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轉載-吸引台商回流的正途 文/人間福報社論

吸引台商回流的正途



為吸引在海外、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行政院宣布推出「新傳統產業振興方案」,提供六大利多政策,包括:延長工業區土地租售優惠、工業區土地投資入股、新台幣兩千億元台商回台專案融資、工業區申設自由貿易港區、改善辛苦製程產業勞動力補充、勞工紓困貸款。這些措施有利廠商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但若要落實「投資台灣」的目標,兩岸互動和國內政治氣氛改善才是根本之圖。

工商界反映,行政院在「三合一」選舉投票前端出大菜,時機相當巧妙。尤其在中國大陸對台商祭出三百億元人民幣專案融資之後,大手筆提供新台幣兩千億元台商回台專案融資,「固樁」意味十足。但因這項貸款指定用於在台灣的投資,不能帶到大陸使用,西進大陸台商只能望梅止渴。

企業選擇投資地點,主要考慮投資環境和產業競爭力,融資並非唯一的考量因素。二十年來,台商出走的關鍵,起先是因為台灣的生產成本太高,已失去國際競爭力,後來則是政治嚴重對立、社會紛擾不安,兩岸政策莫衷一是,增添台灣的投資風險,加速資金外流。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自一九八八年至今年十月,大陸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達六萬七千七百多項,合同金額八百七十多億美元,實際到位台資四百一十多億美元。在此同時,兩岸間接貿易總額達四千七百七十多億美元,台灣享有三千二百億美元順差,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民眾登陸更累計超過三千七百萬人次,中國大陸也有超過一百一十萬人次赴台。兩岸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密切,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台商大舉西進,幫助了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台灣也大有收穫。藉由大陸土地、勞力優勢,瀕臨淘汰的傳統產業找到第二春,電子資訊產業取得壯大生產規模空間,有能力承接國際大訂單,鴻海、廣達、明碁等大廠年營業額破億衝兆,善用兩岸產業優勢互補是重要關鍵。

由於兩岸政治、軍事對立態勢未除,政府一度實施「戒急用忍」政策。這些年來,台灣對中國大陸經貿依存度節節升高,儘管有關單位頻頻踩煞車,包括四年前經發會好不容易通過「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台商卻只感受「有效管理」的強勁道,開放卻仍封閉固拒;其實任何手段都擋不住市場的趨勢潮流,西進圖存。

在全球化的今天,投資、人才的流動會越來越快。例如,今年一至九月,國人匯出投資證券金額累積高達二百五十四點八八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千五百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匯出金額二百三十五億美元水準,而前(九十二)年匯出金額三百五十六億美元更是史上最高。單是這三年外流的資金,就超過前述台商西進的數字,可見國內資金外移之勢確是十分凶猛,不僅大陸磁吸作用作祟而已。

國人持續匯出購買海外基金和股票,是因台股行情低迷,無法吸引民眾投資。同樣的道理,如果台灣的政治氣氛不改善、兩岸不能正常往來,想要吸引台商回流,仍是困難重重。

展望未來,中國大陸勞動成本、房屋土地資金、環保意識逐漸上升,優勢將會弱化,但是所得不斷翻升的巨大市場,卻擋不住企業覬覦的腳步。行政院鼓勵投資台灣,誘因再多,產品仍需市場,欲求振興台灣經濟,務實處理兩岸良性互動是唯一有效之途。

No comments: