任,如早期中國空軍,壯志凌雲,尤其抗日期中,筧橋一役,高志航先生率領空軍健兒,殲滅敵機,為空軍在抗戰史上寫下可歌可泣的一頁。雖然後來在周家口一役,高志航先生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如他生前所說:「死一個高志航,中國會有無數個高志航!」他慷慨為國捐軀,意志飛揚,多麼令人尊敬。

二、精神飛揚:我們的精神要奮發,我們的心情要愉快,我們要樂意為人間貢獻,我們要歡喜為人間服務。有飛揚的精神,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隨緣服務奉獻,何等逍遙灑脫!有飛揚的精神,人生處處樂觀,時時積極奮發。如佛光人的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沒有飛揚的精神,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三、心情飛揚:人的心是善變的,常常因為外境變化,心情就受到影響而喜怒不定,就像天氣一樣「晴時多雲偶陣雨」。尤其,我們的心常常因為別人一句閒話,可能幾天吃不下飯;見到別人一個不如己意,可能幾晚都睡不好覺。人的見聞覺知,隨時都受外境所轉,而不能歡喜快樂;假如心情能歡喜飛揚,如陽光普照,如月光朗照,所謂「一朝風月,萬古晴空」,那是何等自在放曠的境界呢?

四、慈悲飛揚:人的煩惱很多,貪欲、瞋恨、邪見、我慢、執著,都容易飛揚,唯有慈悲心不容易生起。我們要發願,把歡喜布滿人間,把美好散播於宇宙,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遊諸國土,救苦救難;能夠如此慈悲飛揚,人生必然到處受人歡迎。

五、正氣飛揚:文天祥的「正氣歌」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浩然正氣,如山嶽之崇高,如海洋之深廣;就如同佛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人有了浩然正氣,如張自忠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深入敵軍,被敵人包圍,但他寧死不屈;後來雖然壯烈成仁,卻贏得在場全體日本軍閥的軍禮致敬,這就是正氣飛揚,這就是正氣充沛人間的價值。

六、道行飛揚:飛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狂妄粗魯。飛揚的人,要有道德,就如武功高強的俠客,摘花飛葉,彈指神功,他不需要跟敵人做種種纏鬥。一個人能用道氣服人,能用德行服人,則所謂飛揚,才有意義。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美感(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美感(二)

2007/9/25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2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上文說到「美感」,美有人工美,有自然美,兩者之美,各有不同。只要是美的事物,都會讓人喜愛,例如一幅繪畫,一件雕刻,讓人看得心神嚮往;一首悠揚的曲子,一篇雋永的詩文,都讓人回味再三,讓人陶醉在優美的旋律和意境之中。

以下再就「美感」,列舉六點:

一、登山望遠有美感:喜歡登山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攀上峰頂,極目望去,萬里晴空。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溪流,裊裊的炊煙,四周的美景盡入眼簾。尤其登高望遠,彷彿世界都在自己的腳下,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遺世獨立之感,真是令人流連忘返。

二、錦繡河川有美感: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特殊的自然美景,中國的「錦繡河山」更是舉世之冠。滔滔黃河之水天上來,長江運河的水域如少女的裙帶,翩然飛舞;太湖、洞庭湖的水面,銀波盪漾;九寨溝、黃龍的流水,清澈見底;三山五嶽、四大名山,甚至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更讓多少登山隊前仆後繼,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冒險攻頂。山水的迷人,不是一些足不出戶的人所能理解的,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良有以也。

三、萬鳥歸巢有美感:你看過天上的野雁排成人字形,集體飛過的場面嗎?你看過萬鳥歸巢,成群淩空而過的景象嗎?鳥獸和人類一樣,都是群居的動物,牠們有時候因氣候的關係而遷徙,有時為了孵育下一代而搬家。牠們很少離開團隊,大部分的時間都與團體同進同出。當萬鳥歸巢的那一刻,天空一下子被遮蔽,天地為之變色。看到萬鳥歸巢,讓人感到生命的寶貴,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訓誡。如果人鳥群獸,甚至萬物都能同體共生,那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四、群蝶飛舞有美感:我們看到雨後天晴,蜻蜓結伴在空中飛翔;我們看到春暖花開,滿山遍谷的蝴蝶在飛舞,姿態多麼的輕盈曼妙。台灣過去有「蝴蝶王國」之稱,除了高雄的黃蝶翠谷、彩蝶翠谷之外,中部的埔里小鎮更是蝴蝶棲地。遺憾的是,當地居民把蝴蝶做成標本,出售海外,名為爭取外匯,希望獲得國家給予獎勵。台灣過去靠著少棒揚名海外,以及女子足球隊、籃球隊為國爭光,尤其「飛躍的羚羊」紀政,更是台灣人的榮耀。有人批評台灣只靠女人與小孩來爭取光彩,甚至連小小蝴蝶也不放過,真是無比諷刺。

五、縱馬草原有美感:中國向有「南船北馬」的說法,南方交通工具大都靠行船,北方民族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草原,所以年輕的少男少女,往往十幾歲就能騎馬馳騁草原。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就是北方兒女的生活天地,他們縱馬的雄姿,也為草原大地平添美感。

六、海市蜃樓有美感:航行在大海上,或是行走在沙漠裡的旅人,經常會看見「海市蜃樓」的奇異景象。這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把遠處的景物折射或反射在空中或地面上所形成的現象。乍見如天堂,似仙境,又像世外桃源,美而雄偉。可惜因為虛幻不實,所以儘管景致再美,終究無法維持長久。不過,雖然美景不再,美感卻能常存心中,永不磨滅。

轉載-《觀點》孟岱爾的逆耳之言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孟岱爾的逆耳之言

2007/9/25 | 作者: | 點閱次數: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素有「歐元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上周六應逌天下雜誌逡之邀,在「為亞洲及台灣的經濟發展把脈」的國際經濟論壇中,與馬英九及蕭萬長進行對談,在思考台灣的未來利基時,他認為台灣要發展經濟,必須與中國作經濟的整合,可以先選擇某些領域,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關係。

他同時指出,要在大國旁邊生存,小國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否則談經濟發展,等於緣木求魚。

孟岱爾所談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關係,與蕭萬長所倡導的「兩岸自由貿易區」不同。蕭氏的自由貿易區是指全面開放兩岸的市場,形成一個大型的自由貿易區,而孟氏的自由貿易關係是選擇某些項目先作整合,俟整合有效再進一步形成自由貿易區。

電子工業是台灣的強項,電子業若能整理出上、中、下的垂直關係,建立兩岸分工的秩序,只要雙方的默契與雙方的獲利均能達成理想,自然就形成一個區塊的自由貿易關係。

如果從電子業逐漸擴散出去,生技業、醫療業、石化業等皆可步其後塵,及至整合至一階段,自然就會形構出蕭萬長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區」了。外國的專家學者看得很透徹,台灣缺少獨自發展經濟的本錢。

過去中國閉關自守,根本沒有貿易實力,我們的貿易對象鎖定美、日兩國。台灣的「經濟奇蹟」就是在那時對美、日的貿易關係製造出來的。但自中國崛起,目前它已被公認是「世界工廠」,也是潛在的「世界市場」,任何國家難與中國斬斷經貿關係,台灣自不例外。

台灣每年的出超,幾乎三分之二均賴中國的採購,即使如此,台灣迄今仍不願開放直航,仍禁止中國旅客來台觀光,不承認中國的學籍,甚至對中國來台的新娘也給予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台灣對政治的考慮高於一切,非但寧願犧牲經濟,甚至也寧願犧牲生存,這是外國人所最難了解之處。其實台灣在亞太地區具有一定的戰略地位。所謂戰略地位並不僅限於地緣關係,或軍事價值。我們的國力不弱,有獨特的優勢產業,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在全球貿易網中有良好的布局,不僅在亞太地區舉足輕重,即使放在全球格局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在安全上我們穩固如磐石,在經貿我們也可縱橫世界。

與中國交往,開放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真不知恐懼什麼。談主權,連美國都公開說我們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國家又怎樣?談國際地位,我們早就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了,又能怎樣?我們的經濟奇蹟不就是在退出聯合國後製造出來的嗎?

如果不能在政治上略採彈性策略,不肯展現如孟岱爾教授所說:「小國本就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性」,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在政治的阻擾下停滯不前。到最後,由於經濟實力的衰退,政治上的發言權必將日益萎縮。

寄望於兩黨總統候選人,當選之後積極推展兩岸經濟整合,為台灣開一條大路。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轉載-《人間萬事》美感(一)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美感(一)

2007/9/24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01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的天性都喜歡藝術,因為在藝術的世界裡,讓人有一種美感的享受。

文學家為了培養詩詞的美感,沉思醞釀;哲學家為了一句至理名言,廢寢忘食。音樂家創作的一首歌曲,就是一生的成就,其他如雕刻、繪畫等,都是以美感為人間增添燦爛光華。除此以外,人生還有些什麼美感呢?

一、天真童顏有美感:稚齡的兒童,天真爛漫,不但能贏得父母的歡喜,就是一些不熟識的老公公、老婆婆,也常常被兒童的童言童語逗得開懷大笑。兒童赤子純真,是家人歡笑的泉源,同時也能博得非親非故的外人欣賞,就是因為天真的童顏有美感也。

二、年輕女性有美感:在男女兩性當中,因為受到「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過去女人容易遭受歧視。但是女人天生比較柔弱纖細的特質,也容易受到較多的呵護。尤其一些年輕女性,飄逸的長髮,輕盈的動作、明亮的眼神,在在都散發出女人特有的嬌柔美感,總能令人油然生愛。

三、青山綠水有美感:大自然裡,一望無際的草原,或是蒼翠蓊鬱的森林,以及流水潺潺的青泉小溪;大自然的青山綠水,總是令人陶醉。甚至荒無人煙的沙漠,乃至白雪皚皚的山巔,都有自然的美感,因此自古人類都喜歡親近大自然。

四、百花怒放有美感:春天到了,百花怒放,不管是空谷裡的幽蘭,還是高山上的櫻花,甚至庭院裡的牡丹,或是花瓶裡的玫瑰,都能為天地增添美感。即使再怎麼簡陋的地方,只要百花盛開,所謂花紅柳綠、奼紫嫣紅,都是美不勝收。所以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當中,最美的要算是花朵了。

五、滿天星斗有美感:夜幕低垂,當大地一片靜寂的時候,天上繁星點點,滿天的星斗,猶如一粒粒的珍珠鑲在天空裡,閃閃發亮。此時夜涼如水,一個人靜靜地眺望蒼穹,感覺世界真是無比奇幻美妙。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滿天星斗的陪伴下,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回憶。

六、雨後彩虹有美感:夏天的一陣雷雨過後,天空出現一道彩虹,紅澄黃綠藍靛紫,七彩的光帶,像拱橋般高掛在天邊,彷彿溝通了人間和仙界,給人無限的遐想。彩虹的顏色柔和而美麗,但它不實在,很快就會隨著日光與水氣的變化而消失無蹤,讓人不由得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無常。

七、海邊夕照有美感:有的人喜歡到高山上看日出,但也有人歡喜到海邊看落日。夕陽西下,景色無限,有時候夕陽像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全身散發熱烈的光芒,迅速的沉入地平線;有時候,夕陽變身而為冶豔的少婦,滿身通紅,在海面上流連不捨地作最後的回顧。從夕陽的落日餘暉裡,讓人沉思生命的歸屬,讓人體會生命的美麗。

上述的美感,只是世間美好景物的萬分之一而已,更多的美感,有待自己留心觀察、體會。

轉載-《觀點》還中秋明月夜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還中秋明月夜

2007/9/24 | 作者: | 點閱次數:3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明天又是中秋,今年有四天的連假,使得今年中秋節格外受到重視。

但今年的中秋節突然引起對烤肉的討論,才讓人們知道去年中秋節當天午後,空氣中懸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晚上十一點達到最高,多數地區空氣達不良級,且要到隔天才慢慢恢復正常。

此外,木炭烤肉如燃燒不完全,會產生多環芳香烴、戴奧辛等致癌物質,也會排放巨量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也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我們支持對中秋節的烤肉進行勸說,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節日,烤著肉燻著煙,多麼殺風景,且對環境與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其實不只是烤肉,歷年來多少的名詩名詞不斷歌詠著中秋,給人浪漫繽紛情懷,但是現在中秋節完全走了樣,除變成烤肉節外,在許多地方也都出現令人憂心的質變。

首先,中秋吃月餅賞月是高雅美事,但是現在中秋月餅越做越奢華,五、六百元一個的月餅已經稀鬆平常,大家送禮也打腫臉充胖子,競相以贈送名貴月餅相炫,月餅竟然成為身分表徵,浪費且讓社會風氣虛浮。更重要的是越貴的月餅越精緻,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往往也越大,憑心而論,平價月餅經濟實惠,素月餅健康美味,我們真的需要吃五、六百元一個的月餅嗎?

其次,中秋節成了狂歡大會,除了烤肉外,各地都有聯歡晚會,唱歌跳舞不僅破壞了過節的優美氣氛,而且戶外卡拉OK更是擾人,噪音穿耳,連嫦娥都會被嚇得退避三舍。

第三,中秋節本是月圓人團圓,一家人溫馨團聚賞月的美好夜晚,但是現在的中秋節只見處處人滿為患,青少年呼朋引伴出外狂歡,中秋節團圓的美好意義蕩然無存。據統計,國外出事率最高的節日是耶誕節,台灣是中秋節,年輕人血氣方剛,成群結隊最是可慮,常在人滿為患處擦槍走火。孩子們在外狂歡,家長們在家揪著一顆心。

時代在改變,中秋節全家團圓、熱鬧又溫馨的氣氛越來越淡,很多四、五、六年級生的童年,都是無比快樂地歡度這個節日,現在雖然溫馨被狂歡取代、團圓被外出取代、賞月被烤肉取代,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在中秋節一定要烤肉、送貴重月餅、參加聯歡晚會,與好友狂歡出遊嗎?

明天中秋節,每個人應該都安排好了節目,何妨陪陪老爸、抱抱老媽,一家人吃著素月餅溫馨賞月,想著蘇東坡的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圓人團圓」,在這秋高氣爽的天氣裡,與家人團圓話家常,何須大魚大肉才能聊表心意;何須烤肉把環境搞的烏煙瘴氣。來個冷笑話,嫦娥也許是看到現在的中秋變了調,寧願在月球過節,不想回來呢!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征服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征服

2007/9/23 | 作者:◎星雲大師/文 | 點閱次數:64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地球上很多的英雄好漢,都想征服別人的國家,征服別人的土地,征服別人的財富。其實,這不算是英雄好漢,因為這種征服,必定會引發戰爭,死傷人命,結果只是為了滿足少數人的野心。真正的征服,應該是:

一、要有征服海洋的決心:西方的哥倫布,中國的三寶太監鄭和,他們都有征服海洋的雄心;因為他們征服了海洋,因此讓世界的國家提早往來,相互了解。尤其征服海洋,從海洋的通商獲取財富,乃至宣誓國威,讓國家聲名遠播,都有巨大的貢獻。

二、要有征服天空的意志:一百年前,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只希望把人類的視野提高一些,誰知道一百年以後,七四七的飛機,能飛行到三、四萬英呎以上的天空,而且東西方往來,朝發夕至。甚至現在人類更登上月球,當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那一刻,如他所說:「雖然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由此人類征服太空、火星,未來到達木星,就不再只是夢想而已了。

三、要有征服山嶽的精神:世界上,不少的登山高手,探險名家,他們征服山嶽的成就,比起那些征服海洋、天空的志士,一點也不遜色。他們立志征服山嶽,為了登上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多少人犧牲生命,但是前仆後繼,仍然勇敢的向上攀爬,終於登上世界最高峰。這許多人,比起那些征服別人國家、土地、財產的人,他們的志節是高尚多了。

四、要有征服放逸的勇氣:人類立志向上,如逆水行舟;人類放逸懈怠,如江河日下。如孔老夫子說「吾未見有好德如好色者」;如佛陀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可見惡習不能縱,放逸不能容;人要征服放逸,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才能振奮自己,勇往聖賢之道前進。

五、要有征服無知的覺醒: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無知;無知的人,比土木石塊都不如。土木石塊偶爾還能有用,無知的人,只會壞事,不能成事,所以不能征服無知,不能自我覺醒,不能成人也。

六、要有征服自私的力量: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私;因為自私而造成執著、無明、迷失。人類能降服自私,雖不能做到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只要能「公而忘私」,就已經算是真有力量的人了。所以,人類雖然都是自私的,因為自私,造成人間的傷害,人間的破壞,人間的損失;能夠以佛心來降服私心,所謂「以佛心為己心,以聖人之志為己志」,人類能有征服自私的決心,何愁人性不能提昇呢?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轉載-《人間萬事》和而不流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和而不流

2007/9/22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5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教的初果阿羅漢,又名為「預流果」、「逆流果」、「入流果」,意思是說,修行到某一個階段「預入聖人之流」,或是「逆生死之流而順聖道之流」,或者是「和合聖人之流,不合世俗之流」。所以,做人應該有「和而不流」的觀念。

什麼是「和而不流」呢?例如:

一、加入政黨,就不必再屬某某派系:現在世界上的國家,都有很多的政黨,甚至在同一個政黨裡,又有很多的派系不同。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眼耳鼻舌身互相不合流。在一個國家,不管執政黨也好,在野黨也好,如果黨內一直為派系搞紛爭,這對國家或是政黨而言,都非福氣。所以,任何國家的任何黨派,所有黨員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彼此要和衷共濟,這是第一重要的「和而不流」。

二、參加工商團體,就不必太分人我:社會上,工人要努力「增產報國」,商人要確保「貨暢其流」,農夫要不斷「改良品種」;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份子,不管士農工商,在國家的大團體裡,都應該為國為民,各司其職,彼此分工合作。就像在學校執教的老師,術有分科,業有專精;又如醫院裡的醫生,雖然分有內科、外科、眼耳鼻喉科、腸胃科等,但有時也需要會診,這就是和而不流。

三、作佛教信徒,不是某人某寺之徒:人要有宗教信仰,信仰佛教者,應該要「依法不依人」,大家都是信仰同一個教主釋迦牟尼佛,都是信仰同樣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大家都是三寶佛弟子,不該再作某寺之徒、某人之徒。所以,佛教徒彼此應該要和諧、和好、和合,大家可以共同修學、共同研究、共同入道,但是對世間上的人我是非,應該和而不流。

四、同心救國救民,何必分某行某業: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經濟家等,只要發心為國為民,在國家的旗幟之下,愛國不落人後,救人不遑退讓,大家只要各盡其力,各盡其能就好,彼此不要計較你貢獻多少,我付出多少。就像溪湖支流,流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不論參加黨派也好,從事職業也好,信仰宗教也好,盡管身分有再多的不同,在救國救民的前提之下,應該和而不流。

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和而不流」就是我和國家只有一個,應該和而不再分裂;我的信仰也只有一個,應該和而不再分歧;我的家族,也是一脈相承,都應該和而不再分流。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轉載-本來無一物 文/聖嚴大師

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時常被人引用,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凡是讀過《六祖壇經》或聽過禪宗故事的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愚癡的煩惱和菩提的智慧是相對的,生死的痛苦和覺悟的涅槃 是相對的。心中有執著就沒有真正開悟。不要認為有像鏡子一般的自性,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平常人雖然沒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心胸,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該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蕩蕩,白天不緊張,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嗎?
---本文選自法鼓文化出版<<聖嚴說禪>>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崛 起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崛 起

2007/9/21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9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最近大陸發行一套大型電視紀錄片,名稱叫「大國崛起」,主要是探討十五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背景。

從十五世紀以後,世界的發展由陸地轉移到海上,誰控制了海洋,就等於掌握了發展的優勢。最先有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勢力;繼而有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相繼崛起。現在二十一世紀,輪到中國崛起—誰有實力,誰就能崛起。

國家如此,人物也是一樣。在西方,早期亞歷山大帝的崛起、阿育王的崛起、拿破崙的崛起;乃至中國齊桓公、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孫中山等人的崛起,尤其現在中國多少英雄人物跟著一起崛起。其實,也不一定國家和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能崛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崛起,試論如下:

一、德行的崛起:中國的唐堯虞舜,在群雄之中崛起,就是由於他們孝順仁慈的德行孚眾望,因此被大家推為共主。孔孟老莊,與世無爭,以仁愛訓育天下,德行卓絕,因此在賢聖之中崛起。日本的宮本武藏,原為地方上的惡霸流氓,後來在澤安禪師的教育之下,發揮劍客的德行,終於成為一代劍聖。

佛教裡多少大師,如東晉的慧遠大師,足不出廬山,而能影響當朝的君主;道安大師在當代名士習鑿齒之前,賦對「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他對德行的自豪,良有以也。

二、精神的崛起:一個人成功立業,必須要有自立的精神、奮鬥的精神、犧牲的精神、服務的精神。岳武穆有「精忠報國」的精神,他當然可以崛起;梁啟超的文章有「匡時救世」的精神,他當然能在學術界崛起。班超有「投筆從戎」的精神,張騫有「橫度西域」的勇氣,他們當然可以崛起。鄧小平在中共的政治裡,三起三落;他為國為民奮勇不懈的精神,當然能夠崛起。如果遭遇一次失敗,精神就萎靡不振,消極頹唐,又怎麼能夠崛起呢?

三、思想的崛起:西方的思想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他們的學說能夠影響當代,就是因為他們思想開明、奔放,自然會崛起。中國的諸子百家,也是因為思想和見解與眾不同,開創了人間的新知,所以引領世界的文明進程。孫中山以三民主義救中國;鄧小平開放沿海的經濟特區,致使中國的經濟成長。未來我們希望東西方能多出幾位思想大師,如同釋迦牟尼佛、耶穌等,造福人間,達成世界和平的理想。

四、事業的崛起:世界上多少人創造出偉大的事業,如商業、經濟、探險、教育、學術、政治、科技、醫療等等,由於事業的崛起,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祉。因為人類有崛起,才有進步;人生有崛起,才有希望。

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吾人不必在乎出身貴賤,只要自己有崛起的德行、精神、思想和事業,即使被人看輕、看扁,也不必計較,只要自己在慈悲、志節、責任裡面崛起,都會有前途。我們看台港的李家誠、王永慶、張忠謀、林百里、郭台銘等人的崛起,不就帶來全民的福利嗎?

轉載- 《觀點》積極充實並提升資訊國力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積極充實並提升資訊國力

2007/9/21 | 作者: | 點閱次數:19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據國際電信聯盟公布的數位機會指數,台灣居全球第七名,更重要的是數位機會分配日趨公平。經建會進一步說明,台灣資訊國力的提升,除是資訊通信科技硬體製造王國,在政府加速推動電子化及生活網路化下,人民接觸資訊的機會也愈來愈容易。

對於台灣能在數位機會上為亞太地區第四名,值得可喜,也顯示出台灣被譽為「資訊王國」並非徒具虛名而已。但是,若進一步分析該調查背後的意義,則仍有幾個層面需要省思:

首先,該排名的依據是以家用電腦、上網、行動電話及有線電視頻道等硬體設備為主,這能否直接等同是「資訊國力」則有待商榷。台灣由於地小人稠,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及有線電視頻道之多,堪稱世界第一。然而,民眾輕易從有線電視中收看的節目是否為有用的資訊,則令人存疑。這些電視節目能否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增進民眾的知識,也為眾人所關切。

在網路普及率及行動電話數的排名上,台灣雖在全球排行十名之內,但是,究竟國人在上網玩遊戲,用行動電話聊天之外,到底對於這些資訊產品的使用狀況為何,仍待進一步解析,而不是單純只以硬體設備數的排名就等同資訊國力的排名。

此項數位機會指數排名,係以平均值及普及率來換算。以家用電腦普及率百分之六十六來看,仍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家庭未能擁有電腦,代表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顯示出台灣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中低收入家庭無法擁有電腦,並且在此差距下直接減損這些家庭未來的資訊力競爭,這對台灣整體資訊國力的影響也不可輕忽。

資訊國力不只是數位機會指數的一項指標,尚包括網路整備度指數、電子化整備度指數及資訊化社會指標。這三項指標主要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網路基礎建設、法規和市場環境是否完備,個人、企業和政府在電子化準備與應用的深度與程度上是否有所進展,及是否適合或足以吸引跨國企業進駐與投資的參考依據;同時也用以衡量資訊基礎建設、應用情形與社會文化等環境,是否足以發展成資訊化社會。

就這些指標來評定台灣資訊國力,其後續的方向是要鼓勵國內資通訊服務業者的投資與服務創新意願,強化整體通訊安全與交易基礎環境,並提升各界的資訊準備與應用程度,都是我國政府與業者刻不容緩的課題。

更為重要的是,要深化網際網路的深度與內涵,透過網際網路的文化傳遞,來強化並提升各項資訊國力,而非只在表面資訊硬體指標上領先而已,這樣的資訊國力排名領先,才有益於台灣在虛擬世界競爭力的提升及地位的領先,讓資訊國力立於不敗之地。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策 畫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策 畫

2007/9/20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1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在舉世之間,無論做什麼事,都講究「策畫」。兩國戰爭要策畫,兩國外交也要策畫,兩國經貿往來還是要策畫。就是一個國家之內,內政需要策畫,交通、稅收、建築、教育等,都要策畫。甚至還分一年的策畫、一月的策畫、一日的策畫,乃至一件事、一個活動,都要策畫。策畫已經成為現代人從事任何事的第一要件,「策畫」的意義為何?試舉如下:

一、以少勝多:策畫當中,最講究的就是謀略,例如兩軍對陣,勝敗未分,講究策略的一方,有的以多取勝,有的以智取勝,有的以理取勝,但也有「以少勝多」的例子。綜觀古今歷史上的戰爭,以少勝多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名的淝水之戰、赤壁之戰,都是「寡眾懸殊」,但是少數的一方卻能「以少勝多」,因而名垂千古。

二、以攻為守:兩軍嚴陣以待,進攻的一方未必勝利,防守的一邊未必失敗。不應該進攻的時候進攻,浪費軍力,所以善於戰略者,有時「以攻為守」。表面上佯裝進攻,實際上鞏固守備,只是做個樣子嚇嚇敵人,以求相安,這是統帥大軍的能將所常用的策略。

三、以捨為得:軍事家,以進攻取得勝利,從事慈善事業的人則反其道而行,「以捨為得」這是慈善家的人生觀。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美國未必能取得勝利,因為「以戰止戰」,終不能止。假如美國以慈濟阿富汗、伊拉克為主,就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又像武訓先生「行乞興學」,提倡讓窮苦人受教育。乃至像阿育王以「仁政治天下」,本著慈悲之心為民謀福;懂得以愛必然能贏得愛,以捨必然能擁有更多。所以,「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這也不失為人生戰場上的最高謀略策畫。

四、以一收萬:我們看,一些鄉村的老農、老圃,一棵桃樹,一株李樹,種子播下去,等到桃李長大,滿樹的果實纍纍,數百千粒,何止收成千萬倍。所以佛陀曾舉例說明,布施的功德如尼拘陀樹,一棵高十幾公尺,樹葉茂盛達四五里路之遠的尼拘陀樹,每年所結的果實有數萬斛之多,但是它是由當初一粒小小的尼拘陀樹種子所結出。所以,布施可以以一收十,以一收萬;以一可以收千千萬萬,正如中國人所說的「一本萬利」,由此也可以得到證明。

講到「策畫」,歷史上有名的「三十六計」,有「遠交近攻」,有「欲擒故縱」,有「圍魏救趙」,有「李代桃僵」,有「拋磚引玉」,有「趁火打劫」,有「以逸待勞」,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無所不用其極。吾人想策畫自己的前途,甚至有心為國為民謀福,有意義而出自善心、慈心的策畫、謀略,也未嘗不好。

轉載- 《觀點》國際事務應謹慎從事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國際事務應謹慎從事

2007/9/20 | 作者: | 點閱次數:23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聯合國大會近日將處理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案,預期如同往年一樣,這項提案不予討論就被封殺。但是政府今年不甘就此草草落幕,將加大動作。政府表示,學者建議若聯大否決台灣入聯案,便規畫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這項訴訟能否成案不問可知,但如此做法很可能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風險。

政府為了在總統大選推動入聯公投,可說是火力四射,不僅在國際間大作廣告,陳總統還親赴中美洲峰會強力推銷;在國內更要求各級政府配合宣傳。此舉引來中國的強烈不滿,美國也嚴詞警告。然而,對民進黨及政府而言,中國和國際間的反應愈激烈愈好,一則塑造被打壓的悲情,二則宣示民進黨為打開國際能見度而努力,三則鼓舞台獨基本教義派支持者。

但如此作為付出的代價豈止「慘重」兩字所能形容。首先,兩岸關係不僅沒有舒緩的餘地,還會步入險境;其次,台美關係陷入空前低潮,美官員公開警告、布希在公開場合不給好臉色,我官員過境禮遇大打折扣;接著,花下大把銀子,尤其對中美洲友邦,但這些經援如肉包子打狗,連一點回聲也沒有。

今年的入聯申請案遭到封殺是必然的結果,與往年不同的是,中國可能提前出手,聯大一開議就施壓處理掉,而美國也將異於往常不表態的方式。美國務院官員日前公開說明台灣並非國家就已經很明確了,甚至還說中華民國也不是國家。這些說詞為台灣未來地位所埋下的伏筆,政府必須認真思慮。

然而,民進黨及政府似乎看不到這些已付出和即將付出的代價,還認為入聯案引爆爭論的範圍愈大愈好,國際間只要多一分鐘辯論對我方就是加分。請問國際事務的處理怎可如此莽撞,國際事務的眼光更不能這麼淺短。

行政院發言人謝志偉說,「台灣已經忍耐過久了,不能再默默受害,這次一定要到處點火。從體制內外全面開戰。」但是這樣的點火有效嗎?是不是會被國際間視為跳梁小丑、還是麻煩製造者?入聯案被封殺送國際法庭是否被受理?而控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濫權又能否成案?這些問題都必須進一步考慮,不是點完火就算了。從國際現行的相關法條看來,這些問題對我方而言都是負面的。

以訴諸國際法庭裁決為例,學者認為,國際法庭裁量的對象必須是國家,原告必須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我方若遞案,成案的可能微乎其微,而且有被國際法庭認定非國家的風險。這項裁量可能成為未來我方在國際空間的重要判例和依據,學者認為「以後就不用玩了,這絕對是險招。」

「弱國無外交」是國際間的常態,但是小國靠智慧一樣可以在國際間闖出一片天,重要的是不能暴虎馮河到處惹麻煩,而是要能夠激起國際的認可與同情,為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能夠使用的手段太多了。民進黨政府為了入聯公投的勝選考量,讓國家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並不值得。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歧 視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歧 視

2007/9/19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7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活著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就是要活得有尊嚴!如果遭人歧視,活得一點尊嚴也沒有,那麼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偏偏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各種歧視的問題存在,例如:

一、種族歧視:世界上,由於氣候、地理等生長環境的不同,各地區出現不同的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經常相互歧視,尤其德國的日耳曼民族說,他們一個人勝過其他種族的數十人。其他如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等,都有一些種族的優越感,所以形成世界上的種族歧視。其實,如果全世界的民族,都能像孫文先生提倡的「五族共和」,都來實現「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理想,那將是何等美好的世界呢?

二、宗教歧視: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但有些人對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士,不屑往來,所以造成宗教之間不能相互尊重,甚至相互歧視。宗教與宗教之間都不能和平相處,其他不同的政黨、不同的職業之間,又怎能不互相歧視呢?

三、職業歧視:世間的職業有士農工商,有的人坐辦公室,可以舒服地吹冷氣,一些勞動階層則要靠勞力賺取金錢。但假如世界上沒有人做體力勞動,無人生產,就如沒有人煮飯,我怎麼能活下去呢?所以大企業家不可以看不起小店經營,有店面的商人也不應看不起擺地攤的小販。世界上除了偷、搶等不正當外,其他的職業都很神聖,都不容被歧視,因為正當的工作,都很偉大。

四、性別歧視:自古以來,男尊女卑,致使千百年來一些有智慧的婦女,受屈受辱。其實男女的差別只在性別的不同,至於他們的能力、智慧,乃至對人類的貢獻,男女都不該有所歧視,有所分別。

五、貧窮歧視:現代人「笑貧不笑娼」,貧窮都被人恥笑、賤視。貧窮並不是什麼罪惡,假如富有的人為非作歹、興風作浪,大斗進、小斗出,那才是卑賤。貧窮卻有德的高士,歷代很多,所以貧窮不該被歧視。

六、階級歧視:印度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國家,四姓之中的首陀羅被歸為「賤民」,一直被社會拋棄在黑暗的角落裡。該國政治的領導人,是沒有能力聞問?還是不想聞問?自古中國的聖德明君,不知看法如何?

總上所說以外,還有很多的歧視,例如對殘障者的歧視,對低能者的歧視,對弱智者的歧視,對年邁者的歧視等。歧視別人,難道自己的地位就能提高了嗎?「歧視」是一種非常落伍的觀念,所謂「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為堯舜。人窮志不窮,人人都應有尊嚴地活著,都不容被歧視。

轉載-《觀點》台灣的兩幅地圖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台灣的兩幅地圖

2007/9/19 | 作者: | 點閱次數:5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代表卜睿哲(現任美東北亞政策中心主任)及布魯金斯研究院副院長裴寇爾,共同發表以「讓台灣政治回歸中道」為題的短文,主張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訴諸中間選民,政策應強調溫和漸進,協調合作與和平共存。

他們認為,此次選舉應彰顯台灣的民主體制是一股穩定的力量,政治體制回歸中道以後,即可開創政治改革的契機,矯正當前的弊病,鞏固台灣的民主。大哉斯言!這兩位對台灣前途抱持樂觀的學者,直言這次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屬於在黨內的溫和派,因此推論極端派不受歡迎,務實派的領袖將是台灣民眾投票意願的主流。

他們的觀察相當深入而精闢,但也有未盡之處,值得討論。

(一)卜、裴二氏所看到的台灣民主及新聞媒體自由,是一幅正面的地圖。但台灣政治民主與媒體自由的內在矛盾,都是卜、裴二氏未及之處。

首先談民主:台灣的民主,不論是公平的選舉、司法的獨立、行政與立法的制衡等,均未受到外力的干攬,可以說是絕對的民主;至於媒體的自由,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政治的介入,媒體可以充分發言,毫無顧忌。問題是,還有另一幅地圖:台灣的民主,存在著制度上的缺點,根據憲法,我們既不是總統制,也不是內閣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行政院長依憲法向立院負責,但任免卻操之於總統一人之手。

這一矛盾而有衝突的設計,如果一黨獨大,則政策的主導便落在政黨的中常會上,而總統再兼任黨主席,極可能形成獨裁專斷的政權;如果國會中朝小野大,則形成相互毀滅的局面,政策難以推動,結果一事無成。黨同伐異的形勢一旦成形,媒體的理性,務實路線便求之而不可得。

台灣媒體雖全為私營,政黨均告退出,但私營媒體無不各有私淑之政黨,因而輿論偏離正軌,新聞不乏捏造,閱聽大眾得不到正確資訊,得不到公正評論,於是各取所需,不忌偏激。在此媒體生態下,又何能培養出中道的選民?

(二)台灣對中國的認識,也隨著政黨與媒體的對立一分為二。親中者則對中國之經濟發展讚美有加,對其擴充軍備,竊竊自喜,對其腐敗貪瀆,則不多著墨;反中者,則將中國妖魔化:台商被坑、中國黑心產品遍銷世界,共黨專制獨裁、新聞毫無自由、貪官污吏橫行等,無一是處。

中國的真實面既已模糊,則中國議題成為台灣選舉兩極化之內在動力。此議題不僅導致族群對立,也讓南、北歧見與都市、農村之間認知上的差異。

(三)政治的兩極化,也分布在台灣住民的年齡光譜上。中年以上的外省族群與閩南族群,其意識型態較為強烈,認同感確有歧異;而年輕世代,溫和而務實,他們沒有黨派的包袱,也沒有省籍的意識,期待新世代的成長,台灣才能真正的回歸中道。

台灣的政治面貌,存在著兩幅地圖,外人難窺其全貌,談希望,希望無窮;談困局,困局難以掙脫。套句「雙城記」的開場白:「這是一個兩極化的時代,也是一個講中道的時代」,兩幅地圖,何者真實,端賴台灣人民發揮高度的智慧去作正確的選擇。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轉載-《人間萬事》雙 贏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雙 贏

2007/9/18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8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人,大多希望「我勝你敗」,不喜歡「雙贏」。例如運動場上,不管籃球比賽、足球比賽,還是棒球比賽等,最後如果打成平手,都要延長加賽,一決輸贏。

任何比賽,都是贏的人歡喜,敗的人氣餒;如果大家雙贏,不是一團和氣嗎?如何才能達成「雙贏」呢?

一、互惠就能雙贏:世界所以有紛爭,就是因為「你有我無」、「你多我少」、「你樂我苦」,就如企業剝削勞工,地主剝削農民,一方得利,一方吃虧,難以公平,所以必有一場戰爭較量

;如能互惠,就不致發生不平之鳴。

二、共有就能雙贏:在這個世界上,天地萬物應該共生共存,共榮共有。假如我擁有全世界的土地,誰來耕種呢?假如我擁有全世界的銀行存款,誰來使用呢

?所以「共有」的思想才能使國家社會安定。所以現在富強的大國,也知道要濟助貧弱小國,否則小國也會造反。

三、妥協就能雙贏:社會上,一般人和人相處,通常太過計較、太過認真、不肯妥協,即使親如兄弟,也會兄弟鬩牆,親如婆媳,也會婆媳相爭。假如彼此互相妥協,像跳探戈一樣,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甚至像過去有一個在朝為官的父親,回信給他與人打官司的兒子說:「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能夠互相妥協,才能雙贏。

四、共識就能雙贏: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由於執政者與人民沒有共識;一個團體不能和諧,也因為團體分子發生紛爭、缺乏共識。由於各自爭強好勝、沒有共識,就會有糾紛,就會衰落,最後只有同歸於盡。一個國家的政黨,同黨同派的就稱為「同志」;現在的黨派,則因為缺乏共識,經常紛爭不已,殊為可惜。

五、禮讓就能雙贏:在佛教經典裡有一則趣談。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父親叫兒子上街買菜。兒子出門許久不見回家,眼看用餐時間已過,父親於是親自上街找兒子。在一座橋上,看到兒子和另外一個人,正在橋上僵持,互不相讓。父親問明原因後,說:「兒子,家裡的客人正等著吃飯,你先把菜送回家,這裡讓我來和他對,看誰怕誰

!」其實,互不相讓只有兩方受害

;相互禮讓,才能雙贏。

六、和平就能雙贏:現在舉世都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但是,一些國家的領導人,有的要使國土擴大,有的人想要國力增強,有的要振興經濟,有的要以文化侵略,致使世界不能和平。和平,須要有「平等」的觀念,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要互相尊重、包容、慈悲、平等;有這樣的精神,才有和平的希望,才能真正的雙贏。

轉載- 《人間萬事》耐煩(一)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耐煩(一)

2007/9/16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8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先要看他有沒有耐力?他耐得住苦嗎?耐得住餓嗎?耐得住忙嗎?耐得住罵嗎?耐得住冤枉嗎?耐得住委屈嗎?「耐得住」之外,尤其「耐煩」是一個人應備有的重要性格!不能耐煩的人,做這件事想著那件事,做那件事又想著其他另外的事;在這個地方想到另外的地方,到了那個地方又覺得不習慣。

不能耐煩是性格上的缺點,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必會大打折扣,所以人應該養成煩煩的性格。人生有那些事需要耐煩的呢?

一、等人要耐煩:和人約會,有的人常常不守時,對這種人你還是要耐煩的等候。甚至有時候對方乘飛機,飛機遲到一、二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你能不耐煩等候嗎?其實,等人是藝術,被人等候是罪過;學習耐煩等人,也是做人的藝術和修養。

二、交友要耐煩:我們交朋友,不能經常讓朋友聽我們使喚,我們也要為朋友付出一些服務,尤其朋友必定也有他的性格。如果我沒有耐煩的習慣,在朋友之前,一直顯得煩躁、不滿,怎麼能交到好朋友呢?

三、聽話要耐煩:聽老師上課,不管你有沒有興趣,為了分數,不得不耐煩。聽名人講演,有時候也有一些冷門的講題,不一定都能聽得很有興致,但為了禮貌,也要有始有終的聽下去。尤其聽老人的嘮叨,朋友的善意勸誡,家人的叮嚀,都要耐煩;你不耐煩聽,怎麼能獲得別人的諒解呢?

四、處眾要耐煩:在大眾中,團體行動經常要排班,你等我,我等你,必須要耐煩;你體諒我,我體諒你,也要耐煩。所以,在大眾團體裡生活,快慢要有序,尤其要有合群的性格,這個人的個性很急躁,那個人的性情很緩慢,我都必須耐煩。你不耐煩,就不能處眾;不能處眾,如何立身社會呢

五、學習要耐煩:人非生而知之,一切都要學而後才能知之。學徒學習一項手藝,需要幾年的時間;不耐煩,怎麼學得會?學習語言,不管英語、日語等,幾年的時間可能都學不好,我怎能不耐煩呢?世間上的學問之多,之複雜,都要靠我們的耐煩一一去研究,深入才能成其淵博的知識,這都要靠耐煩的性格才能有所成。

六、成熟要耐煩:田裡的稻麥,不成熟不能收割,你要耐煩的等他成熟。桃李水果,要等他成熟,才能採摘;不成熟,生澀難吃,採收了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要成熟,道德修養,知識見解,禮貌習慣,進退威儀,都要耐煩的養成。世間上的人,有的人少年老成,表示他成熟;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火爆性格,沒有做人的修養,都是因為不能耐煩的關係。

關於耐煩,還需要有多種的修養,我們留待下文再繼續談。

轉載- 《觀點》品格教育的兩大支柱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品格教育的兩大支柱

2007/9/18 | 作者: | 點閱次數:6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推行品格教育以培養具有高尚品格,能適合二十一世紀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品格教育施行固為全民的責任;但若論其效用的巨大與影響之深刻久遠,一是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一是以教師為骨幹的學校。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學校生活有結束,家庭生活伴隨終生。

教育學者班杜拉的社會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最初的學習環境,若失去培養品格的先機,沒能在剛開始時家庭成為教養孩子的溫床,很可能就剝奪了往後孩子養成良好品格的機會,造成他們無法彌補的損失;要重新建構為社會所期待的好品格,就必須支付更多的時間,花費更大的成本。

一個人越是在年輕的時候,家庭越是其生活的中心。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家庭中體現如待人接物方式,尤其是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言行舉止和其所持的價值觀,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榮辱禍福。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品格示範的楷模,一個孩子能否養成優質的人品,父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的家庭成員也都不可忽視其影響力。《論語,學而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一個人是先從和家人的互動中,培養良善的品行,底定德行的基礎之後,再逐漸擴大其範圍。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也就是父母的人格。父母如果能日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欲望節制,生活簡樸,孝敬尊長,友愛朋友,熱心公益,勇於承擔責任,有為有守,伸張正義,心中常存感激心情。孩子必然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誠實、勇敢、友善、孝順、感恩、尊重、寬恕、奉獻、博愛、公正、禮貌等被稱為有良好教育的品行。也因此,教育家、哲學家史賓塞才會說:「父母透過其生活經驗,累積了好的品德,將其留給子女,就是所謂『給孩子最好的』。」

品格並不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那樣屬於人類天賦本能且有強大的驅使力;而是要透過學習的過程來陶冶。早在一九九二年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於大會中決議,以「尊重、責任、公平、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為「品格的六大支柱」,做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

學校是培養品格六大支柱的場所,學校環境的陶冶,尤其是教師的學識、人品、生活方式和對待學生的態度,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為人師者不可忘記自己的言行都會產生示範效果。正如父母一樣,學生是反應教師的鏡子。成功的教育是建築在日積月累的師生互動上,教育是靠教師對學生心性的啟迪,有效的協助學生社會化,承擔社會責任。

史學家享利‧亞當斯說:「教師的影響無窮無盡,永遠不知道這影響力遠至何處;給學生一點,他們就用其全生命去放大;教師本身便是給學生最好的生命禮物。」身繫品格教育成敗的重任,教師不要妄自菲薄。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轉載-《人間萬事》耐 煩(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耐 煩(二)

2007/9/17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8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上文說到,「耐煩」關乎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其重要性不容漠視。但是耐煩並不完全是靠學習得來的,而是需要時間的磨練,尤其需要自我的克制,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養成。

平時生活裡,需要耐煩以對的事,再舉六點如下:

一、生病要耐煩:汽車壞了,要修好才能上路;身體病了,要養好才能做事。有的人生病不耐煩,急於出院重回工作崗位,這樣不但對工作沒有助益,反而加重病情。孫運璿先生的名言:你病了,帶給家人多少的麻煩!所以一個人不要任性,不要隨意,要耐煩的照顧好身體,自己的健康,才是家人的幸福。

二、守信要耐煩:做人,要守時、守信、守節、守道,尤其信用是立身處世之本。人無信不立,從中國的造字來看,「信」之一字,就是「人」和「言」,人言要可「信」,才會受人尊敬。為了要守信,做皇帝都要「君無戲言」,做君子也有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是工商界,也都是「童叟無欺」、「信用第一」,信用就是自己的名譽,沒有信用的人,名譽掃地,沒有人願意和他往來,所以對信用必須要耐煩遵守。

三、工作要耐煩:世間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一切所有,都要靠我們工作所得而來。工作的訣竅,就是勤勞、耐煩。工作不勤勞,主管不歡喜;工作不耐煩,不能把事情做好。無論什麼工作,粗重細活,輕易艱難,都應該耐煩的完成。這就必須養成對工作的責任感,以及對工作耐煩的性格,否則投機取巧,終非長久之道。

四、家事要耐煩:再偉大的人,對家事不能不關注。美國歷任總統,尤其是第三十四任的艾森豪總統,每天只要一回家,即刻走進廚房,幫忙太太煮飯炒菜。家是全體家人共有的,所以家事應該共同負擔,舉凡打掃整潔,洗滌碗筷,整修環境,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份。家人共同負擔家務,家庭才能和樂。

五、孝親要耐煩:為人子女,不能不孝順父母;孝親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煩的性格。因為年老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必定動作緩慢,說話嘮叨,甚至思想觀念落伍,假如你不耐煩,勢必讓長輩不歡喜。所以,孝順之道,不只是甘旨奉養,尊敬、體貼,尤其耐煩最為重要。

六、人情要耐煩:世間的人情,所謂「禮多人不怪」;你要做到「禮多人不怪」,必須要耐煩。要寫一封信問候長輩,不得不耐煩寫信;必須去探望的親友,不能因為塞車不耐煩,就不去探望。人情往來要送禮,不能因為想不出應送什麼東西,就不耐煩去送禮;人際間要應酬,如果你因為不善講話,就不耐煩去應酬,這都是做人有虧,不能不慎。

軍人作戰,不到緊要關頭,不濫發一槍;會議高手,不到要緊時刻,不亂發一言。主婦煮飯,飯未煮熟,鍋蓋不可妄自一開;母雞孵蛋,小雞尚未孵成,不可妄自一啄。所以,在事務裡面要耐煩,在人情裡面要耐煩,在時空裡面要耐煩,耐煩是人生成就事業的增上緣。所謂「耐煩作事好商量」;耐煩做人,才能把人做好。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衰頹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衰頹

2007/9/15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2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一棟高樓大廈,因為缺乏保養修繕,一段時期後就會傾頹敗壞。同樣的,人的身體如果不愛惜保養,也會提早衰老,甚至死亡。

世間萬法,興盛衰頹都各有因緣,茲述如下:

一、浪費使經濟衰困: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之所繫,所謂「富強」的國家,先要厚實經濟,民富而後才能強國,所以現在世界上的國家,有富強的小國,也有衰落的大國。造成國家經濟衰困的原因很多,「浪費能源」是因素之一,就像一個人,如果財務收支不懂得「量入為出」,浪費無度,用之不當,就算是擁有萬貫家財,也有用磬的一天,所以浪費是造成國家經濟衰困的重要原因。

二、自私使道德衰敗: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如果不克制自私,公有的道德觀念必定會衰敗。一個人到了道德衰敗的時候,什麼忠孝仁愛,什麼信義和平,什麼禮義廉恥,乃至佛教的五戒十善、四無量心等,都會因為自私而使道德蕩然無存。

三、講利使仁義衰微:在三千年前,孟子就已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上下交征利,則國家危矣!同樣的,個人如果都是以利為出發點,斤斤計較於小利,則此人的仁義美德必然不會擴大。人類所以偉大者,必然不是一個專講利害的生命,他的生命裡必然蘊藏著很多美好的內涵,例如講信重義等。假如一個人對家人都以利害為重,對朋友也只計較利害,則此人的仁義之心必然會迅速衰微。

四、言多使氣力衰弱:人有各種性格的不同,有極少數的人不愛說話,但有絕大多數的人喜歡放言高論。「言多」不但「必失」,而且言多傷身,說話太多會使氣力衰弱。我們看到有一些老教授,在課堂上連續上了二堂課,下來後就跌坐在沙發上,像鬥敗的公雞;即使年輕人身強力壯,一席講演後也會感到身乏無力。所以,做人不要好發議論,不要好與人辯,少言不但少禍,而且可以保身。

五、奢移使福報衰竭:每個人的福報,就像銀行裡的存款,如果不懂得節制,生活奢侈,浪費無度,再多的存款也經不起透支。同樣的,人生銀行裡的福報如果浪費過度,最後就如天人「五衰相現」,福報沒有了,人生就會苦不堪言。

六、吝嗇使人緣衰退: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管你是從政,還是經商,乃至務農之家,或是一般的上班族,都要靠人緣為重。如果你做人太過吝嗇,不結人緣,當然就會沒有人緣。再高大的樹木花草,也要和風細雨助其成長,再廣闊的江湖河海,也要靠涓涓細流的充實,才能成其大。假如一個人吝嗇沒有人緣,人生也難有好的際遇,那麼前途發展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生要想有所成就,不能不多多的與人結緣。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轉載-婆子燒菴 文/聖嚴大師

婆子燒菴
在《景德傳燈錄》另有則「婆子燒菴」的公案:過去曾有母女兩人長期供養了一位非常用功修行的禪者,有一天,那位母親派她的女兒送飯給那個禪者時,告訴她的女兒:「你今天送飯去的時候,把禪者好好地、緊緊地抱一下。」女兒照著她媽媽吩咐的話做了,禪者沒有任何反應。第二天這個媽媽自己送飯,並且問說:「師父啊!昨天我的女兒抱了你,感覺如何?」那個禪者的回答是:「枯木倚寒崖。」這位禪者把妙齡少女看成枯木,把他自己當作寒崖,結果老太太拿起掃把來對這個禪者說:「我沒有想到供養錯人了,你請滾啦!」便把禪者給攆走了,而且放一把火將那間草菴燒了。

為什麼婆子要趕走這位少女送抱而不動心的禪者?因為他尚未得智慧心,他有定的工夫,但還沒有解脫,他如果真正是個徹悟了的禪師,見到女孩子就是女孩子,怎會變成枯木?禪者自己是人,怎會變成寒崖?

通常有人說,禪修的過程有三個階段:1.尚未修行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精進修行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開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那位禪者把少女投懷看作枯木倚寒崖,既不是常人的心境,也不是徹悟者的心境,乃是正在精進用功的層次。那位婆子逐僧燒菴,看來唐突,其實正是禪家逼人上路的最佳方法,即是頓悟法門。

---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禪與悟 >>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東 西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東 西

2007/9/14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1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之前說過「南北」,本文再談「東西」。

「東西」兩個字,用途最廣,不但方向有「東」有「西」,一些物品,我們也稱之為「東西」。甚至罵人也說「你不是東西」、「你算什麼東西」!

人,不是「東西」,但卻離不開「東西」,日常生活裡總會應用到「東西」,例如:

一、聲東擊西:這是一種戰略技巧,也就是戰爭時,故意對外揚言要攻打東邊,實際上當對方把兵力移防到東邊時,他卻攻打西邊,讓敵人措手不及。這種軍事上「聲東擊西」的巧技,常被借來運用在運動競技上,例如在體育場上,籃球、足球比賽,也都會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以取得勝利。

二、東拉西扯:這是說明一個人講話,沒有條理、沒有重點、沒有內容,一下說東,一下說西,叫做「東拉西扯」。現代人講話,應講究邏輯,一、二、三、四,幾點意思,簡單明瞭,讓人一聽就懂,這是深懂講話三昧的人。尤其講演的人、教書的人,或者談判的人,最忌講話東拉西扯,為人垢病。

三、東奔西跑:這是說明人的生活忙碌,為了工作、為了事業,一下東行,一下西走,表示他的生活極不安定,也說明人生在世,為求生存的辛苦與不易。

四、東挪西借:這是形容貧窮、困難的人生窘境。人為了金錢不足,甚至三餐不繼,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不得不東邊挪用一點,西邊借用一些,勉強度日。但這就等於是挖肉補瘡,終非長久之計;正常的生活之道,應該自己努力工作,賺取生活所需,才是上策。

五、東食西宿:這是出自《藝文類聚》的一則故事,話說齊國有一名女子,同時有東西二家來說親。東家的兒子長得醜陋,但是家境富有;西家的兒子長相斯文,但是家境清貧。女子的父母無法作決定,就問女子的意見,結果她說希望能「東家食,西家宿」,所以後人就以「東食西宿」比喻一個貪得的人唯利是圖。其實在現實生活裡,很多人的生活不能圓滿,經常是這邊吃飯,要到那邊住宿,這是很平常的事。比如現在的公教人員,大都如此。很多人在一個城市裡,本來住在南區,但是工作偏在北區,甚至安家在台中,偏偏被調職到台南,所以為了上班工作,每天趕時間奔走,也可見其生活之辛苦。

六、東支西吾:這是表示講話諸多顧慮,不能坦誠相對,所以不得不含糊敷衍。講話東支西吾的人,不能針對問題討論,自然雙方不能有交集,也無法達成協議,所以結果往往不了了之,甚至不歡而散。

說到「東西」,不但一個地區有東部西部、南方北方;一句話,有東說西說、南北傳誦。甚至一個人的動作,「東張西望」讓人生疑;「東倒西歪」表示沒有威儀、不莊嚴;「東指西點」更是令人生厭。此外,現在的地球上,分有東西方;既有東西方,就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東西表示分裂,南北也表示遙遠;最好東西南北,大家相互合作,一團和氣,共創人間安和樂利的生活,最是圓滿。

轉載- 《觀點》公投不能傷及國本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公投不能傷及國本

2007/9/14 | 作者: | 點閱次數:16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民進黨不顧國際壓力,堅持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並定於明(十五)日動員群眾在高雄大遊行以壯聲勢。前此,陳總統在世台會中宣布在明年立委選舉時,同時舉辦「向國民黨討黨產」公投。顯示明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都有公投隨行,其目的均在為選舉加分,而不在意於公投是否成案,以及公投可能帶來對國家整體損害。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日前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的演說中,再度重申美國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且較之以前副國務卿以及國安會副主任的談話更為周延與嚴厲。他說:「我要代表美國政府指出,台灣的入聯公投是先天不良而且是有害的,……負責任的台北領導階層,必須要能預見中國潛在的紅線及反應」。柯慶生的層級雖然不高,但他這番談話既是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而且避開對台灣人民的指責,矛頭直指扁政府,足見美國容忍已達極限,扁政府若仍恣意挑戰兩霸,後果將不堪設想,而直接受害者則是台灣人民。

至於「向國民黨討黨產」公投,民進黨解釋是為了「轉型正義」,但這種方式的轉型正義,只是強化朝野的對立。黨產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畸形產物,若要清算歷史,則又何止於黨產?每一件不合民主制度的人、事、物,都可以用「轉型正義」的理由去清算、鬥爭。歷史上,當新政權取代舊政權後,新朝對前朝的態度常有寬嚴之別。滿清入關,初則暴力鎮壓,繼則懷柔攏絡。再看共產黨將國民黨政權逐出大陸,對國民黨留下之人物、制度、教育、文化徹底的清算鬥爭。從共黨的立場言,他們做了徹底的轉型正義,但結果是使國家大亂三十年後才從「改革開放」走出破敗的陰霾。

民進黨不是革命政黨,並非改朝換代,只是在同一憲法下以選舉取得政權,民進黨中多數的高層人物,包括陳水扁總統在內,都曾是國民黨員,甚至做過黨工。國民黨執政時有不公不義的行為,則曾為黨員者都不能辭其咎。國民黨黨產大部分確屬不義之財,人民有要求交回的正當性,惟事經五、六十年,清理手續以及授受之間的權益繁複萬分,宜由立法院理性討論與立法,以彰顯正義並兼顧社會和諧。民進黨執意以公投方式討回黨產,使得問題變得情緒化與政治化,非正常民主社會所樂見。

這兩項公投,其一已引發國際反對,可能將台灣推向不可測的深淵,柯慶生的警告我們不能視為耳邊風;為政者不衡量國家實力,也不顧盟友忠告,其結果必禍延百姓。其二雖以轉型正義為籍口,不僅比喻不倫,也不免刺激島內藍綠對立的敏感神經,製造社會不安。

選票固然重要,應知權力是一時的,歷史的評價是永久的,盼政治人物三思!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成 就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成 就

2007/9/13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9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吾人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是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會「不勞而獲」,成就有成就的條件。茲將成就的條件,略說如下:

一、知識的養成要靠讀書:人都希望自己有知識,有知識才能找到好職業,有知識才有見解、思想,對於時事才懂得分析、評判。知識是一個人的教養。有知識的人,容易受人尊敬;沒有知識,為人所輕視。一個人的策畫、管理,都要有知識。但是知識不是憑空掉下來的,知識雖然可以從生活作務裡探求,但也要靠讀書來累積、養成。所謂「十年寒窗」,多年的苦讀,放洋留學,甚至還要打工賺取學費;雖然歷經種種的奮鬥辛苦,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吃得苦中苦」,最後終能「成為人上人」。

二、做人的成功要靠教養:常聽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確實不錯。做人不但要四面玲瓏,還要八方周到。做人不是只顧著自己的富貴、權利,還要懂得怎樣分享他人;「眼中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這是一輩子的學問,但是做人成功,有一個不變的原則,要靠教養;用教育來養成自己,用教育來自覺,用教育來改造,做人才有成功的希望。

三、花朵的開放要靠和風:園子裡的玫瑰花開了,牡丹花開了,桂花開了。但是你要知道,所謂「花開」,它需要有和風的吹拂;假如你是一朵花,你的和風又在那裡呢?沒有和風,花兒不能開放;和風如果變成強風,花兒反而會因此零落凋謝。所以,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但過分地依賴他人,也是不成。

四、航海的安全要靠羅盤:一葉扁舟,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要到達千里以外的目標,一路上要能航行順利,不致於迷失航線,一定得靠羅盤的指引。在人生的大海裡,我們的羅盤在那裡呢?假如我們心中有人生的羅盤,在茫茫人海裡,才不會迷失自己。

五、戰場的勝利要靠謀略:一場戰爭勝敗,不完全靠人數多寡,也不完全看武器的優劣,最主要的是看交戰雙方的主將和參謀人員的謀略。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張翼德的「義釋嚴顏」,謝安的「背水一戰」,張良的「吹蕭散楚」,這不都是致勝的謀略嗎?所以有好的謀略,才有致勝的機會。

六、事業的發展要靠因緣:人人都希望事業有成,但是你有因緣嗎?資金充裕就是你的因緣,投資正確就是你的因緣,市場開拓就是你的因緣,宣傳得法就是你的因緣,人事和諧就是你的因緣。你的因緣具備了,難道還怕事業無成嗎?世間上有一些人創業失敗,原因固然很多,總結一句,就是因緣不具,所以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的最大秘訣。

轉載- 《觀點》程序正義是保障人權的第一步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程序正義是保障人權的第一步

2007/9/13 | 作者: | 點閱次數:39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法律扶助基金會為了保障被告人權,已經與檢警機關完成協商,同意首次偵訊犯罪嫌疑人時應由律師陪同,律師也可以當場對偵訊提出異議並審閱筆錄。此一改革方案雖在推動初期可能會稍需磨合,但這項突破能讓人權獲得更進一步的保障。

回顧以往的許多冤案及當前的案件之引發爭議,顯示「檢警的第一次偵訊欠缺律師在場」是關鍵所在。如果被告嫌疑人首次接受偵訊時有律師在場,過去刑求逼供的案例就可以避免;甚至誘導偵訊或筆錄記載不實造成冤案的情況也會減少,在法院審理時翻供的機會相對減少;不但不會浪費司法資源,同時也保障了被告的人權。

在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中就有規定,警方在做筆錄時,應詢問當事人是否通知律師到場,而且律師可以對警方的訊問提出異議,也可以看筆錄。但是因為長久以來檢警偵訊的習慣,通常都排斥律師在場,更不希望律師發言。基層檢警認為,如果律師動輒提出異議,搶先湮滅證據,很多案子可能辦不下去。

現行實務上,涉案當事人首訊時律師可以在場,但基層檢警在偵訊時常會以半威嚇方式拒絕當事人律師到場。即使律師到場,有些單位只准許在隔壁觀看監視器,聽不到對話內容;而且律師如果發言過多會被趕出偵訊室,檢警也會以偵查不公開為由,拒絕律師審閱筆錄。

一般人沒有經驗,一旦涉案進入警察局或地檢署,腿都發軟了。即使是身為法律專家又位高權重的陳水扁總統與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在面對檢察官的偵訊後,仍有許多怨言。陳水扁責怪檢察官欺騙,馬英九抱怨檢察官誘導訊問。一般人面對檢警偵訊的景象就不難想像了。

如果檢警偵訊時沒有律師在場,對司法資源造成的浪費有時不可計數,蘇建和等三死囚案就是典型的例子。該案纏訟十六年,真相如何至今沒有定論,三位當事人如果是冤枉的,一生的青春都典當在監獄和訴訟中,而被害人家屬得不到真相,更是含恨難過。當初偵訊時缺少一位律師在場,如今動員再多的大律師都辨不出真相。

法律扶助基金會和檢警達成的共識,使得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程序正義能夠彰顯。人權在司法審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重視,不是到最後定讞了才算是顧及人權、還當事人正義。過程中對於人權的漠視,造成當事人的損害,就算判決還其公道,對當事人而言也沒有意義。

這項共識對於基層檢警人員可能是一大考驗,在偵訊過程中有律師在場或提出異議都會被視為干擾,但是所有司法人員都應該知道,有律師在場對當事人和檢警雙方都是一種保障;同時,這項作為也是司法的進步。而身為司法人員更應該具有人權和程序正義的觀念,畢竟司法的目的本就是在保障人權、彰顯正義。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轉載- 生命防護網 文/證嚴大師

標題 : 生命防護網

身體健康,四肢健全,天天有機會為人付出,做一個能幫助人的人,這是多麼歡喜快
樂。偏偏有人碰到不如意事,就輕生、自殺,大好的人生毀於一念間,更傷透了多少
人的心。

2003年始,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提醒世人正視自殺
問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要防治,並不是一年一天,應該要日日防治,在人人心中建
立一道防治牆,以「感恩心」珍惜生命。既來之則安之,無論生長在什麼環境的家
庭,都要感恩父母生育之恩,好好保護身體,對自己的角色使命負責,才不會落入愚
癡、不負責任的人生。

更何況,死,並不是一了百了,在佛教的觀點中,自殺所種下的因果,會帶來生生世
世的愚癡,面對人事物也經常惶恐不安。這實在是苦不堪言!天天都在愁雲中,一片
迷茫,看不到未來。要脫離這種身心苦難,唯有打開心門,歡喜付出,才能在人與人
的互動中,看見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一位慈濟人蔡居士,曾經罹患三次癌症,一度有輕生的念頭。幸虧半途遇見一位親
戚,親戚很有智慧,看他滿臉愁容,就說:「人生本來就很痛苦,你還一直憂愁,痛
苦再加痛苦,心情很憂愁的人要死,觀世音菩薩也不會幫忙。」這句話打動了他,決
定「要死也要快樂的死」。後來有因緣加入慈濟,他做得非常歡喜,還能到處和人分
享自己走過陰霾的心路歷程,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另外一位小姐,一時情關難過,所愛的人不愛她,所以很想死。一天她經過慈濟會
所,一走進來就放聲大哭。慈濟人趕快膚慰她,在得知起因後,慈濟人告訴她:「一
個人不愛你有什麼關係,來慈濟,大家都愛你。」這位小姐姑且一試,現在已成為慈
濟的福田志工(協助慈濟會所環境整理工作),果然做得很開心,有許多慈濟人與她
為伴,生命更豐富。她也分享:「失去一個人,可是在這邊得到更多愛,也知道『原
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失去不代表什麼都沒有。」

這就對了!生命觀念改變,海闊天空。人生苦短,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秒鐘,成為
人人生命中的貴人,這不是很有價值嗎?

轉載-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文/聖嚴大師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其中,「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我真是感恩你們!我對你們沒有恩,是你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的感恩心,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心裡都非常感動,心想:「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幫我們,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他們被感動之後,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更願意主動幫忙,發心奉獻。

另外,也經常會有人攻擊我,雖然被打擊時會難過,可是我不會感到怨恨,或是想要報復。相反的,當打擊者需要我的協助時,我還是會協助他們,不會藉機報復。這樣一來,他們便會生起慚愧心,當慚愧心生起時,就是被感動了。

但是我幫助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感動他們,而是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只是在實踐佛法的精神,而實踐佛法的結果,往往會感動他人。
更進一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便為了一點小事,就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就罵這個人、恨那個人,即使是對方有錯,還是要諒解他。尤其有些人無法接受他人的指責,你一罵他,他就會和你結仇。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用斥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需再多費口舌和他辯論,只要包容他、慈悲他,和他做朋友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覺得和你作對是不應該的,雙方就會從敵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要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佛法的精神感動人,「感動」,真是化敵為友最好的一種方法。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人間萬事》南 北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南 北

2007/9/12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0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東西南北,是代表不同方位的名稱,有關「南北」方位,有一些有趣的說法,略述如下:

一、南征北討:過去的帝王,常常用武示威,當他對南方發動戰爭,叫「南征」,對北方用武,叫「北討」。看起來「征討」類似,實際上略有不同。過去在中國,南方的民族比較溫馴,國家用兵,只在征服他們,只要他們臣服,也就既往不咎。北方的民族,性格比較強悍,經常入侵虜掠他族,國家因此就用兵「討伐」。討伐的意思,所謂「弔民伐罪」,也就是說,不只要征討,還要處罰他們的罪過。

二、南腔北調:偌大的中國裡,南方人講話,有南方的口音,北方的民族講話,也有北方的腔調,所以當南方人遇到北方人,相互對談,就是「南腔北調」、各說各話。不過南腔北調縱有不同,也是無傷大雅。

三、南頓北漸:這是禪門的掌故。話說唐朝時,六祖惠能大師居住在廣東,宣揚的禪法以「頓超法門」為主;神秀大師在北方宣揚禪法,以「漸修」為上,於是時人就以「南頓北漸」稱之。其實,所謂「漸修」,千里之路,不會一步就到,必須逐漸逐漸地到達;所謂「頓修」,就如一團雜亂的絲線,難以理出頭緒,只要一刀剪下,立刻斷落。事實上,頓中有漸,漸中有頓,只是兩位大師各有所宗,後代的門人弟子就說出了「南頓北漸」這一段掌故了。

四、南橘北枳:這是記載於《晏子春秋》的一則寓言故事。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要羞辱晏嬰,便在宴會上故意讓人帶來一個偷盜的竊犯,說明這是齊國人。楚王問晏嬰,是否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晏嬰回答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說,齊國人在楚國偷盜,這不是他的本性使然,而是楚國的環境改變了他的本性,因此才會淪為盜賊。這句成語其實也說明了,外在的地理環境因緣,對萬物的影響重大。

五、南轅北轍:這是出自《戰國策》的一則故事,話說有一位生性固執的男子要到南方去,卻駕馬車往北走,路上遇到許多人告訴他方向錯誤,他仍執意前行。這是說明,我們做任何事,方向目標要正確,否則任憑你再怎麼努力,永遠也達不到目標,因為「南轅北轍」,方向錯誤,必然徒勞無功。

六、南船北馬:這句成語與地理環境有關,因為中國的南方,長江運河水域很多,自然需要行船;北方廣大的草原平地,往來必須走馬。因此,南方人以駕船技術高明自得,北方人以騎馬技術高超自豪。所謂「馬上得天下」,更讓北方人引以為傲。

其實,南北縱有不同,文化意義相同。中國之大,南來北往,北往南來,基本上人類的遷徙,今日東西,明日南北,但是人類的文化,重在融和,不在分別也。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轉載-《人間萬事》身體衰弱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身體衰弱

2007/9/11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8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無常」,世間沒有鐵打的羅漢,沒有銅鑄的英雄,每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隨著歲月寒暑遷流,身體的機能總會退化,自然會慢慢衰弱。

但是,有的人身體衰弱得比較慢,儘管活到八、九十歲,仍然健步如飛;有的人身體衰弱得快,五、六十歲就是小老頭一個。造成人體衰弱的原因很多,舉其要者:

一、暴飲暴食: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吃得不當而吃出毛病來。例如,經常在家大吃大喝,或是上餐館飽餐一頓;暴飲暴食的結果,不是過度肥胖,造成內臟器官不勝負荷,再不然就是吃壞腸胃,影響消化功能,這些都對健康有害。另外,有的人口味太重,吃得太鹹、太酸、太辣,尤其吃太多油炸的東西,卡路里、脂肪過多,都容易引起心血管等疾病,都會讓身體的健康亮起紅燈。所以,日常三餐飲食要定時定量,並且要細嚼緩嚥,尤其儘量多吃清淡的食物,才能有益健康。

二、憂鬱多慮:人的生理、心理互有關聯,心是眼耳鼻舌身的統帥,心裡有了妄想雜念,或是憂鬱多慮,致使情緒起伏不定,乃至心理壓力過重,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尤其,有的人經常為了別人一句閒話,久久不能釋懷,一直把它掛在心上,翻來覆去,自己不能開脫。久而久之,造成精神虛弱,甚至妄想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也會跟著而來,這些心理的疾病,也是造成身體衰弱的原因。

三、過分縱欲:人的欲望有淨法欲,有染污欲。清淨的欲望就是正當的希望,就是理想、抱負,例如希望成聖成賢,希望成佛作祖等,都要靠淨法欲的力量來激勵自己完成目標。反之,染污欲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過分貪求;適度的五欲,雖然是生活所需,如果過分恣情放縱,就對身體有害。例如古代縱欲的帝王,都會早夭;現代人不但情色氾濫,縱情聲色,甚至酗酒、吸食毒品等,都是戕害身體健康的劊子手。

四、操勞過度:一個人太過懶散,不務正業,固然不好;過分辛勞,不懂照顧身體,也是不當。身體就如汽車,開到某個里程數,就必須進廠保養。世上任何東西,都要善加保養,才能持久使用,何況人是血肉之軀,所以適當的休息,也是精進;適當的育樂,也是身心健康的潤滑劑。

人,不要等到身體有病了,才來尋求醫藥治療,平時就要懂得保養身體。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平時做好保健,懂得養生之道,才能延緩身體衰弱,才能真正有益健康。最好的養生之道,莫如生活作息正常,此外適度的運動,諸如走路、爬山、打球、跳繩,乃至旅行等,都是身體健康之道。反之,生活作息不正常,尤其上述所說,暴飲暴食、憂鬱多慮、過分縱慾、操勞過度等,都會使得身體提早衰弱,不能不慎。

轉載-《人間萬事》匆 匆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匆 匆

2007/9/10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1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題為「匆匆」的散文,讀後令人久久難忘。文中說:「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確實耐人尋味。說到「匆匆」,列舉數事一說。

一、時間匆匆:時間的腳步,從來不曾停下來等過人,總是一分一秒,毫不差誤的推動著時間的齒輪前進。你守時,運用時間,時間寶貴;你不守時,蹧踏時間,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沒有價值。人的生命,倒不一定活到一百歲、八百歲,而是要看你活著的時間有什麼建樹,所以人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二、人情匆匆:人情的好壞、聚散,也很匆匆。有的人一見如故,即刻成為摯友;有的多年好友,一句玩笑話,反目成仇,彼此不再往來,人情何其匆匆!尤其當我們被人用的時候,重視、關懷,無微不至;若是不被人用的時候,雖在眼前,視如障礙。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在鬧市無人問」,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尤其讓人感嘆「人情何其匆匆」也!

三、生命匆匆:有的生命剛剛出世,還沒見識到人間,很快就結束了,真是來也何其匆匆,去也何其匆匆!有的人從小胸懷大志,奮發有為,希望將來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好不容易長大成人,正當意氣風發的年齡,卻來不及施展抱負,英年早逝,令人吁噓嘆息。也有的女性,二八年華,花容月貌,人生正要開始,卻忽然香消玉殞,都不免令人慨嘆「生命何其匆匆」!

四、緣分匆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既是有緣相會,但如同甲乙兩人,在南北道路上交會,何其匆匆一面就分散。父母兄弟姊妹,總算是有緣人吧!但是緣分究竟能有多久呢?當生離死別的時候,也只有感嘆緣分匆匆也。「有情人終成眷屬」,千辛萬苦奮鬥,終於結成良緣;可惜老天無眼,當有情人斷腸時,又怎麼能不感傷「緣分匆匆」呢?所以吾人要善結良緣,緣要深、要厚、要久、要長,不能讓緣分匆匆而去。

五、名位匆匆:人生千辛萬苦,為了求得一個名分、一個地位。但是幾個月的內閣,幾個月的部長,寶座都還沒有坐熱,就匆匆下台,名位對吾人又是何其匆匆呢!中國的歷史上,光是明朝國祚不到三百年,前後換了十六位皇帝,其名位何其匆匆也。

六、機會匆匆:每個人都盼望自己的機會比別人好,能比別人多一些發財的機會,多一些事業順利的機會,多一些遇到貴人的機會,多一些平步青雲的機會。但是,機會也是在一瞬之間,當因緣具足時,機會自己會來找你;如果因緣不具,你要去找機會,卻是怎麼也找不到。所以機會對吾人,也是何其匆匆,何其無緣!

世間事都是「匆匆」的,不要在「匆匆」裡寄望吧!還是老老實實把握時間,把握現實,管它怎麼樣的「匆匆」,我依然「如如」也!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轉載-《觀點》正視「邊緣化」危機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正視「邊緣化」危機

2007/9/10 | 作者: | 點閱次數:2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這次在澳洲雪梨召開的APEC會議,布希與胡錦濤的雙邊會談,出乎意外地對台灣「入聯公投」反應冷淡,除了新華社發布新聞稿說台海這兩年是最危急的時機外,只輕描淡寫的就「兩岸不要破壞現狀」的舊議題上兜了一個圈子。台灣的媒體、政黨、學界均「各取所需」的加以分析或評論,姑不論這些觀點是否貼近真實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美、中兩強將台灣的「入聯」演出視為小孩子玩「家家酒」遊戲而已。他們要談的是更實際、更具廣泛意義的議題,如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產品的檢驗、地球暖化的防止等。台灣問題,尤其是「入聯」的虛招,就不必多費唇舌。

就台灣的立場言,一葉知秋:台灣是不是愈來愈邊緣化?是否愈來愈像個「麻煩製造者」?台灣邊緣化,其實早就現出端倪。二年後,共有八個邦交國拂袖而去;東協加三(中、日、韓)逐漸擴大為東亞經濟共同體,台灣被排除在區域合作之外;這幾年台灣力爭與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結果均無任何突破。在經濟上、國際政治上,我們都愈形孤立,這正是台灣被邊緣化的佐證。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順勢而為,比別人早一步才能著先鞭,世界如此的競爭,停下來喘口氣,就變成落後者。放眼未來,太空船即將登陸外太空星球,全球企業將連成一線尋求商機,落後國家逐漸翻身,新強權不斷崛起,台灣應深切思考如何因應這些變局,以避免邊緣化的危機,然台灣近年來似乎對這個迎面而來的變局竟視而不見,一味衝撞國際現實,對崛起中的中國充滿敵意。刻意以「去中國化」為職志,並立起一道密網防止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人、事、物進入台灣。在全球化的漲潮中,我們缺了一大塊,便是我們邊緣化的主因。

反觀國內情況,有人形容我們目前的處境極似偏安一隅的南明,不顧大局終於覆亡之情境。王船山形容當時氛圍頗為深刻明晰,他說:「君臣相摧相激,尊卑陵夷,相矯相訐,主上刻核而臣下苛察,浮躁激切,少雍容,少坦易,少宏遠規模恢闊氣度。君臣相激、士民相激,鼓勵對抗,鼓勵輕生,鼓勵激烈之言伉直之論,以致天地之和氣銷爍。」這正是台灣當下的寫照。上下無不將精力投於爭權,言論之偏激,權謀之運用,幾已達心中不存天理、目中已無人民之境地,何止是「少雍容、少坦易」而已。此一亂局之極致,輕則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重則引來戰禍,又何止是邊緣化而已。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要入聯合國就必須先自敦親睦鄰開始,而不是搖旗吶喊、衝撞強權便可得逞;要簽貿易協定,就必須先求自身強化經濟實力,而要強化經濟實力就不能避免與中國交往。反其道而行,不僅入聯無望,一旦經濟力持續下降,則邊緣化的噩運終將不請自來,豈能不慎!

轉載- 《人間萬事》健忘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健忘

2007/9/8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31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有的人記性很好,多年以前的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也有的人很健忘,昨日的事,今天已經記憶模糊,甚至完全記不得了。就拿讀書的學生來說,有的學生經過老師稍微提起,就能記憶背誦;有的學生需要老師三番兩次的說明,才能體會。也有的學生,老師苦口婆心,多方教導,仍然健忘。

所謂「天才」,其實與宿世的因緣有關,也就是說,人的今生現世之智慧,必然與往昔生中有關連,否則有的人怎麼能「聞一知十」,這不是天生帶來的智慧嗎?有的人此生苦苦學習,他也難以體會、了解,這不是往昔沒有培植福慧善根的關係嗎?

說到健忘,茲舉四例如下:

一、社會新聞會健忘:十年、二十年前,在媒體上偶有一則新聞,是好是壞,沸沸揚揚,至少會傳播數月之久。但是時至今日,一則新聞,長篇大論,說是說非,今日說過,明天讀者就記不清何事了。這是因為現在的新聞事件太多,所謂「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因為爆炸,所以人的知識記憶也被爆炸一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類應該要把每一件善惡、得失,牢記於心,才知警惕,否則太過健忘,容易沒有因果觀念,對世間的善惡好壞,很快拋在一旁,殊為可怕。

二、人情世故會健忘:我們與人相處,每天發生了多少人事,多少事故,與我有關的,還會念念於心,稍加注意;與我無關的,隨聽隨忘,因為「事不關己」,自然懶得記憶。另外,一般人對於自己所做的人情,所做的善事,都會久久記住。例如,我送禮給人,我幫人之忙,幾十年都不會忘記。甚至父母兄弟姊妹受我的好處、利益,我也不會輕易健忘。但是,我受人家的知遇之恩,很快就會拋在腦後,不復記憶,這是人性的陋習。

三、受人恩惠會健忘:一般人的慣性,記人的仇恨往往一記好多年,始終無法忘懷;別人給你的好處,往往過眼就忘得一乾二淨。尤其我們跟人家借錢,經常忘記要還錢;人家跟我們借錢,念念於心:怎麼還不還我的錢?一點都不會健忘。但是做人要如唐雎告誡信陵君的話:「人有恩於我,不可忘也;我有恩於人,不可不忘也!」假如我們做人有德,施恩於人不望報;受人滴水之恩,倒是應該湧泉以報,所以受人恩惠不能健忘。

四、歷史往事會健忘:人在時間裡生活,時間就是歷史。世界有世界史,國家有國家史,社團有社團史,家族有家族史,個人也有個人的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有歷史觀念的人,時時有一面鏡子在我們的面前,美醜得失,一目了然。儒家勉勵人要有歷史的生命,也就是要建立「三不朽」的事業,要立功、立德、立言。吾人要讓生命不朽,除了應該「以史為鑑」,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以外,尤其應該留一些好事在人間,才是重要!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轉載-《人間萬事》英 雄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英 雄

2007/9/7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93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自古男人都希望被人稱讚為「英雄好漢」。當然,久經沙場的督軍將士,一場戰爭下來,僥倖不死,班師回朝,凱旋而歸,被譽為「英雄」,真是榮歸故里,光宗耀祖。但是,人生也不僅止於當戰場上的英雄,社會上到處可見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言行所為,也被人尊為英雄,例如:

一、見義勇為的英雄:消防隊員的救火,救生員的救溺,他們經常奮不顧身地深入火窟,潛入深淵,有的人因此犧牲自我,但他們無怨無悔。有的人路見不平,雖然明知自己無法力敵對方,仍然不計後果,挺身而出,只為了保護弱小,維護正義。這些見義勇為的仁人君子,就像英雄一樣,都值得受人尊敬。

二、不怕犧牲的英雄:「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壯士荊軻,當他踏上旅程,準備前去謀刺秦王時,唱著「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歌聲,雖然明知此行前途充滿危險,但為了除暴,他不怕犧牲自我,最後雖然壯烈成仁,但是千百年來也被人視為英雄一樣地崇拜。

三、愈挫愈勇的英雄:歷史的戰場上,多少人前仆後繼,犧牲前進,愈挫愈勇,例如催生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以及跟隨他的英雄烈士們,他們為了驅除韃虜,光復中華,歷經十次革命失敗,但他們愈挫愈勇,到了第十一次終於革命成功,因此誕生了中華民國。

四、為國為民的英雄:歷史上,為國為民的英雄很多,舉其代表人物:蔣經國、鄧小平都是。蔣經國為了大局,委屈地與父母來往;鄧小平「三起三落」不以為恥,只為完成救國救民的大業。

五、一馬當先的英雄:凡是英雄,對於救人,總是毫不猶豫的。現在社會上有不少醫師,救人無分國界,知道那裡有災難,就一馬當先地投身災區,從事醫療救濟。很多義勇警察,一聽到那裡有緊急事故,總是奮不顧身,一馬當先前往處理。抗日期間,蔣介石喊出「十萬青年十萬軍」,起而響應的不都是一馬當先的英雄嗎?

六、頂天立地的英雄:英雄並不論他的地位高低,也不看他的財富有無;是不是英雄,不在於他的出生背景,只要他的行為頂天立地,就能稱得上是英雄,如張載先生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多少的英雄好漢,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為國效忠,為民效命,過去多少的情報員,多少的游擊隊,就是國共兩黨,也都各有許多英雄好漢,為他們所堅持的理想奉獻生命。

總之,世間上凡不能稱為英雄的人,必定有許多言行見不得人,不能光明磊落,不能敢做敢當;世間上,那怕只是一位清道夫,一位計程車司機,假使他能夠拾金不昧,認真工作,言行光明磊落,就是所謂的真英雄也,都值得人尊敬。

轉載-《觀點》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

2007/9/3 | 作者: | 點閱次數:129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白宮資深官員韋德寧說台灣或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都不是國家,美國政府也認為中華民國是「未決定的議題」。這是前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受訪時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後,美國政府首度把台灣或中華民國都定位為「非國家」。

同一時間,中華民國陳總統說:「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

稍早,中華民國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在參加全國高中校長會議,用了二十分鐘公開強調:「中華民國不存在。」不約而同的,國防部所屬青年日報上,將行之有年的精神標語:「為『中華民國』而戰」,改為「為『台灣』而戰」。

一時之間,本來最崇高神聖的國家名字,成了政治工具、成了選舉籌碼、成了鬥爭武器、成了被羞辱的對象,真令人浩歎!

愛國,應該是堅決的信仰,是堅定不移的信念!護國,應該是最勇敢的行動,最動人的作為!由於愛國情深,國人才有最深濃的凝聚心

;由於護國一念,社會才有最強大的團結力。所以愛自己的國家,是國民最珍貴的情操、最高道德的標準、最智慧的共識、最光榮的責任、最美麗的承擔、最忠貞的堅持。

憲法規定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所以「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這四個字好美麗,讀來有璀璨的心情,我們深愛中華民國、我們義不容辭的捍衛中華民國,我們就是中華民國。如果有天經由民主的程序,我們國家有了新而美麗的名字,那麼讓我們去愛這個新名字,去捍衛這個新名字。這才是民主、這才是法制、這才是正當。

美國講出如此失禮的話,國人同感憤怒,但是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中華民國的總統糟蹋國家名器,才讓中華民國受到羞辱。

陳總統兩度於就職嚴肅而莊嚴的向全體國人宣誓,必遵守憲法,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

所以總統應該是憲法的守護神,憲法規定國名是中華民國,而不是「碗糕」,總統的職責是全力去捍衛國名,不使受到任何的傷害與羞辱。

無論是「台灣」或「福爾摩沙」讀來都好美,我們愛台灣,就像高雄人愛高雄一樣,就像中和人愛中和一樣,我們愛台灣、愛高雄、愛中和,與愛中華民國是沒有衝突的,正如柯林頓的名言:「我最愛的是美國,還有阿肯色。」

國家還有好多的事要做,有好多的建設待起步,有好多福國利民的工作需規畫,政府的職責是帶領國家超越顛峰,所以不要再浪費精力與時間在政治惡鬥的漩渦中空轉,在政治計算的死結中拉扯。讓管教育的一心一意管好教育、讓負責國防的全心全力的做好國防,這才有資格說愛台灣。

陳總統在就職演說時向全民宣誓:「在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的基礎之上,我們應該凝聚全民的意志與朝野的共識,著手推動國家的進步改革。」請往這樣的方向努力,才是國家的福氣。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轉載- 《觀點》建構台商投資大陸保障機制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建構台商投資大陸保障機制

2007/9/5 | 作者: | 點閱次數:8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集團爆發投資糾紛,北京新光天地被大陸股東強制接管,台籍幹部全遭無預警撤換,擔任總經理的新光少東在返台時被公安臨時「請」下機。由於北京華聯係國務院轄下的民營化集團,新光三越則是台灣的百貨雄獅,當初合資係由北京高層拍板定案,金額龐大,竟演成如此不堪局面,不但行政院高層痛批霸道,台商更是人人自危。

新光天地開張不久,但結合了新光的管理技術、供應商人脈以及華聯的在地關係,營運進展順利,周末每日可進帳人民幣六百萬元,後市看好,原是相當美滿的兩岸合作案。不料因雙方對經營理念及權利義務認知差異,華聯負責人利用曾在國務院工作的關係,找來公安強行接管。這種未經合法的追索催告程序就動用「私刑」的做法,不論所持理由為何,都很難被文明社會接受。

陸委會及海基會在事發後發表聲明,要求大陸當局應兌現保障台商大陸投資合法權益的承諾,盡速有效並公正處理此一經營權爭議事件;北京台商也以手機簡訊串聯拒絕再到新光天地消費,抗議華聯集團的行為。但新光則低調表示將秉持「追求投資者權益」和「兩岸間友好經貿關係」的最高利益,依合約、公司章程及相關法令與北京華聯進行友好協商及處理。

這起「商業糾紛」風波,在國台辦及相關部會強力介入下暫告平息,卻已對企業造成很大的衝擊,並讓兩岸經貿交流蒙上陰影。停擺年餘、昨天重啟的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企業界本計畫向行政院長張俊雄建議放寬大陸投資百分之四十上限,但在當前氛圍下並未多言,就是明顯的效應。

任何投資必有風險,高利潤背後相對也潛伏著高風險。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被坑或無預警被掠奪,新光三越並非首例。截至今年七月底為止,海基會受理涉及台商人身安全案件已達一千一百九十九件。今年一到八月,透過海基會處理的類似新光三越投資糾紛,即達二百零一件。而中國國台辦自二○○二年以來受理的台商糾紛案,更高達近一萬一千件。

台商發生糾紛,有的是因不諳中國法規,或被當地人設計而誤觸法網,有的是不了解當地人的習慣與思維,或選錯夥伴而慘遭損害,或被黑白道巧取豪奪。盡管到中國投資可能會碰到風險,但大陸生產成本低、商機大,仍吸引投資者前仆後繼。

本月初在廣西南寧市舉行的第二屆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有三百九十多名台商與會;台灣股市的中國概念股,近來表現相當勇健。日前報載曾任副閣揆的證交所董事長吳榮義也表示,為了吸引台資企業回台上市及降低外資疑慮,將研究對政府提出放寬投資中國的建議。可見新光事件衝擊雖然強烈,但工商界並未因此對赴大陸投資卻步。

企業布局全球,風險不應過度集中,大陸非投資的唯一考量。但是綁手綁腳,讓台商錯失寶貴商機,也不符台灣的利益。長期以來,台商對大陸經濟發展有其貢獻;他們在大陸的自由、安全及權利應受到充分保障。希望兩岸政府能夠建構協商管道,早日簽署投資保障協定,確保在中國大陸投資經商的台商權益,共創雙贏。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07

轉載- 《人間萬事》輪 迴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輪 迴

2007/9/6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6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教看宇宙人生,一切並非直線的,而是圓形的。就像時辰鐘,由一點走到十二點,又會回到一點,再繼續循環不己,這就叫做「輪迴」。宇宙人生有些什麼輪迴的現象呢?列舉如下:

一、氣候,有春夏秋冬:世界依地理環境的不同,有寒帶、熱帶,乃至亞熱帶、溫帶等地區;不管寒帶、熱帶,還是有寒暑、冷熱的程度不同,所以又再分春夏秋冬等季節。所謂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涼收成,冬雪養息。春夏秋冬,只是無限生命裡的一個符號而已。

二、事物,有成住壞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也是隨著圓形的狀況在流轉。所謂「成住壞空」,例如一棟房子建成了,可以安住;當安住時,慢慢毀壞,到最後要拆除重建。因為空間永遠存在,所以事物雖有成住壞空的遷流變化,也只是現象上的改變,其本體是不變的。

三、人生,有生老病死:人的一生,也是要經過生老病死的過程。雖然一般人總是生則歡喜,老來可悲,病者可憐,死亡可怕。但是生老病死,也是如同時鐘的指針,從零運行,經過一、二、三……到十二,又再歸零重頭開始,所以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了期。既然知道人生生死輪迴,吾人就應該了透人生,須知「生何足喜?死何足悲?」重要的是生時要活得有意義,死時要死得有價值;只要我們生時有累積功德資糧,有了資本,一切就能再重來。

四、情緒,有喜怒哀樂:人的一生,真正主宰我們的,是我們心中所產生的情緒。時而歡喜,時而煩亂,時而悲哀,時而快樂,人就在這樣的情緒裡輪迴。人已經在生老病死裡輪迴,可是一接觸到人事,又有喜怒哀樂,真是輪迴中又有輪迴。這樣的人生,也只有《法華經》的「百界千如」,最能究竟說明。

五、心理,有生住異滅:我們的心理,被念頭所支配,所謂「念念生滅」,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心心不同。前念才起,後念跟著而來,後念才來,新的念頭又驟然來到。所以,吾人妄念紛飛,雜念紛陳,想要控制多變的心理,實在不易。

六、生命,有五趣六道:我們的生命,如果不脫離輪迴,只有在五趣六道裡流轉。所謂「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外加一個「阿修羅」,就是「六道」。除非我們能夠超脫輪迴,達到「不生不死」,方能解脫。

總說輪迴,就好像是一個車輪,我們在裡面轉動不停,但又不能越雷池一步。因為輪迴就是生滅,就是流轉,必須要超脫輪迴,才能止息生死之苦。就像修淨土法門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如禪者達到「一念不生」,而能大澈大悟。或者修其他任何佛法的人,能夠到達聲聞、緣覺的聖者之境,就能超脫輪迴。如能成為諸佛菩薩,更能在法界裡逍遙,就再也不會飽受輪迴之苦了。

轉載-《觀點》政治不能只為選舉服務 文/人間福報社論

《觀點》政治不能只為選舉服務

2007/9/6 | 作者: | 點閱次數:2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近來民眾強烈感受到,幾乎所有的政務推動,都是為了選舉,舉凡行政院釋出的各項政策利多,到無謂的口水之爭,都為選舉的陰影所籠罩。選舉本來是民主的一環,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平常心面對即可;但是現在執政黨本末倒置,為一場選戰,不惜動用所有的行政資源為執政黨搽脂抹粉,實非正常施政應有的作為。

姑且不說政策利多,以近來最受爭議的兩件大事,入聯公投和政府帶頭批判司法人員來說,前者顯然是執政黨拉抬選票的作為,後者目的是希望為陳總統的國務機要費案解套。但是前者浪費的行政資源不可計數,而後者卻無端侮蔑司法公信、打擊司法人員的士氣,使司法公信消亡。

為了入聯公投,陳總統遠赴中美洲舉行高峰會,撒了大把銀子如丟入河中,連波浪也不起;友邦除了要經援,對於入聯公投的提案未加理睬。而入聯公投不僅引來中國的反對,認為是實質的法理台獨,已經違背《反分裂國家法》,是改變兩岸現狀的作為,無端又升高兩岸緊張關係。

美國對於入聯公投更表達了前所未見的強烈反對態度。除了對陳總統過境美國時給予低規格待遇,副國務卿奈葛彭還公開直指「入聯公投是朝向宣布台獨的第一步」。接著,白宮資深官員韋德寧更進一步說:「台灣和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都不是國家,美國認為中華民國是未決定的議題。」

孰令致之?本來沒有事的,自己去攪亂一池渾水,搞得自己的國家地位都未定。加入聯合國一事在台灣有誰不同意?答案根本不問可知 ;但是現階段加入聯合國有沒有可能?答案也是不問可知。既然如此何必要辦入聯公投?顯然是操弄選舉的手段,但有必要連國格都出賣嗎?

執政黨為了平抑眾多官司對選舉可能造成的影響,陳總統日前接見外賓時,質疑有司法人員企圖介入、影響總統選舉;之後接受媒體訪問時又說,司法官七、八成偏藍。新聞局長謝志偉隨即要求審理政治案件的司法官應公布黨籍。陳總統、謝局長連串對司法的攻擊,不僅導致司法官的反彈,民眾也認為是打擊司法威信的做法。

在各界寄望司法院長也是陳總統的老師翁岳生,能夠在關鍵時刻為司法官講句公道話,翁岳生日前終於召開記者會,不過他只是反覆強調大法官不參加政黨活動,請國人信任司法獨立,對於陳總統和謝局長的發言卻是隻字未提,不僅令各界失望,也認為翁老師錯失了為陳同學上最後一課的機會。不少基層法官認為,翁岳生應該宣布辭去司法院長,不容行政權任意摧毀獨立的司法權。

執政黨為了選舉已耗盡所有的社會資源。盡管入聯公投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但執政者毫不在意,不僅在國際媒體打廣告,還通令各部會從中央到地方掛起布條宣傳,彷彿又回復到戒嚴時期全民皆兵的時代。以糟蹋司法威嚴來操作選舉的作為,尤應受全民的譴責。因為執政者不能只為勝選服務。

轉載-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文/聖嚴大師

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在顯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視,顯教常用的兩部經典中均有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一部是《楞嚴經》,另一部就是《法華經》。
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行的方法,所以稱為因行,也就是在因中修行的法門。
《楞嚴經》卷六記載,在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敍說自己所證得的圓通法門,最後由文殊菩薩評定,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最為殊勝。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不像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以致於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

至於《法華經》則說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果德,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之後,來廣度眾生,用心耳來聽得、知道一切眾生的聲音,然後處處度眾生,時時度眾生。而〈普門品〉就是說明、介紹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作觀世音菩薩,以及他如何廣度眾生。
《法華經》的翻譯者
譯者是姚秦時代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姚秦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胡人之國。鳩摩羅什出生於西域的龜茲國,被秦王符堅派將軍呂光,在西元三八四年自西域以武力請回,住在位於今日甘肅省的武威,也就是當時的涼州,而於四○一年到長安,四○六年譯出此經。
中國的佛經自梵文譯成漢文,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最有名的幾位大翻譯師中,第一位就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第二位就是玄奘三藏法師。一般都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叫作「舊譯」或「古譯」,唐太宗時玄奘法師翻譯的叫作「新譯」。

「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也有新譯與舊譯之別,最早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玄奘三藏的《心經》譯為「觀自在」。


---本文取自法鼓文化出版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轉載-《人間萬事》生命在那裡?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生命在那裡?

2007/9/5 | 作者:◎星雲大師 | 點閱次數:14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人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生存,但是如果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生命在那裡?」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回答的。生命到底在那裡?答案如下:

一、生命在活動裡: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是會動的,我們都說他有生命。人死了,就算有身體,但不會活動,就說他沒有生命跡象了。也不一定是人類,就拿植物、海藻來說,他們有生長,有活動,就算是跟人的生命不同,但也有生機,我們仍然認為,他們有生命的現象。

二、生命在呼吸間: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死就是呼吸停止了。有呼吸才有生命,所以一些溺水、懸梁的人,我們要搶救他們的生命,第一步都是先讓他有呼吸。

三、生命在循環中:人的生命,是靠種種的因緣維護,尤其是循環系統,這是維護生命的重要根本。例如,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日夜輪轉、勞役均衡、呼吸通暢等,假如循環系統出了問題,要讓生命繼續維持,就有困難了。

四、生命在攝取時: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攝取養分,所以要日食三餐,有時飲食不夠,還要吃各種滋補的藥物。甚至嘴巴吃東西之外,眼睛也要攝取綠色景物為養分,耳朵要攝取柔美聲音為養分,鼻子要攝取新鮮空氣為養分,舌頭要攝取各種美味為養分。就是害病了,眼耳鼻舌都不能吸收養分,醫生就病情的需要,也會替他打營養針,補充他所需要的各種養分。甚至人的皮膚,也要有潤膚液的滋養,假如不能攝取這些滋養,人的生命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五、生命在群眾中:生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要靠其他生命相互依存。例如,肚子餓了,要靠農夫耕種作物,變成糧食來充飢;天氣寒冷了,要靠工人織布為衣來禦寒。人類都喜歡群居,相互照顧,以策安全。一個有生命的活人,他的親朋好友絕不忍心讓他孤單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孤獨的生活,除非他沒有生命了,埋葬在荒郊野外之中,所以有無生命,與群居的關係至關重要。

六、生命在大地上:生命在那裡?在大地上!活人固然要在大地上走動,沒有生命的屍體,也要大地的一抔土給他埋葬。游魚在水中悠遊的生命,也要依賴大地;虎豹野獸雄踞山林,也要依靠大地;飛鳥棲息在樹林裡,樹林也要大地生長。離開了大地,沒有空中樓閣,離開大地,也沒有懸在空中能生存的生命。

所以,生命在那裡?生命在因緣和合之中,生命在大地萬有之中。

轉載- 鞏固一善念,不使心生風浪 文/證嚴大師

標題 : 鞏固一善念,不使心生風浪

貪欲如火、如洪流、如狂風,
會在心中掀起千尺浪、萬重波;
要做心的舵手,掌穩自心,不讓欲念之門開啟。
時時心懷感恩,在人與人之間展現尊重、愛,
鞏固一念善,積極造福,讓心充滿愛的氣流,不起無明風浪。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近年來地球極端氣候益加頻繁,天地
間四大不調,造成種種災難;讓人對「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體會,愈來愈深切。

由於人心的貪婪,不斷地開發而污染地球,乃至危及生態。拯救地球,似乎有種「來
不及」的感覺;如果不及時把握,減少對地球的損害,災難連緩和下來的機會都沒
有。解鈴還須繫鈴人,破壞地球的是人類,拯救地球也唯有人類。

就如共乘一艘船,即使風浪很大,如果人人能同舟共濟,提高警覺、不妄動,守好崗
位與本分,用心掌舵,這艘船就能安穩地乘風破浪。所以切莫開起欲念之門——人心貪
欲如火、如洪流、如狂風,會掀起千尺浪濤,讓船在動盪中翻覆。

期待人人時時提高警覺,調整己心,讓心念單純不偏差。若能心念純正、生活回歸樸
實,並且做到愛人、愛物、愛地球;如此,普天下就能平安。

轉載-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文/聖嚴大師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問:唐朝牛頭法融禪師說:「一心有滯,諸法不通。」一旦這個心有牽纏糾葛,要談自在解脫就難了。是這個意思嗎?
  答:所謂「一心」是指一個念頭或一段時刻心的活動。這兩句話是說,只要有一念心帶著牽牽掛掛,對一切佛法就無法融通瞭解。還有一個意思是,如果你心中為煩惱所累,不通不暢,你看到的人、事、物就不會順暢。
人在心中有阻礙時,眼中的世界都有阻礙。心是很奇怪的東西,如果心中有物,外在的環境就會受影響。有人說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否則很痛苦;同樣地,心中不能容下任何煩惱,否則世界就變得灰暗。
我們的心好比一缽魚缸,如果其中有一條煩惱的魚,那就無法安寧了。又假設有一條做功德的魚,存善心、發善願、做善行,可是只要有煩惱一進出,功德和願心都會受波及。所謂「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心一起,功德就沒有了。
一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或者成佛的人,世界於他是通達的,因為他心中無物,所以能容受一切物;心中無罣礙,所以一切人、物、現象都不會起障礙。這非常不容易。
一般人的心中經常受阻礙,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勞資之間都不易溝通,大概是心中都存著一個「我」吧!只要堅持我的利益、我的立場,就不免產生障礙和摩擦;如果心中少一點我執和偏見,跟其他人的溝通會容易一點。
●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本文選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一書---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 念佛超度 文/聖嚴大師

念佛超度
超度活人,第一重要。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所說經法,諸部大小乘經的主要對象,乃是人間的七眾弟子,其次是天神,故稱佛為「天人之師」及「人天教主」。
大乘經中如《華嚴經》、《法華經》的會眾,除了諸佛菩薩及二乘聖者,便是人間的七眾及八部天眾。三塗惡道的鬼、畜生、地獄的眾生,便無福報參與盛會。雖有《地藏經》卷中〈如來讚歎品〉曾說:「世尊……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可是此中的鬼神,是指多福鬼不是罪惡鬼或餓鬼,應被視為地居天及空居天。因此《地藏經》卷中〈如來讚歎品〉又說:「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無量壽經》也是為了「開化一切諸天人民」而說。特別強調「利益人天」,這都表示佛法的超度主要是人;次要是天。

此在《增一阿含經》卷三六,明言佛出世時,為人天廣演教法,得至涅槃,然而,眾生在地獄中、在畜生中、在餓鬼中、生在邊地、在長壽天者,都是「不聞、不睹」。《增一阿含經》卷二六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以人類的身體成佛,也以人類為其攝化的主要對象,所以佛的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輸伽的父親是人,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度的五位比丘弟子是人,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全是人,乃至臨入涅槃之際所度的最後一位老弟子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也是人。可見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與佛相關的僧俗七眾,無一不是人類。即使是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之際,他在兜率內院的那群弟子,也都要下生人間,以人類的身分,聽聞佛法,證解脫道。
對生者的超度,意思是運用佛法信解修證,超越三界的火宅,度過生死的苦海。
「火宅」的譬喻,出自《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故以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比喻佛說二乘、三乘、唯一佛乘的方便法及究竟法,來將眾生度離三界生死火宅。「苦海」的譬喻,出典有多處:1.《法華經.壽量品》云:「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2.《楞嚴經》卷四云:「引諸沉冥,出於苦惱。」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常於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師濟群品。」若從其前後因果來看,「火宅」是貪瞋等的煩惱,「苦海」是生死等的果報。眾生若不及時修學佛法,超脫三界的生死苦海,便只有永遠由於煩惱而造業,由於造業而受苦報,在受苦報之時又因有煩惱而造業,然後再受苦報,如此周而復始,生死流轉,就像是浮沈在無邊的大海中一樣。
在此茫茫的生死苦海中,如何抽身上岸,便不得不靠佛法慈航的救濟,那便是依靠佛說的三皈、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薩戒,乃至戒定慧三學,以及六度四攝,自利利他。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說法,便是轉的苦集滅道四諦法輪。知道有苦,便不再造作受苦的因,要想根本上把苦滅絕,就該修證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以及三學六度等一切法門,不僅自求滅苦,也要助人滅苦,自利者必會利人。以上所舉的專有名詞,請查佛學詞典,或看佛法概論及佛教入門等書。我們就是要學懂它們,運用它們,來自度度人。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身心安全的保障】 文/聖嚴大師

【身心安全的保障】



處身於現代工商業社會中的人們,不論從事學問或其他職業、不論為個人謀生活或為大眾謀福利,處處均需要運用高度的智能及強韌的體能。但是,人們卻很少知道,在其智能及體能的寶庫深處,有著很大的漏洞,將大量的能源無謂地漏掉,同時,又不能生產出應該可以生產的足夠能源來。這可稱為能源的浪費,也是生產量的停滯,既未盡力開源,也未能適當地節流,實在是極其可惜的事。
這個漏洞是什麼?就是各種雜亂的妄念,消耗了體能、降低了智能。妄念之中尤其是使情緒激動的強烈欲望、忿恨、傲慢、失望等,均能使得生理組織,發生震撼而失去平衡的作用。假如學會了坐禪的方法,你就能夠減少那些雜亂及無益的妄念,使你的頭腦經常保持輕鬆與冷靜的休閒狀態,當需要用它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便得以充分地發揮它的最高?#92;能。又能使你的全身各種內分泌腺,保持著相互調配、合作無間的工作狀態,促進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相互為用。
比如,交感神經系統的腦下垂體、松果腺、耳下腺、胸腺等,能收縮血管、升高血壓,使得全身的興奮機能活躍起來;表現於外,則為反應機警敏感等的?#92;效。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副腎、卵巢、睪丸、胰臟等的內分泌腺,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緩和興奮機能的作用;表現於外,則為沈著穩定的?#92;效。兩者的優點相加,便可形成完美的人格,偏於任何一邊,均有它的缺陷。
我們知道,由於工作緊張、用腦過度,或者由於某種外來因素的刺激,不論是狂喜、暴怒等,均能使得血管收縮、脈膊跳動的次數增加、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結果,便可能形成腦溢血、失眠、心悸、耳鳴、神經過敏、消化不良等的病症。這是因為,當你的情緒在劇烈地激動之時,你的血液中,由於內分泌腺的工作,失去了平衡,所以出現了毒素。
內分泌腺在正常狀態下是促進人體健康的,若失去平衡,便會讓人體健康亮起警報的紅燈。坐禪的?#92;效,能使人將浮動的情緒,轉化為清明而平靜的情操:臨危險,不恐懼;逢歡樂,不狂喜;得之不以為多,失之不以為少;逆之不以為厭,順之不以為欣。所以它能成為你身心安全的保障。
本文摘自:《禪修菁華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轉載-引領新讀報運動 開啟新人文時代 文/人間福報社論

引領新讀報運動 開啟新人文時代




近年來有關文化現象的研究,都指出由於科技的發展,使生產增加、所得提高、物質富裕;但人類的生活並未因而豐實圓滿。偏重科技、輕忽人文的結果,使人類的心靈空虛,精神迷惘,道德淪喪,紀律廢弛。星雲大師以慈悲大願,為拯救陷於欲望深淵的人類,充實精神食糧,創辦本報。

社會變遷,價值崩解,獨重科技,輕忽人文的結果,對當代與未來的社會造成深遠影響,對媒體的衝擊更是明顯。在各種媒體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報紙。一方面新工具介入,不斷推陳出新,使成本上升;一方面新媒體競爭,相互之間爭奪市場,使規模受限;一方面閱讀衰退,文字疏離,讀者偏好改變,難以掌握。

報紙的經營,雖處境日益艱難,但根據世界報協以及各國學術界的研究,在各種媒體之中仍然是最受人信賴、最主要的資訊來源。本報自創刊以來,得到讀者的支持、信任、鼓勵與鞭策,不斷調整編輯政策,改善表現方式,充實言論內容,以期無負讀者的期待。本報秉持創辦的宗旨,滿足讀者的需要,參酌環境生態的變遷,自明日(九月一日)起將以新面貌呈現於讀者面前。

為適應資訊時代,學習社會的趨勢,在形式上作一改變。周一至周五仍維持每日四大張,加強新聞面向的廣度和深度,增加奇人妙事,本土新聞,國際時勢,尤重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內容。

周末版則改變以往的形式,以滿足休閒時代的需要,發行四開版以方便攜帶閱讀。周六版的內容有《人間方塊》,包括由星雲大師的《人間萬事》、柴松林教授的專欄以及由專家執筆針砭藝文時事的專欄,與讀者一起品評人間。有《當代人物》,由余英時、陳之藩等大師級人物陸續開講,呈現他們的工作理念、生活哲學、藝術觀點、箴言逸事,與讀者共享一場既富知性又富感性的文化饗宴。有《閱讀悅讀》,內容為出版動態、新書介紹、好書評論、精彩書摘、個性書店、出版人物,俾讀者由而享受悅讀的樂趣。有報導各種藝文展演活動的《藝術天地》,有《心靈小品》,提供讀者於藏休憩遊之中,樂享有益身心健康的文章,為一周疲累的身心補充營養。

周日版在形式上與周六版相同,但提供不同的內容,其目的在於為生活於喧囂社會,過著單調緊張生活的讀者,供給輕鬆、愉悅、美麗、和諧、健康的信息,為翌日又復投入工作的讀者,提供意味著有再創造作用的資訊。有《生活家》,品味獨特、自成一格的生活家和讀者分享人生。有《深度旅遊》,告訴讀者如何才能深入人文秘境,親近風土人情,而不只是走馬看花、浮光掠影。有《醫藥養生》,介紹醫學新知、食材、食品、料理,期有助於讀者調理身心,促進健康,樂享人生。還有《大陸傳真》、《心靈花園》等版面,讓讀者每周都有一個全新的周末。

本報一向以讀者為尊,樂於聽取讀者的建議,盼能與讀者共同引領思潮,邁向主流,開啟新讀報運動。

轉載-《人間萬事》精神〈二〉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精神〈二〉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關於「精神」,前文論過古代文人武士的精神,如句踐「臥薪嚐膽」、蘇秦「懸梁刺骨」、祖逖「聞雞起舞」、班超「投筆從戎」等精神以外,其他還有匡衡「鑿壁偷光」、荊軻「壯士斷腕」、謝安「背水一戰」、文天祥「視死如歸」等。可以說,自古以來,英雄俠士、先賢勇者,他們秉持著崇高的理想、抱負,發揮精神力,為自己乃至為國家社會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其實,佛教裡也有一些為法忘軀、為教犧牲的偉大人物,現在再試論如下:
一、燃指供佛的精神:清未民初的湖南高僧敬安大師,年輕時讀書不多,但天資聰穎,二十一歲遊岳陽樓時,面對碧波萬頃的湖光山色,不自覺地賦詩:「洞庭波送一僧來」,被譽為是有詩才的禪僧。後來到了寧波,在阿育王寺禮拜佛舍利,當他見到佛陀真身舍利時,感動不已,當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一塊肉置入油燈裡,並且燃二指供佛,表達內心對佛法的虔信之誠。後來擔任中華民國早期佛教會會長,世稱「八指頭陀」。
二、獻身殉教的精神:富樓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曾發心到蘇盧那國弘法。佛陀告訴他,當地民風未化,民性強悍,此去可能遭遇危險。富樓那問佛陀:「有什麼危險?」佛陀說:「他們可能會罵你!」富樓那說:「罵我沒有關係,只要他們不打我。」佛陀又說
:「他們真的會打你喔!」富樓那回:「打我沒關係,只要不把我打死就好。」佛陀再說
:「他們真的會打死你!」富樓那竟安然回答:「正好可以讓我將此命供養佛法!」這時佛陀歡喜地說:「富樓那,你可以到蘇盧那國弘法了。」
三、西行求法的精神:唐朝初年,沿襲隋朝的法律,邊關嚴禁國人出境。唐三藏玄奘大師,在閱讀中文經典時,感到諸多疑問不得其解,因此發心西行印度,希望探取原典。經過重重關卡,橫度八百里流沙,幾番死裡逃生,終於到了印度,進入世界最古老的那瀾陀大學,親近戒賢大師,在他的教導之下,飽學經典。
後來玄奘回歸故國,唐太宗率群臣親迎,成立譯場,聚集千餘僧侶、專家,從事經典翻譯,總共譯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藏經。尤其他把西行所經各國的地理、風俗、民情等,紀錄成書,是為《大唐西域記》,成為後人考察西域各國的地理聖書。
後來印度佛教為回教所滅,印度總理尼赫魯依照《大唐西域記》所載,把佛陀的史蹟、文物,一一挖掘、復興,菩提伽耶的大塔就是最負盛名的聖地。唐三藏對東西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這都是他西行求法的精神所致。
四、冒死諫言的精神:唐朝的智實大師,德高望重,名聞遐邇。一日,唐太宗請他吃飯,因太宗主張道教的祖師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與道教同宗,應該將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後面,大師認為不妥,不肯委屈就座。太宗大為震怒,當廷用杖責打了智實大師,並且令他換上百姓衣服,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大師自不量力,不懂進退之道,智實大師慨然歎說:「我明知勢不可為,但所以竭力爭取者,是為了要讓後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佛教史上多得是這類值得敬佩的大師,他們奮勇護教、為教犧牲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